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림상감염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2397
- 国内刊号: 11-5673/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3062例临床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河北省秦皇岛地区2006-2007年泌尿生殖道中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及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 应用支原体IST2试剂盒对3062例临床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者进行UU和MH检测,并对8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 3062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有1262例检出支原体,其中UU 1037例,MH 41例,MH+UU 184例.3组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UU、MH、MH+UU,且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四环素敏感率均很高,而对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低.结论 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在治疗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是非常重要的.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IFNα治疗慢性肝炎期间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310例应用IFNα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敏感促甲状腺素(sTSH)均正常,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阴性;应用IFNα治疗后,10例(10/310,3.22%)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7例患者血清生化学改变符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例患者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随访1年后,所有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IFNα治疗慢性肝炎过程中可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预后良好.
-
可溶性B7-H3在菌血症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可溶性B7-H3分子(sB7-H3)在菌血症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分别检测50例菌血症患者、78例CHB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sB7-H3水平,分析其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量变的相关性.结果 菌血症患者血清中sB7-H13的浓度为(50.69±26.43)μg/L,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的(16.89±5.15)μg/L(P<0.01),而CHB患者血清中sB7-H3的浓度为(18.07 ±7.28)μg/L,与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患者血清中sB7-143的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sB7-H3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协助诊断菌血症的一项新参数.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肝脏祖细胞激活特征的研究
目的 观察肝脏祖细胞(hepatic progenitor cells,HPC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的激活特征,探讨HBV感染是否影响HPCs的激活.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CK7)为标记,对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HPCs数目及胆管反应面积.HBsAg和HBcAg染色,观察两种病毒蛋白的表达与HPCs激活的关系.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HPCs激活程度高,胆管反应明显.肝组织中HBsAg的表达与HPCs激活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中,HPCs被明显激活和扩增,HBV感染可能参与HPCs的激活.
-
2547株肠球菌分布特征及耐药谱变迁
目的 探讨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至2007年湖州市中心医院和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肠球菌属的分布特点、检出率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94876份临床标本中检出肠球菌2547株(2.68%),其中粪肠球菌为主要菌种,屎肠球菌次之.肠球菌属在各种临床标本中的分布仍以尿液为主,痰液标本中肠球菌属的比例逐年增加.肠球菌属对红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敏感性较好;屎肠球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但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仍然保持很高的敏感性.结论 肠球菌属感染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由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增加.肠球菌届的总体耐药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莫匹罗星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对莫匹罗星的耐药性,并探讨其耐药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方法 用含量为5 μg莫匹罗星纸片筛选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SAU 490株,对耐药菌株进行莫匹罗星小抑菌浓度(MIC)检测及mupA基因扩增,以确定其耐药水平;纸片扩散法检测莫匹罗星耐药菌株对头孢西丁、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利福平、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及万古霉索的耐药性,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菌株再行mecA基因扩增,以确定其对甲氧西林的耐药性.结果 共获得27株莫匹罗星耐药的SAU,其中22株(81.5%)为对莫匹罗星高水平耐药(MuH),其余5株为低水平耐药(MuL).头孢西丁药物敏感性试验和mecA基因检测发现,27株莫匹罗星耐药SAU中,有24株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其中21株为MuH,3株为MuL.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MuH和MuL菌株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利福平、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都较高,且呈多药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对莫匹罗星耐药的SAU已在临床分离株中出现,且以高水平耐药为主,临床上应加强对该类菌株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监测,以防其传播流行.
-
TGFβ1和β3基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MMP-2、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β3(TGFB3)基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1)构建质粒pcDNA3.1(+)-TGFB,和peDNA3.1(+)-TGFβ3;(2)瞬时转染:将pcDNA3.1(+)-TGFβ1和peDNA3.1(+)-TGFβ3分别及共同转染HSC-T6细胞,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后24、48和72 h时MMP-2、MMP-9、TI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3)稳定转染:pcDNA3.1(+)-TGFβ1转染HSC-T6细胞,经筛选建立高表达TGFβ1的HSC-T6细胞克隆,pcDNA3.1(+)-TIGFβ3转染细胞克隆,48 h后检测MMP-2、MMP-9和T1MP-1的表达.结果 (1)TGFβ1转染细胞后,MMP-2和TIMP-1明显增高(P<0.05),MMP-9无变化;TGFβ3转染细胞后,MMP-2和MMP-9无变化,TIMP-1 mRNA也无变化,但TIMP-1蛋白明显增高(P<0.05);共转染组的MMP-2较空白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MMP-9无改变,TIMP-1较TGFβ1转染组明显下降(P<0.05).(2)TGFβ3转染克隆细胞后,MMP-2无明显变化,MMP-9明显增加(P<0.05),TIMP-1明显下降(P<0.05).结论 重组TGFβ3基因可能通过促进MMP-2或MMP-9的活性和抑制TIMP-l的活性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
近平滑念珠菌菌血症一例
患者男,26岁.因腹痛、腹泻、呕吐1 d,头晕半天入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具体用药不详.经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即来本院急诊.患者既往体健,自诉曾在发病前2 d在一卫生条件较差的小餐饮店进餐.人院体检:体温36.7℃、心率114次/min、呼吸25次/min、BP 83/3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智清,巩膜、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出血点及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颈抵抗(±).两肺呼吸清,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及,移动性浊音(一).双肾区无扣击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
-
H5N1亚型人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M)首先发现于禽鸟类.1997年,香港报道了人类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证实其不仅能够在禽鸟中流行,而且能够感染人类并导致患者死亡[1].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从禽鸟类分离到了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14个国家曾发生H5N1亚型病毒感染人类的事件.截至2008年4月15日,WHO报道禽流感确诊病例380例,死亡240例,病死率高达63.2%[2].人禽流感已成为全球新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抗病毒药物不断发生耐药的情况下,安全有效的疫苗可能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大规模流行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重要的公共卫生方法之一[3],人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已成为当务之急[4]!本文就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相关抗原以及疫苗研发进展作一阐述.
-
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既往研究证实,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OS是外源性氧化剂或细胞内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很高生物活性的含氧化合物的总称,其中常见的有超氧化物、过氧化氢、单线态氧和氢氧根阴离子等.正常情况下,机体会产生少量ROS,它们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然而,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ROS会大量产生,导致机体处于一种氧化应激状态,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关于ROS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存在多种观点,研究较多的是其在凋亡信号转导和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本文拟结合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若干热点问题
2008年3月23-26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18届APASL会议,2008年4月22-26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43届EASL会议,以及2008年在中国香港召开的港-沪国际肝病会议上都有许多关于抗HBV药物的研究报道,对于HBV感染自然史和疾病进展、核苷(酸)类似物疗效及耐药(包括耐药预测和耐药管理策略)、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HBV与HDV/HCV/HIV重叠感染患者的治疗等都有了许多新认识.新版APASL乙型肝炎治疗指南,引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分为I-Ⅳ级),因此更具权威性[1].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人们更关心哪些人需要治疗?什么时候开始治疗,选择什么药物治疗?什么时候联合治疗,什么时候停止治疗,以及如何减少耐药的发生及耐药的处理等问题.
-
《慢性肾脏疾病中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指南》简介及点评
在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委员会(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KDIGO)的组织下,18位肾脏病学和肝病学专家(其中美国10位,法国3位,比利时、英国、意大利、瑞典和中国各1位)历时3年,经过4次会议,5次电话会议,62次Email联系和网上办公,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慢性肾脏疾病中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指南>.笔者参加了该指南的编写,现将其精粹和应用概要作一介绍和简要评价.该指南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强度,分为不同的推荐水平(表1).
-
HIV Tat蛋白对CD4+T淋巴细胞表达CCR5和CXCR4影响的研究
HIV Tat蛋白是HIV感染早期合成的小分子调节蛋白,能促进HIV基因表达,增强HIV复制能力及其感染性[1].在HIV感染过程中,Tat蛋白能分泌到细胞外[2],作用于未受HIV感染的靶细胞(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使其更易被HIV感染.然而,目前对其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以HIV Tat蛋白刺激CD4+T淋巴细胞,观察其对CD4+T淋巴细胞表面HIV感染辅助受体CCR5和CXCR4表达的影响,并研究经Tat刺激后CD4+T淋巴细胞被噬CD4+T淋巴细胞HIVB病毒感染的情况.
-
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治疗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前,肝硬化的治疗无公认的有效方法.笔者采用DSG型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BILT肝病治疗仪)对9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96例,其中乙型肝炎患者88例,丙型肝炎患者8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订的标准[1].96例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16例,年龄16-65岁.排除腹水、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肝硬化的患者.患者按2∶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4例(10例脱落);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HBV基因型与母婴传播阻断的相关性研究
母婴传播是导致我国乙型肝炎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HBV母婴传播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成功率是预防HBV感染经济、有效的方法,也是降低乙型肝炎危害的根本措施.然而目前,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尚不能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本研究通过分析绍兴地区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母婴传播阻断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
-
麻疹患者出疹期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临床意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细胞免疫在其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临床上,哮喘、湿疹及肾病综合征等患者的症状在麻疹病程中或病后可得到缓解,但麻疹患者易继发各种细菌感染.笔者旨在通过测定及分析麻疹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出疹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手段.普通干扰素难以持续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且给药不方便,患者的依从性差.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lFNα-2a)应用于CHB不仅给药方便,抗病毒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阿德福韦酯(ADV)是继拉米夫定后第二个被批准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具有耐药发生率低、发生耐药的时间晚、安全性好等优点.笔者应用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HBeAg(+)CHB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54例经肝活检确诊的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早期肝硬化与慢性肝炎在临床上较难区分,诊断大多要依靠肝组织活检(肝活检)[1].但肝活检由于有创性和风险性而难以普及,因此一般临床资料对早期诊断仍有重要意义.笔者研究了54例经肝活检确诊早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早期临床诊断水平,以便及时治疗.
-
31例葡萄球菌败血症病原菌耐药特点及治疗对策
葡萄球菌是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比例明显升高,葡萄球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耐药率明显升高.及时、准确地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预后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笔者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2006年12月间经血培养证实的31例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细菌性肝脓肿误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二例分析
例1 患者男,40岁.因发热、头痛、腰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5 d,于当地医院就诊,当时BP60/40 mm Hg(1mm Hg=0.133 kPa),PLT 15 X109/L,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入院检查:体温39℃,BP 100/80 mm Hg,脉搏80次/min,呼吸16次/min.神志清,左腋下见点状出血点,未见球结膜充血水肿,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及,双肾区叩痛(+).
-
我国首部《手足口病》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