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手辅助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56例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右半结肠切除术在右半结肠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6例HALS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过程、并发症,探讨HALS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意义.结果:本组患者1例因血管变异、术中出血而中转开放手术治疗,其余HALS右半结肠切除术均获成功,术后均安返病房,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136 min,手术出血量为20-230 mL,平均87 mL.术后住院时间为4-10 d,术后患者疼痛轻,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流质饮食,术后第7天拆线、拔管.2例患者术后出现机械性粘连性肠梗阻,经禁食、补液、静脉营养治疗,治愈出院.结论:HALS右半结肠切除术用于临床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符合快捷外科的理念.
-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术对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
目的:研究内镜套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术对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al,EV)的疗效.方法:比较应用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与单纯应用内镜套扎对EV的根治率、复发率及再出血率.结果:第6、12月EVL联合PSE组静脉曲张根治率显著高于单纯套扎组(83.9% vs 60.5%,71.0% vs 45.9%,P=0.033,0.038)、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单纯套扎组(12.9% vs 34.2%,22.6%vs 48.6%,P=0.041,0.026);第12月联合组静脉曲张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单纯套扎组(9.7% vs32.4%,P=0.024).结论:内镜套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EV中远期疗效较单纯内镜套扎更佳,有更高的根治率及较低的复发率、再出血率.
-
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3 mo)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6/2008-09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治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37例,观察其3 mo的生存情况,应用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137例患者短期生存率63.8%(86/137)、死亡率为36.2%(51/137).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年龄,肝硬化,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小板数、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MELD分值、Child Pugh分值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肺部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频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35、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NR值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肺部真菌感染与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有关.结论:高龄、INR值、并发肝性脑病及肺部真菌感染是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45例
目的: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资料,分析B超、CT和MR对肝少见良性占位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差异,同时分析≤45岁、46-65岁、>65岁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症状与年龄特征及性别等参数的关系,为正确治疗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提供临床经验.结果:B超、CT和MR对肝脏少见占位的检出率均为100%,但是B超、CT和MR的诊断率分别为60.5%、65.7%和42.2%,伴随肝硬化几乎100%误诊为肝癌.肝脏少见良性占位临床症状多为伴发疾病所致症状,≥46岁和男性患者患肝脏少见良性占位高于≤45岁和女性患者.结论: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缺乏临床特征,往往因伴发病而误诊,使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45岁和男性是否是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疾病的发病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MS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MSCT和MRI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EGIST的MSCT和MRI表现.16例患者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22例EGIST中,中度危险5例,高度危险17例.肿瘤位于肠系膜6例,网膜5例,盆腔5例,腹腔3例,腹膜后2例,腹壁1例.肿瘤大直径5.7-19.5 cm.肿瘤呈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7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1例.16例行CT检查中,肿瘤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1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l4例.6例行MRI检查中,TIWI肿瘤呈稍低信号4例,呈稍低、高混杂信号2例;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6例;DWI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6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2例EGIST中,13例在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9例伴有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5例)多见.结论:EGIST的MS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和MRI是目前诊断EGIST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MRI在早期发现肿瘤有无肠系膜、网膜、腹膜和骨骼的转移方面有一定优势.
-
食管癌术后空肠穿刺造瘘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空肠穿刺造瘘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评价其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8例食管癌患者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手术切除根治术,在腹部切口关闭前,距Treitz韧带30 cm处行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术后经胃肠减压管减压、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结果:98例患者手术前后体质量分别为57.8 kg±5.5 kg和57.3 kg±6.4 kg、血红蛋白分别为116.17 g/L±12.31 g/L和115.25 g/L±14.31g/L、总蛋白分别为56.32 g/L±4.42 g/L和57.40g/L±3.52 g/L、血清蛋白分别为35.76 g/L±3.15 g/L和36.83 g/L±4.32 g/L,均无统计学差异(t分别为0.5866、0.4825、1.8922和1.9812,均P>0.05),无电解质紊乱,无肠瘘、肠粘连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术后空肠穿刺造瘘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中药补脾益肠丸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补脾益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IS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获得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2-05.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4.2.10统计软件分析疗效和安全性.效应量为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s,RR).结果:根据纳入标准纳入6个比较补脾益肠丸与氨基水杨酸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补脾益肠丸联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组(RR=1.16;95%CI:1.07-1.25; 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组(RR=0.26;95%CI:0.14-0.48; 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组(RR=0.24; 95%CI:0.10-0.58; P<0.05).结论:联用补脾益肠丸稍优于单独的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中药补脾益肠丸辅助治疗为UC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癌的关系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ylori)在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中的感染情况,探讨H.pylori感染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肠癌组、腺瘤组、对照组各40例.肠癌组和腺瘤组分别在肠癌和腺瘤病变处活检,对照组正常大肠黏膜处活检.HE染色明确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诊断,银染法检测活检黏膜H.pylori的感染情况.结果:肠癌组H.pylori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低于腺瘤组,但肠癌组与腺瘤组相比(x2=0.524,P=0.469)、肠癌组与对照组相比(x2=2.813,P=0.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H.pylor.i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1,P=0.018).结论:大肠癌与大肠腺瘤的H.pylori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H.pylori局部感染可能是大肠肿瘤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
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8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如何减少误诊及二次手术,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1-2011年收治的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患者8例及国内2001-2011年公开发表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文献43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76岁,中位年龄48.37岁.病程l0h-8d6例,3年1例,长1例20年.术后病理:类癌4例,腺癌4例.8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均未考虑阑尾恶性肿瘤.治疗结果:6例获得随访,其中4例至今生存,1例死亡,1例复发.文献收集的434例患者:男220例,女214例,年龄10-86岁,中位年龄45.14岁,术前仅2例确诊.术后病理:类癌287例,腺癌138例,恶性淋巴瘤6例,平滑肌肉瘤3例.预后:阑尾类癌预后较好,腺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预后相对较差.结论: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依靠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确诊,根据病理类型、肿瘤的大小、病变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选择合理术式是保证预后的重要手段.
-
下丘脑弓状核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注射Ghrelin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运动的调控作用.方法:240只Wistar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个大组(每组24只):对照组(C)、生理盐水组(NS)、Ghrelin低剂量组(L)、Ghrelin高剂量组(H)、高剂量Ghrelin合并D-Lys3-GHRP-6(DLS)组(H+D)、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组(DGP)、生理盐水DGP组(DGP+NS)、Ghrelin低剂量DGP组(DGP+L)、Ghrelin高剂量DGP组(DGP+H)和高剂量Ghrelin合并D-Lys3-GHRP-6 DGP组(DGP+H+D).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中Ghrelin受体(GHS-R)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进一步检测GHS-R mRNA在糖尿病大鼠ARC中表达变化;采用在体胃运动记录方法,观察下丘脑ARC注射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结果:在DGP大鼠ARC中GHS-R免疫阳性细胞数(10.0/mm2±2.1/mm2)和mRNA相对含量(GH S-R1 a/β-actin:0.48±o.13)与正常大鼠(3.0/mm2±0.7/mm2,0.21±0.10)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正常清醒大鼠胃运动幅度为8.14 g±1.58 g,频率为5.18/min±0.61/min.下丘脑ARC微量注射0.05 nmol和0.5 nmol Ghrelin,胃运动幅度呈量效依赖性增加(L:14.6 g±2.2 g vsNS:8.14 g±1.58 g,P<0.05; H:22.28 g±4.10 g vs NS:8.14 g±1.58 g,P<0.01,vs L:14.6 g±2.2 g,P<0.05),胃收缩频率明显加快(L:7.45/min±0.87/min vs NS:5.18/min±0.61/min,P<0.05; H:10.98/min±1.03/min vs NS:5.18/min±0.61/min,P<0.01;vs L:7.45/min±0.87/min,P<0.05).DGP大鼠胃运动幅度明显下降(2.21 g±0.89 g vs 8.14 g±1.58 g,P<0.05),收缩频率明显降低(1.81/min±0.23/min vs 5.18/min±0.61/min,P<0.05).下丘脑ARC微量注射0.5 nmol Ghrelin,DGP大鼠胃运动幅度显著增加(5.04 g±1.11 gvs 2.14 g±0.23 g,P<0.05),收缩频率明显加快(3.81/min±0.43/min vs1.80/min±0.19/min,P<0.05).GHS-R阻断剂D-Lys3-GHRP-6可完全阻断Ghrelin此作用.结论:糖尿病大鼠胃运动障碍可能与下丘脑GHS-R表达减少有关;Ghrelin在ARC参与糖尿病大鼠胃轻瘫的调控,该作用可能通过GHS-R实现.
-
三氧化二砷在消化系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中药名为砒霜,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应用,AS2O3在抗肿瘤方面有确切的疗效,他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且不良反应较小,其主要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目前As2O3已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且在消化系肿瘤如肝癌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近年来,在消化系统肿瘤的体外细胞系和体内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均发现,As2O3能够诱导胃癌、胰腺癌、肝癌和结肠癌细胞凋亡,同时对癌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因此,研究As2O3在消化系恶性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As2O3在治疗消化系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NOX介导的MAPK、PI3K/Akt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要来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ADPH oxidase,NOX)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调控HSCs内信号转导,在肝纤维化发病中起关键作用.NOX产生的ROS可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促进HSC增殖、抑制其凋亡,导致肝纤维化形成.抑制NOX产生ROS,阻断相应的信号通路可诱导HSC凋亡.因此,探索出以NOX为作用靶点的抗纤维化药物意义重大.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的关系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率约为3%,大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15万例,慢性HCV感染者体内常能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通过对HCV与自身免疫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了解慢性丙肝发展的自然史,同时对指导丙肝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在动物模型中的评估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hlori)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H.pylor动物模型更广泛、合理的利用,为临床、基础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帮助.目前,国内相关动物模型中检测H.pylori的报道较少,大多数实验研究中H.pylori的检测需要处死动物获取检测标本以确定接种是否成功,而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仍不成熟.本文综述了目前研究报道的动物模型中七种侵入性及非侵入性H.pylori检测方法,且可根据不同实验条件和要求选择传统的和新颖的检测方法,以便我们更加方便、准确的检测动物模型中感染的H.pylori.
-
大黄素对TNBS诱导大鼠肠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结肠炎大鼠模型肠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为纤维化模型,将34只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予以TNBS诱导肠纤维化,大黄素组每日给予大黄素40 mg/kg灌胃,其余组则给予等体积盐溶液.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和活动变化,给予DAI评分,实验结束后收集结肠组织标本,给予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并采用HE染色及Masson胶原三色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和纤维化程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黏膜中TGF-β1、胶原I、胶原Ⅲ、Smad3、c-SMA和E-cad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组一般情况、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均出现明显改善.大黄素组TGF-β1、胶原I、胶原Ⅲ、Smad3和α-SMA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1.27±0.78 vs 4.56±3.14; 0.60±0.59 vs 2.15±1.22; 0.92±1.38 vs 3.34±1.47;3.11±2.81 vs 8.77±6.40; 0.87±0.62 vs 2.40±1.15,均P<0.05),而E-cadmRNA表达明显升高(1.01±0.34 vs 0.30±0.23,P<0.05).结论:大黄素对TNBS诱导的大鼠肠纤维化模型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GF-31/Smad信号通路抑制EMT发生有关.
-
HLA-DRB1*11、14等位基因对广西乙肝相关性肝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HLA-DRB1*11、14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相关性肝病的关系,方法:选取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1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方法检测HLA-DRBl*11、14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其与HBV感染相关性肝病的关系.结果:在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ASC)、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中,HLA-DRB1*ll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0%、8.6%、18.9%、5.0%,与正常组(7.3%)比较,LC组P=0.009; HLA-DRB1* 14的基因频率分别是36.0%、30.7%、32.2%、35.0%,与正常组(19.3%)比较,P值分别为0.016、0.025、0.024、0.035.结论:(1)HLA-DRB1*14是ASC、CHB、LC、HCC的易感基因;(2)HLA-DRBl *11是乙肝肝硬化的易感基因.
-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原发或继发性的高脂血症患者数量在明显增加.高脂血症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诱发的AP比例逐年提高,其严重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其他类型的AP,预防和治疗通常以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为主.本文就近年来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a pancreatitis,HTGP)的各种治疗措施、疗效及争议等方面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
肝脏转运体介导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转运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功能性膜蛋白,在肝脏表达广泛,其生理功能是将大多数内源性物质、外源性化学异物或药物等摄取进入肝脏,在肝脏经过一定的代谢转化,终将其经胆汁排至肝外.肝脏转运体在药物肝胆转运中起重要作用,转运体与药物在肝脏的摄取、代谢及排泄等功能密切相关,转运体的功能抑制、缺失是生理疾病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临床联合应用与转运体有关的药物时可能发生由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如西立伐他汀不良反应事件.本文从肝脏转运体的抑制、诱导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出发,对由肝脏转运体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
术中超声诊断右肝癌伴右肝静脉、下腔静脉栓子1例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容易出现肝内血管的癌栓,癌栓累及下腔静脉的较少.一旦出现则情况危急,需要明确诊断,妥善处理.本例患者术前经腹部超声甚至是增强CT均漏诊下腔静脉栓子.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IOUS)发现并准确定位栓子.该患者进行了两次取栓术,也进行了两次IOUS检查,第一次取栓后进行了IOUS检查,发现仍然残留有栓子.又进行了第二次取栓,IOUS复查见栓子已取干净.IOUS目前在临床中并未广泛开展.IOUS对肝癌中可能出现的小癌栓、一些小的转移灶和血管的栓塞均有很高的敏感性,而这些征象经腹部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法发现.IOUS对下腔静脉癌栓的清除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IOUS作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检查手段,若有条件,在肝脏肿瘤手术中应该更广泛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