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紫杉醇、羟基喜树碱对晶体上皮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和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 HCTP)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生长周期的影响.观察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抑制的作用.方法:2~3月龄家兔3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细胞培养瓶;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离心机;流式细胞仪.(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放入CO2孵箱内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Taxol和HCPT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作用.(2)将消化的第2代RLECs计数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加入3组培养瓶中,一组为不加药的正常对照组,其余两组为分别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和HCPT的实验组,作用48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涤、立即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均有抑制作用,Taxol 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6μg/mL,72 h的ID50为4μg/mL.HCPT 24 h的ID50为96.041 μg/mL,72 h的ID50为1.34 μg/mL.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Taxol将RLECs的细胞周期阻断于G2/M期,并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HCPT将细胞周期阻断于S期.结论:Taxol和HCPT增多属细胞周期特性药.Taxol为新型抗微管药物,其作用目标为细胞骨架的微管系统,抑制微管解聚.本实验证实Taxol使RLECs周期阻断于G2/M期,至于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羟基喜树碱靶向高度选择性抑制拓扑异构酶(Topo Ⅰ),主要作用于RLECs的S期.

  • 扶正抑癌方对裸小鼠实验性大肠癌肝转移作用的研究

    作者:章忱;盛学仕;张瑞芳;卫洪昌

    目的:建立裸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从转移成功率、转移瘤的大小等方面评价扶正抑癌方的疗效,并从MMP-2、VEGF、CEA的表达水平以及CD44v6的转录水平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中药组、防治组、联合组、化疗组,以1×109cells/L浓度的LoVo细胞悬液0.2 mL接种于裸鼠脾脏,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后四组分别予扶正抑癌方治疗、扶正抑癌方防治、扶正抑癌方+5-Fu治疗、5-Fu治疗,观察扶正抑癌方的疗效.观察各组转移成功率和转移瘤大小;免疫组化检测肝转移瘤中的MMP-2和VEGF含量;原位杂交检测肝转移瘤中CD44v6的转录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CEA的含量.

  • 瘤苗免疫治疗对带瘤小鼠脾细胞IL-10和IL-12产生的影响

    作者:赵卫红;施广霞;袁小林;钱振超

    小鼠TH1/TH2亚群的发现为人的TH1/TH2免疫偏斜研究提供了依据,细胞因子对TH1/TH2的漂移起着重要作用,其中IL-12、IL-10是调节TH0→TH1/TH2分化两个重要的细胞因子.目的:以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亚系HCa-F为模型,探讨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带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及脾细胞IL-10、IL-12产生的影响,观察榄香烯复合瘤苗及免疫化学疗法的抗瘤效果、分析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攻击对照组、瘤苗治疗组、环磷酰胺组及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在HCa-F(2×105.0.1 mL-1/只)攻击后用榄烯复合瘤苗(3×107.0.1 mL-1/只)免疫治疗3次或和大剂量环磷酰胺(180 mg/kg)冲击化疗一次,于末次治疗6 d后杀鼠取脾制成脾细胞悬液,与HCa-F混合培养48 h后离心取上清用ELISA法测定IL-10和IL-12水平.结果:瘤苗治疗组IL-12产生量高(7.13±1.89 pg/mL, P<0.05),而环磷酰胺组低(3.37±0.89 pg/mL, P<0.05),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居于二者之间(4.11±0.89 pg/mL, P<0.05).IL-10在瘤苗治疗组低(1.82±0.29 pg/mL),余下各组差异并不显著.至处死时,联合治疗组小鼠未见肿瘤发生,瘤苗和环磷酰胺组与攻击对照组相比瘤重明显减轻,且延长了接种后至肿瘤出现的潜伏期时间.结论:瘤苗免疫治疗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推测榄香烯复合瘤苗免疫治疗可能提高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IL-12,进而抑制TH2细胞IL-10的产生,使免疫反应向TH1漂移,增强了机体抗肿瘤效果.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影响机体的T细胞功能,为IL-12分泌减少,伍用榄香烯复合瘤苗后,可使之部分恢复,从而从实验上说明环磷酰胺+榄香烯复合瘤苗联合化疗比单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及其可能的机制.

  • 雷公藤多甙对aGVHD小鼠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于艳秋;张海鹏;包娜仁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方法:供鼠BALB/C,雌性,受鼠C57BL/6,雄性.无菌取供鼠脾脏及双侧股骨骨髓,制成混合细胞悬液.受鼠在骨髓移植前24 h内应用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总剂量为1 800 cGy,剂量率为200 Gy/min,将制成的混合细胞悬液经尾静脉输给受鼠0.5 mL,含骨髓细胞1×106个,脾淋巴细胞1×107个,制成小鼠aGVHD模型.随机分成5组: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CsA+MTX组,GTT组,GTT+CsA组.CsA+MTX组受鼠骨髓移植后第1-10 d,每日腹腔注射CsA2.5 mg*kg-1*d-1, 第1、3、5、9 d腹腔注射氨甲蝶呤(7 mg/M2).GTT组受鼠骨髓移植后第1-10 d,每日腹腔注射GTT 5 mg*kg-1*d-1.GTT+CsA组受鼠骨髓移植后第1-10 d,每日腹腔注射GTT2.5 mg*kg-1*d-1、CsA2.5 mg*kg-1*d-1,第11 d处死各组受鼠,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2、TNF-α、IL-4、IL-10的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T淋巴细胞及表面粘附分子的阳性表达率.结果:(1)雷公藤多甙组小鼠11 d生存率明显高于异基因移植组、CsA+MTX组.(2)雷公藤多甙组小鼠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异基因移植组.(3)雷公藤多甙组小鼠血清TNFα、IL-2浓度低于、IL-10高于异基因移植组.结论:(1)雷公藤多甙可明显提高aGVHD小鼠的生存率.(2)其机制与:①雷公藤多甙可降低T细胞及亚群数量及其相关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②雷公藤多甙降低促进aGVHD的细胞因子-TNFα、IL-2的表达,提高抑制aGVHD的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有关.

  • 微囊化PC12细胞植入纹状体改善帕金森大鼠旋转行为的研究

    作者:吕胜青;张可成;吴明;刘仕勇

    1 材料与方法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Gibco, USA)培养PC12细胞,制成浓度为2×106细胞悬液,按照Chang PL提出的方法[Biotech & Bioengin, 1994, 43(2):925]制作微囊,每个微囊含PC12细胞4×104个.

  • Excel在肿瘤药敏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作者:陈晓文;孙达华;李允武

    MTT法自1983年建立以来,被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我院临床药学室于1997年应用MTT法检测实体瘤体外药物敏感性,因实验数据量大,计算重复、繁琐,且数据记录、保存十分麻烦,于是应用电子表格Excel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制表、数据处理,发现其方便快捷,准确性高,且适宜进一步做统计分析、制图,功能强大,故可结合不同药学实验特点,应用到多项药学实验中去[1]。1 实验部分1.1 实验过程[2,3]:取手术切除癌肿标本,机械粉碎法,用含血清培养基配成细胞悬液。加抗肿瘤药物,于37℃、5%CO2培养。加MTT染色,培养,存活细胞染色体与MTT形成紫色结晶物,加终止液溶解,于570nm处读取吸光度。加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以考察癌细胞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 外周血干细胞的程序降温保存(附2例报道)

    作者:史曦凯;张翼军

    病例1:男,45岁,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程1年,化疗8疗程,处完全缓解期.病例2:男,43岁,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程8个月,化疗6疗程,处完全缓解期.作者应用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的电子计算机程序降温仪,在2例患者完全缓解期时,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按单个核细胞程序采集2例恶性淋巴瘤病人的外周血干细胞悬液,采集速率:40~60ml/min,体外循环量:

  • 细胞培养实验课教学体会

    作者:黎玲

    细胞培养主要是指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培养技术,亦即在无菌情况下,从动物活体内取出组织,用机械或消化的方法分散成单个细胞悬液,在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等特定的体外条件下进行孵育培养,使之生存并生长.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其中原代培养是细胞培养中重要的,是传代培养的前提,也是后续实验,如细胞骨架检测,表达蛋白测定,细胞周期检测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等实验的重要基础.如果原代培养不能成功,则将严重影响整体实验的进度.

  • 外周神经损伤后嗅球成鞘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程赛宇;阮怀珍;吴喜贵

    成年哺乳动物的嗅神经系统是极少数可以再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一.研究表明,其再生能力与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ing cell,OECs)密切相关,在嗅神经再生的过程中OECs不仅可诱导再生神经纤维长入中枢的嗅球,对其具有机械保护作用,而且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实验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用硅胶管套接坐骨神经断端,局部注射培养的OECs 细胞悬液,并以SAL进行对照,分别于术后7、14、30天取脊髓L4-6节段,应用尼氏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形态的变化;应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胆碱酯酶(C hE)染色、硫化铝法进行酸性磷酸酶(ACP)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hE及 ACP的变化情况.尼氏染色结果示术后7、14、30天,SAL组脊髓前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83.33%、78.61%和70.16%;OECs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0.86%、87.13%和82.69%,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别.C 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14、30天,ChE酶实验侧和正常侧比例SAL组分别为 8 6.64%、81.59%和75.03%;OECs组分别为91.52%、86.84 %和81.82%,两组间有显著差别.ACP染色结果表明术后7、14、30天,AC P酶实验侧和正常侧比,SAL组分别为85.18%、81.23%和76.81%;O ECs组分别为90.70%、86.04%和81.1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嗅球成鞘细胞能减少脊髓修复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 降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hE及ACP变化的幅度,这表明OECs能保护周围神经切断后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 大鼠嗅球被膜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作者:李成仁;蔡文琴;苏炳银

    目的:为了培养大鼠嗅球被膜细胞,为脊髓损伤后的移植治疗研究提供细胞供体,我们应用了体外培养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对大鼠嗅球被膜细胞的培养纯化和免疫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取新生的Wast er大鼠10只,在无菌环境下将嗅球暴露并取下,浸泡于D-Hank's液中,将嗅球外层的嗅神经层剥下,用D-Hank's液洗3次,用0.125%胰酶37℃消化20分钟 ,用含10%胎牛血清和10%马血清的DMEM终止消化后,再用同样的培养基重悬组织,用吸管轻轻吹打组织,形成细胞悬液,用同样的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接种于涂有多聚赖氨酸的培养瓶和盖玻片上,放入5%CO2、37℃中培养,培养3天后换液,加入10-6m o l/L的阿糖胞苷筛选细胞,作用48小时后换液,加入12ug/ml牛垂体提取物刺激细胞生长.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GFAP、Vimentin、S-100和P75NG FR染色.结果:嗅球被膜细胞为双极或多极的细胞,轮廓清晰,立体感强,突起细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嗅球被膜细胞对GFAP、Vimentin、S-100和P75 NGFR呈免疫阳性.讨论:哺乳动物的嗅神经系统是可以再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其再生嗅神经元的突起在嗅球被膜细胞的诱导下,从周围的嗅上皮到达中枢的嗅球.研究显示,嗅球被膜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轴突生长刺激物质,能促进轴突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 ,对中枢再生尤其是脊髓损伤的再生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对嗅球被膜细胞神经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非常重要.

  • 影响人胚胎脑组织冷藏因素的研究

    作者:张华

    人胎脑组织的良好保存是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患者获得脑组织移植的根本保证.本人从事神经细胞冷藏技术多年,曾对人胎脑神经细胞的冷藏保存进行了系列研究.我们对人胎脑组织在4℃冰箱和-196℃液氮内保存、脑组织块与脑细胞悬液冷藏和人胎脑组织与大鼠胎脑组织冷藏后的活细胞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并对冷藏时合理控制温度下降速度进行了探索.收集2hr内水囊引产8~16W的人胚胎,在无菌条件下取大脑皮质或黑质,入不含钙镁的PBS中.将脑组织剪碎(脑组织块冷藏组被剪成2mm3小组织直接入MEM培养液)过200目尼龙网制成悬液,离心去上清后加入EME培养液并分装数管.取一管进行台盼蓝染色做细胞总数计数、活细胞及死亡细胞计数,为冷藏前对照.其余分别放入4℃冰箱保存和-196℃液氮内保存(先4℃ 10min,再入-20℃ 10min,然后再投入液氮中).这样可以合理的控制温度的下降速度,从而减少快速冷冻对细胞的损伤.结果表明,4℃冰箱保存组1~5d的细胞成活率明显高于液氮保存组.但5d后4℃冰箱保存组的细胞逐渐死亡,而液氮保存组细胞成活率并不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明显改变.因此 ,需要长期保存的脑组织以液氮冷藏为宜,而短期内将用于科研和临床的脑组织好采用4 ℃冰箱保存.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以脑组织块的形式放入培养液进行液氮冷藏,复苏后制成悬液在镜下观察,其细胞成活率高于悬液保存组,且细胞形态与冷冻前接近.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冷藏前我们还对加有10%的二甲基亚砜的细胞悬液与未加组的细胞悬液进行了观察比较, 发现前者的细胞成活率略低于后者.我们认为二甲基亚砜对细胞可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我们还发现在同样条件下,大鼠脑组织冷藏后的细胞成活率高于人的脑组织细胞成活率.说明人的脑组织冷藏要求条件高、难度大.我们采用所掌握的冷藏技术已成功地将人胚胎黑质细胞移植到了大鼠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的脑中,并获得了预期的结果.

  • 杆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

    作者:除聚梁;傅继东;钟翠平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不仅启动免疫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还在调节免疫反应与免疫耐受的平衡中起决定性作用.肝脏因其固有的移植耐受性而在免疫耐受研究中深受关注,肝移植物容易存活,伴有肝移植的其他器官(如心脏、肾脏等)移植存活时间也较其单独移植明显延长.近有人提出,在肝移植耐受中DC可能起关键作用,但因其难于分离培养,国外仅美国Pit tshburgh大学在做相关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材料与方法:1.肝非实质细胞的分离:取6~8w小鼠,麻醉后无菌开腹,门静脉插管,用前灌液(PBS+肝素500μ/10 0ml)灌流2~3min,改用注射器缓慢推注2ml Ⅳ胶原酶(GIBCOL公司,0 .05%);取材后剪碎,15ml Ⅳ胶原酶液(0.05%)体外消化30min.尼龙网过滤,PBS液清洗(400g×5min离心)两次,稀释成4~5ml细胞悬液. 下铺细胞分离液Percoll(Pharmacia公司)制成的不连续密度梯度液,5 00g×30min离心后,细胞分三层,先吸弃上层细胞碎片,再吸取两液体界面的肝非实质细胞,避免吸到底层的血细胞,RPMI 1640液(GIBCOL公司)清洗两次,400g×5min离心,即可得肝非实质细胞.2.肝树突状细胞(HDC)的培养:将肝非实质细胞用含灭活的10%胎牛血清(GIBCOL公司)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5×106/ml,接种于24孔培养板,每孔1ml,加G M-CSF(GIBCOL公司)10ng/ml.培养第三天轻轻吸去未贴壁细胞,换液 .后隔天半量换液,培养第7~8d可收取HDC.结果与讨论每只小鼠可得肝非实质细胞约1.0~1.5×107个,细胞大小不一,类型较多.培养24~48hr后,有大量细胞贴壁生长,少量HDC前体细胞半贴壁状散在分布,经筛选、扩增,第4d时HDC数量增多,出现6~8个细胞组成的小集落.第7~8d,HD C数量增多,此阶段细胞有一明显的增殖高峰,有大量半贴壁半悬浮的集落,集落表面的细胞有小的突起.第7~8d,每只小鼠HDC得率约为2~3×106个.因HDC难于分离培养,使HDC的研究受到限制.我实验室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摸索,终于能在普通实验条件下分离培养HDC,为进一步进行HDC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

  • 免疫磁技术在分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的应用

    作者:李银生;戴燕;唐岩;唐军民;伊焕发

    免疫磁珠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 metho d,IMBM)是70年代起步,80年代兴起的,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新型细胞分离技术.该项技术以免疫学为基础,渗透到病理学等各个领域,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细胞分离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本文就IMBM及其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 ell简称DC)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一、IMBM简介:1.免疫磁珠是一种直径数微米、大小均匀的球形结构,由三部构成. 其核心是金属小颗粒铁;核心周围均匀地包裹着一层高分子材料,可防止金属微粒漏出;外层为功能团,可结合特异性单克隆抗体.2.该技术的功能原理是:其表面被覆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或第二抗体可分别与特异性靶细胞结合,形成磁珠-抗体-抗原复合物;再用磁铁吸引复合物,使之与其他物质相分离.当磁珠-抗体-抗原复合物离开磁场,靶细胞得以收集.3.该分离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又均可存在阳性选择或阴性选择两种方式.二、IMBM在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离中的应用:DC具有呈递抗原,参与机体肿瘤免疫的重要作用,但其在外周血液中的含量仅占1%.用常规分离方法获取DC十分繁琐,耗时长、收获少、纯度低,且对细胞的损伤也较大.我室将IMBM应用于人外周血DC的分离 ,获得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首先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从人外周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再通过二步来分离DC.第一步:用标记的CD3、CD11b、CD16的混合性抗体与单个核细胞共孵育;清洗,然后再与磁珠标记的抗半抗原抗体共孵育.孵育后的细胞悬液在通过磁场时,磁珠标记的CD3+、CD11b+、CD16+的细胞则被吸附在阴性选择柱中,而未与磁珠标记的抗体相结合的细胞从磁场中流出被收集,即为富含DC的细胞悬液.第二步:将富含DC的细胞悬液与磁珠标记的CD4单克隆抗体共孵育 .则CD4+ DC在通过磁场时被吸附,从而使之被收集到阳性选择柱中.将分离柱移离磁场,冲出柱内细胞,清洗后,从而使被收集到阳性选择柱中.将分离柱移离磁场,冲出柱内细胞,清洗后,荧光抗体检验DC纯度为95%.三、讨论:在细胞分离时,应尽量使用人新鲜抗凝血,整个操作过程动作要轻柔.与磁珠标记的抗体孵育时间和温度可根据细胞数量的多少适当调整;孵育过程中,要不断地轻轻地摇动,以使细胞与抗体充分结合;冲洗细胞时,离心的速度和时间不宜过快和过长.细胞过柱前要用300目的尼龙网过滤,以免分离柱被成团细胞阻塞,影响分离效果.

  • 中药视神经保护有效成分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陈思敏;张艺

    目的:(1)建立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模型;(2)建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培养模型;(3)用噻唑兰比色法(MTT法)测试不同培养时间视网膜神经细胞及RGCs存活率;(4)绘制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和RGCs存活曲线.方法:(1)取出生72h内的SD乳鼠视网膜,制成细胞悬液,放于已包被多聚鸟氨酸和层粘连蛋白的培养皿中,加20%EMDM培养液、于5%二氧化碳孵箱中培养,分别于4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观测细胞存活情况;(2)在混合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中加入5'-溴-2'-脱氧脲苷(Brdu),并于4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观测细胞存活情况;(3)利用羊抗鼠IgG和小鼠抗大鼠Thy1.1抗体纯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别于4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观测细胞存活情况;(4)采用MTT法测定体外培养的视网膜混合细胞和RGCs在体外培养4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 异紫堇碱对SMC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作者:吴芹;雷开键;黄燮南

    异紫堇碱是从罂粟科植物秃疮花、紫金龙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文献报道,在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水平的研究,认为其扩血管作用机制与抑制钙内流和钙释放有关.本实验采用兔动脉血管组织贴块法,制备成可传代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将所制备的贴壁培养的SMC制成细胞悬液,用Ca2+荧光探针Fu ra-2/AM孵化1h后,于RF-2000型双波段荧光扫描仪测定SMC内游离的游离钙离子浓度 [Ca2+]i.结果表明,异紫堇碱(isocorydine,Isoc)1μmol/L,10μmol/L,50 μmol/L和维拉帕米(verapamil)1μmol/L对静息状态下SMC的[Ca2+]i无明显影响,对高K+(50mmol/L)所致的[Ca2+]i增高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其抑制的幅度分别为8.2%、14.4%、21%,维拉帕米的抑制幅度则达48.8%.此外,上述浓度Isoc和Ver对去甲肾上腺素(NA,1μmol/L)所致[Ca2+]i增高的抑制率分别为11.2%、28.5%、37.1%和28%.结果提示:Isoc及Ver对SMC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受体操纵性钙通道均有抑制作用,异紫堇碱的扩血管作用与其降低不同因子所致的[Ca 2+]i水平有关.

  • 直流脉冲场作用下穿孔悬液细胞跨膜电压计算模型

    作者:覃玉荣;江悦华;赖声礼

    细胞膜穿孔期间,膜电导率大幅度提高,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悬液细胞跨膜电压(Transmembrane voltage,TMV)计算模型不再适用.我们建立了高强度直流脉冲电场作用下,均匀悬液中穿孔细胞跨膜电压的计算模型.首先将膜电导率不均匀分布的穿孔悬液细胞等效为一小球,然后根据有效介质理论求出细胞悬液的平均场,用其代替难于精确求解的实际场,后利用穿孔单细胞膜电压计算公式,建立悬液中穿孔细胞膜电压的计算模型.模型表明在穿孔期间,细胞膜跨膜电压和外加电场大小,细胞膜穿孔临界角,细胞半径,细胞质、细胞膜和膜外溶液的电导率、细胞排列以及细胞浓度等参量有关.

  • 27例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产前诊断

    作者:扶梅妹;李英;徐两蒲;彭淑华;张瑞霞;刘合焜;林元

    对象与方法 患者为到我院遗传优生门诊就诊的27例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女20例,其夫核型正常;男7例,其妻核型正常).受检孕妇在B超下定位,经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20mL,经1000 r/min离心,去上清液,留0.5~1mL细胞悬液接种在含羊水培养基的培养瓶内,做细胞培养,于第8 d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根据生长情况,更换新鲜培养液,第9 d收获细胞,制片,G显带作核型分析.

  • Fura-2/AM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作者:安明顺;马建荣;任年军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后3d时的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水平,介绍用Fura-2/AM法测定[Ca2+]i的具体测定方法,探讨脑缺血后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流行的传统四血管阻断法加以修改改良制作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取假手术动物作对照组,用新型Ca2+荧光指示剂Fura-2测定全脑缺血后3d时的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对照组[Ca2+]i为(262.83±90.12)nmol/L,实验组[Ca2+]i为(371.39±89.00)nmol/L;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43<0.05,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大鼠全脑缺血后3d时的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水平明显增高.

  • 大鼠山仙颗粒含药血清对S-180细胞fasl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方艳;吴肖晓;应小平;赵延红;郭兰生;王小平

    目的:观察大鼠山仙颗粒(SXG)含药血清对S-180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fas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方法:将制备S-180细胞细胞悬液置入不同浓度的大鼠含药血清及正常大鼠血清中,分成对照组、空白血清1组、空白血清2组、含药血清1组(含药血清小剂量组)和含药血清2组(含药血清大剂量组),分别培养24h、48h、72h后收集细胞计数并制成涂片,免疫细胞化学(二步法)检测瘤组织中fasl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时间段的对照组及空白1、2组比较、含药血清1组与空白血清1组比较fasl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含药血清2组与空白血清2组比较fasl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0.05)。含药血清2组各时间段比较,fasl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大鼠SXG含药血清能显著下调体外培养的S-180细胞fasl基因的表达。

  • 肾虚质大鼠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研究

    作者:孙理军;郝蕊;薛昶

    目的:研究肾虚质大鼠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肾虚质大鼠睥脏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表明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肾虚质大鼠脾细胞悬液中的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的降低是肾虚质大鼠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现,为肾虚体质与免疫力下降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83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