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 진단병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882
- 国内刊号: 1007-8096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CK19、NF-κB和FHIT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生物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9(CK19)、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脆性三联组氨酸(FHIT)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K19、NF-κB、FHIT在50例前列腺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CK19、NF-κB和FHIT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70%和72%.CK19和FHIT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FHIT和NF-κB的阳性表达患者均较阴性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短(均P<0.05).结论 CK19、NF-κB和FHIT 3种生物标记物的高表达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新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NF-κB和FHIT可作为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期的指标.
-
年轻患者伴大量砂砾体钙化的乳腺黏液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伴有砂砾体钙化的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意义.方法 通过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伴有砂砾体钙化的乳腺黏液癌的年轻患者组织标本进行观察.结果 乳腺黏液癌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单一,小团肿瘤细胞"漂浮在黏液湖中",较多砂砾体钙化存在于肿瘤组织及黏液区域内,ER和PR(+),CgA和Syn(-).结论 乳腺黏液癌少见且多发生于>60岁女性,该患者年轻且伴有较多砂砾体钙化十分罕见.伴有较多砂砾体钙化的乳腺黏液癌淋巴结无转移,细胞分化好,提示可能具有较为良好的预后.
-
uPA、MMP-2和VEGF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 进一步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明胶酶A(N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无转移无复发、22例侵袭转移和22例复发的HCC癌组织中的uPA、MMP-2和VEGF表达.结果 uPA、MMP-2和VEGF在侵袭转移组和复发组HCC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无复发组(P<0.01),而前两组的表达之间无差异(P>0.05).uPA、NNP-2和VEGF在上述3组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uPA、MMP-2和VEGF可作为判断HCC不良预后的分子标记物,它们在HCC中发挥协同的促转移复发作用.
-
小脑幕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小脑幕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发生于小脑幕的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2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均提示"右枕部小脑幕脑膜瘤".光镜下表现为典型的双相分化特征,分别由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的原始小细胞及分化相对成熟的软骨小岛构成,后者伴有钙化.免疫组化显示原始间叶细胞 vimentin、CD99(+),软骨样细胞S-100(+);软骨区域瘤细胞S-100(+),Ki-67阳性指数约3%.结论 发生于小脑幕的间叶性软骨肉瘤罕见,临床上易与脑膜瘤混淆.找到特征性的双相组织学结构是确诊的关键,免疫组化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HLA-G在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HLA-G在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5例UC和49例病灶限于结肠及回盲部的CD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比较.结果 ①跳跃式分布、鹅卵石症、肠瘘或穿孔、透壁炎、裂隙状溃疡、肉芽肿、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幽门腺化生及淋巴细胞聚集改变在UC和CD均有显著差异;②49例CD中28例(57.1%)肠黏膜腺上皮HLA-G(+),UC及正常对照组则(-).结论 ①CD较具特征性的改变有跳跃式分布、鹅卵石症、肠瘘或穿孔、透壁炎、裂隙状溃疡、肉芽肿、幽门腺化生及淋巴细胞聚集,而隐窝脓肿和杯状细胞减少更多见于UC.②HLA-G在UC和CD的表达差异使其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帮助鉴别两者.
-
240例甲状腺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诊断的价值.方法 取术前FNAC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的甲状腺肿物240例,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本组240例中,男性63例,女性177例,男女之比为1:2.81.年龄20~65岁,平均36岁;病程10天~30年.可触摸到的甲状腺肿物直径1~12cm.FNAC的总准确率为93.44%,敏感性为65.91%,特异性为93.87%,假阳性为0.47%,假阴性为6.82%.结论 FNAC检查对甲状腺肿物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
p63在肺癌微小活检组织标本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p63及其与CK5/6、CK7联合应用在鉴别诊断肺微小活检组织标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用SP法进行p63、CK5/6、CK7免疫组化染色,回顾观察47例已有相应肺癌根治切除标本证实其组织病理学类型的活检标本.结果 鳞状细胞癌p63阳性率为96%(25/26),CK5/6为81%(21/26),CK7为4%(1/26);腺癌p63阳性率为5%(5/21),CK5/6为10%(2/21),CK7为95%(20/21).结论 p63对于诊断鳞状细胞癌有高度特异性,特别体现在微小组织活检标本上.联合应用p63、CK5/6、CK7有助于小块活检组织中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鉴别.
-
p120蛋白在膀胱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了解p120在膀胱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PUC)以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UC)的表达情况.方法 使用HE、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48例膀胱癌标本,28例为膀胱NPUC、20例为IUC,10例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120、E-cad、p6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病理分级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膜p120和E-cad均(+),28例NPUC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7%(16/28)和36%(10/28).而IUC均出现两蛋白的异常表达.其中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NPUC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和P<0.05),但与肿瘤大小、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不显著.结论 p120在膀胱癌表达异常,有可能成为膀胱NPUC新的标记物,对判断肿瘤预后有参考意义.
-
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胃肠间质瘤1例报道
目的 探讨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发现的胃肠间质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标记CD117、CLY34和S-100(+),desmin、SMA、NF、P504S和34βE12(-).结论 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发现的胃肠间质瘤较少见,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有指导价值.
-
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研究EB病毒在鼻咽癌变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突变型p53和bcl-2蛋白表达在鼻咽癌(N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检测EBER-1和免疫组化检测p53和bcl-2蛋白在鼻咽癌变过程中不同病理形态组织的表达.结果 ①NPC组织中EBER-1阳性杂交信号、突变型p53蛋白和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增生鼻咽上皮、正常鼻咽上皮和异型增生鼻咽上皮(P<0.01);后者又显著高于前两者(P<0.01);异型增生鼻咽上皮和增生鼻咽上皮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也显著高于正常鼻咽上皮(P<0.05).②临床Ⅲ、Ⅳ期NPC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临床Ⅰ、Ⅱ期(P=0.005,P=0.023).NPC组织中EBER-1、p53和bcl-2蛋白表达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p53与EBER-1联合应用区分NPC与非癌鼻咽组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优于其他组合.结论 鼻咽癌变的早期p53基因异常表达,随后继发EB病毒感染和bcl-2基因的激活,导致鼻咽上皮凋亡受阻、持续过度增殖,这在终发展为NPC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EBER-1和p53蛋白联合应用是区别NPC与非癌病变的较好分子标记.
-
右腮腺区脊索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报道腮腺区罕见脊索瘤1例,结合文献探讨脊索瘤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分析脊索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应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行CK、Vim、S-100、EMA和CEA等检测.结果 组织学上,脊索瘤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分叶状,以液滴或空泡细胞为显著特征.免疫组化显示Vim、CK、EMA(+),少数细胞S-100呈(+),CEA(-).结论 脊索瘤属于具有上皮性及间叶性抗原分化特性的低度恶性肿瘤,腮腺区脊索瘤极罕见,组织学形态上应与转移的黏液腺癌、黏液样软骨肉瘤及软骨瘤鉴别.此瘤侵袭性强,易复发和误诊,可通过CK、Vim、EMA、CEA和S-100联合标记进行鉴别诊断.
-
肝细胞癌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癌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及免疫组化(IHC)法分别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8%(14150)和4%(2/50)(P<0.01).癌与癌旁组织p14ARF蛋白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术后复发、肝外转移、肿瘤大小、肿瘤个数及血清AFP值无关,而在肿瘤分化程度上p14ARF盯蛋白表达有显著差异,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则无差异.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启动子区甲基化是p14ARF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p14ARF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在肝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
宫颈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p16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p16蛋白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和分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91例宫颈各类病变中的p16蛋白表达;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中104例HPV16/18型及6/11型DNA感染率.结果 191例标本中,p16蛋白表达率为73.3%,其中75%呈带状,25%呈点状.CINⅠ级p16蛋白表达率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明显增加(P<0.01);CIN Ⅱ~Ⅲ级p16蛋白表达率较CINⅠ明显增加(P<0.01).104例HPV DNA检测病例中,HPV16/18型检出率为49%(51/104),HPV6/11型检出率为9.6%(10/104).CIN Ⅰ级HPV16/18型检出率较鳞化伴增生组明显增加(P<0.05);CINⅡ~Ⅲ级HPV16/18型检出率同CIN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16可以作为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与CIN Ⅰ级、CIN Ⅰ级与CINⅡ~Ⅲ级间鉴别诊断的标记物;HPV16/18感染与p16蛋白带状表达明显正相关.
-
产科子宫出血11例病理与产科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产科子宫出血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我院11例因产科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病理及产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例经保守治疗无法控制的产科大出血患者中,因病理因素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和超常胎盘部位反应造成出血的3例;因产科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脱垂造成出血的3例;因病理与产科两种因素造成出血的5例.结论 对产科子宫出血应当从病理与产科因素两个方面寻找原因,病理因素不可忽视.
-
易被误诊为肿瘤的良性病变:结节性组织细胞/间皮增生
目的 探讨结节性组织细胞/间皮增生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肺的结节性组织细胞/间皮增生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3岁.因自发性气胸复发急诊入院.术中见右侧胸膜腔严重粘连,右上、中、下肺叶均见大小不等的肺大泡.组织学,局部上皮样细胞呈结节状分布,细胞为多边形或类圆形,多镶嵌式排列;核类圆形为主,核染色质较细腻,核仁不明显,见曲核及核沟;胞质空淡或淡红颗粒状,部分细胞有轻度异型,偶见核分裂象,见少许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结节区细胞CD68广泛强(+);结节状区的囊壁侧 calretinin、CK5/6、Ckpan、CK7和Erda(+);呈连续带状分布,结节内见少许散在的阳性细胞,S-100蛋白偶见(+);CD1a、CgA、Syn、HNB45和TTF1均(-);Ki-67呈少量散在(+).结论 结节性组织细胞/间皮增生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形态学需与肺的透明细胞瘤(糖瘤)、神经内分泌癌、透明细胞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异位脑膜瘤和间皮增生性病变相鉴别,免疫组化示CD68广泛强(+),并混杂少许散在的间皮细胞而明确诊断.
-
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病理形态学特点
目的 对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RMS)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同时对一种少见形态进行描述.方法 结合文献对1例SRMS临床、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由圆形、多角形、梭形细胞及玻璃样变,似软骨、骨或黏液样间质组成.丰富的间质将肿瘤细胞分隔成小团块或梁索状,形成不规则吻合的腔隙,内衬异型细胞呈乳头或簇状,似腺管或脉管样结构,梭形细胞区域呈束状排列,似纤维肉瘤.可见散在圆形、多角形或短梭形、胞质明显红染、核偏位的横纹肌母细胞,部分区域呈多个微囊状,内衬立方、扁平或短梭形肿瘤细胞,常漂浮多少不等散在的肿瘤细胞,周边或其内见多灶硬化结节似骨组织,微囊区与硬化结节有过渡.免疫组化MyoD1、desmin和actin(+).结论 SRMS是一种罕见的肉瘤类型,可能是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亚型,与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关系密切,微囊性和灶状硬化结节是一种罕见的横纹肌肉瘤形态;免疫组化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关键作用.
-
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SCC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组织学显示为3种不同分化的细胞区域,其中大部分为形态较一致的小细胞区,细胞散在、片状或梁索状,浸润性生长;少数区域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分化.免疫组化:CK和EMA(+);小细胞NSE和Syn(+)、CgA灶状(+);LCA和Vim(-).结论 SC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应与宫颈的小细胞鳞状细胞癌、类癌、淋巴瘤以及肺等处的转移性小细胞癌等进行鉴别.伴有鳞状细胞癌及腺癌分化的SCCC预后要比单纯小细胞癌差.
-
335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及17号染色体多体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及17号染色体多体异常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35例乳腺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并分析HER-2基因扩增和17号染色体多体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HER-2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335例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扩增156例(44.6%),17号染色体多体异常73例(21.8%),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占浸润性导管癌的53.4%和25%.HER-2基因扩增和HER-2蛋白表达及17号染色体多体与HER-2基因扩增和HER-2蛋白均密切相关(P<0.01).本文结果提示,HER-2基因扩增或17号染色体多体与乳腺癌癌细胞的组织学分级(P=0.002或P=0.002)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2或P=0.021),进而提示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但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无关(P=0.222或P=0.502).结论 HER-2基因扩增和17号染色体多体可能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
-
uPA和LN-R在良、恶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uPA、LN-R在良、恶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其与甲状腺癌临床预后指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检测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未分化癌、5例髓样癌、5例滤泡性癌、2例低分化岛状癌及1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uPA、LN-R的表达.结果 uPA、LN-R在甲状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和57.33%;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和0.uPA、IN-R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预后指数不良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49%和70.21%;在EORTC预后指数良好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71%和35.71%.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uPA和LN-R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χ2=26.194,r=0.467,P<0.01).结论 uPA、LN-R可以作为良、恶性甲状腺病变鉴别诊断的指标,也是判断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
颈部淀粉样瘤1例
患者女性,39岁.右颈部包块10年.8年前行包块切除术,病理诊断:淀粉样变性.术后2年复发,于近年增长较快,来我院就诊.查体:颈部两侧不对称,右颈部可触及约12cm×10cm×5cm大小包块,分叶状,与皮肤无粘连,质韧,不光滑,活动差,无压痛,颈部淋巴结无肿大.CT示右颈部软组织肿块,多考虑神经纤维瘤.B超示颈部多发性实性包块.
-
淋巴结弓形体病1例
患者男性,47岁.发现右腋窝淋巴结肿大12天,直径约3 cm,无疼痛和发热.血常规无异常.B超示右腋窝有一个3.3cm×2.1 cm的低回声团块,呈分叶状,压之变形;其内见高回声团,血流丰富.下方还见2个1.3cm×1cm和1.2 cm×1.2cm低回声团,均为椭圆形,内有高回声团,血流丰富.左则腋窝未探及异常回声团.手术切除右腋窝淋巴结活检.
-
卵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女性,47岁.因下腹疼痛1周,加重2天就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量中等,无痛经、发热及阴道出血.妇科查体:子宫平位,正常大小,表面光滑,质中、活动、无压痛.子宫左侧触及直径6cm包块,囊实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轻压痛,活动好.血化验检查均正常.
-
纤维支气管镜细胞学诊断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21岁.反复发热、咳嗽2月余,伴胸部不适、消瘦.查体:体温38.7℃,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患者女性,58岁.因白带增多,色黄、臭、偶带少量血丝,伴下腹坠痛、乏力3个月,在当地医院做宫颈及宫腔组织诊刮.病理提示:宫腔内及官颈恶性黑色素瘤.绝经10年.妇科检查:外阴皮肤色泽正常,阴道黏膜光滑,有中等量脓性白带;宫颈萎缩,充血明显,中度糜烂;宫体4月孕大小,质韧,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压痛;双侧附件未扪及肿块.彩超示子宫明显增大,见分布紊乱的稍强回声,10cm×7cm×10 cm大小,无包膜.以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行次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
针吸细胞学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例
患者女性,21岁.因下腹部疼痛,发现下腹部肿瘤1个月入院.外院CT检查示胰尾部实性不均匀占位.术中见肿块位于胰体部,大小为7 cm×6cm×4cm,边界清楚,活动,与周边血管无粘连.遂使用8号针头10 ml注射器负压吸引行细胞学检查.手术切除肿物后送病理检查.
-
右手伴间质黏液变性的多发性血管球瘤1例
患者女性,20岁.因右手中、环、示指末节均有一黄豆大肿物5年,近日各指触痛加重就诊.骨科检查:右中、环、示指末节各有一约0.5 cm×0.6cm×0.8 cm大小的肿物,质较韧,与周围组织界清,中、环指指甲畸形,甲床发红,触之质软,有压痛,各指活动基本正常,感觉及末梢血运可.X线检查示右中、环、示指末节均部分指骨凹陷.初步诊断:右手中、环、示指血管瘤,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示指指腹、中指和环指末节甲床下各见一灰白色小肿物,实性、质韧.
-
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1例
患者女性,59岁.绝经4年,出现阴道淋漓出血就诊.妇检:外阴(-),阴道畅,宫颈后唇形态失常,可见直径3cm增生物,质硬,后穹隆质硬,双附件未见异常.
-
咽部巨大原发性局限性淀粉样瘤1例
患者男性,61岁.双侧不明原因鼻阻3月余,进行性加重;闭塞性鼻音、吞咽感憋气2月余.专科检查:下鼻甲黏膜肿胀、苍白、肥厚;咽部黏膜充血、水肿.软腭背面见一较大的突起性肿物.术中见肿物基底部位于左咽侧壁,延伸至左颈部,与颈内、外血管、迷走神经无关联.咽部肿物大小约4.5cm×3cm×3cm,似有部分包膜;延伸至左颈部的包块无包膜,呈大小不等的泥块状.切除全部肿物送病检.
-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24岁.因头痛、头晕2月余,逐渐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和右侧听力下降2周入院.查体:未见异常.头颅MRI示侧脑室及中央导水管明显扩张,但大脑中线结构居中;右侧小脑半球见33.7cm×24.9mm异常占位,界不清,内部不均匀;第四脑室严重受压、左移,小脑扁桃体受压下降至椎管内.大脑灰白质内未见异常.
-
颞下窝侵袭性脑膜瘤1例
患者女性,57岁.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余,右侧颧弓处隆起5 cm×5cm肿块.查体:颅神经征(-).CT示颞下窝肿物,鼻咽CT示肿瘤位于颞下窝,向周围广泛侵犯颅内间隙及周围骨组织,并显示双侧颈上深、颈中深多处淋巴结.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颞下窝,实性、无完整包膜,累及翼突、颞骨底、颞窝、眶外侧壁、蝶窦、圆孔、卵圆孔、颞叶底及侧面大块硬脑膜,无明显边界.
-
鼻腔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1例
患者男性,53岁.右鼻堵、流脓涕1年.查体:右下鼻道新生物一个,大小5 cm×2 cm.临床诊断:慢性鼻窦炎.行手术切除送检.
-
前列腺上皮内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前列腺上皮内瘤(prostat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a,PIN)与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关系密切,尤其是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igh grade prosta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a,HGPIN)已被公认为Pca的癌前病变,而且临床上不易确诊.
-
表现为结核样肉芽肿性病变的布鲁氏杆菌脊柱炎1例报道
布鲁氏杆菌脊柱炎可引起结核样肉芽肿性病变,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告表现为结核样肉芽肿性病变的布鲁氏杆菌脊柱炎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布鲁氏杆菌病和其他能引起肉芽肿病变的疾病的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胃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误诊胃癌1例报道
原发于胃的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非常罕见,直到1988年,Soderstrom等[1]经免疫组化染色首次确诊并报道,迄今仅见11例报道[1-7],其中国内为2例.临床表现与胃的其他良、恶性疾病非常相似,病理组织学上与间变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大细胞型淋巴瘤鉴别困难.我们遇见1例,临床、放射线及胃镜活检均误诊为胃癌.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胃巨大恶性间质瘤1例报道
近年来,有关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的研究报道较多[1-5],而病理形态学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肿瘤的大小、细胞核分裂指数及其他的相关指标[5,6].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胃壁的巨大间质肿瘤,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完全呈典型的恶性间质瘤形态,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抗原受体基因重排PCR分析的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方法的探讨
抗原受体基因(ARG)重排PCR克隆性分析是淋巴瘤辅助诊断重要分子技术.该项技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应用以来,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技术上的改进,包括DNA提取、引物设计、产物检测手段等[1-4].
-
介绍乳腺癌TNM分期系统(第6版)
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有关乳腺癌的TNM分期系统及其相关综述,讨论第6版乳腺癌TNM分期系统的新变化,特别强调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数目、位置和检测手段对TNM分期的影响以及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旨在提高对删分期系统的认识.
-
肿瘤微血管密度检测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大量研究证实,实体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作为肿瘤微血管形成的重要标志,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密度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加以介绍.
-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命名来源、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组肿瘤,大部分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本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工作对其命名来源、诊断和鉴别诊断予以总结.
-
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症1例
患者男性,56岁.2年前出现腹部胀痛,伴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1年前因突发性腹痛加重并呕血2次入院.因经内科治疗,病情好转,拒绝手术后出院.
-
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一)
为了促进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的标准化,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可靠性,每次染色时都应该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是指,采取不断优化的措施和技术制定实验室制度及常规工作,规范和完善实验室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流程与步骤,保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质量达到佳结果,并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
Denis Parsons Burkitt生平
英国病理学家、外科医师、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现者 Denis P Burkitt,1911年2月28日生于北爱尔兰Enniskillen的一个基督教长老会家庭,父亲是位工程师.宗教对他的一生具有极大的影响.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