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2003年4月~2008年6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龄30~72岁,平均55.1岁;病程1~10年,平均16个月.临床表现:①主观症状: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特征,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疼痛或僵硬感,上肢麻木、无力,伴行走不稳或踩棉花感;②神经体征:本组均有运动功能障碍,25例均有步态蹒跚,下肢肌力Ⅱ~Ⅳ级,手握力Ⅰ~Ⅳ级;③感觉及反射功能:躯体感觉减退62例,均有上肢感觉减弱或麻木等症状,61例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髋阵挛、踝阵挛阳性;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部不适不明显.
-
以双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的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因双下肢无力3个月、发热伴右踝关节肿痛1天,于2009年7月10日人院.入院查体:T 38.7℃,R 30次/分,P 135次/分,BP 105/70mmHg,神志清,右踝关节处皮肤可见2处2cm×2cm~3cm×3cm色素沉着斑,右踝关节肿胀,有触痛,皮温高,咽无充血,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及,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肌力双上肢Ⅴ级,双下肢Ⅵ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阴性.
-
颈椎间盘突出症误诊为视神经脊髓炎1例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女,45岁,因视物不清伴双下肢无力反复发作5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出现右手麻木,当时未注意,手麻时轻时重.3年前出现右手酸胀无力,不能持物,未系统治疗.1年前患者上山时突然出现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跌倒在地,当时患者神志清楚,立即到当地医院治疗,经治疗约10天后患者视物恢复正常.今年1月份患者出现右腿无力,2月份出现左腿无力,行走困难,且有视物模糊.上述症状在当地医院反复治疗缓解并复发2次,于6月28日在某院治疗,当时尚能行走20~30米,入院后病情加重,双下肢不能抬离床面并出现尿便障碍.入院查体,血压140/90mmhg,神清语明,双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1级,左手肌肉萎缩屈曲,霍夫曼征阳性,四肢痛温觉均有减退.双膝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阳性.
-
马凡氏综合征1例
患儿、男、6岁、因发热1 d,鼻衄1次于1999年7月1日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生后食欲及睡眠正常,但一直消瘦,智力正常.体检:体温36.7℃,脉搏80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16 kg,身高125 cm,营养差,皮包骨样,皮下脂肪消失.面容憔悴,体形细长.头颅狭长,眼窝凹陷,颚弓高,耳大,耳位略低,咽红,漏斗胸,翼状肩胛.双肺无异常,心率80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不传导.舟状腹,肝脾不大.四肢增长,尤以长骨为主,指间距128 cm,上臂围12 cm,手足指(趾)细长,Steinberg征阳性,四肢肌张力略低,腱反射亢进.
-
伴椎管狭窄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治疗
我院1997年4月至1998年8月共收治颈椎管狭窄的过伸性颈脊髓损伤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0~65岁,平均49岁。致伤原因:粗木压伤颈部1例,跌倒头面部着地3例,侧方跌倒额部着地伤1例。自受伤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9小时~8个月,伤前均无颈部及脊髓受压症状。1.2 症状与体征本组5例均为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4例就诊时间超过3周。陈旧性颈脊髓损伤,就诊时见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四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四肢呈屈曲性强直,双手不能持筷、持勺。双下肢不能在平地行走或需扶拐。小便频急,受累肢体痛、温觉障碍,腱反射亢进,深感觉正常,Hoffmann征(+)、Rossolismo征(+)、Babinski征(+)。另一例患者伤后送入本院,表现为左T2以下痛、温觉障碍,右下肢弛缓性瘫痪,深感觉正常,大小便障碍。本组5例均无头颅损伤。根据JOA17分评分法[1]和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标准[2],5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评分见表1。
-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1995~1998年我科收治30例脊髓型颈椎病人,运用牵引、药物及正规定点牵压手法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6岁。症状主要有颈肩臂背痛,肢体麻木或麻痹,肌肉萎缩,走路不稳或踩棉感,束胸或束腰感。体征主要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Hoffmann征或Babinski征)阳性。影像学诊断根据X线片,颈椎CT或核磁成像。单节段脊髓压迫者多在C4~5或C5~6共10例,多节段脊髓压迫者多位于C3~5或C6~7共20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2.5年。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一例
患儿,男,11岁.因双下肢行走步态异常4年余,于1997年6月收入院.患儿为足月顺产儿,出生时无缺氧窒息史.1周岁时能独立行走,幼儿期生长良好.长至8岁时,患儿行走逐渐出现双下肢痉挛步态,症状下午较上午为重,双足内翻逐渐加重,为了矫正畸形入院.查体:智力发育正常,独立行走,呈双下肢痉挛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足呈马蹄内翻畸形,以跟骨内翻为主,双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双侧的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
-
颅骨转移瘤致二便失禁案
张×,女,60岁,工人.因发作性头晕、恶心3天,于1998年1月6日入院.既往史:乳腺癌术后4年,右侧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梗塞1年余.查体:神清、语利,Bp:20/15kPa,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上下肢肌张力均增高;左侧膝腱反射亢进;左侧肢体针刺觉减退.
-
室管膜瘤案
许某,男,30岁,2005年4月19日初诊.主诉:头项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月.现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项部突然疼痛,经服"止痛消炎药"症状无改善并有加重趋势而来就治.刻下症:项部疼痛,仰头时则枕部、头顶部疼甚,手足末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自觉眼前有凉风,寐欠安,无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等不适,纳可,便调.查体:神清语利,精神欠佳,表情痛苦,面色(白光)白,BP 140/100 mmHg,项部肌肉隆起僵硬,压痛明显,双侧Hoffman's征阳性,掌颌反射阳性,双下肢膝腱、跟腱反射亢进,手足末梢皮肤浅感觉减退,余阴性,舌暗红、苔薄白,脉沉.MRI示C2~C6椎体水平脊髓增粗,考虑脊髓占位性病变,继发脊髓空洞形成;C5/C6椎间盘突出.
-
Balo同心圆性硬化1例
1 病例患者男性,36岁,因“头痛10天,神志不清3天”人院.查体:BP120/85mmHg,浅昏迷,疼痛刺激四肢均可活动,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双侧Hoffman征(+),双踝阵挛(+),脑膜刺激征(-).MRI示T1WI显示双额、顶枕叶白质区内多个“洋葱头”状黑白相间的类圆形病灶,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层状改变更加明显.初步诊断Balo同心圆性硬化.经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病情缓解,患者神志清,高级智能好转出院.随访至今1年,言语、智力正常,能独立行走.
-
脊椎霍奇金病浸润1例
患者男性,17岁.盗汗3个月,腰痛2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活动障碍2周.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T4椎体处轻微后突畸形,L3、4椎体处轻叩痛,双侧T4平面以下痛、触觉减退,右侧较左侧明显,右侧腰椎旁肌紧张,腰椎活动受限,上肢肌力V级,屈髋肌力Ⅱ级,屈膝肌力Ⅲ级,伸膝肌力Ⅱ级,屈踝伸踝Ⅲ-Ⅳ级,跟腱反射亢进,巴氏征(+),踝阵挛(+).X线片示:T4椎体变扁,其上缘骨皮质吸收破坏,L3-4椎间隙变窄,椎旁软组织肿胀,L3椎体右侧骨质吸收破坏,椎体变扁,右侧腰大肌肿胀.B超示:L3右侧椎旁可见无回声区,厚度约1cm;约L2平面、下腔静脉内侧及后方可见多个1-2.5cm低回声团,考虑为L3椎旁脓肿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术中见T4椎体前方有一3cm×2cm×2.5c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略呈结节状,表面静脉怒张,切面呈鱼肉状,无明显干酪样坏死,T4椎体骨质破坏.
-
颈椎管内成熟畸胎瘤一例
患者男,28岁.于2006年7月中旬起无明显诱因感颈后疼痛,左侧为重,左下肢无力,且进行性加重,行走500米即感疲劳,不能上楼梯.同时感左上肢无力,小便急,在当地医院MRI示C2~3椎管内占位病变,于2006年8月18日入院.专科查体:左上肢近端肌力V级,远端Ⅳ级.左手伸指并指无力,左下肢肌力Ⅳ级,左上、下肢肌张力高,左侧肱二、三头肌反射,膝、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左侧Babinski、Huffmann征均阳性.
-
脊索样型脑膜瘤伴瘤周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一例
患者女,34岁.因右下肢无力2个月,右下肢抽搐1周,于2000年7月24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下肢肌力Ⅳ级,右膝腱及跟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头颅CT示:左顶部矢状窦旁见圆形略高密度影,约2.0 cm×2.0 cm,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带,中线结构轻度右移,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头颅MRI示:左顶部中央沟附近矢状窦旁见等T1等T2信号,约2.0 cm×2.0 cm×2.0 cm,强化后明显增强,周围可见水肿带.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91×1012/L,白细胞 7.41×109/L,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195×109/L.尿、便检查均未见异常.术中见肿瘤组织部分突出左顶叶皮层,基底位于矢状窦旁,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已侵及矢状窦内,肿瘤大小为2.0 cm×2.5 cm×2.5 cm,肿瘤血供丰富.
-
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观察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多发生于中老年,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糖尿病、脑血栓等疾病的增多.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对于OAB的常规治疗主要分为二个方面:①物治疗是OAB重要和基本的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是抗胆碱能药.目前重要的两种药物为盐酸奥昔布宁(oxybutynin)和酒石酸托特罗定(tolterodine).②外科手术:对于一部分难治性患者,手术有时是唯一方法,目前多选择肠道膀胱扩大术或自体膀胱扩大术.本文以脑卒中患者的排尿障碍为例,其临床以储尿期功能障碍为常见,表现为尿频、急迫性尿失禁、夜尿增多等.2002 年,国际尿控协会(ICS)将上述临床表现定义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脑卒中患者中,梗塞占60%左右,其中基底节梗塞占45%.脑血管疾病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大约为51%~83%.动物模型证实,逼尿肌反射亢进和膀胱容量减小是常见结果.病变常位于额叶皮层、内囊和基底节[1].故基底节梗塞所致OAB在脑卒中患者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
1例截瘫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
截瘫孕妇妊娠及分娩虽无禁忌症,但截瘫孕妇将面临肺活量和动脉压降低、血栓栓塞、贫血、泌尿道感染、异常的产程及自主性反射亢进的发生等各种严重的并发症[1],同时还面临褥疮、肢体强直、胃肠道功能异常、自产等诸多问题.因此,截瘫孕妇分娩前和分娩期的管理无论对医护人员还是孕妇都是严峻的挑战.
-
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评价与治疗
肌痉挛(muscle spasticity)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iure,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限制患者活动、影响患者ADL独立的重要因素,是导致患者疼痛、抽搐而影响夜间睡眠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关节挛缩、行走困难及会阴清洁困难[1],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阵发性痉挛及肌强直.有关报道:60%的脊髓损伤患者会产生痉挛[2],有40%的患者因痉挛而影响康复治疗的实施[3].
-
大鼠脊髓源性痉挛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脊髓损伤患者经常遭受继发的病损,其中痉挛就是其中之一,据报道50%-60%的脊髓损伤患者会出现痉挛[1-2].痉挛,特别是严重的异常痉挛模式的存在,使患者行走困难、平衡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很大痛苦,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和国际医学研究的热点[4].过去的研究认为脊髓源性痉挛是以多突触通路的抑制性影响减弱或消失引起的反射亢进,所以大部分的治疗措施的目标就是降低过强的反射,但是患者依然遭受着痉挛的痛苦[5-8].为深入研究痉挛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痉挛的作用机制,建立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
-
"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对比观察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其中,约60%-70%的患儿为痉挛型[2].此类患儿由于牵张反射亢进,很难保持姿势进行灵活的动作,还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变形,以至终身难以行走."抑强扶弱"推拿法是在传统对痉挛肌群牵拉推按的基础上,对其拮抗肌群也进行了较强的刺激,以提高肌力,并缓解痉挛.
-
早期强化肩部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是一组因急性脑缺血或出血性脑损伤而致的疾病.脑血管病发病突然,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急性期表现出偏瘫侧肌无力(随意肌活动力量受损),缺乏运动控制,肌肉激活缓慢丧失灵活性,感觉障碍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主要阴性特征[1](痉挛、腱反射亢进等为阳性特征).恢复和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科室对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组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早期强化肩部运动控制训练,来观察对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
改良Ashworth量表及改良Tardieu量表应用于卒中患者屈肘肌评估的信度比较
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止状态时的肌肉紧张度.临床上常用触摸患者肌肉的硬度及被动屈伸其肢体时检查者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1].肌痉挛是指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具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1].肌张力增高和肌痉挛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及康复治疗.肌痉挛和肌张力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价可了解患者肌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的程度,为确定治疗目标,制定治疗计划、评价疗效提供依据.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为目前临床上应用广的肌张力评定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