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卒中后认知功能康复与神经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神经细胞之间有广泛神经纤维联系,各个脑功能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联络,左右大脑半球间可以通过胼胝体进行信息交流,皮质和皮质下神经结构,以及脑干、小脑间有复杂的环路,这些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脑)可塑性的物质形态学基础.CNS可塑性与神经细胞再生、突触可塑、神经网络重塑、脑功能重组和功能区转移等密切相关.健存脑组织的可塑性是脑卒中后进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
-
姿势控制增龄化研究进展
姿势控制(postural control,PC)指控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以达到稳定性和方向性的目的[1],即控制质心(centre of mass,CoM)与支撑面关系的能力和保持身体节段间、身体与动作任务环境间适当关系的能力.其控制通路涉及大脑、小脑、基底神经节、脑干和脊髓等多个神经结构,包含下意识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意识性的随意姿势控制等不同控制方式,并受年龄、疾病、生理状态(如疲劳)、心理负荷(如认知作业)的影响.年龄的增长往往伴随着身体结构和功能不同程度上的衰退.从外部表现来看,能够明显观察到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减弱,如身体摆动增加、运动迟缓、步态不稳、协调能力减弱及动作精确性下降等.这些现象影响到老年人日常功能性活动,增加了跌倒的风险.而跌倒已被证实是导致老年人受伤和发病的主要原因,20%-30%有摔倒史的老人经受着中等到严重程度的伤痛[1].研究衰老与姿势控制的关系,探讨姿势控制增龄化的规律和机制,对于制定改善和提高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脉冲磁刺激治疗在疼痛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利用电和磁刺激缓解疼痛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多年[1].特别是直接的电刺激如经皮电刺激等的临床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相比而言,磁刺激在疼痛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且主要局限在经颅磁刺激[2].磁场无痛的穿透深层次神经结构的能力相对容易获得,使其在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近几十年里,大量学者对经颅脉冲磁刺激及其作用的研究已作了大量报道,使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也有大量文献报道了脉冲磁刺激能缓解多种疼痛.本文就脉冲磁刺激在疼痛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脑卒中是指起病迅速的由腩血管疾病引起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且持续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首位的致残原因[1].由于脑卒中损伤了与吞咽相关的神经结构,因此,吞咽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大约30%~50%的脑卒中患者有吞咽困难,脑干卒中发生率约为40%~70%,单侧半球卒中发生率约为35%.脑卒中后吞咽器官都可受累,患者呵同时存在多器官功能异常.一般急性期可检查出吞咽困难的患者占30%~65%,慢性期为16%[2].
-
1例深低温停循环巨大基底动脉瘤切除术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 中的第3位,其中基底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基底动脉瘤位置多较隐蔽,并与Wi llis环、丘脑、脑干、后组颅神经、导水管、小脑等神经结构及供应血管关系密切.手术病 死率为7.2%~12.5%,而巨大基底动脉瘤的病死率比其他型高3~4倍.[1]我科于19 99年 12月15日进行了1例深低温停循环下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切除术,术后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急性应激性溃疡及脑损害等表现,经过3个月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
重视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已成为当代基础和临床神经科学发展的标志性领域,它融汇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理论和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交叉学科.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对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进行连续或间断的实时监测或探测.协助外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对难以辨认的神经进行辨认及定位,判断手术过程中神经组织是否受到损伤,识别难以辨认的神经结构,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后神经系统的致残率,提高安全性[1].
-
儿童罕见斜坡颅咽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颅咽管瘤为颅内较少见的原发性肿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2%~5%[1],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2]。由于颅咽管瘤常毗邻非常重要的神经结构,如下丘脑、垂体柄、视神经及三脑室底部等,在治疗中可能加重上述结构的功能损害,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因此称其为恶性效果的良性肿瘤[3]。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鞍上多见,少数在鞍内,或者鞍内、鞍上同时发生,也可偶见于鞍下鼻咽部、第三脑室内等,而累及斜坡的极为罕见。在此笔者报道1例儿童罕见巨大斜坡颅咽管瘤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56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为高血压病较为常见的危重并发症,其中丘脑出血尤为危重,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目前治疗丘脑出血的方法根据出血量可分为穿刺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及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等,由于丘脑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神经结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难度较大,手术副损伤较多见,故微创行血肿抽吸引流及脑室外引流手术较为多见.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6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行血肿穿刺及脑室穿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技术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粗大的神经结构,自梨状股下孔出骨盆后,行于臀大肌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行至大腿后方,在腘窝处潜行,并分支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足手术和膝以下的下肢手术。单独应用坐骨神经阻滞可为除小腿和足内侧面以外的所有膝部以下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1]。小腿和足内侧面为隐神经的感觉分布区,而隐神经是股神经的分支。当将坐骨神经阻滞与腹股沟血管旁“3合1”阻滞联合应用时,则适用于所有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和手术后疼痛治疗。
-
第70届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年会纪要
第70届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年会不久前在美国芝加哥举行.Medscape网站(WWW.MEDSCAPE.COM)近期刊登专文介绍了有关此次会议的部分新进展的交流论文情况(http://www.medscape.com/viewprogram/1848).此次年会上重点讨论的主题之一是脊柱疾病治疗.Parlmer医师报告,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成功应用减少了脊柱疾患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近5年来,脊柱外科的传统术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详细研究.这一关注主要集中在医源性的"融合性疾病",后者正是传统术式导致的脊柱旁肌肉去神经化和去血管化的结果.鉴于传统术式的损害,不破坏脊柱旁肌肉的附着、血运和神经结构的微创技术越来越受到欢迎.Williams在1978年先提出显微椎间盘切除术的概念.其中的一个概念是在分离肌肉时进行组织的精细处理.
-
关节外科人体解剖学系列讲解(三)肘关节前侧手术入路及应用解剖
肘关节前侧入路在临床上很少采用,主要用于显露肘窝部的血管神经结构,特别用于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前入路探查.肘前区皮肤较薄,存在一三角形凹陷,为肘窝.肘窝的上界为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窝顶为肘前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窝底由肱肌与旋后骨组成,再后方即为肘关节囊.屈肘成直角、前臂极度旋后时,于肘窝中部可明显摸到肱二头肌腱及其腱膜,在腱的内侧,可扪及肱动脉的搏动,并可用触及内侧的正中神经.
-
前交叉韧带的神经分布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不仅有生物力学功能,还具有神经传入功能,参与形成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控制.ACL的损伤不仅直接造成关节不稳,还将影响韧带中的神经结构及其神经传入功能,从而改变膝关节运动模式,进一步造成膝关节损害.由于ACL在膝关节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和损伤后的ACL以及ACL重建物中的感受器及其功能因此倍受关注.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脊柱显微外科手术中出血的控制和操作要点
在脊柱显微外科手术中失血量超过100ml就会显著影响对硬脊膜、椎间盘以及神经根的观察,这样就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硬脊膜撕裂以及神经根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主要是为了控制失血量在100ml以下,以及获得对神经结构和病变清晰的视野.对于单纯的显微椎间盘切除术,如果操作仔细,失血量完全可以控制在25ml以下.
-
经翼点入路切除岛叶肿瘤
岛叶区胶质瘤是原发于岛叶、并可能累及邻近的额颞叶及深部基底节区的一类胶质瘤。由于其部位隐匿,临床表现轻微,瘤体较大时易包绕侧裂区血管,并侵及邻近重要神经结构,故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术式改良研究
PiverⅢ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是治疗Ⅰb~Ⅱa期宫颈癌的标准术式,其治愈率可达80%~90%~([1]),但是,手术损伤盆腔自主神经结构,导致术后膀胱功能障碍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附15例报告)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神经麻醉学技术的发展,小脑幕脑膜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下降.Hamit[2]认为,小脑幕巨大跨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体横跨小脑幕、瘤径≥3cm的颅底肿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改良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5例该部位脑膜瘤,总结当小脑幕脑膜瘤包裹重要神经血管时的临床表现、诊断、显微外科技术技巧和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提示该入路可以提供安全的解剖暴露,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进展
岛叶位于脑深面,毗邻重要的血管及内囊丘脑等重要的神经结构,在优势半球恰好位于语言区的深面,因此与运动、感觉及语言功能相关联.同时岛叶与边缘系统关系密切,调节人体内脏感觉运动及高级认知功能.岛叶胶质瘤的患病率并不低,在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岛叶胶质瘤占脑低级别胶质瘤中的25%,占高级别胶质瘤中的10%[1].如何进行岛叶胶质瘤大程度地手术切除,大限度地保护岛叶所涉及的功能,是神经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
-
蝶骨嵴内侧巨大脑膜瘤的治疗策略
早Cushing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内侧型、中1/3型和外侧型三类,后来Watt将其简化为内、外侧两型[1].随着CT、MRI在头部检查的广泛应用对该病诊断已基本解决,但因其部位的特殊性,特别是内侧型海绵窦旁,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根据影像学显示肿瘤大小,一般将大径7cm的脑膜瘤称为巨大型脑膜瘤[2].影响手术全切率的因素包括肿瘤的质地、供血以及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结构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包括手术者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对显微神经解剖的了解和手术入路充分暴露肿瘤等因素.蝶骨嵴内侧巨大型脑膜瘤,因为和颅底大血管、神经和重要结构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手术全切往往要冒很大的风险,手术中一定要权衡手术效果、手术风险和术后生存质量来全面考虑采取何种手术策略.
-
脑干功能结构术中实时定位及监测的实验研究
脑干手术,尤其是脑干实质内病变的手术很容易导致脑干重要功能神经结构的损害而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本实验研究探讨用神经电生理方法对脑干重要的功能神经结构进行术中实时刺激定位及监测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岩骨胆脂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发生于颞骨岩部的岩骨胆脂瘤约占所有岩尖病变的4%~9%[1-2].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类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前者称为卜皮样囊肿,后者称为胆脂瘤.在发育过程中,第一鳃裂异常残留的上皮细胞、多潜能胚胎细胞或异位的耳囊细胞可形成表皮样囊肿.后大获得性病变多由中耳或乳突胆脂瘤通过不同的途径侵犯岩尖所引起.尽管二者的起源不同,但在病理上完全相同[3].由于岩骨位于侧颅底深部,毗邻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发生于岩骨的胆脂瘤病变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手术处理的难度均和一般中耳胆脂瘤存在显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