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当代医学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
Contemporary Medicine 당대의학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 影响因子: 1.1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4393
- 国内刊号: 11-4449/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82-829
- 曾用名: 当代医学(产经版)
- 创刊时间: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当代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介入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
介入医学技术发展迅速,融医学影像和临床治疗于一体,其应用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涵盖全身各个领域的诊断与治疗,为临床许多棘手问题开拓了新的解决途径.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介入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便于各级医护人员了解和正确选择.
-
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43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插管,自制明胶海绵颗粒,抗菌素浸泡后栓塞子宫动脉.结果 43例患者经血量均减少,贫血改善,3至6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年后有4例患者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明胶海绵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简便、经济,创伤小,保全子宫及其功能,但有复发率.
-
肝癌化疗栓塞前后肝储备功能的检测及相关指标探讨
目的 探讨简易敏感的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3天及术后4周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及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并首试制定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结果 术前6例评为Child-Pugh A级的患者按本研究试分的肝储备功能分级评为2级,2例Child-Pugh B的患者评为肝储备功能3级.术前肝储备功能1级0%出现并发症而术前Child-Pugh A级10.25%术后肝功能恶化,其中1例术后肝功能衰竭.术后肝功能恶化组中77.7%患者术前肝动脉灌注分数大于25%.结论 首试制定的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加入了血流灌注信息,较Child-Pugh计分分级能更敏感的反映肝储备功能.
-
内镜下rAd-p53注射联合动脉灌注治疗进展期胃癌
目的 观察内镜下瘤体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联合区域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进展期胃癌、失去手术或不愿手术的胃癌患者5例应用内镜下rAd-p53瘤体注射,剂量3×1012VP,术后3天行肿瘤区域动脉药物灌注,顺铂(DDP,DDC40mg/m2),每月1次治疗,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0%.结论 内镜下rAd-p53瘤体注射联合胃窦肿瘤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失去或不愿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而言,是一种疗效满意,副作用少方法.
-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的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氩氮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68肺癌患者分三组(<3cm,3~5cm,<5cm),行经皮氩氮刀冷冻治疗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止血、抗炎等处理.治疗后4周开始行CT或DSA随访,并根据肿瘤区CT值变化、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RECIST)及生存率评价氩氦刀冷冻消融的临床疗效.统计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和x2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生存期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计算其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 68例肺癌患者接受治疗,82.35%的病例(58/68)冰球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术前冷冻区CT值为42.09±8.03Hu,术后-7.1 3±8.25Hu,术后一月为25,70±1.9Hu,各组0T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实体瘤评价总有效率为82.35%(56/88),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68例,随访期间死亡42例,中位生存期13个月,1年生存率50%(34/68).结论 氩氮刀冷冻治疗肺癌创伤小,临床效果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冰球覆盖率、CT值改变、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及生存期是评价氩氦刀疗效的有效手段.
-
介入治疗联合节拍式或传统化疗在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经导管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的基本治疗方法,观察分别结合传统剂量化疗和节拍式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以来收治住院的中晚期大肠癌患者48例,应用以上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种治疗方法的近期显效率分别为33.3%、45.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肿瘤动脉灌注结合小剂量、连续口服Capecitabine的化疗方法,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的治疗方式.
-
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治疗胆囊癌肝转移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治疗胆囊癌肝转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胆囊癌肝转移患者均采用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共介入治疗110周期,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顺铂,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所有患者每次介入治疗前均行增强CT测量肿瘤大小,采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采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随访期限直至患者死亡.结果 本组患者完全缓解(CR)3%(1例),部分缓解(PR)50%(15例),病变稳定(SD)20%(6例),病变进展(PD)27%(8例),总有效率(CR+PR)53%(16例).1年生存率60%,2年生存率20%.介入治疗始中位生存期13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月.结论 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胆囊癌肝转移患者的有效方法.
-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随访分析
目的 迈德S-1500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电极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7月,对2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迈德S-1500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电极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其肝功,影像学结果进行随访.结果 79.3%(23/29个病灶)完全缓解,13.8%(4/29个病灶)部分缓解,3.4%(1/29个病灶)无变化,3.4%(1/29个病灶)进展,有效率(CR+PR)为93.1%.随访3~21月,3月,6月,12月,18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6%,96%,92%,58%.对Child-Pugh评分无显著影响.1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结论 应用迈德S-1500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电极在CT监视下进行射频消融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直径小于5cm)的有效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对肝功能影响小.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
胃间质瘤16层螺旋CT表现(附3例报道)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在诊断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3例充气后行螺旋扫描,并行气体铸形,模拟管腔,立体剖面,仿真内镜及曲面重组,观察其病变特点.结果 多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在诊断胃间质瘤时,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缘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表现为胃体部不规则形肿块,向腔内及腔外突,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晰.结论 多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
-
肝癌TACE术前后CT灌注成像评估肝储备功能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评估肝癌TACE术前后肝储备功能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OE术前3天及术后4周行肝脏CT灌注成像,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肝动脉灌注、门静脉灌注、肝动脉灌注分数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及相关性(r=0.447、0.442、-0.267,均P<0.05),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PVP逐渐减低而HAP及HPI逐渐升高.HAP、HPI与血清透明质酸呈高度正相关(r=0 701、0.651,均P<0 05).术前肝动脉灌注分数大干25%共17例中7例(41%)术后恢复不良,占TACE术后肝功能恶化组9例中的77.7%.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作为评估肝储备功能的重要影像学指针,有很好的术前指导意义.
-
三维重建及类CT图像在胸部肿物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即时三维重建及类CT图像在胸部肿物经皮射频消融术病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09月~2010年03月间进行经皮胸部肿物射频消融术13例,154个病灶,均使用即时三维重建图像及类CT图像辅助手术路径的制定,术前、术中分别行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结果 14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15个病灶均被消融针准确穿刺并被电极包围,2例患者出现气胸并发症,9例患者在术后6周复查胸部CT,其中8例病灶缩小或坏死.结论 即时三维重建图像及类CT图像在经皮胸部肿块射频消融的手术路径选择、手术质量保证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
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5例分析
目的 研究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收集我院5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的资料,分析症状和临床辅助检查所见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后转归.结果 及结论 5例患者中的4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3例活动后心悸、气喘患者及2例下肢红肿疼痛伴发热患者症状消失.体能明显恢复.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对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能有效缓解症状,是临床治疗的理想供选方案.
-
农村社区人群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研究与干预
目的 研究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PLD)的临床价值,筛选出一种适合农村社区人群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法,以农村社区人群为目标,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术后康复干预计划,评价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共32个椎间盘均穿刺成功.经3~30个月的随访,24例症状完全消失,25例术前症状均明显缓解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显效率为95.11%,椎间盘还纳1~4mm.结论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安全有效经济易行的技术,疗效好见效快,所需治疗费用不高,农村社区人群容易接受,便于在农村社区广泛推广应用,术后康复干预能明显提高PLD中长期疗效.
-
阻塞性黄疸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36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 主要并发症为胆道出血、感染、导管堵塞、胆瘘、支架再狭窄等.相应处理措施包括止血、抗感染、腹腔引流、支架再植入等.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也至关重要.
-
X线及MRI对髌骨软化症诊断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85例病人临床X线及MRI表现的研究,探讨X线及MRI对髌骨软化症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85例怀疑髌骨软化症病人行膝关节正侧位检查及膝关节MRI检查,对比析X线及MRI检查结果.结果 X线表现为髌骨后缘骨质增生25例;髌骨后缘无硬化的低密度区22例,髌骨后缘囊性变10例,髌股关节问隙明显变窄25例,髌股关节不稳22例;X线无任何阳性表现28例.MRI表现髌骨软化症Ⅰ期33例;Ⅱ期28例,Ⅲ期7例,Ⅳ期13例.MRI无任何阳性表现4例.结论 髌骨软化症多数可以通过X线发现,但对早期病例不敏感,而MRI对髌骨软化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优于X线.
-
16-MSCT在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前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16-MSCT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经临床确诊并行三维矫形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例,男性1、女性9,年龄11~15岁,其中1例行术后CT复查.使用GE公司的lightspeed-16CT机,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胸段脊柱扫描,层厚:1.25mm/16i,电压:120KV,电流:140MAs;重建模式:标准重建.所得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包括VR,MPR重组.分别在凸凹侧椎弓根截面积大层面的图像上测量各自椎弓根两侧骨皮质内缘间及外缘间的小距离即椎弓根宽度、椎弓根长度、椎弓根轴线分别与椎体前缘交点和椎板后缘交点之间的距离即椎弓根深度,椎弓根轴线与椎体中线间的夹角即横断面角.在垂直于椎弓根轴线的"二次扫描线"重组图像上,选择椎弓根截面积小的图像,分别测量凸、凹侧椎弓根的高度.结果 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胸段脊柱均获得满意的原始图像和重建图像,所有病变脊柱胸段椎弓根均精确测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参数.应用这些参数,其中1例术后复查患者取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充分性;而且明显简化和优化了术前评价方法.结论 16层螺旋CT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三维矫形术的术前评估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直接指导手术治疗.
-
臭氧联合椎间孔胶原酶注射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C型臂监视下,对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盘内臭氧联合患侧椎间孔处注射胶原酶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电话随访6~12个月,按改良Macnab评判标准,优:20例,术后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活动无限制,良:6例,偶有非神经根性疼痛,术前体征明显改善,可从事轻体力劳动,不需服用镇痛药.可:3例,症状和体征有些改善,但仍疼痛,直腿抬高试验较前增高,但<70°,常有疼痛,活动受一定限制,偶有服用镇痛药.差:1例,仍有神经根性疼痛,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治疗优良率87%,有效率96.6%.结论 在X线监视下,对极外侧突出椎间盘内、椎小关节旁注射臭氧联合患侧椎间孔处注射胶原酶,可有效解除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位置准确,疗效可靠,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30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25例疼痛缓解完全,4例部分缓解,1例疼痛无明显变化,有效率效率97%,随访1~18个月,无感染,术后无并发疰.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具有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好,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
经皮经肝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术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穿刺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术治疗左、右肝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 8例左、右肝内胆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病人,经皮经右肝或左肝单侧入路,通过在左、右肝管间和肝管、胆总管间植入金属双支架行胆管内引流,并结合抗肿瘤治疗.结果 8例16枚支架全部放置成功,术后2周总胆红素由术前的(267.1±154.7)μmol/L下降至(61.2±13.4)μmol/L,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左、右肝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行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技术并结合抗肿瘤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肝门部胆管的方法.
-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顺行性溶栓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Trousseau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15例以恶性肿瘤首诊入院,肿瘤围手术期及放化疗期发生DCT,4例以DVT首诊入院,其中3例发现既往患恶性肿瘤;1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采用尿激酶顺行性溶栓,同时全身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及中医中药等措施治疗.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因疗效果不明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18例均获不同程度缓解,获临床治愈效果.结论 提示对于原因不明的DVT,应疑及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顺行性溶栓治疗效果可靠.
-
稳定型心绞痛介入与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
目的 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病人102例进行随访,其中介入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组62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8.1%,再住院患者分别为7.5%和12.9%(P>0.05);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9.7%,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10%和16.1%(P>0.05),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100%和98.4%(P>0.05).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与护理与介入组疗效相当,易为患者所接受.
-
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瘘35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自膨式覆膜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在治疗食管瘘中的价值.方法 35例食管瘘患者在X线导向下安置食管自膨式覆膜支架进行瘘口封堵,术后分别对支架并发症及远期生存率进行随访.结果 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瘘口得到有效封堵,25(71.4)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4例患者支架出现移位,3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 自膨式覆膜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瘘成功率高,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有效解除了患者痛苦,宜在临床上推广.
-
支架置入术对肾动脉狭窄患者血压和分肾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肾动脉支架置入(PARAS)的安全性及对肾动脉狭窄(RAS)血压和患侧肾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09例RAS患者行PTRAS.男63例(58%),女46例(42%).年龄18~79岁,平均为(61±5)岁.病因分别为肾动脉粥样硬化89例(81.7%),多发性大动脉炎15例(13.7%),肌纤维发育不良3例(2.8%),移植术后狭窄2例(1.8%).随访12~48个月,平均24±2个月,观察测定患者血压、分肾肾小球滤过率(SKOFE)及降压药的应用情况.结果 109例149条肾动脉行PTRAS后管腔直径狭窄从74%~100%(84.2±11.8)%降至0%~25(6.5±5.3)%,管腔小直径从0~1.6mm(1.2±0.8)mm增至4.8mm~7.5mm(5.8±0.8)mm.技术成功率98%(107/109).2例肾动脉残留狭窄35%.无肾动脉破裂及夹层发生.收缩压由术前平均165±25mmHg降至随访时平均141±20mmHg(P<0.01),舒张压由术前平均95±12mmHg,降至随访时83±10mm Hg. (P<0.01).高血压治愈13例(12%),改善61例(56%),无效37例(34%),总有效率(68%).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3.2±1.0种降至术后2.3±1.1种(P<0.05).SKGFR总体升高,由术前平均31±13ml/min,升至术后平均35±14ml/min, (P<0.01).分肾肾功能改善55例(37%),稳定81(54%),恶化13(9%).PTRAS的并发症总计(11/109,10%),5例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中2例为可逆性.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出血.结论 PTRAS对RAS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控制血压,减少口服降压药,维持和改善肾功能.
-
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附8例临床报道)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影像学技术在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胸片、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胸片对本病没有诊断价值,但在常规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有无伴随的心内畸形、良好地显示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但对心外的大血管走行方向,尤其是肺动脉的发育情况则显示欠佳.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能够清楚地显示心外大血管的走行和发育,了解病侧肺血供情况,并能进一步证明心内合并的畸形.结论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仍是目前确诊本病的可靠的方法.
-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 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 探索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方法 收治1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72例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年,72例患者中,痊愈63例,痊愈率87.5%,无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好转率为2.70%,留有后遗症7例,后遗症发生率9.72%.结论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腔静脉滤器置放的适应证研究
目的 进一步探讨置放腔静脉滤器(VCF)的适应证.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对47例根据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而未置放VCF的患者,其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24~76岁,平均53岁.通过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病程转归,复习经胸超声心动图、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查,分析其与早期死亡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置放VCF的适应证.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 ①34例未给予VCF置放的DVT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肺动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与死亡显著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②31例未行VCF置放DVT患者行肌钙蛋白](cTnⅠ)检查:血浆cTnⅠ阳性组其死亡率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危DVT患者置放VCF可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发生,并可及时、安全地进行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对于减少死亡率、降低后遗症有重要意义.严格选择VCF适应证除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外,还可结合某些辅助检查如肺动脉压、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等做为参考依据.
-
主动脉弓类型及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对神经介入的影响——附340例主动脉弓DSA分析
目的 分析我科发现的主动脉弓类型与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复习这些解剖学变异对神经介入影响的文献.方法 回顾性分析340例主动脉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Photoshop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内径,头臂干开口至主动脉弓顶垂直距离,进行分型.并统计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340例患者中,3种主动脉弓类型中:Ⅰ型45.9%(156/340),Ⅱ型26.7%(91/340),Ⅲ型27.4%(93/340).青年组(≤44岁)90例,Ⅰ型72例,Ⅱ型12例,Ⅲ型6例,其中30岁以下患者16例均为Ⅰ型,中年组(45~59岁)110例,Ⅰ型52例,Ⅱ型34例,Ⅲ型24例;老年组(≥60岁)140例,Ⅰ型32例,Ⅱ型45例,Ⅲ型63例.主动脉弓分支变异16.5%(56/340):LCCA与BCT共干、LCCA发自BCT各占5.3%(18/340);其次为LVA第三支发自弓3.8%(13/340),LSCA发自Kommerell's憩室2例(0.6%).结论 神经介入医生应高度注意弓上分支变异、迂曲与复杂主动脉弓类型.
-
MSCT肾脏增强扫描对肾动脉疾病的研究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肾动脉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肾脏增强扫描病入的MSCT造影增强检查,使用GE Light-speed16排GT进行螺旋薄层扫描,扫描参数:120Kv,300~350mA,层厚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扫描速度为0.59/圈.造影剂总量80~100mL,注药速度3.0~3.5mL/s.在独立工作站ADW4.2上进行三维肾动脉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肾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及其与肿瘤性病变的关系.结果 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起源、粗细、分支、变异以及肾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全部病例三维肾动脉血管图像能充分显示肾动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为肾动脉性疾病与畸形病人做出明确诊断,而且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肾动脉与肾肿瘤的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提供较好的术前评价.其中空间结构显示VR佳,狭窄测量及血管腔内观察2D-MIP佳.结论 MSCT三维肾动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起源、管径粗细、与腹主动脉夹角以及各种变异.准确、直观地显示肾动脉的立体解剖特点,为肾动脉相关性疾病的在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TIPS)术后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TIPS)术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及与手术方式/支架规格的关系,改进TIPS手术.方法 对我科1999~2006年间225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肝功、血氨,及手术中使用支架规格,穿刺门静脉情况,曲张静脉栓塞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行TIPS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急诊出血停止,腹水逐渐消退.穿刺门脉左支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穿刺门脉右支.使用8mm支架肝性脑病发生率亦明显低于使用10mm支架.结论 选择门静脉左支作为门腔静脉分流道,植入8mm内径血管支架,可以显著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并保护肝功能,而对分流道远期开通率无明显差异.
-
DSA急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皮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并溶栓导管留置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DSA急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皮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并溶栓导管留置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材料和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DVT患者30例行下肢静脉造影,彩超确诊后经皮放置VCF并留置溶栓导管溶栓.结果 全部30例患者VCF均放置成功,经溶栓导管溶栓1周后,DVT消失或明显缓解,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 DSA急诊DVT经皮VCF置入并容栓导管留置是对DVT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杜绝了肺栓塞的发生.
-
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及时施行介入治疗来迅速改善患肢血运,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结果 本组20例经介入治疗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行走距离明显延长,静息痛消失,溃疡快速愈合,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可及.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96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全科护士通过阅读心血管介入书籍,提出护理相关问题及经验教训,对96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温馨护理.结果 96例患者病变血管再通,并发皮下淤血1例,胸痛1例,低血压1例.结论 通过集体智慧对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安全高效,并发症少.
-
舒适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择期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术前、术中、术后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腰背疼痛、腹胀、排尿困难、烦躁失眠、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舒适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溶栓药的使用管理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 通过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后溶栓方法的应用,观察.结果 使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后护理更加科学和规范.结论 只有科学用药,细致观察才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并保证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疗效.
-
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观察
目的 总结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7例患者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进行护理.结果 通过术前宣教、术中及术后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并采取积极处理,预防和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护士全面掌握此方法的整个流程,术前、术中、术后细致的护理是保证PEG成功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前列腺支架治疗高龄前列腺增生的护理
目的 介绍前列腺肥大放置前列腺支架的方法和临床护理.方法 23例高龄前列腺肥大患者在X线引导下经尿道插入导丝,沿导丝送入支架推送器,视患者具体情况释放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后情况23例患者均一次成功(100%),置入支架后立即自行排尿,排尿通畅.结论 护理人员做好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工作,能有效地配合医师手术工作的顺利进行,解除了病人痛苦.
-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 分析与总结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护理经验.结果 经皮肝胆道内外引流术与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优质的护理技术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
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热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射频热凝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射频热凝治疗,加强治疗前后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术中严密配合,术后指导体位姿势及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40例患者中36例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达90%.结论 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
宫颈癌Ir-192源近距离治疗的并发症及护理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宫颈癌病人行It-192源近距离治疗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宫颈癌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及时给予相关的健康指导.结果 两组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结论 Ir-192源近距离治疗是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护士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其放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减轻痛苦.
-
微型植入式给药装置动脉留置长期给药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股动脉微型植入式给药装置动脉留置长期给药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总结2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微型植入式给药装置长期给药的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本组均未发生留置导管堵塞,定期注药过程顺利,穿刺药盒定位准确,无误穿药盒外,给药装置无渗漏,植入药盒术后局部没有明显刺激压迫症状,药盒植入部位皮肤无产生排异反应,1例植入药盒部位切口延迟愈合,经处理后14天切口痊愈.结论 微型植入式给药装置通过介入植入,操作更简单,安全,术后采取有效护理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此给药途径长期通畅和安全.
-
急性心肌梗死行心脏介入治疗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9例急性心梗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29例病例均成功行支架植入术,术中、术前、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DSA下经导管注射碘油和平阳霉素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今年2月份体检中发现右肝脏巨大血管瘤而入院.CT显示血管瘤大小79×133.5mm(图1),既往体健,未见明显不适.入院后行CT扫描显示(图2),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主治医生遂与我放射科介入室联系,经过详细商讨决定对其实施介入治疗.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肝脓肿脱落至胸膜腔一例
患者女性,52岁,主因胆管癌术后四个月,发热一周入院.体温38.8℃,CT扫描肝右叶可见类圆形囊状液体密度灶,腔内可见气液平面.CT扫描定位,经皮穿刺肝右叶脓肿,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出砖红色粘稠液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引流液呈淡红色澄清液体.
-
球囊扩张解决直肠术后吻合口狭窄所致肠梗阻成功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2岁,曾诊断直肠癌而实行手术治疗.今日因所致肠梗阻而入我院,病来梗阻症状明显,先后行腹部平片及钡剂灌肠检查显示吻合口狭窄,如图1,诊断为吻合口所致梗阻,外科进行保守治疗约3天梗阻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与我放射科介入室联系,研究有无治疗方案.
-
地中海贫血合并胸椎旁髓外造血瘤样病变1例
病例报告:患者男,31岁.主因"间断胸痛2周"入院.既往3年前发现贫血,具体不详.3月前发现血小板高,脾大,同时伴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
骨淋巴管瘤病1例报告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
-
肝癌TACE术并发碘油脑栓塞一例
患者,女,68岁,诊断肝癌3个月,左叶巨块型,13×15厘米,介入栓塞1次后,于10月 20日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栓塞用碘化油量25毫升,压迫止血时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全身扭动,问话不答,进入病房后第二天,神经科会诊.
-
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不同剂量溶栓的量效关系;对短尾蝮蛇毒纤洛酶原激活剂、瑞替普酶、尿激酶溶栓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方法 在36只成年毕格犬建立急性脑栓塞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瑞替普酶组、尿激酶组、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大剂量组(75 μg/kg)、中剂量组(37.5μ/kg)及小剂量组(18.75μg/kg)6组,分别予以相应干预处理.溶栓后分别于60,120、180、240分钟行颈内动脉造影观察栓塞动脉再通情况并抽取静脉血液测定TT、PT、APTT、FIB及DD.结果 (1)溶栓后2小时GBV-PA大剂量组(75μg/kg)、中剂量组(37.5μg/kg)、小剂量组(18.75μg/kg)及生理盐水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7%、52.4%、33.3%和0.00%,大剂量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中、小剂量组.(2)溶栓后2小时瑞替普酶组、GBV-PA大剂量组、尿激酶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9%、86.7%和57.9%,瑞替普酶组、OBV-PA大剂量组均高于尿激酶组、GBV-PA大剂量组和瑞替普酶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短尾蝮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比尿激酶具有更强的血栓溶解作用,与瑞替普酶洛栓效果相当.
-
介入名家邹英华
人物小传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通过三年研究生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肾上腺肿瘤的超声与CT研究获得1997年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