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국제구강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749
- 国内刊号: 51-16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电镀电铸技术在齿科的应用和发展
电镀电铸技术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化学过程,使金属还原沉积.它的优点是:沉积层金相紧密,厚薄均匀;电铸件精密度高,与原模误差在微米级;用该方法制作的修复体精度高,尤其修复体的边缘精确性、适合性大幅度提高;工作过程操作简单,可控性好.所以近年来引起国外学者浓厚兴趣,本文就国外对这一技术研究应用状况作一综述.
-
不同类型种植覆盖义齿的应力分析
种植覆盖义齿根据附着体结构不同主要分为杆卡式附着体、磁附着体、球形附着体三类.本文对不同附着体结构的种植覆盖义齿进行了介绍,并进一步介绍了不同覆盖义齿的主要力学研究成果,指出种植覆盖义齿的广阔发展前景及良好的卫生条件与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
内窥镜与显微镜在牙体病治疗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除传统的牙体病治疗外,采用内窥镜与显微镜进行治疗的新技术也相继展开,国外已广泛应用.本文就内窥镜与显微镜的组成及其在牙体病方面的应用,显微外科的优点及两镜目前尚存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
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从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骨内(下)缺损及裂隙状骨缺损、牙龈退缩、在种植牙临床的应用及膜和其它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等方面综述CTR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适应范围,从病例的选择、术中注意事项、术后感染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应注意的事项.
-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病理生理意义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本文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一般特性及其在牙周组织中表这的意义两方面来论述其生物学特性及在牙齿发育、牙周组织自身的稳定及修复重建中的成骨方面的特殊作用.
-
电化疗及其在头颈癌治疗中的作用
电化疗是利用电刺激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可逆的暂时性改变,从而利于药物等外源性的物质进入细胞,发挥其细胞毒作用,提高抗癌效果.因其疗效显著、创伤小、副作用少已逐渐用于临床.本文对电化疗及其在头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机制、操作方法及疗效等进行综述.
-
根管长度电测法的临床应用
根管长度电测法是通过电子仪器测量根管内阻抗变化规律来确定活体牙根尖孔位置或根管长度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阻抗法和比值法,根尖孔大小和根管内容物是影响电测法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了根管长度电测法的发展史、原理与方法、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情况.
-
人工口腔模拟的口腔环境条件
人工口腔是一种连续培养装置.它可以模拟天然口腔的各项参数,包括细菌、牙体组织、温度、pH和Eh、唾液、食物及咀嚼运动,从而能够在体外进行可信度高且重复性好的口腔细菌学研究.本文就人工口腔模拟的口腔环境条件作一综述.
-
Nd:YAG激光在根管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Nd:YAG激光在根管治疗中较其他激光独具优势和应用潜力,近年来对其在根管治疗中的研究日趋深入和全面.本文着重从Nd:YAG激光对根管治疗的有效性、对根周组织的安全性和对根尖周炎治疗的可靠性三个方面做了综述.
关键词: Nd YAG激光根管治疗根尖周炎 -
口腔鳞癌侵袭和转移中基膜的变化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基膜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口腔鳞癌侵袭和转移中基膜的变化进行综述.
-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蛋白p27kip1在头颈肿瘤预后中的研究
细胞增殖是可调控的,恶性肿瘤的本质在于细胞周期调节失控.目前已发现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与细胞周期G1期调控有关,其中p27kip1负性调节细胞增殖,在G1期细胞增殖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p27kip1的表达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展、预后密切相关,是很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
-
不对称错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不对称错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矫治有一定难度.本文对不对称错畸形的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概述.
-
牙周-牙髓联合病损的研究进展
牙周-牙髓联合病损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而临床医生对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判断觉得非常困难.牙髓病和牙周病的治疗有何相互关系?如何治疗牙周-牙髓联合损害?牙髓治疗对牙周组织再生愈合有何影响?本文将简略介绍这些方面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
-
固定修复中瓷材料颜色的研究
陶瓷修复材料是临床修复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非金属牙科材料,陶瓷修复体颜色是修复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固定修复中陶瓷材料颜色方面的研究状况,为全面了解固定修复中陶瓷颜色的研究进展和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
DNA甲基化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
DNA甲基化是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之一,可导致p16/CDKN2A等肿瘤相关基因失活而参与口腔鳞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改变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能是肿瘤治疗的新途径;烟草中NNK等可引起遗传物质的甲基化损伤.
-
骨形成蛋白在神经生长及再生过程中的营养作用
骨形成蛋白初因其能在骨骼外异位诱导软骨和骨形成的能力而被认识.近年的研究发现它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家族,作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全身多种组织和细胞.特别是发现骨形成蛋白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其家族的多个成员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并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影响神经元的再生.
-
超声成像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超声诊断仪器和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成像技术已成为检测口颌系统各组织形态结构及病理改变,实时动态记录肌肉功能活动过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超声成像技术在口腔软硬组织疾病、骨组织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涎腺疾病及错畸形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口腔鳞癌的研究进展
HPV是一种DNA病毒,与人类多种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从其生物学特性、与口腔鳞癌的关系、在正常口腔粘膜中的感染情况及传播途径作一综述.
-
口腔粘膜免疫研究进展
粘膜免疫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近年发现了多种参与口腔粘膜免疫应答和粘膜淋巴细胞归巢的新细胞和分子.本文介绍了这些细胞和分子的特性以及在口腔粘膜免疫中的作用.
-
根管预备形态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展望
根管预备的目的是清理和成形,良好的根管预备形态是完成充填的前提.本文综述根管预备成形研究的实验模型、根管预备形态的观察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
流式细胞术在恶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是本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对细胞理化、生物学性质进行快速测量并可分类收集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特别是在肿瘤学的研究中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80年代以来,国外陆续有学者用流式细胞术对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含量分析,更扩大了其使用范围.本文主要是对其在恶性淋巴瘤DNA分析(倍体及细胞周期分析)、免疫表型、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变形链球菌的生存优势
变形链球菌是重要的致龋菌,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本文从营养的获取、耐酸机制、抗菌因子的抵制、基因的调控、广泛的表现型、丰富的遗传型等方面概述了变形链球菌的生存适应能力.
-
外源性蛋白质在白垩斑中的分布
本研究联合使用免疫组化和显微放射成像术,确定血液白蛋白和唾液源性的淀粉酶在白垩斑点病损中的分布及其与脱矿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临床拔除的牙以盐水清洗处理后,选12颗邻面有明显白垩斑点的牙浸入甲基丙烯酸盐中,通过病损将每个牙分为两半.一半打磨约100 μm后作显微放射照像,另一半作对照.然后以30%磷酸蚀刻15 s,去掉玷污层,再用Tris-HCl缓冲液冲洗,浸入0.4%豆粉液中过夜,封闭非特异附着的抗体.显微照像组置于孵箱,与抗人血白蛋白或人唾液淀粉酶的多克隆抗体一起孵育2 h,然后冲洗、稀释(以1:30比例);显微照像组与对照组都与抗兔IgG的抗体反应,该抗体复合有直径1 μm的聚苯乙烯颗粒,冲洗干燥后电镜观察.结果显微放射成像将聚苯乙烯颗粒聚集标志的区域分为10条灰色带(0%为正常牙釉质,间隔的暗带则作为100%脱矿而无矿化的病损).带轮廓取下置于扫描电镜下,以颗粒聚集为视野中心,参照裂纹残屑等因素局限免疫反应的特殊脱矿度区域.观察表明,白蛋白首先是在10%~20%脱矿区域发现,且很多(即暗带与病损体部之间的区域),在0~10%脱矿区、表层较少但很明显,而在正常釉质区域则极少;淀粉酶的分布也相似,即在10%~20%脱矿区多,但0~10%脱矿区极少,而大于20%脱矿区较多,白蛋白在大于20%脱矿区约4/6区域不明显.讨论本实验免疫反应指出唾液中蛋白质能进入牙釉质白垩斑点病损中,但尚不能说明病损中淀粉酶来源,不能否定病损内生性蛋白质再分布和聚集的可能性;蛋白质在病损中的分布不均一,大程度抗体标志区在10%~20%脱矿区;不同的蛋白质在病损中分布也不相同,白蛋白出现于病损形成早期;用次氯酸去掉病损中蛋白质,暗层变窄,提示蛋白质存在是引起暗层双折射表现的部分原因,白蛋白在暗层和透明层均存在.蛋白质在某些特定区域大量存在可能是由于晶体孔径、晶体粘接性、pH值等因素复杂的相互反应,蛋白质在这些区域的存在可能抑制其再矿化.[杨德琴摘 刘天佳校]
-
CD44粘附分子在人类根尖周损害中的免疫定挝
透明质酸盐受体C1D44是一种介导细胞间以及细胞与组织基质间反应的粘附分子.它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免疫,参与炎症反应等.为确定CD44是否在人类根周损害中起作用,作者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作者选择20个根尖周损害组织(16个根尖周肉芽肿、4个根尖囊肿),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单克隆鼠抗CD44H抗血清检测标准的CD44H及其异构体CD44V3在这些组织中是否存在.结果和讨论所有检测组织均存在CD44H和CD44V3.它们主要定位于上皮,内皮和结缔组织细胞中.并且,肉芽肿周围纤维衬里细胞之阳性反应特征与损害大小直接相关.Malassez上皮剩余及囊肿上皮衬里的免疫反应也较强烈.被损害的周围血管,尤其是肉芽肿周围也对CD44表现阳性.本研究首次证实根尖周损害组织中存在CD44及其异构体,表明除表皮生长因子和角质细胞因子等外,CD44在根尖周损害及根尖囊肿形成与发展中对于刺激上皮增生起着重要作用.总之,CD44在根尖周损害中的表现基于细胞种类的不同有不同反应.在上皮细胞中,CD44H与Malassez上皮剩余的迁移和增生有关,进而影响上皮囊肿衬里的形成.在根尖周损害中的内皮和炎性细胞中,这些受体可能调节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反应、迁移和侵入.因此,可以认为CD44与根尖周肉芽肿发展为根尖囊肿,根尖周损害大小变化有关.[王学侠 陈明艳摘 王世文校]
-
氟化钠、单氟磷酸钠漱口后2 h菌斑液、菌斑及唾液氟离子的测定
氟化钠(NaF)和单氟磷酸钠(NaMFP)是目前市售常见的含氟牙粉.以前一致认为氟的抗龋效能取决于牙所处液体环境中F-浓度,但其临床抗龋效果却与二者的F-浓度出现较大差异.本研究定量分析NaF和NaMFP液漱口后,唾液、全菌斑及菌斑液中F-、MFP-浓度的变化,揭示其不同的抗龋特性.标本取自12位自愿受试者.每个象限各选一颗磨牙或前磨牙取菌斑.测前48 h不刷牙,当晚禁食.次日上午收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标本作为基线水平,用20ml NaF或NaMFP(F-浓度为12 mmol/L,约等于228 ppm,pH值分别为6.4和6.1)漱口1 min,分别收集漱口后30、60、120 min菌斑标本.低温离心,超微法取上清、稀释,氟离子微电极测F-、MFP-浓度.沉淀的菌斑用0.1 mol/L的HClO4使菌斑F-释出,离心后NaOH中和,所测结果为全菌斑含F-、MFP-量.菌斑取样后1 min内将未刺激的唾液吐入收集管,同法所测结果为唾液F-、MFP浓度.结果发现:两种漱口液漱口后120 min,当唾液r浓度接近基线时,菌斑液、全菌斑中F-浓度明显高于基线,在NaF组可达基线的6倍;且大大超过了唾液F浓度,说明在不同氟制剂的抗龋研究中,不能用唾液F-浓度推测全菌斑及菌斑液F-浓度.菌斑液中高F提示菌斑中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稳定的F-贮库,使菌斑液保持较高的F-浓度,贮库中氟的结合性质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阳离子如Ca2+桥结合到细胞阴离子集合部位,也可能是以CaF2或CaF2样沉积物形式形成不稳定的F-库.NaF漱口后,唾液F-浓度明显升高,这是由于NaF直接离解F-于口腔中;而NaMFP漱口后,菌斑液及唾液中,有大量的未水解的MFP-存在,MFP-需水解释放F-,故菌斑液、唾液r浓度各时间点明显低于NaF.临床上出现这两种氟剂F-浓度与其抗龋效果相矛盾的可能机理是:①MFP-具有减小釉质溶解性的特殊效应,②Ca、P与MFP-有协同效应,其效应部位MFP-只可能发生在水解后,且在有利于这些矿物沉积的菌斑或釉质小孔中,而NaF矿物质即刻形成在易于脱矿与再矿化的菌斑表面、釉质缺损面.还发现菌斑液F-在下牙总是高于上牙,而全菌斑F-则相反.作者认为:用现代龋病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NaF和NaMFP漱口后的抗龋作用模式,这表明可能存在一种新机制,能增强NaMFP的抗龋作用.[贺慧霞摘 刘鲁川校]
-
骨组织对两种根管倒充填材料的反应
根管倒充填是根尖切除术成功的一个重要步骤,要求充填材料无毒,不能吸收,性质稳定,具有X线阻射性,易成形,且封闭性能好.目前已有多种材料用于根管倒充填,常用的有SuperEBA,IRM,银粉玻璃离子.本文目的是评价银粉玻璃离子植入体与SuperEBA粘固粉行根管倒充填时的骨组织反应.材料和方法16只几内亚猪,平均分为两组,实验期分别为4周和12周.局麻下将实验猪下颌骨联合远中部分暴露,钻骨孔,并将实验材料放置在骨孔内.倒充填材料为Ketac Silver和SuperEBA,均放置在Teflon放置器内.在设计的实验期内,处死动物并制备组织切片,经Brown和Brenn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和讨论4周后,Ketac Silver植入体周围仅有轻微炎症,破碎的小Ketac Silver颗粒周围有局限的异体反应,而SuperEBA周围则有轻度至中度的炎症反应.12周后,两种材料均无炎症反应.且1例Ketac Silver植入体与骨组织直接接合.本研究结果表明:Ketac Silver和SuperEBA具有同样好的生物特性,在动物实验条件下,两种材料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根管倒充填术.但Ketac Silver对潮湿比较敏感,尽管其生物性能好,也可能禁用于根端充填.因临床上,根端手术时很难保证术区完全干燥.在这种情况下,SuperEBA可能更合适.[王学侠 李汝英摘 徐宝琪校]
-
直接口腔显微镜诊断粘膜病的前瞻性研究
对于口腔粘膜疾病,常规临床口腔粘膜检查往往不能及时确诊,要确诊需活检作组织学病理检查,而活检部位的选择常带有主观性,不利于病变的检出.迄今为止,尚无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能及时准确地查出粘膜病变性质.作者根据妇科阴道镜的应用技术试用于口腔粘膜病变的检查,对35例患者作前瞻性研究,患者平均年龄60岁(37~86岁),同时测量病灶的大小并编号.这些患者的粘膜病变已作出各种临床诊断,如粘膜白斑,口腔苔藓或怀疑恶性病变.用蔡氏显微镜,焦距200 mm镜头,放大8,12,20倍,镜头前装上绿色滤光镜,以便于检查血管颜色的改变,因为未经过滤的白光或黄光将减低微小末端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如果首先在病灶处涂3%醋酸约5 s后再小心用低压气流吹干,病灶边缘和粘膜表面结构将可以看得更清楚.同一患者首先由口腔显微镜直接检查粘膜,按照阴道镜的标准找出可能检出病灶的部位,然后由临床医师在肉眼下检查病变可疑部位,同时作出记录,然后根据记录部位取2次活检标本.结果表明,29例患者(83%)按阴道镜检查的标准在显微镜下发现有血管分布的改变.14例(40%)活检部位在直接口腔显微镜下已作出确诊,经统计学分析比那些常规临床检查选择组织学检出率要高(0.01<P≤0.05),4例患者(11%)活检标本比常规临床检查组织学检出率高.17例患者(49%)直接口腔显微镜查出的病灶部位和临床检查的病灶部位活检结果无差异.作者认为直接口腔显微镜观察粘膜病灶比单独常规临床检查活检更加准确、快捷.[王秀荣摘 李朝晖校]
-
Nd:YAG激光照射对根管和牙本质小管的抗菌效能
本研究旨在对Nd:YAG激光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对血链球菌和中间普氏菌感染根管及牙本质小管的抗菌作用作一评价.材料和方法采用56颗因牙周病或正畸需要拔除的新鲜人上颌中切牙,除去牙冠及牙根的冠1/3和根1/3,剩余的根管做根管清理,然后分别以17%EDTA、2.5%NaOCl进行超声浴10 min再以PBS洗净冲洗液,120℃消毒20 min.脉冲激光用波长1064μm、光纤200 μm的美国产Master 600LE,参量设定为1.8 W组和2.4 W组(均30 pps,30 s).照射方式为环行和前后移动与根管接触式.将消毒后的4个根管用1.8 W照射,另取4个用2.4 W照射,每组2个设为光镜观察阴性对照标本,另2个做扫描电镜(SEM)观察阴性对照标本.其余48个标本接种细菌及其培养基悬液各2ml(109 cells/m1),24个接种血链球菌(NCTC7853),另24个接种中间普氏菌(NCTC93336),全部标本37℃孵育20 d.之后,每个细菌组一半用1.8 W激光照射,另一半用2.4 W激光照射.每个激光组再取2个标本做SEM,其余10个制作光镜切片,染色,在带刻度的预校准显微目镜下观察.结果和讨论光镜检查发现,1.8 W血链球菌组10个根管159张切片中,有136张(86.3%)牙本质小管无菌.其余23张在小管的不同深度发现细菌,无菌深度大达850μm,小为400 μm,平均607.6 μm.相应的2.4 W血链球菌组10个根管170张切片中,有167张(98.5%)牙本质小管无菌,其深度小为600μm,大为750μm,平均666.6 μm.两组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而1.8 W和2.4 W中间普氏菌组的357张切片中全部无菌.电镜检查发现,1.8 W对照组根管壁形成再结晶,牙本质小管熔融封闭,2.4 W对照组牙本质小管破坏,管壁再结晶.1.8 W两种细菌组均无细菌,牙本质小管熔融、闭合,管壁形成再结晶区.2.4 W组除上述变化外,牙本质层还出现颗粒状、弹坑样改变. 作者指出,由于根管系统复杂的网络联系,药物器械常难以达到而无法彻底消毒,Nd:YAG激光光纤细、对牙硬组织吸收好的优点,使之成为根管消毒的理想选择.但应重视其热的副作用.[贺慧霞摘 刘鲁川校]
-
不同面包的血糖指数与菌斑pH值之间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淀粉类食物,其血糖指数(一ycemic index,GI)不同.GI除与糖尿病的危险性相关外,还与牙菌斑pH值密切相关.面包有中、高度致龋性,加糖面包可引起与蔗糖同等程度的pH值降低.本实验探讨两种低GI面包和两种高GI面包对菌斑pH值的影响,并对GI变化和菌斑pH反应做了相关性分析.材料和方法10名健康自愿者接受了本实验.两种低GI面包是:麦粒面包(BKB)和酵母发酵的麦粒面包(BKBS).两种高GI面包是:白麦面包(WWB)和糖浆甜化的黑麦面包(SWRB),5%蔗糖漱口1 min做对照.还分别比较BKB细嚼2 min和SWRB加脂肪(5 g黄油)对菌斑pH值的影响.受试者测pH值前3 d不刷牙,第4天测前3 h禁食水.吃面包/漱口前至后60min设9个时间点,用pH峰式微电极测上下磨牙及前牙三个部位的菌斑pH值,取均值,建立不同处理、不同时间点pH值变化曲线.测曲线上pH为6.5时0~60min的面积(AUC0-60),结果经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处理.结果和讨论处理后15 min菌斑pH值降低程度,4种面包组均明显小于蔗糖液组.30 min后,两者pH值接近甚至面包组更低.两种低GI面包pH值降低均较小,BKBS中含有机酸,故较BKB的pH值低,但有机酸并不影响pH值降低程度.两种高GI面包pH值降低均较多,SWRB更显著,表明加糖后增加了pH值的降低,延长了pH值处于低水平的时间,也增加了其致龋性.细嚼BKB后pH值下降增加,这是由于淀粉在口腔中的降解分两步,先酶解为小分子糖,再被菌斑微生物分解为乳酸或其他有机酸,酶解过程起主控作用,细嚼增加了唾液分泌和GI,增强分解效果.而加脂肪后SWRB的pH值下降减少,可能因脂肪加速了碳水化合物从口腔的清除.pH值变化与GI高度相关,菌斑pH值测量可成为预测淀粉类食物GI的有效工具.作者认为,无论从龋病学还是从营养代谢的角度考虑,都应该推荐食用低GI面包.[贺慧霞摘 刘鲁川校]
-
福尔马林失活的远缘链球菌经扁桃免疫兔后的免疫反应
本实验通过研究经扁桃免疫和肌内注射S.sob-rinus AHT-K后产生的抗体与S.sobrinus抗原结合,比较两种途径抗原成分的异同.材料和方法人口腔分离株S.sobrinus AHT-K(血清型g)福尔马林灭活后制备菌悬液(1010个细胞/ml),腭扁桃体和肌肉注射菌悬液300ml,每组9只兔.另9只兔腭扁桃注射PBS作阴性对照组,每周注射1次,共6周.初次注射后,每周收集唾液1次,通过凝集试验测定抗体效价,使用S.sobrinus超声片段通过ELISA测定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抗体特异性,Western杂交分析后,经加热和酶消化处理细菌超声片段,第6周作为抗原注射于兔体内,再作分析.结果和讨论S.sobrinus免疫兔后,两种途径抗S.sobrinus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唾液IgA和血清IgG更为显著.ELISA表明扁桃免疫后第6周,唾液和血清抗体选择性与S.sobrinus AHT-K(血清型g)和血清相关链球菌(血清型a,d和h)反应,肌肉注射第6周,除上述反应外,血清抗体还可与不相关链球菌(血清型b,c,e和f)反应.凝集反应与此结果一致.抗原经加热和蛋白酶消化后,扁桃免疫产生的抗体反应性并无太大变化,而同样处理的抗原肌肉注射产生的抗体反应性下降70%,鼠李糖、半乳糖或葡萄糖可抑制该扁桃途径反应,并且抗原处理后免疫反应降低,提示与扁桃免疫产生的抗体反应的抗原含糖,这些糖抗原可与S.sobrinus特异性链球菌发生特异性反应(S.sobrinus特异性糖),还可与血清型相关的链球菌产生选择性反应(血清型选择性糖).作者认为这些能与经扁桃免疫途径产生的抗体反应的糖抗原可以有效消除S.sobrinus,减少S.sobrinus诱发的龋坏发生,并且有希望与变链S.mutans抗原结合,共同减少诱发龋坏的所有细菌.[陈舟摘 刘天佳校]
-
肾移植患者唾液IgA和龋齿的相关性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接受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唾液IgA水平的影响,以及唾液IgA的水平和龋齿发病率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接受肾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28例,年龄18~54岁.根据外科术后时间分三组:G1组为术后0~6个月,G2组为术后6~12个月,G3组为术后12个月以上者.另设一个健康对照组(简称Cont.):10人,年龄17~49岁.收集唾液样本后,立即保存于-40℃备用.唾液IgA检测采用单向放射免疫扩散法.龋齿检查:窝沟龋主要根据临床检查,而邻面龋检查是临床与X线相结合,患龋情况用龋牙面数表示.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和讨论接受肾移植患者的唾液Ig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1=6.67 mg/dl,G2=6.80 mg/dl,G3=7.84mg/dl,Cont.=10.84mg/dl,P<0.001).三组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移植术后第一年内,即G1、G2组患者的患龋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1=1.15,G2=1.4,Cont.=1.1,P>0.05).而肾移植一年以上的G3组患者的患龋率较G1、G2组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G1、G2、Cont.见上,G=4.3,P<0.0000004).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引起唾液IgA下降,与用药的时间无关.持续的低水平唾液IgA,尤其是超过一年,将导致患龋率上升,二者相关性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肾移植患者一年后,龋齿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段宁摘 王文梅校]
-
口内摘除颌下腺的新术式
慢性颌下腺炎是摘除颌下腺的常见适应证.口外入路摘除颌下腺仅适用于导管远端结石,此手术方法可有残余导管炎、残余囊肿及神经受损等并发症.本文介绍一种摘除颌下腺的新的手术入路.材料和方法选择31例经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的患者,包括伴有涎石的慢性颌下腺炎22例,不伴涎石的慢性颌下腺炎5例,伴舌下腺囊肿者1例和3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从颌下腺导管开口向后至磨牙后区切开一侧口底粘膜,分离导管并保护舌神经,完整摘除舌下腺.在导管开口处结扎剪断颌下腺导管,顺导管分离至颌下腺,牵开舌和口底组织,鉴别并牵开下颌舌骨肌暴露颌下腺,钝分离腺体的前面和上面,助手在颌下将腺体向上托便于更好地暴露,用组织钳夹住颌下腺将其解剖分离,游离并结扎面动脉及通向腺体的动脉分支,摘除腺体后,缝合粘膜并放置引流条,于术后1 d抽除.结果和讨论手术时间较传统术式缩短,平均约1 h.术后早期不适包括部分舌麻木(81%),中度舌运动受限(68%),味觉改变(3%),另外术后血肿、脓肿、腺体残留各一例,但所有患者均未查见客观体征.术后早期均有舌神经受累的并发症,但无舌下神经和面神经下颌缘支受损表现,并于术后平均1月内舌神经症状均自然痊愈,所有患者均避免遗留面部瘢痕.以往文献中除Downton报道经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外,其余均为颌下入路.但Downton的方法是在舌侧牙颈部做切口,剥离下颌舌骨肌的附着,当手术困难时,有时需要在颌下做小切口.本手术方法采用沿颌下腺导管在口底做切口,不剥离下颌舌骨肌附着.摘除舌下腺而不会残留腺体,此方法的大优点是避免手术瘢痕和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或舌下神经,术后恢复较快,6日内可出院.[董素阁摘 李龙江校]
-
头颈手术中影响伤口感染的因素
术后伤口感染是头颈手术的一个重要并发症,伤口污染的程度是发生术后感染的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对清洁伤口而言,普遍认为伤口感染率很低,术后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是污染伤口可能伴有较高的术后感染风险,除非充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否则,术后感染率可达80%.在充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下,术后感染率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术前危险因素有糖尿病、营养不良、吸烟和饮酒过度、口腔卫生差,肿瘤因素(分期和部位)和治疗因素(术前放疗、化疗或气管切开);术中危险因素有混合切除、喉部分切除或全切,局部或远处皮片修复,手术技巧(止血、引流、咽部关闭伤口的技术、手术时间延长、无菌操作差错);术后危险因素有伤口护理、病员的营养及代谢情况和粘膜缝线的愈合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术后延长使用和一天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两种方法的效果;评价术前、术中危险因素对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手术患者408例,男性297例,女性121例,平均年龄55岁.其中清洁手术201例,单纯使用头孢唑啉,使用5 d组83例,使用1 d组118例.颈部切口与口腔或咽腔相连者为污染手术共207例,使用头孢唑啉加妥布霉素7 d组90例,使用克林霉素1 d组117例.术前1h给药,术后10 d内出现化脓和(或)粘膜皮肤瘘道视为伤口感染.结果清洁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5 d和1d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7%和3%(P=0.165).污染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7 d和1 d的术后伤口感染率分别为30%和28%(P=0.777).单纯颈清扫术术后伤口感染率(13%)明显高于其他清洁手术(1%,P=0.001).污染手术中,不伴颈清扫的手术(No ND)、单侧颈清扫术(UND)和双侧颈清扫术(BND)术后伤口感染率分别为15%,25%和41%,BND术后伤口感染率明显高于NoND(P=0.014).全喉切除,全喉切除加单侧颈清扫术,全喉切除加双侧颈清扫术的伤口感染率分别为33%,24%和53%,全喉切除加双侧颈清扫术术后感染率显著高于全喉切除(P=0.03).喉癌、下咽癌和口腔癌/口咽癌术后伤口感染率分别为25%,13%和36%(P>0.05).病变工期~Ⅳ期的术后伤口感染率分别为0%,19%,18%和43%,Ⅳ期与Ⅰ~Ⅲ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2).全喉切除术后伤口感染率高于舌骨上喉切除(P=0.024)和垂直部分喉切除(P=0.002).术前气管切开的手术伤口感染率(57%)高于术前未行气管切开的手术(23%,P=0.006).术前放疗的术后伤口感染率(75%)高于术前未放疗的手术(27%,P=0.067).伴有糖尿病和不伴糖尿病患者的术后伤口感染率分别为11%和30%(P=0.441).结论术后延长使用和一天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效果相似,头颈部手术后不必延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清洁的根治性颈清扫术比其他清洁手术有较高的术后感染风险.污染手术中影响术后伤口感染率的因素有双侧颈清扫术、病变分期、喉切除类型和术前气管切开.全喉切除加双侧颈清扫术的伤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全喉切除加单侧颈清扫术.[孙明磊摘 李龙江校]
-
治疗颅下颌关节强直的新观点
治疗颅下颌关节强直有多种方法,但任一治疗方式都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作者基于强直骨块的形成是病理性反应结果,它不是新生物,无持续生长的能力,解除关节强直不一定要去除强直骨块,而提出了治疗颅下颌关节强直的新观点.材料和方法采取向颞部延伸之耳前切口,沿整个升支的宽度,显露强直骨块的侧面及正下方,在强直骨块下正常骨块区行水平截骨.剥离附于下颌升支上的翼肌一嚼肌链,拉开截骨之断端形成间隙,使下颌活动自如,被动开口度不少于3 cm.以颞肌及筋膜和自体软骨或硅橡胶作间置物行关节成形术,硅橡胶或软骨用钢丝固定于上段截骨面,覆盖于与升支相接触的区域,其厚度不超过6~8 mm.将颞肌向下旋转固定于升支近中面.因截骨线常常位于乙状切迹下,不必切除喙突.本组14例患者中,12例有一次或多次传统方式手术后关节强直复发的病史.所有患者作常规术前评估和有关颅下颌关节强直的评价后,均采用本方法施术.术后第2天或第3天开始主动的开口训练,定期随访,以术后1年具有稳定的、主动开口度达到一定范围作为手术成功的标志.结果和讨论14例患者术后开口度明显增加,随访一年后大开口度在30~45 mm,术后几个月所有患者即能作前伸及侧方运动,对咬合无影响.本术式与传统颅下颌关节强直治疗方法的不同在于:①强直骨块未被切除;②关节成形所需的间隙不是通过去骨来取得的;③在正常骨截断面形成功能性假关节.切除强直骨不全常导致关节强直复发,而彻底切除强直骨块的手术危险性相当大并且由此形成的宽间隙不可避免地导致瘢痕组织形成.而本术式采用了不同的理论:假关节在正常骨组织内形成,正常骨边缘脊很小,使瘢痕组织的形成减至小.此外,间隙的形成不需去骨,故对升支的高度无影响.作者曾试图增加间置物的厚度来增加升支的高度,但是间置物若超过了7~8 mm将导致闭口困难.复发性关节强直的骨块范围变异较大,因此截骨线在强直骨块以下5 mm较适宜.本组病例随访发现,所有患者术后8~10周开口度均稳定.作者后指出,与传统手术相比,本方法减少了颅下颌关节强直复发的主要因素,手术方法简化,使彻底切除临近颅底的强直骨块所致的手术危险减小.复发性关节强直及强直骨块范围大的患者,更适于该术式.[程波 蒋自强摘 东耀峻校]
-
医学催眠术治疗颞下颌紊乱
颞下颌紊乱的患者有咀嚼肌系统或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障碍或二者兼有,典型症状为咀嚼肌疼痛,常伴有耳痛、头痛、面痛并向颈部或肩部放射,发病率约为5%左右.目前普遍认为心理压力是其主要原因,对该病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牙齿的治疗、理疗和抗炎治疗等.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医学催眠术对减轻颞下颌紊乱疼痛症状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选取28例确诊为颞下颌紊乱而不愿意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医学催眠治疗,将研究过程分为4个期,即填表登记等候治疗期.治疗前期,治疗后期和6个月的随访期,并记录各期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和讨论颞下颌紊乱的患者在行医学催眠术治疗后,疼痛的频率、强度均显著减小,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随访疗效稳定.医学催眠术治疗颞下颌紊乱的机理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提高患者的痛阈;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自动的生理反射,使其无论在清醒还是睡眠状态下都能将肌肉的疼痛不适转化为肌肉自动放松的信号.[王秀荣摘 李朝晖校]
-
舌切除患者应用人工移植膜后的语言功能评价
Terumo公司生产的一种新的、可用于粘膜和皮肤缺损的双层人工膜,这种膜对原有人工皮肤的抗原性和胶原海绵的物理结构加以改进,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并增加细胞亲和力.本文旨在评价舌切除术后长期使用此膜作为粘膜替代物后的语言功能.材料和方法双层人工膜主要由9:1的纤维和变性的、经胃蛋白酶处理的牛皮肤胶原混合而成.这种膜为A型医学粘附硅酮膜,由于经过脱热处理且交叉连接混合成约0.1 mm厚的硅酮膜,性能是稳定的.双层人工膜用于8例舌切除术后口内有缺损患者,将此膜放于粘膜缺损处,并与伤口边缘缝合.另外5例舌切除术后伴有缺损者,仅作标准缝合作为对照组.语言功能评价通过标准日本语言能力测试于术后6个月后进行.对每个患者所发的每一标准日本音(标准音67个,其中舌音46个,分为三组:舌尖音、舌中音和舌后音)进行录音,然后由5名不熟悉受试者的专家进行记分并评价.结果和讨论对接受双层人工膜的患者进行口内检查发现,术后5~7 d外层硅酮膜脱落,术后30 d上皮化完成,且没有局部感染.术后6个月瘢痕收缩小化.语言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接受此膜患者的67个标准音、46个舌音和舌后音的语言能力分数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舌参与语言功能重要的部分是舌后部.舌切除术后的语言功能评价依舌切除范围、神经麻痹程度以及舌重建材料和方法的选择而定.用于粘膜缺损修复的双层人工膜具有操作容易、止血迅速、无痛和上皮化迅速等优点,它还能以成纤维细胞聚集和血管渗出物形式与组织混合在一起,可使炎症反应小化,且在近期无异体反应.语言能力测试结果说明舌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双层人工膜后的远期语言功能紊乱呈小化.[张玉玮摘 刘顺利校]
-
Le FortⅠ型并中线骨切开术作为颅底手术入路
颅底分为若干区,摘除颅底中线部肿瘤的手术入路特别困难.本文报告采用改良的Le FortⅠ型并中线骨切开术,将上颌骨分为左右两段的手术经验.本组包括9例患者,年龄15~53岁,平均33.8岁.计脊索瘤、动脉瘤各2例,纤维性发育不良、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纤维瘤、成感觉神经细胞瘤和垂体腺瘤各1例.根据病变生物学行为,MRI和CT精确定位以及病变的解剖状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术式,包括①经口内腭部切口,行或不行硬腭骨切开术;②采用Le Fort工型骨切开术并自中线切开软、硬腭,将上颌骨分为左右两半,显露病变;③采用阶梯形下颌骨切开术并自中线切开舌和口底显露病变.手术在全麻并气管切开情况下进行.术前戴入牙弓夹板.上颌两半式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切口从悬雍垂中线旁开始,经腭中线向前止于中线牙龈乳头旁.全层切开软腭至鼻侧,将两侧软腭瓣翻起,保护腭大血管.经口腔前庭分离鼻底粘膜后,用往复锯切开硬腭.而后从右第一双尖牙到对侧第一双尖牙切开上颌前庭粘骨膜.继于上颌两中切牙乳头中线旁行垂直切开粘骨膜,翻瓣.弯制小夹板并在上颌骨相应部位钻孔备复位时用.行标准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后,在中切牙间行垂直骨切开,使上颌骨分成左右两半.以位于两侧颊部腭软组织瓣为蒂,将左右两侧上颌骨段向外旋转,用Codman自持牵开器固定.去除鼻中隔后组织,经咽后壁行中线垂直切口达颅底,行神经外科手术.术后用纤维蛋白胶、脂肪、阔筋膜覆盖硬脑膜,关闭咽切口.利用颌间牵引复位两上颌骨段,戴入导板行颌间固定,坚固内固定.如行下颌骨切开术和舌、口底劈开术,则缝合舌及口底,用小夹板行下颌骨坚固内固定.术后所有患者随访两年,没有发生与手术有关的死亡病例.1例因钻孔引起的脑脊髓液漏继发术后脑膜炎,经抗菌素治愈.另1例脑脊液漏患者仅需行脑脊液分流.还有1例纤维性发育不良患者,术后3周口、鼻腔大出血,血管造影发现右颈内动脉岩部假动脉瘤.因病变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切除较困难,确定脑血管侧枝循环丰富后,用Silverstone夹阻断右颈内动脉,未发生后遗症,随访3年一直稳定.所有病例上颌骨骨段复位后均保持活力,无因手术导致明显的鼻音或口鼻瘘以及错者.近脑干的颅底肿瘤患者术后生命期长短取决于合适的首次手术,而后者则依赖于无障碍的颅底入路.颅底中线为自然裂隙平面,无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且能直接进入颅底中央手术区.术前进行过选择性血管栓塞的病例不适合采用Le FortⅠ型骨切开进路,以免发生上颌骨段的血供障碍.作者不主张所有患中线病变者均行三种联合术式进入颅底.经口入路是三联入路的常规步骤,它提供了到达斜坡下肿瘤的捷径.Le FortⅠ型并中线切开进路是三联入路的核心,能很好地暴露斜坡上方及侧方.对需要充分暴露肿瘤上、下极者,经下颌骨入路则是后的手段.上述术式的联合安全性达100%.[李鹏摘 王大章校]
-
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后长期面形变换
通常认为Ⅱ1错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面形会变平或凹陷,但有些研究不支持这种观点.本实验目的就是评价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后和长期保持期间的面部软组织变化.材料和方法63名美国白人,23名拔牙者(男11,女12),平均年龄12.6岁,40名非拔牙者(男19,女21),平均年龄11.3岁,牙列完整,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开始时采用颈牵引抑制上颌生长,内收切牙.拍摄治疗前(T1)、治疗后(T2)和长期保持后(T3)13~14年期间的颅颌定位X线侧位片,进行有关测量比较各个时期治疗和生长的关系、切牙和唇的变化、拔牙与否的影响.结果治疗前拔牙与非拔牙组LI-APg、LI-NB(mm)、LI-NB、NAPg有显著差异,显示拔牙组下切牙位置更靠前,颏部更突出.治疗期间以关节点位置变化表示的下颌生长,T1-T2期间6.24 mm,T2-T3期间4.62 mm.矫治前后拔牙与非拔牙组比较,LI-APg、LI-NB(mm)、LI-NB、LL-E、LL-S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拔牙组治疗期间下唇及下切牙更向后移动,而上唇后移、下颌及鼻部生长、颏部向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矫治保持阶段,拔牙与非拔牙组均显示上下唇位置后移,软组织颏部更向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鼻部生长、下颌生长两组间测量也无差异.结论经拔牙或不拔牙成功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后及保持期间面形持续变平,面部软组织突度进一步减小,这是由于下颌和鼻部生长所致,而不是拔牙与否的影响.长期保持后,唇的位置比Ricketts等倡导的理想位更后移,但与未治疗的同年龄组成人相似,治疗前下唇位置和厚度及上下颌骨关系可作为预测治疗后及长期保持期间下唇位置的因素.[蔡留意摘 丁寅校]
-
IPS Empress 2全瓷修复的临床特点
材料可以提高前牙修复体的自然、逼真效果,它克服了金瓷修复体不透光、颈缘效果差的缺点.但全瓷材料的挠曲性能低,且不能承受过大的力,因此仅限于一个单位的修复.近一种新的全瓷材料(IPS Empress 2)由于强度高,可用于前牙多个单位桥的修复,它具有极好的美观性能,高度半透明,边缘完整,它的可蚀刻性增加了与牙齿的粘接,也可用Pro-Tee CEM作常规粘固.应用广泛,可用于前牙全冠3个单位桥(第二前磨牙前)、单个前牙或后牙全冠、嵌体、高嵌体、贴面的修复.材料特性IPS Empress 2由压铸陶瓷块(支架材料)和可烧结的玻璃陶瓷粉末(饰面瓷)两部分制成.支架材料提供了支持作用,表层饰瓷材料提供了具有乳白色光和荧光的视觉效果.它含有的二硅酸锂晶体阻止了微裂纹扩展,并使修复体呈半透明状.可烧结的玻璃陶瓷含有一种与牙质相似的发荧光的氟磷灰石晶状体微结构,这种晶体结构增加了玻璃陶瓷的生物相容性,并能控制材料的视觉性能,如透光性、明度、乳白光和荧光效果.典型病例男性患者,38岁,20年前因意外事故致 1缺失, 2折断.作者将1 12作3单位桥修复,邻牙贴面修复,后达到美观与功能完美结合的效果.作者认为,临床医师利用这种新生产的全瓷材料作固定桥修复,能达到功能、活力、透光、强度和美观相结合的效果.IPS Empress 2系统联合白榴石增加的压铸陶瓷材料(IPS Empress)为所有美观修复包括贴面、嵌体、高嵌体、全冠、多单位桥等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陈亚琴摘 骆小平校]
-
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定量评价牙种植骨整合过程的作用
牙种植体骨周围骨整合前后关系的骨改变的医学文献报告初都局限于一维骨高度缺损的定量研究.虽然数字化和CT可准确定量骨的变化,但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形态变化,而不能反映成骨活动的动态变化.骨扫描可以准确地反映成骨活动,但由于重叠的原因,不可能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通过移出临床非兴趣区而得到额外的、精确的二维图像和进行准确的定量测定,可用于包括骨骼系统在内的多个器官系统.还可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在组织或器官内形成放射性活性分布的三维表现,用旋转伽玛照相机拍摄,获得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进行矢状和冠状的重建.本研究用SPECT对无牙颌患者钛种植体种植前后骨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骨动态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作为一种客观评价方法来监测种植术前后的骨改变情况.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2~64岁.在正常的无牙颌下颌骨上种植钛种植体.静脉注射740×106 Bq(20mCi)二磷酸亚甲基99mTc,3 h后用低能高分辨率伽玛照相机获得兴趣区的颅骨和颌骨的断层图像,一共得到64幅图像(20 s/每幅),用64×64点阵的计算机处理.比较颅骨和颌骨的放射性活性,用活性指数(AI)表示.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种植体,连续观察5个月.通过AI了解种植体周围的骨改变及骨整合情况.本资料显示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AI缓慢上升;第二阶段大约1个月达到种植体术后大的骨活动;第三阶段可见平稳的骨活动下降,大约4个月左右达到种植前的水平.SPECT可提供一种简单可重复的、客观和生理的方法来研究骨内种植体术后所发生的骨改变过程.在一个小范围的患者研究中,笔者发现术后4个月左右骨整合过程已经建立.这种方法能定量评价骨的活性,除用于牙种植体的研究外,还可用于骨移植和其他外科手术的评价. [王虎摘 雷荀灌校]
-
运用垂直支持矫治器治疗高角患者的评估
在正畸治疗中,不依靠高角患者的配合而有效控制其垂直方向的变化是具挑战性的.一种改良横腭托——垂直支持矫治器(VHA)已经被用来解决此项难题,本研究将评价VHA控制高角患者垂直向改变的效能.材料和方法选取两组近似的高角患者,每组16人,平均年龄13.4岁,纳入标准至少达到其中一条(FMA>30°,GoGn/SN>40°,前牙无覆 ).第一组患者行4个双尖牙拔除联合VHA治疗.VHA采用1 mm(0.040时)带4个螺旋的"W"型钢丝连接于两侧上颌第一磨牙带环,在其相对带环龈缘高度置入一锡币大小的腭托制作而成,通过传递舌肌运动的力量作用于磨牙.第二组则运用Tweed技术拔除4个双尖牙矫治.进行治疗前后全部患者FMA角、Y-axis角、SN-GoGn角、下前面高(LAFH)、下前面高/全前面高比值(%LAFH)、6-PP及6-MP距离等头影测量值的分析.结果和讨论①骨效应:第一组患者治疗后Y-axis角保持不变,第二组Y-axis角增大(P<0.05);运用VHA组患者FMA角、SN-GoGn角减小,另一组则增大,但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下前面高增加量第二组大于第一组(P<0.05),%LAFH比值第一组减小,第二组增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因VHA组患者下前面高的增加得到抑制,故没有体现出第二组患者下颌向下、向后的旋转趋势,面型相对改善.②牙效应:VH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萌出量少于第二组,前牙覆的改变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在排除上下磨牙伸长的相关性后,证实VHA在控制青少年高角患者面部垂直向生长方面有临床实用价值.作者认为,在治疗高角患者时,必须防止牙列整平排齐过程中前牙咬合的打开,垂直支持矫治器有利于限制或减小下前面高的比值,控制垂直向高度.而运用后牙段的后倾曲以及高位"丁"钩头帽,则会导致咬合打开和下前面高的增加.[肖立伟摘 白丁校]
-
导萌器在Ⅱ类1分类错治疗中的作用
采用头影测量方法评估导萌器对Ⅱ类1分类错治疗的效果.研究颅、牙、面复合体的下列内容:上下颌骨、颌骨矢向关系、垂直向变化、上下牙槽、上下切牙关系以及上下磨牙间的矢向关系.材料和方法治疗组30例,女13例,男17例,初诊平均年龄9岁,27例为Ⅱ类1分类错 ,3例为Ⅰ类错 ,均为深覆 ,所有患者接受导萌器治疗平均为26个月,从同期开始治疗的60例中,根据10个月治疗后佳效果选出30例样本,治疗前后分别摄习惯位的头侧位片.对照组30例样本,女13例,男17例.26例为Ⅱ类1分类错 ,4例为Ⅰ类错 ,对照组均有深覆 ,无正畸治疗史.指导每个患者睡眠时戴矫治器,白天仅戴4 h,分4个阶段,每阶段1 h,每小时中,前半小时用重力咬矫治器1 min,再轻咬1 min,后半小时轻咬矫治器,始终保持上下唇接触.在26个月的观察期中,进行头影测量描图,数字化处理,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能出现的差异.结果和讨论下颌生长量、下颌突度、下面高及前面高,下颌磨牙近中移位,下颌后份牙槽高度的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显示,治疗后上切牙舌倾、下前牙前突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及磨牙关系改善,覆覆盖明显减少,上切牙的垂直向生长受抑制.本研究还表明,观察期间上颌骨生长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Ⅱ类错患者,为恢复其正常咬合,应用导萌器能显著改变颅面复合体,特别是牙和骨性区域的生长.[肖琼芳摘 陈扬熙校]
-
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牙根尖外吸收
本文研究了影响正畸治疗牙根尖外吸收的有关因素,包括固定矫治器类型、治疗长度、是否拔牙等.材料和方法患者共97例,治疗前平均年龄13.9岁,平均治疗时间1.9年,约60%患者拔牙,71例(74%)患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25例(26%)患者应用Begg矫治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去除带环后一个月拍摄全口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上下颌第一、二双尖牙,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远颊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远中根吸收情况.按吸收程度分为4级:0级无牙根吸收,1级有轻微较浅的牙根吸收,2级在轻微与1/3根尖吸收之间,3级超过1/3的严重牙根吸收.病例选择、实验对照、测量方法、数据分析均进行严格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和讨论治疗后大多数牙齿发生吸收,牙根尖外吸收与矫治器类型、拔牙与否及牙位密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使用Begg矫治器发生的牙根尖外吸收是方丝弓矫治器病员的2.30倍;拔牙者是非拔牙者的3.72倍.在牙位分布上,治疗后发生3度根尖外吸收机率较高者为上颌第一磨牙远颊根及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上颌左右侧第一、二双尖牙较少出现牙根吸收.造成这种根尖外吸收牙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Begg技术中,后倾弯放在双侧牙弓第一磨牙颊侧管近中,而方丝弓固定矫治器将口外弓置于上颌磨牙管内,两种技术在治疗早期使用2×4或2×6方法减少了双尖牙负荷而增大了第一磨牙的机械压力和治疗时间有关.从治疗方法上,Begg矫治器患者比方丝弓矫治器患者牙根尖外吸收多而严重.前者发生3度和0度吸收比例分别为4.2%、40.7%,3度吸收集中分布牙位是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后者发生3度和0度吸收比例分别为2.2%、64.0%,3度吸收集中分布牙位是上颌第一磨牙远中根.Begg矫治器患者下颌磨牙比上颌磨牙吸收严重,可能与下颌磨牙后倾弯比上颌磨牙后倾弯大有关,对此尚需深入探讨. 在头帽选择上,使用口外弓头帽牵引者,其牙根尖吸收轻于不使用口外弓头帽牵引患者.前者发生3度根尖外吸收比例仅为0.9%,牙位集中在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根;后者根尖3度吸收比例高达3.3%,牙位集中在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拔牙者发生3度和0度根尖外吸收比例分别是4.2%、46.2%,3度吸收牙位集中在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非拔牙者上述比例分别为0.4%、75.9%,3度吸收牙位集中在上颌第一双尖牙.拔牙增大了牙根尖外吸收,可能与为关闭拔牙间隙而使后牙较大范围移动有关,对此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正畸治疗过程中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尖外吸收,磨牙出现牙根吸收的比例高于其它牙齿,非拔牙矫治比拔牙矫治患者的牙根尖外吸收轻微,应用方丝弓矫治器比应用Begg矫治器牙根吸收轻微.[蔡留意摘 丁寅校]
-
釉蛋白和成釉蛋白在完全形成鼠磨牙上皮根鞘残余上的表达
Hertwig's上皮根鞘(ERS)及其残余在牙根形成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釉蛋白(amelin)在ERS上的存在及它们是否参与了牙骨质的形成.已有实验证实釉基质诱导剂能促进无细胞性牙骨质再生,但它们对完全形成牙根牙骨质的再生是否有作用仍不清楚,本文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12只Sprague-Dawley鼠,年龄分别为50,65和85 d.麻醉状态下切除其上颌骨,经上颌第一磨牙根中部制作矢状组织切片,厚度为7μm.应用釉蛋白和成釉蛋白(amelogenin)mRNAS位点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S上皮细胞中是否存在釉蛋白和成釉蛋白,同时应用抗表皮角蛋白抗体确定上皮根鞘残余.结果和讨论所有鼠磨牙根颈1/2为无细胞性牙骨质,根尖部位为细胞性牙骨质.牙本质和细胞性牙骨质接界处有一层上皮细胞,含有并能合成釉蛋白,但不能合成成釉蛋白.另有一类细胞,它们全部或部分包含在细胞性牙骨质中,形成岛状或束状,同时含有并能合成釉蛋白和成釉蛋白.还有一类上皮细胞,位于细胞性牙骨质的周围和无细胞性牙骨质的表面,不存在也不能合成釉蛋白和成釉蛋白.本研究结果表明,鼠磨牙某些ERS残余的上皮细胞存在并能合成釉蛋白或成釉蛋白,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和种类差异.它们均参与了牙根的形成和发育,但釉蛋白和成釉蛋白在鼠牙根部硬组织形成和牙周组织维持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赵光华摘 王学侠校]
-
头颈部放疗患者涎液表皮生长因子水平降低的研究
主要目的是测量头颈部放疗者的涎液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并评价EGF与放疗性口腔粘膜炎严重程度是否相关.材料和方法将13例头颈部放疗患者和18例与之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人进行配对研究.在放疗前、中、后分别收集全涎液,测定涎液全蛋白(totalprotein,TP)和EGF浓度,并记录口腔粘膜炎严重程度.结果和讨论放疗前涎液EGF和标准化EGF水平及TP水平在放疗组和健康组间的差异不明显.放疗组在放疗期间EGF和标准化EGF水平明显降低(P=0.004和P=0.0001),但TP却一直增高(P=0.039).涎液EGF水平与放疗性口腔粘膜炎严重程度呈弱的负相关,但标准化EGF却与之呈强的负相关(P=0.0001).在涎腺中,腮腺对射线敏感,放疗时涎液EGF水平降低,表明射线对涎腺产生了损害.由于放疗时TP并未减少,涎腺EGF降低可能不能仅归因于射线引起的涎液分泌量的减少,而是与射线损害了腺体特异性的蛋白合成有关.另外,本研究中口腔粘膜炎对EGF是否有影响也不清楚,故采用标准化EGF水平作观察指标十分重要.本文的标准化EGF水平与口腔粘膜炎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表明EGF在放疗性口腔粘膜炎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放疗后涎液EGF降低将影响其愈合.[李汝英 王学侠摘 石冰校]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