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研究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의학림상구
- 主管单位: 湖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171
- 国内刊号: 43-138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对血脂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对血脂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本院临床确诊为ACS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n=26)、瑞舒伐他汀治疗组(B组,n=28),另选20名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C组,n=20),B组患者在ACS确诊的24~48 h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5~10 mg ,每晚1次,治疗8周,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吸附法(ELISA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治疗前ACS患者血脂、IL‐6、hs‐CRP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 P<0.01),A、B两组患者之间血脂、IL‐6、hs‐CRP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治疗后,B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L‐6、hs‐CRP显著下降( P<0.05),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ACS患者存在炎症反应,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减少心血管事件。
-
胃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使用 M 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 U IS )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74例胃癌患者入院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胃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程度,且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P <0.05)。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胃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感受和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
经皮硬化术在儿童复杂型静脉畸形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目的总结儿童复杂型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探讨无水乙醇经皮硬化术治疗儿童复杂型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6例复杂型静脉畸形患儿无水乙醇经皮硬化术治疗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6例患儿共接受235次治疗,平均3.09次。单次治疗中无水乙醇每次为2~10 m L。平均住院时间3.5 d。术后随访52例治愈,17例显效,有效率90.8%。结论经皮硬化术治疗具有安全、疗效显著、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预后好等优点,在儿童复杂型静脉畸形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
奥氮平联合甲氧氯普胺解救化疗所致爆发性呕吐的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中高度致呕性化疗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爆发性呕吐后使用甲氧氯普胺联合奥氮平解救处理的疗效。方法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含铂类、蒽环类药物等中高度致呕性化疗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常规止呕处理后出现爆发性呕吐的患者68例。其中46例接受高度致呕性化疗方案,常规止呕处理为化疗前30 min接受帕诺洛司琼0.25 mg静脉注射d1,联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d1~3;22例接受中度致呕性化疗方案,常规止呕处理为化疗前30 min接受昂丹司琼8 mg静脉注射d1~2,联合地塞米松10 m g静脉注射d1~3。化疗后确认出现爆发性呕吐后,予以甲氧氯普胺20 m g肌注、奥氮平10 m g口服,每天一次,使用3 d解救,监测解救用药后0~72 h的恶心、呕吐缓解状况以及其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8例分别接受高度和中度致呕性化疗方案患者,解救治疗后其呕吐、恶心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0.9%(55/68)、75.0%(51/68);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13.2%(9/68)、疲劳10.3%(7/68)、头晕7.4%(5/68)等,未见明显的3~4级毒性反应。结论甲氧氯普胺联合奥氮平解救中高度致呕性化疗方案导致的爆发性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Id-2和E-cadherin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2(Id‐2)和上皮性钙粘附素(E‐cadherin)在人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邯郸市中心医院经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直肠癌组织标本60例中Id‐2和E‐cadherin在直肠癌和直肠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Spearman相关检验检测Id‐2与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Id‐2与E‐cadherin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直肠癌中Id‐2的阳性表达率在直肠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和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48.33%和71.67%,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7%和46.67%。Id‐2与E‐cadherin表达水平存在负相关性;Id‐2和E‐cad‐herin表达在直肠癌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差异无关(P>0.05)。结论Id‐2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直肠癌组织中Id‐2高表达可能是通过E‐cadherin途径来实现对肿瘤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
-
颅咽管瘤囊液及脑脊液、血清hs-CRP含量测定及意义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在颅咽管瘤肿瘤囊液及脑脊液、血清中的含量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22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和6例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肿瘤囊液及脑脊液、血清中hs‐CRP含量,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囊液及脑脊液、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42.81±8.96)×105 pg/mL、(0.35±0.06)×105 pg/mL、(17.23±5.45)×105 pg/mL ,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囊液及脑脊液、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34.25±9.88)×105 pg/mL、(0.34±0.06)×105 pg/mL、(16.07±9.47)×105 pg/mL。颅咽管瘤囊液中hs‐CRP含量显著性高于脑脊液及血清中hs‐CRP含量( P<0.01),两种病理类型颅咽管瘤囊液及脑脊液、血清中hs‐CRP含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颅咽管瘤肿瘤囊液中hs‐CRP含量相对脑脊液和血清显著增高,提示囊液中炎性物质刺激可能与肿瘤组织炎症有关;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肿瘤囊液中hs‐CR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不能以肿瘤囊液炎性程度解释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组织炎症的差异性。
-
地域、个人卫生及肠道功能对CAPD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域、个人卫生状况及肠道功能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2014年在本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CAPD患者133例,按腹膜炎诊断标准,分为腹膜炎组和非腹膜炎两组,记录CAPD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原发病等),个人卫生,腹泻便秘等情况,分析这些因素与感染性腹膜炎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长期居住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原发病、是否合并糖尿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两组患者资料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地域(乡镇及农村)[OR=5.876, P =0.000]、个人卫生中洗手[O R=5.596, P =0.009]与刷牙[O R=4.865, P =0.003]、腹泻[O R=5.744,P =0.006]及便秘[OR=2.332,P =0.016]是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地域、个人卫生、腹泻便秘是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乡镇及农村患者对腹膜炎的预防意识,重视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卫生教育,以减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
-
大肠癌中c-Jun激活区结合蛋白1(Jab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c‐Jun激活区结合蛋白1(Jab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98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组)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Jab1的表达并比较。结果Jab1在大肠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6.9%(95/98),显著高于对照组17.3%(17/9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Jab1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 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 <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 P >0.05);JAB1阳性表达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49.6%、31.0%;阴性表达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7.5%、7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Jab1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根据Jab1的表达可判断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
白内障手术角巩膜缘切口和透明角膜缘切口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角巩膜缘切口和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角巩膜缘切口,对照组采用透明角膜缘切口,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d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散光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程度也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使用改良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吸除的效果显著优于透明角膜缘切口,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好,角膜散光程度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miRNA-29b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miRNA‐29b(miR‐29b)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前列腺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miR‐29b的表达,采用M T T法检测miR‐29b的上调对细胞增殖及顺铂化疗作用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V/PI双标法FCM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 T ransw 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miR‐29b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29b模拟物组细胞存活率下降,并且增加顺铂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miR‐29b模拟物转染组亚G0/G1期明显增加,总凋亡率明显下降,侵袭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iR‐29b在前列腺癌中表达下降,增加其表达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癌细胞凋亡并且增加癌细胞对顺铂化疗作用的敏感性。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相关因子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SCC)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SCC组织标本51份(SCC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标本41份(CIN组),正常宫颈组织(NCE)标本32份(NCE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MIF 、MMP‐9和VEGF的表达并比较分析。结果 NCE组、CIN组、SCC组MIF、MMP‐9、VEGF阳性率及微血管密度(MVD)值依次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SCC组显著高于CIN组、NCE组;MIF、MMP‐9和VEGF在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与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 P <0.05);MIF、MMP‐9和VEGF阳性表达的M VD值与SCC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 <0.05);在SCC中M IF和M M P‐9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P <0.05),而VEGF和MIF、MMP‐9的表达无相关性( P >0.05)。结论 MIF、MMP‐9和 VEGF在SCC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SCC组织学分化越差,MIF、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值越高,提示三者联合检测可为评估SCC严重程度。
-
国产半导体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国产半导体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国产半导体激光治疗(波长:650 nm和810 nm、功率:400~450 W、1次/日,10分钟/次。持续进行14 d;每二日一次,10分钟/次,持续14 d )。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胶囊(2次/日,1粒/次)、维生素B620 m g/片(3次/日,2片/次)和绿药膏(2次/日,局部涂抹),持续治疗28 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消退时间;两组合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82%)低于对照组(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和丘疹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国产半导体激光技术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
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入手术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后1分钟(T2)、手术30min(T3)、手术结束(T4)、拔管后5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术中芬太尼用量按标准换算成瑞芬太尼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丙泊酚的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9%[2.0(1.3~3.4)vs3.1(2.2~4.7)mg/(kg?h),P=0.005)],瑞芬太尼的用量也明显减少[0.16(0.09~0.21)vs0.10(0.07~0.15)μg/(kg?h),P=0.03]。术中两组患者MAP、HR及BIS值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可明显减少乳腺癌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未见统计学差异。
-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丹红注射液干预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8只(N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8只(S组),仅分离出血管,不做其他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组40只(I/R组),丹红注射液干预组40只(DI/R组),两组均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成功后,DI/R组从实验前一天开始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8 mL/kg ,Qd);I/R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生理盐水。并于再灌注后6h、24h、48h、72h、7d的各时间点分批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GFAP的表达情况;各组大鼠在处死前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N组和S组神经细胞中GFAP阳性细胞较少;I/R组缺血再灌注6 h GFAP的表达开始增加,72 h GFAP表达增加达到高峰,缺血再灌注7 d表达减少,DI/R组GFAP表达趋势同缺血再灌注组,但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I/R组( P <0.05);除6 h外的其余各时间点,D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均小于I/R组( P <0.05),且DI/R组缺血再灌注时间越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 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FAP的表达上调,但丹红注射液下调GFAP的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减轻脑缺血后损伤。
-
空心双头加压螺钉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在 Hoffa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自2004至2013年间治疗的 Hoffa骨折患者共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4例,砸伤2例;按Letenneur分型I型11例,Ⅱ型6例,Ⅲ型4例;闭合性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6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空心双头加压螺钉进行骨折固定,术后及时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论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21.5个月;随访结果为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术中术后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没有出现伤口及关节腔感染、术后无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根据Letenneur评估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估,本组患者优良1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固定治疗 Hoffa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小鼠GSK-3β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骨髓树突状细胞DC2.4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pLVX‐IRES‐TDtomat‐GSK‐3β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小鼠骨髓DC2.4细胞,建立过表达GSK‐3β的小鼠DC2.4细胞系。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小鼠GSK‐3β基因的编码区,并将其重组于表达载体pLVX‐IRES‐TDtomat中,经酶切、测序鉴定后包装成慢病毒,感染小鼠DC2.4细胞。实验分3组,分别为DC2.4细胞对照组,空病毒感染组,GSK‐3β慢病毒感染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GSK‐3β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证实pLVX‐IRES‐ TDtomat‐GSK‐3β构建成功,并在包装细胞中高水平表达,慢病毒滴度高达1.26×108 TU/mL。GSK‐3β慢病毒感染组的GSK‐3β在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均高于DC2.4细胞对照组及空病毒感染组。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GSK3β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并可在DC2.4细胞中稳定表达,为后续DC2.4的免疫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琥珀散对卵巢囊肿患者血清CA125、CA199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琥珀散对卵巢囊肿患者血清肿瘤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CA199(CA199)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90例卵巢囊肿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采用大黄庶虫丸口服治疗45例(大黄庶虫丸组),琥珀散组治疗45例(琥珀散组),2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一个疗程。另外选取女性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正各组血清CA125、CA199水平,B超检测90例卵巢囊肿患者治疗前后囊肿直径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大黄庶虫丸组、琥珀散组治疗前血清CA125、CA19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治疗后大黄庶虫丸组、琥珀散组血清CA125、CA199水平均下降,但琥珀散组血清CA125、CA199水平显著低于大黄庶虫丸组( P <0.05)。琥珀散组治疗后囊肿直径显著小于大黄庶虫丸组(P <0.05),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大黄庶虫丸组(P <0.05)。结论琥珀散可显著降低卵巢囊肿患者的血清CA125、CA199水平,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5-Aza诱导胃癌细胞株GC-7901凋亡及自噬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5‐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 ,5‐Aza)对胃癌细胞株GC‐7901自噬、凋亡及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轴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浓度(5μmol/L、10μmol/L、20μmol/L )的5‐Aza干预胃癌细胞株GC‐7901,72 h后用免疫印记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LC3‐Ⅰ的表达。选择5‐Aza佳浓度10μmol/L干预GC‐7901,免疫印记检测空白组和对照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p‐IGF‐1R)及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5‐Aza均可增加胃癌细胞的自噬表达,并呈计量依赖性,10μmol/L 5‐Aza干预后胃癌细胞的状态佳。10μmol/L 5‐Aza可诱导胃癌细胞株GC‐7901凋亡增加,5‐Aza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1);10μmol/L 5‐Aza可抑制p‐IGF‐1R、p‐PI3K、p‐mTOR的表达,空白组与5‐Aza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1)。但对总蛋白IGF‐1R、PI3K、mTOR无影响( P>0.05)。结论5‐Aza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自噬,可能与抑制IGF‐1R磷酸化表达有关。
-
OB胶乳腺导管封堵治疗瘘管期浆细胞乳腺炎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OB胶乳腺导管封堵治疗瘘管期浆细胞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瘘管期浆细胞乳腺炎患者44例,均为非哺乳期及非妊娠期女性,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方案治疗组(A组,n =23)和OB胶乳腺导管封堵方案组(B组,n =2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B组一次封堵治疗后痊愈率(18/21,85.71%)显著高于A组(13/23,56.52);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8.2±5.3)d ]则显著低于A组[(51.8±6.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瘘管期浆细胞乳腺炎患者,利用OB胶乳腺导管封堵治疗可以减小损伤度,有效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胆石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及性质胆石症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改变,并探讨肠屏障功能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按结石部位不同将108例胆石症患者分为三组:胆囊结石组(B1组,n=36),胆管结石组(C1组,n =36),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组(D1组,n =36),另设健康对照组(A1组,n =20);根据结石不同性质分为胆固醇结石(B2组,n=40),胆色素结石(C2组,n=52),混合性结石组(D2组,n=16),另设健康对照组(A2组,n=20);分别检测回肠末段黏膜组织学改变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不同部位结石患者A1、B1、C1、D1四组之间肠黏膜损伤程度、细胞凋亡与增殖率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②不同性质结石患者之间肠黏膜损伤程度、细胞凋亡与增殖率比较,C2组与B2组及A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与D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胆色素结石患者均存在肠黏膜肠黏膜形态的损伤、细胞增殖下降和细胞凋亡增加的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损伤一定的相关性。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可能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重塑的特点及白细胞介素-6在鼻黏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鼻黏膜组织重塑特点并检测与组织重塑相关的白细胞介素(IL )‐6在A 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健康对照组15例、A R组25例(单纯A R患者15例,伴哮喘AR 10例)。取受试者中鼻甲黏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测定上皮损伤情况;阿辛蓝‐过碘酸‐希夫(AB‐PAS)染色法计数杯状细胞数;三色胶原(MT)染色测定细胞外基质沉积面积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组织中IL‐6表达情况。结果①AR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化生、上皮细胞损伤、胶原沉积及IL‐6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05)。②伴发哮喘的AR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胶原沉积、IL‐6表达比单纯AR组增多更为明显( P <0.05),但是杯状细胞化生、上皮细胞损伤3级无明显差异。结论 A R的鼻黏膜组织发生了重塑,IL‐6积极参与了A R鼻黏膜组织的重塑。哮喘可能会影响上呼吸道组织结构重塑的发生、发展。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帕金森病的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帕金森的病例19例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3例,平均年龄76.4(64~89)岁;Ⅱ型2例,Ⅲ型4例,Ⅳ型7例,Ⅴ型6例。动力髋螺钉(DHS)治疗6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13例。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 Harris评分。结果1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所有病例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2(6~72)个月,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再骨折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从术前的24~36(25.7±6.0)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65~86(78.5±4.9)分,DHS组1例遗留轻度跛行及髋内翻,主钉切割股骨头,行胫骨结节骨牵引3周并延迟下地至达到骨性愈合。PFNA组13例手术后随访固定效果较好,没有出现明显的后遗症。结论对于伴有帕金森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在围手术注意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选择正确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种类,可以使患者早日获得痊愈。
-
肾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研究
目的研究肾癌组织(RCC)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探讨EGFL7及M VD与肾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肾癌及6例正常肾组织中EGFL7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凝血因子Ⅷ抗体对肾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 Meta‐ 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肾癌中M VD及其与EGFL7和肾癌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EGFL7在正常肾组织呈阴性表达,在肾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过表达率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MVD值在肾癌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EGFL7和M VD在肾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EGFL7在肾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局部免疫调节治疗结节性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免疫调节治疗结节性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诊断为结节性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n =59)和对照组( n =53)。对照组采用口服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状腺结节内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7.3±2.7)dvs(21.1±5.2)d,P <0.01],甲状腺结节消失时间亦短于对照组[(9.7±3.4)dvs(33.5±4.9)d,P <0.01];②治疗6个月后的有效率(局部症状消失,结节消失)观察组为88.14%(52/59),对照组为47.17%(25/5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1);③治愈后随访12个月,注射组复发率15.4%(8/52)显著低于对照组28.0%(7/25)( P <0.01)。结论结节性亚急性甲状腺炎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优于口服泼尼松。
-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贝依)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因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接受贝依超促排卵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治疗的60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同期因输卵管因素及其他原因不孕行IVF‐ET治疗的子宫正常者6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经贝依(3.75 mg/次,每28天1次)治疗后子宫体积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IVF‐ET结局。结果①观察组经过2~6次的贝依治疗后,子宫体积由治疗前的(178±75)cm3缩小至治疗后的(85±6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 IVF‐ET 结局:观察组的胚胎种植率(38.8%)、临床妊娠率(53.5%)和流产率(4.3%)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35.3%,52.8%,3.6%)差异无显著性(均 P >0.05)。③观察组患者经IVF‐ET治疗后妊娠成功者的受精率(76.1%)、双原核率(67.8%)及优质胚胎率(63.4%)均高于妊娠失败者(分别为61.4%、60.8%、5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贝依能显著缩小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体积,对合并不孕行IVF‐ET治疗的患者,经治疗后能够获得理想的助孕结局。
-
前列地尔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100 m g ,3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前列地尔10μg ,1次/日进行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2.15,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尿总蛋白明显下降,SOD明显升高,MDA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阿卡波糖可以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肾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尿液mindin含量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老年患者尿液mindin含量与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E)水平将其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A组):24h‐UAE<30 mg者70例;微量蛋白尿组(B组):30≤24h‐UAE<300 mg者50例;大量蛋白尿组(C组):24h‐UAE>300 mg者48例。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尿液mindin、血及尿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等临床指标,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T2DM 患者C组、B组和A组尿mindin含量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35(227~905)、327(179~406)、163(117~223)、91(50~120) L ? ng/mL ?μmol;F=31.037,P<0.05],随着24h‐UAE的升高,其含量亦呈升高趋势( r=0.461,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尿mindin与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血糖、24h‐UAE、病程呈正相关,而与eGFR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液mindin含量、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水平是T2DM患者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尿液mindin可反映糖尿病肾功能损伤,并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相关,尿液mindin的检测对DM患者早期诊断DN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不同程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α1抗胰蛋白酶活性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 cathepsin D ,CATD)、α1抗胰蛋白酶(alpha‐1 antitrypsin ,AAT)活性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收集健康人血清标本(对照组)及Ⅰ~Ⅳ期膝关节炎患者血清标本(观察组)各20份。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每个标本的CATD、AAT活性,分析不同程度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CATD、AAT 的活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Ⅰ~Ⅱ期膝关节炎患者血清中CATD酶活性增高( P <0.05),且Ⅱ期高于Ⅰ期( P <0.05);而Ⅲ~Ⅳ期则活性降低(P <0.05),且Ⅳ期比Ⅲ期下降更明显(P <0.05)。与对照组比较,Ⅰ~Ⅱ期膝关节炎患者血清中AAT活性增高,且Ⅱ期比Ⅰ期活性高( P <0.05),而Ⅲ~Ⅳ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差异( P >0.05)。结论不同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伴随着CATD、AAT两种酶活性改变,测定这两种血清酶活性有利于判断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程度。
-
超声培训对湖南省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医师整体跟踪培训对湖南省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湖南省从事胎儿超声筛查的医师进行整体跟踪培训,回顾性分析培训前、后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结果培训前(2007~2010年)与培训后(2011~2013年)52家监测医院围产儿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28孕周出生缺陷发生率在培训前呈上升趋势,而培训后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013相比2012年下降了7.49%。结论超声医师整体跟踪培训有助于基层医院超声医师诊断水平的提高,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高血压病患者OGTT1小时切点血糖在筛查糖代谢异常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小时切点血糖(1hPG)筛查糖代谢异常的可能切点数值和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12例,行75 g OGTT试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糖代谢异常时OGTT 1hPG对应的佳切点数值,以此切点的数值分两组人群比较两组间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H‐C),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水平。结果①研究中新诊断DM为36例(32.1%),糖调节受损(IGR)46例(41.1%),糖耐量正常(NGT)30例(26.8%)。②ROC曲线显示以OGTT 1hPG≥10.1 mmol/L作为诊断糖代谢异常的切点,敏感性89%,特异性90%。③以10.1为切点分组后,1hPG≥10.1 mmol/L组的UA、FPG、HOMA‐IR指数高于<10.1 mmol/L组( P <0.05),HOMA‐β指数低于<10.1组( P <0.05),两组BMI、空腹真胰岛素(FTI)、TG、CHO、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当OGTT 1hPG≥10.1 mmol/L ,已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1hPG可反应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的影响
目的观察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影响。方法将EICU病房8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41例和非引流组41例。定期对两组患者的口咽部、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量及致病菌浓度、发生 VAP的病例数,依据防污染毛刷采样(PSB)定量培养结果确定 VAP的病原体。结果引流组早发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患者后转归等结果明显优于非引流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引流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低于非引流组细菌的浓度,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体有一致性和相似的构成比。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方法简便,可降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使VAP发生时间延迟,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
西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分别联合FOLFOX与FOLFIRI两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80例晚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B组: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和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不良发应在腹泻、神经毒性的发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妥昔单抗分别联合FOLFOX与FOLFIRI两种方案治疗晚期直肠癌疗效相当,但在不良反应方面前者以神经毒性反应多见,后者以腹泻多见,总发生率两者相当。
-
和厚朴酚抗小鼠急性哮喘气道炎症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对急性哮喘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卵蛋白(VOA)刺激诱导小鼠急性哮喘模型,使用和厚朴酚对哮喘小鼠治疗后统计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数及细胞总数,并通过 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4(IL‐4)、IgE、Eotaxin的水平。同时取肺组织,制备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此外,还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p65和I‐κb的表达变化。结果和厚朴酚有效的降低了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细胞数(30976.00±3865.54 v s 64861.67±7613.98),并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的细胞数,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ELISA检测结果也显示,和厚朴酚有效的抑制了TNF‐α、IL‐4、IgE、Eotaxin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病理学实验则显示,与模型组大面积的组织损伤和炎性细胞富集细胞相比,和厚朴酚治疗后,组织损伤得到有效缓解,炎性细胞富集减少。NF‐κBp65和I‐κb的表达分析显示,与模型组NF‐κBp65大量表达,I‐κb表达减少相比,和厚朴酚治疗组N F‐κBp65表达被显著抑制,I‐κb表达显著增加,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和厚朴酚能够显著抑制急性哮喘诱导的炎症反应和肺组织损伤,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抑制N F‐κBp65的活性。
-
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将114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57)和观察组( n =57);对照组采用酚妥拉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两组患儿均以7d为1疗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89%)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7.19%),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显著低于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困难、紫绀、啰音消失、心力衰竭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儿心肌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动机性访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动机性访谈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EBSCO host、CNKI、CBM、万方数据(检索时间从198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关于动机性访谈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由3名人员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 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412例,对照组384例。与常规糖尿病(DM )健康教育相比,动机性访谈可以明显的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WMD=-0.52,95% CI(-0.85,-0.19),P <0.01]、空腹血糖(FPG)[加权均数差(WMD)=-0.97,95% CI(-1.33,-0.60),P <0.00001]和餐后2 h血糖(2hPG)[WMD=-2.03,95% CI(-2.58,-1.49),P<0.01]。结论动机性访谈可以改善T2DM患者的HbA1c、FPG和2hPG控制的情况。
-
罗红霉素联合氨溴索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48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罗红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96例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治疗,每次30mg,3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罗红霉素,每次0.15g,1次/日。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和胸部CT影像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及除病变肺叶评分的其他胸部CT影像学评分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罗红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和胸部CT影像学总评分,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AB型胸腺瘤肝脏转移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AB型胸腺瘤术后5年肝转移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B型胸腺瘤术后5年,在肝脏组织内查见转移瘤,病理诊断为肝脏组织内转移的AB型胸腺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Kpan(+)、CD3(+)、CD2(+)、TdT(+)、CD5(+)、p53(+)、Hep‐1(-),Ki67阳性细胞数(10%~15%)及Galectin‐3阳性表达强度高于5年前纵隔胸腺瘤。结论 AB型胸腺瘤可复发及远处器官转移,为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 p53、Galectin‐3和Ki67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影响着胸腺瘤的发生、发展和恶变过程。
-
糖尿病肾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 )的患者120例,按DN不同进展期分为:DM正常白蛋白尿组(DM 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DMB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DMC组)各40例。另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四组研究对象血浆 Hcy、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N 患者的血浆 Hcy水平、炎症因子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随着DN尿蛋白的升高,血浆 Hcy及hs‐CRP、TNF‐α、IL‐6水平显著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DN患者血浆Hcy升高与hs‐CRP、TNF‐α、IL‐6的水平呈正相关( r分别为0.420、0.461、0.429,P <0.01)。结论高Hcy血症及炎症因子参与了D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Hcy可能通过促进机体炎症状态的产生促进DN的发生和发展。
-
青少年肥胖家族史与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青少年肥胖家族史与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HTWC)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秦皇岛地区3136名13~17岁汉族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父母有无肥胖分为无肥胖家族史组( n=1967)和有肥胖家族史组( n=1169)。检测调查对象的三酰甘油(T G )水平及测量身高、体质量及腰围(WC),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以WC≥同年龄同性别青少年WC的90百分位值且 TG≥1.47 mmol/L定义为HTWC表型。结果有肥胖家族史青少年平均WC和TG均显著高于无肥胖家族史青少年( P <0.05)。有肥胖家族史青少年 HTWC表型高于无肥胖家族史青少年(4.4% vs 2.5%,χ2=8.468, P =0.004)。以 HTWC表型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和肥胖家族史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肥胖家族史(OR=1.735,95% CI:1.167~2.578,P=0.006)为HTWC表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家族史与青少年 HTWC表型密切相关,为青少年 HTWC表型的独立危险因素。
-
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替吉奥胶囊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本科43例经病理学确诊的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据体表面积(BSA)口服替吉奥胶囊80~120 mg/d ,即BSA<1.25 m2予80 mg/d ,1.25 m2≤BSA<1.5 m2时予100 mg/d ,BSA≥1.5 m2时予120 mg/d ,分2次口服,d1~d14,21 d为l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疗效稳定或有效患者每6周接受一次CT和其它影像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价,记录好疗效。计算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既往接受化疗方案的中位周期数为3(2~5),接受替吉奥胶囊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1~8)。38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无CR病例,PR 5例(11.6%),SD 11例(25.6%),PD 22例(51.2%),有效率(CR+ PR)为11.6%,疾病控制率(CR+ PR+SD)为37.2%;OS为5.5个月(95% CI:4.9~6.1),PFS为3.0个月(95% CI:2.6~3.4)。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多为1~2级;无Ⅳ度血液学毒性,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替吉奥胶囊单药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NSCLC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miR-26a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miR‐26a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B‐ALL患儿38例(观察组),以非血液病患儿18例为对照组,采集患儿骨髓标本,提取总RNA ,Realtime PCR检测miR‐26a的表达,比较不同组别、时间和年龄等患儿中miR‐26a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miR‐26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治疗前miR‐26a表达明显低于治疗d30及第12周( P<0.05),而治疗d30的表达低于第12周( P <0.05);10岁以上患儿组miR‐26a的表达低于10岁以下组( P<0.05);低危组高于中、高危组( P <0.05),而中危组高于高危组( P<0.05)。结论 miR‐26a在儿童B‐ALL中可能存在抑癌作用,可能是预后预测的潜在标志物。
-
盆腔超声检查在不同类别女童性早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盆腔超声检查在不同类别女童性早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9例不同类别的性早熟女童(18例单纯乳房过早发育,11例单纯阴毛早生和30例中枢性性早熟)和61例生理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女童(对照组),所有的研究对象均接受盆腔超声检查,测量宫体长度、子宫体积及卵巢体积和宫体/颈比(F/C )并比较。结果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子宫长度,子宫体积F/C比值、卵巢纵径、横径、卵巢体积、大卵泡直径与对照组、乳房过早发育组及阴毛早生组比较显著增加(P <0.05),但单纯乳房过早发育组和阴毛早生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盆腔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中枢性性早熟的辅助诊断工具,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
医院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医院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分析影响高危药品安全使用的相关原因、目录、特点以及使用因素,结合医疗机构的管理实践,探讨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措施。结果分析总结影响高位药品安全使用的原因,提出了安全使用高危药品的管理措施。通过对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其使用风险。结论高危药品是医院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应进一步强化相关规范体制、监督措施,确保临床上安全用药。
-
补充钙加维生素D3对T2DM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充钙加维生素D3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T2DM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钙组、维生素D3组,钙+维生素D3组4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降糖、调脂、降压等治疗,其他三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钙剂、维生素D3、钙+维生素D3,四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空腹血糖(FPG )、餐后2 h血糖(2hPG )、血清25‐(O H )D3、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的差异。方法治疗6个月后,维生素D3组、钙+D3组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升高( P <0.05);与对照组比较,补钙组FPG、2hPG、TC、LDL‐C、HDL‐C、TG均无明显变化( P >0.05),维生素D组2hPG、TG明显下降( P <0.05)。钙+D3组,FPG、2hPG、TG均明显下降。与补钙组比较,维生素D3组2hPG、TG明显下降( P <0.05),与维生素D3组比较,钙+D3组FPG明显下降( P<0.05)。结论单独补钙对血糖及血脂水平影响不大,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2hPG、TG下降,联合补钙+维生素D3有助于FPG、2hPG、TG的下降。
-
腹股沟疝手术TEP术式与TAPP术式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EP)与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腹股沟疝患者行TEP及25例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的临床资料。结果与TAPP组比较,TEP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50.41±12.67)minvs(65.34±15.25)min]、住院费用较低[(7016±751)元vs(7413±1062)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痛药使用率(0vs16%)和术后并发症(12.5%vs34.4%)比较,TEP组例数少于TAPP组(P<0.05)。结论TEP术式与TAPP术式各具优点,但相对而言TEP的手术时间短、费用少、术后并发症少及疼痛较轻;对于单纯的易复发性疝而言,TEP不进入腹腔,可在腹膜前进行修补,是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的佳方法。
-
利多卡因对大鼠脑损伤后谷氨酸及甘氨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大鼠脑损伤后谷氨酸及甘氨酸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脑损伤组(B组)和利多卡因处理组(C组)。C组致伤前即刻腹腔内注射利多卡因30mg/kg,致伤后1h,4h,6h,12h,24h,48h分别于腹腔内注射利多卡因15mg/kg。观察指标为谷氨酸(兴奋性氨基酸)和甘氨酸(抑制性氨基酸)的含量。每组随机取一只右顶叶脑留取切片组织块作电镜,观察顶叶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A组在各时刻谷氨酸和甘氨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B组和C组两者分别在脑损伤1h时开始升高,伤后8h达高峰,持续到第72h;C组在伤后各时刻两者升高幅度小于B组。A组线粒体基本正常,B组和C组两组线粒体都有破坏,C组损害较B组有所减轻。结论利多卡因对于脑损伤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而其作用机制与谷氨酸(兴奋性氨基酸)和甘氨酸(抑制性氨基酸)有一定的关系。
-
溃疡贴在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溃疡贴在糖尿病(DM )脑梗死患者深静脉中心静脉置管(CVC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CVC的DM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贴上面积10 cm ×10 cm的溃疡贴,对照组20例患者贴3M透明敷贴。观察溃疡贴和透明敷贴在CVC导管维护中有无预防穿刺点感染及皮肤完整性改变并延长留置时间的作用。结果观察组中均未发生穿刺点皮肤完整性改变及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敷贴过敏、张力性机械性损伤、皮肤浸渍、穿刺点皮下红肿共12例,观察组留管时间较对照组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溃疡贴在DM脑梗死患者CVC时有预防穿刺点感染并延长留置时间的作用,有助于患者顺利完成整个治疗周期。
-
B超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PICC 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流产后关爱服务对流产后一年内重复流产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开展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对流产后一年内重复流产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4月在本院门诊手术室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832例女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6例。观察组按照标准的PAC计划生育服务流程进行手术前后服务及后续随访服务,对照组按照传统的人工流产服务流程服务,比较两组对象流产手术后一年内重复流产率。结果观察组流产后一年内的重复流产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15.8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1)。观察组术后生殖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术后有效避孕措施立即落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开展PAC能明显降低流产后一年内的重复流产率,增强流产对象的避孕意识,提高有效避孕措施的立即落实率。
-
维生素K1穴位注射联合笑气吸入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维生素K1穴位注射联合笑气吸入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本院90例自然临产的初产妇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维生素K1穴位注射镇痛组;B组:笑气吸入镇痛组;C组:维生素K1穴位注射联合笑气吸入镇痛组;观察比较三组孕妇的镇痛程度、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并测定穴位注射前后及相应时间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浓度变化。结果 C组在镇痛后1h、第二产程宫缩间隙、分娩后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及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三组镇痛后产妇外周血中的β‐EP浓度较镇痛开始时明显增加( P<0.05),其中镇痛后宫口开全时三组比较C组孕妇外周血中的β‐EP浓度高于A组及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维生素K1穴位注射,笑气吸入,维生素K1穴位注射联合笑气吸入三种方法都能起到分娩镇痛的效果;但维生素K1穴位注射联合笑气吸入更能加强镇痛的效果,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产妇体内β‐EP而实现的。其方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老老年(≥75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比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行PCI治疗的68例老老年和220例老年(≥65~74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情况、PCI成功率、支架植入数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PCI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 PC I成功率、支架植入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05);两组PCI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老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
原发性阑尾肿瘤16例诊疗体会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2011年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阑尾肿瘤1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2(17~65)岁;粘液性肿瘤6例,类癌7例,腺癌3例;16例超声检查均有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影像特征,8例CT检查发现阑尾壁增厚,且厚度不均匀,壁内有钙化灶。单纯性阑尾切除术10例,阑尾切除+盲肠切除2例,4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随访3个月至3年,1例失访,死亡2例,其余无瘤生存。结论临床医生要提高对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认识,特别是老年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包快,应结合超声和CT资料综合分析,以提高阑尾肿瘤的术前检出率,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 )合并非糖尿病肾病(NDRD )的临床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肾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DN的患者56例,肾脏穿刺进行肾脏活体组织检查,通过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DN组和NDRD组,分析NDRD患者的病理类型,并检测比较两组的糖尿病(DM )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血尿、视网膜病变的差异。结果①经肾脏组织活检,56例患者中NDRD患者24例,占42.9%,DN患者32例,占57.1%,对24例NDRD患者进行病理类型分类,其中Ig A肾病比例占33.0%居首,其次是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微小病变、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占为25.0%、20.2%、8.3%、4.2%、4.2%、4.2%;②与DN组比较, NDRD组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尿、视网膜病变比率均显著高于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DN组比较,NDRD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临床诊断的DN的患者经肾脏活检发现有一部分为NDRD ,此类患者IgA型肾病比较多见, 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视网膜病变对鉴别二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热疗法联合亚砷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热疗法联合亚砷酸治疗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14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2例,行热疗法治疗;观察组:72例,行热疗法联合中医药亚砷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Karnofsky评分以及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1%,明显高于对照组48.6%,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的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评分,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6.4%(19/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41.7%(30/72),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采用热疗法联合亚砷酸胸腔内灌注能够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毒副反应小,患者易于耐受,值得推广。
-
依从性对变应性鼻炎不同年龄患儿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依从性对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湖南省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耳鼻喉门诊就诊接受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儿297例,观察维持治疗一年中不同年龄与依从性以及依从性与免疫疗效的关系。结果297例患儿有166例(55.89%)按要求完成1年以上舌下免疫治疗,7~10岁的患儿139例中完全依从者119例(85.61%),显著高于<7岁患儿(56.41%,22/39)及>10岁以上患儿(21.01%,25/119)的依从率( P <0.01)。完全依从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7.71%,不依从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53.44%,两者比较差异显著(χ2=19.52,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依从性可影响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应对患儿及其家长采取措施积极干预,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癫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癫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科室接诊的200例小儿癫痫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入院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依从性和心理状况(对发作担忧、生活满意度、情绪、精力状态、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对发作担忧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理状况的其余指标(生活满意度、情绪、精力状态、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癫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342例,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DVT的各种相关因素如年龄、术中治疗情况、术后下床时间及干预措施等。结果342例患者中DVT发生率7.6%(26/342),发生DVT的主要手术类型是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术,其发生率为2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258)、术前合并症(OR=4.104)、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 (OR=1.766)、手术时间≥1h(OR=2.285)、术中气腹压(OR=2.780)、术后卧床天数(OR=1.457)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DVT呈正相关( P <0.05)。结论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D‐二聚体、术中气腹压及术后卧床天数是妇科腹腔镜术后VDT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应加强此类高危因素的管理,降低DVT的发生率。
-
左甲状腺素钠对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转归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甲状腺素钠对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孕产妇120例,观察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前后,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及血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变化;并与120例正常孕妇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结果120例患者治疗后中/重度贫血、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羊水异常、早产等发生率均明显下降( P <0.05);治疗后TSH、FT4指标达到妊娠期正常水平;分娩方式与正常孕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孕期对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及时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能有效降低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
专病护士干预模式在改善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中的作用与效果
目的探讨专病护士干预模式在提高消化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改善患者对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方法对90例消化内科患者实行专病护理干预,由专病护士承担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回访,进行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并与实施前的90例常规护理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通过专病护士干预模式的实施,患者在遵医用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稳定管理等方面均得到提升,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实施前的对照组( P <0.05),同时提高了护士自身综合素质和整体护理质量。结论专病护士干预模式可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健康自我维护能力。
-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与护理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A R )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采用粉尘螨变应原滴剂对132例粉尘螨致A R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脱敏治疗,同时进行治疗期间的依从性指导和护理干预。结果132例患者经过2年疗程的治疗后,有效率为84.9%(112/132),脱敏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特异性免疫脱敏治疗AR是一种疗效可靠、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法,由于治疗周期长,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指导和护理干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
12例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盆腔脓肿患者的护理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 )治疗盆腔脓肿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盆腔脓肿患者12例的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12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至今无症状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盆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同时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非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非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腹部非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腹部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术后3 d血清中胆囊收缩素(CCK )、生长抑素(S S )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CCK ,SS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腹部非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其作用与降低血清CCK ,SS水平有关。
-
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治疗重度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护理
目的总结重度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前施行大重量(18 kg )Halo‐股骨髁上牵引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5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呼吸功能锻炼、牵引架护理,注意观察牵引并发症并采取防治措施。结果经过15~23 d(平均17.8 d)治疗和护理,牵引后冠状面Cobb角改善率为31.0%~50.1%,大肺活量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20%,所有患者均按时施行畸形矫正术。2例出现脊髓过牵损伤,7例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结论大重量 Halo‐股骨髁上牵引是治疗重度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牵引时间相对较长,有一定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及悉心护理。
-
尿酸结石临床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膳食习惯也在不断改变,有研究表明伴随着各种因素的改变,尿酸结石的比例也在不断升高[1]。临床上影响尿酸结石形成的因素较多且复杂,因此研究其危险因素就显得很重要,本文就尿酸结石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
Notch信号通路与腹主动脉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 AAA)是一种腹主动脉发生不可逆扩张的局限性、退行性疾病,其直径至少达正常腹主动脉的1.5倍以上。AAA起病隐匿,一旦发病未予积极处理,其结果是瘤体不断增大并终破裂,其总病死率可达60%~80%,严重威胁中老年患者生命健康[1]。已有大量文献证实动脉粥样硬化、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家族遗传等因素是AAA发病的高危因素[2],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对细胞外基质(ECM )中胶原蛋白及弹力纤维的降解对AAA 起到关键促进作用,但其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因其复杂性而尚未有定论。
-
miRNAs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组织配型技术的提高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移植患者生活质量较透析患者明显提高。然而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致使移植患者远期生存率明显降低,而临床上诊断移植肾肾功能异常的金标准是组织活检,这对于移植患者是痛苦和昂贵的,并易发生相关潜在并发症。已有研究证实miRN A s在肾脏的形成及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miRNAs作为无创生物标志物在移植领域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本文就 miRNAs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道增宽研究进展
膝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ACL断裂的常规方法,常用的移植物有自体肌腱、异体肌腱、人工韧带和生物组织工程韧带等。而自体肌腱由于取材方便、成本低、术后组织愈合快、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和疾病传播危险等优点,现已成为目前ACL重建移植物的主流。目前常用的自体肌腱移植物有腘绳肌腱(H T )和骨‐髌腱‐骨(BPTB )。 Pinczew ski 等[1,2]经10年随访发现,选用BPTB作为ACL重建的移植物,59%的患者术后出现持续且加重的膝关节疼痛,甚至出现持续恶化的膝前疼痛。而使用 H T 重建ACL后不影响膝关节伸张功能,无膝前痛,四股HT在结构上更接近原解剖结构等优点,鉴于上述原因,现临床使用上越来越广泛。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明[3,4],使用HT重建ACL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比BPTB重建ACL要高,现就关节镜下 HT 重建ACL术后骨道增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是指由心脏的激动起源、传导、频率异常所导致的一组临床表现。而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诱发心源性晕厥或猝死的常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能够得到及时正确救治非常重要[1]。因此,在紧急情况下,怎样处理危及生命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现就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病机制、治疗及药物进展作一综述。
-
S-1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病程短、进展快、死亡率高,其死亡率排名美国恶性的肿瘤第4位,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每10年约增加15%[1]。目前手术被认为是胰腺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但因其症状不典型,在确诊时10%~20%的患者有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约80%的患者因局部分期晚或出现远处转移而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导致其预后极差,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仅为5~8个月,5年生存率小于5%,而胰头癌甚至更短,5年总体生存率小于1%[2]。
-
培美曲塞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现今发病率、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13年,全美大约新增癌症病例170万例,癌症死亡病例约60万例,其中男性肺癌占28%,女性26%[1]。每年全世界约有138万患者死于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病例的80%~85%,并且54%的新诊断 NSCLC病例已发展到晚期(或有扩散)[2]。以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为25%~35%,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1年生存率为30%~40%,两年生存率为10%~15%[3],其仍然是晚期NSCLC患者的首选方案。近年来,培美曲塞作为治疗NSCLC的第三代化疗药物,在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维持治疗以及与其它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者对其在NSCL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微小RNA在急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 RNA (microRNA ,miRNA )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 A ,作为一种基因表达的负性调节因子,参与各类生物发展的进程,其中包括新陈代谢、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疾病的调控,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后调节基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指创伤、感染、休克等原因导致的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弥漫性肺毛细血管内皮及肺泡上皮屏障功能的破坏及炎症损害;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病死率高,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且不完全明确,为常见的进展迅速的炎症性肺疾病;是各种直接和间接损伤导致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进而发生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其已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命[1]。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19万例 A L I的新发病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7.5万例,而在我国 ALI的发病率更高,病死率更是高达52%[2]。有关miRNA 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证实miRN A在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3]。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iRN A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肌源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能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性,根据其分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未分化胚胎干细胞(即全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向三个胚层分化)和成体干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且能够特化形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肌源性干细胞(MDSCs)包括肌卫星细胞和多潜能干细胞,有分化为特定组织的能力,肌卫星细胞有潜在的增殖、自我更新和修复受损肌肉的作用。MDSCs有强大的增殖、自我更新、免疫学特性和再生骨骼肌的能力[1]。此外,MDSCs也可通过各种病毒载体导入不同的基因,在组织工程领域中应用特定蛋白质指导相应的组织的再生。促进组织再生能力不仅对人类生物学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作为人工组织或器官构建的种子细胞在肿瘤、各种退行性疾病及创伤后组织或器官修复功能重建等方面发挥作用。另外,近几年,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工具而被应用于基因治疗,由于M DSCs可治疗骨骼肌和心肌在内的肌肉系统疾病,也可促进其他组织如骨和软骨的再生和愈合,因此对 M DSCs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肌源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