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北汉族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东北汉族人140例,其中72例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68例为健康体格检查者和因肛肠疾病住院的患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所有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一步法测定7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含量.结果对照组和脑梗死组apoE基因型均以ε3ε3多见,分别为67.6%、72.2%(P>0.05).未见ε4ε4.两组ε2ε2、ε2ε3、ε2ε4、ε3ε4基因型频率(对照组为2.9%、13.2%、0%和16.2%,脑梗死组为2.8%、15.3%、2.8%和6.9%)和等位基因ε2、ε3、ε4频率(对照组为9.6%、82.4%和8.1%,脑梗死组为11.8%、83.3%和4.9%),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基因型脑梗死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中国东北汉族人中,未发现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亦未发现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和LDL-C之间相关.
-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目的探讨选择性眼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9例发病6 h内的急性CRAO患者行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后接受降低眼压、神经营养、改善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传统治疗.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和视野检查.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患眼平均视力分别为1.5±0.1、4.2±0.2、4.4±0.3和4.6±0.5.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患者视野缺损<3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1.3%、34.7%和44.9%.患者视力改善与溶栓前患者的残余视力密切相关(r=0.292,P<0.05).未发生脑缺血发作和颅内出血并发症.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CRAO能获得短期和长期的视觉功能改善,未增加与动脉内溶栓相关并发症.
-
慢性脑灌注不足大鼠海马区早老素-1的表达
目的观测慢性脑灌注不足(CVI)大鼠海马区早老素-1(PS-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动态表达,以探讨脑缺血对PS-1表达的影响.方法11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CVI组,每组55只.根据手术后不同时间再将大鼠分为术后3、6、12 h,1、2、3、7、14d和1、2、4个月组,每组5只.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VI模型,于术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行原位杂交及Western印迹检测PS-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结果PS-1 mRNA阳性细胞主要是神经元,在大脑皮质Ⅲ、Ⅴ层锥体细胞染色强;海马CA3、齿状回的表达比CA1区更强.与对照组相比,CVI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数量减少,结构欠清晰,呈固缩或均匀着色,但明显的细胞坏死改变较少见;组织明显疏松.半定量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CVI组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从第12小时开始升高(7 423±1 609对6 889±2 296),至第3天达高峰(13 356±3 503对7 201±2 239,P<0.01),之后逐渐下降至接近或略低于对照组水平.在缺血时间更长的CVI组中,齿状回PS-1mRNA阳性神经元数量较CA1区保留更多.Western印迹结果与PS-1 mRNA的变化近似,与对照组积分光密度(183±36)比较,PS-1蛋白含量于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第12小时轻度升高(249±57),第3天达高峰(966±178),第14天下降至对照组水平,1个月后略低于对照组(103±25).结论脑缺血可以通过影响PS-1的表达促进缺血性脑损伤.
-
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A组)和小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20mg/kg)、中等剂量组(C组,阿司匹林80 mg/kg)、大剂量组(D组,阿司匹林320 mg/kg),每组12只.实验组于脑缺血-再灌注术后连续3 d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阿司匹林.脑缺血-再灌注后当日始连续4 d对每组动物进行Bederson评分并记录.第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梗死灶体积,用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原位标记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调节基因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用阿司匹林干预后,B、C、D组大鼠肢体功能改善,与A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显著缩小(分别较A组缩小16.3%、19.2%和12.8%);缺血周边区凋亡细胞阳性率A组为58%,B组为37%,C组为35%,D组为40%;缺血区BCL-2蛋白表达A组为38%,B组为55%,C组为60%,D组为50%;BAX蛋白表达A组为50%,B组为34%,C组为33%,D组为42%.三个药物组间进行比较,小、中等剂量阿司匹林组对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大剂量组.结论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急性缺血性卒中尿激酶溶栓后脑出血二例原因分析
急性卒中是临床常见急症,世界范围内平均发病率为每年150~200/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达85%.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药物研究的发展,溶栓治疗已成为降低脑梗死和致残率的有效方法[1],但溶栓后的脑内出血是临床治疗中颇为棘手的问题.有文献报道,溶栓治疗的颅内出血率达16%~20%[2,3].作者通过对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行尿激酶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尝试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
经颅超声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经颅超声灌注成像(transcranial ultrasound perfusion imaging)是一种新的超声技术,它不同于普通神经超声,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或经颅彩色编码双功能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 duplex sonography,TCCD).TCD和TCCD只能检测脑部大血管的血流状态,而经颅超声灌注成像能够检测脑微循环血流量,定性或半定量评估脑灌注状态[1].
-
超声检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评估中的价值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发生密切相关[1,2].早期确诊CAS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在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随访中已被广泛应用.
-
应用标准角度投照评价经验法则测量基底动脉导致的偏差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椎-基底动脉长度的正确显示对于其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1].作者通过应用量角器测量椎-基动脉侧位影像基底动脉长轴与人体长轴线之间的夹角,作为选择瓦氏位显示基底动脉长度的佳角度,并与经验法则(操作医师凭借经验选择瓦氏位的角度)显示椎-基底动脉长度进行比较,探讨DSA检查时椎-基底动脉长度得到佳显示的投照技巧和临床意义.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三次会议纪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三次会议于2006年5月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是在本刊被批准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本届编委会即将换届的背景下召开的.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目的探讨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侧大脑半球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的改变与颅内Willis环主干、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一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而另一侧正常或狭窄50%以下且颅内动脉无狭窄的患者112例作为闭塞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11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MCA的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两组患者双侧MCA、ACA、PCA的PSV和PI的差异,计算并分析患侧MCA的PSV、PI差值(PSVD、PID).结果①闭塞组患者双侧MCA的PSV和PI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SV相差61 cm/s,PI相差≥70%,P=0.000、P=0.000).②闭塞组患者患侧MCA、ACA的PSV和PI较健侧明显降低(P=0.000),患侧PCA的PSV较健侧增高,PI相对降低(P=0.000),患侧MCA的PSV下降率明显高于ACA的PSV下降率.③闭塞组患者患侧MCA的PSV与双侧ACA及患侧PCA的PSV直接相关(P=0.000、P=0.000、P=0.006).结论对双侧MCA的PSV、PI及ACA、患侧PCAPSV的差值分析,可以提高TCD对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认识和鉴别.
-
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将213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70%)欲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A组(狭窄动脉≤2支)42例,B组(狭窄动脉≥3支)1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①B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检出率高于A组,分别为59.6%(102/171)和42.8%(18/42),P=0.008.②B组患者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高于A组,分别为55.6%(95/171)和33.3%(14/42),P=0.01.③颈动脉狭窄≥50%,同时合并颅内多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B组为49.7%(85/171),明显高于A组的16.7%(7/42),P=0.000.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亦相应加重.对于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CDFI和TCD联合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
-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超声检测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方法比较51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管搏动指数(PI).并分为无症状组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4例及卒中组28例,经统计学分析颅内侧支循环类型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①患侧PSVMCA和PIMCA明显低于健侧,分别为(66±21)cm/s、0.63±0.16与(138±54)cm/s、0.86±0.20,P=0.000.②无症状组及TIA组中,前、后交通动脉同时开放者占39.2%(20/51),卒中组单支开放或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外侧支同时开放者占29.4%(15/51),P=0.005.结论TCD对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检测,可为临床提供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依据.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血脂及血尿酸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期体格检查的高血压患者164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56例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108例为非狭窄患者(非狭窄组),另选择36名年龄和性别与狭窄组、非狭窄组相匹配的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组患者血脂、血尿酸水平.结果狭窄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分别为(6.0±1.1)、(1.7±0.9)、(3.8±0.9)mmol/L和(437±115)μmol/L;非狭窄组患者为(5.4±1.1)、(1.7±1.0)、(3.3±0.9)mmol/L和(372±78)μmol/L;对照组为(4.9±0.5)、(1.1±0.5)、(1.42±0.26)mmol/L和(324±56)μmol/L.狭窄组、非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狭窄组与非狭窄组血浆总胆固醇、LDL-C、尿酸水平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2、P=0.002、P=0.000).结论血浆总胆固醇、LDL-C、血尿酸水平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