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西医结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중국중서의결합급구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1.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9691
  • 国内刊号: 12-131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93
  • 曾用名: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 类 别: 中西医结合
期刊荣誉:
  • 中西医治疗烧伤休克的临床作用评价

    作者:王肖蓉

    大面积烧伤所遇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组织液大量渗出导致的休克,目前尚无有效的抗渗治疗措施,补液是治疗休克的主要手段。防止休克,缩短休克时间,可减少因低灌流缺氧而导致的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是避免烧伤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及爆发性脓毒综合征的重要措施之一〔1〕。我科对重度、特重度烧伤伴休克患者用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102例疗效观察

    作者:徐勋彪;潘苏苏

    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997年5月~2000年5月门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102例,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男54例,女48例;年龄46~78岁,平均56岁;病程5~20年;伴眼底病变32例,血粘度增高30例,高血脂28例,高血压15例,蛋白尿12例,冠心病8例。1.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具体的生活指导,并口服降糖药和对症治疗,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和血糖及尿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时,酌情递减降糖药量,同时增加中药:消渴丸以滋肾养阴、益气生津;银翘石斛汤加减(银花、连翘、石斛、山药、丹皮、泽泻、茯苓、苦荞麦各15 g,熟地、山萸肉、花粉各20 g,枸杞子、桑椹各25 g)以清热解毒、养阴滋肾;中汇糖脉康颗粒冲剂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饮食疗法:①取绿茶叶15 g,以优质天然矿泉水泡至约200 ml左右,晨起或运动前服下,有稀释血液、清热降火、降脂、降压、抑制脂肪细胞、防止体重反弹作用;②取新鲜豆腐渣约150 g蒸熟后放入少量植物油及食盐炒至微黄后食用,每次约50 g,餐前空腹服用,可在小肠内竞争性抑制糖甙水解酶,减少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延迟小肠中糖的吸收,从而使饭后血糖下降,有类似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③食降糖粥:取优质小红枣、花生米各7个,黑豆、黄豆各15粒,绿豆、赤小豆各30粒,核桃仁3颗,糙大米25 g,混合泡胀煮烂加煮熟的鸡蛋1个,早餐1次服下,每日1次,可长期服用,具有益气健脾、补肾益肺、养胃生津、止渴除烦等功效,而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能激活胰岛素受体活性,改善胰岛素的糖耐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 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余成敏;张梅;杨建伟

    急性左心衰竭发作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常规氧疗和药物治疗对已经昏迷、呼吸明显变慢或呼吸欲停的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发作者疗效较差,而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急诊科1997~1999年3月采用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为主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发作8例,取得较好疗效。就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抢救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评估。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例,其中男5例 ,女3例;年龄45~72岁;原发病:高血压4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肌炎2例,乌头碱中毒1例。1.2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困难、紫绀8例次,粉红色泡沫痰3例次,白色泡沫痰5例次,双肺湿口 罗音8例次,奔马律7例次,浅昏迷7例次。1.3 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室速)2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1.4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H 7.17~7.25,PaO2 4.82~6.50 kPa(1 kPa=7.5 mmHg),PaCO2 7.48~15.00 kPa,HCO-313.9~28.9 mmol/L,碱剩余(ABE)-18 ~3 mmol/L,血氧饱和度(SaO2)0.35~0.84。提示均有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存在。

  • 川芎嗪和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作者:杨巧芝;孙世志;吕学云;布月清;武克

    过敏性紫癜(AP)是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除紫癜外,常有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炎、腹痛及肾炎等症状,治疗以清除病因、给予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我们于1995~1998年使用川芎嗪和西咪替丁治疗小儿AP,并与单纯西咪替丁治疗组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AP的诊断标准和分型见《实用儿科学》有关章节。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2~12岁,平均6.5岁;单纯皮肤型7例(13.5%),关节型14例(26.9%),肾型3例(5.8%),腹型21例(40.4%),混合型7例(13.5%)。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12岁,平均7.0岁;单纯皮肤型5例(12.5%),关节型11例(27.5%),肾型2例(5.0%),腹型17例(42.5%),混合型5例(12.5%)。2组患者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无显著差异。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川芎嗪注射液8~10 mg/kg加入5%葡萄糖100~200 ml中静注,每日1次,疗程10~14日;西咪替丁10~15 mg/k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 ml中静注,每日1次,疗程10~14日。对照组仅用西咪替丁,用法同治疗组。2 结 果2.1 皮疹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皮疹消退时间3~11日,7日内消退46例(88.5%)。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5~14日,7日内消退28例(70.0%)。7日内皮疹消退在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0,P<0.05)。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8例

    作者:杨坚毅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常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心律失常和多器官衰竭等,病死率很高。1994年以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58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88例患者诊断均符合文献〔1〕标准,且年龄≥60岁。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8例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60~70岁48例,70岁以上10例,平均年龄66.8岁;Ⅱ度心力衰竭20例,Ⅲ度心力衰竭38例;合并Ⅰ型呼吸衰竭16例,Ⅱ型呼吸衰竭10例;合并肺性脑病4例次,肝功能损害14例次,肾功能不全12例次,心律失常15例次,冠心病10例次,水、电解质失衡48例次。对照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0~70岁24例,70岁以上6例,平均年龄67.8岁;Ⅱ度心力衰竭9例,Ⅲ度心力衰竭21例;合并Ⅰ型呼吸衰竭9例,Ⅱ型呼吸衰竭4例;合并肺性脑病2例次,肝功能损害8例次,肾功能不全6例次,心律失常7例次,冠心病5例次,水、电解质失衡20例次。2组患者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张谨福;鲍宗麟;孙明波;张建

    对3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1~67岁;糖尿病病程2~18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6~28个月;Ⅰ型糖尿病3例,Ⅱ型糖尿病31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并经肌电图证实下肢神经受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15例

    作者:熊光耀;李沛云;刘培英

    1997年6月~2000年6月,我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发重症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IMS)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5例均为经口中毒者,其中敌敌畏中毒2例,甲胺磷中毒5例,对硫磷中毒8例。男6例,女9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发病距中毒时间36~150小时,平均93小时。临床表现以呼吸肌麻痹为主,伴有其它肌群受累的类似于重症肌无力表现的肌病,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均给予氯磷定突击疗法,气管插管,人工气囊辅助呼吸或机械通气,预防感染,胃管和静脉营养支持等常规综合治疗。每日鼻饲中药(补气增力汤)1剂。基本方药:黄芪60 g,党参15 g,白术15 g,云苓20 g,山药15 g,葛根15 g,陈皮15 g,当归15 g,鸡血藤24 g,甘草9 g。依其证候、舌苔、脉象,随证调之。如肺燥叶焦突出者,改党参为西洋参,加麦冬、栝蒌、川贝、鲜芦根;如湿盛兼热者去党参,加黄连、薏仁、牛膝;若脾虚气血不足者,加赤芍、白芍、川芎、桂枝、神曲;日久兼有肾阳不足者再投入附子。肌力恢复至Ⅳ~Ⅴ级,自主呼吸稳定有力,能咳嗽、排痰,胃纳可后即停药观察。2 结 果  15例中治愈 13例,死亡2例(1例合并中毒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治愈率为86.67%。肌力恢复正常短3日,长17日,平均7日,略短于文献〔2〕报道结果。

  • 化湿清热法为主治疗外科术后长期发热22例X

    作者:姜平;刘金英;张鲁文;解建国

    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22例术后发热者体温在38.5 ℃以上,经多种抗生素及清热 解毒中成药治疗半个月仍无效。男14例,女8例;年龄25~48岁,平均(36.6±4.2)岁。发 热时间15~52日,平均21.2日。周围血白细胞(4.2~18.2)×109/L,平均8.8×109/L,其中>10×109/L者13例。所有患者血及体液(引流液)培养均未发 现致病菌。1.2 治疗方法:停用抗生素,继续输液,维持水、电解质 、酸碱 平衡,同时采用化湿清热法为主的中医治疗,以蒿芩清胆汤加减。处方:青蒿15~30 g,生 柴胡12 g,黄芩10 g,枳实10 g,大黄6~15 g,竹茹10 g,半夏10 g, 陈皮10 g,茯苓15 g,车前子10 g。热盛者加生石膏30~45 g,知母10 g;痰湿明显者加苍术10 g,砂仁10 g; 失血多而气血虚者加生黄芪15~30 g,当归10 g;阴虚者加生地15~30 g,玉 竹10 g。观察15日。1.3 疗效标准:治愈:体温降至正常,维持3日以上,症状消失;有效 :治疗后高体温下降1℃以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疗效达不到以上标准。2 治疗结果  治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4%。有效者平均服药时间8.2日。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期性麻痹25例

    作者:牛海涛

    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发作时大都伴有血清钾含量的改变。笔者每以健脾益气法用参苓白术散而取得很好的疗效。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25例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8~50岁,平均(30±3)岁。诊断依据:①诱因:多为寒冷、饱餐,夜间发病较多;②症状:反复发作性四肢瘫痪,以下肢较重,无感觉障碍;③辅助检查:血清钾2.5 mmol/L以下,心电图示T波低平或倒置,出现高u波。1.2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20 g,白术15 g,茯苓15 g,白扁豆15 g,陈皮6 g,山药30 g,黄芪30 g,桂枝10 g,苍术10 g,干姜10 g,甘草10 g。水煎2次取600 ml,早晚2次温服,共6剂。1.3 疗效判定:治愈:症状消失,血清钾>3.5 mmol/L,心电图T波直立,u波消失,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但有乏力,血清钾>3.5 mmol/L,心电图示u波消失,T波直立;无效:反复发作。

  •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防治研究

    作者:袁正强;陈微微;曹建林

    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46例ICU患者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0~76岁,平均(58.36±10.42)岁。严重创伤17例,感染性休克16例,重症胰腺炎13例。APACHEⅡ评分14~33分,平均(18.37±11.02)分。中毒性肠麻痹的诊断按文献〔1〕标准。急性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伴出血的诊断按文献〔2〕标准。MODS的诊断按照文献〔3〕标准。4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5例为大黄预防治疗组(预防组),21例为非大黄预防组(非预防组),2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 治疗方法:预防组予以生大黄粉预防治疗,每次40 mg/kg,温开水50 ml拌匀,经胃管注入后夹管2小时,每8小时1次,并在治疗过程中将大黄剂量调整至每日大便3~5次。非预防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大黄预防治疗,若出现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和中毒性肠麻痹后给予大黄治疗,剂量同预防组,12~48小时后观察大黄的疗效。2组患者其它治疗相同。观察2组患者并发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的发生率。1.3 疗效判断:大黄疗效判断依潜血试验结果,大黄治疗后12~24小时胃液潜血持续强阳性或(+)数不变为治疗无效;由(++++)到(++)或由(+++)到(+)为有效;潜血试验(±)为止血显效。进行潜血试验前1个小时应用生理盐水洗胃以避免干扰因素。中毒性肠麻痹的疗效判断以肠鸣音、腹围和胃肠道对胃肠营养的耐受程度为依据,用药后48小时无肠鸣音恢复或微弱肠鸣音(少于3次/min)、腹围减少小于2 cm为无效;由肠麻痹到中等强度肠鸣音(超过4次/min)、腹围减少在2~5 cm为有效;肠鸣音活跃、腹围减少超过5 cm为显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个或2个以上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则表明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例

    作者:刘斌

    我院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山莨菪碱静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0例(男14例,女6例)患者诊断符合1985 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双下肢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刺痛、灼痛或夜间痛等痛感,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2 治疗方法:在常规糖尿病饮食、药物降糖治疗的同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2~20 ml,山莨菪碱20~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500 ml中静滴,每日1次,10~15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1.3 疗效判定:①显效:肢体麻木、乏力、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跟、膝腱反射明显好转;②有效:肢体麻木、疼痛轻度减轻,跟、膝腱反射好转;③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神经反射无变化。1.4 治疗结果:显效7例(35%),有效9例(45%),无效4例(20%),总有效率80%。1.5 不良反应:静滴时14例出现口干、面红,偶有视物模糊、排尿不畅,静滴结束以后上述症状自行消失。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治疗——附8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杨淑华;杨素珍

    1993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其中80例患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80例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3~7岁39例,8~14岁41例,平均8.5岁;所有病例在发病前1~2周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心前区不适62例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烦躁、多汗32例次,伴咽痛、咳嗽、气喘25例次,无明显症状、但有体征8例次。心动过速35例次,心动过缓17例次,心音低钝12例次,心前区Ⅱ~Ⅲ级收缩期杂音16例次,心律不齐28例次,心界扩大6例次,心包摩擦音2例次,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3例次。白细胞增高32例,血沉增快29例,谷丙转氨酶异常31例,肌酸脱氢酶增高6例,乳酸磷酸激酶升高4例。X线胸片示心界扩大8例,余无明显改变。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24例,窦性心动过缓16例,房性期前收缩15例,室性期前收缩8例,STT改变28例,各种传导阻滞19例,低电压11例。1.2 治疗方法:1.2.1 中医治疗:临床辨证属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化瘀方剂,以参芪汤、生脉散加减。基本方:黄芪30 g,太子参10 g,麦冬15 g,生地12 g,玉竹12 g,玄参10 g,丹参30 g,苦参10 g,五味子9 g,炙甘草6 g,炒枣仁12 g。加减:急性期热盛者,可加黄连、生石膏、大青叶;乏力,面色苍白者重用黄芪,加白术、当归、龙眼肉、木香;咽部红赤加牛蒡子、射干、赤芍;若气阴两虚明显者,可加西洋参;若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川芎、三七;若有期前收缩、心动过速者,可加僵蚕、蝉蜕、远志;心动过缓者,可加附子、桂枝、细辛;体虚多汗加白术、麻黄根、浮小麦;若胸闷而痛者加全栝蒌、薤白、郁金;若汗出肢冷、脉散欲绝者,可急投参附龙牡救逆汤治之。

  • 静滴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胡亚民;刘雅刚;胡亚力;苏波;尹斌太;唐诗玲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目前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及一些血管扩张剂是治疗EVB的常用药物。我们于1998年1月~1999年7月对166例EVB患者分别用垂体后叶素、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垂体后叶素和奥曲肽进行治疗,对各治疗方案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66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EVB,其中男120例,女46例;平均年龄(47.6±19.8)岁。垂体后叶素组(A组)76例,男54例,女22例;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垂体后叶素组(B组)59例,男42例,女17例;奥曲肽组(C组)31例,男24例,女7例。3组间肝硬化病例特点、Child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估计出血量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1.2 治疗方法:垂体后叶素组采用垂体后叶素(0.4±0.2)U/min持续静滴;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垂体后叶素组用垂体后叶素(0.4±0.2)U/min和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 μg/min持续静滴;奥曲肽组首先用奥曲肽100 μg静注,然后以25 μg/h持续静滴。止血12小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明;魏丹霞;陈奇刚;李娅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AMI患者110例和冠心病组(对照组)100例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测定,并按中医辨证分4型:心脉瘀阻型、痰热扰心型、气阴两虚型、心阳虚脱型。结果:在AMI急性期TC>6.2 mmol/L占17.3%,4.6~6.2 mmol/L占38.2%;TG>2.2 mmol/L占12.7%,1.7~2.2 mmol/L占13.6%;HDLC<0.8 mmol/L占18.2%;LDLC>3.5 mmol/L占19.1%。且心脉瘀阻型及痰热扰心型2组TC及LDLC升高,而HDLC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死亡15例患者中有7例HDLC降低,占46.7%。心阳虚脱型HDLC下降及LDLC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脂血症与AMI发生率有关,在AMI急性期可出现高脂血症。心脉瘀阻型及痰热扰心型易出现TC、LDLC升高和HDLC降低,尤以LDLC及HDLC改变更为突出。HDLC降低是AMI死亡危险因子之一。

  • 葛根素注射液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金志泽;马晋云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变异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A组)及对照组(B组),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300~500 mg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10~14日为1个疗程。观察2组用药前后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ET和NO治疗前后比较具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变异型心绞痛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且能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

  • 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作者:吕建设;杨春霞

    目的:探讨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选择120例UAP患者,依照随机分组方法,按1∶1比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力源精纯溶栓酶静滴。观察2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和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分别为93.33%和88.33%,对照组分别为70.00%和68.33%,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结论:力源精纯溶栓酶具有改善UAP血液流变学特性的作用,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安全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周炎5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银龙;唐燕;周健;程文显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与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冠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急性冠周炎患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组),48例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西医对照组),观察中西医结合组、西医对照组的效果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牙龈指数的变化。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显效率达72.00%,与西医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牙龈指数下降,与治疗前及西医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蜂胶可减轻炎症、疼痛,促进组织愈合,有利于急性冠周炎的治疗和康复。

  • 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风证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研究

    作者:关少侠;谌剑飞;马雅玲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风证与血浆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对151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始发状态进行证候评分,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其血浆ET含量,按证候评分将患者分成风证组与非风证组,对比2组患者ET变化,并与健康人组(60例)作对照。结果:①风证组ET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非风证组(P<0.001);②风证组及非风证组ET含量也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均<0.001)。结论:风证与ET具有相关关系,其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风证与非风证的微观指标。

  • 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作者:王与章;刘宏伟;李飒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滴,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ET、TXB2下降,6ketoPGF1α升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凝及改善血液流变性,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杨法仁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分组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一组常规治疗,另一组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滴,观察2组疗效。结果: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组能提高tSAH治愈率,降低残存率,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疗程,降低医疗费用。结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tSAH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与实用意义。

  • 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20例临床观察

    作者:郝向春;马素娟;陈玉良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5日内入院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8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60例予病毒唑静滴,同时予液体疗法,对症处理并发症。治疗组1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期配合清瘟败毒饮Ⅰ、Ⅱ、Ⅲ号口服,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平均发热天数、多尿天数、血小板恢复正常天数、尿蛋白转阴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其少尿期越期率、低血压休克期越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 低分子肝素延长疗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作者:胡亚力;苏珍;白洪雁;苏晓燕;刘怡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延长疗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同期入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立迈青)皮下注射,每日2次。A组应用1周,B组应用3周,第1周用量2组均为每次120 IU/kg,第2~3周B组用量每次100 IU/kg。结果:早期(第7日)观察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9%、77.4%,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心血管意外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或非心脏性死亡、药物无法控制病情需行急性血运重建术)及出血,在2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晚期(第8~30日)观察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2%、97.5%,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2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低分子肝素延长疗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短程应用疗效为好,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 心脑Ⅰ号治疗心功能不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爱华;马驰骋;刘爱军;陈咏梅

    目的:评价中药心脑Ⅰ号治疗心功能不全和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用动态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服药前后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及心律失常的改变和程度。结果:服药30日后:①动态心电图分析,24小时平均快心率、慢心率及平均心率均减少(P<0.05或P<0.01),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数明显减少(P<0.01),房性期前收缩与房颤例数无改善。②心脏收缩功能有改善(P<0.05),而舒张功能改善较小。结论:心脑Ⅰ号以改善心室收缩功能为主,对室性期前收缩和心率的控制较好,而房性期前收缩与房颤的改变不明显。

  • 戈木珠尔在再生生物学技术修复头皮缺损中的作用观察

    作者:狄凤桐;李翠英;庞晋宁;董化峰;韩国华;何福全;王德文;谷庆阳;狄宁

    目的:观察戈木珠尔在应用再生生物学技术对头皮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对10只兔全层头皮撕脱伤口采用暴露疗法,应用自体颅骨膜或帽状腱膜贴于颅骨面上,同时采用戈木珠尔液喷洒,观察疗效。结果:10只兔均治愈,再生头皮均长出毛发。结论:戈木珠尔具有活血化瘀,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抗感染,诱导组织再生等多种作用,在用再生生物学技术进行自体组织重建治疗中可修复头皮缺损区。

  • 活血化瘀药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作者:杨海贤;白景文;张宏;赵刚;侯卫;于学宽;沈伟;郭小红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分为对照组(NS)、内毒素休克组(LPS)、地塞米松治疗组(Dex)和活血化瘀药治疗组(AMRS)4组,分别检测各组血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变化。结果:在LPS刺激下,血中ET1、NO和TNFα的浓度与NS组比较显著增加(P均<0.01),而SOD较NS组浓度降低(P<0.05)。Dex组与LPS组比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只有ET1降低明显(P<0.05)。AMRS组的各项指标均与LPS组比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AMRS影响LPS刺激所诱导的血中ET1、NO、TNFα和SOD浓度的改变,其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对内皮细胞等靶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黄芪抑制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津萍;卢奕;赵炳让;姚智;梁伯平;梁爽霖

    目的:观察黄芪抑制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再通的方法,复制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对心肌缺血再灌注、黄芪治疗、心肌缺血、假手术等不同情况下心肌梗死面积(TTC法)、心肌细胞DNA电泳及凋亡细胞的形态(TUNEL法,电镜)进行了观察。结果:再灌注组和黄芪治疗组的梗死面积小于单纯缺血组;DNA电泳发现再灌注组呈凋亡的典型表现,单纯缺血组表现为细胞坏死,黄芪治疗组梯形条带中DNA含量较心肌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TUNEL染色发现缺血组有散在阳性细胞,再灌注组有大量的阳性标记,且积聚成团,黄芪治疗组较再灌注组明显减少;电镜观察发现再灌注组线粒体等细胞亚结构损伤严重,而黄芪治疗组则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心肌细胞的凋亡,黄芪确实可抑制凋亡的发生。

  • 泻肺定喘注射液对野百合碱诱发大鼠肺动脉高压的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和Na+K+ATP酶的研究

    作者:熊旭东;沈晓红

    目的:利用测定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来探讨泻肺定喘注射液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方法:18只大鼠采用野百合碱制成肺动脉高压模型,予以泻肺定喘注射液治疗,采用心导管法和孔雀绿比色法测定肺动脉压力和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及Na+K+ATP酶活性。结果:泻肺定喘组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比肺动脉高压组显著升高。结论:泻肺定喘注射液能降低肺动脉高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有关。

  • 益心康胶囊与复方丹参片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韩玲;任建平;杨素娟;陈可冀;陈公白;周文轩

    目的:比较益心康胶囊和复方丹参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在体犬心肌缺血、在体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常压耐缺氧3种模型,观察比较益心康胶囊和复方丹参片的药效及其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两药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及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等损伤均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但益心康胶囊在降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改善心肌代谢,降低乳酸含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益心康胶囊还具有明显的负性心率及降低血压、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等作用。复方丹参片在心肌缺血期可增加氧摄取率和二氧化碳产生率,并使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结论:益心康胶囊不但能达到复方丹参片所具有的抗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水平,而且许多指标还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

  • 应用黄芪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峰;李拴德;杨喜民;毛小林

    目的:探讨黄芪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设立黄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分别在伤后第14日采集血清及血涂片标本。采用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及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IL2、CD4和CD4/CD8减低,而SIL2R和CD8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均<0.01;黄芪治疗组在伤后第14日血中IL2、T淋巴细胞CD4亚群、CD4/CD8降低及SIL2R、CD8升高程度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抑制,应用中药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 心血管一氧化氮异常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作者:李海聪;史载祥

    1980年美国Furochgott等人发现兔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一种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的物质,并确认这种物质为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1987年Palmer等证明内皮释放的一氧化氮(NO)可以解释EDRF的生物学作用,并认为EDRF与NO是等同之物。随后各国学者对NO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NO的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13〕。本文主要就NO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NO的生理作用机制1.1 NO对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的调节:生理状态下,调节冠脉收缩与舒张的物质处在动态平衡中,以维持正常的心肌供血。NO是维持冠脉舒张反应的重要物质,冠脉内一定量的NO的自发释放,既能拮抗α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缩血管反应,又参与β2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扩血管作用,以维持较低的冠脉张力,对动物基础冠脉血流量无明显影响〔4,5〕。Lefroy等〔6〕首次向人左冠脉内注射NO合成抑制剂NG单甲基左旋精氨酸(NGmonomethylLarginine,LNMMA),观察抑制NO合成对冠脉的影响。结果冠脉近段的血管无明显变化,远段血管口径缩小,冠脉血流量减少,表明人体冠脉远段血管和阻力血管可释放一定量的NO,参与基础冠脉血流量的调节。1.2 NO对血管的生理作用:血管组织中NO重要的生理作用在于它改变血管的基础张力,调节血压和组织血流量,以及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维持血流畅通。经研究发现,血液中的乙酰胆碱(ACh)、缓激肽,以及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凝血酶原、ADP等活性物质均是通过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LArgNO)而发挥扩血管作用的。它们与内皮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Gi蛋白,从而激活NO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作用于LArg,生成NO;然后NO透过细胞膜渗入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激活其鸟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的环鸟苷酸(cGMP)浓度,终影响SMC膜上的Ca2+Na+通道的活性,使胞内Ca2+升高,引起血管舒张〔7〕。NO还调节内皮素(ET)的生理作用,ET除作用于SMC膜上的ETA受体而引起血管收缩外,同时还作用于内皮细胞上的ETB受体,刺激NOS,增加NO的产量,从而负反馈地抑制其作用〔7,8〕。

  • 一氧化氮在急诊医学的进展及应用

    作者:杜捷夫;沈洪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一种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介导血管的舒张反应,这种物质被称为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EDRF)。由于这种物质的半衰期很短,体外不易检测,因而对它的确切构成一直不甚明了。1987年,Palmer和Moncada等〔1,2〕分别证实EDRF与一氧化氮(NO)具有相同的属性,进而证明这种血管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就是NO。体内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在一定刺激下均可产生NO,近年研究表明,NO参与广泛的生理功能的调节,如血压调节、外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的传递、免疫介导及防御机制等,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有关NO在急诊医学领域的研究加以综述。1 NO的生物合成及NO合酶(NOS)  在NOS作用下,左旋精氨酸(LArg)在转化为左旋胍氨酸的过程中生成NO,多种物质可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NO的半衰期很短,约5~10秒,它在体外迅速氧化为NO2-2和NO-3,因而目前直接检测NO尚有一定难度,多以检测其代谢产物NO2-2、NO-3 来代表NO生成。NO亦可被氧自由基、血红素及其它含血红素的蛋白结合加速灭活,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抑制其灭活。NOS在NO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知NOS有两种亚型,一种是基础型NOS(cNOS),另一种是诱生型NOS(iNOS)。cNOS具有细胞内钙依赖性,可被Ca2+ 及钙调蛋白激活,通过直接刺激而产生NO。cNOS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神经组织中,目前已从动物的脑及内皮细胞中克隆出了cNOS的基因。 iNOS无钙依赖性,是在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内毒素等诱导下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产生的,由iNOS作用产生的NO远多于由cNOS作用产生的NO,因而不同浓度NO具有不同的作用。NOS的抑制剂有L单甲基精氨酸(LNMMA)、L硝基精氨酸(LNOARG)、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及L亚胺基乙基鸟氨酸(LNIO),晚近已发现L硝基精氨酸P硝基苯胺(LNAPNA)具有选择性抑制脑中NOS生成的作用,而对内皮细胞产生NOS无抑制作用。

  • 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近况与展望

    作者:黎兆宏

    糖尿病是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患者有日增趋势,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及有尿糖出现,临床上出现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症状,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围,中医认为肾虚为本病之根本。自1978年祝谌予教授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报道了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此后至今近20年来,糖尿病瘀血研究及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一直是热点,现将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近况与展望综述如下。1 临床治疗近况1.1 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如祝谌予〔1〕用自拟降糖活血方(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参、葛根)治疗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魏江磊〔2〕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原发成年型糖尿病30例,合并冠心病、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肾脏病变、末梢神经病变者计24例,有效率86.7%。王志文等〔3〕用通脉降脂灵(大黄、姜黄等)治疗糖尿病30例,有显著疗效。艾淑珍等〔4〕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总有效率为81%,且临床分期早期23例,总有效率为100%。

  • 第7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会议拟于2001年5月底在天津召开,同时进行急腹症专业委员会改选换届。征文内容:①20世纪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回顾;②21世纪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论坛;③中西医结合胃肠道疾病;④中西医结合肝胆胰疾病;⑤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管理;⑥中西医结合腹部外科疾病机制的研究;⑦法与治则的研究;⑧新药研制及开发;⑨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及在新领域(介入基因等)中的应用;10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1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人才梯队建设的对策。会议期间将举办专题论坛,并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来稿请于2001年3月31日前寄至天津市南开区三纬路122号《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辑部(300100)邵惠玲主任收,请注明“会议稿件”字样。联系电话:02223330203,联系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郭莉。

  • 2001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交流会征文启事

    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拟于2001年5月末在江苏省无锡市(暂定)召开2001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交流会。本届学术会导向性议题为:①MODS有关问题研究新进展(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②消化系统急症诊治新进展;③感染有关问题:脓毒症治疗新对策、感染与免疫学、国家一类新药抗生素悉能研制与应用;④临床常用急救技术。有关专家将作专题报告。征文内容: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脑神经、麻醉、放射、消化、窥镜,各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论文。主要病种包括:MODS、SIRS、心血管、呼吸、肾脏、营养代谢、胃肠、肝、胆、胰、介入治疗、内分泌、创伤、烧伤、急腹症、护理技术、急救复苏、临床监测新技术及急救药物等。征文要求:摘要500~600字(必须规范,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著者顺序排列,鼓励作者通过电子邮件寄交。全文字数不限,不载入论文集,仅供审稿时参考。欢迎基层单位踊跃投稿,来稿不论录取与否概不退还,每件来稿附审稿费人民币10元。稿件请于2001年4月5日前寄至天津市复康路24号第一中心医院急救医学研究所杜学荣秘书收,邮编:300192,Email:Wangjd@mail.zlnet.com.cn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2000年7月26日

  • 第11例——高热、脾大、骨髓造血抑制

    作者:王兴武

    主任医师:陇南川北是全国黑热病高发区,感染对象主要为幼儿,但近年成人发病增多,误诊病例并不少见。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成人黑热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问题,下面请报告病例。进修医生:第1次住院情况:患者男,回族,39岁。因发冷、发热、咳嗽、咯脓痰6日,于1988年2月18日夜以“感染性休克”急诊入院。起病时体温39 ℃以上,伴乏力、厌食、鼻衄及左肩部隐痛,咳嗽时脓痰多,曾自服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无效。入院体温38.4 ℃,呼吸28次/min,脉搏126次/min,血压9.33/6.67 kPa(1 kPa=7.5 mmHg),急重病容,精神萎靡,面色灰暗,皮肤发花,脉搏细弱,轻度呼吸困难,口唇轻度紫绀,四肢湿冷,左肺呼吸音减弱。X线胸片心肺未见异常。B超提示脾厚63 mm,脾门静脉不扩张。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90 g/L,白细胞(WBC)4×109/L,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44,单核细胞0.02。尿蛋白300 mg/L,肝功能、肾功能、肥达氏反应正常。水试验、醛试验阴性。血浆蛋白总量55 g/L,白蛋白34 g/L,球蛋白21 g/L。血清蛋白电泳(醋酸纤维素膜法):白蛋白0.778,α1球蛋白0.003,α2球蛋白0.031,β球蛋白0.043,γ球蛋白0.173。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休克。经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患者血压回升,一般症状缓解,住院第20日体温略有下降,但仍有间日高热。第24日骨穿送骨髓细菌培养,培养出蜡样芽胞杆菌,对磺胺类、氨基糖甙类、氨苄青霉素等敏感,补充诊断蜡样芽胞杆菌败血症。继续抗感染治疗,体温降至正常,维持正常体温8周,在此期间Hb由90 g/L进行性降至30 g/L,WBC降至1.7×109/L,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40,IgA 2 566 mg/L,IgG 3.5 g/L,IgM 2 175 mg/L,进行性脾大(左肋缘下5 cm),肝大右肋下2 cm,复查肝功能及表面抗原正常,连续3次骨髓及血液培养阴性。住院第85日患者再次发热,高达41.0 ℃,呈典型的双峰热型,持续8日,在第4次骨穿中,于骨髓中找到利杜氏小体,住院第89日明确诊断黑热病。停用抗生素,使用斯锑黑克,每日1次,每次6 ml肌注,肌注6次后间隔2日,开始第2个疗程,共用72 ml(7 200 mg),平均147 mg/kg。用药后第3日体温开始下降,第5日完全恢复正常。出院时精神好,体重增加,脾脏回缩至肋缘下,肝不大,Hb回升到154 g/L,WBC3.5×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共住院124日,于6月19日出院。出院诊断:①黑热病;②急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③蜡样芽胞杆菌性败血症。

  • “临床、科研、学术与市场”主题讨论会议纪要(一)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及发展

    作者:

    21世纪新年伊始,由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牵头,哈尔滨第三制药厂、《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编辑部、急诊网站《急救快车》(www.em120.com)共同创意,围绕“临床、科研、学术与市场”的主题,举办了由北京部分急诊医学专家、中医专家和四环药业、双鹤药业代表参加的讨论会。本期报道第一个讨论内容。王佩燕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  急诊医学现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其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其它学科专业所不能取代的,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急诊医学本身就面临着艰巨的急危重症救治任务,病情的复杂化也向急诊医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急诊医生应具备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急救技术。  急诊科医疗工作是“治症不治病”,以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和迅速解除患者痛苦,使之得到进一步治疗机会为基本任务,而决不是“分诊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急诊科人员多来自其它系统学科,理论偏狭,技术单一,遇到非原专业急症患者时,习惯于求会诊,转患者,一推了之,严重阻碍了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同行形成“分诊科”的错觉。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医院对急诊科没有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内来讲,普遍存在急诊医生工作量大、责任大而待遇差、受歧视的问题。  急诊医生需掌握所有抢救技术,并且应该领先应用新抢救技术,应熟练掌握的抢救技术包括溶栓、深静脉穿刺、临时心脏起搏、介入止血、血液灌流、气管切开、气管(经口及经鼻)插管、脑血肿穿插减压、气管及食管异物摘取等治疗技术。检查技术包括后穹隆穿刺等亦需熟练掌握。这样,不仅直接提高抢救成功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而且增加科室凝聚力,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经过努力逐渐形成要抢救找“急诊”的局面。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一些先进新颖的抢救技术多由各系统学科开发,急诊医师应积极利用。但随着急诊医学的进步,各项新抢救技术将必然由急诊医师开创。所以对本医疗单位中系统学科尚未开发利用的抢救技术,急诊医师应当仁不让地使用而不能等待。因为在任何新技术的应用上应以对患者有利为基本出发点,急诊医生掌握抢救新技术天经地义,这样急诊科才能生存和发展。  急诊医学是新兴学科,但其病员有增无减,病员病情重且复杂。各种急危重症患者首先就诊于急诊科,这是急诊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急诊医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进技术设施,开发各种抢救新技术,制定技术规范,从而形成抢救医疗的独立体系,极大造福于急重症患者,促进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必须开展以临床课题为主的科研工作,从抢救工作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解决诊断问题,开发救治手段。如此则必然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  在当前转轨期及不可预料的未来,学科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利用、设备更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无一不需资金支持,然而“等、靠、要”申请补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学科带头人不仅在学术上带头,并且应成为经营管理者,学会以医疗养医疗,以科研带技术,以技术养科研。这些同样是急诊科发展中必须加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学科才能发展、前进。  急诊科已被确认为二类学科,与内、外、妇、神经科等并驾齐驱,急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陆续建立,新技术、新方法迅速出现,使急诊科可与其它系统学科立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些均昭示急诊科发展的美好前景。 另一方面,系统学科的不断加速发展为综合诊治见长的急诊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第一接诊者,急诊科医生必须具备多学科理论、知识和诊治技术才能在病情危重复杂的患者面前游刃有余地加以处置。急诊医生恰好经常反复应用并发展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因此形成其独特优势,从而使急诊科成为现代医院不可缺少的学科。傅研副教授(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主任):  中国急诊与美国、法国等国外的模式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但中国急诊的中国特色不容忽视。在中国不同于国外的急诊是一条急救通道,许多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各种复杂性急危重患者,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的疾病,包括肿瘤晚期的患者都集中于急诊科,诊断明确之前或者病情过于复杂的患者,都是急诊收治范围,特别是在三级甲等以上的大医院,分科过细,作为综合专业的急诊科,承担了救治复杂、危重患者的艰巨任务。慢性多器官受损患者比例增大,如糖尿病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冠心病、高血压并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以及癌瘤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病者均有所增加。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且治疗困难甚至出现治疗矛盾。  但许多医院,急诊医生的工作环境和患者的治疗环境都相对恶劣,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发展急诊医学应该投入力度改善这些条件,不应该因为患者病情危重,情况复杂而得不到更好的救治环境和条件,且急诊医生担负更强的工作强度和风险,更应该有更好的待遇。闫农副主任医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急诊科主任):  急诊医学自80年代开始发展,现已形成一个具有专业化的现代医学学科,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困难重重,如何扭转对急诊还不够重视的观念,使急诊医学有个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认为需要来自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导向和支持。另一方面,循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危重病监护是个好的发展模式,仅把急诊作为转运站是不合适的,不利于一个学科的发展,如前面所说的,急诊医学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专业特点。从急诊医生的角度如何能给它一个等同于其它专业医生的对待,在各类评审中没有针对急诊专业的组织,常出现以偏代全的结果,忽略了急诊综合、跨专业的特点,从而影响到学科的发展。(未完待续)(冯丽洁 沈 洪整理)(本文编辑:李银平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年各期重点内容

    作者:

    第1期 心脑血管疾病急救及研究(1)第4期 消化系统疾病急救及研究第2期 心脑血管疾病急救及研究(2)第5期 创伤急救与修复研究及外科手术第3期 肾脏及免疫系统疾病急救及研究第6期 呼吸系统疾病急救及感染、脏器衰竭研究  注:各期重点仅指系统,各系统疾病包括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与方法学探讨、实验与临床研究、针灸、方剂、单味药、循证医学、老中医经验、讲座、急救必备中成药的应用等各方面内容。本刊编辑部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凡投我刊的所有文稿均请一式两份。论著另附中、英文摘要各2份,其中1份按中文在前、英文在后顺序排在正文前。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顺序书写,并写出全部作者的汉语拼音姓名和第一作者单位全称。按“姓名(出生年份),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技术职称,学术地位、主要科研方向及成果”等内容的顺序补充第一作者简介。同时提供课题基金或获奖证书复印件(附审批编号)。投稿请提供软盘(3.5寸盘,方正、华光系统打字,如用wps、word打字,请另存“纯文本”文件,文件名控制在8个字符以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已加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和“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凡刊登在本刊的论文一并进入上述网,投本刊的论文视为作者同意论文入网,稿费已在本刊结算时一并结清。凡论文不愿入网者请另投它刊。特此声明。(本刊编辑部)

  • 欢迎订阅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作者:

    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杂志从1999年第7期起正式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该刊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已进入国内外多家权威性检索系统。本刊从2000年起改为双月刊,64页,国际通用16开大版本,80克双胶纸印刷。2001年各期重点内容将刊登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各期上,作者可根据各期重点,提前8个月投稿,以提高文稿的编审速度。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办理2001年的订阅手续,邮发代号:693,定价:6.9元/期,全年41.4元。订阅本刊的读者如果遇有本刊装订错误,请将刊物寄回本刊编辑部调换,我们将负责免费邮寄新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已经进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网址为http://www.Medicine China.com。同时本刊还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和“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本刊已增加基础实验研究栏,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地址: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天和医院内;邮编:300050。《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8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2 03 04 05 06
1994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