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犬骨髓源血管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效能的动态研究
目的:应用离体培养法培养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动态观察扩增效能.方法:2004-04/12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使用条件培养基和纤维连接蛋白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测量生长曲线观察增殖能力,检测摄取Dil-ac-LDL的功能,不同时间点行flk-1,CD133和Ⅷ因子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和CD34,VEG-FR-2及CD133的流式细胞仪检测以定性并观察扩增效率.结果:集落样生长的贴壁细胞平均10 d汇合,每毫升骨髓可获得大约(1.3±0.3)×106个细胞,外观鹅卵石样,能摄取Dil-ac-LDL,flk-1,CD133和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流式细胞仪示VEGFR-2和CD133双阳性细胞扩增达33倍.结论:离体扩增培养法可成功地从骨髓中扩增EPCs,扩增效率能够满足组织工程血管对种子细胞的需要,也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组织缺血提供了间接证据.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促进猪皮肤软组织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 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V A C.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V.A.C.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 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3 d,对照组油纱布换药,治疗组采用-15 kPa负压的V.A.C.治疗.于伤后不同时间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部分苏木精-伊红染色,部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表达,部分组织匀浆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伤后第3天活组织内的ICAM阳性细胞数为(18 42±2.94)个/400倍视野,MPO活性为(2.60±0.35)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组MPO活性在治疗后第3天增高至(10.54±1.6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降至(2.34±1.14)活力单位/g组织;对照组治疗后第3天MPO活性为(3.50±0.8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增高至(7.14±0.90)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6天,两组MPO活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V A.C.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治疗组肉芽组织中的ICAM阳性细胞数增至(88.53±14.98)个/400倍视野;对照组常规换药第9天ICAM阳性细胞数才增至(123.07±14.23)个/400倍视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ICAM阳性细胞数在治疗后1~24 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猪爆炸伤感染创面中炎症反应不足;V.A.C能迅速增强猪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创面伤口愈合.
-
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缺氧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肺癌患者的表达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85-01/1990-12经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75个肺癌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射治疗或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VEGF和HIF-1α的表达.结果: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术后生存时间组间VEGF表达强度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Hc=17.019,17.616;P=0.000).其表达强度的差异在淋巴结有、无转移组间亦有极显著性意义(z=-3.319,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间,HIF-1α的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Hc=14.021,P=0.001),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鳞、腺癌(P=0.000,0.012),而鳞、腺癌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3).其阳性强度增加亦与肺癌细胞恶性程度(Hc=29.470,P=0.000)、易发生淋巴结转移(Z=-2.576,P=0 010)及预后不良(Hc=20.681,P=0.000)有关.肺癌组织中VEGF与HIF-1α的表达强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τ=0.564,P=0.000).结论:VEGF的表达强度与缺氧程度密切相关;VEGF和HIF-1α的表达均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有关,提示两者均可作为评估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动脉闭塞犬感觉神经纤维中前列腺素E1的变化
目的:观测正常犬及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治疗前后皮肤、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纤维中前列腺素E1(PGE1)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犬17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 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 d(15 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3组均行患肢足趾皮肤、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G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PG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在皮肤中治疗组为(16.61±2.10)%较非治疗组(28.34±2.90)%减少,但仍较正常对照组(5.57±0.80)%增多.非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在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治疗组分别为(43.22±3.70)%,(40.08±3.80)%,较非治疗组(75.23±4.30)%,(67.12±2.30)%染色变浅,但仍较正常对照组(22.00±5.80)%,(27.64±2.70)%加深(P均<0.01).非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染色明显加深.结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后,远端肢体皮肤、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PG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促进感觉神经纤维中PGE1的释放,扩张血管,缓解肢体疼痛,并能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
玻璃体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与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致盲性眼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2,IGF-1,2)以及白蛋白在玻璃体中浓度,探讨眼球内IGF水平与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相关性.方法:1999-04/2001-12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收治患者66例,对照组33例无PDR,观察组33例患有PDR,IGF-1,2以及白蛋白的水平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结果:PDR患者玻璃体中白蛋白水平为正常对照组升高2.23倍.PDR患者IGF-1为(2.4±1.2)μg/L(P=0.0005);IGF-2为(38.6±5.1)μg/L(P=0.000 4,n=33);对照组[IGF-1:(0.8±0.2)μg/L,IGF-2:(21.5±4.3)μg/L(n=33)].结论:PDR患者玻璃体内IGF水平升高,是PDR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通过应用抑制和降低IGF水平的干预方法,早期防治PDR及其致盲性眼病的发生.
-
颌面部爆炸伤致耳蜗和耳蜗神经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
背景:颌面部高速投射伤对耳蜗损伤的研究已有报道,但爆炸伤对耳蜗超微结构的影响尚在研究中.目的: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对耳蜗损伤的影响,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1995-08/1997-07完成.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动物所建立颌面部爆炸伤致伤模型,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进行标本处理,第三军医大学电镜室进行电镜观察.杂种健康犬15只,雄雌不限,体质量9.5~13.5kg,平均11.3kg,随机分为3组.致伤1组=5只,致伤2组=5只,正常对照组=5只.方法:选用8号工程纸壳火引爆雷管致伤10只犬颌面部,造成重型颌面伤,致伤1组、致伤2组分别于伤后1 h和6 h取伤侧耳蜗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动物麻醉后不致伤,观察指标、标本处理与致伤组相同.结果:致伤动物均有耳蜗和耳蜗神经明显超微结构变化,早期主要表现为毛细胞纤毛紊乱,耳蜗神经内结构水肿,线粒体变性,6 h后变性改变广泛存在,纤毛脱落、常见鞘内结构溶解.结论:颌面部爆炸伤对耳蜗超微结构损伤严重,但早期仍多为可逆性损伤.
-
颈椎病动物模型发病过程中颈椎骨密度的动态变化
目的:研究颈椎病发病过程中颈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探讨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河南中医学院骨伤学院骨伤实验室完成.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固定于特制的蹲坐低头支架上,2次/d,2.5 h/次,上、下午各1次.对照组自由喂养,不作蹲坐低头处理.于造模开始0,2,3个月行颈椎X射线和骨密度检查,并在3个月时行椎间盘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骨密度在2个月时减低(t=28.334,27.456,P<0.05),在3个月造模成功时增高(t=32.556,33.005,P<0.01).结论: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颈椎骨密度先减低,后增高;骨质疏松参与了颈椎病的发病,是颈椎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脊髓保护功能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脊髓保护功能,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a2+通道开放加重钙超载导致细胞损伤,而TNF-α与Ca2+通道之间的直接关系尚末明确,为此研究TNF-α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细胞膜电压门控Ca2+通道的电生理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采用酶解获得单个DRG细胞,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一细胞分别在无药物干预和TNF-α 10 ng/L与1μg/L条件下,依次给予单刺激,连续刺激和相关的双刺激时电压门控Ca2+电流(ICa-L),并分析对比电流形态、幅度、电流-电压曲线、大电流的激活电压、反转电位和稳态灭活曲线形状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比较,TNF-α 10 ng/L和1μg/L可显著性抑制ICa-L(P<0.01),且两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TNF-α对I-Ca-L电流-电压(I-V)曲线的形状、峰电流对应的电位和反转电位无明显影响,加速稳态灭活过程.结论:TNF-α抑制ICa-L,可能是机体通过TNF-α对损伤脊髓发挥保护功能的机制之一.
-
131碘标记血管抑制素体内外生物活性的研究
背景: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AS)是重要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目的:观察AS及131I标记的AS(131I-Angiostatin,131I-AS)和单纯131I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质量及体积的抑制作用.设计: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和荷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重复观察测量.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放射医学实验室和医院核医学实验室.材料:荷Lewis肺癌的C57BL/6雄性小鼠28只,体质量(20±2)g,5~7周龄.方法:用131I标记AS,得到4种不同浓度的131I-AS:A(含131I 0.74 GBq/L,AS 0.5 mg/L),B(含131I 0.74 GBq/L,AS 16mg/L),C(含131I 1.48GBq/L,AS0.5mg/L),D(含131I1.48GBq/L,AS16mg/L);采用MTT法观察131I-AS、单纯AS、及单纯131I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28只荷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右前肢皮下移植瘤直径约1cm)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131I-AS(含131I11.1 MBq,AS 2.5 mg/kg),AS(2.5 mg/kg),131I(11.1 MBq)和生理盐水各0.3 mL,治疗2次,间隔7 d,观察肿瘤体积和质量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抑制率(%).②动物肿瘤体积和质量的变化.结果:①单纯AS在(0.5~64)mg/L浓度下,对ECV304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3±3.5)%~(41.9±4 3)%(与0浓度AS比较,P=0.003);A,B,C,D 4种浓度的131I-AS对ECV304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3.9±2.8)%,(58.2±3.9)%,(39.1±4.1)%和(78.4±5.4)%,与AS和131I相比,抑制率明显提高(P=0.000 3).②动物实验显示,AS,131I,131I-AS和生理盐水治疗14 d后,各组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3 943±236),(5 219±351),(1 963±126),(7 353±350)mm3,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S,131I,131I-AS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46.4%,29.0%,73.3%,(P=0.000 1).结论:131I-AS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在体内能明显抑制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抑制作用强于单纯的等浓度的AS和131I.
-
牙周组织工程中人转化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为早日实现利用人转化生长因子(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hTGF-β1)的基因治疗,研究hTGF-β1基因转染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gingivalfibroblast,GF)及其培养上清的生物学特性,为牙龈成纤维细胞能否成为牙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完成.用脂质体转染法、细胞计数法、MTT比色法研究hTGF-β1基因转染人GF的增殖与分化及其培养上清对人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及GF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与未转染组相比,hTGF-β1基因转染可显著的促进细胞增殖,并且随时间进行差异增大.转染后的GF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也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t=7.952,P<0.01),并且与PDLCs的ALP活性接近(t=0.621,P>0.05).转染人GF的上清与未转染人GF上清相比,可显著促进人PDLCs及GF的增殖(tPDLCs=5.745,tcF=4 621,P<0.01),这种促增殖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同时使人PDLCs及GF的ALP活性显著提高(tPDLCs=6.126,tGF=5.972,P<0.01).结论:转染人GF不仅可以诱导自身向成骨样细胞分化,而且通过旁分泌途径诱导牙龈、牙周膜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为人GF成为牙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
-
高压氧疗法对颈椎管狭窄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防治效应
目的:高压氧对于颈椎病等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探讨高压氧对椎管狭窄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2001-01/2003-1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及治疗2组,各30例,对照组同常规直接手术,治疗1组术前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治疗2组术前及术后3 d各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其余治疗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 d,7 d,1个月,1年进行JOA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等检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JOA评分及SEP检测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术后JOA评分和SEP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 892~8.510,P<0.01).结论:术前高压氧治疗有助于减轻和预防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及术后脊髓反跳性水肿.
-
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目的:在已有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 7±0.015 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 9±0.010 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伤=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兔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种炎症反应可以由创伤以外的原因导致.
-
高压氧治疗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骨修复作用
目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并观察采用高压氧治疗前后股骨头形态及病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郧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附属太和医院高压氧科及病理科,以及武汉大学医学院结构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模型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 mg/kg,对照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 mL/只,共6周.第7周起,模型组兔再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吸常压空气,1次/d,两周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实验前及实验后第2,4,6,8,10,12周股骨头形态及光镜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第6周透射电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数增多,透射电镜股骨头部分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较多骨细胞已坏死溶解成碎片;8~12周骨小梁周围出现较稀疏的骨母细胞,骨髓中造血细胞增生明显、脂肪细胞减少.结论:①大剂量激素可导致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②高压氧治疗可促进骨修复.
-
移植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稳定性观察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移植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讨移植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作好准备.方法:实验于2004-05-14/08-26在南京鼓楼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8)、手术组(n=24)和假手术组(n=16).观察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术后1~7 d肾功能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术后第1天肾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生化检查:对照组血尿素氮平均(7.8±2.1)mmol/L,血肌酐(65.1±10.5)μmol/L;手术组术后1~3 d血尿素氮天平均为(55.2±6.5),(65.0±9.9)和(43.5±6.2)mmol/L,血肌酐平均为(210.3±17.2),(401.8±25.2)和(184.5±18.9)μ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第6天肾功能正常,手术成功率较高(92%);假手术组肾功能变化较小,与正常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形态学检查:手术组符合急性肾衰改变,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移植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操作简单、稳定可靠,成功率高,是一种研究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较好模型.
-
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制成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plastic bioactive artificial bone,PBAB),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解放军北京军医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兔双侧桡骨干15 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植入CPC或PBAB.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综合评价PBAB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PBAB植入2周大量间充质细胞增生和软骨细胞出现并长入材料内部;4周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8周出现大量板层骨;16周植入的PBAB材料基本降解替代;24周骨缺损处完成骨性连接,新骨向正常骨干结构改建.动态X射线检查显示,伴随新骨的形成和材料的缓慢降解,骨缺损区的密度不断提高.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PBAB组24周桡骨标本抗弯强度为79.19 N,明显高于CPC组的46.06 N,接近正常兔桡骨标本.结论:PBAB是集骨传导和骨诱导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
STAT3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肺腺癌放射治疗的增效作用
目的:评价STAT3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抑制作用及辐射增敏作用,探讨新的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方法:2003-10/2004-11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放射医学教研室,应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STAT3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TAT3总蛋白和p-STAT3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用克隆形成分析和SF2研究人肺腺癌细胞A549辐射敏感性的变化.结果:STAT3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肺腺癌A549后STAT3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下降,细胞增殖受抑制,出现G1阻滞;照射后12 d,反义寡核苷酸组测定SF2值是(46.78%±3.25%),较对照组(61.52%±2.74%)明显降低(P<0.01).结论:STAT3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抑制STAT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有辐射增敏作用.
-
海水浸泡创伤皮肤软组织病理变化特点及对组织移植修复伤口的研究
目的:探讨肢体爆炸伤海水浸泡后皮肤软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为海战伤中采用组织移植等修复方法处理伤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9/11在西京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纸壳爆破雷管炸伤家兔后肢,将致伤家兔分别置于海水中浸泡30 min和1 h,并分别在浸泡后2,6,12 h取材,肉眼、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并与单纯爆炸伤和淡水浸泡组进行比较.结果:肢体爆炸伤海水浸泡后皮肤损伤程度、范围以及炎症反应明显重于单纯火器伤组;浸泡时间越长,组织损伤越重;海水浸泡后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与单纯火器伤组和淡水浸泡组有明显区别.结论:爆炸伤后海水浸泡不但加重了皮肤组织的继发损伤,而且伤口全部感染,并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对海战中抗生素的应用和采用组织移植等修复方法处理伤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肱骨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背景:肱骨骨折治疗方法多样,但是也常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如骨不连等,尝试采用新的生物力学分析手段,以期为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功能预后提供新思路.目的:构建肱骨三维模型,并探讨其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设计:构建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骨科和一所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共同开展.材料:实验于2002-04/2004-04在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典型的成年男性湿肱骨标本一根.方法:选择湿肱骨标本行CT成像得到肱骨每层横截面图像,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建立肱骨三维模型.主要观察指标:①构建的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②与实际临床的区别以及主要的相同点.结果:所构建肱骨三维模型,逼真反映肱骨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CT切片图相对比以判断其精确性.结论: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肱骨正常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对肺癌生长及预后的评估作用
目的: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表达水平.方法:对象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0-07/2001-05肺癌手术中新鲜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了VEGF在38例肺癌组织的胞内定位及其表达状态;并测定癌、癌旁及远癌组织中总RNA水平,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38例肺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6%,其中在Ⅲ期、Ⅳ期肺癌达90%,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为84%,癌组[(1.44±1.06)ng/g组织]总RNA水平高于癌旁组[(0.63±0.24)ng/g组织]和远癌组[(0.50±0.27)ng/g组织],并与总RN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基因扩增显示VEGF121和VEGF165为肺癌组织中表达的两个主要基因片段.结论:肺癌组织中VEGF呈过度表达状态,VEGF mRNA分析可以作为肺癌血管生成及转移可靠指标.
-
Cathepsin D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效应
目的:探讨Cathepsin D在不同病理分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5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实验室完成,应用免疫组化对10例正常脑组织和60例脑星形胶质瘤石蜡样本进行CathepsinD蛋白进行检测.结果:Cathepsin D在脑星形胶质瘤样本中的阳性率为80%,不同分级之间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Cathepsin D在直径较大的肿瘤中的阳性率较高,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低,与阴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athepsin D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浸润性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表达水平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重组核心蛋白多糖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目的:观察重组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以探讨DCN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1/10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将5 μg/LTGF-β1或同时与2 mg/L重组DCN加入培养液中;培养12,24,48 h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培养24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放射免疫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Ⅰ,PCⅢ)含量.结果:TGF-β1促进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S期百分比、升高PC 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P<0.05或P<0.01);同时加入TGF-β1和重组DCN,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S期百分比,PC 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均低于TGF-β1组(P<0.05或P<0.01),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CN具有抑制TGF-β1刺激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和促进瘢痕成熟的机制之一.
-
颈椎曲率指数与颈椎夹角的关系
背景:如何正确评价颈椎曲率是脊柱外科医生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Ishihara法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和颈椎(C2~7)夹角较多.目的:通过应用Ishihara指数法与C2-7夹角法测量颈椎曲率,研究两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2-07/2003-07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方法:对63名颈椎病患者的侧位X射线片进行观察测量.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患者CCI和颈椎夹角.②CCI与颈椎夹角及年龄的关系.次要结局:①CCI与颈椎夹角回归方程.②不同性别CCI及颈椎夹角的比较.结果:CCI(Ishihara法)平均为10.1(SD,11.6),颈椎(C2~7)夹角平均为17.5°(SD,13.5),两种方法明显相关(P<0.01).两种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结论:CCI(Ishihara法)与颈椎(C2~7)夹角呈显著相关.
-
兔颈脊髓慢性受压后神经元计数及截面积的变化
背景:机械压迫可造成神经细胞死亡,直接的机械性损伤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都可导致轴突和神经元胞体的病变.目的:观察兔颈脊髓慢性压迫后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压迫程度与神经细胞损害的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观察性研究.材料:实验于2002-12/2003-08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共48只,体质量(2.45±0.28)kg.分为空白组,轻、重度压迫组,每组16只.方法:建立兔颈脊髓慢性受压轻、重度动物模型,空白组为伪手术.分别进行颈脊髓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计算神经元个数,神经元截面积.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各组光镜观察结果.次要结局:①各组电镜观察结果.②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兔颈脊髓慢性受压后出现神经元萎缩、脱失,神经元截面积减少,压迫后有神经元、神经细胞凋亡现象,空白组神经元形态正常,数量多,为(40±2)个,神经元截面积(41.24±15 61)μm2;轻度压迫组神经元(27±2)个,神经元截面积(20.82±6.57)μm2;重度压迫组神经元(22±2)个,神经元截面积(17.96±9.03)μm2.轻、重度压迫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重度压迫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慢性压迫后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发生胞核体积减少,核仁不清,粗面内质网减少.髓鞘板层结构松散,出现泡解现象,轴浆内细胞器减少或缺失等变化.结论:脊髓慢性受压后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压迫程度越重,神经细胞损害越重,脊髓慢性压迫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
人发角蛋白材料组织相容性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目的:评价人发角蛋白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及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8-05/2000-01在青岛大学人工材料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白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将人工材料、正常人发、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注入大鼠腹腔.15,30,45 d时处死取静脉血离心,保留血清测定各项指标,取全血测大鼠血常规部分指标,及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15,30,45 d正常人发组白细胞分别为(4.8±1.6),(5.7±1.7),(3.1±0.5)×109 L-1,生理盐水组分别为(2.1±0.7),(2.9±0.3),(2.6±0.5)×109L-1;正常人发组血小板分别为(271±87),(293±80),(147±43)×109L-1,生理盐水组分别为(56±16),(41±14),(50±11)×109 L-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材料对心功能、肝功能及GSH-Px活性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肾功能影响:生理盐水组无变化,其余二组开始升高,以后逐渐降至正常.至30 d后,正常人发组与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组SOD活性均明显降低,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5 d后,除正常人发组SOD尚未恢复活性外,其余SOD均恢复活性.结论:人发角蛋白材料可使白细胞,血小板早期升高显著;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也早期升高,但以后逐渐降低到45 d后恢复至正常.白细胞,血小板可能是早期机体排异反应的指标之一.
-
腔隙性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设计一个可靠的新型骨缺损动物模型,同时评价超声波清洗后的同种异体骨成骨能力.方法:实验于2003-08/12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和河北省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分别在双侧股骨下段造成骨缺损模型,分别设空白试验组、异体骨试验组及自体骨对照组,在1,2,4,6,8周处死动物,行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自体骨对照组、异体骨试验组在8周内修复骨缺损,而空白试验组仅有纤维组织,无新骨形成.结论:这种动物模型可以作为可靠的骨缺损动物模型,该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
金铁锁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痛阈及其脑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深入探讨金铁锁水煎浸膏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痛的镇痛作用,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以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iuvant,FCA)作为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疼痛模型基础上,采用金铁锁水煎浸膏(大、中、小剂量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阳性对照组和西药阳性对照组治疗,并检测其痛阈和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金铁锁水煎浸膏对实验性RA关节痛具有显著的镇痛效应,明显提高痛阈并显著提高大鼠脑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5-羟色氨酸(5-HTP)的含量,降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脑组织神经递质.结论:对研究金铁锁的镇痛机制及镇痛作用规律,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可能影响
背景:种子细胞的成骨功能及局部血管形成是骨组织工程修复重要影响因素.目的:体外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诱导培养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功能表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MSCs向成骨分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可能影响.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单一样本研究,重复观察测量.单位:一所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材料:本实验于2002-03/12在广东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对象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条件培养液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观察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化结节形成以及VEGF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学观察.②培养细胞的成骨分化鉴定.③诱导培养的成骨细胞VEGF表达.结果:MSCs诱导培养后,细胞ALP呈强阳性染色,形成矿化结节,且VEGF表达增强,其灰度值为132.3±4.6,与MSCs的VEGF表达灰度值(148.5±5.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兔MSCs经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且VEGF表达增强,可能参与内皮细胞的形成.
-
多功能生物撞击机致间接性幼年山羊颞下颌关节创伤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目的:运用多功能生物撞击机致间接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创伤动物模型研究双侧TMJ损伤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创伤实验室完成,实验以幼年山羊作为研究对象,以1 MPa气压推动0.845 kg的圆柱形钢质抛射体对动物进行致伤,伤后3 d,1,2,4,12周对双侧关节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并与正常关节对照.结果:伤后3 d可见关节滑膜撕裂、颞骨和髁突骨质破坏、关节腔内积血,关节盘以及关节附着的断裂等;7 d后,关节积血少见.2周后关节内出现明显的破坏性改变,关节腔内有渗出液.伤后1个月,部分动物的一侧关节盘完全破坏,髁突软骨层消失,关节腔内渗出;对侧关节结构紊乱,关节盘及髁突明显变形、不规则等改变.3个月后,多数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但关节内的破坏性改变仍然存在,关节内仍有明显的裂隙或囊状改变,软骨组织变薄,关节盘松解,关节腔扩张等.结论:创伤可导致山羊双侧关节结构不可逆性的破坏,使关节内环境发生改变,诱发TMJ疾病的发生;关节积血及关节盘的破坏在创伤性关节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体外扩增及其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能力,为血管组织工程在体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完成.无菌条件下采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用直接贴壁法获得小鼠MSCs,然后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进行诱导分化,后对扩增的细胞特征进行八因子(Willbrandfactor,vWF)免疫荧光鉴定观察.结果:MSCs每扩增一代,细胞数量增加4~8倍,7.0×103个原代MSCs体外扩增3代即获得1.4×108个细胞.在70%~80%融合时呈现"铺路石"样形态,说明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MSCs在体外的培养扩增条件与一般小鼠相同.添加VEGF诱导2周后,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vWF的表达发现,诱导组的vWF呈阳性表达,对照组vWF表达呈阴性.结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MSCs在体外的培养扩增能力强,在VEGF作用下可以向内皮细胞转化.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关键参数记述系统的研究
目的:在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时,为便于临床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建立一套简化式记述系统.方法:系统中,ESWL临床资料的每项参数均由字母或数字表示,用来代替和描述结石特征,碎石方法和术后疗效.结果:成功建立了一套由图文和字符两部分组成的ESWL临床资料简化式记述系统.结论:该法直观、方便和实用,尤其有利于计算机储存和处理.
-
积雪草苷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表达的影响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Sma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TGF-β受体下游信号蛋白.积雪草苷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使瘢痕内的TGF-β表达减少.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作用及机制.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烧伤整形科. 对象:实验于2002-04/2003-03在中山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标本取自因增生瘢痕住院进行整形手术的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35岁.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由本科实验室经原代培养后传代获得.干预: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积雪草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组,对照组不加积雪草苷,观察用药前后各指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积雪草苷对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影响.②积雪草苷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积雪草苷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减少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Smad2的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3,P=0.08),细胞中Smad7的含量实验组为(50.80±22.40)%,对照组(32 18±17.84)%,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24).结论:积雪草苷抑制瘢痕可通过Smad通路发挥作用.
-
P27蛋白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P27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星形细胞瘤中P27蛋白的表达.结果: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7%(26/46),低分化(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27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高分化(Ⅰ~Ⅱ级)星形细胞瘤(P<0.01);P27蛋白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452,P<0.01);P27蛋白表达降低,患者预后较差.结论:P27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与脑星形细胞瘤的分化程度与演进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生存期及其相关预后的参考指标.
-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
目的:探讨应用壳聚糖支架三维立体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诱导其分化成为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2/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相分离法制备三维多孔壳聚糖支架,检测支架的孔隙率、孔径.抽取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体外培养扩增.将第3代MSCs复合于支架中培养,应用无血清诱导液诱导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通过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增殖及功能的改变.结果:通过相分离法可制备出高孔隙率的三维壳聚糖支架,孔隙率达86.5%,孔隙分布均匀且相互连通,平均孔径182μm.诱导分化的MSCs在支架中贴附良好,呈现典型的软骨细胞形态,并有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人MSCs在三维立体培养环境下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及软骨损伤的修复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转移性骨肿瘤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对其肿瘤预后的干预意义
目的:研究人体转移性骨肿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对干预实施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研究2002-07/2004-07西京医院58例转移性骨肿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蛋白及基因表达,与分类的关系.结果:转移性骨肿瘤中环氧化酶-2阳性表达率为62%(36/58);转移性骨肿瘤恶性程度高,其组织环氧化酶-2蛋白及mRNA均呈阳性高表达,与临床X射线分型,有无原发灶和转移瘤部位无关,本组低分化与中分化间环氧化酶-2阳性表达无差异.结论:环氧化酶-2的阳性高表达可能参与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生发展,也许发挥重要作用.
-
上颌骨复合体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实验观察
目的:建立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指导有效解决上颌宽度不足问题.方法:实验于2004-05/11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实验室完成,对正常志愿者颌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应用Pro/E和Ansys计算机软件重建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包括颅骨、上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根据实验需求模拟不同部位及不同力值牵张成骨术.结论:所建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似性和几何相似性,为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奠定了基础.
-
严重烫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激酶C的变化及调控
背景:严重烫伤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各方面的功能紊乱,活化的巨噬细胞可分泌许多生物活性递质.烧伤后巨噬细胞功能紊乱与信号转导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烧伤后不同时相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及运用特异性调控剂H-7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活性及膜浆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变化,在信号转导的水平探讨PKC是否参与了巨噬细胞TNF-α的调控,阐明巨噬细胞功能紊乱的某些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烧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1999-01/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实验室(国家级)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清洁级近交系昆明小白鼠,32只.方法:以本所小鼠常规烫伤模型造成体表面积15%Ⅲ度烫伤.实验按烫伤前及伤后不同时相随机分为6组,即0(正常对照组),2,6,12,24,48 h6组.收集腹腔巨噬细胞.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的含量,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测NF-κB的活性,同位素掺入测膜浆PKC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检测TNF-α的含量.②测定NF-κB的活性.③检测膜浆PKC的活性.结果:烫伤后巨噬细胞分泌TNF-α亢进,于伤后12 h达到高峰,为(1085.65±122.99)ng/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t=14.92,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伤后膜浆PKC活性升高,其中膜PKC活性于伤后2 h显著增高(t=7.930,P<0.01),为(231.80±31.66)nmol/min·g.6h稍降,接近于正常(t=2.531,P<0.05),为(174.29±16.80)nmol/min·g,12 h及24h迅速上升,至48h达到峰值(t=29.42,28.03,30.19,P<0.01),分别为(512.10±33.42),(454.70±21.06)及(530.49±28.54)nmol/min·g.TNF-α和膜PKC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0.796 4,P<0.05).EMSA图像显示,烫伤后NF-κB活性明显升高.以伤后12 h为调控点,经H-7作用后,NF-κB活性显著被抑制.结论:烧伤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分泌及PKC,NF-κB的活性明显被激活,PKC-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TNF-α表达的调控,为烧伤过程中免疫功能的调整及康复干预提供了实验学数据.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促小鼠软骨细胞增殖分化的效应
背景:根据软骨为单一类型细胞组成的无血管组织,对氧和营养的供应要求较低,同种免疫性较低,体内功能较简单,易于在体外构建成可供移植的人工移植细胞系等特点,从建立用于组织工程的通用人类同种软骨细胞系着手,为人工组织和人工器官走向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奠定基础.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胰岛素在原代培养软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的效应,为组织工程中细胞因子的应用与作用进行评估.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分组对照重复观察测量.单位:一所大学的组织移植与免疫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11/2003-05在暨南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研究对象为随机获取的培养的软骨细胞.方法:在低血清培养基培养条件下进行小鼠原代软骨细胞培养,采用WST1比色法和荧光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bFGF和胰岛素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bFGF对小鼠原代软骨细胞增殖影响.②胰岛素对小鼠原代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次要结局:软骨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原代软骨细胞在4 g/L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bFGF和胰岛素对软骨细胞的增殖有剂量相关性.形态学观察表明,bFGF和胰岛素不仅促进细胞增殖,而且可使细胞分泌基质增多.结论:胰岛素和bFGF均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
-
大肠癌患者P16和Bc-2基因蛋白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P16,Bcl-2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早期诊断、干预、减少大肠癌给患者带来的功能障碍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999-01/2004-08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肠镜活检组织归档蜡块100块,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癌78块及腺瘤22块,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肠癌及腺瘤中P16和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及腺瘤中分别为36%,77%;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及腺瘤中分别为62%,73%.P16基因蛋白的表达在大肠癌及腺瘤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在大肠癌及腺瘤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16与Bcl-2基因蛋白表达在大肠癌中呈显著负相关,并与肿瘤分化程度、浆膜侵润、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与年龄、性别、Dukes分期无相关性.结论:P16基因的失活与Bcl-2基因的过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大肠癌及腺瘤患者早期进行P16,Bcl-2基因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在兔股骨头滑膜细胞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在兔股骨头滑膜细胞的表达,以期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基因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8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和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中心实验科完成.选择健康成年24周龄以上的日本大耳兔12只,对照组和基因组各6只.将重组VEGF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VEGF)和空载体pcDNA各200μg分别注入基因组和对照组兔髋关节腔,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DNA/VEGF和pcDNA在滑膜细胞中的表达.结果:VEGF基因转染7 d后,可见pcDNA/VEGF在滑膜细胞高效表达,而对照组(空质粒pcDNA)则无.结论:重组VEGF基因可在兔股骨头滑膜细胞中表达,促进股骨头缺血坏死处新生血管形成和侧支循环建立,为基因干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了理论基础.
-
内皮抑素基因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基因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期明确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1995-07/1999-05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48例卵巢上皮癌组织及1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内皮抑素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卵巢上皮癌中内皮抑素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内皮抑素基因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内皮抑素基因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
动物模型中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活性观测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并进行体内表达,测定活性;为深入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实验于2000-05/2002-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全长基因,体外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后,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50 μL注入SD大鼠股部肌肉陷窝病损处,通过组织学染色、X射线片对动物模型的组织变化进行观测.结果:6周后治疗组可见明显骨诱导形成,2周时治疗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组腺病毒治疗组有明显的诱导成骨活性.结论:应用于动物实验中目的基因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是在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一次尝试,且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成功,也为国内骨科疾病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
运用构象敏感凝胶电泳筛查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突变研究至今已证实视紫红质(rhodopsin,RHO)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utosomal dominant RP,ADRP),并且可能是目前ADRP常见的病因.对27例ADRP先证者进行RHO基因突变的筛选与检测,以探明中国ADRP患者基因突变的特征和意义.方法:1999~2002年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集到27例ADRP家系.患者经过全面的跟科检查(包括眼底镜观察及视网膜电图?测试),RP诊断的确立依照国内外的通用标准.在27例ADRP先证者中运用构象敏感凝胶电泳(con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CSGE)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RHO基因全编码区范围内的点突变.结果:一个ADRP家系的4名患者在第347密码子发生单碱基置换突变,Pro347Leu;另一个ADRP家系中一名晚发型患者及其目前还未出现明显症状的女儿在第327密码子出现缺失突变,Pro327(1-bp del),而对照组100例健康成年人未发现上述两种突变.结论:27例ADRP先证者中检出2例携带RHO基因突变,由此RHO基因在这组AD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约为7.4%(2/27).Pro347Leu突变改变了视蛋白C末端一段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使该蛋白在胞内的运输发生障碍.Pro327(1-bp del)使突变蛋白的羧基末端失去了原有的磷酸化位点及上述一段高度保守的功能区,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建立相应的转基因模型或细胞培养系统来阐明.
-
兔创伤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组织学特征
目的:通过建立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为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和康复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教研室完成.随机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30只.用不同能量击打兔左下肢近端外侧,建立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造模后第5,7,9天抽取兔耳缘静脉血1 mL,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结果:骨折固定组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均低于其余3组(P<0.01),白细胞高于其余3组(P<0.01);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中性粒细胞高于无创伤固定组、空白对照组(P<0.05);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股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中,应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能准确、快速对血细胞进行检查;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观察到炎症反应.
-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功能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0.18),(3 65±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7.04)°,(50.21±5.0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5.96),(123.9±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
肿瘤的基因治疗前期研究:反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抗C6胶质瘤效应
目的:探讨反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对C6胶质瘤的抗瘤效应,从而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将重组TNF-α反转录病毒载体PLJ+TNF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ELISA法检测该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体外增殖能力;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右股内侧接种转基因2×106 C6细胞,对照组同法同部位接种未转基因C6细胞,常规饲养5周,每周测量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皮下肿瘤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6胶质瘤细胞与C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基因前后TNF-α分泌情况:1×106个C6细胞体外培养24 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2.42±0.76)u;1 ×106个C6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24 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17.53±2.31)u,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态TNF-α检测显示:转基因C6细胞能稳定地表达高水平的TNF-α;大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5周后,实验组3只未见肿瘤生长,其余肿瘤直径为(1.5±0.3)cm,对照组肿瘤直径为(2.4±0.2)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NF-α基因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后能持续分泌高水平的TNF-α,对大鼠C6胶质瘤皮下肿瘤具有明显的抗瘤效应.
-
三叉神经痛与颌骨骨腔病变:45例分析
背景: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中因牙源性感染因素所致,在继发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研究中愈来愈受到重视,并提出了颌骨骨腔病变学说.目的:研究颌骨病变性骨腔与三叉神经痛病因的关系.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对象:1994-02/2003-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45例,其中男15例,女30例,共发现病变性骨腔74个.方法:45例均行颌骨病变性骨腔清除术,术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VAS评分.②手术刮出物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1次手术后疼痛消失者33例,占73.3%,两三次手术后疼痛消失者10例,占22.2%.疼痛缓解仍需要药物治疗维持2例,占4.5%.病理检查结果多为颌骨慢性炎症及肉芽组织.结论:颌骨病变性骨腔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
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特点
背景: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穿刺损毁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之一.因其穿刺技术操作上的难度,可导致误伤及一些严重的并发症.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穿刺准确度高、并发症低等特点,可减少误伤周围血管、神经的机会.目的:评价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中医院的脑外科和一所市级医院.对象:2001/2003佛山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0例,男39例,女51例;年龄21~90岁.干预:所有患者按要求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甘油.疗效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1ogue scale,VAS)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疗效评定结果.结果: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对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均一次穿刺成功,注射甘油后,原三叉神经疼痛消除90例,优良率达100%.结论: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结构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易,调节灵活,组织损伤少,使用安全,可明显消除三叉神经痛.
-
主动运动与推拿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随机对照
目的:主动运动和中医推拿被广泛用于腰痛的治疗,比较主动运动和中医推拿对随机就诊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6-01/1998-12在阿曼马斯喀特亚洲医学中心完成.189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A组(137例)主动运动加推拿治疗;B组(52例)按摩治疗;治疗前后用疼痛模拟量尺(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腰痛残疾问卷量表(Oswestrylowback pain disability index,OSW),评定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受限程度.结果:A,B两组VAS和OSW指数都有下降,A组VAS指数下降明显大于B组(t=2.657,P<0.01);A组OSW指数下降亦明显大于B组(t=15.733,P<0.01).6个月~2年随访表明A组复发率15.08%(19/126)低于B组35.42%(17/48),经检验x2=8.761,P<0.01.结论:主动运动和按摩治疗均可减轻疼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主动运动有利于预防复发,运动疗法是经济有效的治疗腰痛方法.
-
萘丁美酮和双氯芬酸钠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
目的:研究比较萘丁美酮和双氯芬酸钠对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改善的效果,并探讨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03/2004-05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骨关节炎患者156例,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萘丁美酮和双氯芬酸钠,连续给药4周,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萘丁美酮组和双氯芬酸钠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4.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活动痛、15 m行走时间和患者评价等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萘丁美酮和双氯芬酸钠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效果相当,但萘丁美酮安全性较大.
-
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11例随访
背景: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包括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未经治疗的大年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及反复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对该类患儿的治疗目前仍非常棘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以提高畸形效果.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对象:1990/2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共收治儿童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3例、未经任何治疗10岁以上的大年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复发6例,全部病例均表现为足畸形僵硬和短足畸形.方法:采用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畸形11例12足.先行跟腱延长和足后路松解,再在胫骨中下1/3处、跟骨及1~5跖骨骨干多平面贯穿张力细克氏针或橄榄针,分别固定于环形、半环形及马蹄形骨外固定器上,并通过多根螺纹杆相互连接成三维立体的骨外固定装置.通过对骨外固定装置各部件间距进行延长、压缩和旋转等调节,以及舟、骰骨的截骨延长,从而矫正畸形足的跖屈、内翻、内收及短足畸形.主要观察指标:全部11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0年,平均4.5年.随访主要观察足的形态、距小腿(踝)关节活动度、畸形矫正度等指标.结果:按Garceau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优5例6足,良4例4足,可2例2足,优良率达83.3%.有2例2足遗留轻度前足内收畸形,4例4足有较明显的跗骨间关节僵硬,但其步态和负重力线均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别.结论:采用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好,副作用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针刺联合功能训练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改善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1-01/2004-12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膝骨性骨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0例)、功能训练组(40例)和针刺加功能训练组(40例)3组,分别进行针刺、功能训练、针刺加功能训练的治疗,1次/d,共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3,6个月各做一次随访,比较其干预效果及复发率.结果:针刺加功能训练组的显效率(95.0%)明显大于针刺治疗组和功能训练组(70.0%,60.0%)(x2=8.66,P<0.01),而针刺组与功能训练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6个月的复发率,针刺加功能训练组(Ⅲ类0.0%,2.5%)明显低于针刺治疗组和功能训练组(Ⅲ类12 5%,20.0%;7.5%,25.0%)(x2=3.89,6.25,P<0 01;x2=6.13,P<0.05).针刺治疗组与功能训练组相比复发率有降低,但不明显(P>0.05).结论:针刺与功能训练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干预过程中表现出协同作用,特别是在控制复发率方面更为突出.
-
不同椎管成形术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成形术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995-06/2003-02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有后路手术适应证的6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在关节突内1/3处向前外斜开骨槽,从一侧撬折椎弓,开门侧神经根管后壁获裸露减压,合页侧因根管后壁后移使神经根管扩大;对照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从小关节内缘开骨槽只行椎管单开门成形术.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获平均2年5个月(18个月~5年4个月)的随访,优良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P>0 01).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式,有效减压,并克服了单纯椎板单开门术后脊髓、神经根后移,根管后壁对神经根造成的压迫或刺激,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
四种临床常见骨科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探讨骨科固定器械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的应用,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便在临床中发挥固定器械的优点,克服固定器械的不足,取得佳的医疗康复水平.方法: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根据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对骨折固定常见的4种器械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生物力学评价观点.结果:生物力学观点认为,带锁髓内钉和C型滑杆式骨科固定器具有较多的生物力学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虽然内固定加压钢板和单边外固定器其生物力学优点不如上述两种固定器械多,但有着其方面如使用方便,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结论:骨科固定器的设计影响因素较多,研制既满足生物力学的科学要求,又满足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固定器械是十分困难的.注重了发挥某一方面的优点,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不足.所以任一种固定器械在具有突出优点的同时,也必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对临床上使用的固定器械和固定方法进行经常地一些研究和评价,以便充分发挥固定器械的优点,取得佳的医疗康复水平和效果.
-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下肢功能训练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接近于生理状态下的活动功能,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是不可忽视的.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规范化功能训练,并观察其疗效.
-
手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背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较高,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比较正骨理筋手法结合穴位埋线法和传统的电针加穴位注射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
截肢术后残端综合征患者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截肢术后残端综合征的复杂表现和综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通过理疗,同时结合体疗、手术、心理疏导及护理康复等多方位对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2000-08/2004-09截肢术后残端综患者21例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其中21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大限度的恢复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结论对截肢术后残端综合征患者治疗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多方面的综合过程,针对不同患者特点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髓心减压及自体骨髓移植并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12例报告
目的探讨早期非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2002-05/2003-06选取沈阳市骨科医院早期股骨头坏死Ⅰ-Ⅳ期病例12例,采用髓心减压及自体骨髓移植并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根据JOA的评分由术前的平均分46上升到平均分76.结论髓心减压及自体骨髓移植并术后早期康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有效方法之一.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相关因素:1200例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政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对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监测及问卷调查,了解各类人群的患病情况.结果患病率:女性>男性,文化程度高>文化程度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性格内向>性格外向,老年人>年轻人.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及年龄关系密切.
-
对高职护理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和现代护理医学发展的需要,康复医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高职护理学生开展康复医学教育也正是适应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作者通过康复医学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康复医学在高职护理学生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改善教学质量的体会.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对先天性晶体半脱位视功能的改善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先天性晶体半脱位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改善.方法1999-05/2002-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收治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65例(75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并使用灌注抽吸系统清除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矫正视力≥4.6者42眼,4m(0.08)以下者12只眼,4.0~4.5者21只眼.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应用于先天性晶体半脱位手术,提高了患者的视功能.
-
腰骶角异常所致腰腿痛特征:213例分析
背景:腰骶关节是负重较大而防御功能相对薄弱的关节,极易引起损伤,由于腰骶部的各种不合理体位均可导致其生物力学、生物解剖学、甚至生物化学的平衡失调,直接或间接引起腰骶角的角度变化,并出现临床症状.
-
应用体感诱发电位评估三维正脊仪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效果
背景:对轻中度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治疗容易忽略,致使压缩椎体复位不良,关节囊挛缩,导致患者远期产生腰背痛,丧失治疗佳时机.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对判定脊髓损伤程度有一定帮助,其潜伏期的变化更能准确地反映脊髓功能的改变.
-
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应用治疗增生性瘢痕
目的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应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探讨.方法随机选择43例烧伤后双侧肢体有增生性瘢痕产生的病例,采用同体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探讨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应用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并分别以单纯弹力绷带应用、单纯硅凝胶膜应用作为对照.结果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应用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硅凝胶膜或单纯应用弹力绷带治疗组(P<0.01);在治疗12个月时,3组在治疗增生性瘢痕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应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在治疗6个月时优于单纯硅凝胶膜治疗组和单纯弹力绷带治疗组,可以明显缩短疗程,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电生理评估对肾移植术后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肾脏移植术后引发手术切口侧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电生理评估与诊治方法.方法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器官移植中心1997-02/2003-01的同种异体肾移植473例患者术后术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1例,根据患者主诉及物理查体,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协助,明确诊断,行局部物理治疗及封闭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全部行CSEP检查,患侧P1N1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9.05±0.55)ms、(37.25±1.55)ms,健侧为(12.40±1.05)ms、(37.25±1.55)ms,差异具显著性意义,证实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经保守及手术治疗,均于半年内恢复,无后遗症.结论肾移植术后术侧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CSEP检查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手术中牵拉、压迫、低温可能是并发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原因.
-
肺癌术后恢复期营养状态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恢复期营养状态对肺功能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规律性.方法2002-02/2004-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门诊就诊和住院非小细胞癌术后患者79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8例.68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分别接受了实测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的百分比(W/WP)和上臂中点臂围(mid-arm muscle cicumference,MAMC)等营养状态指标调查和肺功能评估.结果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1个月时,W/WP为(73.42±10.61)%,MAMC为(23.93±6.24)cm.高W/WP值组(≥73.42%,29例)恢复期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低W/WP值组(<73.42%,39例)(t=1.827~2.382,P<0.05).在不同MAMC值肺癌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中,高MAMC值组(≥21.93 cm,32例)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低MAMC值组(<21.93 cm,39例)(t=2.199~2.393;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恢复期营养状态与肺功能功能指标关系密切,提高营养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