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两种材料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估金属(钛合金)和生物可吸收(多聚左旋乳酸)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的疗效,并分析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方法 2007年1月- 2008年5月共4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入组.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实现完全随机分组,其中金属螺钉固定组20例,可吸收螺钉固定组28例.47例患者接受至少2年的随访,进行影像学和临床评估.结果 总随访率达98%.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满1年及2年时,两组间Baird评分各指标、总分及Baird评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末,两组患、健侧踝关节之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螺钉组主要出现2例中度排异反应及2例下胫腓异位骨化并发症.结论 可吸收螺钉是下胫腓联合损伤固定的有效内置物,与金属材料螺钉相比,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同时可以达到与前者相同的固定效果.但其也存在多种并发症的可能,如排异反应及异位骨化等不容忽视.
-
微创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FraserⅠ型浮膝损伤
目的 探讨微创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浮膝损伤的作用.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7月采用支架、牵开复位器等微创方法辅助胫骨交锁钉和股骨逆行交锁钉治疗Fraser Ⅰ型浮膝损伤患者23例,术后行下肢连被动运动( CPM)功能锻炼.结果 手术时间70~16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260 ml.23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7~35个月,平均11个月.根据Karlstrom和Olerud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17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1%.结论 应用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AO牵开复位器及带手柄的Schanz钉辅助骨折复位等方法,使采用双交锁钉内固定治疗Fraser Ⅰ型浮膝损伤的操作更加微创、快捷.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12例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应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12例,其中男34例,女78例;平均年龄76岁.AO分型:31 -A2型80例,31 -A3型32例.Singh指数分类:Ⅰ级4例,Ⅱ级21例,Ⅲ级70例,Ⅳ级15例;骨折前2例跛行.低能量损伤97例,高能量损伤15例.采用Salvati - Wilson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12例患者中90例接受12 ~24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Salvati - Wilson评分为(29.98±5.18)分:优41例,良40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90%.术中主要问题为插钉困难22例,其中3例患者在插钉过程中导致股骨近端外侧皮质破裂.敲击螺旋刀片过程中造成骨折断端不同程度的移位或分离34例,远端锁钉困难9例.术后并发症中局部并发症包括髋部疼痛21例,股部疼痛4例,明显髋内翻2例,延迟愈合7例.无论Singh指数为何种类型均未见螺旋刀片切出或穿透股骨头,也未见股骨干骨折发生.全身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1例,肺部感染4例,深静脉栓塞1例,会阴部淤血或肿胀17例.结论 PFNA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骨折延迟愈合以及髓内钉与股骨近端形态的不匹配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
重建钢板上置和前置治疗老年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重建钢板上置和前置治疗老年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别用重建钢板上置法、重建钢板前置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半年及末次随访时按Constant评分评价患侧肩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8.7个月.重建钢板上置组与前置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半年、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钢板上置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前置组;重建钢板前置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上置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锁骨中段骨折,重建钢板上置和前置法均可获得较佳疗效,但重建钢板前置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靠的治疗老年锁骨中段骨折的方法.
-
内外双侧入路与外侧入路进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内外双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ane协作网创伤数据库(2011年3月)、MEDLINE( 1966 -2011年3月)、EMbase(1966 -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 2011年3月)、PubMed、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同时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中文骨科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收集内外双侧入路和外侧入路进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s),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5个RCT,共3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复位稳定性方面:以术前角度为参照,外侧入路组与双侧组克氏针固定术后在Baumann角、提携角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术后骨折部位解剖学及功能评估方面:解剖完整复位、Flynn等级评估以及功能恢复程度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在手术并发症方面:外侧入路组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入路组,而两组的针道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克氏针固定,外侧入路与双侧入路比较,在术后骨折部位复位稳定性及功能恢复、针道感染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外侧入路可降低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概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三踝骨折分型与手术体位选择的关系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根据三踝骨折分型选择手术体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29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20~67岁,平均41岁.根据Lauge - 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9例,旋前外展型1例,旋后外旋型17例,旋后内收型2例.患者均根据骨折分型并结合CT片选择相应的体位,其中单纯俯卧位10例,侧俯卧位改仰卧位15例,单纯仰卧位4例.对照组29例,其中旋前外旋型9例,旋前外展型1例,旋后外旋型17例,旋后内收型2例.全部患者采用先仰卧位再改为俯卧位的手术体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 病例组2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36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复位效果满足:(1)恢复了踝穴的正常解剖关系;(2)踝关节负重面与小腿纵轴线垂直;(3)踝关节面平滑.平均手术时间:病例组102.5 min,对照组156.8 min.平均出血量:病例组145.6 ml,对照组270.3 ml.平均切口愈合时间:病例组14.6 d,对照组19.3 d(P <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病例组14.2周,对照组15.4周(P>0.05).结论 对于三踝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体位,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
不同内固定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目的 对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几种常用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对比,为临床选择理想的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methacrylate,PMMA)制作人工股骨模型12个,按照人体股骨颈骨折时常见的Pauwels 70.角用电锯锯断,造成内收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按手术操作方法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3枚空心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和动态套筒式三翼钉不同置人物加以内固定.标本模拟人体单足站立位固定于Instron - 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选择股骨近端15个点作为应变测试点,以10 mm/min加载速度、线性载荷0~1200 N分级加载,测定各组于1200N载荷下各点的应变值、不同载荷下头下沉位移和主压力侧8点的应变值.结果 1200N载荷下各组均在8点处出现峰值,DHS组、3枚空心螺钉组、PFN组和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应变值分别为(-700±35)με、(-756±14)με、(-1362±136)με和(3024±127) μ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载荷下,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股骨头下沉位移大于空心螺钉组和PFN组(P<0.01),但小于DHS组(P<0.01).同一载荷下,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在主压力侧8点处的应变值均比其他三组的应变值大,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固定组,随着载荷的增大,应变值也逐渐增大.结论动态套筒式三翼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稳定可靠,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
-
可调角度自锁式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的研制与生物力学测定
目的 研制可调角度自锁式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并测试其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人胫骨下段的解剖特征,自行研制可调角度自锁式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选用6对(左、右侧)新鲜尸体胫骨标本制作骨折内固定模型,随机分A组(普通胫骨下段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和B组(可调角度自锁式胫骨解剖型钢板固定),每组6例.测试在858 Mini Bionix试验机上进行.对两组内固定模型分别进行轴向压缩、四点弯曲和扭转力学试验,比较两种内固定的刚度.结果 钢板外形与胫骨下段匹配,自锁螺钉术中可调角度大可达30.,安装方便.内固定模型测定:(1)压缩刚度:A组( 557.53±20.72) N/mm,B组(562.80±28.26 )N/mm;(2)四点弯曲刚度:A组(268.02±36.77) N/mm,B组(265.76±27.21) N/mm; (3)扭转刚度:A组(0.28±0.01 )Nm/deg,B组(0.29±0.02) Nm/deg.A、B两组三项测试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调角度自锁式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与国人胫骨下段形态匹配,自锁螺钉术中可调角度大可达30.,安装方便.其生物力学性能与临床现用的胫骨下段固定角度锁定钢板相当,达到临床要求.
-
延期手术取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治疗Ⅲ型Pilon骨折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1/3骨折,常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腓骨骨折及软组织重度损伤[1].Ⅲ型Pilon骨折一般为高能量损伤,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常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及预后差.我院2006年9月-2010年2月对37例Ⅲ型Pilon骨折采用取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机械创伤使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增加
目的 观察机械创伤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方法 用Noble -Collip创伤仪制备机械创伤模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假创伤组、创伤组、假创伤+假手术组、假创伤+缺血/再灌组和创伤+缺血/再灌组,于创伤后1周行缺血/再灌注.采用BL - 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大速率(±dp/dtmax)等心功能数据;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 - 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缺血/再灌注后心脏通过伊文思蓝染色、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复染后,用Image -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结果 创伤+缺血/再灌注组在体心功能明显低于假创伤+缺血/再灌注组(P<0.01);创伤+缺血再灌注组血清CK - MB和cTnI水平显著高于假创伤+缺血/再灌注组[ CK - MB:(4 960±588) ng/ml:(2 925±426) ng/ml,P<0.01;cTnI:( 18.10 ±3.06) ng/ml:(6.67±1.57) ng/ml,P<0.01];创伤+缺血/再灌注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大于假创伤+缺血/再灌注组[(36.70±7.42)%:(22.27±4.54)%,P<0.01].结论机械创伤使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增加.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中枢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海马和杏仁核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蛋白谷氨酸受体(GluR)1,2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潜在抗慢性应激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下胸段(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d,于L4~L5间隙蛛网膜下腔向对照组及治疗组注射100μl含1.0×106BMSCs的Hank缓冲液混悬液,模型组注射同体积Hank缓冲液.术前、术后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每组于移植后第14,28天处死一半动物,灌注后取脑,冰冻切片后行GluR1、Glu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MSCs移植后,治疗组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持续恢复.移植术后14 d,GluR1阳性细胞数,模型组和治疗组在海马CA1区均高于对照组(P <0.05,0.01);GluR2阳性细胞数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8 d,GluR1阳性细胞数,模型组在CA1、CA3、DG区均高于对照组,在CA1、CA3区亦高于治疗组(P<0.05,0.01),模型组和治疗组在DG区均高于各自移植后14 d阳性细胞数(P<0.05,0.01);GluR2阳性细胞数,治疗组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区各组表现出与GluR1表达类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改善大鼠下胸段脊髓损伤模型的后肢运动功能,并对其中枢AMPA受体GluR1/2表达有调节作用,表现出潜在的抗慢性应激作用.
-
非气性腹腔内加压对肝损伤大鼠的止血效应
目的 评价非气性腹腔内加压作为肝脏损伤后院前救治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Wistar大鼠29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进入IAP0、IAP5、IAP10、IAP15组(每组鼠数分别为8,8,8,5只),建立抗凝大鼠严重肝损伤动物模型后,采用非可扩张性充气式气囊相应地行0,5,10,15 mm Hg(1 mm Hg =0.133 kPa)等不同程度的腹腔内加压.实验过程中,如平均动脉压(MAP)< 95 mm Hg时,颈静脉内补充乳酸钠林格液(3.3 ml· min-1·kg-1)直至MAP达到100 mm Hg.持续30 min后,以饱和氯化钾处死动物,记录各组动物死亡率、失血量、补液量、肝脏湿重以及MAP等指标.结果 IAP0、IAP5、IAP10组动物无死亡,IAP15组4/5的大鼠于加压后10~15 min内死亡.IAP0、IAP5、IAP10、IAP15组大鼠腹腔内失血量依次减少[(54.20±11.30) ml/kg、(43.98±9.20) ml/kg、(32.49±7.40) ml/kg、(25.77±14.16) ml/kg,P<0.01].IAP10组补液量高于IAP0、IAP5、IAP15组补液量[(31.06±3.14)ml、(24.94±6.67) ml、(23.06±7.98)ml、( 16.50±7.27) ml,P<0.05].IAP5、IAP10、IAP15组中肝脏湿重明显大于IAP0组肝脏湿重[(11.18±1.45)g、( 12.13±0.96)g、(11.41±1.20)g、(10.03±0.58)g,P<0.05].IAP5、IAP10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81±19.65) mm Hg、( 65.80±15.36 )mm Hg,P>0.05)],却明显高于IAP0及IAP15组MAP[ (41.22±10.00) mm Hg、(44.50±28.60) mm Hg,P<0.05)].结论 非气性腹腔内加压对于严重的大鼠肝脏损伤具有止血作用,但需注意避免腹腔内压力过高所致的副作用.
-
抑制IL -6/STAT3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肝损伤的影响
脓毒症及其导致的MODS仍然是临床医学的棘手问题.研究表明,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全身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作为脓毒症时细胞内的主要信号转导系统之一,与脓毒症主要炎症介质IL -6的释放密切相关[1,2],在脓毒症的急性组织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抑制IL - 6/STAT3信号通路是否影响脓毒症时的全身炎症反应或组织损害,目前仍不清楚.笔者采用盲肠结扎穿孔(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选用STAT3抑制剂西罗莫司(Rapamycin,RPM)阻断该信号通路,观察其对脓毒症大鼠肝损伤的影响.
-
掌背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研究进展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有肌腱、指骨外露,是手外科临床的常见损伤.损伤原因以手外伤多见,亦可发生于瘢痕及肿瘤切除术后或伤口感染等.治疗方法较多,如:短缩缝合、鱼际皮瓣、邻指皮瓣、推进皮瓣、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远位带蒂皮瓣及游离皮瓣等方法都能达到覆盖创面的目的要求,但术后皮瓣感觉恢复不满意,造成耐磨性较差.
-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对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两种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万汶和贺斯)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对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54例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万汶( AHH130)组、贺斯(AHH200)组和乳酸林格液(LR)组,每组18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脉氧饱和度(SpO2);检测AHH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4 h(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2天(T4)和术后第3天(T5)时血尿素氮(BUN)、血尿肌酐(BCr、UCr)、尿白蛋白(ALB)和尿α1-微球蛋白( α1 - MG)的变化;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和钠清除分数(FSC);记录尿量、补液、失血及输血情况.结果 三组HR、CVP、MAP在各时相点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失血量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补液量和异体血输入量AHH130组和AHH200组明显少于LR组(P<0.01).三组BUN、BCr和尿ALB在各时相点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H后,AHH130组和AHH200组尿α1 - MG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至T5虽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T0水平(P<0.01),且各时相点尿α1 - MG浓度明显高于LR组(P<0.05).AHH后AHH130组和AHH200组CCr呈下降趋势,在T2低,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回升,至T5时接近T0水平.各组FSC在AHH后均有轻度升高,T2明显,但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相点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各时相点肾功能所有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结论 HES(万汶和贺斯)AHH对术前肾功能正常的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的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能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是安全可行的血液保护措施.
-
单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其不愈合率也因此逐年增加[1].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经许多临床研究证实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2,3].2007年11月-2010年4月,笔者应用单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患者16例(16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1999年10月- 2006年10月所收治的42例患有严重踝关节骨关节炎并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并按照Kofoed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分;同时根据Mayo踝关节置换的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根据Kofoed评分标准,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都明显优于术前(P<0.05),优良率为90% (28/31);而根据Mayo踝关节置换的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7% (27/31).结论 人工全踝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为需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栅栏样”切取髂骨法在自体植骨术中的应用
取髂骨术是骨科临床常用手术之一.因其手术较小,常不被重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甚至高达24%~49%[1,2].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自体髂骨取骨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开展了“栅栏样”切取髂骨的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对112例患者术中采用“栅栏样”切取髂骨法切取髂骨,其中92例患者获得随访,男49例,女43例;年龄18~73岁[ (37.2±5.4)岁].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17例,后路胸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12例,前路胸腰椎椎间植骨融合10例,胫骨平台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跟骨骨折等关节周围骨折Ⅰ期植骨14例,新鲜长骨粉碎性骨折Ⅰ期植骨5例,骨折愈合不良或不愈合植骨13例,慢性骨髓炎Ⅰ期植骨4例,良性骨肿瘤植骨17例.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腹腔大出血救治成功体会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并发症的一种微创介入技术.目前主要用于门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大出血,尤其是经药物、内镜及外科手术治疗无效的大出血,以及顽固性胸、腹水、肝肾综合征、Budd - Chiari综合征、肝移植患者等待供体期间预防大出血的患者,也有文献报道可用于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治疗[1].随着TIPS技术的应用,其并发症的发生也相对增多,主要包括腹腔出血、肝性脑病、支架狭窄等.
-
烧伤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的分离及其形态学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烧伤创面主要的优势菌群之一,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其耐药性逐渐增强,已经成为烧伤患者主要的耐药细菌.因此,及时了解烧伤患者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对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及控制耐药性的蔓延十分重要.笔者在分离鉴定烧伤患者创面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础上,观察其形态学的变化,并探讨这些改变与其耐药性的关系.
-
汶川地震后送至重庆伤员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后送至重庆伤员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的效果,为制订重大灾害后送伤员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首先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问卷(PHSQ)、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应对方式问卷对389例伤员进行测评,按照PHSQ评分结果将伤员分为对照组及应激组,此后对应激组给予心理干预,1个月后对此组伤员进行第二次心理测评.结果 (1)此批伤员入院时PHSQ评分≥8分共117人(30.08%),划分为应激组,其余为对照组.(2)应激组的SCL - 90焦虑、忧郁、恐怖及附加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应激组以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为主,其中以退避、幻想应对为主(P<0.01),而对照组则以合理化、求助应对为主.(4)应激组的领悟社会支持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应激组经过1个月心理干预,PHSQ分≥8共53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2,P<0.05).同时SCL - 90焦虑、附加因子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差异(P<0.01),应对方式从不成熟型向成熟型转变,以求助为主要应对方式.结论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主要与焦虑、忧郁、恐怖的情绪、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及缺乏领悟社会支持相关.针对性地及时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利于伤员心理健康.
-
68例穿透性心脏损伤的救治分析
穿透性心脏损伤( penetrating cardiactrauma,PCT)是胸部创伤的危重疾病,常由于弹片、锐器刺入胸部造成.由于其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约有69%~84%的患者在现场和送往医院的途中即已死亡[1].而如果能够及时救治,生存率可达80%以上[2].笔者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199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PCT患者68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PCT的临床特点,总结PCT的救治经验.
-
妊娠期创伤19例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和妇女妊娠期间生活的日益活跃,妊娠期创伤渐多见,是造成孕妇非产科病因死亡的主要原因[1,2].笔者收集我院2000-2009年资料完整的19例妊娠期创伤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孕妇年龄19~37岁,平均26.7岁;孕周13~29周,平均21.4周.受伤至就诊时间30 min~17 h,其中0.5~1h7例,2~3h9例,4~17h3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坠落伤3例,殴击伤2例,其他2例.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4 | 06 |
1990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