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중화로년심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6-9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0126
  • 国内刊号: 11-446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lnxnxg.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小鹰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障碍研究

    作者:周小英;高旭光;马丽萍;李娜

    目的 检测G1期向S期转换的特异性阻滞剂雷帕霉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探索AD新的外周标记物及治疗靶点.方法 选择AD患者50例(AD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经植物凝集素(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循环)干预24 h(T24期细胞),再经雷帕霉素干预24 h(T48),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2组T24、T48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 在T24期细胞,AD组与对照组G1期细胞和S期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4±5.25)% vs (71.11±4.94)%,(18.55±3.57)% vs (18.13±3.53)%,P>0.05];在T48期细胞,AD组G1期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7.19)% vs(71.05±4.14)%,P=0.005)],而S期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9.12±4.36)% vs (15.26±3.27)%,P=0.003)].结论 经雷帕霉素处理的AD细胞呈现不明显的G1期向S期的阻滞效应,A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障碍,G1S检验点功能障碍有望成为AD新的外周标记物及治疗靶点.

  • 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关联研究

    作者:李晓利;王沛华;范利;王强;曹剑;于丽伟;石建元;刘晓庆;李思宾

    目的 分析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和P2Y12基因多态性是否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产生影响.方法 入选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1个月)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431例,根据阿司匹林抵抗(AR)诊断标准,分为AR组59例,非AR组372例,并使用美国Sequenom系统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P2Y1rs1065776(893C>T)和P2Y12 rs5853517(i-ins801A,H1/H2单体型)2个位点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 AR组血肌酐明显高于非AR组[(92.82±83.07)μmol/L vs (78.75±20.41)μmol/L,P=0.01].2组P2Y1 rs1065776突变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携带突变等位基因T的TT+ CT基因型与野生型纯合子CC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2Y12 H1/H2单体型和突变的H2单体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携带突变等位基因H2的H2/H2± H2/H1基因型与野生型纯合子H1/H1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AR与血小板ADP受体P2Y1和P2Y12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

  • 中国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流行病学特征的系统评价

    作者:曲艳吉;卓琳;詹思延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在中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开展预防及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及PubMed、荷兰医学文摘和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2期)等英文数据库,纳入有关PSCI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提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使用META-ANALYST软件,采用广义倒方差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35篇文献,13篇文献报道PSCI的发病率总样本量为2332例,18篇文献报道PSD发病率总样本量4468例.脑卒中后≤3个月PSCI和脑卒中后痴呆(PSD)的发病率分别为56.6%和23.2%.PSCI和PSD的患病率为37.9%和19.0%.PSD的1.5年死亡率为50.0%,高于脑卒中后非痴呆患者的8.0%(x2=156.25,P<0.01).结论 我国PSCI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发病率有时间、地区分布特征.诊断标准、研究现场、脑卒中及人口学特征是PSCI流行病学的重要影响因素.

  • 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胡小亮;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

    目的 分析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为临床干预这类高血压患者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的老年人454例,根据门诊血压测量结果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持续高血压组156例、隐蔽性高血压组98例和理想血压组200例.比较3组血压变异性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持续高血压组、隐蔽性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参数和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理想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高血压组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明显高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吸烟比例明显低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这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靶器官损害的机制之一.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合并症的影响

    作者:裴晶;齐志刚;高燕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分布情况、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的应用现状及对心血管合并症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OSAHS患者575例,其中中枢型OSAHS 35例,外周型OSAHS 226例,混合型OSAHS 31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心血管疾病以及应用nCPAP治疗的现状及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转归.结果 575例OSAHS患者中43.3%合并心律失常,其次为高血压(31.5%)及冠心病(26.7%);目前对OSAHS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用nCPAP治疗的仅占14.6%;与未使用nCPAP治疗的患者比较,经nCPAP治疗后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 OSAHS患者心律失常、冠心痛、高血压发病率高,目前OSAHS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nCPAP的使用率低.nCPAP治疗可降低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频率,提高血压达标率.

  • 老年急性丘脑出血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临床分析

    作者:胡登科;刘利生;刘晓海;杨昆胜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丘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丘脑出血患者106例,根据入院后早期(24 h)空腹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38例,轻度升高组21例,中度升高组23例,重度升高组24例,对各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糖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基本痊愈率明显高于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P<0.05,P<0.01).结论 老年急性丘脑出血早期血糖中度和重度升高的患者预后明显较血糖正常及轻度升高者差,而血糖轻度升高并不改变患者的预后.

  • 斑块组成对晚期药物支架贴壁不良影响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研究

    作者:迟云鹏;郭成军;吴小凡;杨娅;何东方;赵林;卢春山

    目的 探讨基线斑块组成对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 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113处病变)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DES置入及基线和随访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分为LSM组11例和无LSM组65例.结果 11例患者有16处(14.2%)病变,随访时发现LSM.不同D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M组糖尿病(63.6% vs29.2%,P<0.05)、支架长度[(29.4±5.5)mm vs (26.2±6.0)mm,P<0.05]、坏死核心体积[(29.8±14.0)mm3 vs(21.4±9.5)mm3,P<0.01]及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26.5±6.6)% vs (20.1±6.6)%,P<0.01]均明显高于无LSM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OR=1.144,95%CI:1.052~1.243,P=0.002)和糖尿病(OR=3.829,95%CI:1.158~12.663,P=0.028)是L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病变坏死核心成分和糖尿病与不稳定性心绞痛DES置入术后LSM形成有关.

  • 法舒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和内皮微颗粒数量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政;杨勇;华先平;吴瑞霞;陈平英;谢华强

    目的 研究法舒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内皮微颗粒(EMP)以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老年冠心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EPC及EMP水平的变化,采用超声检测肱动脉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方法,观察法舒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 法舒地尔组与对照组治疗前EPC、EMP和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法舒地尔组EPC和FM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EM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法舒地尔具有升高老年冠心病患者EPC数量、降低EMP水平和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法舒地尔治疗对老年冠心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兔脑梗死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作者:朱尧;汪青松;黄海丽;管叶明

    目的 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MS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于3、7、14 d对兔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测定血清NGF、BDNF含量变化,14 d TUNEL法检测缺血灶周围大脑皮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SC组缺血再灌注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3、7、14 d血清NGF和BDNF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MSC组3、7、14 d血清NGF和BDNF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MSC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兔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增加血清NGF、BDNF分泌,并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 丹参酮ⅡA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蔡辉;常文静;赵凌杰;赵智明;董晓蕾;沈思钰

    目的 探讨丹参酮(Tan)ⅡA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60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雏化模型,动脉夹闭4周后,将存活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anⅡA低剂量组[L-TanⅡA组,10 mg/(kg,d)]、TanⅡA高剂量组[H-TanⅡA组,20 mg/(kg·d)]及阳性对照药物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组,100mg/(kg·d)],每组8只.8周末检测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组织病理学、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心肌同组基因蛋白A(RhoA)、Rho激酶1(ROCK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血清TNF-a蛋白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羟脯氨酸、RhoA、ROCK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TNF-a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L-TanⅡA组和H-TanⅡA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TanⅡA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降低下游炎性细胞因子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少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为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 丹酚酸B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作者:李伟望;王海萍;张娟娟;吕洋

    目的 探讨丹酚酸B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的可行性.方法 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第2代BMSC经丹酚酸B诱导分化为诱导组,未诱导为对照组.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连接蛋白43(Cx43)、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原代细胞接种4h后贴壁生长,48 h后细胞呈纺锤形和长梭形,传代细胞经丹酚酸B诱导1周后细胞呈多角形、梭形等形状,部分细胞有分支,诱导4周后诱导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变,细胞核位于中央,呈柱状的细胞紧密平行排列,有明显方向性.诱导组细胞中均有结蛋白、cTnI、Cx43及p38MAPK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32.3%、53.5%和64.8%,对照组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结蛋白与cTnⅠ呈共表达.结论 丹酚酸B体外可诱导大鼠B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 联合水蛭注射液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作者:胡跃强;唐农;吴林;孙淑荣;苏锦勋;覃琴

    目的 观察脑缺血后处理中,联合水蛭注射液进行后处理,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磷酸化蛋白激酶B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C组)、IPOC+水蛭注射液后处理组(P-L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及IPOC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SO组有少量磷酸化蛋白激酶mRNA及蛋白表达;与SO组比较,I/R组表达明显升高;与I/R组比较,IPOC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IPOC组比较,P-L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IPOC可能通过诱导磷酸化蛋白激酶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水蛭注射液可进一步促进其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叶子明;刘莹;秦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梗死重要的预警信号[1].其发生率在TIA后1周内达12%,3个月内高达10%~20%[2].有效预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指导临床分层治疗显得尤为重要[3].Johnston等于2007年提出ABCD2评分,已被AHA/ASA推荐用于评估TIA的预后及预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该评分提高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明显改善了TIA预后及降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4].由于该评分未结合影像学结果,患者若已存在缺血病灶或脑动脉狭窄,单独使用ABCD2评分预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则其准确性可能会降低.因此,ABCD2评分结合影像学检查将会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价值.

  • β肾上腺素受体研究进展

    作者:郭彦青;李艳芳

    β肾上腺素受体(β-AR)共分为3种亚型,β1-AR和β2-AR发现较早,β3-AR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发现.β3-AR与β1-AR和β2-AR同属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3个胞内环、7次跨膜区和3个胞外环,不同点是β3-AR的C末端缺乏蛋白激酶A和β受体激酶的磷酸化位点.β3-AR主要存在于棕色脂肪及白色脂肪组织,β3-AR参与了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调节心血管、抗肥胖、调节糖脂代谢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的解痉等.现对近年来有关β3受体功能及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 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明辉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复流,梗死区的缺氧血管床承受了再通血管内动脉血流的冲击,而导致的梗死区继发性出血,经头颅脑CT扫描可发现,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出现散在或局限性的高密度影,以上这种病理现象又可称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它被公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并发症,在初发病的几天内出现,可高达15%.在病理形态学上可以分为点状出血和片状血肿,容易与脑出血相混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在既往的研究中,未能完全明确发生机制与风险因素,但是,获悉这个信息又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出血性转化不可预知的出现,增加了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就此而言,深入了解与探究其相关风险因素具有深刻意义.

  • 抗凝药物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作者:董军;刘寅

    血栓性疾病发病率升高,使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增加.现有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高,需要监测凝血指标等缺点,促使人们不断研究抗凝血机制及各种抗凝药物.我们就目前各种抗凝药物的抗凝进展、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 维生素K拮抗剂1.1 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物 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了双香豆素,其代表药物为华法林.华法林影响维生素K与其环氧化物的循环转化,影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服药后,凝血因子合成受阻,但是体内原有的凝血因子仍旧需要时间进行代谢,通常服药1~3 d后,才能产生抗凝作用,故不能单独用于急性抗栓的治疗.

  • 月份和季节对老年人脑出血发病的影响

    作者:叶红晖;夏永梅;厉郡华;李向云

    目的 探讨月份和季节与老年人脑出血发病之间的关系,以其为本地区老年人群降低脑出血的发生提供对策扣建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脑出血患者509例,将年龄≥60岁的313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19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圆形分布法,先求患者发病的时间集中度(r),再求出平均角(a)和角度均数标准差(S),推算脑出血集中时间和高峰期,采用Rayleigh's检验.结果 老年组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月划分,α=304.42°,Z=4.9052,平均角为11月(P<0.05).按不同季节划分,(a)=307.41°,Z=6.5847,平均角属于冬季(P<0.01).结论 老年患者脑出血的发病在11月份高;存在冬季高发的特点.

  • 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作者:杨军;邵蕾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离退休脑梗死患者150例,入院后1周内行MSCTA、CDFI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等.结果 150例患者,MSCTA检查颈动脉分叉部位血管正常、管壁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55、66、179处;CDFI检查正常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60、63、177处;两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分叉病变一致性为81.7(245/300).MSCTA总体斑决检出率及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7,P>0.05).结论 MSCTA与CDFI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一致性较好,联合应用可综合评价斑块性质,可以提高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诊断率.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的影响

    作者:张新勇;沈军;周永;陈强;林森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分为高Hcy组80例和正常Hcy组76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并比较血小板CD62P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Hcy组比较,高Hcy组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Hcy能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 脑卒中样发作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克雅病三例

    作者:刘晓彩;王国强;张微微;李莹;高妹茹

    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7~2013年诊治的3例克雅病患者,男性2例,年龄61岁,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女性1例,年龄63岁,子宫绒毛癌行子宫全切术后.例1,患者男性,61岁.因发作性眩晕5周,步态不稳、言语不利、视物变形4周入院,入院前5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眩晕,改变体位可诱发.当地医院头颅MRI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给予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入院前4周开始步态不稳,间断幻视、幻听,地点定向障碍.既往有高血压史.入院时体检:远记忆力尚可,近记忆力、计算力减退;意识清楚,暴发性语言;双眼不恒定水平眼震.肌力5级,肌张力偏高;双手姿势性震颤,双侧指鼻、轮替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行走、站立不稳,Romberg征阳性.

  • 冠状动脉CT成像的剂量控制策略及进展

    作者:高建华

    自从1972年计算机断层成像诞生,CT成像技术已不断发展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诊断手段之一.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进步,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已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但是,CCTA的辐射损伤对患者的远期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在保证并提高诊断准确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心血管影像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作者:蔡剑鸣

    1 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或不良嗜好,正在加重、加快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的发展.研究证实,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大危险因素[1].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死性疾病,而AS疾病及其导致的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栓塞,则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2].尸体解剖研究结果显示,颅外颈动脉AS易损斑块发生率达28.4%[3].颈动脉作为AS疾病容易累及的部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磁敏感加权扫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稳惠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的T1 WI及T2 WI图像不同,反映的不是解剖学结构信息,而与特异性抑制脂肪信号以显示脂肪的脂肪抑制序列类似,是一特殊的扫描序列,采用多种技术显示顺磁性及高磁化率物质,还用于显示含顺磁性物质浓度较高的微小静脉结构.质子在外加磁场内获得能量后,将以指数形式衰减(亦称自由感应)释放信号,亦即能量,由于磁场的不均匀性,这一时间将大大缩短,称T2*时间.

  • 糖尿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体积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的关系

    作者:华丕虹;毛屏;周丽;胡荣慧;张剑;朱琴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体积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与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270例,根据VAT值分为VAT正常组118例、VAT增高组152例,测血压、体重指数、腰臀比和AIP.检测血生化、肝肾功能、TG、TC、HDL-C、LDL-C、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脐平面单层扫描测量VAT,计算Gensini积分.结果 VAT正常组钙化斑、纤维斑比例较VAT增高组明显升高,腰臀比、AIP、Gensini积分、软化斑、混合斑比例较VAT增高组明显降低(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与年龄、腰臀比、AIP、高VAT、腹腔内脏脂肪/腹壁皮下脂肪呈正相关;AIP与VAT、TG、LDL-C和腰臀比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糖尿病高VAT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脐平面扫描显示,高VAT、冠状动脉狭窄多>75%,斑块多为软化斑和混合斑、VAT和AIP与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VAT可作为冠心病危险评估的有用指标.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郭会映;孙芳;张宗军;戚荣丰;倪玲;庞建鑫

    目的 探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ALFF)的分析方法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49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经临床痴呆量表评分后,分为血管性痴呆(VaD)组1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组20例,认知功能正常为对照组19例.分别采集高分辨率结构像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通过ALFF分析方法计算并对比3组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观察VaD组ALFF统计脑图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aD组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及双侧颞叶脑区ALFF明显降低,额中回、额上回、项下小叶脑区ALFF明显升高,VCIND组内侧前额叶ALFF明显降低,左侧顶叶及颞中回ALFF明显升高(P<0.05);与VCIND组比较,VaD组后扣带回/楔前叶、左侧小脑区ALFF明显降低,双侧额叶、颞叶及前扣带回明显升高(P<0.05);回归灰质体积后,VaD组ALFF统计脑图与多个临床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的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有关,ALFF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 心电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快心率患者中的应用对策

    作者:孙红;王新江;惠萍;姚洪祥;王新明

    目的 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 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 mSvvs 10.1 mSv,P<0.01).结论 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作者:朱惠萍;李常红;杜志华;张燕辉;冯浩;于逢春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 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 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赵倩;蔡剑鸣;赵锡海;蔡祖龙;赵绍宏;杨立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管腔面积、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颈动脉斑块包括: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破裂.进行Spearman's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CACS组颈动脉整体的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和管壁厚度明显多于低CACS组(P<0.05).CACS与颈动脉的管壁面积、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和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521、0.556、0.215、0.377,P<0.05,P<0.01).颈动脉斑块钙化和富含脂质坏死核的出现概率与CACS明显相关.结论 CACS与颈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内成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ACS对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内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作者:崔豹;马露;曾源;韩旭;李雪梅;蔡剑鸣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连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4例和无症状组29例,双盲评价影像资料,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患者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斑块纤维帽稳定性预测30 d内临床症状稳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5%、65.5%和74.0%,纤维帽较薄/破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纤维帽完整较厚者的7.39倍,OR值7.39,95%CI:2.69~20.3(P<0.001).2组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性的影像学指标.

  • 磁敏感成像对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张楚楚;孙永安;程欣欣;徐俊;曹季祥;王江波;徐德洋;陈俊;刘文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威像(SWI)对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导致脑出血病因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8例头颅CT确认脑出血患者中,同时行SWI扫描的23例,其中男19例,女4例,对比分析头颅CT和SWI诊断出血灶检出率;电话随访患者4~18(10.78±5.31)个月.结果 23例患者中,9例符合CAA波士顿诊断标准,占39.13%.头颅CT显示10个出血灶,但未显示任何脑微出血灶;SWI除显示与头颅CT相同的出血灶外,同时显示脑微出血灶95个,显著多于头颅CT.随访时,1例失访,1例复发脑出血死亡,1例病情加重,其余患者病情平稳.结论 SWI对脑出血,尤其是脑微出血灶的检测敏感性高,优于头颅CT,有助于CAA所致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 急诊CT血管成像预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管再通的研究

    作者:方志荣;朱春雷;陆金鑫;张微微;朱光明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源图像得到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栓信号密度与血管再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采用CTA源图像测量血栓密度(CD),根据2次TIMI评估的差值定义血管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12例和未再通组32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血栓密度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 与未再通组比较,再通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和颅内段再通比例明显降低,颅外段再通、CD绝对值明显升高(P<0.05).CD绝对值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0);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高和颈动脉颅内段闭塞的患者血管不易再通(P=0.032,P=0.042);心房颤动患者颈动脉闭塞后血管容易再通(P=0.011).结论 CTA源图像测出的血栓密度值与血管再通有相关性.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效果差.

  • CT血管成像的侧支循环评分用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终梗死体积

    作者:孙勇;李莹;魏微;张微微;朱光明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大密度投射重建成像技术(CT angiography 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 reconstructions,CTA-MIP)得到的侧支循环评分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终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利用CTA-MIP评估侧支循环.测量3~6个月的终梗死体积.利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侧支循环状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5例患者中,7例侧支循环评分为0分,25例为1分,43例为2分,40例为3分;57例的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预后好;58例的90 d改良Rankin量袁评分>2分,预后差.入选因素建立的模型与终梗死体积显著相关(r=0.993,P<0.01).侧支循环状态是终梗死体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3).治疗方法和血管再通不能预测终梗死体积.结论 脑卒中超早期的影像评估应包括血管成像,以尽早获取侧支循环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 磁共振灌注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杜志华;李宝民;王君;李大胜;于逢春;陈新平;杨兴东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5例年龄≥70岁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在术前及术后72 h分别行PWI检查,对比手术前后影像的改变,并与相关CT灌注成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成功实行CAS,术前PWI异常的患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术前PWI正常的患者在术后无变化.手术前后脑血流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WI检查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前后有明显改变,其结果与相关CT灌注研究相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