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

临床骨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림상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0287
  • 国内刊号: 34-116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临床骨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戴尅戎,江曙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

    作者:刘笠;柳玉兵;任国文;雷志刚

    目的:探讨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显露,手指伸入骨折前方协助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36例均获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参照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3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结论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作者:严实;廉永云;逯代锋;董锋;李红喜;张云鹏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固定非骨水泥髋臼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29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29髋)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手术指征为术前X线髋臼覆盖率<70%。非骨水泥髋臼杯全部安放在真臼位置,附加操作:软组织松解17髋,治疗性股骨截骨2髋,结构性植骨1髋,股骨短缩3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参数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年。 Harris评分从术前36~75(68.4±8.49)分提高到85~100(92.2±4.05)分( P<0.05);其中优25髋,良4髋。影像学观察髋臼内壁截骨处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6~12个月时骨重塑。 X线检查显示没有无菌性松动和透亮线,真臼固定稳定。结论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可以提供良好的髋臼位置、足够的髋臼覆盖及保留足够内壁厚度,并且无需植骨。

  •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带薄层肌肉岛状皮瓣修复胫骨慢性骨感染缺损创面

    作者:覃松;喻忠斌;夏晓枫;车彪;刘骏;王凯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带薄层肌肉岛状皮瓣修复胫骨慢性骨感染缺损创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12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并骨外露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为9~16 cm2。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72个月。12例转移肌皮瓣均一期存活,伤口愈合时间14~21 d。1例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行网状打孔并以肝素钠溶液冲洗网孔1周后皮瓣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3周后愈合;所有感染均治愈。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并骨外露疗效理想。

  • 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 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刘潮坚;石昭宏;蔡拉加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5例SchatzkerⅤ型(31例)和Ⅵ型(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先透视下闭合复位或辅以小切口复位胫骨平台内外侧髁,并给予螺钉固定,再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对塌陷骨折撬拨复位人工骨填充。结果骨折解剖复位39例,近解剖复位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标准:优32例,良15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5.5%。切口并发症7例(12.7%):其中切口浅表感染2例,钉道感染5例,未发生深部感染,骨髓炎及骨不连。结论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 纽扣钢板与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进;吴刚;江亚;张强;刘群;刘锴;杨祖华

    目的:比较应用纽扣钢板与带袢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新鲜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为新鲜单纯肩锁关节脱位,不合并肩关节周围其他损伤。按单、双号分为纽扣钢板组(A组)和带绊钢板组(B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后的患肩功能;术后第3天及术后6个月测定喙锁距离分析复位丢失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Constant 评分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位丢失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复位丢失较小,固定安全、可靠,是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较为理想的方法。

  • 髌骨合理设计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鲁木;马子君;史然利;柏文昆;周庆全;张大海;戴栋栋

    目的:探讨髌骨合理设计后重塑在全膝关节置换( TK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及所需置换髌骨的形态,对56例TKA患者(72膝)术中进行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观察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情况,用K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治疗效果。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仅1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70°,活动较差,但疼痛明显减轻;其余患者屈曲活动度在0°~110°。 KSS评分:优69膝,良2膝,中1膝,优良率达到98.6%。结论术中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对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可以使未进行髌骨置换的TKA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3种方式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朱昌荣;章莹;肖进;郭晓泽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锁定钢板双层皮质、单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3种方式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双皮质和单皮质固定以及普通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大综合位移。结果①3种固定方式都可出现一定的内固定应力集中,但4种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大应力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式。②位移情况:压缩工况三者无差别;扭转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位移大于双皮质固定;弯曲试验中双层皮质固定大于单皮质固定。结论对于锁定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单层皮质固定比双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临床治疗应采用双层皮质固定。

  • 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

    作者:赵志明;董桂贤;于桂泳;张宁;刘鹏;刘玉民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1例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处全部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3%。结论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能早期负重的优点,尤其适合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高爱国;赵鹏;张钦;程力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治疗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为单节段融合。结果手术时间127~209(168±41) min;术中出血量23~361(192±169) ml;术中X线照射时间72~136(104±32) s;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3.8(2.6±1.2) d。疼痛VAS评分术前(7.20±1.02)分,末次随访(1.71±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100%。未发生并发症。 X线片显示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 MIS-TLIF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可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Ⅱ度以下腰椎滑脱的患者;但手术时间较长,医患X线暴露较多。

  • 前路颈椎内固定术后负压引流与无负压引流的效果比较

    作者:刘伟;薛茵;高德华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内固定手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术后给予负压引流)和实验组(术后给予无负压引流)。两组患者术式均为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部位放置一条引流管,术后当天使用一次止血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引流效果、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个患者术后每日护理工作总耗时方面,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两种引流方法对术后伤口引流、拆线及患者康复方面效果相同。采取无负压引流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胸腰椎结核前路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

    作者:桂钱欢;李波;余雨;屈一鸣;卢旻鹏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对其中15例术后复发合并窦道形成并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均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翻修术治疗。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14例治愈,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1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6.67%(1/15),经抗结核及换药4个月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与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性结核菌株出现、非活性异物过多放置、内固定松动失效、长期营养不良及不正规化疗有关;前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良好的植骨支撑、后路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有效的化疗可明显减少翻修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 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作者:杨照耀;吴涛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95~210(168.1±79.8) min,出血量550~1500(646.3±187.5)ml。骨折解剖复位率82.9%(34/41)。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8(41.9±11.8)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14~19(17.1±1.3)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1%。结论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临床功能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效果

    作者:尚福亮;张庆民;陈华;李斌

    目的:比较肱骨头置换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效果。方法对74例≥75岁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肱骨头置换组( A组,n=39)和钢板内固定组( B组, n=35),A组行肱骨头置换术,B组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利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为(88.9±8.1) min,短于B组的(105.7±11.2) min(P<0.001)。住院时间:A组为(10.4±1.3) d,短于B组的(14.3±1.8) d(P<0.001)。出血量:A组为(186.5±29.6) ml,少于B组的(237.2±50.3) ml(P<0.001)。术后引流量:A组为(59.7±6.1) ml,少于B组的(81.3±8.2) ml(P<0.001)。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35(30.3±3.5)个月。术后肩关节内收角度:A组为43°(41°~49°),大于B组的29°(27°~33°);外展角度:A组为81°(78°~84°),大于B组的70°(68°~73°);内旋角度:A组为30°(28°~34°),大于B组的22°(19°~24°);外旋角度:A组为34°(31°~37°),大于B组的18°(16°~22°);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Constant-Murley评分:A组为(79.4±2.7)分,高于B组的(67.3±3.1)分(P<0.001)。临床痊愈时间:A组为(9.7±1.9)周,短于B组的(15.4±4.1)周(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12.8%)虽低于B组(2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头置换术治疗≥75岁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效果确切。

  • 微创单侧固定与开放双侧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效

    作者:陈志文;刘晖;丁真奇;林斌;郭志民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 选择性骶骨切除对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黄智;张胜军;徐昕

    目的:用生物力学测试的方法分析新鲜人骨盆模型不同骶骨平面切除对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男性新鲜尸体L5-骨盆标本,平稳加载至1000 N,对各个测试点保留完整骶骨及不同平面骶骨切除骨盆模型的剪切应力、大主应力、位移及刚度变化依次测试,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进行骨盆环的测量,记录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结果随着骶骨切除平面的增高,各个测试点的剪切应力、大主应力及骶骨下沉位移均有不同程度增大,骨盆的轴向刚度逐渐减小。当切除平面到达S1时变化明显,尤以经过1/4 S1组、1/2 S1组变化显著,与S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骶骨的切除范围与骨盆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密切相关,残留骶髂关节各种应力随着骶骨切除平面升高而急剧增高,骨盆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当骶骨切除到S1椎体时,极易发生骨折,需要通过腰骶髂局部重建的方式增强骶髂关节的稳定性。

  • 4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项炜;陈彦;朱力;吴松;李想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重建锁定钢板、锁定解剖钢板、Her-bert中空螺钉和交锁髓内钉4种内固定方法治疗11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比较4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手术时间:重建锁定钢板组长于锁定解剖钢板组、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重建锁定钢板组和锁定解剖钢板组多于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长度:重建锁定钢板组和锁定解剖钢板组长于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重建锁定钢板长于锁定解剖钢板组、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手术方法肩关节功能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重建锁定钢板组、锁定解剖钢板组各有2例钢板断裂,Herbert中空螺钉组2例退钉,交锁髓内钉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4种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Herbert中空螺钉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较重建锁定钢板和锁定解剖钢板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更具合理性。

  • 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6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微创经皮置钉(微创组,36例)和传统开放置钉(传统组,32例)。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腰部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 角、置钉位置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6~27(21.4±3.35)个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地时间微创组较传统组均显著减少(P<0.05)。 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部疼痛术后1周微创组较传统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

  • 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张友;周宏斌;成杰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 VSD)技术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VSD技术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11例手背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组织缺损面积1.8 cm ×2.0 cm ~3.0 cm ×6.0 cm,切取皮瓣面积2.0 cm ×2.5 cm ~3.5 cm ×7.0 cm。结果切取第2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7例,第3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2例,第4掌背动脉皮瓣皮支岛状皮瓣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瓣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5个月。伤指关节功能、皮瓣外形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 TAM)标准评估伤指功能:优6例,良3例,中2例。结论 VSD可有效控制创面炎症,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血运可靠,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 关节镜下应用全内缝合法修复半月板撕裂

    作者:徐立;梁军;葛洪醒;金涛;周峰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68例半月板撕裂患者。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和MRI检查。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Barrett标准评价临床愈合情况,根据MRI检查评价影像学愈合情况。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68个月。患者交锁、打软腿、积液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疼痛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改良Lysholm评分由术前35~64(39.8±1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5~100(91.8±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Barrett标准,59例(86.8%)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MRI检查:58例(85.3%)完全愈合,8例(11.8%)部分愈合,2例(2.9%)未愈合。结论应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 手术体位对高龄患者腰椎后路手术的影响

    作者:黎裕明;王华;戴海;庞俊峰;刘会江;黄宗贵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高龄患者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5例年龄≥75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后路手术,随机抽签分为俯卧位组(30例)和侧卧位组(35例),患者术前均行俯卧位或侧卧位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术前并存疾病、手术体位耐受情况、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术后麻醉复苏时间、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侧卧位组优于俯卧位组( P<0.01),术后麻醉复苏时间侧卧位组短于俯卧位组( P<0.01)。两组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按Macnab改良标准评分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侧卧位腰椎后路手术能够有效提升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CO2分压。

  • 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治疗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

    作者:林斌;赵忠胜;庄泽民;史吉胜;陈志达;薛超;蔡弢艺;郭志民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脊索瘤6例,Ewing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用VA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改良Biagini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9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截骨水平位于S26例,S33例。手术时间150~320(221.7±35.6) min,术中出血800~1800(1144±332.5)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1个月。4例出现皮肤坏死后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后伤口愈合。术前9例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术后2例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刺激感存在,1例括约肌功能丧失、不能感觉排便刺激。6例术后存在神经性疼痛,治疗4个月后VAS评分为0.5~3分。1例Ewing肉瘤与1例软骨肉瘤复发;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32个月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能顺利完成S2水平骶骨整块切除手术,方法可靠,可达到彻底的肿瘤切除边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大小便功能影响较大。

  • 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

    作者:高俊;李志华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4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结果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行X线或CT复查显示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局部连续性骨痂形成。术后无骨不连、后凸畸形、再发性椎管狭窄等并发症。按JOA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稳定脊柱,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减少术后因瘢痕增生粘连导致的并发症,疗效满意。

  •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作者:周三毛;郭卫春

    目的:评价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9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恢复至E级7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除1例植骨融合延期外,其余患者植骨均愈合良好。 Cobb角术前22.6°~48.5°,术后10°~21°。结论胸腰椎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 拇外翻截骨矫形绷带外固定的疗效

    作者:高战鳌;张云;赵思桥;马顺前

    目的:分析微创截骨矫形后绷带外固定拇外翻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19例(961足)拇外翻患者微创截骨矫形术后采用“8”字绷带缠绕外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截骨均愈合,时间为12~20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假关节形成者。结论绷带外固定可以达到维持复位后的固定要求,使骨折愈合;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方便、灵活、痛苦小且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在一些特殊部位骨折固定中应用。

  • 胸腰椎骨折三平面、二平面内固定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顾翔;赵乐;陈林;陈优民

    目的:比较脊柱后路三平面及二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三平面内固定30例、二平面内固定30例。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VAS评分,并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结果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三平面内固定组术后及取出内固定后的Cobb角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均优于二平面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三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好,有利于后凸畸形矫正和维持矫正效果,可减少术后伤椎高度的丢失,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可作为胸腰椎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首选。

  •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作者:阮渊;王生介;刘伟峰;蒋小军;厉晓龙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膝)的资料。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证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2个月。28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为122°~135°(128.39°±4.69°),术后力线内翻角度为1.2°~4.0°(2.51°±0.10°)。术后HSS评分:优24膝,良2膝,可2膝。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延缓全膝置换时间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

  • 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笪晓伟;李启中;区杰雄

    目的:比较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生活质量SF-36评分、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VAS评分1.7分±0.8分, ODI 22.6分±3.6分,SF-36评分85.5分±12.1分,Cobb角15.2°±2.1°,椎体高度19.9 mm ±0.9 mm;术后对照组:VAS评分2.6分±1.3分,ODI 28.3分±4.5分,SF-36评分70.3分±11.2分,Cobb角19.7°±2.4°,椎体高度18.5 mm ±0.6 mm;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近期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 CT在肩关节骨性Bankart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许金樱;庄汝杰;许向东;吴龙兴

    目的:探讨CT在肩关节骨性Bankart损伤中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收治26例单肩骨性Bankart损伤患者,除采用X线正位、轴位、穿胸位检查外,再予以CT检查,扫描层厚3 mm,并由1位影像科医师及1位骨科医师独立读片。结果26例患者中,X线正位及穿胸位片仅发现11例存在关节脱位,并未发现骨性损伤;而CT检查发现2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性损伤。结论 Bankart损伤由于其解剖位置、骨折片大小而导致单纯X线检查无法确诊,CT检查在骨性Bankart损伤的早期具有更好的辅助诊断作用。

  • 经皮穿刺纤维环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作者:黄杰烽;郑杨;夏臣杰;何川;赵凯;杜文喜;陈俊杰;童培建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制备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使用自制穿刺针穿刺L3~4、L4~5和L5~6椎间盘位置,实验组穿刺椎间盘深度为5 mm,假手术组钝性穿刺但不损伤椎间盘,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3、6、9周每组取2只兔麻醉后行腰椎MRI检查,处死行大体观察并取椎间盘行HE染色及髓核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术后3周开始实验组MRI信号强度、髓核蛋白多糖含量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下降( P<0.05),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大体观察及HE染色显示实验组髓核及纤维环呈逐渐退变趋势。结论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法能成功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动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 后路经伤椎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何翔;来津;邢顺民;王东旭;谭俊铭

    目的:比较后路经伤椎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节段组(采用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33例)和双节段组(采用经伤椎双节段固定,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个月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个月。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24个月ODI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单节段固定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双节段固定够有效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

  • 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烨;何登伟;陈剑;刘飞俊;吴忠伟;朱科军;俞伟杨;盛孝永

    目的:评估SLIC评分系统对下颈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6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对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 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异常、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损伤。根据SLIC评分系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2(12.6±1.2)个月。15例评分≤4分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评分=4分者转为手术治疗;8例评分=4分及53例评分≥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好转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SLIC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 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治疗指端缺损

    作者:文文;佘远举;艾方兴;许永涛;熊健;秦超;李志浩

    目的:探讨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的方法治疗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的方法治疗42例患者共53指。结果所有皮瓣均存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伤指指端和指甲外形满意。结论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是治疗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

  • 手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作者:宋锦旗;邓雪峰;王雪冰;黄定根;陈飞强

    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2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左下肢8例,右下肢12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扭伤4例,车祸伤6例。螺旋形骨折15例,斜行骨折5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11例术前即确诊后踝骨折,9例术后确诊后踝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7~15 d。1.2治疗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7例,钢板固定13例。后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14例,拉力螺钉固定6例。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髓内钉固定:取膝前方正中纵行切口,对骨折行轴向牵引并行手法闭合复位,插入主钉,安装远近端瞄准器置入远近端锁钉各2枚。钢板固定:C臂机透视达解剖复位后,在远端或近端先作一个长2~3 cm的皮肤切口,然后在骨表面置入解剖锁定接骨板。后踝骨折固定:均采用胫骨后外侧纵向切口,显露后踝骨折并解剖复位后,选用T形钢板或1~2枚拉力螺钉从后向前固定。术后抬高患肢,抗感染、消肿、止痛治疗,待疼痛减轻后指导进行膝、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 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

    作者:李金生;谢学义

    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14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9~55岁。左侧8例,右侧6例。肩峰喙突骨折1例,体部骨折12例,颈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 d。

  • Herbert螺钉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

    作者:陈明初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Herbert螺钉治疗15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50岁。骨折按Pipkin分型标准:Ⅰ型9例,Ⅱ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0 h。

  • 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笼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

    作者:王治君;马天文;张宇;杨正鼎

    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们对2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钉棒固定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V-Y腱成形术联合Krackow缝合法治疗跟腱再断裂

    作者:王学磊;康志秋

    2009年10月~2015年2月,我科采用V-Y腱成形术联合Krackow缝合法治疗12例手术后跟腱再断裂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7~52岁。既往在外院手术9例,在我院手术3例。术后跟腱再断裂时间:<1周2例,2~4周7例,>1个月3例。其中2例伴有原伤口皮肤裂伤。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

  • 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

    作者:曹欣

    2007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依据不同Pipkin分型选择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骨折

    作者:酒涛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25例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不可吸收编织线环扎加8字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作者:董文林

    2011年6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不可吸收编织线( Ethibond Excel MB66)2道环扎加2个8字缝合外固定治疗35例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间断式Arch钢板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志伟;李大刚;杨俊;黄祖元;芮刚

    2010年2月~2012年8月,我科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后路单开门时,采用 Arch 钢板行颈椎管成形术,间断式固定C3,5,7或C3,6,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前外侧切口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胫骨Pilon骨折

    作者:周广明;田哲

    2011年3月~2014年10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腓骨解剖钢板胫骨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8例合并腓骨骨折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骨蜡封闭解决外固定钉干扰负压封闭引流密封问题

    作者:薛文;管晓鹂;王增平;钱耀文;刘林

    2014年6月~2015年3月,我们将骨蜡封闭技术应用于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 VSD )治疗113例患者,报道如下。

  • 内外侧双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宋国全;詹世安

    2006年8月~2013年8月,我科应用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4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 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王华;林博文;吕猛;周天健

    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三踝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王玮;韩巍

    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35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0~58岁。骨折按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外旋型16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展型7例,旋前外旋型8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待肿胀消退后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5~14 d。

  • 非骨水泥型长柄假体治疗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

    作者:胡伟;许永涛;苏志辉;严凤翔

    2009年4月~2014年10月,我科采用非骨水泥型长柄假体翻修治疗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石骨症并双侧股骨上段骨折1例

    作者:魏厚泉;练克俭;林达生;庄泽民;李林

    患者,女,37岁,因摔伤致双侧大腿疼痛、畸形、活动受限6d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呼吸20次,血压16.23/10.64 kPa。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双下肢外旋畸形,皮肤无破溃,大腿肿胀明显,关节无肿胀,末梢血运好;双侧大腿压痛,可触及明显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皮肤感觉正常;双髋、膝关节活动因疼痛拒绝检查,余关节活动正常。血常规:RBC 2.59×1012/L、HGB 75 g/L。 X线片显示:双股骨上段骨折,断端向内侧移位明显,双侧股骨皮质明显增厚,髓腔消失。椎体呈“夹心蛋糕”征,髂骨呈“同心圆”征(见图1A)。患者平素体健,于第2次剖宫产后出现昏迷20 h,醒后视力丧失。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在全身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术中钻孔时首先使用小号钻头,保持低转速钻孔,穿过双层骨皮质后再使用直径稍大的钻头再次钻孔则容易钻入,同时使用冰盐水冲淋钻头,有效降低钻头转动所产生的高温,避免钻孔周围骨坏死,引起内固定物松动;钻孔时注意勤换钻头,避免扭转或折弯力量致术中出现骨折。术中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对合良好。手术历时145 min,出血约500 ml,术中输红细胞悬液4U、普通冰冻血浆300 ml,放置负压引流管后闭合伤口。术后复查血常规:RBC 2.97×1012/L、HGB 89 g/L;X线片显示双侧股骨上段骨折断端对合满意(见图1B)。术后第4天出院。

  • 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体栋;陈浩(综述);唐海(审校)

    棘突间撑开器( ISP)植入术是一种脊柱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目前对ISP的临床应用仍存争议。该文以常用ISP为主,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ISP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阐述ISP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一些争议。

  • MCP-1-CCR2抑制剂治疗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后筠(综述);戴闽;张斌(审校)

    人工关节磨损颗粒诱导全身的巨噬细胞迁移到关节假体周围,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趋化因子,其中巨噬细胞趋化性蛋白-1(MCP-1)在调节全身的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迁移和慢性炎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有可能减轻与磨损颗粒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溶解。该文介绍磨损颗粒分类及其生物学特征,以及MCP-1-CCR2信号通路与磨损颗粒诱导的全身性巨噬细胞迁移、终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研究进展情况。

  • 全膝翻修术后可不必用闭式引流: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

    作者:胡孔足(摘译)

    目前临床治疗中全膝翻修术后常规采用闭式引流。作者将83例全膝翻修术随机分为引流组(42例)和非引流组(41例)。发现失血量分别为1856 ml 和1533 ml,非引流组输血量显著少于引流组。两组人口学分析、切口并发症、关节评分以及感染率无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全膝翻修术后用闭式引流并无益处。

  • 与髋关节前路线相关的股外侧皮神经解剖分析

    作者:胡孔足(摘译)

    近年来,髋关节前入路逐渐流行。作者研究了28具尸体半骨盆(10具是配对的,8具不是配对的)解剖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发现股外侧皮神经有3种分布类型:一种为缝匠肌型(36%),特点是主干沿缝匠肌外侧缘分布,没有或者伴有一支很细的后侧分支;一种为后侧型(32%),特点是有一支粗的后侧支;一种为扇形(32%),特点是有很多相同粗细的分支。在50%标本中发现,股外侧皮神经在腹股沟韧带近侧分为2支或者2支以上。62%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进入大腿,27%经过髂前上棘上方,11%经过髂前上棘外侧。股外侧神经始终行走在皮下脂肪组织深层。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前入路不可能完全避免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其后侧支容易损伤。为减少神经损伤,切口要尽量靠外侧。

  • 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痛采用髌骨置换是否有效?

    作者:胡孔足(摘译)

    全膝置换术后部分患者抱怨膝前痛,有时会采用髌骨置换作为处理方案。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6例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痛而采用髌骨置换处理的患者。平均随访74个月,发现虽然KSS评分有所提高,但是9%患者疼痛没有改善,65%患者不满意手术效果。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需要再手术。因为疗效无法令人满意,作者不再推荐采用髌骨置换处理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痛。

  • 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全髋置换术疗效不佳

    作者:胡孔足(摘译)

    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手段,然而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比较困难。作者分析了48例患者(52髋)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与96例常规全髋置换术配对。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无差异,然而术后前者Harris评分差,尤其是步态、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显著差于后者。按照Lewinnek′s髋臼假体安全区分析,前者显著差于后者。因此,作者认为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全髋置换术疗效不佳。

  • 骨科多发伤患者常合并精神疾病并导致疗效不佳

    作者:胡孔足(摘译)

    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状态往往被医务工作者忽视。作者调查了332例成年多发伤患者,男238例,女94例。发现130例(39.2%)患者受伤前就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74例(22.3%)抑郁症、56例(16.9%)物质滥用。这些患者在骨科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精神科治疗,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出院后随访指导。并发症发生率为19.9%(66例)。抑郁症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作者呼吁需要更加重视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疗。

临床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