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肿瘤学杂志
Practical Oncology Journal 실용종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肿瘤医院
- 影响因子: 0.5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2-3070
- 国内刊号: 23-121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应用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肺腺癌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 通过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肺腺癌特异血清标志物.方法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选用弱阳离子加疏水膜芯片对15例肺腺癌患者,30例健康人血清进行检测,筛选在肺腺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在质荷比0-20 000范围内,共检测到180个蛋白峰,建立了由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组成的肺腺癌诊断模型.这8个蛋白质中有6个在肺腺癌中表达上调,2个表达下调.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在预测组中诊断肺腺癌的敏感性为93.33%(14/15)、特异性为100.00%(30/30);对检测组进行双盲检测,敏感性为73.33%(11/15)、特异性为86.67%(26/30).结论 由8个差异表达蛋白及其特定组合构成的诊断模型可以区分肺腺癌和健康人.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能直接筛选出肺腺癌患者血清中相对特异的潜在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 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 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l、CDK4、p16和Pb进行检测.结果 CyclinD1和CDK4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分别为36/70(51.4%)和28/70(40.0%),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和CDK4的阳性率分别为70.0%和6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0%和3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在大肠癌中为低表达33/70(47.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分别为57.1%和71.4%,Rb在大肠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7%、78.6%和85.7%.CyclinD1与CDK4呈正相关关系(P<0.05).CyclinD1与p16、p16与Rb是负相关关系(P<0.05、P<0.05).结论 CyclinD1、CDK4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16的表达可能受Rb蛋白的负调控;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16的低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误诊原因.方法 复习62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鼻塞、涕血和头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为面部中线破坏性病变.病理改变为肿瘤性淋巴样细胞弥漫或散在分布于凝固性坏死和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的背景上.所有病例表达T细胞标记,不表达B细胞标记;NK细胞标记阳性5例;EB病毒mRNA阳性56例(90%).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误治.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患者以T细胞为主,大多有EBV感染.
-
小鼠体内灌注五色灵芝提取液与LAK细胞协同抑瘤作用的观察
目的 探讨五色灵芝提取液与LAK细胞合用对小鼠移植性动物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按药物体内抑瘤作用常规筛选方法进行,试验动物用NIH小鼠.瘤株为小鼠肉瘤细胞(sarcoma-180).小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0只.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20 ml/kg/天灌胃.阳性对照组以环磷酰胺(CTX)20 mg/kg/天灌胃.第一实验组:灵芝液组20 g/kg/天灌胃.第二实验组:LAK细胞1×107/只/隔天+IL-2 5000U/天腹腔注射.第三实验组:灵芝液20 g/kg/天灌胃+LAK细胞1×107/只/隔天+IL-2 5 000 U/天腹腔注射.各组均于接种后24小时开始灌胃给药,连续10天.均于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计算抑瘤率.结果 各组抑瘤率分别是:第一实验组为46.41-60.42 %,第二实验组为44.85-51.29 %,第三实验组为对71.41-75.42 %.各实验组的抑瘤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灵芝液与LAK细胞联合组与单用灵芝液组或单用LAK细胞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五色灵芝提取液与LAK细胞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抑瘤作用.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治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 将吉西他滨/顺铂21天方案在进行适当剂量调整后,作为挽救姑息化疗的二线方案治疗老年、体力状况欠佳的复发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评价其疗效,毒副反应以及对体力状况(PS)的改善情况.方法 吉西他滨800 mg/m2,第1,8天静点;顺铂15 mg/m2,第1-5天静点,21天为一周期,连用2-3周期.结果 52例中无1例获CR,16例获PR,均为持续4周以上的PR,34例SD,2例PD,有效率为30.8%,95%可信区间为18.3%-43.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2个月,一年生存率32.6%.42例(80.8%)患者PS改善,所有患者的肿瘤相关症状均有改善.仅有少数病人(≤9.6%)发生Ⅲ度血液学毒性,全组无Ⅳ度毒性发生.结论 该方案疗效较好,能改善体力状况和疾病相关症状,且毒性反应轻微,耐受性好,对于老年、PS不佳的晚期复发进展NSCLC患者值得推荐.
-
TFF1和HSP7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TFF1和HSP70在结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结肠癌术后组织和15例正常组织TFF1和HSP70表达.结果 结肠癌组织TFF1和HSP70表达率分别为57.7%和70.4%,高于正常组织(26.7%和40%;P=0.03;0.04).TFF1表达与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25;0.005).HSP70表达与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32;0.031).TFF1和HSP70均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无关.TFF1和HSP70在结肠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306,P=0.009).结论 本实验首次研究TFF1与HSP7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相关性,提示两者在肿瘤发生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TFF1和HSP70在结肠癌高表达,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7例LESS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网织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LES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瘤细胞类似于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形态较一致,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短梭形,胞质较少,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细.肿瘤内有大量丛状生长的分支状小的、薄壁的血管,类似于子宫内膜的螺旋动脉,部分肿瘤血管透明变性呈星状或放射状结构.网织纤维染色见网状纤维丰富,围绕瘤细胞生长.肿瘤细胞7例CD 10阳性,5例ER阳性,6例PR阳性,2例actin阳性,CD34、CDll7、Melan-A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 LESS易误诊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及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以来的190例病例,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方进行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Speed1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做引导,根据患者CT扫描结果确定穿刺体位和穿刺部位,先行病灶部位薄层扫描(层厚一般为5 mm),然后根据扫描图像确定进针点、进针深度和进针角度.采用意大利Modena公司生产的18G半自动切割式活检针,按预先测定的角度、深度穿刺进针,穿刺至病灶边缘,扫描观察穿刺针与病灶的关系;如不合适,调整穿刺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再次扫描直至确认穿刺针在病灶内.然后取材.结果 本组穿刺的190例病例,181例(95%)获得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仅9例未确诊,5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胸腺瘤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胸腺瘤WHO组织学分型与Masaoka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按WHO组织学分型标准重新分类,并结合患者的Masaoka分期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胸腺瘤A型8例,AB型10例,B1型8例,B2型17例,B3型15例,C型7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92.6%,82.4%,54.5%,57.8%.Masaoka临床分期,Ⅰ期20例,Ⅱ期18例,Ⅲ期16例,Ⅳ期11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68.6%和35.7%.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χ2=39.47,P=0.001).各组织学分型间生存率的差异(Log-rank=17.17,P=0.004)与不同临床分期间生存率的差异(Log-rank=44.93,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HO组织学分型与Masaoka分期存在相关性,二者对于评估胸腺瘤的预后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提示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
-
空化效应毁损肿瘤血管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空化效应治疗晚期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2例晚期实体瘤患者采用空化效应肿瘤治疗操作方法及程序治疗,每例接受治疗两疗程,第一疗程治疗时间为第1、4、7天,休息两周,第二疗程治疗时间为第22、25、28天,第56天观察疗效.结果 42例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SD)22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35.71%,癌痛不适改善69.05%,生活质量评分改善69.05%.治疗后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0%.结论 空化效应治疗晚期实体瘤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可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
塞来昔布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研究
目的 研究塞来昔布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机制,探讨塞来昔布对宫颈癌的治疗意义.方法 Hela细胞分以下3组培养:Hela细胞对照组(A),仅用常规培养液(MEM)培养.塞来昔布设置2个浓度亚组,10 μmol/l(B1)、50 μmol/l(B2)在作用48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增殖状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塞来昔布作用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都有改变,细胞相对增长缓慢,随浓度的增长,细胞数呈递减的趋势;随着塞来昔布浓度的增加,COX-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
-
乳腺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中细胞蜡块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细胞蜡块(CB)切片检查在乳腺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乳腺癌的FNAC、CB及手术后常规切片资料进行对照分析.重点对定性诊断、免疫组化及制片优良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癌FNAC阳性检测率为90.12%,优于CB的83.87%,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然术前检测ER、PR、C-erbB-2CB相对于FNAC涂片有明显的优势,二者阳性率及优良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B对术前检测ER、PR、C-erbB-2效果良好,同时具有简单、方便、不增加患者痛苦的优点.
-
腹腔化疗联合腹部透热全身热疗治疗恶性腹水
目的 探讨腹部透热全身热疗系统在复治性恶性腹水腹腔化疗治疗中的辅助及增效治疗作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实验组为抽放恶性腹水后腹腔内灌注DDP+5-Fu为主药物后即刻行高功率微波腹部透热全身热疗,恒温期温度41-42 ℃,维持60分钟以上.对照组为仅行腹腔灌注化疗,用药方法同实验组.结果 50例复治恶性腹水总缓解率64%,其中实验组77.3%,对照组46.4%,前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周及28周,二组不同治疗方法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无统计意义上差异.结论 以腹腔灌注化疗联合经腹透热全身热疗治疗晚期肿瘤恶性腹水较常规单纯腹腔化疗疗效好,且毒副反应少,并有一定程序延长患者生存期作用,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C-my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C-my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56例因宫颈浸润癌行扩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0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及72例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行宫颈锥切或子宫全切的患者,年龄均在35岁以下,所有标本术后经HE方法染色诊断并分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 vision法)检测患者宫颈组织中C-myb的表达.结果 C-myb在宫颈浸润癌、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主要表达在癌细胞、异型上皮细胞、正常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在宫颈浸润癌,阳性表达率76.8%(43/56),与正常宫颈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Nlll/原位癌组与正常宫颈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myb在宫颈浸润癌病理分级Ⅲ级中表达阳性率94.1%,1级中表达阳性率5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myb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调节,可作为判断宫颈癌的恶性行为的一项指标,以及早期宫颈癌诊断的辅助指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中药加放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中药加放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167例确诊的Ⅰ-Ⅳ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为中药加放疗治疗组82例,单纯放疗对照组85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组在放疗同时服用中药,放疗后继服中药巩固治疗.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提示中药加放疗可延长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期.
-
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化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01年手术根治切除的429例Ⅱ期NSCLC的病例资料,其中231例辅助化疗组患者于术后4-5周开始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3-4周期,MVP方案治疗72例,CAP方案治疗89例,NP方案治疗70例,另单纯手术组198例.结果 ⅡA期单纯手术组和术后辅助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41.86%和48.96%(P>0.05),无显著差异;MVP和CAP化疗方案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37%和44.44%,与单纯手术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NP组的5年生存率为63.33%,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0.05).ⅡB期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0.35%和舵.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ⅡA期类似,对比单纯手术组,MVP和CAP方案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提高(37.21%,37.74%,P>0.05),而NP方案的5年生存率升高明显(55%,P<0.05).结论 3-4周期的NP方案术后辅助化疗能提高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
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清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肿瘤患者血清β-G活性变化.结果 肝细胞癌、胃腺癌、肠腺癌、食道鳞癌患者血清中β-G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不同癌瘤患者血清中β-G活性不同程度的明显升高,表明检测血清β-G活性,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是有意义的.
-
大肠癌辅助疗CF+5-Fu方案与FT-207+L-OHP方案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Ⅱ-Ⅲ期大肠癌根治术后病人的辅助化疗CF+5-Fu与FT-207+L-OHP两种方案的远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CF+5-Fu组58例,给予CF(200 mg)静脉滴注2h+5-Fu(375 mg-500 mg/m2)静脉滴注4-8 h,均为d1-5;FT-207+L-OHP组27例,FT-207(1g)静脉滴注d1-5+L-OHP(80 mg-120 mg/m2)静脉滴注d1.每例化疗三个周期以上,比较1年生存率、1年无病生存率、2年生存率、2年无病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 CF+5-Fu与FT-207+L-OHP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3.1%、88.9%,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5%、81.5%,2年生存率分别为81.8%、82.6%,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5%、73.9%,两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毒性反应相比较,CF+5-Fu组高于FT-207+L-OHP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是静脉炎;在发生白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口腔溃疡、脱发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在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腹泻、神经毒性方面,FT-207+L-OHP组均明显高于CF+5-Fu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Ⅱ-Ⅲ期大肠癌根治术后病人的辅助化疗CF+5-Fu与FT-207+L-OHP两种方案的远期疗效均较好,两组无统计学差异;CF+5-Fu组毒性反应明显较轻,疗效性价比更高.本文建议基层医院肿瘤科医生仍可优先选择CF+5-Fu方案来治疗Ⅱ-Ⅲ期大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
-
锎-252中子腔内后装治疗新疆地区巨块型宫颈癌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锎-252(252 Cf)中子腔内后装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评价及并发症发生.方法 体外照射选用6-MV X线加速器机,先给予全盆前后对穿照射,照射野面积为16 cm-17 cm×14 cm-15 cm,每周5次,1野/次,每次每照射野用1.8 Gy-2.0 Gy,盆腔中心的总剂量为25 Gy-30 Gy.然后于全盆大野中央档铅,4野对穿照射,面积3cm-4cm×14cm-15cm,每次每照射野1.8 Gy-2.0 Gy,每周4次同时给予腔内后装治疗,宫旁总剂量为25 Gy-30Gy.腔内治疗选用灵顿ZH-1000型252 Cf中子后装机,放射源为252Cf,每周一次,每次A点剂量7Gy-10 Gy,总剂量30 Gy-40 Gy.阴道消瘤1-2次,每次7 Gy,阴道消瘤量不包括在A点之内.结果 宫颈肿瘤CR占90.9%,PR占9.1%,NC占0.0%.放射性膀胱炎占18.2%,放射性直肠炎占27.3%.结论 252Cf中子射线是一种高LET射线,252Cf中子腔内治疗与高能X线外照射相结合,对晚期巨块型宫颈癌近期局部控制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双途径化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腹腔内复发或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静脉化疗.观察其毒副反应及1、3年复发转移率,1、3年生存率.结果 1年复发转移治疗组23.07%,对照组36.00%;3年复发转移治疗组50.00%、对照组84.00%.1年生存率治疗组为88.46%,对照组为88.00%;3年生存率治疗组为69.23%,对照组为36.00%.其中3年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除腹胀腹痛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预防肿瘤复发或腹腔内转移、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
层粘连蛋白受体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与肿瘤细胞表达的层粘连蛋白受体(laminin receptor,LN-R)结合产生多种生物学行为,LN-R与大多数肿瘤的转移和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TSLC1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
近在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研究中发现定位于染色体11q23.2上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因子TSLC1(tumor suppressor in lung cancer 1),编码属于Nectin分子的类似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Necl-2,其细胞外结构与其他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黏附分子高度同源.
-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与喉癌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生长调节因子,对上皮细胞起负性生长调节作用,其生物学效应的发挥均由其相应的受体介导,受体(TβR)的缺失,不表达或突变与肿瘤细胞失去对TGF-β的负性生长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就TGF-β及其受体与喉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
癌性恶病质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逆转
癌性恶病质(cancer cachexia,CC)主要是由肿瘤毒性产物及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引起的以全身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反应,其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对C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发病机制为基础的治疗药物将明显改善CC患者的预后.同时作者提出CC的诊断标准供参考.
-
脑转移瘤的临床治疗
1脑转移瘤的病理解剖及预后相关因素脑转移瘤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其中肺癌占64%.85%见于大脑半球,10%-15%发生于小脑半球,1%-3%发生于脑干,脑转移瘤多见于脑灰白质交界处且远离重要功能区,这一点也成为对脑转移瘤SRT(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SRS(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有利的解剖基础.
-
胃肠道干细胞与肿瘤发生的探讨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向多种分化的潜能,具有非对称性有丝分裂是其显著的特征,所谓非对称性有丝分裂是指干细胞增殖分化时形成1个性状与原干细胞完全相同的干细胞和1个分化细胞(暂时性放大细胞),而普通细胞增殖分裂则遵循肿瘤细胞增殖的病理性有丝分裂,形成2个性状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
Maspin在胃癌中的作用
Maspin属于丝氨酸家族的一种新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胃癌中表现出抑瘤活性.Maspin是1994年Zon等采用杂交消减技术于正常乳腺上皮组织中发现的,其功能相当于抑癌基因.Maspin在恶性肿瘤低表达及其在肿瘤转移细胞中的缺失由转录水平进行调节.
-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初被鉴别出来是因为它们能诱导异位的软骨和骨形成[1],由于其在大多数肿瘤中均有高表达而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肿瘤细胞内BMPs的表达亚型及程度以及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上,对该蛋白能否成为一种新的判断预后的指标及应用于临床治疗目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胃癌浸润、转移方式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在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包含诸多方式,这些方式的发生与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胃癌的扩散机制从各个方面得以阐述.现就胃癌的浸润、转移的过程,以及参与这些过程的重要分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展望这些分子机制为胃癌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的良好前景.
-
骨桥蛋白与肿瘤转移
骨桥蛋白(OPN)是一种磷酸化糖蛋白,是SIB-LING家族中的一员,它能作用于肿瘤转移的多个环节,促进细胞黏附、浸润,促进血管生成和抑制凋亡.
-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及其临床应用
近几年来,以脂肪微粒作为药物载体的靶向转移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药物脂肪乳剂一经开发,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
Bcl-2在肝癌和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引言Bcl-2(B-cell lymphoma/leukemia-2)基因是Bcl-2基因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该基因是Tsujimoto等从B滤泡性淋巴瘤染色体断裂点发现的凋亡抑制基因,Bcl-2作为一种重要的凋亡调控基因,他不仅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而且参与细胞增生的调控,他可以调控细胞由G0期向S期转换的时间,其过表达可以延长静止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但不影响细胞的生长.
-
核转录因子NF-κB与肿瘤
NF-κB是1986年由Sen和Bltimore[1]在成熟的B淋巴细胞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它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内含增强子的序列(5-GGGACTTTCC-3)特异性的结合,进而促进了κ轻链基因的表达,发挥转录和调控作用.
-
经皮肝穿刺氩氦刀治疗肝癌的护理
氩氦刀冷冻是一种只在刀尖冷冻,刀柄保持常温惟一可用氦气解冻的微创靶向冷冻仪器.这种冷热逆转疗法对肿瘤摧毁更为彻底,并可调控肿瘤抗原,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1].此项技术因术后出血少、损伤少、效果好而为患者所接受.2003年7月-2004年10月我院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56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1例艾素致过敏反应的抢救与护理
艾素(注射用多西他赛),为紫杉醇类抗肿瘤药,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早期化疗失败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我科在运用艾素静滴的过程中,通过对1例艾素致过敏反应患者的急救护理,了解了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
骨肉瘤癌性疼痛的护理
骨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于10-20岁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早期即可出现血源性播散和全身弥漫性转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行高位截肢术配合大剂量静脉化疗,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预后比较差.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临床报告
1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31岁,以上腹部隐痛一周为主诉入院,三个月前曾有过类似症状,二日后自行缓解.既往健康,查体无阳性体征.
-
12例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误诊误治病例分析
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又称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甲状腺疾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然消退.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