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深低温保存血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低温生物学原理应用于血液(红细胞)保存,可大幅度延长红细胞的体外存活时间和存活率[1].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Meryman教授将甘油保存的红细胞用于人体输血首获成功以来,冷冻血液逐渐在临床输血治疗学中得到推广.本科从2000年起开展了红细胞深低温保存,并经过临床应用,证实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计划无偿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人群血液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为探讨献血模式改变对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意义,笔者比较分析了55 410例上海市区2002年3~5月同期计划无偿献血(初筛)与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安全性检测指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控制街头采血细菌污染的体会
近年来,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且街头采血车的细菌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目前普遍重视的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1].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介绍如下:
-
微量板比色试验的应用评价
红细胞同种抗体在体内是否引起红细胞的破坏,用常规的血清学方法不能完全检测出来.致敏RBC在网状内皮组织系统内主要是被单核吞噬细胞破坏,在这些细胞上有可结合IgG1、IgG2、IgG3和补体C3或C4成分的特殊受体.单核细胞结合了致敏RBC后,通过吞噬作用或依赖抗体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ADCC)可破坏RBC.由于这类试验较常规血清学试验更接近人类自然免疫过程,因而在预测结果方面就更具有准确性和灵敏性.
-
应用M-MPHA测定反复输血患者的红细胞抗体
抗人球蛋白试验(AHG)被视为检测免疫性抗体的一种经典方法,特别对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病因的诊断十分有益.随着免疫血液学技术的发展,检测免疫性抗体方法也逐渐增多.新近,国外推出一种新的方法即磁珠固定被动血凝试验[1](M-MPHA),该方法具有简便、敏感的特点.为此,笔者应用该方法检测了109份多次输血患者的血清标本,并与AHG法进行Rh抗体敏感度的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扎鲁司特治疗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性产物,笔者采用ELISA方法测定单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大鼠和应用扎鲁司特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旨在了解扎鲁司特的疗效.
-
机采血小板者采前与采后血小板计数观察
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在近年来也有了很大发展,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
溶血样本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
溶血样本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中经常存在假阳性,从而影响了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准确性,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为了研究溶血样本假阳性发生的原因,笔者做了如下实验,现报告如下.
-
手工法和机采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比较
输注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较好的纠正作用,而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对临床输注效果十分重要.传统离心法(手工分离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与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浓缩血小板相比,质量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本文对两种方法制得浓缩血小板的主要质控指标进行比较.
-
血液抗-HCV初复检采用不同试剂的必要性
卫生部规定每袋血液必须经初、复检确认五项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均为阴性后方可用于临床,而目前国产的试剂盒,不同厂家在抗原(抗体)包被和灵敏度方面都有所差异,特别是抗-HCV试剂盒.故笔者对联合使用不同厂家试剂对抗-HCV检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献血现场HBsAg金标法检测适时间的探讨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接近10%[1],而HBsAg阳性是造成血液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街头(流动献血车或献血屋)无偿献血已占相当份额.为减少因HBsAg阳性导致的血液报废,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简称金标)已被广泛用于献血前HBsAg检测.由于街头采血工作的特殊性,应尽可能缩短献血者等候时间,为此笔者以100例HBsAg酶标试剂(ELISA)检测阳性标本作参照,测定不同时间段金标试剂HBsAg阳性检出率,以确定HBsAg金标法检测的适显色时间.
-
无偿献血469份不合格血液原因分析
实行无偿献血以来,血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其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不合格血液.本站2001年1月1日~2001年6月30日期间有7 362人无偿献血,其中469份为不合格血样,现分析如下.
-
丙酮酸在微板赖氏法测定ALT酶活力中的应用
丙酮酸在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的测定中,主要用于绘制标准曲线(赖氏法).测定ALT的方法有速率法和赖氏法等.赖氏法又分为试管法和微板法两种,试管法费工、费时,不利于计算机对原始数据的网络化管理,而速率法受温度影响较大,为此,笔者在微板赖氏法中,利用丙酮酸为标准液,进行ALT检测,并与试管法与速率法比较,现介绍如下.
-
1998~2001年蒙城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结果分析
为了解本地无偿献血者的基本情况,笔者对1998年10月~2001年10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
86株酵母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分析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广泛使用,导致酵母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且随着抗真菌药物的使用,这类细菌的耐药性也日趋普遍.现将本院2000年9月~2001年6月从各类标本分离的86株酵母菌鉴定及药敏结果报道如下.
-
300份静脉血与血袋抗凝血检测结果的比较
为了解静脉血与血袋抗凝血检测结果有无差异,笔者对11 985名街头无偿献血者中静脉血样检测结果异常者,同时取血袋抗凝血样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合肥地区正常人群HTLV (1+2)感染状况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感染,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和HTLV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如热带痉挛性麻痹或HTLV-1相关的脊髓病、HTLV-1相关性关节炎 (HAPP)、多肌炎、淋巴结炎等.在我国福建沿海及新疆、广东等地区都存在HTLV-1的流行区[1].笔者对合肥地区880名自愿献血者进行HTLV (1+2)感染调查,结果未发现HTLV (1+2)抗体阳性者.现报告如下.
-
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免疫学筛选及H1基因的克隆
目的获取可能编码新的血吸虫诊断和候选疫苗分子的cDNA克隆. 方法利用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获得一批阳性克隆,并对H1克隆插入片段的核苷酸进行序列测定.根据结果,一方面进行同源性分析;另一方面设计合成引物,应用PCR法进行扩增,并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 结果用抗血清初筛约7.2×103个重组的噬菌体,得到12个持续阳性反应克隆,其中H1克隆的插入片段长度为1 186 bp,具有一个5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现有的基因无任何同源性.利用PCR法成功地扩增了该基因,并克隆入载体pGEM-T. 结论从cDNA文库中筛选的对血吸虫感染可能具有保护作用的分子克隆是可行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EN病毒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用于SEN病毒(SENV)检测的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方法. 方法选择SENV各亚型间高度保守的5′端非编码区(5′-NCR)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可同时检测SENV所有亚型的nPCR方法.对173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96份正常人血清进行SENV检测,并随机选择3份PCR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 结果倍比稀释实验表明该方法的终检稀释度为103.PCR产物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各分离株与Genbank收录的SENV序列相应区段同源性为95%~96%.CHB患者SENV感染率为86.1%,正常人为85.1%,二者差异无显著性(χ2=0.381,P=0.537). 结论该方法敏感、特异且简便经济,适于开展SENV的流行病学研究.
-
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小板输注阈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方法分析本院3年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除外) 诱导缓解期间出血危险因素、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及临床出血情况. 结果 117例患者诱导缓解化疗178次,共输注机采血小板161次.在患者血小板计数<5×109/L时输注血小板,临床主要出血症状增加. 结论在患者状态稳定情况下,5×109/L作为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有高危出血因素时(如患者发热>38.5℃或有严重感染或化疗前高白细胞等)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应为15×109/L或更高.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中国汉族人群RHD基因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RHD基因的构成. 方法采用2套多重PCR-SSP扩增体系,对450例献血者(328例RhD阳性、112例RhD阴性、10例D变异型)的基因组DNA进行RHD特异性外显子3、4、5、6、7、9和内含子4,RHDΨ及C、c等位基因扩增,并与血清学Rh定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328例RhD阳性献血者中,326例具有全部的RHD基因特异性外显子,另有2例分别为DVa和DIVb;112例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35例存在全部的RHD基因特异性外显子(31.25%),但该35例样本中未检出RHDΨ基因37 bp的插入片段.10例D变异型中3例为DⅥⅢ,1例DVa,1例RHar0,1例DDFR;另外4例中,2例缺乏RHD所有特异性外显子,2例扩增出RHD所有特异性外显子. 结论中国汉族人群RHD基因的表达存在多种模式.多重PCR体系分析RHD基因既可诊断个体的RhD表型,又具有确认不完全D以及发现新的D变异型的优势.
-
经修饰的重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及其应用
目的寻找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结果定量、简便易行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方法采用重组技术,在现有已公布的梅毒螺旋体基因组中筛选出公认抗原性强的三个基因片段Tpp15、Tpp17、Tpp47进行克隆.为了获得水溶性高、特异性强、可标记性好的重组抗原蛋白,有针对性地设计引物以便对表达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进行修饰和改造,同时在收获高效表达的目的蛋白后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切割和高特异性纯化.以纯化的重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r-KTp15,r-KTp17及r-KTp47)为抗原,建立了诊断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双抗原夹心酶联检测方法(DAGS ELISA). 结果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重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的高效表达,经修饰纯化之后的目标蛋白水溶性提高,特异性增强,可标记性优于常规不修饰的重组蛋白.应用该三种蛋白为抗原建立的双抗原夹心法血清学诊断试剂盒共检测各期梅毒阳性患者210例,灵敏度达98.6%(207/210),检测正常献血者1 327例,特异性达100.0%(1 327/1 327),优于常规梅毒血清学初筛诊断方法RPR及TRUST法,与TPHA法的符合率为100.0%. 结论以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在梅毒血清学初筛实验室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筛查,在灵敏度、特异性方面优于现用的RPR/TRUST法.因此,该方法值得在梅毒血清学初筛实验室推广.
关键词: 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 双抗原夹心ELISA -
血站实施ISO-9000贯标认证的注意事项
血站实施ISO-9000贯标认证,应用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管理思想、方法支持血站的血液质量管理,对保证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血站己准备实施ISO-9000贯标认证,为帮助各地血站顺利进行贯标认证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现将笔者在组织实施ISO-9000贯标认证工作中注意的事项汇报如下.
-
农村无偿献血三种血液检测模式的比较
江阴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县级市,无偿献血者80%以上来源于农村.目前,本市完全自愿献血占的比例还不高,大部分是由政府下指标,各单位、乡镇组织动员完成.为方便农村献血,本站采用到乡镇现场采血的方法,几年来,先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血液检测模式,现对三种血液检测模式作一回顾分析.
-
金华市人群TT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输血传播病毒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TTV)是1997年由日本学者Nishizawa等首先报道[1],是一种新的可经输血途径传播的DNA病毒,有明显的嗜肝性[2],分布呈全球性,但其致病性仍存在争议[3].
-
南京地区HIV流行状况的调查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预后极为严重的传染病,目前我国已进入艾滋病高发流行期[1],而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本中心从1995年开始对献血者开展抗-HIV筛查,用ELISA法共筛查献血者标本413 896人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不同厂家试剂检测HBsAg、抗-HCV阳性结果不一致的分析
为了方便无偿献血者安全快速和保证临床安全用血,本站自2000年7月1日开始对所有无偿献血者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和用金标HBsAg试纸快速筛查,并对13744份用金标HBsAg试纸条筛选为阴性的血样进行ELISA法检测,结果检出HBsAg和抗-HCV49份.
-
长沙大专院校学生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的检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工作不断发展,在长沙市参加无偿献血的低危人群中,大专院校学生占有不可忽视的构成比 (60%~70%),重视大学生献血群体,了解他们HBsAg、抗-HCV感染情况,有助于保证血液质量,促进高校无偿献血动员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笔者对2001年长沙市28所高校学生中无偿献血者的HBsAg、抗-HCV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
ABO基因定型在疑难血型鉴定中的应用
Landsteiner1990年发现的ABO血型,是目前具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
-
西安地区献血者19种红细胞血型抗原资料库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随着ABO血型试剂的标准化和实验技术的完善,ABO血型系统输血的同型输注以及输血反应得到有效的防范.由于各血液中心对献血者只做ABO血型的检查,近年来ABO以外抗体所引起的输血反应问题被日益重视.对于具有ABO以外抗体患者的输血,常不能及时提供相合的血液.提示建立献血者多种血型抗原已知的资料库,为临床提供各种血型的血液,及时救治患者是必要的.为解决这一临床问题,本中心对献血者进行19种红细胞血型抗原的检查,并建立了资料库.
-
去白细胞输血器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输血是白血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是长期输血所带来的输血反应,也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为此,笔者使用去白细胞输血器为20例白血病患者输血,并对输血前后的效果进行了观察.
-
用ELISA试剂盒的剩余A、B液作游离Hb测定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用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体液及血液制品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1],该法较过去的联苯胺法简捷、敏感,且试剂无致癌作用,环境污染少.
-
红细胞悬液的保存方法对白细胞滤除效果的影响
去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引起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减少经输血而引起的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1/2)的传播,降低癌症的复发率,这可能与避免了输入同种异体单核细胞(MNCs)而引起的免疫抑制有关[1,2].
-
不同抗凝剂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体外造血细胞扩增效应的影响
脐血中原始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高于骨髓及动员的外周血,对造血生长因子刺激的增强效应亦优于骨髓干/祖细胞[1,2],脐血作为造血干/祖细胞的重要来源,具有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从脐血中获取更多的造血细胞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移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观察了不同抗凝剂对人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及单个核细胞(MNC)获取数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有机溶剂/清洁剂法(S/D法)、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稀有血型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1 中国人群血型遗传特性1.1 人种的划分世界上主要分三大人种,他们是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赤道人种.蒙古人种是世界上人口多的人种,纯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南亚的不丹,锡金;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见图1.
-
低密度脂蛋白研究进展
近年来,血脂增高、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危害城镇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血脂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成为热点.血脂是一个总称,包括血浆中的甘油三酯(TG)、磷脂(PL)、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这些不溶于水的脂类在血浆中与水溶性的蛋白质(载脂蛋白)相结合而运输,形成血浆脂蛋白系统.应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人们将血浆脂蛋白分离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一、二级预防试验显示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预防CHD临床事件发生,减少CHD死亡.Sniderman AD等主张在CHD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将高LDL-C放在致病作用的中心位置[1].本文就LDL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采血穿刺误入动脉致大面积瘀血1例
临床资料献血者,男,23岁,工人,于2000年10月16日来本站献血.经体检合格后献血,在采血时献血者要求用左肘部静脉.采血者作皮肤准备后(没有观察另一侧),选用左肘正中静脉.穿刺见血后血液流速较快,采血约50 ml时,发现血液颜色鲜红,似动脉血,立即中止采血,用无菌干棉球覆盖针眼,嘱其屈肘止血,换右肘部静脉继续采血,顺利采集400 ml,经休息饮用少量食品后,无其他不适,自行离开.
-
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合并巨细胞包涵体1例
母子ABO血型不合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常见病因[1].此外,某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CMV),也可导致HDN[2].换血疗法(ET)是治疗HDN的重要方法.笔者遇到1例合并症病例,现报告如下.
-
冷凝集素致机采血小板产品聚集1例
临床资料献血者,男性,42岁,农民,身高170 cm,体重65 kg.一年前有献血史,2001年11月30日来本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采前血常规检测:WBC 5.7×109/L;RBC 4.75×1012/L;Hb 168 g/L;PLT 187×109/L;HCT 44.7%.
-
AB3亚型1例报告
血型的正确鉴定是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前提,ABO亚型的不合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检验中进行正反定型是一种简单,且能有效检出红细胞亚型的方法.如发现正反定型不符,则须做进一步的检查.在确认血型(含亚型)后,方可保证输血的安全.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较少见的AB3亚型,现报告如下.
-
自身冷抗体伴IgG抗-E 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肺癌,中度贫血,曾输血3次,再次输血时,配血主管发生凝集,送至本实验室.
-
冰冻保存血小板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保存的血小板,保存期短,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且易受到细菌污染,而低温条件下贮存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得到长时间有效地贮存,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输注血小板供不应求的难题.冰冻保存血小板具有良好的临床止血效果,可有效防止细菌的污染,且具有长期大量保存稀有血型血小板的优点[1],目前在临床已被广泛使用,但只有正确掌握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才能提高冰冻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
-
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现场处理的体会
目前,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已成为无偿献血血液采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采血车内相对简陋、狭窄、拥挤的空间里,面对众多的初次献血者,做好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对出现献血反应者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方法,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广泛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
临床基因护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
2013 | 01 02 03 04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