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중화검험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2/R
- 国内刊号: 韩锟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乳腺癌细胞缺氧微环境中癌胚抗原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判断意义
目的:探究癌胚抗原( CE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缺氧微环境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在缺氧和常氧条件下培养乳腺癌细胞 MDA-MB-231,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CEA的表达变化;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30例乳腺浸润性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病理组织中CEA﹑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和碳酸酐酶-9( CA-9)的表达水平;收集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16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水平,同时采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法研究患者临床资料与CEA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Log-rank法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乳腺癌细胞缺氧条件下CEA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氧条件,且CEA蛋白水平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乳腺癌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IF-1α表达区域可见CEA高表达, CEA与CA-9在同一区域共同表达,线性回归法分析发现CEA表达水平与HIF-1α( P=0.0096)的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术前升高的血清CEA水平与患者肿瘤长径大小密切相关( P=0.015)﹑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32);乳腺癌患者CEA阳性组和CEA阴性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9.85个月和39.0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结论 CEA在乳腺癌缺氧微环境中表达上调,血清CEA水平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与药物相关代谢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联合分析氯吡格雷药物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ABCB1、PON1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及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4至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且进行介入治疗的299例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患者(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采用数字荧光杂交测定CYP2C19(rs4244285与rs4986893)、ABCB1(rs1045642)、PON1(rs662)位点的基因型。根据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大小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17例)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282例)及氯吡格雷低反应(CLR)组(54例)和非氯吡格雷低反应(CLR)组(245例)。根据CYP2C19(rs4244285与rs4986893)分为快代谢型(EM)、中间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 CR组的年龄(71.1±11.1)岁高于NCR组(65.02±10.51)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9,P<0.05)。结果 CYP2C19的PM组与EM+IM组相比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Z=-2.065,P=0.039)且此差异并不由年龄引起(Z=0.405,P>0.05)。 PON1(rs66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CR(χ2=0.175,P=0.916)、CLR (χ2=1.589,P=0.452)的发生及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水平不具有相关性( Z=-0.030,P=0.976)。ABCB1(rs1045642)与CR(χ2=1.722,P=0.423)、CLR(χ2=0.176,P=0.916)的发生及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水平不具有相关性(Z=-0.331,P=0.741)。结论 CYP2C19弱代谢型与氯吡格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下降具有相关性;ABCB1(rs1045642)、PON1(rs66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不具有相关性。同时,在CYP2 C19弱代谢型患者上也不会加重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降低。
-
生化及免疫指标在 IgA 肾病 Lee 氏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IgA肾病( IgAN)患者生化及免疫指标在不同性别及Lee氏分级中的差异,为IgA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6至12月诊断为IgAN的住院患者213例,收集生化及免疫指标数据,根据Lee氏分级将患者分为Lee氏分级≤3组和Lee氏分级>3组,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ROC曲线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gAN患者平均年龄为(35.0±10.6)岁,男女比例为2.04∶1.00。 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同型半胱氨酸( HCY)、免疫球蛋白E ( IgE)、免疫球蛋白M (IgM)、前白蛋白(PA)、铜蓝蛋白(C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白蛋白(Alb)、α2球蛋白(α2-G)和γ球蛋白(γ-G)在性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胱抑素C (CYS-C)、HCY、补体C4(C4)、β2微球蛋白(β2-MG)、PA、α1-AGP、α1球蛋白(α1-G)、免疫球蛋白G(IgG)、IgM和转铁蛋白(TF)在Lee氏分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ROC曲线显示,CYS-C与β2-MG的AUC分别为0.891、0.839;CYS-C的cutoff值为1.56 mg/L时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75.3%;β2-MG的cutoff值为0.275 mg/dl时敏感度为80.3%,特异度为78.8%。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过两次变量筛选,CYS-C(OR:31.380,95%可信区间:10.808~91.113,P=0.000)与HCY(OR:1.035,95%可信区间:1.002~1.069,P=0.040)被引入模型。 CYS-C联合HCY判断Lee氏分级的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和曲线下面积( P值)分别为84.3%、86.2%、0.705和0.894( P=0.000)。结论CYS-C、β2-MG、PA、HCY对Lee氏分级的应用价值较高。尤其CYS-C和β2-MG与Lee氏分级相关性较好,提示与IgAN病情严重程度相关;CYS-C联合HCY可提高IgAN的Lee氏分级诊断效率。生化及免疫学指标可辅助提高Lee氏分级的准确性,并为临床治疗IgAN提供有效的实验室依据。
-
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及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分析肾移植术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血脂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高血脂对肾移植术后或肾功能的影响及血脂监测对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移植泌尿外科肾移植术后随访的患者492例作为肾移植组,健康体检者221名作为正常对照。测定各组Hcy、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LDL-C),根据Hcy参考范围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同时测定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C)水平,并通过CysC估算肾小球率过滤( eGFR),根据《肾脏病与透析病人生存质量指导指南》( KDOQI)的慢性肾脏疾病( CKD)分期标准分组。进一步依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比较各组TC、TG、HDL-C、LDL-C水平及心血管高危因素比例,分析Hcy与血脂4项及与肾功能的关系。采用U检验、卡方分析、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肾移植组TC(4.48~5.85)、TG(1.05~1.91)、HDL-C(1.33~2.01)、LDL-C(2.53~3.72)、Hcy(11.99~20.2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C (4.02~5.33)、TG(0.81~1.74)、HDL-C(1.11~1.58)、LDL-C(2.21~3.32)、Hcy(8.9~12.4)(P=0.00、0.00、0.00、0.00,P<0.01);肾移植组Hcy与eGFR、HDL-C值呈负相关( r=-0.565、-0.197, P<0.01),与TG呈正相关(r=0.107,P<0.05);肾移植Hcy异常患者组HDL-C(1.15~1.77)水平显著低于肾移植Hcy正常组(1.35~1.97)(P=0.001,P<0.01),LDL-C(2.51~3.93)水平高于Hcy正常组(2.44~3.69)(P=0.023,P<0.05)。肾移植患者Hcy异常组血脂高危因素计数比例0项55.4%,1项23.5%,2项14.2%,3项6.5%,4项0.4%,明显高于正常组0项69.8%,1项17.2%,2项9.1%,3项3.9%,4项0.0%(P=0.019,P<0.05)。将Hcy同列为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GFR 45~59 ml/min/1.73 m2组高危因素计数各水平比例也高于eGFR 60~89 ml/min/1.73 m2组( P=0.018, P<0.05)。分别对危险因素TG、LDL-C、Hcy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G、LDL-C、Hcy与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损伤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P<0.01)。结论肾移植患者Hcy水平与TG、LDL-C升高呈一致性升高,并伴随肾功能eGFR的下降;肾移植患者TG、LDL-C、Hcy水平升高可能引起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差异;监测肾移植患者血脂与Hcy水平有助于临床预估肾功能受损的程度。
-
补体系统稳态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C1 q与C3 a及C5 a 相对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2至4月在阜外医院拟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53例患者入组。根据临床表现和造影结果分为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组( n=24)和对照组(n=29,包括稳定性心绞痛19例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心病者10例)。入院后EDTA采血管收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并严格控制在PCI术前。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中C1q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C3a、C5a水平。组间比较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 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补体分子水平及补体分子相对水平是否与ACS独立相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血浆中C3a (4531.14μg/L与4179.95μg/L, t=1.381,P=0.173)及C5a (6.44μg/L 与4.42μg/L, t=0.133, P=0.108)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1q水平则明显降低(176.98μg/ml 与200.60μg/ml, t=-2.022, P=0.048)。与对照组相比,C1q/C3a在ACS组显著降低(4.05×10-2与4.97×10-2, t=-2.484, P=0.016),且经过多变量校正后C1q/C3a与ACS仍独立相关(OR=0.937, P=0.047,95%CI:0.879~0.998)。结论本研究在临床水平验证了C1q/C3a比值水平与ACS独立相关,C1q/C3a比值可作为评估补体系统稳态的重要指标,对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和基因分型。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52株。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使用改良Hodge试验确证碳青霉烯酶的表型。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 MLST)分型技术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型。结果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具有多重耐药,对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耐药,耐药率100%(52/52),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93.5%(43/46),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97.8%(45/46),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97.8%(45/46),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17.4%(8/46),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 ST101型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3/3,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3,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3/3,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3/3,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 ST709型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1,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1,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1,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1/1,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 ST1393型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1,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1,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1,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1/1,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 ST2068型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1,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1,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1,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1/1,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 PCR检出46株产KPC-2型耐药基因菌株,5株OXA-48型菌株,1株DNM-1型菌株。 MLST分型ST11型是主要型别,共46株,均为碳青霉烯酶KPC-2型,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的菌株MLST分型为ST2068型,产OXA-48型的5株菌MLST分型中3株为ST101型,1株为ST709型,1株为ST1393型。结论本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为KPC-2型,另外有散在OXA-48和NDM-1型;MLST分型主要为ST11,为我院感染治疗及防控病原菌的传播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依据和参考。
-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联合连锁分析法进行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致病基因 CACNA1 A新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索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与CACNA1 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家系患者和正常人以及1000名正常对照DNA,对该家系的先证者和另一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并进行连锁分析、CACNA1A基因测序验证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位于CACNA1A基因的8号外显子的新突变位点(c.1168A>G),导致天冬酰胺替换为天冬氨酸(N390D)。结论 CACNA1A基因突变N390D是新发现的引起该家系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的致病突变。
-
北京地区表观健康成年人群中高敏肌钙蛋白 I参考范围的初步建立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表观健康成年人群中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 ( hs-cTnI)参考范围的建立,并分析hs-cTnI水平与其他常用临床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选取法选取2015年1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表观健康人群440名,其中男性217名,平均年龄(50.0±14.3)岁;女性223名,平均年龄(49.0±14.0)岁。 hs-cTnI采用Abott i2000生化分析仪及Abbott ARCHITECT STAT hs-cTnI assay配套试剂盒进行检测。以研究对象的第99%分位值作为hs-cTnI参考范围。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方法。结果440名表观健康人群的第99%分位值为9.66 ng/L,男性成年人为9.95 ng/L,女性成年人为8.25 ng/L。其中男性人群第99%分位值的血清hs-cTnI显著高于女性(9.95 ng/L与8.25 ng/L, 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TnI与年龄、B型尿钠肽(BN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GB)呈正相关(P<0.05,R>0),与血小板(PLT)呈负相关( P<0.05,R<0)。结论血清hs-cTnI水平在不同性别的表观健康人中具有显著差异;建议不同性别的北京人群中分别建立hs-cTnI参考范围。
-
精准医学中个体化检验诊断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美国政府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后,精准医学的理念迅速播散,并推动现代医学从循证医学时代迈入精准医学时代,俨然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伴随精准医学发展而产生的个体化检验诊断同样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复杂程度远远超乎人类当前认知。个体化检验诊断领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检验医学从业者应积极投身这一新兴领域,以期为寻找和评估循环生物标志物,选择适宜的分子诊断技术并使其标准化,高质量的生物标本的获得和样本库的建立,对报告单进行综合解读等领域作出贡献。终实现对特定疾病和患者进行个性化精确治疗,改善疾病预防与诊治效果。
-
高敏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
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临床已广泛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高灵敏度的第三代高敏肌钙蛋白( hs-cTn)检测法已应用于临床,极大缩短了AMI早诊的时间,依据hs-cTn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也历经多次更新。 hs-cTn的释放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非心脏手术、剧烈运动和肿瘤药物等,同时hs-cTn的检测方法还存在局限性,这些因素会影响hs-cTn对AMI的诊断。
-
丝氨酸蛋白酶 Corin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Corin是一种新兴的膜蛋白激酶,它可以使无活性的脑钠肽原转换成有活性的脑钠肽。而脑钠肽在调节血压和心脏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因此,Corin在降低血容量、血压、调节体液平衡,改善心功能方面发挥作用,很可能是心力衰竭或者其他心脏疾病的一种生物标志物。近几年研究发现,Corin与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在此,主要阐述Corin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非空腹血脂检测应用的前景
探讨血脂在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价值、血脂检测标本选择。主要介绍了对于非空腹血脂检测新国外出台的导则推荐和专家共识,以及国外主要的相关研究结果。从血液标本采集、对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价值、饮食对于血脂结果的影响等方面比较了非空腹血液标本和空腹血液标本检测血脂的各自特点。也从临床实际应用的角度来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根据非空腹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判读,检测标本改为非空腹血液标本后对于血脂检测可能产生的影响。对目前国外非空腹血脂检测的研究情况和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广泛得到临床重视。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多种检测方法及其临床研究不断进展。目前常使用的血浆Hcy检测方法是循环酶法,且在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判识其严重程度及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临床化学自建检测系统性能确认的精密度与正确度及准确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化学自建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确认方法。方法方法学评价研究。以血清肌酸激酶( CK)测定为例,选择在参考区间上限和下限以及医学决定水平( MDLs)浓度的6份实验样品,进行批内精密度(重复性)和日间精密度实验,计算批内CV和日间CV;使用5份能力验证试验( PT)定值样品、5份参考方法定值样品、40份新鲜冷冻血清与参考方法进行方法学比对3种方法进行正确度性能确认,计算在MDLs处的相对偏倚;基于MDLs处的CV、偏倚和允许总误差( TEa),绘制方法性能决定图、计算实验总误差和西格玛(σ)层级评价实验方法的准确度;实验结果与质量目标比较确认实验方法的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是否达到质量要求,并评价不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6个实验样品的批内CV和日间CV均小于行标规定的佳精密度要求(5.5%)。正确度初步评价结果显示,5份PT定值样品的平均偏倚为-8.96%,未达到行标规定的质量指标(允许偏倚为5.5%);采取纠正措施后,除1个参考方法定值样品的测定偏倚(-5.8%)略高于允许偏倚外,其余9个样品的平均偏倚均小于允许偏倚;与参考方法的比对结果显示,在MDLs处的相对偏倚均小于允许偏倚。方法性能决定图显示,在MDLs处实验方法的操作性能点均位于优秀区;在接近MDL浓度处的实验总误差分别为14.2%、10.4%和7.6%,均小于行标规定的15%;在MDLs浓度处的σ层级分别为5.9、7.5和15,达到了优秀水平。结论该自建检测系统测定血清CK的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性能均达到了国家行标规定的佳质量要求,且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实验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稿约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