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중화검험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2/R
  • 国内刊号: 韩锟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lm@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同时检测随机尿中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和肌酐含量

    作者:李伟;吴惠毅;杨晋;赵绍林

    目的 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快速检测随机尿中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和肌酐(creatinine,Cr)的方法.方法 在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下,以120 mmol/L NaH_2PO_4-Na_2HPO_4(pH值6.80)为缓冲液,在非涂层石英毛细管(47 cm×75μm内径)中进行电泳.样品离心后直接稀释压力进样4 s,20 kV电压分离后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λ=200 nm).对该法进行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后,测定健康成人及儿童随机尿标本各100份,建立成人与儿童尿VMA/Cr、HVA/Cr参考值.结果尿中VMA、HVA和Cr在13 min内出峰.VMA、HVA和Cr分别在0~500、0~500、0~4 00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在0.997 2~0.999 1之间(P<0.01),检出限(S/N=3)分别为1.0、1.0和50.0 μmol/L.尿中VMA、HVA和Cr迁移时间的平均批内(n=10)变异系数(CV)分别为0.58%、0.56%和0.25%,平均批间(n=10)CV分别为0.95%、1.00%和0.48%;峰面积的平均批内(n=10)CV分别为3.78%、3.97%和2.76%,平均批间(n=10)CV分别为4.60%、4.08%和4.42%.VMA、HVA和Cr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6%、93.56%和98.85%.儿茶酚胺、5-羟色胺和清蛋白等对测定结果无干扰.该法与HPLC法有较好的相关性,VMA、HVA浓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4 9(P<0.01)和0.945 1(P<0.01).健康成人与儿童随机尿标本的VMA/Cr、HVA/Cr比值均呈偏态分布(n=100),以百分位数法建立其95%参考值,成人VMA/Cr、HVA/Cr分别为0~4.26和0~1.69(μmol/mmol),儿童VMA/Cr、HVA/Cr分别为0~10.39和0~4.31(μmol/mmol).结论 该法可同时检测随机尿中VMA、HVA和Cr,样品用量少,且稀释后直接进样,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易于自动化,是尿液VMA、HVA常规检测及相关疾病筛查的理想方法.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作者:计雪强;季正华;丁云芳;朱宏;黄益萍;邵雪军;徐俊;柴忆欢;何海龙

    目的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免疫表达,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方法 ,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在儿童ALL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以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健康儿童骨髓进行检测,建立健康儿童骨髓细胞双参数点图分析模板.对75例ALL初诊患儿的骨髓细胞进行MRD筛选,找出在双参数点图上的位置明显区别于正常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组合作为MRD监测的有效免疫表型组合,对其中60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及后续治疗中的骨髓标本用这些有效免疫表型组合进行MRD监测.同步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测和PCR检测29种融合基因、IgH/T淋巴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结果流式细胞术检出69例(92.0%)可用于MRD监测的有效免疫表型组合,PCR检出21例(28.0%)可用于MRD监测的融合基因或IgH/TCR基因重排;诱导治疗结束后及后续治疗中有25份骨髓标本细胞形态学未检出白血病残留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仍有0.021%~4.130%的白血病残留细胞.结论 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ALL MRD能较好地评估临床缓解期间ALL患儿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数量,其覆盖面和速度优于PCR检测方法 ,敏感性高于形态学检测方法 .

  •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生存素的表达

    作者:宋燕;张青云;王雅明;徐建军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作为食管癌血清筛选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用survivi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158例食管癌和14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并评价其检测性能.结果制备直径20 nm的胶体金溶液后,用不同浓度的survivin多抗标记胶体金溶液,确定佳标记浓度12μg/ml.组装后survivi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临床血清标本结果显示,survivin在食管癌患者组中阳性率为51.9%(82/158),在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15.1%(22/1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survivin阳性率在患者不同年龄组(42~54岁组47.1%,55~68岁组40.9%,69~81岁组63.9%)、不同性别组(男性患者组50.4%,女性患者组58.1%)、不同原发部位组(食管上段组56.3%,中段组46.1%,下段组32.1%)、不同分化程度组(高分化组56.3%,中分化组43.2%,低分化组32.7%)和淋巴结有无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43.3%,淋巴结未转移组43.4%)的各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11、0.59、2.64、1.63和0.00,P均>0.05).survivi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敏感度51.9%(82/158),特异度84.9%(124/146),准确性67.8%(206/304).结论 survivi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操作简单,结果容易判定,可作为食管癌高发人群的筛选方法之一.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因组异常

    作者:胡杰英;郭金东;范瑞英;魏旭东;符粤文;宋永平

    目的 探讨应用组合荧光原位杂交(pane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panel FISH)技术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CLL)基因组异常检测的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序列探针D13S25(13q14.3)、RB1、p53、ATM(11q23)和着丝粒探针12号(CSP12)等5种荧光素标记的DNA探针,对17例CLL患者进行FISH检测,并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7例CLL患者中,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出1例(1/17)有染色体异常,为49,XX,+3,+8,+18;组合FISH检测出10例(10/17)有染色体异常,包括D13S25缺失4例、ATM缺失2例、p53缺失1例、D13S25合并RB1同时缺失2例、多种异常1例.FISH检测的总检出率高于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论 组合FISH技术是检测CLL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异常的有效手段,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则可明显提高CLL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 头孢米诺等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拟杆菌属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杨启文;陈民钧;徐英春;王辉;孙宏莉;谢秀丽

    目的 比较头孢米诺等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拟杆菌属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来自全国15家教学医院的945株大肠埃希菌和58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值以及4种抗菌药物对50株拟杆菌属的MIC值.WHONET 5.4软件进行药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 533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 lactamases,ESBLs)和AmpC 628株,837株仅产ESBLs,68株产AmpC.头孢米诺对不产ESBLs或单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均高于90%,其MIC_(50)较头孢美唑低2~4倍,较头孢西丁低8~16倍;MIC90较头孢美唑低2~8倍,较头孢西丁低8~16倍.对单产ESBLs的菌株,头孢米诺体外抗菌活性优于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劣于碳青霉烯类药物,活性与哌拉丙林/三唑巴坦相仿.但对产AmpC的菌株,头孢米诺的敏感率低于20%.头孢米诺对拟杆菌属的敏感率为90%,高于头孢美唑(50%~70%)和青霉素(0%),活性与甲硝唑相仿.结论 头孢米诺对产ESBLs及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拟杆菌属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提示头孢米诺可为临床治疗此类菌株感染提供一种选择.

  • RBP4与FOXO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春香;顾国浩;卢大儒

    目的 探讨视黄醛结合蛋白(RBP4)基因、叉头框因子-1(FOXO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及其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384例T2DM患者和384例健康者RBP4、FOXO1共10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时测定其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 T2DM组RBP4-803,G>A;+5169,C>T;+6969,G>C 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各位点均未发现与T2DM有关的基因型.单倍体表型分析也未发现与T2DM有关的单倍型.FOXO1的7个SNP位点检测结果显示,rs7324943 G/T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宰在T2DM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44).分层分析显示,在年龄40岁和非高血压的人群中,GT基因型患T2DM的风险较GG纯合子高[比值比(OR)分别为1.47,1.80].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较非T等位基因携带者高(OR分别为1.42,1.79).两组间rs17592236 C/T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χ~2=0.39,P=0.4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层分析发现,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CT与TT基因型患T2DM风险较CC纯合子高(OR分别为6.33,10.15),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风险较非T等位基因携带者高(OR=7.11).单倍体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CT可使T2DM患病风险下降约28%.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RBP4-803,G>A;+5169,C>T;+6969,G>C的3个SNP位点与T2DM发病风险无关.FOXO1的rs7324943 G/T、rs17592236 C/T和单倍型CT与中国汉族人群T2DM发病风险有关,但其作用机制需深入研究.

  • 2007-2008年北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邓洁;朱汝南;钱渊;孙宇;李玉运;邓莉;黄荣妍;王芳;赵林清;张燕玲

    目的 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了解2007-2008年春夏北京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于2007年4-8月及2008年5-9月收集2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共356份,其中咽拭子255份(包括10份重症患儿标本),疱疹液标本101份.将所有标本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阳性的毒株用RT-PCR进行鉴定;对10份重症患儿标本除病毒分离外,还直接进行RT-PCR检测病毒核酸.结果 256例被检测患儿中188例为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73.4%.356份标本中共分离到239株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67.1%.其中疱疹液标本分离阳性率为75.2%(76/101),咽拭子标本分离阳性率63.9%(163/255),但两种标本接种细胞后出现病变的速度没有差别.重症患儿标本病毒分离阳性率50%(5/10).2007年的45例病毒分离株经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CR检测均为阳性,分型PCR显示,其中CA16占95.6%(43/45),EV71占4.4%(2/45);而2008年的143例病毒分离株经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CR检测142例为阳性,PCR分型显示,EV71占82.4%(117/142),CA16占16.8%(24/142).10份重症患儿标本直接分型检测结果均为EV71.结论 北京儿童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71和CAV16为主,2007年与2008年流行的优势型别不同,2007年主要为CA16,而2008年主要为EV71.本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均为EV71.

  • 上海地区人群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

    作者:宋斌斌;吴炯;张春燕;金杰;朱晶;郭玮;潘柏申

    目的 建立本实验室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ein,OCN)、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和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1NP)的参考区间.方法 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C48-A文件要求筛选出合适人群,按性别和绝经期前后分为男性、绝经前女性、绝经后女性3组.收集窄腹血清,使用Roche Modular E170电化学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OCN、β-CTX、tP1NP.结果 393例合适人群中男性112名(年龄29~69岁)、绝经前女性148名(年龄28~54岁)、绝经后女性133名(年龄44~68岁),各组血清OCN、β-CTx、tP1NP的检测结果为男性[(15.33±4.76)μg/L、(413±189)ng/L、(42.15±17.14)μg/L];绝经前女性[(12.99±4.53)μg/L、265(30~820)ng/L、(36.43±14.23)μg/L];绝经后女性[(18.96±5.15)μg/L、(513±195)ns/L、51.40(8.98~118.6)μg/L].除血清β-CTx(绝经前女性)和tP1NP(绝经后女性)各组数据经Log转换均为正态分布.各组的95%参考区间分别为:男性(6.00~24.66μg/L、43~783 ns/L、9.06~76.24μg/L);绝经前女性(4.11~21.87μg/L、68~680 ns/L、8.53~64.32μg/L);绝经后女性(8.87~29.05μg/L、131~900 ns/L、21.32~112.8μg/L).结论 本实验室建立的3项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参考区间与厂商提供的有差异,各实验室在引用时应加以注意.

  • 慢性HBV感染者低浓度HBsAg相关分子调查研究

    作者:成军;孙长贵;陈瑜;戴玉柱;许志良;孙关忠;李晓军

    目的 探讨低浓度HBsAg人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采用PCR及基因测序的方法 对HBV慢性感染者136份低浓度HBsAg(低浓度HBsAg组)和44份高浓度HBsAg(高浓度HBsAg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检测,并分别对浓缩法HBV DNA105拷贝/L的47份低浓度HBsAg和37份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以及对直接法HBV DNA10~5拷贝/L的14份低浓度HBsAg和29份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进行S基因序列、血清型进行检测分析,S基因序列采用BioEdit软件与中国株参照序列进行比对.结果低浓度HBsAg组HBV DNA阳性率、YMDD变异率和HBV DNA对数值分别为34.6%(47/136)、0(0/136)和6.5±1.4,高浓度HBsAg组分别为84.1%(37/44)、9.1%(4/44)和8.9±1.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浓缩法χ~2=30.8,P<0.05;直接法χ~2=53.5,P<0.05;YMDD变异率精确概率法,P=0.003;HBV DNA对数值t=6.5,P<0.05);47例低浓度HBsAg病例中分别检出B基因型16例、C基因型5例、未分型26例,14例血清型分别为adw 7例、ayw4例、adr2例、ayr 1例,在两组人群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血清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P>0.05),S基因测序结果未发现S基因变异,但6处16例次存在核苷酸碱基差异而氨基酸同义的多态性特征.结论 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存在低复制现象,基因型、血清型分别以B型、adw/ayw为主,S基因呈多态性特征,低浓度HBsAg存在可能与HBV S基因特殊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使HBsAg表达低下有关,或与患者感染HBV后机体免疫系统的个体反应导致低浓度HBsAg诱导机体免疫耐受有关.

  • 30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秀英;郭志;邢文阁;刘方;张鹏;张文芳;李丁;郑珊;李保国;于海鹏

    近年来,有关良性梗阻性黄疸(benign obstructive jaundice,BOJ)合并胆系感染的细菌谱特点及抗感染治疗指南,已得到公认.然而,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有关胆汁培养、药敏试验、与胆系感染关系、菌种分布构成,抗感染对策是否异同,尚无系统的报道.

  • 上海地区淋球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杨阳;吴磊;章楚光;顾伟鸣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都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我国,淋球菌对抗牛素耐药主要表现为:以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菌株(PPNG)、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菌株(TRNG)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淋球菌菌株(QRNG)耐药率较高,甚至有些地方QRNG耐药率已经达到100%.

  • 大肠埃希菌质粒型碳青霉烯酶KPC-2检测和分析

    作者:蒯守刚;邵海枫;王卫萍;史利宁;张小卫;范明

    目的 研究普外科病区出现的4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K-B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三维酶抑制试验和EDTA-Na_2协同试验分析酶的性质,通过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接合试验、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和质粒转化试验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4株大肠埃希菌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PFGE显示4株分离株属于不同的克隆型,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的质粒携带的KPC-2基因介导,转化试验显示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未携带在同一质粒上.结论 我院出现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质粒介导的KPC-2基因引起.

  • 体检人群血清低水平HBsAg携带状况调查

    作者:韩振格;杨美娟;吴萍;郄中宏

    HBV在我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有很高的感染率,根据WHO的统计,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曾感染过HBV,其中2%~5%为慢性感染.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是目前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和判断HBV感染者病程及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上常采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

  • 广州地区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

    作者:卓超;苏丹虹;李红玉;王露霞;廖康;王媚;植志全;郭仲辉;魏衍超;耿穗娜;金光耀;钟南山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子表型、流行病学和耐药基因环境特征.方法 收集2007-2008年广州地区9家医院临床分离产ESBLs的181株大肠埃希菌和180株肺炎克雷伯菌,通过PCR检测ESBLs分子表型;通过接合试验、质粒图谱、PCR分析CTX-M-15型ESBLs的基因环境,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引物PCR(ERIC-PCR)分析产CTX-M-15型ESBLs菌株的分子同源性.结果 67.3%(243/361)的ESBLs产生株为CTX-M表型,其中CTX-M-1群和CTX-M-9群各占46.9%(114/243)和53.1%(129/243),未发现其他CTX-M亚群.CTX-M-14和CTXM-15是常见的ESBLs基因型,其中CTX-M-14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35.4%(64/181)和28.3%(51/180),CTX-M-15在这两种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1.5%(39/181)和26.1%(47/180),此外还检出对头孢他啶有水解活性的CTX-M-55、CTX-M-19和CTX-M-27.采用ERIC-PER分析CTX-M-15产生株的同源性,39株大肠埃希菌被分为28个基因型,47株肺炎克雷伯菌被分为30个基因型.67.6%(25/37)和32.4%(12/37)bla_(CTX-M-15)分别位于65 000 bp和90 000 bp的可接合质粒上,65 000 bp质粒除bla_(CTX-M-15)阳性外,未检到bla_(TEM-1)、qnrB、bla_(DHA-1)、bla_(OXA-1),aac(6′)-I6-cr等耐药基因.1株接合菌90 000 bp质粒还存在bla_(OXA-1)和bla_(TEM-1)耐药基因,其余7个90 000 bp质粒所携耐药基因同65 000 bp质粒.所有bla_(CTX-M-15)都位于ISEcp1-like插入序列下游,ISEep1-like末端与blaCTX-M-15间距均为48 bp.结论 广州地区ESBLs主要分子表型为CTX-M型主要流行为CTX-M-14型.以CTX-M-15为代表能水解头孢他啶的CTX-M型ESBLs在本地区检出增多值得关注.

  • 广东地区首例WU多瘤病毒的检出与鉴定

    作者:贾雪;陆学东;王琼;曾凡胜;陈群

    WU多瘤病毒(WU Polyomavirus,WUPyv)是新近发现的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多瘤病毒,由美国和澳大利亚学者Gaynor等于2007年从小而下呼吸道感染分泌物中发现,属于多瘤病毒.在发现该病毒不到2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已经有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报道从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中检出WUPyv.我国浙江、北京学者也相继有报道从急性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标本中检测出该病毒,但华南地区至今未见报道.我们在广东地区首次检出WUPyv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现报告如下……

  • 采用HPLC-PDA法定量分析人血浆唑吡坦浓度

    作者:孙成文;李嘉琳;孙爱丽;徐水英;冯建林

    唑吡坦(zoplpiden)又称"思诺思",是一种咪唑吡啶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和轻微的抗焦虑及肌肉松弛作用,是继巴比妥类、苯二氮革类后的第三代镇静安眠药.目前,该药在欧美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唑吡坦在我国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唑吡坦的广泛使用,加上社会竞争等的日益加剧,服用过量唑吡坦导致中毒的患者在临床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迄今,尚未见到适合于中毒患者血液唑吡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本实验利用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PDA)建立了一种检测唑吡坦的方法,为临床中毒患者的诊断和抢救提供了科学依据.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对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作用

    作者:蒋燕萍;余进;李若瑜;王晓红;万喆

    近20年来,免疫受损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30%~70%患者死于曲霉感染,而40%的患者死于念珠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治对降低病死率非常关键,常规的微生物检查,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存在相对不敏感、耗时和有创的缺点而不易被接受.

  • 重视尿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潘柏申

    尿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选取合适的尿白蛋白检测标本的留取方式和判断值是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指出,应进行更多的临床应用研究以获得循证医学的支持.

  • 尿白蛋白准确定量有待解决的课题

    作者:王金良

    尿中自蛋白定量是很重要的常规检验项目.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在早期发现与监测肾损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国际权威组织认为尿白蛋白定量这一看似普通而简单的试验却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一些国家发布的指南中的多处不一致,定量中存在的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国际组织提出的多项改进建议和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加以介绍并提出看法,包括在国内停止使用"尿微量白蛋白"一词,而仍用"尿白蛋白"定量.

  • 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倩;郭野;崔巍

    人造血干细胞(HSC)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探寻一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监测、治疗及临床研究关注的焦点,而近报道的新标志物--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LAM)家族和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极大地推进了干细胞临床和基础研究.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及其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艳亮;涂植光;戴勇

    拷贝数变化(copy number alterations,CNVs)是指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差异,以及导致微缺失或微复制综合征的基因组不平衡,如缺失、重复、扩增和非整倍体等.基因组CNVs通过基因缺失(或)重复、基因断裂、位置效应、后生效应或上位效应等方式可导致各种人类疾病或功能障碍.近研究发现,CNVs是许多遗传病的细胞遗传基础,根据特征性的CNVs,可对遗传病进行准确诊断.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作者:刘文恩;李艳冰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人类与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作斗争的场所,也是引起实验室感染的场所.实验室人员在进行标本接种、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生化、药敏、血清分型等不同试验操作时都会暴露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中,而且无法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种类.因此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减少和避免实验室感染发生的关键.

  • 对顾万建读者来信的答复

    作者:毕波;吕元

    编辑同志:感谢顾万建读者对笔者文章的关注,现就他的来信答复如下……

    关键词: 文章 读者 编辑
  • 关于《定量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性能验证实验结果的评价》一文的讨论

    作者:顾万建

    编辑同志:近日,笔者拜读了贵刊2007年第12期"专论"栏目中毕波和吕元的文章,受益匪浅.针对定量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性能验证的话题,这也是目前国内各实验室所关心的热点,一来实验室认可工作的需要,二来各实验室深入贯彻检验结果的互认,然而以上两者工作必然建立在本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溯源性上.此外,在2007年第2期中毕波和吕元在<定检测方法学性能验证的系统设计>中就该方面问题具体如何操作做了详细的分析,而在该文中则对如何评价实验结果又作了详细的介绍.结合该两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

  • 2009全国临床生化检验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化学组

    2009全国临床生化检验学术会议--医学检验在肾病及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于2009年7月9-11日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化学组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承办.本届会议主席、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化学组组长张捷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本届会议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化学组副组长于嘉屏教授向大会报告会议筹备经过: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尚红教授、上海市医学会颜世洁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仲人前教授到会祝贺并致词;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化学组顾问周新教授参会并做大会特邀报告.

  • 全血糖化血红蛋白用常规方法测定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王冬环;张传宝

    目的 探讨全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不同储存条件下分别用Tosoh G7、罗氏/日立7170A和NycoCard READERⅡ测定的稳定性.方法 收集3个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及1个水平的肝素抗凝全血样本,冻存管分装,分别储存在-80℃、-20℃、4℃、室温(15~25 ℃)和37℃.分别在第1、2、5、7、9、14、21、28、35、42、49、56、63和70 d用3种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在-80℃储存的全血样本在研究期间无论是用东曹G7方法还是用罗氏/日立7170A方法测定结果稳定,东曹G7的变异系数(CV)为0.54%~1.22%;罗氏/日立7170A的CV为0.86%~1.82%;样本用东曹G7测定的稳定性为:-20℃可稳定14 d,4 ℃ 63 d,室温5 d,37 ℃少于1 d;罗氏/日立7170A方法 为:-20℃21 d,4 ℃ 42 d,室温7 d,37℃少于1 d;NycoCard READER Ⅱ:4℃9 d,室温少于1 d.结论 不同方法测定全血样本的稳定性是特异的,不同温度下允许保存时间不同.

  • 全血黏度测定质控品的适用性研究

    作者:汪静;郭健;单战海;高洁;张传宝;谢洁红;马嵘;赵海舰;张江涛;胡翠华;陈文祥

    目的 分析比较1种非牛顿流体质控品对3种血液黏度计的适用性,探讨全血黏度测定质控品的适用性对室内质控及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影响.方法 用血液黏度计B、C、D在3种不同切变率下(1 s~(-1)、30 s~(-1)、200 s~(-1))对30份全血标本进行平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绘出3台血液黏度计的全血切变率-黏度曲线.同时,在1个工作日内用上述3种血液黏度计对质控品A进行10次平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绘出3台血液黏度计的质控品A切变率-黏度曲线.然后,在4个工作日内再用3种血液黏度计每日分别测定原厂家配套质控品及质控品A各5次,对每台血液黏度计的原厂家质控品及质控品A的4组日测定值进行F检验,考察其日测定值间是否有差异.后,将质控品A分发给全国49家实验室,各实验室对其进行全血黏度测定,测定结果按实验室所用血液黏度计不同分为血液黏度计B组(20家)、血液黏度计C组(20家)与血液黏度计D组(9家),计算各组在切变率为1 s-1下的组内变异系数.结果血液黏度计B、C、D对30份全血标本的测定结果有较大差异,切变率1 s-1下的测定结果依次下降[(23.88±1.63)、(20.40±1.97)、(13.52±1.43)mPa·s];切变率200 s-1下却依次升高[(3.39±0.36)、(4.88±0.51)、(5.34±0.66)mPa·s];切变率30 s-1下血液黏度计C测值高,余者依次为仪器D与B[分别为(8.14±0.75)、(6.97±0.83)、(4.74±0.68)mPa·s].3台血液黏度计对质控品A进行测定时,切变率1 s-1下的测定结果依次降低[(22.29±0.56)、(16.93±0.71)、(6.01±0.10)mPa·s];切变率30 s-1下血液黏度计C的测值高,其次为B与D[分别为(7.35±0.07)、(4.29±0.05)、(3.57±0.05)mPa·s];切变率200 s-1时的测定结果依C、D、B的顺序下降[(3.43±0.03)、(3.07±0.04)、(2.92±0.04)mPa·s].分别比较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及质控品A的4组日测定值,切变率1 s-1下血液黏度计B测定原厂家质控品与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3和1.37,P均>0.05),血液黏度计C与D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3和3.14,P均>0.05),但测定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6和8.00,P均<0.05);切变率30s-1下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1、0.18和2.26,P均>0.05),对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3、1.83和2.40,P均>0.05);切变率200 s-1下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无差异(F值分别为2.59、0.68和2.96,P均>0.05),对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1、3.01和2.28,P均>0.05).全国49家实验室在切变率1 s~(-1)下测定质控品A,血液黏度计B、C、D组的测定结果分别为(18.47±1.30)、(11.17±2.38)、(8.17±5.21)mPa·s,其中血液黏度计B组的组内变异小(7.03%),血液黏度计D组与C组的组内变异依次为63.75%,21.31%.结论 质控品A可以在血液黏度计B上稳定模拟全血流变特性,但在血液黏度计C与D上只能部分模拟全血,故质控品A适用于仪器B.由于人工制备的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模拟全血的流变特性,因此实验室在选择室内质控品时应注意评价其流变学特性与全血的相似程度,只有在测定时可以近似模拟全血的候选品才可作为全血黏度测定的质控品.在选择第三方质控品作为实验室间比对用标本时,同样也需重视其适用性问题.通过充分的预实验以明确所选用质控品的适用性,可大程度地减少由标本适用性所带来的室间差异,使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能准确反映实验室检测质量.

  • 第19届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年会介绍

    作者: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微生物学组

    第19届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年会(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ECCMID)于2009年5月16日到19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共有100多个国家的感染科医师、临床微生物学专家和各专业医师共6 650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同分享感染病学的新进展.

  •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价值的研究

    作者:贾克刚;韩雪晶;南芳;唐红霞;王晶;刘运德

    目的 探讨肾脏病改变饮食试验(MDRD)方程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4年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72例患者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成3组,eGFR<60 ml/min组35例;60≤eGFR<90 ml/min组119例;eGFR≥90ml/min组118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生存分析,3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使用Kaplan-Meier法,并用对数秩和分析(Log rank statistic)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前有无心肌梗死、病变支数、术前pci等危险因素后,年龄增加与发生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度(RR)为1.077(95%CI为1.002~1.158,P=0.044);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发生心脏事件的RR为0.005(95%CI为0.000~0.456,P=0.022);术前eGFR与发生心脏事件的RR为0.968(95%CI 为0.948~0.988,P=0.002).不同eGFR值3组内各自1年、2年、3年、4年的每年生存率相同,eGFR<60 ml/min组生存率为76.4%、60≤eGFR<90ml/min组为93.1%、eGFR≥90 ml/min组为96.6%;3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年随访的生存曲线中,发现eGFR<60 ml/min组生存率明显低于60≤eGFR<90 ml/min组和eGFR≥90ml/min组.结论 术前eGFR是评价CABG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心脏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尿蛋白标志物模型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伟;杨永长;肖代雯;黄波;胡琦;黄文芳

    目的 寻找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早期、快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标志物模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o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及Au芯片(proteinehip gold array)检测292例患者尿蛋白质谱,包括129例糖尿病肾病和163例对照者(61例糖尿病及102名健康体检者).获得的蛋白质谱数据用Biomaker Wizard 3.1软件筛选差异蛋白,通过生物标志模型软件(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BPS)建立决策树辨别分析模型,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对部分筛选的差异蛋白通过比对标准蛋白质谱数据,根据分子量大小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对照者尿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峰有40个,其丰度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81~24.52,P均<0.05),通过BPS自动筛选66 916质荷比(m/z)蛋白建立的模型诊断糖尿病肾病敏感度为98.7%(78/79),特异度98.2%(111/113).对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质谱图分析后得到24个差异蛋白质峰,其丰度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95~14.45,P均<0.05),BPS筛选4 008、11 619、66 916 m/z蛋白建立模型区分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的敏感度(129/129)和特异度(61/61)均为100%.通过比对标准蛋白质谱数据,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差异蛋白中m/z11 619、23 529、66 916和79 378,可能为β_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结论 基于SELDI-TOF-MS及Au芯片技术检测尿蛋白质谱在鉴别蛋白尿来源、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及肾脏损害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不同时段尿白蛋白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郭玮;吴炯;唐文佳;朱文欣;潘柏申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段尿白蛋白(urinary albumin)的排泌情况及尿白蛋白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中山医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3 d内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分析尿白蛋白天内、天间的排泌变化情况;以24 h尿白蛋白为标准判断肾脏早期损伤情况,比较不同时段尿及时间点尿与24 h尿白蛋白的相关性、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评估随机尿的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推导随机尿佳诊断水平.结果尿白蛋白天间变异较大,以尿Cr和尿量分别校正后可降低变异.糖尿病组中尿白蛋白使用尿Cr校正后变异系数(CV)小于尿量校正(CV分别为49%±23%vs 64%±30%).尿白蛋白天内排泌呈节律性变化.不同尿液留取方式中夜间尿尿白蛋白/尿Cr(ratio of urinary concentrations of albumin and creatinine,ACR)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相关性好(R~2=0.976),优于晨尿ACR(R~2=0.900)、午间餐后尿ACR(R~2=0.584)和随机尿ACR(R2=0.791).以24 h尿白蛋白总量作为判断标准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随机尿ACR的判断值为27.7 μg/mg尿Cr(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性12.8μg/mg尿Cr vs性27.0μg/mg尿Cr).小阴性似然比0.011时推导随机尿ACR的排除判断值为13.0 μg/mg尿Cr;大阳性似然比481.000时推导随机尿ACR的确诊判断值为87.4 μg/mg尿Cr.结论 尿Cr较尿量能更好地降低尿白蛋白天内变异,但仍无法完全消除变异.夜尿ACR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相关性好,可替代24 h尿白蛋白定量.随机尿ACR作为方便留取的尿液标本亦可以较好地替代24 h尿白蛋白定量,但应考虑引入尿Cr后带来的性别间差异.以13.0 μg/mg及87.4 μg/mg作为随机尿ACR的排除判断值及确诊判断值可以便于临床医师基本排除或确定白蛋白尿的出现.

中华检验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