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중국소아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4/R
- 国内刊号: 王晓茵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24例小于胎龄儿(SGA)和28例适于胎龄儿(AGA)血中EPO浓度进行定量检测,末梢血涂片经瑞氏染色计数100个白细胞中含有的有核红细胞数(NRBC/100WBC),并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数计算出有核红细胞的绝对计数(NRBC).同时检测动脉血pH、BE和HCO3-等指标.生后3~5 d进行头部CT检查,以确定神经系统病变情况.结果(1)体重、EPO、NRBC/100WBC、NRBC、pH、BE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RBC、HCO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经过相关性分析,SGA组的体重与EPO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470(P<0.05);AGA组的体重与EPO无相关性,r值为0.128(P>0.05).(3)EPO分别和NRBC/100WBC、NRB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2(P<0.05)和0.595(P<0.05);EPO分别和BE、HCO3-呈负相关,r值分别是-0.434(P<0.05)和-0.487(P<0.05).(4)在SGA组中高水平EPO的患儿预后较差.结论EPO是反映SGA慢性缺氧的理想指标,与预后密切相关.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中降钙素原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值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2005年8月~10月诊断为MPP的住院患儿56例,其中急性期33例,恢复期23例.入院24 h内取外周静脉血,同时抽取13名正常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PCT.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PCT平均值分别为(0.270 6±0.135 3)ng/ml和(0.177 0±0.058 2)ng/ml,正常对照组儿童PCT平均值为(0.146 2±0.0310)ng/ml.急性期PCT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恢复期PCT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PP在急性期PCT仅轻度增高,在恢复期降至正常范围.
-
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不同时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高压氧(HBO)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治疗疗效,分析其机制.方法32只7日龄Wistar大鼠制成HIBD模型,随机分为HIBD组(n=12)、HBO早治组(n=12)、HBO晚治组(n=8),并设假手术组(n=12).HBO早治组与晚治组分别于造模后4 h、14d应用HBO.各组动物(除HBO晚治组)于14日龄治疗结束后各处死6只,余同HBO晚治组喂养至28日龄,避暗法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后于30日龄处死.以脑组织海马CA1区形态学及学习记忆能力来判断干预效果.结果(1)HE染色:HIBD组各时间点左侧大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疏松,层次不清,与假手术组及HBO早治组差异明显;HBO晚治组与HIBD组相似,但神经元数目较之多.(2)微管相关蛋白(MAP-2)灰度值免疫组化定量:HIBD组不同时间点MAP-2阳性表达不同程度下降,与假手术组及HBO早治组差异显著(P<0.01);HBO晚治组也较假手术组及早治组下降(P<0.01),但较HIBD组表达多(P<0.05).(3)学习记忆能力测试:HIBD组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而HBO早治组与晚治组均高于HIBD组.结论不论早期或晚期应用HBO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HIBD所致的海马CA1区组织学损伤,改善由HIBD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但早期治疗明显优于晚期治疗.
-
氮末端脑钠素原评价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与小儿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小儿心力衰竭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科2004年3月~2005年3月102例不同心功能患儿,其中男67例,女35例;平均年龄(5.6±4.6)岁.按心功能分组.检测所有患儿血清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结果NT-Pro-BNP值呈对数正态分布,随心衰加重,NT-Pro-BNP水平依次升高.LVEF值与NT-PFo-BNP对数值呈负相关(r=-0.221).NT-Pro-BNP可以反映心衰程度.以NT-Pro-BNP值200pg/ml作为区分有无心衰的临界点,心衰诊断的灵敏度为84.9%,特异度87.8%.LVEF、LVFS反映小儿心衰程度不敏感.结论血NT-Pro-BNP水平可反映心衰程度,并可依据其水平进行心衰分级.
-
肾母细胞瘤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目的了解肾母细胞瘤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方法手术获取9例肾母细胞瘤及瘤旁残留肾组织,提取DNA后用亚硫酸氢钠处理,巢式PCR扩增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DNA片段,测序,检测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发现1例16个CpG岛位点中有10个存在甲基化(10/16),相应瘤旁残留肾组织无甲基化(0/16);在另1例瘤组织中检测到12个CpG岛位点存在甲基化(12/16),但仅有8个CpG岛位点与上例相同,另外4个位点不同.结论肾母细胞瘤中RASSF1A 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与瘤旁残留肾组织甲基化情况有差别.
-
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治疗
目的改进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探讨早期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2000年1月~2005年4月,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单纯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患儿35例,早期手术20例,内科保守治疗15例.结果20例早期手术中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1例;术后残余分流者3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并发肺不张5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结性心律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5例内科保守治疗者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0例,死于呼吸衰竭8例,放弃治疗2例,等待手术3例,手术2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具有可行性.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7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进行了总结,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8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发病危险模型Y=-4.405+1.652X1+2.418X2+2.076X3+2.782X7+1.617X8,X1=性别,X2=年龄,X3=喂养方式,X7=CMV感染,X8=肝功能异常.结论男性、年龄<3个月、纯母乳喂养、有CMV感染、肝功能异常者易发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
-
PICU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4例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浓度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患儿住院早期以及中晚期血清白蛋白浓度、危重病评分之间均存在着差异,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2,P<0.01).结论入院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是危重患儿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早期预测指标.
-
高氧致新生鼠急性肺损伤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动态研究
目的研究新生鼠暴露于高浓度氧不同时间后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状况.方法新生鼠暴露于>95%O2和正常空气(21%O2)中,取暴露12、24、48和72 h 4个时相点的肺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ygen capability,TAOC).结果新生鼠暴露于>95%O212 h即可引起肺组织损伤,肺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TAOC显著降低(P<0.01);随着氧暴露时间延长,MDA含量逐渐增高,TAOC逐渐降低,肺损伤加重,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肺组织微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蛋白渗出,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结构紊乱,肺大泡数量增多,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脱落等.结论新生鼠暴露于>95%O2 12 h即可导致肺损伤和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高氧肺损伤与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围生因素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围生因素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发病的关系.方法对481例早产儿围生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MD有关的因素,列出回归方程,然后对其进行率的比较及卡方检验.结果HMD危险因素的主效应模型是logit(p)=6.254-0.204胎龄-1.556出生体重+0.834窒息/宫内窘迫+1.635胎膜早破.对于有围生期合并症的早产儿,其胎龄越小,HMD发病率越高.结论30周以下早产儿HMD发病主要与胎龄、出生体重关系密切,而30周以上早产儿HMD发病除与胎龄、出生体重有关外,还与围生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血管活性因子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心钠素(ANP)的相互作用及其在HI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6例HIE患儿和26例正常新生儿的血浆ET、CGRP和ANP的含量.结果HIE组急性期血浆ET、CGRP和A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恢复期,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病情越重,ET、CGRP和ANP水平越高;恢复期血浆ET、CGRP和ANP水平逐渐下降,但仍较对照组偏高,尤其中、重度组下降的幅度更为缓慢;HIE组治疗前后血浆ET与CGRP、ET与ANP水平呈直线正相关.结论血浆ET、CGRP和ANP共同参与了HIE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其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评估疗效及预后.
-
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时镇静镇痛作用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作用.方法1999年3月~2005年5月我院PICU收住创伤患儿共58例,其中咪唑安定镇静组(A组)38例,咪唑安定联用吗啡组(B组)32例.镇静水平的监测采用Ramsay镇静指数评分标准,统计A、B组分别达到理想镇静指数的例数并做显著性检验.比较两组用药期间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值.结果B组达到理想镇静水平的例数多于A组,B组血气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经皮氧饱和度均较A组改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中IL-2、IL-15及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IL-2、IL-15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留取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4 d)患儿血清标本,留取同期21例正常儿童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L-15及TNF-α的含量.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IL-2、IL-15及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或P<0.005).其中,IL-2含量与采血当日的大便量呈负相关(r=-0.286,P<0.05);呕吐组与未呕吐组比较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型组与轻型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与腹泻次数呈正相关(r=0.373,P<0.01).结论细胞因子IL-2、IL-15和TNF-α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轻重有关.
-
再发性低血糖对幼鼠脑内GLUT1及GLUT3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再发性低血糖后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及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机制.方法将80只15日龄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低血糖组,每组40只.低血糖组给予正规胰岛素腹腔注射3次,每次剂量为5U/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后1次注射后12、24、48及72 h处死小鼠取脑组织(每组每时间点10只),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脑内GLUT1及GLUT3表达的变化.结果低血糖后脑内微血管上GLUT1表达有增加趋势,皮质增加高于海马,72 h皮质GLUT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低血糖后48、72 h皮质及海马GLUT3表达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再发性低血糖后脑内GLUT1及GLUT3适应性增高,这种适应既能节省神经元的能量代谢,但也能削减神经元对低血糖的反应.
-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小儿各25例,采用Annexin V/PI双参数法经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两组小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心肌炎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0.697 6±0.1109)%]较正常对照组[(0.128 8±0.1069)%]明显升高(t=18.459,P<0.001),且与心肌酶CK-MB、LDH、CK、HBDH升高程度均呈明显正相关(r=0.817,P<0.01;r=0.785,P<0.01;r=0.726,P<0.01;r=0.712,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增加,且与心肌损害程度相关.
-
48例川崎病患儿的脑电图分析
随着风湿热发病率的下降,川崎病(KD)已经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KD是一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影响婴儿、年幼儿,除心血管系统外,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本文就我院48例川崎病患儿脑损害进行了研究.
-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探讨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而且不同的病原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2004年147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
危重病毒性脑炎并内脏损害及内环境紊乱
病毒性脑炎(病脑)是儿科常见的中枢感染性疾病之一,重症病脑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常合并多脏器损伤.现将近年来我们收治的36例病脑临床分析如下.
-
小儿晕厥的病因分析(附50例报告)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小儿晕厥患儿的门诊量日渐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晕厥的病因,探讨小儿晕厥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对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的50例晕厥患儿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暴发性心肌炎并心源性休克死亡分析
我市在一次夏秋季肠道病毒感染流行过程中,发生暴发性心肌炎并心源性休克13例,死亡5例.现分析死亡原因并探讨早期诊断和急救.
-
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九例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11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各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结果成功率为88%,术后随访0.5~1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方法.
-
儿童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年来收治的6例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年龄为3个月~40个月,平均年龄为13个月,男>女.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发热、颅内压增高和惊厥为主要表现,易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混淆.结论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发生于颅内症状之后,当发现长期高热不退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除了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外,应注意与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相鉴别.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机械通气技术的改进,尤其应用体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ce oxygenation,ECMO)治疗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EMCO设备昂贵,在新生儿应用技术要求复杂,普遍推广有困难.1992年起美国开始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PPHN,获得良好效果[1].我们对8例确诊为PPHN的患儿在机械通气同时应用NO吸入治疗,并动态监测相关指标变化,现报告如下.
-
心电监护下阿托品持续静点治疗小儿有机磷农药中毒(附39例分析)
目的探讨阿托品持续静点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过程中阿托品中毒、阿托品用量不足引起的"反跳"现象的防范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心电监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监护心率,结合其他阿托品化的指征,调节阿托品的输注速度并使心率维持在同年龄正常上限或略高.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阿托品中毒及"反跳"现象,39例病例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在心电监护下,予阿托品持续静点能及时发现阿托品的短时的"过量"及"不足",由于不是传统冲击式给药,及时调节阿托品的输注速度,能有效防范阿托品中毒及用量不足,防止"反跳"现象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工作10年体会
我院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工作已有10年时间,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起步较晚,几经努力,得以发展,现报告如下.
-
PICU危重病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PICU危重病例临床情况,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应用小儿危重病评分和美国PICU入院指南对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PICU收治的患儿进行危重病例筛选统计,并对危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危重病例总数134例,其中按照小儿危重病评分法≤90分63例,>90分但符合"美国PICU入院指南"者71例.呼吸衰竭36例(26.9%),机械通气32例(23.9%),其中机械通气>24 h者24例.病种以肺炎(25.4%)、败血症(13.4%)为主.死亡14例,病死率为10.5%.死亡及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的患儿存在明显高血糖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结论PICU仍以呼吸监护为主,应加强护脑、抗感染治疗,纠正内环境紊乱极为重要.对入PICU的小年龄患儿第1天应重点监护.
-
风疹57例临床分析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2004年在沈阳市中小学中有一次流行,且发病年龄、发病季节有所改变,造成误诊、漏疹病例增多.我科在2004年~2005年诊治风疹57例,现总结如下.
-
婴幼儿肝炎综合征血清总胆汁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清总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以及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其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探讨TBA测定在婴幼儿肝炎综合征(IHS)诊治中的价值,我们对50例IHS患儿进行TBA及肝功能常规项目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小儿C-反应蛋白检查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C-反应蛋白(CRP)检查的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贝克曼库尔特GENS五分类计数仪进行血五分类检查,SPSS10.0软件进行CRP相关因素分析及曲线拟合.结果CRP与性别、年龄、是否咳嗽、腹泻时间长短、血小板计数无相关关系,但与白细胞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比例、采血时患儿体温、发热时间、血红蛋白含量有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0.37、0.33、0.16、0.12、-0.16.确定系数分别为0.176 7、0.137 8、0.119 4、0.025 3、0.044 3、0.024 3.结论CRP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与白细胞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比例密切相关.
-
小儿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
严重心律失常是指那些可导致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使心排血量骤减甚或出现循环中断,进而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晕厥或猝死的一类心律失常[1-3].它包括致命性心律失常、很危险心律失常和有潜在危险需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提高对小儿严重心律失常的认识,给予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已成为小儿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儿科临床上几种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用药及有关问题加以介绍和讨论.
-
小儿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治疗
心源性休克是因为心脏排血能力不足,急性心排血量减少而致的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全身组织缺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异常代谢产物的堆积,使细胞代谢异常和功能紊乱,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造成多脏器功能障碍导致死亡.
-
小儿心源性晕厥的紧急治疗
晕厥是由于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患儿因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能够很快恢复正常.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可由许多原因引起.据一项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1]发现,晕厥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
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急救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静脉回流适量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的血量供应脏器组织代谢的需要而产生体、肺静脉淤血的表现,并出现心脏形态、功能的异常和神经体液的调节紊乱.急性心衰是突然发生以上变化,慢性心衰还伴有心肌重塑.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症患儿若不及时抢救,常导致死亡.心衰在紧急发生的情况下,常依靠临床诊断,予以紧急处理.
-
小儿高血压危象的紧急治疗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也称高血压急症,指严重的血压升高伴有急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1],需紧急降压治疗,是小儿常见的有生命危险的急症之一,如无急性靶器官损害,仅有血压升高,以及头痛、恶心等表现,允许在短期内降低血压,则称为高血压次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y),也是高血压危象的一种[2].小儿高血压危象并不常见,多为继发性,如肾性和肾血管性高血压.
-
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1岁,因发热伴咽痛、颈淋巴结肿大7d,以发热待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收住院.
-
Prader-Willi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9个月,因腹泻2 d于当地诊所服用地芬诺酯2次后出现频繁呼吸暂停入院.
-
纠正性大动脉转位双调转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儿,男,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余,反复腹痛、恶心、烦躁不安4d入院.患儿在17个月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3岁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纠正性大动脉转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右旋心.
-
22例硫化氢中毒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04年6月期间收治22例硫化氢中毒患儿,男10例,女12例,年龄7~15岁,患儿均有接触硫化氢气体的病史,均出现不同程度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等刺激症状及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胸痛、乏力、腹痛、恶心等症状.查体见眼结膜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等体征.其中头痛、头晕5例,腹痛、恶心、呕吐3例,眼结膜充血4例,双肺呼吸音粗9例,少许干鸣音者1例.上述病例均行血常规及胸部正位片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分数升高者8例,减少者2例.胸部X线:双肺见点片状阴影者2例,双肺纹理增强紊乱者6例.
-
Addison病一例
患儿,男,6岁,因咳嗽1d,昏迷1h入院.患儿于1d前出现咳嗽,为单声非痉挛性干咳,于1h前(晨起)出现昏迷,两眼凝视,呼之不应,口吐白沫,口唇发绀,大汗,无大小便失禁及四肢强直.自发病以来,精神差,大小便正常.无发热、呕吐、腹泻.患儿于半年前曾有"昏迷"史一次,当时伴有腹痛、呕吐.近3年皮肤色泽变黑,易感乏力,表情淡漠,嗜盐.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生长在农村,父母体健.
-
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核性脑膜炎一例
患儿,女,4岁,因发热2d伴抽搐1d入院.2d前无诱因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无咳嗽、吐泻,近1d患儿突然出现抽搐,抽时意识不清,双眼凝视,颈后仰,四肢强直,阵挛持续约1h,经按压人中穴后缓解,半小时前再次出现抽搐,症状同前,故来诊.
-
小儿热性惊厥和昏迷引发预激综合征伴房颤二例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称为极速型房颤[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室率可高达250次/min,有时心电图酷似室性心动过速,而且易发生心室颤动或转为快速型房颤,其临床意义很重要.现将我院2005年所诊治的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儿报告分析如下.
-
间断发热视物模糊抽搐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 ,入院两天.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10岁,间断发热12d,咳嗽1d入院.
-
败血症和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在重症监护病例中比较常见,约有20%的内科患儿及35%的外科患儿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新生儿也有22%发生血小板减少[1].其中,败血症是引起血小板减少明确的危险因素,发生率为35%~59%,败血症的严重性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反比关系[2].以下将分别介绍在败血症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理机制,机体反应情况,临床过程及治疗预后.
-
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的争议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以下简称肺炎并心衰)甚为常见,但至今仍有少数学者认为重症婴幼儿肺炎不可能并发心衰.对肺炎并心衰发生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现将近年有关肺炎并心衰的争议及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
儿童SARS特点与免疫关系探讨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21世纪新发现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由于国际间人口的密切接触及流动性,SARS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截止到2003年5月21日,全世界累计报告病例数达7?956例,死亡666例,男女性别间发病无差异,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9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低(1%)[1].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四地资料[2-4]表明,儿童SARS与成人SARS相比,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轻,多表现为高热、干咳,肺外合并症少,少有严重呼吸困难,无死亡病例.本文拟从SARS的发病机制及儿童SARS的特点与免疫的关系进行探讨.
-
铁与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
热性惊厥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发育期特殊类型的癫癎综合征,发病率居小儿时期惊厥性神经系统疾病之首[1],其发病与遗传、年龄、发热、感染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随着临床上对缺铁性贫血研究的深入,铁缺乏对行为发育及智能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铁与小儿热性惊厥的关系近年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创造条件.
-
抽搐血红蛋白尿贫血
1 病历摘要患儿,男,2岁半.因误服农药24h,抽搐1次由我院ICU院前急救网络转运小组急诊转运入院.
-
非癫癎性发作
癫癎是一种由于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所引起反复发作的短暂大脑机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7 | 01 02 04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2 03 04 |
1994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