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药房杂志
China Pharmacy 중국약방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0408
- 国内刊号: 50-10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缩宫素在非产科领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目的:为促进缩宫素(OT)在非产科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OT在非产科领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OT通过与子宫平滑肌特异性OT受体(OTR)结合启动OT调节系统发挥作用,使在人体的多系统分布为其非产科领域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OT用于人工流产术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宫颈或宫腔粘连的发生;OT静脉持续滴注可有效减少子宫肌瘤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其辅助子宫肌瘤超声消融术可提高肌瘤消融率和降低超声剂量,在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OT对于精神疾病及精神依赖性药瘾症状的控制具有一定效果,有望成为精神疾病及戒毒领域的新辅助治疗药物;OT对于慢性头痛镇痛明显,但相关研究较少;OT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中亦显示出初步效果。结论:OT在非产科领域的临床应用不容忽视,对于新领域的探索性应用需关注其作用机制、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处于临床试验的DPP-4抑制剂PF-734200、Retagliptin、Melogliptin、Evogliptin和Carmegliptin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PF-734200正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推荐治疗剂量为20 mg,qd;Retagliptin与二甲双胍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Melogliptin能较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Evogliptin 5.0 mg,po,qd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Carmegliptin药物相互作用少,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结论:DPP-4抑制剂临床试验的开展对进一步发现具有成药性的DPP-4抑制剂具有参考价值,对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5-羟色胺3受体拮抗药与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5-羟色胺3受体拮抗药(5-HT3RAs)与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相容性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安全配伍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5-HT3RAs与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相容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盐酸格拉司琼、盐酸帕洛诺司琼与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在临床常规条件下配伍相容;盐酸昂丹司琼、甲磺酸多拉司琼与地塞米磷酸钠松配伍,在特定条件下配伍相容;盐酸托烷司琼、盐酸雷莫司琼与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相容性不确定;盐酸阿扎司琼与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相容性未知。当前研究未能涵盖所有临床实际情况,有待开展更多5-HT3RAs与地塞米松磷酸钠的的配伍相容性研究。
-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靶向抗肿瘤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与其他药物的药动学相互作用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伊马替尼等TKI和坦西莫司、依维莫司等mTOR抑制剂,吸收均较迅速,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CYP)3A4参与代谢,药物受CYP3A4抑制剂或诱导剂影响明显(索拉菲尼除外),均为外排转运体P-糖蛋白和乳腺癌耐药蛋白的底物(坦西莫司除外)。为抵抗胃食管反流疾病,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常与酸抑制剂联用。拉帕替尼、舒尼替尼与药物联用产生的肝毒性可能与药物代谢活化生成活性中间体而与生物大分子结合有关。结论: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的重要研究课题,可为临床合理使用靶向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更可为抗肿瘤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左旋多巴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78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40眼)和对照组(35例,38眼)。对照组将接受佩戴矫正眼镜、遮盖疗法、视觉刺激训练等综合疗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多巴,每次0.125(d1~3)~0.25 g,bi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P-VEP、视觉敏感度和视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P-VEP P100波的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矫正辐辏范围、矫正分开范围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矫正近立体视锐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多巴联合综合疗法有助于改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的视觉中枢神经元功能,提高其视觉敏感度和双眼立体视觉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72例VTE风险评估为高危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6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3~0.6 ml,im,qd;对照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po,qd。比较两组患者VTE发生率、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生存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VTE发生率(0.3%)明显低于对照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情绪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等项目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预防VTE效果明显,且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不会影响其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对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药物半衰期和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对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药物半衰期和镇痛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并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肝胆手术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肝功能轻度异常的A组50例和肝功能严重异常的B组50例(3例病例脱落,共47例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均于术前0.5 h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注射液0.3 mg,肌内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丙泊酚1.5 mg/kg+阿曲库铵0.6 mg/kg,静脉注射;术中给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0.125~0.250μg/(kg·min)静脉靶控输注。测定两组患者的瑞芬太尼药物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术后即刻分别测量温度疼痛感知阈(tPDT)和电疼痛感知阈(ePDT),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芬太尼药物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52±1.25)min和(24.64±1.30)min,B组患者为(4.68±1.31)min和(25.45±2.08)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tPDT和ePDT分别为(8.88±1.66)mA和(1.54±0.09)mA,B组患者分别为(9.16±1.58)mA和(1.34±0.15)mA,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异常状况对瑞芬太尼的药物半衰期和镇痛效果无明显影响,且安全性均较好。
-
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皮肤疱疹及口腔护理,对血象升高提示感染患儿给予抗菌药物治疗,酌情应用补液及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康复新液,≤3岁者,3 ml,tid;>3岁者,5 ml,ti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乳酸、免疫球蛋白(Ig)和心肌酶水平,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89.06%)显著高于对照组(7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CRP、乳酸、Ig、心肌酶水平及治疗后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RP、乳酸、肌酸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降低,IgA、IgG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CRP、Ig、乳酸、心肌酶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
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伴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Δ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伴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HIE伴肺部感染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在正常体温下采取降颅压、纠正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抗惊厥等常规治疗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30 mg/kg静脉滴注,tid,每次滴注时间不短于30 min,持续用药3 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实施头部亚低温治疗:在患儿头部放置降温帽,温度设置为10℃,将鼻咽部的温度控制在34℃、肛温控制在33~37℃;体温降幅1℃/h;当体温降至34.5℃后持续治疗3 d,然后取走降温帽,让体温自然恢复。观察两组患儿的HIE和肺部感染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儿出生后1、2、4周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HIE治疗总有效率(95.24%vs.78.95%)及肺部感染治愈率(52.38%vs.26.32%)、总有效率(85.71%vs.65.7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生后1周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4周的NBNA评分均较出生后1周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HIE伴肺部感染的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儿预后,且安全性较好。
-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分别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分别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将80例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凝的溶栓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30 min内ivgtt,溶栓开始后12 h,给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7500 U,qd,肌内注射,持续3~5 d;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诺肝素钠60 U/kg,ivgtt,给予1 mg/ml注射用阿替普酶8 ml静脉注射,其余42 ml在90 min内ivgtt,然后继续给予依诺肝素钠以12 U/(kg·h)微量泵泵入48 h,48 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000 U,肌内注射,bid,连用5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溶栓后30、60、90、120 min时的血管再通情况,以及心电图、成本-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观察组患者溶栓后60、90、120 min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Q波时间、Q波/R波和ST段偏移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血管再通率的单位效果所需花费成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壁瘤、心包积液、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钠溶栓治疗STEMI的临床疗效和血管再通率均优于尿激酶联合依诺肝素钠,溶栓后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但尿激酶价格低廉,成本-效果比优于阿替普酶,临床可权衡使用。
-
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Δ
目的:观察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患者第1周给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220μg,qd,之后减少至110μ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鼻渊通窍颗粒15 g,tid。两组患者均治疗10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5,IL-8、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5、IL-8、MTR、SNOT-20评分、VAS评分、Lund-Mackey鼻窦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5、IL-8水平明显降低,MTR则明显提高,SNOT-20评分、VAS评分、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
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0例在全麻状态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均行常规麻醉处理;手术结束前10 min,观察组患者给予稀释至10 ml的盐酸右美托咪定0.5μg/kg静脉泵注,对照组患者给予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或0.9%氯化钠注射液即刻(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时(T3)、拔管后1 min(T4)、拔管后5 min(T5)、拔管后10 min(T6)7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两组患者在T0、T2、T4、T5、T66个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苏醒时间(t1)和拔管时间(t2)。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在T4、T5、T6时的HR、MAP波动幅度明显降低并逐渐趋向平稳,且观察组患者在T1~T6时的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间点SaO2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2、T4、T5、T6时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t2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可缓解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拔管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
卡培他滨辅助放疗对Ⅱ~Ⅲ期直肠癌老年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情况的影响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辅助放疗对Ⅱ~Ⅲ期直肠癌老年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Ⅱ~Ⅲ期直肠癌老年患者共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行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培他滨d1~14,1500 mg/m2,qd。21 d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周期,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生存率、转移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卡氏(KP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随访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09%和7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5%和54.55%,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2.73%和5.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1%和2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腹泻及泌尿生殖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培他滨辅助三维适形放疗能有效提高Ⅱ~Ⅲ期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转移复发风险,且未导致生存质量下降及严重毒副反应发生。
-
心脑欣丸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CAT评分及心肺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脑欣丸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以及心肺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80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平喘祛痰吸氧、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强心、利尿等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脑欣丸辅助治疗,每次1.0 g,bid,饭后服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AT评分、心肺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治疗后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除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血细胞比容变化不明显外,两组患者的CAT评分、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心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缺血性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为9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欣丸能够有效提升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CAT评分和心肺功能,改善其血液流变学,临床疗效较好,但其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关注。
-
结合雌激素片联合用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结合雌激素片联合鲑降钙素注射液和阿仑膦酸钠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或肌内注射鲑降钙素注射液,每次100 IU,用药第1周时每天1次,第2周为隔天1次,第3周开始每3天1次,连续注射21次为1个疗程;并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每次70 mg,每周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结合雌激素片,每次0.625 mg,qd,连续服用3周后停药1周,然后继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骨钙素(BGP)、人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BGP、腰椎及股骨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提高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TX和AL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82%,对照组为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停药后各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结论:结合雌激素片联合鲑降钙素注射液和阿仑膦酸钠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有效缓解患者骨痛症状、调节骨代谢水平、增加骨密度,且不良反应轻微。
-
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唤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唤醒质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身麻醉状态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5μ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2~6 ng/ml)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唤醒前30 min将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降至0.5 ng/ml;观察组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5μ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2~6 ng/ml)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唤醒前30 min静脉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3μg/kg,以0.1μg/(kg·h)维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前2 h(T1)和拔管后(T2)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收缩压(SB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及唤醒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时HR、MAP、SBP、SaO2、IgA、IgG、IgM、TNF-α、IL-6、IL-8水平及T2时Sa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2时HR、MAP、SBP、IL-6、TNF-α、IL-8显著低于对对照组,IgA、IgM、IgG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呛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躁动、术中知晓、呼吸抑制、体动、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唤醒质量影响较小,且能降低炎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4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考察4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5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培酮组(40例)、奥氮平组(40例)、阿立哌唑组(39例)和齐拉西酮组(40例),每组患者按常规用法用量给予对应的药物,进行为期6周的临床研究。治疗前和治疗2、4、6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各组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定;同时进行血糖、血脂、泌乳素等代谢和生物学指标检测;并采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静坐不能评定量表、精神性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共计137例患者完成研究。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对精神症状的控制,尤其是对阳性症状的控制起效快于阿立哌唑组和齐拉西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奥氮平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和腹围增加数明显大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也明显增高,与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患者的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阿立哌唑组患者的泌乳素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多数为轻度或中度,对症处理后大多可缓解。结论:4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症状的控制疗效相当,其中利培酮、奥氮平控制阳性症状的起效时间较早,与糖脂代谢和泌乳素有关的不良反应也出现较多;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的耐受性较好。用药时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年期精神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氮平组和喹硫平组,各60例。奥氮平组患者口服奥氮平片,初始剂量2.5 mg,qd,根据病情可增至大剂量15 mg,qd;喹硫平组患者口服喹硫平片,初始剂量50 mg,qd,根据病情可增至大剂量400 mg,qd。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硫平组患者嗜睡、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低于奥氮平组,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高于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病疗效相当,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喹硫平不良反应较奥氮平轻。
-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药物治疗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经确诊的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流量的供氧、抗感染、平喘、通气、强心、解痉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2 ml混悬+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 ml+异丙托溴铵气雾剂1 ml雾化吸入治疗,b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及心率(HR)、呼吸频率(RR)、峰值呼气流速(PEF)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HR、RR、P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值、PaO2、PEF显著升高,PaCO2、HR、RR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药物治疗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及HR、RR、PEF,且安全性较好。
-
脉络宁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CG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片10 mg,q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入5%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每连续给药10 d后停药20 d。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尿素氮(BUN)、尿肌酐(UCr)、血肌酐(S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UN、UCr、S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UN、UCr、S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宁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CGN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肾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
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肺动脉高压患儿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多巴胺注射液5μg/(kg·min),ivgtt。对照组患儿吸入NO 5~20 ppm;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枸橼酸西地那非片0.5~1.0 mg/kg,6 h 1次。两组患儿均治疗3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动脉压(PAP)、NO、血清内皮素(ET-1)、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Ca2+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SaO2、NO、PAP、PaCO2、ET-1、HIF-1α、EPO、C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SaO2、NO、Ca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aCO2、PAP、EPO、HIF-1、ET-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O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肺动脉高压体征及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
不同剂量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对AECOPD患者主观症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主观症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ECOPD住院患者1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各61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异丙托溴铵500μg+0.9%氯化钠注射液(NS)2 ml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氧气流量4~5 L/min,15~20 min/次, tid。低、中、高剂量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1.0、2.0 mg+NS 2 ml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氧气流量4~5 L/min,20 min/次,bid。3组患者均治疗7 d。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的肺功能、呼吸困难分级(MRC)量表评分、动脉血气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后3、7 d,3组患者FEV1%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MRC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后3 d,MRC量表评分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治疗后7 d,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中剂量组患者MRC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善程度高剂量组患者>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2.0 mg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能有效改善AECOPD患者的肺功能、主观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PCI术前早期和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ACS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和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100例高危AC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替罗非班,其中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4~6 h给药,剂量为10μg/kg,3 min内完成静脉注射,而后以0.15μg/(kg·min)的速度静脉泵注,用药至PCI术后24 h;对照组患者于PCI术开始时应用,给药方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血小板聚集率(PAR)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2~3级及TMPG 2~3级的患者例数均显著多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MPG 2~3级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TnⅠ均显著升高,PAR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8.0%)与对照组(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高危ACS患者的冠脉血流及心肌血供。
-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右托咪定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拟行OPCABG的老年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术前30 min均肌内注射吗啡0.2 mg/kg+东莨菪碱0.3 mg/kg,采用舒芬太尼1μg/kg+依托咪酯0.1~0.2 mg/kg+哌库溴铵0.1 mg/kg进行诱导麻醉。然后,观察组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1μg/kg,ivgtt,15 min完成,然后以0.5μg/(kg·h)微泵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ivgtt。观察两组患者入室后(T1)、血管吻合完毕后(T2)及术后6 h(T3)、12 h(T4)、24 h(T5)时点的肌钙蛋白Ⅰ(cTnⅠ)、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2、T3、T4时点的IMA显著低于对照组,T2、T3、T4、T5时点的cTn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T4、T5时点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4、T5时点血清中MDA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右托咪定对老年OPCABG患者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减轻患者心肌的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目的:考察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4例难治性IT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每日0.5 mg/kg,分早晚2次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每次1 g,bid。两组患者均以3周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治疗3~5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动态变化、治疗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04%)显著高于对照组(7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PLT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9.55%vs.80.60%),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99%vs.1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ITP,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PLT和患者满意度,且安全性较好。
-
5种抗菌药物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对头孢硫脒、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338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A (75例)、B(65例)、C(76例)、D(66例)、E(56例)组,分别对应使用头孢硫脒、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进行静脉滴注。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并引入决策树模型,对5种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A、B、C、D、E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3%、90.77%、96.05%、87.88%、87.50%,总治疗成本分别为1929.09、2173.73、1611.91、1661.42、1801.32元,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20.67、23.95、16.78、18.91、20.59。其中,C组治疗方案的成本低、C/E小。敏感度分析支持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结论:在上述5种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中,头孢呋辛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
多维铁口服溶液与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多维铁口服溶液和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成本和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80例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多维铁口服溶液,每次10 ml,bid,早晚餐后服用,连续4周;试验组患者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每次0.30 g,qd,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红细胞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满意率及不良反应,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明显高于或大于对照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成本分别为243.60、166.32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56、1.96,增量成本-效果比为7.73;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此结果基本相同。结论:多维铁口服溶液和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均能够改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其中多维铁口服溶液更经济;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的疗效更佳、患者满意率更高,但由于该药价格相对较贵,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经济情况选择药物。
-
1例妊娠期高脂血症相关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高脂血症相关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妊娠期HL-SAP患者剖宫产术后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根据临床指南和相关文献,协助医师优化用药方案。为了避免增加横纹肌溶解和肝损害的风险,临床药师建议将阿托伐他汀由20 mg,qd,减量至10 mg,qd;在患者血象平稳且感染得到控制时,临床药师建议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以左氟氧沙星注射液0.5 g,ivgtt,qd+甲硝唑注射液0.5 g,ivgtt,q12 h替代美罗培南。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于15 d后转入消化内科继续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对经剖宫产术的HL-SAP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协助医师制订用药方案,有效地降低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
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我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临床使用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法在规范我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临床使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7-8月(干预前)、2015年9-10月(第一轮干预后)、2015年11-12月(第二轮干预后)使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的出院病历各500份,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我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无适应证用药的比例由65.4%下降至39.2%,用药剂量合理率由53.2%上升至97.2%,用法适宜合理率由96.4%上升至99.8%,用药疗程合理率由69.6%上升至96.6%,临床使用的整体合理率由18.8%上升至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促进我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的临床合理使用。
-
临床药师参与39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会诊的实践与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会诊的方法及切入点,以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4年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参与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会诊记录39例。对会诊患者一般资料、感染部位、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会诊前后用药方案、病情、感染相关指标、营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痰培养中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1例(28.2%),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3例(33.3%),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例(20.5%),非多重耐药菌7例(17.9%)。会诊意见中常用的药物为米诺环素,平均剂量为0.2 g/d,其次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平均剂量为9 g/d,头孢他啶平均剂量为6 g/d、依替米星平均剂量为0.27 g/d、阿米卡星平均剂量为0.4 g/d,日均剂量高于会诊前,3例患者会诊意见推荐使用磷霉素治疗。会诊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患者2例(5.1%),单一用药13例(33.4%),二联用药22例(56.4%),三联用药2例(5.1%);会诊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患者0例(0),单一用药7例(17.9%),两药联用26例(66.7%),三药联用6例(15.4%)。会诊后患者的症状、体温、感染相关指标均有好转,临床药师为12例(30.8%)患者调整了营养方案,为9例(23.1%)患者调整了化痰方案。11例(28.2%)患者白蛋白较会诊前升高,20例(51.3%)患者前白蛋白较会诊前升高。结论:临床药师在会诊中应当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身体状况,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减少不合理用药,在提供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同时,还应注意祛痰方案和营养支持方案的调整。
-
肺曲霉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症患者的药学监护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肺曲霉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症(RM)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肺曲霉病合并RM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协助医师从RM的治疗、抗感染及护肝等角度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先后建议停用双环醇片,继续使用注射用米卡芬净50 mg,ivgtt,qd抗感染治疗;暂停使用护肝药物复方甘草酸苷;并与医师密切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4 d后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肺曲霉病合并RM患者的治疗过程,可协助医师完善用药方案,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使用华法林抗凝的肺栓塞患者出血与止血治疗矛盾的处理方法
目的:讨论使用华法林抗凝的肺栓塞患者出血与止血治疗矛盾的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例使用华法林抗凝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升高的肺栓塞患者的治疗过程,总结其使用华法林抗凝的出血风险和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及处理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资料对该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医师和药师参考患者的INR,结合房颤出血评分系统(HAS-BLED)、Capri-ni评分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及《美国胸科医生协会非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等指南,及时调整华法林钠片的剂量;该患者经抗凝、止咳平喘、化痰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带药出院。结论:该类患者出血与止血的风险评估及其处理可结合HAS-BLED、Caprini评分表及相关指南,但目前尚存在评价方法不足、大量高级别证据及定量研究缺乏等问题,有待于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及相互作用定量研究,开发适用于我国患者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
我院人血白蛋白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建立《人血白蛋白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为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结合人血白蛋白使用说明书、美国大学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及北京地区《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等,通过专家讨论建立《人血白蛋白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并应用该标准评价我院420例患者人血白蛋白使用情况。结果:人血白蛋白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主要内容包括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和配伍禁忌等。我院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中,在患者用药前检测白蛋白血清浓度者414例,占98.57%;符合适应证167例,占39.76%;存在禁忌证56例,占13.33%;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符合标准352例,占83.81%;联合用药不适宜17例,占4.05%;存在配伍禁忌3例,占0.71%。结论:我院建立的《人血白蛋白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临床实践中可发现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我院门诊2013-2015年抗消化道溃疡药使用分析
目的:为抗消化道溃疡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3-2015年抗消化道溃疡药使用情况,包括药品名称、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单/多病处方、疗效和处方合理性等。结果:我院门诊2013-2015年共使用8种抗消化道溃疡药,其中奥美拉唑胶囊和雷贝拉唑胶囊销售金额和DDDs增长较快,且DDC较高,其余药品基本稳定。单病处方抑酸药使用率低于多病处方,而抗酸药使用率高于多病处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门诊2013-2015年消化道溃疡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由77.98%逐年提高至82.68%,2015年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理处方率由5.01%逐年下降至2.12%,各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门诊抗消化道溃疡药治疗总体疗效较好,首选奥美拉唑,但是处方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情况,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呼吸系统吸入剂使用分析
目的:为呼吸系统吸入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呼吸系统吸入剂的用药频度(DDDs)、销售金额、日均费用(DDC)和医保与自费金额等数据。结果: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呼吸系统吸入剂共涉及4种类型、5种剂型、12种通用名和38种商品名(规格)。呼吸系统吸入剂总DDDs和总销售金额分别从2012年的10827.46×103和7100.65万元增至2014年的14627.25×103和9913.71万元,但增长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类型呼吸系统吸入剂DDDs排名依次为抗胆碱能药物、复合制剂、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药,各类型DDDs均逐年增加,但仅抗胆碱能药物DDDs增加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销售金额排名依次为糖皮质激素、复合制剂、胆碱能药物和β2受体激动药,各类型销售金额均逐年增加,但增加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种剂型呼吸系统吸入剂DDDs排名依次为气雾剂、粉雾剂、雾化溶液、鼻喷剂和肺部输药器,气雾剂和粉雾剂DDDs均逐年增加,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13年销售金额居首位的均为粉雾剂,2014年为雾化溶液,而3年总销售金额位居首位的仍为粉雾剂。12种通用名吸入剂DDDs排名前4位的药品是溴化异丙基阿托品、沙美特罗替卡松、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其3年总DDDs构成比分别为40.16%、16.71%、13.51%和13.39%,构成比合计>80%;销售金额排名前3位的药品是布地奈德、沙美特罗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其3年总销售金额构成比分别占39.59%、20.81%和12.50%,且构成比合计>70%。沙丁胺醇DDC低。38种商品名(规格)吸入剂中,医保品种和医保金额分别占92.11%和95.02%。普米克令舒雾化混悬液医保金额居首位,信必可都保(160μg)自费金额居首位,都属乙类医保药品。结论:南京34家医院2012-2014年呼吸系统吸入剂总体使用基本合理。
-
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抗肿瘤基本药物使用分析
目的:为抗肿瘤基本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抗肿瘤基本药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抗肿瘤基本药物总销售金额由10083.65万元增长至15186.46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2.72%;3年总销售金额为37952.45万元,排名前10位的药品销售金额之和为36742.24万元,占总销售金额的96.81%;其中,排名前3位的是紫杉醇、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2012-2014年各药品DDDs有一定的变化,排名靠前的有替加氟、紫杉醇和环磷酰胺等,增长较快的是紫杉醇(口服),年均增长率为59.63%;而他莫昔芬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5.14%。紫杉醇、奥沙利铂和依托铂苷DDC较高。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阿糖胞苷各年度B/A均<1.00。结论: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抗肿瘤基本药物的销售金额和DDDs都呈较合理的增长速度,DDC相对稳定;临床使用主要集中在适应证广、价格昂贵的药品上。
-
我院108例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用药合理性分析Δ
目的:为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108例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骨髓抑制特点、化疗方案及骨髓抑制对症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该院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8.3%,主要表现为Ⅳ度粒细胞减少(占94.4%);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化疗方案主要为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多西他赛、长春瑞滨+洛铂方案。化疗方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化疗药物预处理不当(32例,91.4%);Ⅳ度骨髓抑制处理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各29例,各占36.2%)。结论:该院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用药基本合理,但在化疗药物预处理和Ⅳ度骨髓抑制处理上仍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改进。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患儿血浆中乙胺丁醇及异烟肼的浓度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患儿血浆中乙胺丁醇(EMB)及异烟肼(INH)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以拉米夫定为内标,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05%甲酸及15 mmol/L甲酸铵),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205.2→116.0(EMB)、m/z 138.1→121.1(INH)、m/z 230.2→111.9(内标)。结果:EMB、INH血药浓度分别在10~5000、50~5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分别为10、50 ng/ml;日内、日间RSD<15%,相对回收率为98.7%~105.5%。临床检测4例肺结核患儿体内EMB、INH的血药浓度为94.5~99.7、55.1~80.9 ng/ml。结论:该方法分析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患儿EMB、INH血药浓度的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
某专科医院痰培养阳性结核病患者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某专科医院痰培养阳性结核病患者耐药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4月30日在菏泽市传染病医院住院并痰培养阳性的结核病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使用绝对浓度法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结果:259例患者中,137例患者耐药(52.90%),其中单耐药69例(26.64%),多耐药52例(20.08%),耐多药15例(5.79%),广泛耐药1例(0.39%);链霉素(31.66%)和丁胺卡那霉素(15.44%)的耐药率高;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患者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患者耐药率为47.21%,复治患者为70.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乙胺丁醇和卡那霉素外,其他药物均有单耐药发生,多耐药共有27种组合,耐多药共有9种组合;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史是产生耐药的危险因素,复治患者的耐药风险是初治患者的2.734倍。结论:该院痰培养阳性结核病患者的耐药率较高,而且耐药谱复杂,对中老年患者以及复治患者的耐药风险应高度重视,在对患者的治疗中应合理使用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异烟肼和卷曲霉素。
-
2011-2015年我院神经外科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Δ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外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5月-2015年5月HAP患者652例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2例患者中,有608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93.3%;共检出病原菌608株,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氏阴性(G-)菌433株(71.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的革兰氏阳性(G+)菌108株(17.8%);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的真菌67株(11.0%)。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67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43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对G-菌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吡肟等,对G+菌敏感性高的药物有万古霉素等。结论:我院神经外科患者HAP的主要病原菌为G-菌,耐药率普遍较高;对我院HAP病原菌敏感性较高的药物包括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临床应根据病原学分析,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我院2014-2015年4种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分析
目的:分析4种常用抗癫痫药(AEDs)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4-2015年接受上述4种AEDs: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奥卡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415例,对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AEDs血药浓度680次;监测对象以中青年(19~60岁)患者为主,共监测449次(66.03%);监测结果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有360次(52.94%);361例接受单药治疗的患者中,卡马西平监测结果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比例(80.77%)高于其他3种AEDs(苯妥英钠30.00%、丙戊酸钠47.40%、奥卡西平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使用联合治疗的患者中,67.65%的两药联用患者、100%的三药联用患者的监测结果未在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结论:我院AEDs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总体达标率不高,应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其依从性,同时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评价AEDs的临床疗效,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
磷霉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抗尿路感染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联合碳青霉烯类抗尿路感染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协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棋盘法测定其联合抑菌浓度指数,96孔板结晶紫法考察FOS与碳青霉烯类联用对其生物膜的影响。结果:12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FOS及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达100%。FOS与亚胺培南联用时,4株(33.3%)为协同作用;FOS与美罗培南联用时,5株(41.7%)为协同作用;均未出现拮抗作用。FOS和碳青霉烯类联用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FOS联合碳青霉烯类对部分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具体外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生物膜有关。
-
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中培美曲塞安全信号的检测
目的:检测和分析培美曲塞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中培美曲塞的安全信号进行检测,并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性别、年龄、剂量、适应证对目标信号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5397235份报告中,共挖掘出173个培美曲塞安全信号,其中血液及淋巴系统报告数多(491份),胃肠系统信号数多(17个)。经统计学分析,相比其他系统不良事件,血液及淋巴系统和胃肠系统在性别(P=0.075)和年龄(P=0.726)分布中无统计学意义,在剂量(P=0.007)和适应证(P=0.001)分布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使用培美曲塞时应重视监测血液及淋巴系统和胃肠系统不良事件,尤其是合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
-
我院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致不良反应60例分析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15年12月上报的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潜伏期、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0例ADR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为1∶2.75,平均年龄为(39.7±13.4)岁,83.3%的ADR发生于20~59岁;66.7%的ADR发生在用药30 d内。急性药物性肝病(66.7%,40/60)和中性粒细胞减少(25%,15/60)是常见的临床表现。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引起急性药物性肝病占所有ADR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硫氧嘧啶高于甲巯咪唑;而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后,应检查肝功能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并进行监测及随访,以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
我院老年科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考察老年患者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科ADR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ig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分析,考察引起ADR的危险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68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其ADR发生率为7.92%(133/1680)。ADR累及器官/系统以过敏反应(49例,36.84%)和消化系统(48例,36.09%)为主。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疗程和合并用药种数等均为发生ADR的独立影响因素。经非条件Loi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给药剂量大、用药疗程长、静脉给药和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等因素均使患者发生ADR的危险性增加。结论:临床在监测ADR工作中尤其需重视对老年患者ADR危险因素的监测,加强对其用药指导以提高用药依从性,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
OPRM1 A118G多态性对我国汉族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基因(OPRM1)A118G多态性对我国汉族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的影响,为其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三甲”医院中、重度汉族癌痛患者66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OPRM1 A118G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66例患者中,AA、AG、GG基因型患者分布频率分别为36.36%、53.03%、10.61%, A、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88%、37.12%;AA、AG、GG基因型患者阿片类药物的日剂量分别为(21.67±13.41)、(42.00±32.18)、(87.14±73.65)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9例首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6例AA基因型、15例AG基因型患者进行了剂量调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剂量调整后,AA、AG基因型患者的日剂量分别为(16.11±9.16)、(28.57±18.5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OPRM1 A118G基因型可影响我国汉族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其基因多态性可作为指导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