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特别健康杂志

特别健康

特别健康杂志

Special Health 가정보건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 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5-6851
  • 国内刊号: 42-185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67
  • 曾用名: 家庭保健
  • 创刊时间: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特别健康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胡其山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养生忽悠术为啥总得逞

    作者:林余颖

    从吃绿豆,到吃大蒜、喝尿,所谓“养生之道”此起彼伏忽悠人,还偏偏总有很多人信,咋回事?秘密或许就在他们的忽悠术上.头一样,把伴随关系包装成因果关系.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这叫伴随关系;乙必然是甲导致的,这才是因果关系.或许能找到坚持喝尿、身体也好的人,但是,身体好真是喝尿喝出来的吗?

  • 无处不催眠

    作者:豆瓣绿

    一个患者得了结肠癌,术后有后段结肠紧缩的反应,排便过程因此非常疼痛,主治医师介绍他去找心理医生,希望催眠疗法可以帮助他.心理医生了解到他喜欢游泳,就对他说:“你如此痛苦,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扩张结肠.如果你每天在泳池里,将汽车轮胎扔进去当坐椅,尽情享受水流的舒适感受,扩张的过程一定会轻松很多.”这名患者遵照医嘱,几乎每天去游泳.一年后,不仅结肠病症痊愈,体内的癌细胞也彻底消失了.

  • 休闲懒人操

    作者:洪昭光

    醒来时,懒人伸腰动作:把枕头垫在背后,两手向后伸直并伸展身体.说明:这个动作有点像伸懒腰,能使人体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深呼吸的姿势,这会使膈肌活动加强,引发身体大部分肌肉收缩,从而达到加速血液循环、清醒头脑的目的.

  • 安全用药规定动作

    作者:杨淑桂

    跳水比赛时,运动员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用药也有一些规定动作.看说明书,别图省眼.说明书是用药的重要指导,很多人并没有认真阅读过.即使是用过的药,好也再看一遍说明书,以免出错.温水送服,别图省水.用温水送服药物,不仅能让药物更好下咽,还能减小一些药物的毒性,预防副作用的发生.

  • 药品该不该放进冰箱

    作者:一凡

    在炎炎的夏日里,家中保存的种种药品和食物一样有一部分会变质失效.人在误食了以后,轻则延误病情,重则造成中毒.所以好的方法是把它们请进冰箱.可每种药品的存放条件并不相同,有些应该放进冰箱,有些却又不能放或者不需要放,应该区别对待.

  • 人人有望活百岁

    作者:欧弟

    长命百岁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目标.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之一,曾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立下汗马功劳的克雷格·温特近宣布,他将投入7000万美元创办一家“人类长寿公司”,专门研究和破译“长寿基因”,攻克癌症难题.温特的公司每年将对10万人进行基因测序,从而组建一个庞大的基因数据库.温特相信,这个基因数据库将能破译人类生与死的大奥秘,并通过基因治疗等先锋性医疗方法攻克癌症和老年痴呆症,使得将来人人都能成为老寿星,至少活到100岁.

  • 不迷信粗粮野菜

    作者:王凤岐

    野菜不可迷信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各种有营养的东西吃都吃不完,甚至吃腻了,吃出了“富贵病”,便想弄点野菜尝尝.一尝这野菜与大鱼大肉的味道不同,挺好吃的,于是野菜登上了饭桌,受到追捧.

  • 拜访50位寿星

    作者:聂莎;徐若婕

    李国凡和73岁的老伴谭显华住在重庆渝北区冉家坝.刚刚过完82岁生日的李国凡穿着一件大红T恤,精神抖擞.跟他说话不用提高嗓门,他说:“我不老,我还小,耳聪目明.我认识50个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他们在,我不敢自称老.”

  • 黄婉秋补养秘方

    作者:西子

    黄婉秋出生于1 943年,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时,年仅17岁.如今黄婉秋年过七旬,可是很多见过她的人都说,“刘三姐”真是容颜未改,风采依旧.她到现在仍然是体态轻盈匀称,头发浓密,神采奕奕,而且皮肤也光洁细腻,红润而富有弹性.

  • 百岁作家缘何多

    作者:彭永强

    就我们熟悉的作家而言,活到一百岁左右的,的确是为数不少.巴金、冰心、叶圣陶、臧克家、苏雪林、钟敬文、季羡林、纪弦等等,均以将近一百岁甚至百岁以上的年龄辞世.杨绛、文怀沙、马识途都已一百余岁,仍然健在,偶尔还有一些作品问世.

  • 袁隆平戒掉63年烟瘾

    作者:李仲文

    “84岁的袁隆平院士戒烟成功了,没有长胖,没有复吸.”袁隆平的保健医生张卓才分享了这位有63年吸烟史烟民的戒烟故事.为戒烟做两年准备在袁隆平戒烟上,呼吸系统疾病专家钟南山院士是大功臣.袁隆平有四年的慢阻肺病史.2010年他俩在海南见面时,钟南山就听出袁隆平肺部有问题,劝他少抽烟,及早检查.于是,袁老考虑戒烟.可烟瘾太重,他咨询过医师,有人建议他循序渐进,慢慢减少抽烟的数量,一下戒掉怕出问题.

  • 飞针走线享期颐

    作者:陈留

    每个人养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的画画,有的写字,有的钓鱼,有的打拳,我呢,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放不下手中的活计,没事喜欢绣绣花鸟什么的.不认识的人见了我,谁也不会想到我这个老太太今年已经100岁了.我住在女儿家.在我的房间里,一根两米多长的绳子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而挂在阳台上的则是我的得意之作,那是一套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

  • 止痛药救慢不救急

    作者:熊江雪

    滥吃止痛药延误病情的案例屡有发生,其实使用止痛药有个“救慢不救急”的原则.何谓急?指的就是急性疼痛,如急腹症.引起急性腹痛的原因很多,如急性胃穿孔、急性阑尾炎以及妇科炎症等,这时的疼痛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带路者”,一旦盲目止痛,会掩盖病情发展,延误治疗.

  • 运动完做个冷身运动

    作者:徐姗

    跟运动前的热身运动一样,“冷身运动”也是身体的保护伞.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主管治疗师张国兴提醒大家,运动后若不做正确的放松,剧烈运动骤然停止,人会出现眩晕、恶心、筋疲力尽等症状,严重者会头晕目眩,甚至晕倒.

  • 阿胶止血功效大于补血

    作者:王凤岐

    自古以来的滋补佳品阿胶,初是用牛皮熬制的,到唐代才开始改用驴皮,所以阿胶又名驴皮胶.止血补血佳品初阿胶是用在产后补血的方子里面的,比如女性生完孩子,常选用阿胶,搁点红枣、核桃、桂圆,做成膏滋药,补阴补血,弥补生育时所消耗的血.当初,慈禧太后也是服用了东阿产的阿胶才血止病愈,顺利产下了一名男婴.

  • 单方验方

    作者:

    关键词:
  • 怎样做到晚吃少

    作者:王兴国

    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对很多人来说,这里难度大的恐怕是后一句.面对丰盛晚餐的诱惑,到底该如何做到“晚吃少”呢?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所谓“吃少”,并不是指食物种类少或摄入量减少,而是少在热量上,也就是合理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取的同时,又保证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只要尝试以下几点,“晚吃少”并不难做到.

  • 带着病痛高兴地活

    作者:程步

    家住南京的范爱菊103岁了.100岁那年,她在家里上厕所的时候没扶好,一下子滑倒了,造成压缩性骨折.由于年纪太大不能做牵引,医院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建议她在家里卧床静养.范爱菊的孙子郑林忠回忆道:“医院叫她睡三个月.我当时很害怕,因为我看到儿媳妇的奶奶,身体比她好,跌断腿以后睡了六个月,结果就不行了.”

  • 过午不食之误

    作者:范志红

    在某单位做健康讲座之后,几位女士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听说“过午不食”特别健康,既能减肥瘦身,又能延缓衰老.听说佛教道教都有过午不食的养生之道,有科学道理吗?我说:长话短说,如果你按现在的生活习惯,简单地把晚餐从餐单上面抹掉,下午5点之后就什么都不吃,也许会瘦,但你会精神萎靡,体能下降,抵抗力低下,脸色也会变得暗淡.

  • 像养鱼一样养老

    作者:素颜

    去年初冬时分,北京东直门旁的护城河水被放干,河底被重新修葺,无数小鱼在小水洼里挣扎.朋友的姥姥于心不忍,拿着小桶去捞过几次,搭救了一小撮小鱼.这一小撮幸福的鱼从此开始了“变异”生涯.老太太买了孔雀鱼饲料,每天定时定点悉心照料.

  • 一呼一吸练就金刚身

    作者:周一海

    今年79岁的张虎齿原本是个病秧子,后来他自创了一呼一吸的锻炼法,练就了“金刚身”.张虎齿刚开始锻炼身体,纯粹是为了活命.他四十多岁的时候,肝病先后发作四次.作为医生,他知道,随着年纪增大,他可能会患上肝硬化,甚至肝癌.

  • 秦怡常练放松功

    作者:张若松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前不久宣布开拍《青海湖畔》,自导自演零片酬参演.在镜头前,92岁高龄的秦怡身姿灵活、端庄美丽,风采不减当年.秦怡身体并非一直很好,四十多年前,秦怡曾动过一次大手术.那是1966年的春节,她被查出患上了肠癌,很快就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一位医生断言,秦怡活不长了.但手术后没多久,她就动身赴干校参加劳动,一去就是两年.两年时间里,病情不仅没复发,反而痊愈了.

  • 闲梳白发对斜阳

    作者:毛风宇

    1963年,丰子恺在香港《新晚报》上发表了一幅画:一位老翁悠闲地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拿着梳子,缓缓地梳理着白发,身后不远处站着一群儿孙.画上题有诗句:“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斜阳.”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窦巩的《代邻叟》,原文是:“年来七十罢耕桑,就暖支赢强下床.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残阳.”

  • 外国百岁老人养生法

    作者:胡楚青

    如果您想活到100岁,不妨尝试一下外国百岁老人开出的长寿“秘方”.近日,美国某知名杂志深入几位美国百岁老人的生活,全程追踪他们的吃穿住行,为大家揭开了他们的长寿秘诀.破戒吃点零食住在纽约的黛丝·姆法登今年11月将迎来她的100岁生日,现在的她依然活动自如、思维敏捷.

  • 女性关节坏得快

    作者:张献怀

    很多女性年纪轻轻就开始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尤其是年轻的白领女性.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研究所运动关节科统计,近四年来因严重的骨关节炎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80%是女性.为什么女性的关节比男性坏得更快?该院骨科研究所运动关节科主任张洪教授从四个方面作了解析.

  • 请勿迷信百度医生

    作者:六六

    上上周在香港,早晨发现自己尿色深,以为水喝少了,遂多喝水.谁知两天以后,白天尿色呈普洱茶样深褐色,顿时手脚发软,口唇麻痹,几近晕倒,速乘坐第一班飞机回国.为何不在香港治病?几年前我得了胆结石,准备到新加坡手术,被从新加坡来中国进修的医生阻拦.

  • 缓贴秋膘

    作者:杨璞

    “贴秋膘”源自北方,意即立秋后吃味厚的美食佳肴.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南方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比较重,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如果这时“贴秋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更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早秋进补可能得不偿失.

  • 守财奴的完美旅行

    作者:海宁

    电话里,我跟李家富老先生约法三章:第一,不得中途返回;第二,不得抱怨外面吃住花钱多;第三,不得阻止同行人员自由购物.若应允,则按照他的提议全家愉快出行;否则,免谈.李家富,乃家父,之所以非和他丁是丁、卯是卯不可,是有前因的.两年前,我曾张罗过几次全家出行,后,所有出行的快乐都被他的斤斤计较消磨得一干二净.一路上,只落得听他抱怨花钱多,听他计算到底花了多少冤枉钱.还有,他坚决不让我们在景区购买任何物品,好是不进任何店铺……

  • 九旬折本开茶馆

    作者:谢国邦

    94岁高龄的范克君是一位退休职工,人称范老头儿.他开了一家茶馆,15年来“生意兴隆”,其实一直在亏本.茶馆不是门面房,就是在一楼过道摆放了三张方桌子,再安放了几个凳子.来茶馆消遣的都是附近居民,岁数大的有九十多岁,小的也有六十多岁.

  • 奶奶又运筹帷幄了

    作者:莫小米

    去年春天,孙子从国外回来,大家庭聚会.爷爷前些年过世了,七十多岁的奶奶独居.她身体很棒,手脚勤快,只是听力渐渐丧失,儿女给她配了助听器,她不愿用,说戴了会听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声响,宁愿清净.大家庭聚会,奶奶先是不响,后发小孩子脾气,说孙子啥时候回来的?谁都不告诉我……从小我带大他……都没良心……

  • 佯装不陪他

    作者:刘丽

    前几天在公园里见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一位老先生,大概七十多岁,从他走路的动作中明显看出他是中风后遗症,可是老先生很顽强,连拐杖都不用,竭力用那不太听使唤的左腿,保持好与右腿的协调合作.老先生在树荫下的小路上坚持不懈地走着,眼神执拗.

  • 叹服八旬婆婆

    作者:孔明珠

    婆婆幼时被父母送给姑母,年少时出嫁,嫁得也不好,接下来是中年守寡,老年失女,如今一身病痛,孤苦伶仃.婆婆说话很生动,像写作的人一样,喜欢夸张、幽默,时而小刻薄.我喜欢听她唠叨过去,不像小姑子老是打断她、揭发她“瞎讲有啥讲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手好厨艺,老来退步很大,可是我也吃她做的东西,不像我老公,拔腿就逃.

  • “偏方控”老娘

    作者:夏浆果

    有一天,我在办公室收拾东西,翻出两本别人送的关于民间老偏方的书,于是带回家.果然,我娘如获至宝,戴上老花眼镜,边看边发出——啊,哦,嗯,这样啊——各种意味深长.比如里面提到一个方子,专门针对胃部炎症,说的是白芨和大黄各两百克,打成粉后每日按时服用,一次五克.我娘充满信心:这个,可以试试!

  • 我编歌谣育孙辈

    作者:韩长绵

    孙辈们一天天成长,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眼见着一个个调皮哭闹不听话,相互斗嘴打架耍蛮横,怎么办?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小家里说话还灵,一来到大家里,他们的话孩子们就不听了,因为有我们老两口给撑腰.老伴说:“你不是‘笔杆子’吗?何不编些歌谣教他们唱,可能会起些作用.”她一点拨,我开窍了.

  • 初老之境

    作者:梁凌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初老了呢?我仔细想想,似乎是两件事.一是个人形象.以前总爱披肩、旗袍、高跟鞋,看人时,眼角无意识地上斜、左斜或右斜,被看者可能感觉遭遇了媚眼,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我并无意去迷倒谁,只是骨子里飞扬的神采,它自己渗出来了.现在呢,喜欢宽衣大袖,麻质或纯棉的,配上运动鞋.目光也成一地白月光,柔和宁静,波澜不惊.

  • 我是快乐的大牛虻

    作者:沙叶新

    当得知我生癌之后,妻子暗自哭了多次,而我处之泰然,还写了一个佛教的《偈》,其中有这样几句:“此次遭劫,毫不惊慌;虽然凶险,并非膏肓.与病同体,福报回向;与医配合,定能复阳.与佛相亲,身心俱康;与己相约,沉稳坚强.”妻子问我:“叶新,你真的一点儿不紧张?”我说:“我紧张什么,只要主刀医生给我开刀的时候不紧张就行了.他要是紧张,手一发抖,我就完蛋了!”妻子听了哭笑不得.

    关键词: 妻子 医生 膏肓 佛教
  • 老而交友

    作者:赵大年

    一次在茶馆品茗,同桌两位老人有说有笑,茶桌上的几色小吃也嚼得津津有味.我看他们的神态模样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为是老哥俩.搭话交谈,果然二位都姓徐,是老中医,年长的八十有六,年轻些的也六十四了.“您大哥身体真好啊,还能嚼开花豆!”我说.徐二爷答话:“家父至今一口好牙,耳聪目明.上茶馆,走着来,不拄手杖.”

  • 随时准备亲吻上帝

    作者:胡筠若

    我六十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70岁时老伴病故.我和弟弟妹妹们说,这就像是卷心菜,外面的那一层黄叶剥光了,我这个无论在娘家还是婆家都属“绝对大姐”的人,就成了袒露在外面的那一层老叶了.我说这话是认真的.我的确做好了思想准备,不知哪一天会接到“你该下场了”的通知.因为我明白,我比弟弟妹妹们大了一二十岁,按自然规律,我也是排在前头的.

  • 为妈妈找伴

    作者:张丹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妈妈似乎总走不出爸爸离世的阴影.尽管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各种保健活动,偶尔约牌友在院子里打打小牌,在院外开垦了一小块碧绿盎然的莱畦……可是,我觉得妈妈仍是不快乐的.有好多个夜晚,妈妈房里的灯都亮着.透过门缝,我悄悄望过去,只见她斜靠在床头,一动不动地凝望着墙上爸爸的遗照.灯光下,妈妈是那样孤单苍老.

  • 久病胜良医

    作者:何泛泛

    重庆资深媒体人漆园子曾因为先天性鼻甲肥大而患上头痛,这个痼疾,很多年来一直紧紧地尾随着她,纠缠着她,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2004年左右,漆园子举家迁往城郊某小区,以此避开城市难以忍受的烟尘.稍后,她又辞掉工作,彻底从媒体隐去,这一消失就是好些年.她很少出现在城内,也很少有文字面世,与丈夫、一只杜宾犬、一只黑猫,安然地偏居一隅,写字、作画、练拳、研习中医.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 萧乾夫人破译天书

    作者:吴志菲

    在世界文学界,《尤利西斯》被人称为“天书”,素以晦涩难懂闻名.全书除了夹杂着德、法、意、西班牙语以及北欧的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语和梵文.1990年8月的一天,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找到文洁若,想请她和丈夫萧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当时萧乾不同意,说自己都八十开外了,搬这座大山太不自量力,我却擅自答应下来.”文洁若深情地回忆说.

  • 感恩号人力房车

    作者:叶延滨

    朋友邀我去江苏丰县参加“有情有义丰县人”的采风活动,我欣然应诺.到了丰县,我从当地同志提供的二十多个采访线索中,挑出了一个叫谢淑华的退休校长.县里提供的资料写道:“母亲因严重晕车,63岁的谢淑华用起名‘感恩’号的人力房车,拉着90岁的母亲,201 3年4月从上海出发,徒步拉着车,直到北京,历时43天,行程1 700里.2013年9月,她又拉着母亲从北京出发向南,一直到达海南三亚……”

  • 婆婆的圈套

    作者:刘希

    我的婆婆是一个精明人,她知道让媳妇做家务,不能以传、帮、带的形式,更不能用死命令的形式来完成,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不断提升媳妇觉悟与兴趣的过程.所以当我嫁入婆家,在我挽起袖子无从下手的时候,婆婆说:“我一个人就好了,这里油烟重,你出去看电视吧.”

  • 送每位邻居手工扇

    作者:孙道荣

    入夏的时候,忽然收到了邻居老王送的一把扇子,仿佛有股清风,掠过心头.扇子有点重,手柄是用木头做的,重量就出自这截圆木头.木柄被打磨得光滑圆润,像圆溜溜的擀面杖一样,很顺手.老王告诉我,这把扇子,都是废物利用,做扇面的纸板是网购包装盒,木柄的木头,则是拖把的木棍子磨制的.

  • 宴飨此刻的完美

    作者:张丽钧

    天光有些暗.我侧脸照了一下镜子,竞被镜中的影像吓了一跳.那个瞬间的我,像极了自己的母亲.一愣神儿,我越发惊惧了,因为镜中的影像,居然又有几分像我的外祖母了.我赶忙点灯,让镜中那个人的眉眼从混沌中浮出来.这么快,我就撵上了她们.

  • 共老

    作者:龙应台

    我们走进中环一个公园.很小的一块绿地,被四周的摩天大楼紧紧裹着,大楼顶端插入云层,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点青翠.淙淙流水的池边,是一块凹凸有致的岩石,三个人各选一个角,坐了下来.一个人仰望天,一个人俯看地,我看一棵树.那树矮墩墩的,树叶油亮茂盛,挤成一团浓郁的深绿.

  • 引吭不老歌

    作者:钱国宏

    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家住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郊区的刘老伯便是“老要张狂”的典型.八十有五的刘老伯名叫刘春霖,从三尺讲台上退休后,身兼数职:老干部大学客座教授、写作班导师、校外辅导员、家庭图书馆馆长、小区治安巡检员、老年志愿者……同时,他报名参加了县里老干部大学的各种学习班,成了书法班、门球班、电脑班、拳术班的优秀学员.

  • 别出心裁斗琴

    作者:王华

    斗分高下,亦有雅俗之分.俗者,斗狗,斗鸡,斗蛐蛐;雅者,斗草,斗茶,斗山歌.苏州人喜欢将世俗的生活艺术化、情调化,看似三分附庸风雅,实有一丝闲情雅趣.好友大毛和薄皮别出心裁要来一番“斗琴”,相约会于大石头巷吴宅的“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下.两人皆痴迷二胡,又是性情中人,不久前几乎同时置得一把好琴,说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斗琴,非为炫耀,只为知音.倘若能斗出几分雅致,几分见识,也算是佳话一段.

  • 人为什么要吃野味

    作者:沈宏非

    冬天,对于居住或路过广东的野生动物来说,是一个从野生动物变成野味的季节.广东省林业厅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广州人吃过野生动物.为什么要吃?45%的人回答说:“能增加营养.”“出于好奇”的占37%,“为了显富”的有12%.表面看来,多数人是为了摄取“营养”而进食野生动物.事实上,这里所谓的“营养”,并不是人体必毕竟不是吃猪肉,至少在野生动物“爱好者”看来,“肥美说”简直就是对他们智慧的侮辱.

  • 文人谈美食远庖厨

    作者:汪朗

    中国的古人常给饮食做招牌,一为皇帝,二为文人.前者用其贵,后者借其雅.普普通通的红烧肉,一改叫“东坡肉”,吃进肚里都有“大江东去”的感觉.论起来,文人也确有这种资格.比起一般人,文人更讲究吃喝,也更重视吃喝.唐朝新科进士高中之后,第一件大事便是集资筹款,在长安的杏园举办宴会,向主考官谢恩,与同年结识;待到通过吏部的考试,取得做官资格后,进士们还要在曲江边举行盛大告别宴会,吃喝完毕,泛舟游乐,然后各奔东西,当好官或是当坏官,发大财或是发小财.

  • 家常滋味大盘鸡

    作者:郑国丽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每逢春秋两季,我们都要去种树.中午吃点馕和榨菜,下午收工后便直奔国道边那排饭馆.每家小店门前都挂着一排杀好的鸡,相中哪只,伙计就拎去后堂.没多久,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鸡便端了出来.三四个人围坐着,风卷残云般让那盘鸡见了底.转眼近二十年过去,大盘鸡并没有式微,反而从小饭馆登入大餐厅,成为本地美食的代表.很多市民如我,吃的次数多了,也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炒鸡秘籍,时不时露上一手,赢得家人和朋友的赞许.

  • 九味杂陈魅羊汤

    作者:胡展奋

    那年冬天去榆林采访,延安市宣传部的拓继承相陪.大清早起来,飘着雪花,问拓继承当地有什么好吃的,拓继承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榆林羊头汤啦!我一听,天昏地暗.我是闻到膻味就恶心的人,这不是坑我吗?

  • 汪曾祺的语言菜

    作者:孟祥海

    有人问汪曾祺:“汪老师,中国美食中您爱吃哪道菜?”汪曾祺听后,沉思一会儿答:“我爱吃的一道菜叫‘语言’.”接着,他借一副对联做了解释.他说:“我到一家酸菜鱼馆就餐,店铺墙上张贴温馨提示:‘细吞慢嚼,品人生香美滋味;狼吞虎咽,尝莽撞利刺苦头.’我觉得这是富有哲理和张力的语言,寥寥数语,藏做人风向,展做事风格.”

  • 从小不挑食

    作者:阿城

    小的时候,长辈总是告诫不要挑食,其中的道理会影响人一辈子.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的原因.我是从来都拿牛奶当泻药的.亚洲人,例如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到了牛奶多的地方,例如美国,绝大多数都会出现喝牛奶即泻肚的问题,这是亚洲人小时候牛奶喝得少或根本没得喝,缺乏某种蛋白酶造成的.

  • 别样新疆手抓饭

    作者:志远

    妻子的大姐嫁到新疆几十年了,我从未去过,前段时间,我们去了趟新疆.新疆不仅山美、水美、人美,各类特色饮食更美.难忘的是新疆手抓饭,让人回味无穷.我问姨侄,这手抓饭好做吗?他一笑,下次做时叫我在旁边看,一学就会,其具体方法是:将羊肉切成小块,洋葱切成小粒,胡萝卜切成滚刀块,紫菜切成长条状,大米淘洗干净浸泡20分钟.

  • 当南人遇见北人

    作者:白瑞雪

    中国的南北之界一说黄河,一说长江,东北人认为山海关以南皆南方,而 在很多香港人眼里,狮子山以北通通是北方.更广为认可的是秦岭一淮河一线,这条地理分界线与“北面南米”的饮食分界线大致重合.于餐桌察南北,很有意思.当年去哈尔滨出差,吃早餐,接待方颇为体恤地说,早上咱就不喝酒了,来点啤酒吧.河南的“端酒”,更是一场能激发全人类共愤的霸道战争.

  • 梁实秋喝茶秘法

    作者:闻香茶人

    梁实秋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特别饮茶法.他父辈有一位旗人朋友叫玉贵,精于茶饮,经常以一半香片和一半龙井混合起来冲泡,这种茶既有香片的浓馥,又有龙井的清苦甘甜.于是梁家也喜欢和仿效上了这种饮法.后来梁家就把这种混合茶叫作“玉贵”,列为秘传之物.

  • 大师

    作者:人邻

    有人在小镇开了一个饭馆,手艺好,食客如云.几年后,烦了.凭什么要伺候那么多“饭猪”?于是将饭馆搬迁至一处叫清风岭的地方.没别的意思,只是喜欢.风景要绝佳,交通却要不便.谁真正怀念手艺,得上岭来.渐渐地,又厌烦了,告示众人,非特别邀请者,恕不招待.再过一些年,又迁至云顶.

  • 美味无定义

    作者:阿成

    通常说的美食,实际上是一个极模糊的概念.所谓美食,在不同人的嘴里会有不同的感觉.我总结了一下,其美味者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真正的美食,就是指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千古流传、不断革新、反复研磨,被中国人普遍赞誉为美味的,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如八大菜系,即可称为美食.

  • 海明威不该早逝

    作者:程勉学

    海明威逝世后,他的墓碑上只简单地写了这么一行字:“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生于1899年7月21日,死于1961年7月2日.”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行注明生卒年月的字,刻在墓碑的左下角,而墓碑的中央则是一片空白,仿佛是留给后人书写评论用的.对此,有人评论说,海明威太优秀、太成功了,他几乎获得了一切.

  • 买问候卡的洋老太太

    作者:刘荒田

    大清早,进旧金山一家超市买玉米棒.不到7点,顾客稀少.排队付款时,我前面是一位老得可以的白人女士,至少85岁,兴许因为骨质疏松,腰弯成60度角.掏钱包,数钞票,动作极慢.我微笑着看着她,她就是我的将来(我能否拥有,还得看运气).何况她一点也不嫌自己老,看那鲜艳的红色大衣就知道.她只买一种货物——问候卡,厚厚的一沓,起码10张.

  • 冷热伊朗菜

    作者:蔻蔻梁

    跟中国人将食物划分为“寒、凉、温、热”一样,伊朗菜也有冷热两个体系.伊朗菜里说的冷热和菜式本身的温度并没有关系——就像中国人相信热的绿豆沙是寒凉的,冰冻的荔枝让人上火,这种东方式的食物哲学让西方人彻底晕菜.古波斯人就相信,一顿“令人尊重”的饭应该只含有少量的脂肪、红肉、淀粉以及酒精,因为这些东西会把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一个自私的蠢货.而水果、蔬菜、鸡、鱼,则让人变得可敬.

  • 食品安全做到极致

    作者:悠园

    在日本,一旦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对店家来说基本就是致命打击,轻则停业整顿若干天,重则关门大吉.不过我可不担心,因为我常去的这家店利用“高大上”的秘密武器让客人吃得踏实.盛放寿司的盘子内藏IC卡,从登上传送带那一刻起就开始计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之后直接被筛出来,送到没有客人的那一端——垃圾箱.虽然觉得有些浪费,但是对店家来说,让客人吃得满意的前提,就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 孩子的餐桌教育

    作者:加州魔豆

    第一次在美国朋友家就餐,我惊呆了.朋友家一岁半的孩子自己坐在餐椅上,从头到尾自己吃完.尽管他拿勺子的动作还很笨拙,但是他不慌不忙一勺一勺地吃得很认真.掉在桌子上的饭粒,他很自然地用手捡起来吃掉.吃完后,他踮着脚尖把碗放进洗碗池,一切都是那么熟练和自然.

    关键词: 餐桌 桌子 美国 脚尖
  • 在日本驾车

    作者:邓刚

    当今中国的交通状况,可谓是“蜀道难”了.然而难上加难的是可怕的罚款,各种明里暗里的摄像头,陷阱式的限速规定,还有很难弄清的“不按规定线路行驶”,弄得你交了多次罚款,竟然还没明白错误犯在哪儿.因此,当我在交通管理严厉的日本驾车时,就心惊胆战地想,弄不好会被罚得倾家荡产了.

  • 又分又合的退休生活

    作者:亦夫

    老五打来电话,邀我去他家里做客.这让我颇为意外,因为日本人鲜有将朋友邀至家中的习惯,何况我只是一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外国人.大概感到我口吻犹豫,老五在电话中说:“家中唯我一人,你不会有任何拘束.你在住处稍等,我这就开车来接你.”老五是我对一个日本老人的简称.老五真正的姓氏是五十岚,年过六旬,体态瘦高,目光沉郁,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个马尾辫,看上去很酷、很有个性.

  • 新加坡严管四个“水龙头”

    作者:施晓慧;李宁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建国.当时的新加坡,绝大部分供水依赖于1961年和1962年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两份长期供水合约,这两份合约分别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如今,新加坡由单一的邻国购水,发展到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四个水源并举,被形象地比喻为“四个水龙头”.今年春季,50年未遇的大旱威胁东南亚地区,新加坡却显得非常从容.

  • 活力的标志

    作者:渡边淳一;竺家荣

    前几日,一位编辑在谈到自己的父亲时,说道:“老爷子已经干枯了.”他的父亲已年近八十,以前好像曾经当过某报社的董事,早就退休了,现在每天只是在家读读书,看看电视.或许在儿子看来,老爷子从繁杂的世事中脱身后,就如同干枯了一样,果真如此吗?以前,我还在大学医院当医生的时候,和我负责同一间病房的一位护士,曾经对我抱怨过一位病人.

  • 新西兰人老实做餐饮

    作者:孟秋

    咖啡馆这个词,在新西兰英语里意思有点像快餐店.我的老板戴瑞开的这家店,因为靠近CBD(中央商务区),每天要卖出几十份意大利面、几百个三明治和上千个汉堡,咖啡、奶昔和热茶更是不计其数,算不上日进斗金,也至少财源滚滚.

  • 溺水孩子复生

    作者:彼得·托马斯;孙开元

    三年前的一天,奥克兰市阳光灿烂,我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去当地温泉浴场游泳.我正在买票,一个小伙子跑了过来,惊慌失措地说:“有个四岁的孩子溺水了,要死了,快叫救护车!”我转身向泳池跑去,那里围了一群人,家长们把吓坏的孩子都领到了一旁.慌乱的人群中央躺着一个瘫软的小男孩,他的爸爸跪在他面前,发疯似的喊着他的名字,旁边站着一个年轻的救生员.

  • 志愿者帮忙不添乱

    作者:蓝建中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全国约有130万名志愿者参加救灾活动,这一年被称为日本“志愿者元年”(类似于中国的2008年).从这一年起,志愿者活动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特殊活动,而成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的活动.日本的志愿者活动,也曾出现过很多问题.比如,给灾民的饮用水、食品等被志愿者使用,导致灾区物资不足.阪神大地震时,约70%志愿者是新手,他们不但与灾民出现感情摩擦,彼此还经常闹分歧,因此一度出现“志愿者添麻烦论”.

  • 缅因州的落叶

    作者:艾琳·哈迪

    “活组织检查,二号房.”手术室护士喊道.我是病理学家,负责分析人体活组织检查的结果.病人开刀之后,我的责任是把癌分类,评判严重程度,确定扩散范围.我戴上手套,取出从汉娜乳房肿瘤上切下的组织.她35岁,得了乳癌,医生把她左乳房长癌的部分切除,同时切下腋下的淋巴结,以判定肿瘤有没有扩散到乳房以外.

  • 美国十大孝顺标准

    作者:聂杰

    提供情感支持.这是父母需要的帮助,他们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想法.应向父母询问他们是否遇到了来自任何人或事的困难和障碍.如果父母不慎做错事情,子女不应生气指责,而要安慰,让老人不必再担心;如果子女做错事情,要及时向老人道歉,避免他们生气.

  • 智斗巴塞罗那小偷

    作者:李心培

    我们为巴塞罗那这个美丽的城市留了四天的游览时间,因而显得从容悠闲.白天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参观完了,晚上又到巴塞罗那热闹的商业街.很多入围在那里拍照,我们的照相器材是为这次环球旅行特意购的.老伴左边挎着摄像机,右边挎着带加长镜头的相机,在拍照的人群中很是显眼.我的身上斜挎着一个包,里边装了我们出来带的全部家当:护照、信用卡和现金.对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我特别注意它们的安全,不仅斜挎在身,还用胳膊紧紧压着以防不测.

  • 每朵莲都像你

    作者:慕容莲生

    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妹,相恋多年后,他们欢欢喜喜结为夫妻.据说,在余光中的老家,院子里有棵枫树,树干上刻有三个英文字母:YLM.Y是余,L是love,M是咪咪.连起来,是“余光中爱咪咪”.“咪咪”是范我存的乳名.

  • 班长替我点炮

    作者:陈大超

    当铁道兵,在青藏高原长达四公里的关角山隧道里干了一年多,我竟然没有点过一次炮.班里其他人都点过了,点了一次又一次,就我一次也没点.每次轮到我点炮的时候,班长李生美就顶上去.开始的时候,班长对我并没有好脸色.我是全连唯一的一名城市兵,刚进隧道,干活很难“撤起来”,完全不合一名施工连战士的要求.可当他发现了我熄灯后的秘密,就对我和颜悦色、刮目相看了.

  • 当年卖骨头

    作者:潘益飞

    说来也怪,我等早年间,闻鱼肉荤腥如同猫儿一般馋.晒烈日,出大汗,干苦力,一天三顿唯恐肚子填不饱,似乎很少听到或见到谁谁生什么怪病、恶病、大病的.如今,各种富贵病竞如影随形般缠上了国人,也难怪有人调侃道:人真是个犯贱的动物.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少年时吃肉骨头、卖肉骨头的那些事.

  • 吃出来的锦绣前程

    作者:晏建怀

    宋代张齐贤出身寒微,家中贫困,人却生得牛高马大,会吃、能吃、怕没吃,常常叹息平生从没吃过一顿饱饭.县城里大户人家因还愿而设食施斋,他先吃了一顿不要掏银子的,然后看到人家屋外还悬挂着一块牛皮,便乘人不备,偷偷取下,一锅煮了,吃个精光.据说,这是他唯一一次吃饱肚子.

  • 瞎话篓子

    作者:薄献忠

    杨家泊镇杨姓居民不在少数,据说和杨家将还真有点关系,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善良、勤俭而不失幽默.安享晚年的老年朋友们喜欢聚在一起相互调侃、吹吹牛,或给年轻人讲一些或真或假的段子.我在那里工作期间,听过的一些段子就很有趣.有一个段子讲,杨老大是当年生产队上的车把式,曾经赶着马车走南闯北,有些见识,不过就是喜欢说瞎话,一肚子瞎话张嘴就来,于是人送外号“瞎话篓子”.要说这瞎话篓子,村上的人不但不讨厌他,甚至在茶余饭后还喜欢听杨老大胡吹.

  • 那年头编唱流行歌

    作者:阎树平

    “上山下乡”时,我们刚十七八岁.由于生活单调,唱歌成了我们在劳动中忘记苦、农闲时间忘记愁的好法子.可那时,好歌却不多,有的又不能唱,大家就想着法改歌.那时的歌曲虽说不多,却特别流行.几个样板戏,若干首革命歌曲,人人都会来那么几句,可算得上是真正的流行歌曲.不像现在,叫的是“流行歌曲”,会唱的人反而不多.

  • 在化肥厂支工的日子

    作者:李剑峰

    1978年3月12日,在高中毕业“待业”半年后,我非常荣幸地“支工”了,成为当地正在兴建的化肥厂的一名工人.那时候,“知识青年”毕业有两个去向,一是支工,一是支农,那可是天壤之别.报到那天,就领到了当月25元的工资和3元的“粮食差价”,共28元.我把人生中得到的第一笔“巨款”小心翼翼地塞进“暗兜”里.28元是什么概念啊,在那个绝大多数人没有经济收入的社会里,是沉甸甸的财富哦.

  • 人生除以七

    作者:肖复兴

    看罢英国纪录片《56UP》之后,心里颇不平静.这部纪录片,拍摄了来自伦敦的1 4个同龄人的生活之路.导演每七年拍一次,自他们七岁开始,拍了八次,拍到56岁.150分钟的影片,他们就从童年进入了老年,逝者如斯,让人感喟.我不想谈论这部纪录片的主旨.让我感兴趣的是,它选择了将人生除以七的方式,来演绎并解读人生.我也想将过往岁月除以七,看看有什么样的变化.

  • 真诚的二虎蛋

    作者:何乃强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二虎蛋是常常听到的一种称谓.孩子叫二虎蛋,是昵称,意思是说孩子愣头愣脑,十分淘气,老是闯祸.称大人为二虎蛋,也称愣货,如同北京人称二百五,意指此君不谙世事,缺心眼儿,办事爱冲动,不顾后果.虽然不是什么好话,但也非诋毁之意.

  • 我为跨国恋入狱

    作者:李爽

    1981年11月,24岁的李爽由于和她的未婚夫、法国外交官白天祥在北京外交公寓同居而被以有损国家尊严等罪名逮捕,并被判处劳动教养两年.她的未婚夫白天祥回法国后不停地四处奔走,要求法国政府出面请求中国释放李爽.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在与邓小平的会晤中提出此事,会谈之后,李爽很快被释放并被允许去巴黎.1983年,李爽奔赴法国.次年,她与白天祥结婚,婚后育有两子.他们波折而感人的爱情故事被法国电视台报道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

  • 我家盖起全乡第一楼

    作者:李武岐

    1983年春天,我们家盖起了二层楼房—这是当时全乡的“民间第一楼”.楼房还没盖起来,父亲就名噪一时,成了乡间的名人.当时的乡村,已经走出了饥饿的噩梦,但也仅仅是温饱无虞,贫困还是大家必须直面的,特别是住房,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非常破败.

  • 家中藏军火

    作者:严金祥

    1962年,我从海宁师范休学回到农村.那时民兵工作非常受重视,有“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口号.我符合各项条件,很快被吸收为大队民兵.当时我风华正茂,一回到农村就有很多人看上我.石泉完小的钱志芳校长请我去学校教书;家乡所在地的杜家大队,定要叫我辅导俱乐部排练文艺节目.盛情难却,我都一一答应了.

  • 儿媳妇菜

    作者:林希

    天津旧时风俗,新媳妇过门第三天,娘家要派一名未成年人给新媳妇送过去一瓶食用油,一般就是香油.新媳妇过门,什么嫁妆都带过去了,怎么还会缺一瓶油呢?这里面有讲究.隐私的一面是陪伴娘家少年送油去的女佣人,要带回新娘初夜的“红巾”,怎么一回事,大家知道的.表层的原因是,新婚第三天,新娘要下厨孝敬公婆一道菜,自然不是满汉全席,只是象征性地烧一道菜,俗称儿媳妇菜.

  • 趣忆考试

    作者:锛锛凿子

    我没少参加考试,但是从没有进过高考考场.高中毕业时,当校长的父亲平生第一次跟我郑重谈话:重上高中,从高一读起.那年我16岁,上的是九年制高中,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领完高中毕业证,我极不情愿地背起书包走进初三班,准备中考.时间不长,班主任统计谁是非农业户口,全班只有我一个,那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幸运地赶上了工作大分配.

  • 那个灰白厕所

    作者:邹静之

    在北大荒,安全事故经常发生.火车站装煤,因天寒地冻,煤堆冻成了硬壳,来装车的人就着松的地方往里掏,越掏越深,边上的硬壳支不住了,塌下来,压死了两个北京女知青.当时听说死人了,心里并不觉得怎样,现在想起来,正是十七八岁的年龄,就死了,没爱过,没真正生活过呢!

  • 补过

    作者:王彦民

    药监局监察科胡科长这两年挺闹心,他的儿子得了哮喘.听说有位老中医对治哮喘有一套,这天,胡科长特地上门求药.老中医拿起笔写了个方子,胡科长欣喜地接过药方,赶忙找药店抓药去了.离胡科长家不远处,新开了个小药房,胡科长大摇大摆走进去,口口声声找老板.这药房老板一出来,胡科长愣住了,这不是卖菜的张三吗?

  • 共鸣位置

    作者:童树梅

    一个盲人坐在路边,身边打着幡,上书:不知未来过去事,但听得意失意声.三个路人见了,兴趣大起,一个瘦子先上前,高声问:“你是干什么的?甭想糊弄人.”盲人反问:“尽管你刻意提高音量,但我敢肯定,你在单位地位低下,是不是?”那人一惊,尴尬地说:“你、你是怎么知道的?”

  • 半夜狗叫

    作者:农夫

    老王和老李都是铁路工人,两人又都是贪杯的酒鬼,经常聚在一块儿喝酒.可是,老王比老李苦恼,因为,他只要喝醉了,回来太晚,老婆准把家门反锁,任凭他怎么喊都不给开门.老王几乎每次都只能躺在家门口睡到天亮.老王觉得自己的老婆很不讲理,同时也很好奇,不知道老李的情况是不是也跟他一样.

    关键词: 铁路工人 老婆 喝酒
  • 爱情草来去匆匆

    作者:阿齐兹·内辛;张白桦

    我已经快八十岁了,可他们说我看起来还不到六十岁.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年累月在园子里干活和爱开玩笑的缘故.我的老同学一年在我家聚两次,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炫耀园里的花和蔬菜.可是今年,园中好的那块地上竟然出现了一种恼人的草,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园丁也不知道,问谁谁都不知道.这种厚颜无耻的草得寸进尺,在霸占了园中好的那块地之后,还剥夺了其他植物的生存权,使我精心侍弄的美丽花朵和蔬菜凋谢枯萎.

  • 智进医院

    作者:苑广阔

    岳父的五十大寿到了,大伟随妻子回家去给岳父祝寿.大家正围坐在客厅里,有说有笑地聊着,忽然听见外面楼梯上一声惊叫,接着就是“哎哟哎哟”的呻吟声.大伟一个箭步冲出去,一看,原来是刚买菜回来的岳母在上楼梯时不小心摔倒了.岳母摔得不轻,整个人都站不起来了,大家赶紧打急救电话.

  • 树上的核桃等着你

    作者:李扬

    老王六十多岁了,是个热心肠.这几年,小区院里的几棵核桃树成了老王的心病.这几棵树没主人,树上的核桃谁摘了算谁的.也不知是谁起的头儿,这几年核桃总是还没熟就被摘光了.老王决定管一管这事.第一年夏天,老王在树下立了块告示牌,写着:“熟了再摘.”可树上的核桃还是没熟就被摘光了.更可气的是,有人竞在告示牌上又写了句:“熟了就没了.”

  • 两个鼓鼓的塑料袋

    作者:张维

    清晨时分,一位老妇人急匆匆地走在大街上,她两只手上各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老妇人只顾走路,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塑料袋已经裂开了一道口子.她每走几步,便有一张20美元的钞票从这道裂开的口子里掉出来,落到身后的大街上.一名正在大街上巡逻的警察发现后,赶紧走过来拦住老妇人,说:“夫人,你手上拎的这个塑料袋里不时有钱掉出来.”“哦,是吗?天哪,我得赶紧回去把这些钱捡起来,谢谢你的提醒!”老妇人转身就往回走.

  • 报菜名

    作者:吴书纯

    我当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的第一天,就赶上新县长到我们镇来检查工作.到了中午,镇长小声地吩咐我去食堂给县长安排午餐,我当即请示镇长如何安排.镇长说:“按上级规定办,做四个菜,但甲鱼一定要有.”我答应一声就去了食堂告诉厨师,中午给县长做四个菜,甲鱼必保,其他三个菜你随便做.

  • 苦难兄弟历险记

    作者:陈长文;罗志强

    话说以前有一对苦难兄弟,有一天两人突发奇想,想玩热气球,于是他们就飞上天啦,可是上了天以后才发现不知道该怎么降落.气球一直在飞,一直飞到一片草原,苦难兄弟看到下面有个人正在骑马奔驰,就在气球上大喊:“下面的人呀,我们现在在哪里?”那人回答:“上面的人呀,你们在热气球上!”接着就骑马跑掉了.

  • 医生讲故事

    作者:杨庆

    多年前带组查房,组内一位医生的病历写得一塌糊涂,并多次犯下低级错误.我忍无可忍,大骂他:“你这种人就不应该活在世上,上吊算了!”不料他真找了根绳子在我们面前秀了一下,走了.一小时后,他回来跟我说:“杨老师,我听了你的话,上吊了,但绳子断了.”自此之后,他的水平突飞猛进.

  • 复活奇迹

    作者:邬玄览

    有两个医学院的学生,来到一座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旅店.店主人按照惯例,询问他们的姓名、职业和居住时间.两个外乡人说:“我们大约要在您这里住上四个星期,我们是格罗克市的著名医生.不过请您不要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项特别实验,所以非常需要安静.”店主好奇地问:“那是一项什么实验?”

  • 医生的幽默

    作者:代淑荣

    上手术台和做官何其相似.有些人上去了能够平安地下来,有些人上去了就永远下不来了.其实有时候医院和酒店有些相似.在酒店喝完一瓶酒,可以放开嗓门对着服务员大喊一声:再来一瓶.而在医院打点滴,吊完一瓶需要更换的时候,你也可以放开嗓门对着护士大喊一声:再来一瓶.

  • 木匠治心病

    作者:陈建国

    富尔克斯是一名工程师,他带领团队为攻克一个项目连续加班数日,整个人十分憔悴.连日的紧张工作让他变得精神紧张,甚至异常焦虑,尤其是到了晚上,富尔克斯总也睡不着觉,他总是觉得床下有人.几天下来,富尔克斯经常感到头痛欲裂,一对大大的黑眼圈印在脸上.精神近乎崩溃的富尔克斯不得不找到了心理医生.

  • 无须苛求几个数

    作者:洪昭光

    每天睡6小时还是8小时,喝8杯水还是10杯水,走一万步还是五千步?这些看似专业的问题困扰着不少热爱健康的人们.在他们看来,掌握了这些数字,也就找到了健康的密码,然后按方抓药,严格执行,就能远离疾病困扰.

  • 没有心结不能解

    作者:胡其山

    很多病既是身病,也是心病.只有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治疗才能见效.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宏军看来,医学三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通过语言解包袱,尤其重要.比如男性不育,李宏军这样解包袱:“看精子质量,主要看活力强的那部分.就像看赛跑,我们更关注跑得快的.”

特别健康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13 14 15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2
2003 01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