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牛津临床透析手册(摘选)
1 血液透析抗凝:肝素1.1肝素肝素是富含阴离子电荷的粘多糖,它可以结合抗凝血酶Ⅲ而灭活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半衰期为30~120min.
-
肝素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烧伤是造成皮肤局部损伤和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影响的复杂的创伤,组织烧伤后形成三个同心圆区带,即凝固带、淤滞带和充血带.凝固带为烧伤的坏死组织,充血带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而淤滞带为受损的间生态组织,其病理生理改变为血流缓慢,血管内红细胞堆积,内皮细胞肿胀,细胞功能受损.如果能迅速改善淤滞带的血运,可使间生态组织恢复生机.如果淤滞带组织中血管逐渐被形成的血栓堵塞,转化为凝固带,创面加深,Ⅲ度创面扩大,就表现出烧伤创面早期的进行性损害过程.临床上常应用肝素(heparin,HP)催化抗凝血酶Ⅲ以及凝血因子Ⅹa、Ⅸa、Ⅺa、Ⅻa,从而发挥抗凝和抗栓作用.HP与抗凝血酶Ⅲ(AT-Ⅲ)相互作用,可以改变AT-Ⅲ的三维空间构象,有效地抑制凝血过程[1].
-
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及其实验室检测
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 VT)病因复杂,常因外科手术、骨折、炎症、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时发生.虽已确认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等遗传缺陷所引起的仅占5%~10%.
-
蛋白S基因突变导致肺栓塞1例
目的:对1个新的遗传性蛋白S基因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方法:筛查导致患者肺栓塞的诱因,在未服用抗凝药华法林的情况下检测血浆蛋白S活性(ProteinS凝固法法国STAGO)、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C发色底物法法国STAGO )、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发色底物法法国STAGO)、血浆游离蛋白S抗原(Liatest Free PS免疫比浊法法国STAGO)作实验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蛋白S基因的15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作基因诊断;进行家系调查,并比对相关人员进行基因诊断;对所发现的点突变采用在正常人群中进行相应区域PCR扩增结合测序的方法进行多态性筛查。 -
急性肺损伤抗凝蛋白的变化及肝素对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新近研究发现,凝血异常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疾病预后[1,2].我们观察了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ALI)过程中蛋白C(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探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商品名:法安明)对ALI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
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1~8月住我院的189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男125例,女64例,年龄32~91岁.患者入院24h内取血测定,按年龄不同分为4组,A组:32~45岁,15例B组:46~60岁,59例,C组:61~75岁,68例,D组:≥76岁,47例.对照组为68例健康体检者.患者经治疗后明显好转者48例,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作为治疗后对照.采用日本Sysmex CA 6000自动血凝分析仪,配套进口试剂,检测抗??酶Ⅲ、D-二聚体;美国CHRMNO-LOG血小板聚集检测仪,以浓度为1 μmol/L的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患者入院24h内取空腹肘前静脉血,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3000 r/min离心10 min后上机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血后室温静置30 min~1 h,以800r/min离心10 min,提出富血小板血浆,再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乏血小板血浆,作自身对照.数据以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低分子肝素钙在骨折术后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是通过酶解或化学酶解的方法得到分子量较小的普通肝素片断,较普通肝素抗凝血作用较小,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类很有价值的抗凝药物[1]。其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药理上和临床上的优势。但用药后仍有出血的危险,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罕见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和注射部位轻度血肿和坏死。
-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展望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华法林等,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的证实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一系列新型静脉抗凝药物包括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比伐卢定(bivalirudin)等凭借各自的特点,在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应用于动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1].利伐沙班(Rivaroxaban)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它们的抗凝活性不依赖抗凝血酶Ⅲ,可直接结合于Xa因子的活性部位而抑制Xa因子的抗凝活性,已完成的一些研究充分显示了利伐沙班在静脉系统血栓防治方面的巨大潜力,有望成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防治的新标杆[2-4].正在进行的研究将进一步验证其在房颤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方面的应用价值.
-
遗传性易栓症与流产
遗传性易栓症一词,初是由Egeberg于1965年报道1例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时提出的.目前,其含义已扩大到所有遗传性或获得性抗凝血因子或纤溶活性缺陷而导致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习惯性流产是生育期妇女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生率为1%~2%.约5%生育期妇女发生2次以上流产.近年研究[1]表明,反复性流产除与抗磷脂综合征有关外,与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导致的易栓症密切相关,如抗凝蛋白C、抗凝蛋白S、抗凝血酶Ⅲ缺陷,特别是与新近发现凝血因子V Leiden变异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密切相关[2].抗凝蛋白C于内皮细胞表面在血栓调节蛋白和凝血酶作用下变成活化蛋白C,活化蛋白C在抗凝蛋白S辅助作用下,于血小板磷脂表面降解活化因子V和活化因子Ⅷ,抗凝血酶Ⅲ则抑制活化因子X和活化因子Ⅱ,使凝血酶及纤维蛋白生成减少,下调其凝血反应.
-
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胎儿宫内脾破裂一例
患儿,女,3h,G2P2,胎龄41周,孕检腹部超声时发现胎儿腹腔积液行剖宫产术,羊水正常,产重3800 g,Apgar评分10 min 10分.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性液体,腹部CT示:脾破裂.转入我院,查体:T 35.8℃,BP 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精神反应可,面色苍白,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出血点及瘀斑,前囟平软,心肺正常,腹膨隆,四肢活动好,肌张力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9.25×109/L,血红蛋白119 g/L,血小板36×109/L,凝血常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3s,凝血酶时间2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9.6s,血浆纤维蛋白原1.49 g/L,抗凝血酶Ⅲ(活性)74.2%,血气电解质、血培养正常.诊断:脾破裂(原因待查).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青年脑梗塞关系探讨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很多,不可干预的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而众多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防止脑血管病的靶点.传统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心房颤动、肥胖、吸烟和酗酒,新近发现的可干预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Leiden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雌激素治疗、吸毒、口服避孕药和炎症反应等.近年来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
-
低分子肝素钙改良注射方法效果观察
低分子肝素钙(LMWH)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因其分子量小,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药效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小,无需实验室检测等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1]。临床上通常采取腹壁脐周外侧部位进行皮下注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出现皮下出血、淤斑、甚至皮下血肿,可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为了减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组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操作方法进行改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
糖尿病患者血浆TM和TAT变化的临床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我们对患者血浆TM(血栓调节蛋白)、TAT(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进行了测定.
-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抗凝治疗
1抗凝药物分类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和/或活性,减少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如纤维蛋白原)来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分类如下: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血酶Ⅲ依赖性):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②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hirudin)及其衍生物(hirulog、hirugen);合成的低分子凝血酶活性部位抑制物,如argatrobin、efegatran、inogratran、PPACK、thrombinaptamers、Dup714.③凝血酶生成抑制剂:因子Xa抑制剂,如antistin、壁虱抗凝肽、灭活的因子X、戊糖和DX-9065a;因子Ⅸa抑制剂,包括因子Ⅸa活性部位抑制剂和因子Ⅸa单克隆抗体;因子Ⅶa抑制剂,如因子Ⅶa抗体、线虫抗凝蛋白(NAPc2)和Peptidomimetic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④重组内源抗凝剂: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Ⅲ、肝素辅因子Ⅱ、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⑤凝血酶受体拮抗剂:凝血酶受体拮抗肽.⑥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主要为香豆素类,如华法林,为口服制剂.⑦去纤维蛋白原制剂:去纤酶.
-
肝素钠的合理用药指导
1适应证由于该药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而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
凝血因子Ⅷ与抗凝血酶Ⅲ在恶性肿瘤血栓中改变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系早在120年前就被首次报道.以后,在尸体解剖中发现的约50%的癌症患者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病人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1],由此推测,肿瘤过程中可能存在血液凝固机制的紊乱或动态失衡.近年来有关肿瘤的研究日益增多,围绕血小板、血管内皮、凝血、纤溶等多因素的探索取得较大进展[2].
-
Sysmex CA-53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传感器疑难故障维修
Sysmex CA-530为小型全自动仪,有4个通道作散射比浊测定,另设1个通道供AT-Ⅲ比色测定.测定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1].它具有测定速度快、项目全、结果准确、特异性高、质量控制理想、操作简便、收费价格合理等优势,受到许多医院的青睐.特别是应用于急诊患者,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做为1台长期运行的仪器,在使用若干年后,总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就近几年来在使用Sysmex CA-53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过程中,遇到的部分疑难故障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
抗人抗凝血酶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抗凝血酶Ⅲ(AT-Ⅲ)是血浆中抑制凝血的关键物质,约占血浆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它可直接抑制凝血酶,也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TAT),抑制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1].动物实验显示,在内毒素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鼠动物模型中,DIC早期血清AT-Ⅲ水平下降较其它DIC指标出现早,而且在DIC发病后1小时内注射AT-Ⅲ,结果证实有预防或延缓DIC的治疗作用[2].
-
50例肝脏急性炎性疾病患者组织因子抑制物的研究
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为近年发现的一种血浆抗凝蛋白物.肝脏为凝血与抗凝因子的主要制作场所,因此肝脏与凝血机制关系密切.以往多限于对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系统与类肝素物质的研究,对TFPI研究甚少.我们对肝脏急性炎性疾病患者血浆中TFPI与ATⅢ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报告如下.
-
血液透析中无抗凝剂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和专科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常规血液透析需要使用抗凝剂,抗凝剂的阴离子与抗凝血酶Ⅲ的阳离子结合,加速抗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1],因此,产生抗凝效应.但对于有出血倾向、出血或围手术期的患者,其透析时必须行无抗凝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