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서안교통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8259
  • 国内刊号: 61-1399/R
  • 发行周期:
  • 邮发: 52-39
  • 曾用名: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 创刊时间: 193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闫剑群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Ezr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宏;王文;田甜;赵茜茜;马兴聪;闫婉君;高晓燕;张淑群

    目的:研究Ezr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24例三阴性乳腺癌、5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Ezrin的表达,比较各组Ezrin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分析其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Ezrin在三阴性乳腺癌、非三阴性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48.28%、15.0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阴性乳腺癌中Ezrin高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P>0.05)。结论 Ezr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以作为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

  • 辛伐他汀对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金迎迎;卫阳;王力;何赟;贾辉;马红兵;孙晓力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间断照射的方法诱导食管癌细胞EC9706的放射抗拒细胞R‐resistant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辛伐他汀联合放疗对食管癌细胞 EC9706及其放射抗拒细胞R‐resistant增殖的影响;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辛伐他汀对食管癌细胞EC9706及其放射抗拒细胞R‐resistant的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成功诱导出食管癌细胞EC9706的放射抗拒细胞R‐resistant ,Cell Counting Kit‐8实验及集落形成实验结果都显示辛伐他汀可以增强食管癌细胞EC9706及其放射抗拒细胞R‐resistant对放疗的敏感性。结论辛伐他汀可以增强食管癌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 血清CA125联合ALDH1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刘颂平;殷新明;温坚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乙醛脱氢酶1(ALDH1)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妇科经手术及病理切片证实为EM s的患者105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女性10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A125、ALDH1水平。结果研究组术前血清CA125、ALDH1均高于对照组(P<0.05),Ⅰ、Ⅱ期EMs患者血清ALDH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清CA125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CA125≥35 U/mL、ALDH1≥2.0 pg/mL为阳性临界值,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91.6%、84.6%和89.3%。研究组随访发现术后1个月血清CA125、ALDH1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血清CA125、ALDH1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1例复发,术后2年6例复发,复发患者血清ALDH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血清CA125水平仅2例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CA125、ALDH1联合检测较 CA125单独检测能显著提高 EMs诊断的敏感性,且血清ALDH1水平在轻度EMs及复发患者中均升高,有望成为早期诊断及监测复发更好的指标。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血糖状态时血小板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梁琦;雷新军;薛小临;韩克;范力宏;袁祖贻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血糖状态时血小板的变化及与相关生化指标、GRACE(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共82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5人,测定入院时的随机血糖值,根据血糖值的不同,分为正常血糖组(随机血糖<6.1 mmol/L )和高血糖组(随机血糖≥6.1 mmol/L ),比较两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 I)等临床指标。血生化检测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血清肌酐(CREA)、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D‐二聚体(D‐Dimers)。心功能检测指标为射血分数(EF ,%)、GRACE评分。比较血小板相关检测结果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分析M PV与hsCRP、D‐Dimers及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血糖(<6.1 mmol/L)组和高血糖(≥6.1 mmol/L)组比较,MPV、hsCRP、GRACE危险评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MPV与hsCRP、D‐Dimer、GRACE危险评分均有相关性(r=0.28、r=0.41、r=0.56,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MPV增加、炎症标志物hsCRP的改变以及临床GRACE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入院时的高血糖状态、M PV的异常预示着不稳定型心绞痛风险的增加。

  • 99Tcm-MIBI SPECT/CT显像的不同本底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效能的影响

    作者:贾茜;薛建军;高蕊;鲁雪妮;王源波;杨爱民

    目的:探讨行99 Tcm‐MIBI SPECT/CT断层显像时选取不同本底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的孤立性肺结节,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分别选取病灶对侧肺野(DL )及对侧软组织为本底,计算病灶/本底(L/N)大计数值(MAX)以及平均计数值(MEAN),比较良恶性病灶组间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 )曲线评价不同本底对鉴别诊断良恶性病灶的效能。病灶大小和病理学分级与L/N比值关系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以对侧肺野及对侧软组织作为本底,良恶性组间L/N MAX以及MEAN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对侧肺野或对侧软组织作为本底,即 L/DL‐M AX、L/DL‐MEAN、L/NST‐MAX、L/NST‐MEAN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0.78、0.80、0.86,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大小及恶性病灶病理分级与病灶L/N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采用99 Tcm‐MIBI SPECT/CT断层显像鉴别诊断肺结节时,对侧肺野及对侧软组织均可作为本底进行L/N比值计算。以对侧软组织为本底的平均值计算L/N比值略显优势,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提供稳定、效能高的诊断结果。

  • 胆囊癌组织中 Cyr61和β-caten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霍雄伟;尚元春;魏光兵;孙学军;高燕凤

    目的:研究Cyr61、β‐catenin在胆囊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探讨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胆囊癌组织及19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yr6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Cyr6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0%(33/5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26.3%(5/19)(P<0.05);Cyr61的表达与胆囊癌的肿瘤分化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0、P=0.014、P=0.007,P<0.05);②β‐catenin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4.0%(42/5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15.7%(3/19)(P<0.05);β‐catenin的表达与胆囊癌的肿瘤分化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8、P=0.002、P=0.024,P<0.05);③相关性检验显示,Cyr61和β‐catenin在胆囊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 Cyr61和β‐catenin在胆囊癌组织中存在显著高水平表达;Cyr61和β‐catenin阳性表达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促进作用,联合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对胆囊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玲;张小玲;郝扬;史强;王静;张富军;王宝英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月龄)60只,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CON组,20只)和糖尿病组(DM组,40只)。采用腹腔注射10 g/L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溶液(6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 mmol/L者视为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成功(32只),CON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将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1月组和糖尿病2月组,每组16只。每只糖尿病模型大鼠左眼设定为糖尿病对照组(D组),右眼设定为NAC治疗组(NAC组)。糖尿病大鼠病程2周时,NAC组玻璃体腔注射4μL (1.6μg/μL)NAC ,其余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注射4μL 0.01 mmol/L的PBS。HE染色观察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点上NAC组较D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增加(P<0.01);而NAC组与CON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透射电镜下NAC组较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细胞器多,细胞质电子密度高,线粒体肿胀较轻;而NAC组与CON组相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点上NAC组较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增加(P<0.01);而NAC组与CON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氧化剂NAC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

  • 低压低氧暴露条件下肺动脉高压大鼠循环microRNA 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徐娇阳;司马玲;是文辉;付勇;刘江伟;周瑾;余伍忠;桂俊豪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暴露条件下肺动脉高压(HPH)模型大鼠循环microRNA(mi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定量检测、分析 HPH组及对照组大鼠血清中潜在的循环miRNA的表达及其差异。基于病例‐对照设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差异化表达miRNA进行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测试4种差异化表达miRNA对HPH组及对照组的鉴别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PH组大鼠13种miRNA表达上调,10种miRNA表达下调,其中,荧光定量PCR初步证实miR‐451、miR‐505及let‐7d表达上调,而miR‐214表达下调。ROC分析结果显示, miR‐451、miR‐505及let‐7 d用于鉴别 HPH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9、0.938和0.993。结论低压低氧暴露条件下 HPH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循环miRNA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血清miRNA差异化表达可能与HPH病理变化相关。

  • 纳米胶束共同递送 DOX和 Bcl-2 siRNA对 MCF-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锁爱莉;王何静;钱军民;刘茸茸;姚煜

    目的:制备能同时装载阿霉素(DOX)和Bcl‐2 siRNA的纳米胶束,利用MCF‐7人乳腺癌细胞探讨其细胞毒性和摄取效果。方法还原胺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合成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聚 L‐谷氨酸‐γ‐苄酯(PEG‐PEI‐PBLG ),核磁共振氢谱确认其化学结构。透析法制备空白和载药纳米胶束,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法表征其形貌和粒径分布;凝胶电泳方法确定纳米胶束压缩Bcl‐2 siRN A的能力;荧光光谱和透析法探讨纳米胶束释药行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纳米胶束被细胞摄取情况;M T T 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 PEG‐PEI‐PBLG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约为4 mg/L ,自组装形成的空白和载药纳米胶束粒径均小于200 nm ;纳米胶束包埋DOX的载药效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8.7%和15.1%,载DOX纳米胶束在N/P≥64时可有效压缩Bcl‐2 siRNA ;载DOX和Bcl‐2 siRNA的纳米胶束的 zeta电位为+30 mV ;DOX和Bcl‐2 siRNA释放行为具有pH敏感性,其中Bcl‐2 siRNA释放pH敏感性更强;纳米胶束可将DOX和Bcl‐2 siRNA同时递送进MCF‐7细胞,其细胞毒性高于DOX(P<0.05)。结论 PEG‐PEI‐PBLG纳米胶束能同时装载并递送DOX和Bcl‐2 siRNA进入MCF‐7细胞,显著增强了DOX的细胞毒性,提示该纳米胶束是化疗药和基因物质共同递送的潜在优良载体。

  • 热休克蛋白70对小鼠颅脑创伤相关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作者:严贵忠;王登峰;杨文桢;刘吉星;侯博儒;任海军

    目的:探索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小鼠颅脑创伤急性胃黏膜病变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模型组+ GGA组(C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模型制作采用Feeney改良方法制成颅脑创伤急性胃黏膜病变模型;C组同时给予 HSP70诱导剂GGA (geranylgerany‐lacetone ,800 mg/kg)灌胃。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TUNEL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胃黏膜内 HSP70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 B组小鼠脑组织挫伤及胃黏膜损伤范围大于A、C组(P<0.05)。B组小鼠脑组织及胃黏膜内 HSP70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高于A组(P<0.05);B、D组脑组织和胃黏膜内细胞凋亡明显,明显高于A、C组(P<0.05);经GGA灌胃后HSP70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C组的 HSP70表达高于B、D组,而细胞凋亡指数低于B、D组(P<0.05)。结论 GGA灌胃后能够诱导 HSP70在脑组织和胃黏膜内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途径是 HSP70保护脑组织和胃黏膜的机制之一;GGA可以用于颅脑创伤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 沉默 IFITM1基因对卵巢癌 CP70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杨蓉;高婷婷;姚念玲;王建;陈必良

    目的:探讨siRNA沉默IFITM1基因表达对卵巢癌CP70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靶向IFITM1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卵巢癌细胞株CP70;q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转染后CP70细胞IFIT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组CP70细胞的IFITM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受抑制;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转染试剂对照组形成克隆数分别为84、181、178,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2%、90.5%、89%,迁移出的细胞分别约为59个、121个、126个,转染组结果与其他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转染IFITM1siRNA抑制了卵巢癌CP70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沉默IFIT M 1可以降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IFIT M 1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 vIL-10对鼻咽癌细胞株 MHC-1类分子抗原加工提呈“操纵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任艳鑫;杨洁;孙瑞梅;赵留芳;李磊;张世文;费继敏;尚艺泰;李舟蕾;李晓江

    目的:研究病毒白介素‐10(vIL‐10)对鼻咽癌细胞株 M HC‐1类分子抗原加工提呈“操纵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时间段vIL‐10处理的鼻咽癌细胞(CNE‐1和CNE‐2),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IL‐10处理的鼻咽癌细胞中MHC‐1类分子抗原加工提呈“操纵子”(TAP‐1、2,LMP‐2、7及 HLA‐I)表达的变化。结果①mRNA水平:CNE‐1和CNE‐2的TAP‐1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vIL‐10作用1、4、6、12 h时,CNE‐1和CNE‐2的TAP‐2、LMP‐2均未出现变化,24 h时,两者均出现显著下降甚至消失;CNE‐1在vIL‐10作用后4 h即出现LMP‐7下降,而CNE‐2在vIL‐10作用后6 h出现下降;在vIL‐10作用24 h时CNE‐1和CNE‐2的HLA‐I出现显著下降。②蛋白水平:vIL‐10作用后24 h时,两种细胞的 TAP‐1均出现显著下降,TAP‐2则在vIL‐10作用后1、6、12、24 h出现逐渐下降;CNE‐2的LMP‐2、LMP‐7在vIL‐10作用后随时间逐渐下降,而CNE‐1的两种蛋白仅在作用后12 h出现显著下降;HLA‐I在vIL‐10作用后出现下降趋势,但在CNE‐1中各时间段变化无统计学差异,CNE‐2在24 h显著下降。结论 vIL‐10可明显抑制鼻咽癌M HC‐I类分子抗原加工和提呈的“操纵子”的表达,并且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 肝癌间质细胞中HGF/cMET系统的表达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茜;阮之平;陈旭;徐瑞;李丽娜;廖子君

    目的:探索肝癌间质细胞与正常肝细胞共培养对肝癌恶性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相互作用所涉及的信号通路,明确肝癌微环境中间质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人肝癌间质细胞或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与肝正常细胞系L‐02共培养,检测肝正常细胞中抑癌基因PTEN及癌基因K‐RAS的表达及肝正常细胞的增殖变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肝癌间质细胞与正常肝细胞L‐02共培养使得抑癌基因 PT EN 的转录水平下调1.15倍,翻译水平下调10倍多( P<0.05),而原癌基因K‐RAS的转录水平上调1.4倍,翻译水平上调9倍以上(P<0.05);共培养后的肝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增加2倍以上;ELISA实验结果显示,共培养后的培养液中含有较对照组3倍以上的HGF(P<0.05,1085±108 vs .387±23);同时实验组细胞表达的cMET也较对照组细胞高出4倍以上(P<0.05);外源性HGF一致性促进了肝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力(P<0.05)。结论肝癌间质细胞可能通过分泌 HGF激活 HGF/cMET 信号通路,促进正常肝细胞的增殖。这为探索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肝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盐酸小檗碱调节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龈组织MMPs/TIMP 表达变化及其机制

    作者:孙俊毅;朱春晖;刘瑾;李昂;董妍;李冬玲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牙周炎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MPs/TIMP)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丝线结扎+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后,给予150 mg/(kg · d)盐酸小檗碱或生理盐水干预。显微X射线断层计算机扫描(μ‐CT )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牙龈组织MMP‐2、MMP‐9、TIMP‐2的蛋白表达及 P38 MAPK/NF‐κB磷酸化水平,ELISA 测定牙龈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结果牙周检查发现牙周炎组大鼠牙龈红肿明显,触之易出血,牙周袋较深,μ‐CT显示牙槽骨吸收明显,牙龈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增加,MMP‐2和MMP‐9表达增多,并伴有磷酸化P38 MAPK/NF‐κB上调。盐酸小檗碱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牙周情况,减少牙槽骨吸收,降低牙龈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抑制P38 MAPK/NF‐κB磷酸化,终降低MMP‐2和MMP‐9的过度表达并提高TIMP‐2的表达。结论盐酸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NF‐κB磷酸化,降低牙龈组织 TNF‐α和IL‐1β,调节牙龈组织MMPs/TIMP的过量表达而发挥对大鼠牙周炎的治疗作用。

  • microRNA-451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平

    目的:探讨microRNA‐451(miR‐45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lymphoma ,DLBCL )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检测27例DLBCL患者和27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miR‐451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DLBCL 患者血浆中miR‐45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miR‐451在DLBCL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41±0.15)vs .(0.64±0.21)],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LBCL患者血浆中miR‐451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血清LDH水平及原发部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Ann Arbor分期及IPI评分明显相关(P<0.05)。结论 DLBCL患者血浆中miR‐451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DLBCL的病理过程。

  • 桂枝茯苓胶囊耐缺血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晓帅;王果;汪林;沈晓飞;钟振东;李军晖;刘韵露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对缺血缺氧耐受力的影响。方法按体质量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普萘洛尔)、桂枝茯苓胶囊大剂量组(0.93g/kg)、桂枝茯苓胶囊小剂量组(0.465g/kg),连续给药7d,采用密闭缺氧实验、断头致脑缺氧实验、亚硝酸钠致脑缺氧实验以及异丙肾上腺素致脑缺氧实验,记录小鼠耐缺氧存活时间;建立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缺血缺氧模型,并以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探讨其对缺血缺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剂量桂枝茯苓胶囊对密闭导致的缺氧存活时间和大、小剂量桂枝茯苓胶囊对断头致脑缺氧存活时间有延长趋势(P>0.05);小剂量桂枝茯苓胶囊对亚硝酸钠导致的缺氧存活时间、大剂量桂枝茯苓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导致的缺氧存活时间具有显著延长作用(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小剂量桂枝茯苓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缺血缺氧坏死面积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导致的大鼠心肌缺血缺氧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花青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罗林娜;杨萍;黄伟

    目的:探讨花青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花青素组。模型组和花青素组采用血管夹闭肝左中叶血管分支90 min再灌注4 h构建肝缺血再灌注模型,花青素组在缺血前90 min腹腔注射花青素(100 mg/kg ),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4 h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和采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ALT、AST活性和促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PCR法测定IL‐6、IL‐1β和TNF‐αmRNA的水平;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JAK2、STAT3、p‐JAK2、p‐STAT3和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ALT、AST活性增高,血清和肝脏中IL‐6、IL‐1β、TNF‐α分泌量和mRNA表达增高, MDA含量增高,p‐JAK2、p‐STAT3、P53表达增加,肝脏病理改变明显,而CAT、GPx和SOD活性明显降低,JAK2和STAT3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花青素组ALT、AST活性降低,血清和肝脏中IL‐6、IL‐1β、TNF‐α分泌量和mRNA表达降低,MDA含量减少,p‐JAK2、p‐STAT3、P53表达降低,肝脏病理改变减轻,而CAT、GPx 和SOD活性明显增加,JAK2和STAT3表达依然无明显变化。结论花青素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P5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黄芩苷对宫颈癌 He La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悦;符乔珊;刘韡;高庆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宫颈癌 HeLa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应机制。方法利用 M T T 法检测黄芩苷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黄芩苷对 HeLa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法检测黄芩苷对MMP‐2、MMP‐9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黄芩苷对 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黄芩苷对P38和p‐P38蛋白表达的影响;Real‐time PCR法检测黄芩苷和sb203580联合应用对MMP‐2和MMP‐9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黄芩苷能够有效抑制 HeLa细胞的增值,当质量浓度超过60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0μg/mL )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在低于细胞增殖抑制浓度时,黄芩苷也能够有效抑制 HeLa细胞的侵袭,10、20、40μg/mL组穿过基质胶到达小室底端的细胞数目分别为对照组的(97.58±17.78)%、(67.95±49.75)%和(32.35±20.41)%。黄芩苷能够有效抑制 HeLa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及有效抑制 HeLa细胞中P38的磷酸化水平;P38信号通路抑制剂预处理,能够增强黄芩苷对MMP‐2和MMP‐9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黄芩苷能够有效抑制 HeLa细胞的侵袭转移,这种作用可能与其通过调节 P38信号通路的活性进一步调节 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

  • 针刺完骨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房雅楠;隋汝波;张磊

    目的:探讨针刺完骨穴(GB 12)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n=54,300~450 g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组、针刺组,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测定海马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变化。结果与血管性痴呆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且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表达下降;同时,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下降,其形态学恢复到接近正常。结论电针完骨穴可以降低海马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为血管性痴呆提供了新的神经保护机制。

  • 应用光标测技术观察INa-L和IKr对左、右心室间电异质性的影响

    作者:孙红梅;李丽;蒋永荣;杨琳;薛小临;孔澍;杨昭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光标测技术,观察INa‐L 、IKr对左、右心室间异质性及频率依赖性的影响。方法构建兔离体心脏模型(12只),将电压敏感性染料通过Langendorff方法灌注兔离体心脏,使用波长为532 nm的LED光源,分別记录心脏左、右心室动作电位时程(APD80和 APD50);分别使用多菲利特(30 nmol/L )、多菲利特+ ATX‐Ⅱ(1 nmol/L)、多菲利特+ ATX‐Ⅱ+美西律(10μmol/L)进行灌注,加药前为自身对照,每组分别给予刺激周长(BCL)为2000、1000、500、300 m s的刺激,观察药物干预前后左心室或右心室A PD的变化。结果①在不同刺激条件下,对照组右心室的APD80、APD50均长于左心室,呈反向频率依赖性;②加入多菲利特后,BCL=1000 ms时,左、右心室的A PD80、A PD50分别较对照组相应心室明显延长,但两心室的ΔA PD80和ΔA PD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频率的减慢,两心室的ΔAPD80较对照组增加明显。③加入 ATX‐Ⅱ后,BCL =1000 ms时,左、右心室的 APD80、A PD50较单用多菲利特及对照组显著增加,两心室的ΔA PD80和ΔA PD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左心室的ΔA PD80和ΔA PD50大于右心室。随刺激频率的减慢,两心室的ΔA PD80较对照组显著增加。④加入美西律后, BCL=1000 ms时,左、右心室的APD80、APD50较使用前明显缩短,两心室的ΔAPD80和ΔAPD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心室的ΔAPD80与ATX‐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ΔAPD50与ATX‐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频率的减慢,两心室ΔAPD80增加的幅度减小。结论①多菲利特阻断IKr未能增大心室间的异质性,左、右心室表现出反向频率依赖性。②在阻断IKr的基础上使用INa‐L开放剂ATX‐Ⅱ,增加了左、右室间的异质性,并加强IKr的反向频率依赖性;美西律阻断INa‐L减小心室间的异质性,并减轻其反向频率依赖性。

  • 瑞舒伐他汀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信号通路

    作者:杨博;李平;孟立平;郭航远

    目的:验证瑞舒伐他汀是否具有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SD大鼠主动脉VSMCs原代细胞培养鉴定,取4~7代细胞用于实验。VSMCs分为空白组、100μmol/L Hcy干预组、Hcy+瑞舒伐他汀干预组、Hcy+雷帕霉素干预组共4组。MTT 法测各组VSMCs的增殖;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各组VSMCs的迁移;ICC法观察各组VSMCs的细胞形态;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VSMCs中SM‐actin、SM‐M HC、calponin、OPN、p‐P70S6K1的表达。结果相比于空白组,Hcy组 VSMCs增殖和迁移增加;细胞形态变圆;SM‐MCH和calponin表达减少(P<0.01);OPN和p‐P70S6K1表达增加(P<0.01)。相比于Hcy组,瑞舒伐他汀组和雷帕霉素组 VSMCs增殖和迁移减少,细胞形态变的细长,SM‐M HC和calponin表达增加( P<0.01);OPN和p‐P70S6K1表达减少(P<0.01)。结论 Hcy可以促进VSMCs表型转化,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 Hcy的这一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TOR/P70S6K1信号通路实现的。

  • 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和水祥;张丹;禄韶英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分子信号通路和许多细胞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 PI3K/AKT、MAPK 通路, HER、VEGF/VEGFR、MET等生长因子及受体家族,COX‐2、NF‐κB、STAT、白介素家族等炎症相关因子,他们参与了胃癌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促进、周期调控以及胃癌侵袭迁移、血管生成等过程。这些因子在胃癌中特异性表达,可以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胃癌的靶向治疗,相应药物多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胃癌靶向诊断也有了新的进展,闪烁扫描法、内镜等手段逐渐趋于成熟,但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多处于临床前期阶段,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 脑外伤后 T型钙通道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诱导作用

    作者:张熙;娄淼;周乐;尉春艳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T型钙通道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构建成年大鼠脑损伤模型,分为手术组和手术+米贝地尔组(米贝地尔组),并另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分离侧脑室壁的脑室下层(subven‐tricular zone ,SVZ)细胞,用神经干细胞悬浮培养法进行培养并鉴定其干细胞性质;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米贝地尔,通过计数神经干细胞球、噻唑蓝(MTT)法分析米贝地尔对神经干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计算米贝地尔对神经干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Cav3.2以及神经干细胞中Cav3.2、Cyclin A 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表明,手术组中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应用米贝地尔腹腔注射抑制脑组织中T型钙通道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米贝地尔能够明显抑制神经干细胞球的形成,M T T法显示米贝地尔浓度大于5μmol/L时,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5、10、20μmol/L组的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50值为8.93μmol/L。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米贝地尔组的Cav3.2蛋白和Cyclin A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脑外伤后可激活脑组织中T型钙通道,上调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 小鼠颞叶癫痫慢性期CA3区损伤对齿状回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胡明;朱坤;张建水;刘建新

    目的:明确小鼠颞叶癫痫慢性期CA3区细胞丢失是否影响齿状回神经元新生。方法 Pilocarpine诱导制作小鼠颞叶癫痫模型,在慢性期(诱导2月后)采用BrdU标记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 ,SGZ)新生细胞,尼氏染色将标本分为CA3区细胞部分丢失(Ⅰ型)和严重丢失(Ⅱ型)组。BrdU+Neu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新生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DCX和BrdU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动物齿状回细胞增殖和新生细胞的存活。结果与Ⅱ型组动物比较,Ⅰ型组动物齿状回SGZ和颗粒细胞层(granule cell layer ,GCL)BrdU+NeuN双标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双标细胞占BrdU免疫阳性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和Ⅱ型组动物齿状回SGZ区DCX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BrdU标记6周后,Ⅰ型组动物齿状回存活的BrdU 免疫阳性细胞数量较Ⅱ型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小鼠颞叶癫痫慢性期CA3区损伤通过影响新生细胞的存活而降低了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

  • 慢病毒转染荧光蛋白 EYFP-H148Q/I152 L细胞模型的构建

    作者:肖远;许荣;李秀敏;刘艳;黎星;霍聪;王晓明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EYFP荧光蛋白的 HeLa细胞作为阴离子(卤素)通道阻断剂筛选的细胞模型,为高通量筛选阴离子(卤素)通道阻断剂提供条件。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表达YFP突变蛋白(EYFP‐H148Q/I152L)和puromycin抗性的慢病毒载体。将慢病毒载体和包装质粒混合物转染包装细胞293T 细胞产生慢病毒颗粒,感染HeLa细胞,进一步利用抗性基因对细胞进行puromycin筛选,纯化细胞并扩增至所需细胞量。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基因EYFP‐H148Q/I152L的表达效率。并验证EYFP‐HeLa稳转细胞系作为卤族离子通道阻断剂筛选模型的活性。结果基因测序验证了目的基因成功插入慢病毒载体。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 HeLa细胞中实现了过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EYFP‐HeLa稳转细胞株能够表达特有的EY FP黄色荧光,效率接近100%。碘离子(I-)(低渗)溶液刺激细胞阴离子(卤素)通道的开放,内流的I-能够使黄色荧光淬灭。结论构建的EYFP‐HeLa细胞系能够稳定表达EYFP黄色荧光蛋白,对内流入细胞的 I-敏感,可以作为理想的阴离子(卤素)通道阻断剂的筛选模型。

  • 低氧诱导因子在肝肺综合征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糖调节蛋白78的关系

    作者:李旭炯;张慧英;田小霞;陈云霞;孟莉;来丽娜;赵中夫;韩德五;Cheng Ji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鼠肝肺综合征(HPS)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关系。方法复合致病因素法制备 HPS大鼠模型。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肺组织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VEGF164)及GRP78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肺组织VEGF受体2(VEGFR‐2)及CD105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动物肺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在第8周显著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及4周、6周组;GRP78蛋白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至第8周达到高水平,各时间点之间以及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164蛋白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增加,至6周达到高峰,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6周和8周表达水平显著高于4周;VEGFR‐2及CD105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和数量均随 HPS进展逐渐增高;GRP78分别与VEGF164、VEGFR‐2及CD105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HIF‐1α与GRP78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HIF‐1α可能在 HP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与GRP78共同促进了肺微血管重构。

  • ADSCs 与 HUVECs 体外共培养促进HUVECs 增殖及成血管化作用

    作者:焦自钊;薛武军;田晓辉;李杨;郑瑾

    目的:为制备血管化胰岛,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观察细胞共培养条件下,ADSC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别原代培养获得ADSCs与HUVECs ,细胞形态学、免疫荧光或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建立 HUVECs与ADSCs接触式及间接共培养体系,设立 HUVE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成血管化功能、HUVECs增殖状况及上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浓度。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ADSCs与 HUVECs ;第3代AD‐SCs呈均一的长梭形纤维细胞样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见CD44/CD49d(+)、CD31/CD34(-),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第2代 HUVECs免疫荧光检测示vWF/CD31(+)。于Matrigel内接触式共培养4 h ,ADSCs+ HUVECs组血管密度高于 HUVECs组;间接共培养时,HUVECs生长曲线于 ADSCs+ HUVECs 组上移,在对数生长期的第3、4、5天, ADSCs+ HUVECs组HUVECs计数为(4.52±0.31)×104、(7.18±0.45)×104、(8.23±0.36)×104,大于单独 HU‐VECs组的(2.71±0.25)×104、(4.87±0.26)×104、(6.86±0.33)×104(P<0.01);ADSCs+ HUVECs组 HUVECs群体倍增时间为(1.36±0.23)d ,短于单独 HUVECs组的(1.62±0.31)d。四甲基噻唑蓝(methylthiazol tetraztlium , MTT)法测定HUVECs的A值培养第1、3、5、7天的ADSCs+ HUVECs组高于单独 HUVECs组(P<0.01)。培养第3、7、13天时ADSCs+ HUVECs组上清液 VEGF、b‐FGF浓度均高于 HUVECs组(P<0.01)。结论 ADSCs与HUVECs共培养时,ADSCs可能通过分泌或增加 HUVECs分泌VEGF、b‐FGF等细胞因子,进而促进 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

  • 沉默 HLA A2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的研究

    作者:姚素艳;赵刚;刘建生;马万里;郑德宇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A2(HLA A2)表达沉默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安全性。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至第8代细胞组)及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分别为 HLA A2表达沉默后第5代、第15代)。复苏HLA A2表达沉默的hBMSCs ,通过观察细胞的生长曲线、端粒酶活性和抑癌基因P27的表达水平、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和Cyclin D2的表达水平,分析细胞的安全性。并将细胞接种于裸鼠的皮下,24周后观察荷瘤组织的种类。结果实验组1、实验组2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曲线没有明显的左移或右移。 HLA A2表达沉默的hBM‐SCs在沉默 HLA A2表达后,3组间的端粒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3组的Cyclin D2、CDK4和抑癌基因 P27的表达量也没有明显变化。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24周,只有异位成骨,而没有形成肿瘤组织。结论人BMSCs的 HLA A2表达沉默后,在实验周期内,没有明显证据表明有安全性的改变。

  •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的手术技巧及效果分析

    作者:厉英超;米琛;李伟之;佘军军;张静茹;闫小妮;时飞宇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 T )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1例拟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纳入研究,急诊行ERAT ,分析ERAT 手术技巧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 ERAT 手术,无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ERA T 平均手术时间为(49.7±18.2)min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3±1.6)d。阑尾腔插管作为ERAT关键的步骤,使用带圈导丝明显缩短插管时间,平均(5.7±4.9)min(P<0.05)。14例患者伴有阑尾粪石(7例块状粪石,4例碎渣样粪石,3例碎渣样粪石伴阑尾腔狭窄),均以取石球囊或网篮成功取出,取石成功率100%。取石网篮取出巨大阑尾粪石并发阑尾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放置阑尾支架9例,1周后于门诊行结肠镜取出,均未出现由支架引起的不适或相关并发症。ERA T手术时间随术者手术例数的增多而逐渐缩短。结论 ERA 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内镜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插管、取石工具,适时放置阑尾支架,增加操作例数等措施将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3 04 05 06
1999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