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移位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髋臼骨折本身为关节内骨折,因解剖关系复杂,故有一定处理难度.而移位的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则是由于高能量外力因素加特定体位致伤所致,由于严重交通事故或生产事故增多,临床上此种患者亦增多,目前治疗方法选择仍有多种.本院自1998年9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移位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5例,经1-3年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5].我院从2000年1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411例,获随访371例,收到良好效果,但也出现一些并发症.现就随访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
弹性髓内钉在儿童长骨骨折中的应用
2005年9月-2007年3月,我科应用微创技术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固定法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148例,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克氏针移位进椎管一例
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是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大优点是操作简便、经济,但也不乏有关并发症的报道,克氏针断裂并移位是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
骨折断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学意义
目的 探讨骨折断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表达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28只,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3,5,7,10,14,21 d取骨折断端组织,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大鼠骨折断端vWF表达,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与vWF表达分布间的关系,结合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的vWF表达结果,分析骨折断端vWF表达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学意义.结果 各时间点大鼠骨折断端新生的骨小梁及软组织血管内vWF均呈阳性表达且分布不均,骨折断端软骨细胞周围基质中vWF阳性表达.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胞浆内外vWF表达阴性.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存在vWF-血小板激活途径,调控骨折局部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微环境.
-
成年个体脑创伤后的神经细胞生成
成年中枢神经细胞生成早由Altma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神经细胞生成的过程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目前已知中枢神经细胞生成主要发生于成年哺乳动物大脑的三个区域:嗅球、海马齿状回区、脑室下区.神经细胞生成受到多种因素调节,例如遗传、年龄、生长因子、激素、环境、药物刺激等.成年中枢神经细胞生成的作用及意义仍在研究当中,并且存在很多争议.
-
颈髓损伤严重程度评价标准的合理应用
颈髓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创伤性颈髓损伤、颈髓血管病、颈髓肿瘤、颈椎的退行性改变、颈髓感染等,此外,颈椎、颈髓手术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合并颈髓损伤.颈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根据损伤部位和损伤性质的不同,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脊髓、脊神经刺激症状或破坏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
外伤性颅内血肿3009例
我科于1994年1月至2007年6月间共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3009例.现报告如下.
-
纳洛酮对小儿脑创伤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继发性感染常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预后不良,感染的发生与患者伤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有关[1].目前对TBI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较深入,而有关红细胞免疫功能(erythrocyte immunity function,EIF)改变的报道尚不多见.我科对2006年10月-2007年3月收治的60例TBI患儿进行了EIF测定,并在使用纳洛酮(Naloxone,NAL)治疗后监测EIF的动态变化.现报告如下.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中颅内压及脑氧代谢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用渗透性利尿剂200 g/L甘露醇降低颅内压(ICP),但有时200 g/L甘露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低血钾、颅内压反跳等并发症的发生[1,2],其他的渗透性利尿剂如白蛋白、高渗盐水等已成功地用于治疗颅内高压[3,4].有研究表明,高渗盐水可增加脑血流、改善脑氧供需平衡[5-7],但对高渗盐复合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H40)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患者术中颅内压、脑氧代谢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HH40对术中颅内压、脑氧代谢、血流动力学和电解质影响的研究,从而探讨HH40用于降低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患者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的可行性.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轻-中型脑损伤急性期脑电图改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APOE)多态性与轻中型脑损伤后脑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81例轻、中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抽取静脉血2 ml,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APOE基因型;(2)全部患者在伤后1周内监测脑电图2~3次.APOE分型结果与脑电图及临床资料等采用SAS 8.2软件分别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81例APOE分型分布符合遗传学Hardy-Weinberg定律;在16例APOEε4携带者中有10例(63%)脑电图加重,其比率明显高于非ε4携带者(25%,P=0.00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ε4是脑电图加重的危险因素. 结论 APOEε4等位基因是轻、中型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电图加莺的危险因素.
-
谷氨酰胺对大鼠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54只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6只)、TBI组(T组,24只)及脑损伤后谷氨酰胺治疗组(G组,24只),T组和G组按TBI后检测时间分为1,3,5,7 d组,每组6只大鼠,应用组织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谷氨酰胺能减轻TBI后肠黏膜的病理损害,使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谷氨酰胺对TBI后肠黏膜屏障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外伤性大面积颅骨缺损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大面积颅骨缺损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从2001年开始,笔者对54例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患者,在术后6-8周行颅骨修补术,45例同时行脑脊液分流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脑损伤后颅内压监护现状
颅内压(ICP)增高是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自1995年至2007年,美国脑创伤基金会(Brain Trauma Foundation,BTF)前后多次出版了包含颅内压监护指征的治疗指南.大量的临床实践支持颅内压监护的应用,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颅内压监护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意义.而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颅内压监护尚未广泛开展.笔者总结颅内压监护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时讨论颅内压监护应用中有争议的问题.
-
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若干问题探讨
近二十年来,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开展尤为普及.随着先进诊疗技术的应用,胸腰椎骨折的诊治水平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
88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CWI)的疗效.方法 对88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64例(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术44例,后路减压术20例),非手术组24例.颈椎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le分级和ASI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6~24个月,结果显示,两组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神经功能恢复好,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神经功能恢复好.结论 手术治疗急性颈椎过伸性损伤疗效较好;而前路减压是过伸性颈椎损伤首选的治疗方法.
-
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策略
目的 总结分析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6月共68例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患者,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按照Allen分型:Ⅰ度7例,Ⅱ度19例,Ⅲ度29例,Ⅳ度1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轻度屈曲位颅骨牵引制动(3~4 kg).单纯后路手术26例,采用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或经关节螺钉固定,I期前后联合手术42例.术后随访其疗效.结果 随访6-65个月,平均34个月.2例后路切口感染,经过清创换药等治疗愈合,2例术后短期内神经症状加重,通过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后恢复.神经功能除A级18例没有恢复外,均有1级以上改善.其中有11例B级患者术后有4例达C级,有5例达D级;C级10例中有6例恢复至D级,4例达E级,D级15例全部达E级.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及断裂者,植骨在3~4个月内融合,未发现不融合者.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需根据Allen分型决定治疗策略.对于Ⅰ度和Ⅱ度损伤采用后路手术;而对于Ⅲ度和Ⅳ度损伤,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可采用Ⅰ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
-
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儿童难治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1月,对7例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患儿采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结果 7例患儿寰枢椎脱位得到复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14个月(平均10个月),影像学显示患儿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方法.
-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前路与后路手术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 筛选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24~48个月,平均38个月.按照手术人路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组.根据随访X线侧位片测量Cobb角作为效果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路手术组共19例,人院时平均Cobb角为27.3°,术后为3.1°,随访结束时为4.6°;后路手术组共22例,入院时平均Cobb角为26.1°,术后为3.0°,随访结束时为12.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结束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路手术对于改善和维持胸腰椎爆裂骨折后凸角度优于后路手术.
-
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26-68岁,平均36岁.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ⅡA型1例.脊髓功能依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D级2例,E级7例.所有患者先行颅骨牵引达满意复位,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全过程在C形臂X线机下完成,以确保安全性与准确性.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2~3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num骨折疗效满意,属微创手术,较少影响上颈椎功能.
-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目的 总结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7例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 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27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部创伤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
对腹部创伤应尽量减少非计划性再手术,以提高腹部创伤手术的质量.我科1988年1月-2005年10月手术治疗腹部创伤患者2 361例,其中52例(2.2%)接受非计划再手术.现报告如下.
-
穿透性胸部损伤死亡因素分析
穿透性胸部损伤(Penetrating thoracic trauma,FIT)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不少见.临床救治效果差异较大.199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共手术治疗PTT 208例,死亡16例,占8%.现总结16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生存者作比较,以总结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
-
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经验与反思
5.12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和烈度大的一次地震,受灾面积累及10万km2,11个县(区)严重受损,伤亡人数高达44万多人.在这场举世震惊的地震灾害救援中,全国共有15 000多名医疗救援、疫病防控专业人员、千余支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奔赴救灾第一线,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奉献精神,践行着白衣天使神圣的使命与职责,以自己的大爱为红十字增添了新的辉煌.
-
地震灾难医疗救援中几个常见问题探讨
战争或大的灾难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但如能认真总结其中的医疗救援经验和教训,可大大促进创伤医学的发展,并成为推动批量伤员救治水平提高的强大动力.四川汶川地震灾难医疗救援后,在有限条件下救治大批量伤员的有关临床问题引起了广大医务人员前所未有的关注.
-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
533例汶川地震伤员感染流行病学分析与思考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对伤员感染的救治水平.方法 选择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转送至重庆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33例地震伤员,结合创伤ISS和AIS评分,根据伤情及其与院内外感染的关系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指标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533例后送伤员中,ISS<16分456例(85.6%);ISS 16-25分65例(12.2%),ISS>25分12例(2.3%).骨折433例(81.9%).头、颈部损伤42例,面部损伤7例,胸部损伤114例,腹部、盆腔损伤81例,四肢、骨盆损伤314例,体表损伤205例.仅有1处骨折180例,2处骨折139例,3处及以上骨折114例,截肢32例,挤压综合征21例,院内手术处理281例.感染79例,院外感染占87.3%.合并感染伤员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复合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C群链球菌为主,少数发生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敏感及耐药抗生素谱系各不相同且有部分重叠.抗生素选择应以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为主.结论 在自然灾害紧急条件下,对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骨折伤员,科学使用抗生素并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护性救治措施对于加强伤员早期救治,预防严重创伤并发症,促进伤员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后交叉韧带重建
目的 评估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膝后交叉韧带(PCL)单束重建的技术和效果.方法 自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38例(38膝)患者经临床和关节镜检查证实为PCL功能不全,其中9膝伴后外侧角损伤,6膝伴后内侧角损伤,8膝伴外侧半月板破裂,4膝伴内侧半月板损伤.均于关节镜下行保留残迹和滑膜的PCL单束重建术,采用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解剖位复合固定莺建韧带.结果 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37个月[(20.79±7.9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0~70分[(51.32±9.84)分],提高至随访时70-100分[(92.37±6.95)分](t=-30.14,P<0.01).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标准由术前异常(C级)16例、显著异常(D级)22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18例、接近正常(B级)18例、异常(C级)2例(Z=-6.00,P<0.01).38例患者中,36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2例运动水平较伤前减低.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PCL单束重建技术可行,治疗效果满意.保留PCL残迹与滑膜可能有利于重建韧带植入物牛物愈合和神经再支配.
-
异体骨锚钉双排固定法修复肩袖损伤
目的 探讨异体皮质骨锚钉双排固定法修复肩袖损伤的价值.方法 关节镜监视下,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双排同定法修复肩袖损伤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2~58岁,平均44岁.按Bigliani肩袖损伤分类法,小撕裂6例,中度撕裂8例,大撕裂2例.关节镜下肩袖清理和肩峰成形后,采用带线异体骨锚钉植入肱骨大结节肩袖附着处,双根缝线垂直褥式缝合冈上肌腱,分别打结固定后,将缝线交叉牵引到在肱骨大结节预制的骨道处,将缝线穿入另一个骨锚钉孔内并击入骨道内.4根缝线交叉呈网状覆盖撕裂的冈上肌腱由骨锚钉固定.根据撕裂创面大小决定骨锚钉植入数量.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得到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疼痛症状均消失,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前(20.5±5.6)分,术后(33.4±5.8)分.优10例,良5例,可1例.术后肩关节稳定性良好,无锚钉拔出和损伤复发.结论 异体骨锚钉双排同定法修复肩袖损伤,镜下手术操作方便,骨锚钉嵌入固定牢靠,增加肩袖组织与骨创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肩袖愈合.骨锚钉生物固定,无异物存留,价格低廉.
-
腕关节镜辅助下DTJ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
舟骨骨折是腕关节骨折脱位中常见的类型,延误诊治或造成骨不连等均易导致严重的腕关节功能障碍.对于新鲜不稳定型舟骨骨折,传统方法以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为主要治疗手段,闭合复位失败者则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长
-
关节镜下半腱肌、半膜肌腱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分析
后交叉韧带(PCL)是膝关节韧带结构中强的稳定结构,断裂后可造成关节直向不稳、旋转不稳和侧方不稳,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并导致膝周其他韧带松弛、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退变等病变[1].近年来,PCL重建的研究已成为矫形骨科医师探讨的热点.自2001年3月至2004年4月,笔者在关节镜下联合半腱肌、半膜肌腱重建PCL 46例.现报告如下.
-
关节镜诊治罕见膝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二例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多为外侧,内侧盘状半月板十分罕见,文献报道的发病率高为0.3%[1].我院于2007年8~9月诊断左膝内侧盘状半月板2例,在关节镜下行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修整成形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关节镜下全关节内FasT-Fix技术缝合修复半月板损伤36例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用FasT-Fix技术全关节内缝合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关节镜下用FasT-Fix技术全关节内缝合修复36例患者37个半月板损伤,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4-51岁,平均26岁.半月板损伤分区:Ⅱ区18例,Ⅲ区16例,Ⅳ区3例.撕裂长度平均为2.2 cm(1.0-3.0 cm).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早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6个月,除1侧膝关节屈曲受限20°外,其余膝关节伸屈功能正常,无疼痛及交锁症状.所有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生活、运动.Lysholm评分:术前(44.13+12.56)分,术后(80.24+12.67)分(P<0.01).结论 对于合适的半月板损伤患者,FasT-Fix缝合系统是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全关节内缝合方法.
-
创伤后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目的 提高创伤后横纹肌溶解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创伤后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其中9例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11例未做CRRT者作对照.结果 9例创伤后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CRRT,除2例死亡外,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11例未做CRRT者5例死亡,5例继发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患者临床治愈.结论 早期诊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充分水化、支持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出现肾功能不全须尽早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4 | 06 |
1990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