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ining of Medicine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药物研究进展
环氧化酶存在两种同工酶: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两种同工酶在结构及分子水平上的调控各有特点。寻找选择性COX抑制剂的目的在于改进对NSAIDs的耐受性及提高对COX-2的选择性。现就此介绍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开发概况及应用前景。1 NSAIDs药理作用机制的新观点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慢性炎症及疼痛的治疗。 1971年,Vane和其同事发现,阿司匹林类NSAID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 oxygenase, COX),阻断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前列腺素(PGs),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且NSAID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和肝肾损伤,也是由于消除了保护胃和肾的生理性前列腺素所致。 70年代中期,人们注意到不同组织来源的环氧化酶,对阿司匹林类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提示不同组织中存在同工酶。并认为COX-1所催化的前列腺素的合成是不可调节的。但是又发现,在炎症时COX持续增加,说明在有些情况下,COX-2是可诱导产生的,如细胞因子可上调其水平,皮质激素可下调COX等。以上提示可能存在第二种环氧化酶同工酶。 1991年,Herschman和Simmono用分子克隆证实了现称为COX-2的第二种同工酶。后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两种COX同工酶由不同的基因编码,COX-1被认为是“看家基因”所编码,COX-2被认为与炎症,有丝分裂和(或)特殊的信号转导有关。这个假设为COX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并认为NSAID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与抑制COX-2的活性有关,而其抗血栓作用和主要副作用都是由于对COX-1活性的抑制。因此,COX-2的发现,引导人们去研制特异性COX-2抑制剂。
-
整脊疗法为主治疗慢性胃炎41例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对本病的治疗,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有些病症,如因脊柱原因所致胃粘膜的炎性变化而成的慢性胃炎却难以奏效,或疗效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内服药物增加了胃消化吸收的负担而影响疗效,也可能是由于慢性胃炎病因学上存在尚未明了而需要探索的问题。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间,我们采用整脊手法配合药物电火花疗法治疗因脊柱原因所致的慢性胃炎患者4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1例均系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7人,女性14人;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44.6岁;病程2~22年,平均8.91年。有外伤史者29例,外伤史不详者12例。1.2 临床表现1.2.1 慢性胃炎症状与体征胃痛、腹胀、嗳气、泛酸、纳差、乏力、便溏、消瘦、上腹压痛等。1.2.2 胃纤维内窥镜检查 41例均有浅表性或萎缩性急、慢性胃粘膜炎性改变。1.2.3 脊柱小关节错位症状与体征本组4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或胸背部疼痛不适,脊柱T5~12处棘突偏歪,或棘上韧带剥离,或椎旁压痛,部分病例在脊柱两侧病损段可摸到条索状肌束。X线或CT检查:除少数病例见小关节骨质增生、两侧小关节突不对称等改变外,多数病例无阳性体征。
-
MRI诊断延髓颈髓多发性硬化1例
1 病例 患者女,20岁。两年前自觉右侧上、下肢发麻伴舌不灵活,吞咽困难。查体:神志清楚,举腭差,双咽反射迟钝,右上肢腱反射弱。MRI检查:延髓至颈髓C4段显著增粗,髓内见单发与脊髓长轴平行的长条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T1WI上见颈髓局部增粗,但病灶大小界限不清楚。T2WI上病灶范围清楚,大小约8.0cm×0.8cm×1.2cm,呈均匀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病灶明显强化。应用激素治疗一月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复查MRI:延髓至颈髓C2段稍增粗,病灶较前明显缩小,边界欠清晰。坚持治疗两年后症状消失。MRI示颈髓C2~C3段见两条状稍长T2信号灶,边界清晰,范围较两年前显著缩小,颈髓未见增粗。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同时进行颅脑MRI扫描,未见异常。
-
CASA检测补-氯合剂治疗少精子症及精子活力低下疗效分析
我所于1998年8月~2000年6月在原有研究[1]的基础上,对32例原因不明的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液化时间过长伴少弱精子症采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氯底酚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CASA-SS3.0型计算机辅助精子检测系统检测,其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 本组32例,年龄25~47岁,平均30.2岁,婚后1~5年未育者25例,6~10年未育者6例,10年以上者1例。32例患者平素体健,性生活正常,配偶经妇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查体:1例左侧睾丸发育异常,1例左段睾丸处有3.5 cm×4.5cm硬结,其余30例第二性征、生殖器均正常,睾丸和附睾正常,无结节,无精索静脉曲张。1.2 检测方法 32例均采用CASA-SS3.0型计算机辅助精液自动检测系统对其治疗前后的精液进行自动化检测[2]。治疗前精子密度小于2千万/ml的4例,活力小于50%者20例,前向运动的精子(A类或B类)小于50%者28例,液化时间超过30min的11例。1.3 治疗方法
-
增强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探讨
近,在宫颈癌病因多因素分析研究中,对1995~1999年收集的46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宫颈癌和38例慢性宫颈炎的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做了PCNA、p53、C-erbB-2、RB、E6等指标的检测。在免疫组化技术的具体操作和运用中,如何增强其检测效果,减少非特异性染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免疫生化试剂 SP试剂盒、DAB试剂盒、单克隆抗体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系美国ZYMED公司的产品)。1.2 标本 系病理科宫颈癌手术送检标本和部分活检标本。1.3 方法 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制片。切片厚度为5μm,采用SP法做多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设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选取相应的阳性切片,分4组对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部分因素作对比实验。①抗原修复的不同方法:酶消化、微波炉、压力煮沸;②一抗稀释度1∶30、1∶50、1∶100;③一抗孵育时间:4℃过夜、37℃1~2h;④二抗、三抗的孵育时间:37℃30min、37℃45min。基本步骤:切片常规脱蜡至水,H2O2处理10~15min,抗原修复,PBS冲洗5min×3次,加山羊血清10~15min,加一抗孵育。PBS洗,加二抗孵育,PBS洗,加三抗孵育,PBS冲洗,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固。
-
复齿鼯鼠标本的制作
复齿鼯鼠为哺乳纲鼯鼠科动物。其粪便即为中药五灵脂,有活血化瘀之功能[1]。该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西、河北、陕西、湖北、云南,以及四川和西藏南部等地区[1,2],具有一定的经济与观赏价值。笔者制作了一只鼯鼠标本,现将制作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1 材料 成年雄性鼯鼠一只,铁丝、脱脂棉、肥皂、明矾液、食盐、亚砒霜饱和液及樟脑丸。2 方法2.1 剥皮2.1.1 将鼯鼠口、鼻、肛门等处用棉花堵塞,以防其体内的污物流出污染皮毛,使其仰卧。用湿毛刷,或湿棉球沿腹侧正中线将皮毛润湿后,沿其中线用梳子把毛左右分开。2.1.2 沿腹侧正中线自颈部至肛门前约0.5cm~1cm处切开皮肤。从切口的两侧分别剥开。先剥躯干,再剥后肢、前肢。后断开颅骨与第一颈椎的连接,并尽可能清净颅部的肌肉。2.2 皮的固定、防脱毛及防腐的处理 将剥离后的鼯鼠皮从内面向外翻转,用肥皂水,或洗洁精把附着于皮内面的油污洗净后放入10%的明矾水溶液中收敛20h左右。同时在明矾溶液中加入5%食盐,以防止在收敛处理过程中掉毛。收敛处理完毕后用清水洗涤,擦去余水稍凉干至6~7分。然后将鼯鼠皮遍涂一次亚砒霜饱和液以防腐。
-
介入性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护理
目的:探讨对肺癌介入化疗栓塞病例的护理方法及其特殊性,旨在今后介入治疗病例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法:对18例肺癌介入治疗病例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进行分析。结果:18例经介入治疗和相关护理后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3例,总有效率83.3%。结论:介入治疗中的护理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高度责任感,熟练的护理技术和操作技能,还要求熟练掌握介入相关知识。
-
新生儿三指定位法股静脉穿刺术
临床上习用的股静脉穿刺术是以股动脉搏动点作为参照依据,即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3cm处扪及股动脉搏动明显部位后,在其内侧约0.5cm处穿刺。成人股动脉搏动明显,且能很好配合,股静脉穿点易于确定,穿刺成功率较高;但新生儿则不然,股动脉搏动不明显,不能配合,确定股静脉穿刺点常常比较困难,穿刺成功率较低。笔者在武汉同济医院婴儿室老师的指导下,设计、采用三指定位方法施行股静脉穿刺采血,穿刺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5年5月至2000年8月,在我院产科和武汉同济医院婴儿室采用三指定位法股静脉穿刺采血34例(其中武汉同济医院婴儿室8例,本院产科26例),男婴20例,女婴14例,其中左侧19例,右侧15例,均为出生7d内的新生儿。1次穿刺成功32例(94.12%),胖、瘦新生儿各1例穿刺未见回血,将针退至皮下调整针与股静脉走向角度后穿刺成功(5.88%),总成功率为100%。2 操作方法 将新生儿仰卧位置于治疗台上,穿刺时臀下垫一15cm×10cm×1.5cm小枕,大腿略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90°。左侧股静脉穿刺,采血者左手握住新生儿左大腿,左手中、拇指分别置于大腿内、外缘隆起点,其两点连线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左手食指置于两点连线的中点,指尖指向脐部。进针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cm食指尖上方,针尖朝向脐部,右手以执弓式持注射器与大腿纵轴夹角呈30°~45°斜行刺入,进针后左手离开原定点位置协助右手回抽筒栓采血。一般进针2cm左右即可进入股静脉。右侧股静脉穿刺,左手中、拇指分别置于大腿外、内侧隆起点,其它均与左侧相同。
-
致康胶囊治疗体表溃疡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致康胶囊治疗常见皮肤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皮肤体表溃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0.02%呋喃西林或3%硼酸纱条湿敷于创面;治疗组采用致康胶囊粉剂直接外敷于创面。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换药次数明显减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顽固性皮肤溃疡,均可治愈。结论:致康胶囊治疗各种体表溃疡,效快,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
新式剖宫产术后护理措施的改进
我院自1998年来已采用新式剖宫产术,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护理技术也不断地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护理技术促进了伤口的愈合,有利于患者恢复。现将2000年1~12月200例新式剖宫产术的资料,将传统护理方法与改进后护理技术对比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年龄小22岁,大36岁,平均年龄29岁。急诊手术125例,择期手术75例,无妊娠合并症,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2 改进护理措施2.1 术后早进食2.1.1 术后进食时间按以往常规,腹部手术要待肛门排气后方能进食。本组68例于术后6h开始进食。结果表明,早进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17.4h,而未进行早进食的患者排气时间平均为28.5h。术后早进食,一方面可通过咀嚼运动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同时,食物进入肠管后,可直接刺激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缩短肛门排气时间,减轻腹部胀气。2.1.2 进食的量及种类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忌进食过量,以免加重胃肠功能负担。食物以稀饭面条、汤汁类清淡为好,忌食糖及含糖类食物,以免产气而引起腹胀,待肛门排气后恢复正常饮食。
-
肝癌TAE疗效与碘油乙醇乳剂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本组病例的研究分析,探讨肝癌经皮肝动脉碘油化疗塞术(LP—TAE)的疗效与碘油乙醇乳剂用量的相关性,旨在进一步提高TAE在肝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组35例,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17例按肿瘤直径与碘油量等比例行TAE治疗,第二组18例按碘油乳剂大剂量法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结果:第一组和第二组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58.83%、23.52%和77.77%、44.44%(其统计学P<0.05)。结论:对于一般的肝癌病例,肝癌TAE疗效与碘油乙醇乳剂用量呈明显正相关。
-
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及宫颈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20例慢性宫颈炎,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及71例浸润性宫颈鳞癌进行E-Cadherin检测。结果:慢性宫颈炎、Ⅰ级不典型增生、Ⅱ级不典型增生、Ⅲ级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浸润性宫颈鳞癌、癌旁组织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0.0% 、23.1%、16.7%、60.0%、95.8%及53.8%。宫颈鳞癌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及癌旁组织。结论:Ⅲ级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浸润型宫颈鳞癌E-Cadherin表达下调或缺失。
-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评价。方法:34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2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结膜瓣下及巩膜瓣下新鲜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5.7个月。结果:49例71眼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眼压控制成功率95.95%;术后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野损害均未见加深。结论:新鲜羊膜可有效防止滤过泡的疤痕组织形成,保持滤过通畅,并能长期有效地保留功能性滤过泡。
-
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IL-6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海马微量注射NA及其受体阻断剂和激动剂90 min后,断头取海马,提取总RNA,行斑点杂交,观察海马细胞IL-6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①NA、β1及β2受体激动剂Dobutamine(DOB)和Metaproternol(MT)均加强海马细胞IL-6基因表达,其中NA的作用强,DOB弱;②β1受体阻断剂Meteprolol(MP)+DOB组和β2受体阻断剂Butaxainine(BUT)+MT组IL-6基因表达均降低,且后者降低更显著;③α及β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phentolamine,PH)和心得安(propranolol,PRO)明显抑制IL-6基因表达,其中PRO的作用更强;④与NA组比较,PH+NA组IL-6的基因表达减弱,但仍较生理盐水组强。结论:在α及β受体共同介导NA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IL-6基因表达的增强作用中,β受体的作用大于α受体,β2受体的作用大于β1受体。表明中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IL-6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可能通过NA影IL-6基因表达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泪液学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正常眼表覆盖一层由脂质层、水液层及粘蛋白层组成的泪膜,实验及临床调查发现,正常泪膜的厚度约17~40μm。泪膜中的脂质层由睑板腺分泌,水液层则由泪腺、副泪腺分泌,粘蛋白层由眼表面的杯状细胞及非杯状细胞分泌。泪液的分泌和排出均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任何原因引起的泪膜不稳定或泪液动力学改变,均将引起眼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眼表疾病。泪液学检查包括对泪液的生成、分布及排出各个环节进行检查。1 尝味试验 尝味试验主要用于粗略检查泪道的功能,目前临床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仍有意义,但味觉功能障碍者不能应用此方法检查。2 染色检查 眼表面主要包括角膜及结膜。目前常用为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面虎红染色及Lissamine绿染色。眼表面活体染色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眼表上皮的结构及功能。
-
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应用
近10年来眼科界对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的生理及病理的研究有了巨大的进步,认识了正常表型的角膜上皮及结膜上皮是来源于各自的干细胞。角膜的干细胞位于角膜缘,是正常表型角膜上皮化的细胞来源。结膜的干细胞可能位于穹窿部结膜或睑缘皮肤粘膜交界处。 对于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结膜、角膜眼表缺失,用什么生物材料去修复重建,眼科界一直在研究探索。1981年Akle等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单纯的人胎盘羊膜抗原性极低。1995年Kim和Tseng报道用经过处理和保存的羊膜移植重建眼表获得成功。目前羊膜已成为重建眼表的理想生物学材料,至今国外已有许多有关羊膜移植重建眼表的研究报道。国内正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1 眼表的解剖及生理 1980年Nelson首先提出了眼表这一新概念。解剖学上,眼表由上下睑缘皮肤为界的整个粘膜上皮衬里组成。组织学上包括角膜和结膜组织。Tseng等研究指出,维持眼表的健康必须要有下列5个因素的保证:①正常表型的结膜上皮和角膜上皮;②结膜和角膜干细胞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正常;③正常且稳定的泪膜;④眼睑的解剖生理及功能正常;⑤相关的神经支配及反射功能正常。如传入感觉支(三叉神经第一支),传出运动支(面神经的副交感支和运动支)等必须正常。眼表的首要功能是在睁眼的状态下提供清楚的视力,因此,眼球表面必须覆以一层稳定的泪膜。近年来眼科界已认识到所谓眼表状态的正常,不仅是指角膜、结膜上皮细胞的表型正常及其干细胞系统正常,而且泪腺及其相关的上皮细胞(如杯状细胞),眼睑及眼表相关组织的神经支配及功能必须正常,故此眼表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
-
白内障手术的进展
近20年是白内障手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对于国内的眼科界来说。80年代开始,显微手术技术逐渐应用于白内障的摘除,使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到90年代随着新的手术器械,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出现积累,超声乳化手术正在成为白内障摘除的主流手术方式,而且其手术方法不断被改进。同时有关白内障手术的新的理念和观点也不断提出。现就白内障手术的几个问题及一些新的进展作一概述。1 儿童白内障1.1 手术时机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视皮层神经迅速发展的阶段,尤其以生后12周为重要,是视力发育、固视反射建立、色觉出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先天性白内障如对视力影响比较明显,可引起弱视,甚至眼震,应及早手术治疗。通常认为应在6周到12周之间手术摘除白内障。对其他时间发现的儿童白内障需根据视力情况而定。1.2 人工晶体植入 2岁以内的儿童眼球迅速发育,人工晶体植入的效果不能确定。由于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强烈,易出现人工晶体前膜形成、后发障等并发症,且不易处理,以及难以选择度数适宜的人工晶体等原因,大多数人认为人工晶体植入只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而对于儿童植入人工晶体的度数选择一直有争议,有要求术后平光的,有要求术后远视的,有人认为就植入+29D的人工晶体,剩余的屈光不正用眼镜矫正,但事实上不管术后是什么屈光状态,随儿童眼球的发育,其屈光度是不断改变的,一般认为应给予一个低度的远视矫正度数。在双眼植入时,第二术眼的人工晶体度数按第一术眼的视力情况而定。Keneth认为对于2~4岁的儿童,可在矫正到对侧眼屈光状态所需的人工晶体度数上减去1.25D;对于4~10岁的则以矫正到对侧眼屈光状态所需的人工晶体度数为准;10岁以上的儿童,在避免造成双眼屈光参差的前提下尽量矫正到正视。
-
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进展
在“防护性”滤过手术发展之前的整整一个世纪,是各种全厚层巩膜“穿透性”滤过手术发展的全盛时期。虽然它的降压效果与成功率很高,但由于过度外引流带来的并发症亦相当多,从而促进防护性“穿透性”滤过手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Sugar(1961)首先介绍并由Cairn(1968)早采用显微技术,在部分厚的巩膜瓣下切除含Schlemm管在内的小梁网组织,当时称此手术为小梁切除术。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具有防护性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及其改良迅速发展并与全厚层巩膜滤过术相比较的阶段。总的来说,经典小梁切除术的长期降压效果较全厚层滤过手术差,但病发症明显减少。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出现了改良的小梁切除术,如采用较小的巩膜瓣,外置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或术后采用激光缝线松解术,以及辅助应用抗代谢药物(5-FU或MMC)、羊膜植入、全氟丙烷(C3F8)气体及多聚四氟乙烯筛网状植入物的应用等,显著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获得了满意的降压效果。近10年来发展的非穿透小梁手术,是一种唯一不切穿前房且较符合生理性的滤过性手术,其显著的降压效果、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简单的术后护理和可在门诊安全开展手术,使其成为21世纪引人注目的和有发展前景的新手术。
-
自体疣免疫疗法治疗扁平疣170例疗效观察
自体疣免疫疗法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扁平疣的方法。虽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种类繁多,但至今尚无针对乳头瘤病毒疗效肯定的药物。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6月采用自体疣免疫疗法共治疗扁平疣17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0例,男76例,女94例;年龄8~52岁,平均年龄30岁;病种2个月~8年。皮损主要分布于颜面、颈部及手背等处,皮疹呈浅褐色112例,鲜红色31例,皮色27例。病程处于稳定期89例,活动期81例,活动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新发疹。部分皮损融合成片。1.2 治疗方法 选择较为新鲜的疣体1枚,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用尖刀刮除疣体的角质层,将疣组织切下;于上臂三角肌中、下1/3交界处常规消毒,局麻、沿皮纹方向切开皮肌0.5cm,深度达真皮深层,植入切下的疣体。两处均消毒后用创可贴贴紧。1.3 结果
-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184例临床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是临床治疗的难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先后开展了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收集1994年~1999年资料完整的184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回顾分析,同时对并发症防治,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4例,男106例,女78例,年龄45~72岁,平均52岁。住院时间短9d,长24d,平均住院14d。184例中前入路手术106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平均1年6个月。1.2 治疗方法与结果1.2.1 疗效评定按国内标准评定[1],脊髓型颈椎病瘫痪分为5级:Ⅰ级:卧床不起;Ⅱ级:扶双拐可下地,但生活不能自理;Ⅲ级:扶手杖可行走少许,不能工作,但生活可自理;Ⅳ级:痉挛步态,下肢抬举困难;Ⅴ级:轻度下肢痉挛,不能快走,不能跑。评定标准:原属Ⅰ,Ⅱ,Ⅲ级者,术后改进二级者为优,一级者为良。原属Ⅳ,Ⅴ级症状完全消失者为优,减轻50%以上者为良。同级其症状有改进者为有效;症状同前为无效;加重者为恶化。1.2.2 手术方法 106前路手术均采用“徐氏环锯法”[2]。后路手术78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58例,“Z”字形颈椎管扩大成型术20例。
-
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32例
自Kenny等于1986年首次报告直立倾斜试验(TTT)用于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以来,这一检查已被公认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有效检查方法。我院于1995年10月~1999年10月收治的32例不明原因晕厥病人作了TTT试验,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32例均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脑电图,头颅CT,经颅多普勒等未能明确晕厥原因,并排除心脑疾患所致晕厥及颈动脉窦过敏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33岁。半年内发作1次者24例,两次以上者8例。1.2 检查方法 受检者至少禁食6h。检查在放射科胃肠造影室内进行,保持安静,所有患者均应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影响植物神经系统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倾斜前静卧15min,维持良好的静脉通路,作好抢救准备,舌下含硝酸甘油0.3mg,进行适时心电监护,5min测血压1次,倾斜75°。
-
手指末节断离原位缝合疗效观察
外伤引起的指端断离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断指发生率较断肢高达数倍以上[1]。从1991年6月至1999年3月,我科接诊手指末节断离伤20例(21指),选择断离指端原位缝合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59岁,平均年龄18.6岁。全部为切割伤,远端无挤压和捻挫伤,边缘整齐,其中拇指2例,食指13例,中指5例,小指1例。末节完全离断5指(末节完全离断系手指关节方面以远的完全性分离)。部分断离16指(部分断离系手指末节仅大部分皮肤、皮下组织及指骨完全断离)。21指中断端在甲半月基底线以远的有12指(57.1%);在手指末节关节面至甲半月基底线间的有9指(42.9%)。1.2 手术方法 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皮肤;离断面先用0.1%新而灭液洗涤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不结扎边、静脉血管,根据指甲、甲沟,骨髓腔等的截面位置,将远端近端断截面准确对齐,间断缝合,不宜逢合过密、结扎过紧,以利积血排除,未损伤指甲者,尽量保留指甲,指甲横断或斜形断裂者,原则上原位缝合,不予拔除。术后用指板于以外固定(不需要内固定),指端显露,有利观察断指血循环,术后使用阿斯匹林,菸酸及抗生素。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妊娠37+2~42+3周的正常孕妇有引产指征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1例)口服米非司酮200mg(8片)配合米索前列醇50μg阴道上药;对照组(31例)口服蓖麻油鸡蛋餐。结果:两组引产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引产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服用米非司酮后宫颈缩短1~3cm,Bishop评分提高5分。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晚期妊娠引产,能促宫颈成熟,发动子宫收缩,并安全、有效、方便,有临床价值。
-
达克宁霜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目的:观察达克宁霜对21例(21眼)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的疗效。方法:21例(21眼)角膜溃疡面用5%碘酊烧灼后,涂用达克宁霜,每日1~2次,平均用药时间为27天。结果:治愈率为71.4%,平均为27天。结论:达克宁霜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外伤致胎儿股骨骨折1例
1 病例 患者女,25岁,妊娠38周。1998年11月13日乘坐的摩托车与拖拉机相撞,孕妇被弹离摩托车,抛向拖拉机,以致其腹部朝下压在司机的背部,又迅及折返摔在拖拉机后车箱内。孕妇即刻感觉腹部剧痛,阴道少量出血。随即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后转我院妇产科收治入院。查体:孕妇生命体征均正常,腹壁较紧张,有压痛、反跳痛,阴道少量出血,胎心音正常。立即在连硬麻下行剖宫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出血,子宫底部分别可见长约6cm、4cm、3cm的三处浅表裂口,并有活动性渗血。切开子宫,可见胎盘附着在左宫壁靠子宫底处约有2cm×2cm剥离现象。手术娩出1活男婴,发现其右大腿肿胀,较对侧明显增粗,活动受限。检查有骨擦感。X线片显示“右股骨中段横形骨折”。行小夹板外固定。2周后复片:“骨折对位对线尚可,有较多骨痂生长。”术后16d,母子平安出院。
-
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婴幼儿肺炎42例临床观察
婴幼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据诸福棠等[1]报道,肺炎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1998年5月至2000年7月应用双黄连粉针剂配伍抗生素治疗婴幼儿肺炎4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4例,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儿,年龄:6月~14月。均有发热、咳嗽病史,肺部有中、小湿罗音,外周血细胞总数在4.0×109/L~10.0×109/L间,中性粒细胞数<0.70。将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男23例,女19例;对照组:男、女各21例。1.2 治疗方法1.2.1 治疗组在常规抗生素治疗同时,加用双黄连粉针剂(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其剂量按60mg*kg-1*d-1计算,用0.9%氯化钠溶解后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或5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5~7d。1.2.2 对照组用抗生素治疗,按常规剂量肌注或静脉滴注。1.3 疗效判定
-
肺心病绿脓杆菌院内支气管肺感染30例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绿脓杆菌(PA)院内支气管肺感染,近年来有上升趋势。1992年8月~1998年12月,我科共收治慢性肺心病80例,其中绿脓杆菌院内支气管肺感染30例,现就其治疗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55~83岁,平均69.34±5.08岁,≥60岁25例(83.3%)。住院天数20~60d,平均43.5±15.2d。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均有咳嗽,咳浅绿色痰,气喘,肺部闻及湿性音;其中27例(90%)X线胸片示有炎性改变;发热10例(33.3%);白细胞总数≥10×109/L者8例(26.7%),中性粒细胞≥0.75者10例(33.3%)。本组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不全;10例合并低蛋白血症;4例肺性脑病均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5例合并糖尿病。
-
恶性淋巴瘤患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感染乙肝病毒(HBV)与丙肝病毒(HCV)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4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和203例其它恶性实体瘤患者血清HBV和HCV感染标志物。结果:发现本地区恶性淋巴瘤患者HBV感染率高于HCV。结论:本地区恶性淋巴瘤患者与感染HCV无相关性;而HBV的感染率虽高于HCV,但也无证据说明HBV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有关。
-
鼻息肉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鼻息肉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扫描对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97例均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其中轴位24例,冠状位73例,全部病例经鼻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97例中双侧发病72例,单侧发病25例。鼻息肉主要发生在筛窦及中鼻道,部分累及上颌窦及下鼻道,在CT断面上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全部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窦炎。冠状位CT扫描比轴位显示清楚。结论:鼻息肉在CT断面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诊断明确,冠状位能提供与功能鼻内窥镜手术方位一致的解剖层面,能清楚显示鼻道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对指导纤维内窥镜手术进路及防止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
软腭部瘙痒症1例
软腭部瘙痒症,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剧烈瘙痒为突出症状而无皮肤原发性损害、系非特异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并不多见。我科于2000年4月28日接诊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 患者,女,30岁,个体业主。诉软腭部剧烈瘙痒半月。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软腭部瘙痒,随即痒症加剧并出现针头大小、成簇状的红色丘疹。当时在个体诊所给予口服抗炎(amoxicillin)、抗过敏(toldrin)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丘诊消退后伴色素沉着。一周后,上述症状复发,来我科就诊。追询其病史,考虑系软腭局部神经高度敏感所引起;局部用2%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注射混合液各1ml,在软腭部分3个点注射入瘙痒区,片刻患者顿感瘙痒消失。一周后复诊,未见复发,丘疹已全部消退、色素消失。一月后随访,无特殊不适。
-
误诊为肿瘤的腹腔结核
目的:探讨腹腔结核(TB)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对1962~1997年间,临床上被误诊为肿瘤(其中31例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5例腹腔TB作回顾性研究。结果:腹腔TB以青年人(≤40岁者29例,64.4%)和女性(28例,62.2%)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37例(82.2%)和腹痛30例(66.7%),其中伴发热17 例(37.8%)、腹胀、便秘或腹泻15 例(33.3%)、体重减轻14 例(28.9%)。手术所见:病变均为肠、腹膜和淋巴结多处受累,病变处有大小不等的包块和结节,酷似癌。镜检:增生型25例,干酪坏死型14例,混合型6例。结论:腹腔TB的临床诊断和与癌的鉴别困难。要提高对腹腔TB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对经各种检查难以确诊的病例,作剖腹探查活检是必要的,以免造成误诊误治。
-
暴发型伤寒患者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了解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在暴发型伤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4例暴发型伤寒患者和104例健康对照血清中ACA。结果:表明暴发型伤寒患者ACA阳性率(17.85%)与正常对照组ACA阳性率(3.8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暴发型伤寒患者中,并发有中毒性肝炎38例,随着患者ALT的升高,ACA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ACA与伤寒患者的病情有关,检测伤寒患者ACA是监测患者有无合并肝功能损害的良好指标。
-
口服巴沙片致光过敏1例
1 病例 患者,30岁,农民。于2000年7月17日因全身痒、痛、脱皮而到我院就诊。患者于1月前,因经荧光基因检测示支原体阳性,曾服用氟哌酸、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美满霉素等药,病情无好转。于7月12日改服巴沙片(成都信特药业有限公司)每天1次,每次0.3g。服药48h后,患者感全身轻度瘙痒,脸部、双前臂的皮肤变黑,未作处理,仍继续服用该药。于d3,皮肤变黑处出现褪皮伴灼热感,且有少数小水疱出现,瘙痒加剧。患者即到当地医院予抗过敏处理,仍继续服用巴沙片,病情无好转。d5后,以上症状加重,且出现头痛、发冷等症状,才到我院就诊。查体:患者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体温38.2℃,呼吸20次/min,脉搏85次/min,脸部、前臂色素沉着并褪皮、灼热感,全身散状小水疱,心肺腹(—),皮肤划痛试验呈阳性,白细胞15.8×109/L,中性0.64,淋巴0.36,嗜酸性粒0.06,尿常规正常。诊断:药物光过敏。治疗:①停用巴沙片,注意避光及休息;②痒苦乐民10ml,静脉注射和5%葡萄糖250ml+vit C 3g静脉滴注,连用3d,以上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