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

新医学杂志

New Medicine 신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0.8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9802
  • 国内刊号: 44-121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期刊中心《新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陈规划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血糖调节受损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黄凤;叶健华;周昭远;郑雅丽

    目的:探讨血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特点,为早期干预IGR者的心脏病变提供依据.方法:从体检人群中筛查出IGR患者78例作为IGR组,另选健康者83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及比较2组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diastolic thickness,IVSDT)、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esterior wall diastolic thickness,LVPWDT)、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重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计算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大值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大值之比(E/A).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血糖的相关关系.结果:IGR组的IVSDT、LVPWDT、LAD、E/A与对照组比较均增加(P<0.05),IVSDT、LVPWDT、LAD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呈正相关,E/A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呈负相关.结论:与健康人比较,IGR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已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与血糖水平相关.提示应注意检测IGR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尽早控制血糖,以便延缓心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 2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

    作者:郭耿龙;徐启桓;陈禄彪;张卡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PHC诊断标准的265例患者的HBV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65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241例(90.9%),其中HBV DNA阳性201例(75.8%),抗-HBe阳性167例(63.0%),而在167例抗-HBe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141例(84.4%).结论:HBV感染是PHC发生的重要的始动因子,大部分PHC病人中存在HBV DNA活动性复制.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急性肺栓塞4例临床分析

    作者:种庆贵;李士星;崔香萍;马顺利;贾红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后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分析4例行TURP术后出现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均有突发呼吸困难,并有胸部紧缩感、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紫绀、大汗淋漓、血压下降(40~70/20~40 mmHg)等临床表现.其中1例猝死.余3例心电图均异常,PaO2 46~75 mmHg,PaCO226~33mmHg,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22~41 mmHg.2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3例螺旋CT肺动脉造影均提示肺动脉栓塞.2例心脏UCG示右侧心界扩大,1例示右肺动脉栓塞超过50%,右侧心界扩大,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确诊后,2例转内科行溶栓(尿激酶150万单位加生理氯化钠200 mL静脉滴注,2小时滴完)及抗凝(肝素钙5 000单位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10日,第7日加用华法林2.5 mg/d,用药期间调整用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持续用药1年)治疗,随访2年无复发;1例单采用上述肝素钙及华法林行抗凝治疗,随访1年亦无复发.结论:TURP术后急性肺栓塞的病情危重,若能够及时诊断,予溶栓、抗凝治疗,并辅以长期抗凝治疗则预后较好,实施围手术期预防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有助于减少此症的发生.

  • 福辛普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观察——附43例报告

    作者:王晶;黄璟;屈玉春;盛小刚;丁晓军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86例高血压伴IR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前者给予福辛普利和二甲双胍治疗,后者单予福辛普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服药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服药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但治疗组收缩压降压幅度较对照组大.2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福辛普利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方案治疗高血压伴IR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有利于提高降压疗效.

  •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焦虑程度调查——附476例报告

    作者:陈英;曹旺波;叶焕文;洪城;喻侠华

    目的: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的焦虑状况.方法:532例门诊或住院男性患者,年龄25~89岁,分为2组,其中ED患者476例列为研究组,非ED者56例列为对照组,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包括状态焦虑量表与特质焦虑量表2部分)对2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他们的焦虑程度.再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分析ED程度与焦虑程度的关系.结果:①中、重度ED者状态焦虑得分为(42±11)分、特质焦虑得分为(43±10)分,对照组状态焦虑得分为(38±12)分、特质焦虑得分为(38±9)分,以上得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②状态焦虑得分、特质焦虑得分与ED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ED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情绪.提示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心理疏导.

  • 沙立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附30例报告

    作者:谢新生;王芳;刘少君;徐三明

    目的:观察沙立度胺联合VAD方案(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方法:将55例初治MM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沙立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治疗当日开始应用沙立度胺,50 mg,口服,每日2次,每周增加100 mg,若能耐受,大剂量增至400 mg/d.VAD方案如下:长春新碱0.5 mg/d,第1~4日静脉注射;多柔比星10 mg/d,第1~4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 mg/d,第1~4日,9~12日,17~20日分别口服,每28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间歇3周.对照组25例,单用VAD方案治疗.2组均化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疗效,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仍继续以大耐受剂量服用沙立度胺.随访40个月,比较2组的生存率.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27%(8/30)部分缓解、53%(16/30)进步、总有效率为80%(24/30),对照组24%(6/25)部分缓解、48%(12/25)进步、总有效率为72%(18/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4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24/30)和44%(1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端麻木、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能耐受.结论:沙立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初治MM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用VAD方案.

  • 258例住院儿童麻疹临床分析

    作者:杨松;李建菊;曾跃萍;杨玉英;李杏红;张新鑫

    目的:分析住院儿童麻疹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58例住院儿童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8例住院儿童麻疹中,男156例,女102例,年龄16日~14岁,占同期住院麻疹患者的70.1%;以流动人口为主(185例,占71.7%);学龄前儿童占88.0%(227/258),1岁以内婴儿占63.2%(163/258),主要集中在5~9个月龄.属于麻疹疫苗适龄接种儿童而未接种者156例,占92.9%,其中属常住人口占10.3%(16/156),属流动人口占89.7%(140/156).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占17.8%(46/258),反复到医院就诊而先后被确诊为麻疹者197例,占76.3%.结论:住院儿童麻疹患者中大多数属流动人口,多为年龄5~9个月者.建议加强流动人口中儿童免疫接种的管理,婴儿的麻疹免疫接种起始年龄可适当提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与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附150例检测分析

    作者:涂燕云;刘旭东;丘海先;李益忠;陈黎;黄彬;谈驰;林海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50例慢乙肝患者的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以及血清瘦素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在慢乙肝患者中,炎症活动度不同者的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无明显差异,而重度者则甘油三酯、HDL-C、LDL-C较低.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3.5~9.5(中位数6.3) μg/L]明显高于男性患者[0.8~4.5(中位数2.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乙肝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无相关性.提示慢乙肝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脂代谢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研究——附375例报告

    作者:杨小旺;薛寿儒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7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病种分为脑出血组(172例)及脑梗死组(203例).通过CT片测算血肿体积或梗死体积.脑出血组按出血部位及血肿体积再分小组,其中出血位于脑叶组34例,基底节区组110例,脑干组15例,小脑组13例;血肿体积在20 mL以内组80例,21~50 mL组71例,50 mL以上组21例.脑梗死组按梗死体积再分小组,梗死体积在6以内组77例,梗死体积6~10 cm3组88例,梗死体积大于10 cm3组38例.比较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37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11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占31.5%,188例中性粒细胞增多,占5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相比,前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均更明显;在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各分组中,血肿体积越大、梗死体积越大则其白细胞计数越多.脑出血组及脑梗死组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者的预后较正常者差,病死率也相对较高.结论: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慢径改良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附55例报告

    作者:王岳松;章萍;王学忠

    目的:评价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进行慢径改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访55例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行慢径改良术的术后AVNRT患者,随访时间为6~102(中位数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P-R间期、食管电生理检查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1∶1房室传导的大频率、心动过速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等.结果:有3例在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6%(3/55),其中术后3个月内复发1例,术后6个月复发2例.第1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心电图证实为1例(2%),经动态心电图检测为6例(11%).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延长,1∶1房室传导的大频率减慢.85%的患者远期随访无不适主诉.结论:远期随访表明,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行慢径改良术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疗效观察

    作者:金锦莲;谭成伟;胡利兵

    目的:观察应用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化数字表产生分组随机号,将90例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予以雷贝拉唑10 mg,口服,每日2次;铝碳酸镁1 g,嚼服,每日3次.B组予以雷贝拉唑(用法、用量同上).C组予以铝碳酸镁(用法、用量同上).3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疗效评定,并复查胃镜,评价3组的内镜下总有效率,并观察3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A、B、C 3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57%,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P<0.01).A、B、C组内镜下总有效率分别为93%、80%、57%,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P<0.01).3组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良好,优于单纯口服雷贝拉唑或铝碳酸镁,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多巴酚丁胺致发热1例

    作者:靳军

    患者男,72岁.因突发胸闷2小时于2006-01-06入院.患者于夜间睡眠时,突发胸闷、喘憋、咳少量白色痰,立即坐起后症状稍为缓解,无胸痛、咯血.患者曾于2004年6月经UCG及X线胸片等检查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并于2005年5月安装体内永久心脏起博器.体格检查:体温37.3℃,脉搏6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40/80 mmHg(10 mmHg=1.33 kPa).

  • 昂丹司琼加地塞米松预防食管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所致呕吐

    作者:刘尚国;赵宝生;王忠民;李汉臣;秦秀广;齐博

    我科2003年10月~2006年4月食管癌根治术后辅助化学治疗患者87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入组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食管癌根治术后切除标本证实为食管癌,且已侵犯深肌层,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转移;②无胃肠道梗阻;③化学治疗前24小时无恶心、呕吐或无用过止吐药物;④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⑤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87例病人分为昂丹司琼组44例和甲氧氯普胺组43例.

  • 莫米松鼻腔喷雾剂治疗儿童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33例

    作者:魏肖林;张孝文

    观察莫米松鼻腔喷雾剂治疗儿童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应用莫米松鼻腔喷雾剂治疗33例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的患儿,每次在患儿的每侧鼻孔内喷入上药50 μg,每晚1次,共5周.疗程结束后患儿的鼻腔评分及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生活质量18项调查表的总评分与打鼾、鼾声、鼻窦炎、咽痛的单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治疗后半年,患儿的打鼾评分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不良反应轻.结果提示,莫米松鼻腔喷雾剂能有效缓解儿童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症状,且使用方便安全.

  • 104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汪良;何宋兵;毛忠琦

    为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总结分析了1 045例行LC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并发症25例(2.4%),其中胆汁漏15例(含胆管损伤4例),其中8例为胆囊床胆汁渗漏,3例胆囊管残端漏,胆管损伤4例,3例为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所致,1例为胆管解剖变异;出血7例,其中4例为胆囊动脉出血,3例为胆囊床渗血;胆总管残余结石(LC术中胆囊内小结石滑入胆总管内)1例,术后腹腔感染2例(均为术中胆囊破裂).予相应的处理后,全部患者均治愈,住院时间3~10日.结果提示,要减少LC并发症的发生率,重在预防,应从严掌握LC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 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胰腺假性囊肿23例报告

    作者:洪琛;张筱凤;张啸

    采用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23例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的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结果20例囊肿消散,2例囊肿好转,1例无效(继发感染形成脓肿),需中转手术治疗.所有病例不良反应轻微,不需特殊处理.23例均痊愈出院.上述结果表明,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效果显著,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肝结核的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龙会宝;王连源

    肝结核较为少见,多同时合并肺结核.其病情隐匿,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作者对肝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肝结核的认识,减少临床的误诊或者漏诊.

  • 蜡样芽孢杆菌感染致颈部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作者:吴寒冰

    患者男,19岁.因颈部淋巴结肿大1个月于2004-09-17入院,患者起病后有时伴有发热,入院前1周曾在卫生队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3 g/d,每日1次)治疗1周无效,遂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6 ℃,脉搏112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10/75 mmHg(10 mmHg=1.33 kPa).

  • 慢性胃扭转1例

    作者:周道苏

    患儿女,1岁10个月.因反复恶心、呕吐、腹胀16个月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6个月起反复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曾多次在外院就诊,疑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予相应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好转并逐渐加重,遂来本院就诊.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体温36.9 ℃,脉搏8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90/50mmHg(10 mmHg=1.33 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2 cm,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 盲肠游离、阑尾异位、坏疽性阑尾炎1例

    作者:狄建新;徐先栋

    患者女,36岁.因转移性左下腹痛10日,伴发热9日以"盆腔脓肿"于2005-05-27收入本院妇科.患者入院前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约6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左下腹部,呈持续性,伴恶心,排便时有里急后重感,无呕吐.发病第2日体温38.5 ℃,无脓血便、血尿.被当地卫生院诊断为"盆腔脓肿",行阴道后穹窿穿刺引流(引流物的色泽及量不详)及抗感染治疗无效,遂来本院就诊.

  • 咽炎是表象实为心缺血——2例心肌缺血误诊为咽炎的教训

    作者:杜兴娟;张景波

    例1 男,48岁.因左侧咽部疼痛4小时入院.患者于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咽部疼痛,为持续性锐痛,吞咽时无加重,不伴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8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88/98 mmHg.双侧咽部轻度水肿,咽后壁见散在水肿的淋巴滤泡,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充血.肺、心、腹无异常.诊断为急性咽炎,高血压.予以抗感染、降压等治疗.入院第2日查血常规、尿常规、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常规行心电图检查见心电图表现符合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肌酸激酶、CK-MB均升高.后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予以溶解血栓、抗凝等治疗,住院30日,好转出院.

  • 抽搐因由肾受损并非源于神经病——1例慢性肾衰竭误诊为癫(癎)发作的教训

    作者:刘普恩

    患者女,49岁.因抽搐伴意识障碍3小时入院.患者于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障碍,未能自行缓解,在当地医院予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后,患者仍反复抽搐,诊断为"癫(癎)发作"急转我院.患者有慢性肾衰竭病史半年.否认癫(癎)病史及精神病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 ℃,脉搏8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50/95 mmHg.

  • 异位妊娠是病因哪个部位要分清——1例子宫肌壁间妊娠破裂的误诊教训

    作者:马春琼

    患者女,26岁,因停经2个月,下腹痛伴阴道流血5小时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停经,未诊治.5小时前因性生活出现下腹部胀痛,继之阴道少许流血,来诊收入院.2年前曾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无避孕,一直未能怀孕,孕0产0.月经史:15 3~5/28-30,手术后次月月经正常.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心、肺无异常.下腹部见一手术瘢痕,下腹部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外阴口有少许血性分泌物.因患者此次妊娠宝贵,患者不同意医生做双合诊检查及阴道后穹窿穿刺.

  • 恶心胸痛及昏厥其实都是心肌炎——3例心肌炎的误诊教训

    作者:赵国琴

    例1 男,27岁.因恶心、呕吐1日入院.患者于1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即到本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正常.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患者要求住院治疗故收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 ℃,血压110/70 mmHg(10 mmHg=1.33 kPa).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墨菲征(-).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入院后给予低脂流质饮食,予以消炎、利胆及对症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缓解,但出现多汗,乏力.次日检查ALT 22 U/L,AST 116 U/L.

  • 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肖征宇

    1引言骨性关节炎也称退行性关节病、骨质增生,是常见的骨关节病,为成年人疼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致残的常见原因之一.在美国,本病为导致劳动力丧失的第2位原因,其住院人数远高于类风湿关节炎.虽然我们至今对其了解甚少,但随着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深入,已有了很多进展.现就其病因,病理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简述如下.1主任医师,广东省风湿病学会常委

  • 咳嗽、咳痰、发热、咯血、胸痛——查房选录(295)

    作者:杜单瑜;李权;刘忠达

    1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农民.因咳嗽、咳痰伴气促半个月,咯血7日,加重伴胸痛2小时于2004-03-27入院.半个月前,病人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色黄、量少,伴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自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好转,并出现发热(未测体温),无盗汗、畏寒,自服安乃近1片后退热,但上述症状反复.7日前患者出现咯血,色鲜红,量少,以痰中带血为主.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提示双下肺感染.诊断为"肺炎".静脉滴注洛美沙星、青霉素治疗3日,病情无好转.后到本院门诊就诊,改用妥布霉素、鱼腥草素钠静脉滴注治疗3日,病情仍无明显好转.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突然出现双侧胸痛,胸闷、气促加重,不能平卧,遂收入本院.起病以来无意识障碍,精神较差,食欲差,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结核病史,无吸毒、冶游史.

  •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东昉;王明贵

    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特性.

  • 肝胆管结石微创治疗的进展

    作者:陈积圣;霍景山;陈贵花

    1引言肝胆管结石是我国较常见的难治性胆道疾病,其发生率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可高达80%以上,具有病变广泛、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残留结石或复发率高的特点.肝胆管结石传统的疗法主要是使用剖腹手术治疗,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微创外科改变着我国传统胆道外科的格局.微创治疗不仅仅用于胆囊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而且还用于肝胆管结石的治疗.迄今为止,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外科治疗、内镜外科治疗等.

  • 支气管哮喘临床诊疗指标及治疗进展——呼吸系统疾病(13)

    作者:蔡绍曦;赵海金

    1引言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慢性疾病.近20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增加,全球哮喘患者人数已逾3亿.中国哮喘患者的病死率超过30/10万,位居全球第一.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目前已取得共识的是,哮喘的病理生理改变以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气道重建为主要特征,这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且均与哮喘的遗传学有关.哮喘中约80%为过敏性哮喘,它是免疫系统对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的过度反应而引起的一种以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等介导的炎症状态.当前,对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 终末期肾病的治疗策略

    作者:吴培根;申伟

    进修医生教授,请你谈谈目前对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及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clisease,ESRD)的定义.

  • 肝纤维化的检测项目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杨绍基

    1引言肝纤维化的病因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血吸虫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药物性肝病、慢性胆道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等.其中,在我国常见的是慢性乙型肝炎.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释放出一些能激活肝内星状细胞的因子,经过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在肝内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病理特点为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但尚未形成假小叶,中心静脉区和汇管区尚未出现间隔,肝的正常结构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严重肝纤维化时,肝脏出现萎缩、变形、变硬,呈结节状,继而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肝纤维化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因此,需对多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确诊.目前有关的检测项目种类繁多,主要分为血清学检查、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及影像学检查3大类.

  •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术

    作者:曹云

    引言根据WHO的资料,在全球范围内,由窒息及其并发症引起的新生儿死亡约占全部新生儿死亡的19%,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窒息.1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即需行不同程度的复苏术.在我国,新生儿窒息仍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为4.7%~8.9%.因此,正确运用复苏术将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患儿的病死率.所以,新生儿窒息复苏术是每一位从事新生儿急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文将重点讲述新生儿窒息复苏术,以提高临床医师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观察

    作者:孙树梓;张新芳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常规口服西药治疗:螺内酯20 mg,卡托普利6.25 mg,美托洛尔6.25 mg,均为2次/日,心力衰竭明显时加用地高辛0.125 mg口服,1~2次/日,其中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按个体情况增加至大耐受量,另外予静脉滴注营养心肌的药物.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十味温胆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全国第9次神经病学学术大会简报

    作者:胡学强

    全国第9次神经病学学术大会于2006年9月6~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近1 700名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大会主要围绕脑血管病、运动障碍和变性病、肌病及神经遗传病、神经免疫、感染及脑脊液细胞学、癫(癎)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会议还举办了四场神经病学新进展的卫星会议.现将会议内容简报如下.

  •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

    作者:李险峰

    1引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3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骨质疏松症和废用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再分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当骨形成速率缓慢下降后和骨量减少至一定程度后,才会表现出如疼痛、身材缩短、脊椎变形、骨折等症状和体征,只有少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迅速或亚急性出现上述症状.

  • 肝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症

    作者:吕国良

    1引言骨质疏松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它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研究发现,各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及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骨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现就肝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情况作一介绍.

  •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概况

    作者:薛延

    1引言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以骨强度降低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疾病,由于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强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骨矿密度和骨质量.影响骨质量的因素包括骨微结构、骨转化、损伤积累(如微骨折)和骨的矿化状况等.骨强度的降低使骨在遭受外力时易发生骨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的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问题.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在当前常见疾病中位居第7位,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程晓光;阎东

    1引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为特征.由于骨的脆性增加,患者易发生骨折,脊柱、髋关节和前臂为骨折的好发部位.目前该病是全球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较大的疾病之一,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根据WHO的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双能X线吸收测定方法测量骨矿密度,尤其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应用较广.但包含X线平片、CT和磁共振在内的影像学检查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讨论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主要诊断方法及其鉴别诊断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特点,以供同行参考.

新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