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tics Concepts & Practice 진단학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70
  • 国内刊号: 31-187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王鸿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白念珠菌FLO8基因高表达菌株构建及鉴定

    作者:李文静;刘锦燕;史册;王影;赵悦;项明洁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FLO8基因高表达菌株.方法:将白念珠菌FLO8基因插入pCP20质粒载体ADH1启动子后,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将ADH1-FLO8-LoxP-ARG4-LoxP-ADE2片段扩增,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该片段整合至SN152的ADE2位点.结果:通过测序鉴定FLO8基因高表达质粒载体构建成功;通过同源重组及实时反转录PCR验证表明FLO8基因整合到SN152菌株的ADE2位点并且表达量增高.结论:以pCP20质粒为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等技术,可高效构建白念珠菌FLO8基因高表达菌株.

  • 全反式维A酸诱导U937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师蕾;翁香琴;盛燕;吴婧;蔡循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U937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以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为体外模型,以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四唑氮蓝(nitro-blue tetrazolium,NBT)还原实验和形态学观察,评估细胞分化.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ATRA对C/EBPβ、C/EBPe和PU.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预处理不影响ATRA诱导U937细胞分化.蛋白印迹检测显示,ATRA可提高PU.1、C/EBPβ和C/EBPε蛋白水平.结论:ATRA诱导U937细胞分化可能与PU.1、C/EBPβ、C/EBPe的蛋白表达调控相关,而并不涉及MEK-ERK信号转导途径.

  • 尿路感染患者泌尿系统分离菌株中非白念珠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

    作者:郭建;何丽华;倪丽君;吕莉;吴文娟

    目的:分析从尿路感染患者泌尿系统分离的非白念珠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4年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病原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真菌显色平板鉴定,对难以鉴定的菌株用真菌内转录间隔区1~4(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4,ITS1-4)测序分析鉴定.用Sensititre(R)Yeast-One比色法检测55株非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米卡芬净、5-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这9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对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进行唑类药物耐药基因ERG11测序,分析潜在的耐药突变位点.结果:临床分离的55株非白念珠菌,包括26株光滑念珠菌,17株热带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12株.药敏试验表明,临床分离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3.64%(35/55)、50.91%(28/55);而对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2.73% (7/55)、7.27% (4/55).热带念珠菌ERG11基因T1037A位点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T1103C位点苯丙氨酸突变为丝氨酸.结论:尿路感染常见非白念珠菌是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其构成比超过了白念珠菌,而热带念珠菌ERG11基因T1037A、T1103C位点突变可能是潜在的唑类药物耐药位点.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中白血病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强琬婷;诸江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发病过程中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改变.方法:建立小鼠APL移植模型,联合流式细胞术和体外共培养及集落形成实验对这一模型进行观察,分析APL发病对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影响,并运用细胞因子检测分析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在APL发病过程中,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成骨细胞(osteoblast cells,OBC)等基质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但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数目在早中期基本不受影响,直到疾病晚期才出现降低.与发病小鼠来源的MSC和成骨谱系细胞共培养后,造血干细胞的数目和集落形成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减少;另一方面,白血病状态下外周血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APL发病过程中,白血病细胞对于不同类型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具有不同的影响,而白血病状态下的MSC及OBC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抑制作用,这一过程中可能有炎性细胞因子的参与.

  • 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快速鉴定结果的阳性血培养中常见细菌直接药物敏感性试验的评估

    作者:李媛睿;陈峰;皇甫昱婵;俞静;刘瑛

    目的:为有效缩短阳性血培养中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的报告周转时间,探讨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直接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对阳性血培养中的常见细菌直接进行药敏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应用MALDI-TOF MS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中的细菌,对其中能够准确鉴定的常见细菌直接进行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K-B法)和自动微量稀释测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药敏试验(直接药敏试验).同时,将血培养阳性细菌按常规操作流程转种至合适的培养基,培养过夜后获得的纯菌落再进行K-B法和MIC法常规药敏试验.将直接药敏试验结果与常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以常规药敏试验结果为标准,革兰阳性球菌的K-B法和MIC法直接药敏试验结果与之符合率分别为98.5%和98.4%,小误差率均为0.9%,大误差率分别为0.6%和0.7%;革兰阴性杆菌的K-B法和MIC法直接药敏试验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7.8%和98.1%,小误差率分别为1.4%和1.1%,大误差率分别为0.8%和0.9%.以血培养阳性报警为起始时间,阳性血培养中细菌直接药敏试验的报告周转时间约为24 h,而常规药敏试验的报告周转时间约需48 h.结论:阳性血培养中常见细菌的直接药敏试验结果与常规药敏试验结果高度相符,且直接药敏试验的报告周转时间可提前至24 h.因此,结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的结果,对阳性血培养中的常见细菌直接进行药敏试验可在临床微生物室中推广应用,为临床及时、合理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上海冠心病患者结肠直肠腺瘤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

    作者:许庆玲;杨肖波;吴超;唐陈月;俞丽芬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家族史与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结肠直肠肿瘤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调查,以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冠脉)血管造影且无CRC相关症状、疑诊CAD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亚太地区结肠直肠肿瘤筛查评分(Asia-Pacific colorectal screening score,APCS)对高风险者行结肠镜检查,同时测量其腰围、身高和体重.结果:总计1157名对象参与本研究,其中54.8%(634/1 157)为高风险者,高风险者中又有91.0% (577/634)为男性吸烟者,而存在CAD的患者占81.5%(517/634).与高风险人群中非CAD者相比,CAD患者的结肠直肠腺瘤(32.1%比22.2%,P<0.05)和进展期腺瘤(14.7%比8.6%,P<0.05)的患病率都显著升高,而CRC患病率在2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剔除有一级亲属CRC家族史的83例患者后,结果显示CAD患者仅有结肠直肠腺瘤的患病率高于非CAD者(25.5%比16.0%,P<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与CAD患者结肠直肠腺瘤的发生相关(比值比=2.133,95%可信区间为1.219~3.730,P=0.008).结论:即使无CRC家族史,APCS评分为高风险的CAD患者仍有较高的结肠直肠腺瘤的患病率,且其结肠直肠腺瘤的发生与CAD之间的相关性在超重(BMI≥25)患者中更明显.

  • 阿霉素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评估及机制探索

    作者:徐卓然;陈芳源;沈莉菁;钟济华;郎雯竞;邵霞

    目的:通过观测阿霉素致斑马鱼胚胎产生心脏毒性的表型,及联用右丙亚胺保护剂,建立实验室心脏毒性药物评价及研究的模型.方法:选择受精后24 h的AB系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中后,选择心脏毒性表型明显的阿霉素浓度,将其分别联用或不联用右丙亚胺作用48 h.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受精后72 h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心血管系统的形态学改变,记录心率变化,并分别抽提斑马鱼胚胎RNA,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及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随着阿霉素浓度的升高,斑马鱼出现了如胚胎发育畸形、心包水肿等改变,且死亡率升高,心脏毒性表型明显的阿霉素浓度为64.40 μmol/L,而联用右丙亚胺(130.47μmol/L、260.93 μmol/L)则可有效挽救阿霉素对斑马鱼心脏的毒性作用,并可分别将其胚胎生存率由35%显著提升至90%和88.3% (P<0.001).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NK2转录因子相关基因5、心肌肌球蛋白轻链2、心房肌球蛋白重链、心室肌球蛋白重链,均未发现显著改变.检测氧化抗氧化指标后发现,64.40 μmol/L的阿霉素可致斑马鱼胚胎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P<0.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则明显下降(P<0.001),而右丙亚胺可有效清除丙二醛并恢复SOD活性.结论:成功建立了斑马鱼评价心脏毒药物的模型.阿霉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脏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且与斑马鱼胚胎死亡率亦呈正相关,而右丙亚胺则可有效挽救阿霉素致斑马鱼胚胎的心脏毒性,并降低其死亡率,且此作用与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无关,但与氧化及抗氧化通路有明显的相关性.

  • 二甲双胍对骨肉瘤干细胞形态、凋亡及分化能力的体外影响

    作者:陈旭;张伟滨;沈宇辉;王君;虞佩;胡传真;沈炜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体外诱导的人骨肉瘤干细胞形态、凋亡及分化能力的生物学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与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及胚胎干细胞标志物Nanog、Oct4表达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悬浮球生长实验将人骨肉瘤MG63细胞诱导为骨肉瘤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呈现典型成球过程,并观察二甲双胍处理前、后骨肉瘤干细胞的形态及分化能力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二甲双胍对骨肉瘤干细胞凋亡诱导的情况及作用前、后胚胎干细胞标志物Nanog及Oct4的阳性率;用蛋白印迹法对比骨肉瘤细胞成球前、后的肝激酶Bl(liver kinase B1,LKB1)/AMPK变化,并检测二甲双胍作用前、后骨肉瘤干细胞中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p70S6K)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发现,加入二甲双胍后骨肉瘤干细胞的球体形态及分化能力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具有微弱的诱导骨肉瘤干细胞凋亡的能力.二甲双胍组的Nanog及Oct4阳性率分别为45.2%和74.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Nanog(73.5%)及Oct4 (95.3%)阳性率.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骨肉瘤细胞成球后AMPK的活性降低;二甲双胍组中磷酸化AMPK(p-AMPK)相对表达量为0.637 3±0.143 1,明显高于对照组(0.272 5±0.125 1,P<0.05);p-mTOR及p-p70S6K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01 8±0.018 1和0.310 0±0.105 5,均低于对照组p-mTOR(0.630 1±0.221 8,P<0.05)及p-p70S6K(0.628 2±0.014 6,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破坏骨肉瘤干细胞的形态,诱导其发生凋亡,并对其分化能力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anog、Oct4表达的下调和AMPK的激活有关.

  • 联合检测血清HE4和CA125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薛苗;陈园园;李铭一;吴迪;张乐之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人附睾分泌蛋白4(human epididymis secretory protein 4,HE4)和糖类抗原125 (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流式荧光发光法分别检测54例卵巢癌患者、94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和7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HE4和CA125水平,分析单一和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的价值.结果:联合检测血清HE4和CA125时,以二者其中之一高于参考值即视为阳性,检测的灵敏度为81.5%,阴性预测值为92.2%,均高于单独检测的指标,同时特异度为79.9%,阳性预测值为59.5%,诊断效率为80.3%.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E4和CA125有助于卵巢癌的临床诊断.

  • 我国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现状

    作者:章强强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浅表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因饲养宠物的流行而居高不下.据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分析,医院真菌感染发生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3.9%上升至90年代末的24.4%[1],已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重要并发症.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国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念珠菌病的病死率为20%~63%,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

  • 探索侵袭性真菌病预测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之路

    作者:吴文娟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高,尽管全世界医学真菌研究者着力推进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但IFD的诊治策略仍有待完善,且目前尚无对念珠菌和曲霉等重要致病真菌的有效疫苗,IFD已成为临床重要问题.近的抗真菌免疫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宿主-真菌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而多重病原体检测系统及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方法在真菌病原检测和宿主易感性预测中的作用也进入了临床评估阶段.然而,如何转化基础研究成果信息以指导临床实践,仍然是医学真菌学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重新定位IFD诊治现状,了解宿主和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新进展,并展望IFD诊治的新思路和策略.

  •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判定

    作者:贺文广;任刚

    淋巴转移是诸多人类恶性肿瘤扩散的重要途径,包括胃癌、结肠直肠癌及乳腺癌等.淋巴转移主要包括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系统性播散3个部分.肿瘤细胞一旦穿透上皮基底膜及其下方的结蹄组织层,即可通过主动运动进入淋巴管或微淋巴管,并经由其内部的淋巴液流向和压力差到达各级淋巴结中,进而增殖直至破坏整个淋巴结.淋巴结对于肿瘤细胞而言,既是转移必经场所,也是一道微弱的自身屏障.胃癌是以淋巴转移为主要扩散途径的恶性肿瘤,尽管多数晚期胃癌患者均已出现血源转移.因此,正确了解胃癌淋巴转移的临床规律有助于其诊治.超过一半的胃癌患者在初次确诊或手术时即被证实已伴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淋巴结转移,这也是胃癌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 转移 清扫
  • 肾母细胞瘤CT征象与基因表达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文;任刚;蔡嵘

    肾母细胞瘤又称威尔姆斯瘤(Wilms' tumor),是一种胚胎性的恶性肿瘤,占小儿实体瘤的6%,占小儿肾脏肿瘤的95%.肾母细胞瘤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发生转移早,常可随血液转移至肺、肝脏等.手术等治疗方式可有效提高该病患儿的生存率,但肿瘤转移仍是其治疗难点.目前,CT检查是诊断肾母细胞瘤的主要方法,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但可确定病变的位置、形态,还能准确测量病变大小,同时显示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浸润深度、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及肿瘤远处转移情况,为肾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有效帮助.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肿瘤分期、肾包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多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肾母细胞瘤的部分基因表达与患者CT征象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姜奕歆;柴维敏

    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是一项较成熟的乳腺疾病诊断技术.已有文献报告,MG检查可使乳腺癌的死亡率降低25%~66%,MG检出乳腺癌病灶的特异度为75%~85%[1],而灵敏度范围则较大,从少量腺体型乳腺的98%到致密型腺体的36%[1-2].另有文献报告,约有20%的浸润性乳腺癌病灶会在MG检查中被漏诊[1].近年来MG的衍生技术得到了发展,其中包括数字化乳腺X线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和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ontrast enhanced spectral mammography,CESM).这2种技术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降低乳腺癌筛查的召回率,可作为MG的补充用于临床诊断,在大规模人群的乳腺癌筛查和乳腺疾病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 克罗恩病的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席瑜玲;梁宗辉;叶涛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目前尚未明确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其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临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病灶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CD好发于16~25岁的年轻人,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0%~30%[1].CD患者临床可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腹痛、慢性腹泻、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并发肛瘘、胆囊结石等肠外表现,而其组织学表现则主要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 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和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丁怡;邓琳;沈立松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的严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DN[1],占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25%~50%[2].DN早期(微量白蛋白尿期)的肾脏病理改变多可逆,故患者如能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阻止其病情向不可逆的终末期肾脏病发展,甚至可逆转病变进展[3].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DN诊断标准[4].而国外DN诊断主要依据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发布的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指南标准[5].

  • 尿液代谢组学对神经变性疾病诊断及机制探索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宸罡;程绮;唐亚斌;王刚

    代谢组学的原理是通过机体的动态代谢途径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及其机制.目前,其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机体代谢产物谱变化的系统方法.其中,以人体代谢网络末端产物——尿液作为研究对象的尿液代谢组学,以其无创、标本易于获取的特点而成为当前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分支.代谢组学现已在以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神经变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机制探索中得到了应用,本文即对该方面作一系统综述.

  • 骨关节结核影像学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侯代伦;朱艳艳;张旭;刘风林

    骨关节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骨关节感染性疾病.在欧洲和美国,骨关节结核占所有肺外结核的10%~15%,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则达15%~20%[1-2].近年来肺外结核患者合并艾滋病的概率逐渐上升,在非洲某些地区,约三分之一的成年骨关节结核患者为HIV阳性[3].在HIV阳性患者中,发生骨关节结核的概率可增加60%[4].95%以上的骨关节结核继发于肺结核,可认为是全身结核病的局部表现.作为一种相对少菌性炎症,其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及细菌学检查特征,常被误诊为其他骨骼系统疾病,因而从首发症状出现到被正确诊断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目前,骨关节结核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及MRI[5-6].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