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支气管镜下气道损害特点

    作者:焦安夏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细菌引起的支气管内膜感染性炎症,支气管镜下可观察到其气道黏膜和/或气道管腔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可为PB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作者:徐保平;王昊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均有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异常,但始动因素不同,前者是由于感染所致的继发改变,而后者是由于纤毛结构和/或功能先天异常所致.慢性湿性咳嗽是两者共同的临床表现,需注意鉴别.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患儿还可存在内脏转位、反复中耳炎、鼻窦炎等,且更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而对于常规抗感染效果欠佳或反复发作的PBB也应警惕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的可能性.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全程免疫接种预防反复感染对二者都十分重要.

  •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作者:王宇清;郝创利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引起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初基于微生物学的PBB定义如下:湿性咳嗽持续>4周,缺乏提示其他原因引起慢性咳嗽的特异性症状和特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且定量培养≥107 cfu/L;抗生素(通常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周以上咳嗽可缓解.近年来又提出了临床诊断的PBB定义、难治性PBB及反复发作性PBB,以增加其临床适用度.目前研究认为,PBB的发病机制包括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呼吸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及中性粒细胞性呼吸道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抗生素使用不当等.

  • 如何从儿童慢性湿性咳嗽中甄别出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作者:陈强;吴丹遐;李岚

    慢性咳嗽是儿童的常见症状,其中慢性湿性咳嗽尤其困扰着儿童健康.由于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故早期从慢性湿性咳嗽患儿中甄别出PBB尤其重要.现介绍PBB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及其基于微生物的诊断标准,提出对慢性湿性咳嗽患儿及时甄别出PBB,需要依靠全面可靠的问诊、详细的体格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对婴幼儿,特别是有持续性慢性湿性咳嗽临床表现、肺部及胸部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的患儿,结合有关PBB的临床或/和病原学诊断标准,在排除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特定病原体的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异物等原因引起的慢性湿性咳嗽后,做出PBB的诊断.并注意临床的观察和随访.

  •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治疗进展及预后

    作者:张建华;苏玉洁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重要病因.基于细菌感染是PBB的主要病原,因此,抗细菌感染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作为经验性治疗的主要抗生素,建议至少使用2周以上,一般为4周,部分患儿需要6~8周.痰培养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者,则可选用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秀云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引起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主要原因.PBB是一种慢性持续性的传导气道的细菌感染,越来越被认为是全球儿科重要疾病.PBB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气道软化有关.在PBB中有部分患儿合并变应性鼻炎、鼻窦炎.74%合并气道软化.也有研究认为腺病毒可能与PBB发病有关,腺病毒感染可能损害黏膜,引起气道的慢性炎症.胃食管反流或吸入也可能损害气道黏膜,也可能是PBB的病因.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见气道壁水肿和分泌物增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主要为嗜血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PBB诊断并非特异,家长常诉有喘息,可能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和胃食管反流,临床遇到反复顽固性支气管哮喘时要注意PBB的存在.PBB也可能为慢性化脓性肺疾病的前期、支气管扩张的前兆,反复发作的PBB可以发展为支气管扩张.原发纤毛功能障碍和囊性纤维化均为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原因,在早期未出现支气管扩张之前,需要行汗液氯离子测定和基因检测与PBB进行鉴别.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PBB或对抗生素反应差时,一定注意慢性化脓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原发性纤毛功能障碍和囊性纤维化的可能,还要注意免疫缺陷病的存在.

  •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儿童重症难治性肺炎33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陈敏;靳蓉;孙永烽;王琦;徐慧;吴炜;邹睿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儿童重症难治性肺炎的联合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至2017年3月贵阳市儿童医院重症难治性肺炎患儿33例,对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实施支气管镜肺介入治疗的资料进行总结,通过临床症状、镜下表现、胸部CT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3例患儿均存在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大量分泌物,其中黏膜萎缩、纵形皱襞占100.0%(33/33例),黏膜糜烂占63.6%(21/33例),肉芽组织增生占36.4%(12/33例),支气管塑型黏液栓占27.2%(9/33例),鱼骨刺样改变占18.2%(6/33例),气管支气管狭窄占18.2%(6/33例),支气管软化占15.2%(5/33例),支气管管腔闭锁占15.2%(5/33例),声门下狭窄占9.1%(3/33例).33例中9例支气管塑型黏液栓予支气管肺泡灌洗及反复异物钳钳夹治疗,5例隐匿性异物在术中实施氩等离子体凝固术、篮形异物钳、冷冻治疗或激光切割、异物钳钳取异物,5例气管软化实施球囊扩张治疗,6例支气管狭窄实施球囊扩张治疗,2例声门下狭窄实施激光切割治疗、球囊扩张治疗及冷冻治疗,1例声门下狭窄实施反复球囊扩张治疗,5例肉芽组织增生阻塞呼吸道、支气管管腔闭锁实施激光切割后球囊扩张治疗.33例患儿中27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部分患儿出现术中或术后一过性并发症,经相应对症处理后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严格掌握不同支气管镜介入方式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的基础上根据镜下病变选择不同的介入方式及综合治疗,对儿童重症难治性肺炎治疗有效,且安全性高.

  •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并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1例

    作者:陈杰华;郑跃杰;申昆玲

    目的 探讨合并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UACS)对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慢性咳嗽治疗和转归的影响.方法 报道1例UACS并PBB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了解UACS并PBB的发生情况及UACS对PBB治疗和转归的影响.结果 患儿,男,11岁9个月,因咳嗽咳痰2个月入院.尘螨过敏.气管镜检查确诊PBB并鼻炎,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4周以及糠酸莫米松喷鼻、盐酸西替利嗪抗组胺治疗,咳嗽部分缓解,仍有湿性咳嗽.肺部CT正常.经鼻腔冲洗及加强抗过敏治疗,病情恢复.UACS在国外儿童慢性咳嗽中少见.国内报道一组30例PBB中,50%并变应性鼻炎或鼻窦炎.一组31例PBB经抗生素治疗后8例未能痊愈,其中5例与并鼻-鼻窦炎有关.结论 儿童慢性湿性咳嗽应注意鉴别UACS;确诊PBB,经规范抗生素治疗,咳嗽症状仍不能彻底缓解时,除评估病原、药物敏感性、肺部CT外,还应注意UACS等合并症.

  • 厦门市海沧城郊区2个月~5岁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及其耐药性和血清型研究

    作者:刘勇;骆健;魏娴;林隆滨;王源

    目的 了解厦门市海沧城郊区2个月~5岁儿童鼻咽及口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及其血清型和耐药性分布.方法 采集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在厦门长庚医院住院、门诊就诊儿童的鼻咽、口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抗生素敏感性,荚膜肿胀试验检测血清型.结果 共采集1 996例2个月~5岁儿童的口咽和鼻咽拭子,分离出肺炎链球菌94株,口咽携带率为0.80%(8/968例)、鼻咽携带率为8.36%(86/1 02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74,P <0.01,Cramer的V值=0.178),携带率高峰为3月份(13.30%,66/496例).检测所有菌株抗生素敏感性和血清型,对青霉素G敏感率为34.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率为68.9%;对头孢噻肟不敏感率为19.2%,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不敏感率达100.0%,多重耐药率为93.6%,多耐药种类7种(2株).常见血清型为6型(21.3%,20/94株)、19F(19.1%,18/94株)和14型(8.5%,8/94株),19F型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率高(57.2% ~88.9%).7价(PCV7)和13价结合疫苗(PCV13)覆盖率分别为57.4%和63.8%,2岁以下儿童PCV13覆盖率为71.4%.PCV13覆盖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青霉素G、头孢噻肟不敏感率[33.3%(20/60株)、43.3%(26/60株)、20.0%(12/60株)]均高于非PCV13[11.7%(4/34株)、35.2%(12/34株)、11.7%(4/34株)],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10,P<0.05,Cramer的V值=0.238).结论 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率鼻咽部高于口咽部.PCV13覆盖菌株耐药率高于非PCV13,PCV13疫苗血清型覆盖率高,推荐PCV13疫苗.

  • 与母亲定植菌同源的B组链球菌致同胞姐弟晚发型脑膜炎2例临床分析

    作者:欧阳珊;高坎坎;刘海英;邓秋连;曾兰兰;朱素菲;王萍;赵宁;蔡岳鞠;周伟

    目的 提高对与母亲定植菌同源的B组链球菌(GBS)所致的晚发型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同胞姐弟的2例晚发型脑膜炎(病原菌为与母亲定植菌同源的B组链球菌)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同胞姐弟及其母亲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治疗经过等,并检测菌株的同源性.采用电话随访的方法调查患儿病情的进展.结果 母亲2次妊娠均未行产前GBS筛查,无针对GBS的产时抗菌药物干预;母亲妊娠分娩史无特殊情况.姐弟俩均为剖宫产出生.姐姐住院167 d时无抽搐、肢体抖动等症状,口服利奈唑胺出院.每2周随访1次,后1次随访时脑脊液白细胞为45×106/L、蛋白为1.52 g/L,停用利奈唑胺.弟弟住院58 d出院,每2周随访,后1次随访时脑脊液白细胞为30×106/L、蛋白为0.66 g/L.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抽搐、激惹,头颅磁共振成像未见异常.母亲、姐弟3人的GBS菌株均为血清Ⅲ型,同源性>90%.结论 血清Ⅲ型GBS菌株毒力强,对前一胎GBS感染的母亲,可考虑更积极的预防措施.早期识别感染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有助于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减少侵袭性GBS感染所致的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他不良结局.

  • 儿童肌阵挛-失张力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作者:邓小鹿;何芳;吴丽文;杨丽芬;陈晨;尹飞;彭镜

    目的 分析肌阵挛-失张力癫痫(MAE)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收治的7例MAE患儿的一般资料、发作形式、视频脑电图资料、治疗用药、遗传学检查、发作控制情况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中男5例,女2例;起病年龄1岁4个月~4岁4个月.发病后出现多种全面性癫痫发作形式,7例患儿均出现肌阵挛-失张力发作和肌阵挛发作.脑电图背景呈弥散性慢波,醒睡各期均记录到大量广泛性1.5 ~3.5 Hz棘慢波或多棘慢波发放.3例完成线粒体基因、亚全外基因芯片和拷贝数变异(CNV)检查,1例无异常,1例为SLC6A1基因新生突变(c.714+ 1G >A),1例为CLN6基因突变(c.434A>T).7例患儿中6例发作控制.其中应用丙戊酸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对2例患儿有效,另2例应用促皮质素发作控制,3例在抗癫痫药物基础上应用生酮饮食治疗,2例发作控制,1例发作减少.7例脑电图均好转,但未达到正常,随访发现轻度认知损伤.结论 MAE患儿发作形式多样,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脑电图及同步肌电图可诊断,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丙戊酸对MAE的疗效肯定,常需联合用药.若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应尽早考虑生酮饮食及促皮质素治疗.

  • 中西部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及诊断分析

    作者:吴丽文;韩蔚;王国丽;蒋莉;尹飞

    目的 探讨中西部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的诊断和病原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BM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外周炎症指标,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共446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67:1.00;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异常比例依次为67.7%(302/446例)、64.9%(268/413例)、71.7%(279/389例);脑脊液WBC计数、糖、蛋白水平异常比例依次为76.5%(332/434例)、71.2%(306/430例)、91.7%(397/433例);79.4%(332/418例)的患儿头颅CT/磁共振成像异常;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3.6%(150/446例).外周血WBC、CRP、PCT异常患儿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6.8%(111/302例)、36.9%(99/268例)、36.6%(102/279例),高于外周血WBC、CRP、PCT正常患儿[依次为27.1%(39/144例)、26.2% (38/145)、27.3%(30/110例)].脑脊液WBC、蛋白、糖异常患儿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4.9%(116/332例)、34.8%(138/397例)、36.6%(112/306例),高于脑脊液WBC、蛋白、糖正常患儿[依次为29.4%(30/102例)、25%(9/36例)、21%(26/124例)].常见病原菌依次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岁以内婴儿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26.6%(29/109例),1岁以上患儿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占61.0%(25/41例);各病原菌耐药现象普遍.结论 外周血WBC、CRP、PCT和脑脊液异常,硬膜下积液/积脓有助于儿童BM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西部地区BM患儿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建议推广肺炎链球菌疫苗的接种.各病原菌耐药现象普遍,治疗过程中,应及时根据本地区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 新生儿Amyand's疝的临床诊治:病例分析与文献复习

    作者:熊晓峰;鲁巍;邢福中;王育继;余雷;陈绪勇

    目的 探讨新生儿Amyand's疝(A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以期减少其潜在并发症,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因AH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住院的新生儿,并复习1997年至2017年在PubMed及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有关新生儿期A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22例AH患儿,包括本组8例和文献报告14例.本组新生儿AH病例8例,腹腔镜手术者4例,传统手术者4例.4例腹腔镜手术时,发现阑尾尖端与腹股沟管组织黏连紧密,难以游离切除,仍需要打开腹股沟管松解黏连后,再行阑尾切除;2例发现对侧疝,一并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例发现腹腔积脓,即予吸引冲洗.4例传统手术患儿亦证实阑尾与腹股沟管黏连.术后出现盆腔炎症1例,对侧出现腹股沟斜疝1例.上述病例均行阑尾切除、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根据阑尾病理结果对AH分型,8例患儿中,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1例,术后并发症为腹腔积脓(1例)、伤口感染(2例)、睾丸萎缩(1例)以及对侧疝(3例).文献报告中有确切临床数据的新生儿AH病例14例,其中传统手术者13例,腹腔镜手术1例;均行阑尾切除、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证实AH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1例,并发症为腹腔局限性腹膜炎形成(1例)、睾丸扭转(1例)、睾丸炎(1例);病例均顺利康复.结论 新生儿期AH的阑尾炎症多为阑尾化脓乃至坏疽、穿孔病变.局部感染明显,易出现腹股沟及腹腔积脓.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该病中具备优势,不仅可以明确对侧有无疝,而且可以处理合并的腹腔积脓或炎性渗出,避免术后腹腔残余感染.

  • 夫西地酸对肺炎支原体及耐药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抗菌作用

    作者:蔚然;史大伟;窦海伟;栗绍刚;吴赵永;郭东星;王良玉;辛德莉

    目的 探讨夫西地酸对肺炎支原体及耐药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选择28株2016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炎支原体临床分离株、2株肺炎支原体标准株进行研究.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测定夫西地酸与阿奇霉素联用对肺炎支原体及耐药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效果;通过测定夫西地酸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抑菌速度评价夫西地酸的抑菌活性.结果 28株临床分离株中,1株无耐药相关位点突变,1株含23SrRNA 2064位点突变,26株含23SrRNA 2063位点突变.微量倍比稀释法结果显示,阿奇霉素对含耐药相关位点突变的肺炎支原体临床株的MIC值>1.000 0 mg/L,阿奇霉素对无耐药相关位点突变的肺炎支原体临床株的MIC值<0.500 0 mg/L;夫西地酸对肺炎支原体及耐药肺炎支原体的MIC值均为1.000 0mg/L.夫西地酸与阿奇霉素联用对肺炎支原体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0.500 0,具有协同作用.在药物质量浓度≤32 MIC时,药物质量浓度越高,夫西地酸对肺炎支原体的抑菌效果越明显;药物质量浓度≤8 MIC时,菌株暴露于药物的时间越长,夫西地酸对肺炎支原体的抑菌效果越强.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用或联合应用夫西地酸,可能抑制病原菌,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 2012年至2016年苏州地区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作者:武银银;顾文婧;张新星;陈嘉鞾;孙赛男;李庆玲;陈正荣;严永东;季伟

    目的 分析苏州地区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的236例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进行多病原检测,并收集全部患儿临床资料,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8d~ <3月龄组,3~<6月龄组,6~ <12月龄组及≥12月龄组.对各年龄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易发生在6个月以内小婴儿,以3~<6月龄组儿童发生率高[28 d~ <3月龄:5.3%(102/1 910例)、3~<6月龄:5.7%(76/1 341例)、6~<12月龄:2.0%(36/1 762例)、≥12月龄:0.4%(22/5 304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1.870,P<0.05).一年四季均有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以夏季发生率高[春、夏、秋、冬4季发生率分别为2.6%(72/2 740例)、3.7%(96/2 611例)、2.1%(56/2 749例)、0.48%(12/2 487例)],各个季节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80,P<0.001).临床症状均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有33.0%(78/236例)的患儿出现喘息表现,主要发生在3月龄以上年龄组,发热发生比例与年龄呈正相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938,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有升高,以3~<6月龄组升高明显,白细胞计数高达(19.01 ±11.99)×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高者达0.80,80%以上的患儿血小板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高发生率在28d~<3月龄组患儿更易发生CRP增高,胸部X线检查肺部炎症病理改变表现为多肺叶段受累,以28 d~ <3月龄组更易发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29,P<0.05).病毒、细菌和肺炎支原体(MP)均可引起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56例发生混合感染,前3位病原体是鼻病毒、MP和肺炎链球菌,3月龄以下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更易出现混合感染.结论 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易发生于6月龄以下小婴儿,夏季发生率高,临床症状均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毒、细菌和MP均可引起肺炎并类百日咳综合征,部分患儿可发生混合感染,前3位病原体是鼻病毒、MP和肺炎链球菌.

  •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陈巧琳;申昆玲;谢正德

    目的 研究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CAP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738例CAP患儿,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2组患儿S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及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将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寻找提示重症CAP的参考指标,并探讨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关系.同时将SF与CRP、WBC、ESR、D-二聚体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CAP患儿738例,轻症组442例,重症组296例,2组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重症组患儿的住院天数[10.0(9.0,13.0)d]、[热峰39.9℃(39.1℃,40.1℃)]及热程[10.0(7.0,10.0)d]均大于轻症组[住院天数7.0(6.0,9.0)d、热峰39.3℃(39.0℃,39.8℃)及热程7.0(5.0,1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患儿的SF[229.0(150.0,436.2) μg/L]、CRP [30.00(9.84,78.20) mg/L]、WBC [8.44(5.91,12.6)×109/L]、ESR [30.5(16.0,49.0) mm/1 h]及D-二聚体[0.871(0.317,2.532) μg/L]均高于轻症组[SF 98.0(68.2,136.1) μg/L、CRP11.50(5.77,11.50) mg/L、WBC 7.59 (5.87,10.1)×109/L、ESR 23.0(13.0,36.3)mm/1 h及D-二聚体0.232(0.159,0.407)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恢复期患儿SF[258.5(177.8,404.9) μg/L]、CRP[8.0(8.0,16.5) mg/L]水平低于急性期[SF 912.1(418.7,1 380.3) μg/L和CRP47.4(18.8,105.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SF与CRP、ESR及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r =0.485,0.286,0.611,均P<0.05).5.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SF≥168.0 μg/L(灵敏度70.6%,特异度86.2%),D-二聚体≥0.616 μg/L(灵敏度58.1%,特异度87.1%)时,需注意重症CAP的可能性.6.轻症组17.2%(76/442例)的患儿和重症组52.7%(159/296例)的患儿应用了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 SF水平与儿童CAP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恢复期SF水平较急性期降低.当SF≥168.0 μg/L,D-二聚体≥0.616μg/L时,需注意重症CAP的可能性,提示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呼吸道黏液栓形成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牟丹丹;崔拓;李威;宋丽君

    目的 研究黏液栓堵塞呼吸道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130例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的MPP患儿病历资料,依据纤维支气管镜下有无黏液栓堵塞呼吸道分为黏液栓组(60例)和对照组(70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及治疗情况,将有临床意义及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了解儿童MPP呼吸道黏液栓形成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 黏液栓组热峰[39.8℃(39.5℃,40.0℃)比39.5℃(39.0℃,39.8℃)]、热程[(11.3±3.1)d比(7.8±2.4)d]、住院时间[(13.5±3.8)d比(8.5±3.2)d]、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9.4±3.7)×109/L比(8.2±2.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698 ±0.112比0.623 ±0.119)、C-反应蛋白(CRP)[48.2 (19.8,91.0) mg/L比12.4 (7.1,25.4) mg/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466.5 (371.5,639.0) U/L比323.0(273.2,376.8) U/L],以及合并胸腔积液(56.7%比17.1%)、肺不张(23.3%比7.1%)、肺坏死(16.7%比0)、累及肺叶≥2(40.0%比2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94,t=-6.957、-8.021、-2.046、-3.672,Z=-6.402、-6.433,x2=22.074、6.786、12.639,5.30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程、CRP、LDH是儿童MPP并呼吸道黏液栓形成的独立预测指标,其ROC曲线临界值分别为热程≥9.5d[曲线下面积(AUC) =0.810,95%可信区间(CI):0.738~0.883]、CRP≥30.4 mg/L(AUC=0.826,95% CI:0.757~0.895)、LDH≥343.5 U/L(AUC=0.828,95% CI:0.756 ~0.900).结论 热程≥9.5 d、CRP升高(≥30.4 mg/L)、LDH升高(≥343.5 U/L)可作为儿童MPP并呼吸道黏液栓形成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的呼吸道菌群特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鲍燕敏;戴文魁;陈杰华;黄璐;马红玲;李志川;赵海霞;郑跃杰

    目的 探讨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的呼吸道菌群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年龄5个月~2岁,于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PBB患儿12例,匹配同年龄段的气管软化(tracheomalacia,TM)患儿12例作为对照.留取PBB和TM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细菌DNA提取.通过Illumina MiSeq TMII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细菌DNA 16S rRNA 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主成分分析提示,PBB组与TM组的呼吸道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异.PBB组和TM组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1.683±0.703、2.324±0.142,Simpson指数分别为0.416 ±0.216、0.191 ±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PBB组的菌群多样性低于TM组.在门水平,PBB组的放线菌门比例明显低于TM组[(0.215±0.228)%比(3.028 ±0.592)%,P<0.01];在属水平,PBB组乳球菌属[(13.464 ±7.319)%比(44.784±5.020)%,P=0.000]、乳酸杆菌属[(0.153±0.076)%比(0.313 ±0.060)%,P<0.01]、节细菌属[(0.024±0.018)%比(2.970 ±0.584)%,P<0.01]等有益菌属比例下降,而流感嗜血杆菌属[(14.319 ±29.532)%比(0.047±0.127)%,P<0.01]、假单胞菌属[(10.406±25.439)%比(7.228 ±0.948)%,P<0.01]、埃希菌属[(0.432±0.441)%比(0.055 ±0.035)%,P =0.000]等条件致病菌属比例明显上升.结论 PBB患儿存在呼吸道菌群紊乱,菌群多样性下降,可能是PBB的发病机制之一.

  • 儿童重症人博卡病毒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瑾;曲东;陈冬梅;赵林清;吕芳;任晓旭

    目的 探索儿童重症人博卡病毒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人博卡病毒检测阳性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17例患儿纳入分析,男女比例为15:2,年龄4个月~4岁10个月,<2岁婴幼儿占82.4%(14/17例),秋冬季节多发.小儿危重评分68~88分,中位数82分,≤70分1例,70~ 80分7例,>80分9例.临床以肺部受累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17例(100%)、发热14例(82.4%)、咳喘13例(76.5%)、肺部喘鸣音及湿哕音13例(76.5%).胸部影像学可见斑片影7例(41.2%)、实变影6例(35.3%).Ⅰ型呼吸衰竭11例(64.7%),Ⅱ型呼吸衰竭6例(35.3%).氧合指数73.9 ~ 296.0 mmHg(1 mmHg =0.133 kPa),中位数176 mmHg,100~ 200 mmHg者7例(41.2%),<100 mmHg者2例(11.7%);所有患儿均需呼吸机辅助通气,其中无创呼吸机通气6例(35.3%),通气时间25~ 128 h,中位数65 h;有创呼吸机通气11例(64.7%),通气时间42~ 178 h,中位数70 h.肺外脏器受累轻.住院天数3~13 d.治愈好转100%.结论 儿童重症人博卡病毒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起病急,进展快,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喘、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易导致呼吸衰竭,但肺外脏器受累轻,预后良好.

  •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国外指南解读

    作者:罗征秀;刘恩梅

    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的研究表明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但国内儿科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就PBB国外指南进行解读,以期全面了解其病原、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建议、预后等研究进展.

  •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Anne Bernadette Chang;申昆玲;陈强;吴丹遐;郝创利

    申昆玲教授很高兴接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部的邀请,主持本次“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的诊断与治疗”专家访谈.PBB的诊断和治疗是儿科近几年关注度较高的疾病.今天,有幸邀请到澳大利亚赛琳托夫人儿童医院儿科呼吸科主任医师Anne Bernadette Chang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PBB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Anne Bernadette Chang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咳嗽及咳嗽受体的敏感性的研究,是国际上“儿童PBB诊断治疗指南”制定的主要撰写者.为布里斯班皇家儿童医院(现命名:赛琳托夫人儿童医院)儿科呼吸科主任医师,曼兹斯健康研究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疗研究委员会医师委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名誉教授.

    关键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