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小儿腹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成军;白科

    腹内高压(IAH)和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是临床危重征象,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若不能早期认识IAH的存在,并给予及时处理,将很快进展到ACS,导致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现就IAH/ACS的定义、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作一介绍.

  • 连续血液净化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

    作者:陆国平;蔡小狄

    近年来,随着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已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的治疗领域,扩展到各种临床常见危重病的急救.CRRT这一名词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它的实际内容,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CBP)可能更符合其临床实际内容.与成人相似的,CBP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可分为二大类:肾科适应证如急性肾功能损害,非肾科适应证如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急性胰腺炎等,已有临床经验提示应用CBP治疗儿童危重病对改善预后有益,尤其在严重脓毒症救治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CBP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在危重患儿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 重症感染优化的抗生素应用

    作者:许峰;党红星

    重症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抗生素治疗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随着临床耐药和多重耐药问题的凸显,重症感染的抗生素应用和选择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合理选择和优化应用抗生素是应对耐药菌引起重症感染的有效措施.现重点综述重症感染抗菌治疗的优化策略和个体化用药特点.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喻文亮

    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重要影响的诊断标准,如Pepe标准、急性肺损伤评分、欧美联席会议标准、Delphi标准及柏林会议标准,系统分析各个标准的优劣,重点介绍2012年柏林标准,并对儿科标准的修正与努力做简单概述.

  •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

    作者:刘春峰;熊小雨

    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高,主要致死原因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肺衰竭,故及时进行高危因素的判断及处理尤为重要.目前虽无规范治疗方案,但阶段性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推广.

  • IgA肾病患儿半乳糖缺乏的IgA1诱生及临床意义

    作者:邹敏书;尹晓玲;周建华;胡长霞;杨凤杰;王嘉;陈瑜;张瑜

    目的 观察IgA肾病(IgAN)患儿初始B淋巴细胞在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相关因子作用下的诱导成熟过程,探讨半乳糖缺乏的IgA1(Gd-IgA1)的诱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IgAN患儿及健康儿童各8例.磁珠分选外周血初始B淋巴细胞(CD27- IgD+),加IL-2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细胞因子共培养,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J链的表达、IgA水平、Gd-IgA1水平;并分别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链的表达及血清IgA、Gd-IgA1水平.结果 IgAN组和健康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链的表达相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上清液IgA分泌及血清IgA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IgAN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及血清Gd-IgA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IgAN患儿外周血初始B淋巴细胞可分化成熟产生Gd-IgA1.Tfh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诱生B淋巴细胞成为分泌型IgA的浆母细胞及分泌Gd-IgA1过程中起关键的调节作用.血清Gd-IgA1可能是间接反映IgAN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预后判断和随访中的价值

    作者:唐晓;丁国标;杨海云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预后判断和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46例临床诊断川崎病并住院治疗的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常规和定期检测.于冠状动脉入口0.5 cm处取其内缘测量内径,至少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同时注意观察其内膜的回声和光滑度.比较治疗前后冠状动脉损伤程度和内径变化.结果 川崎病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损伤程度明显好转:其中3例左、右冠状动脉Ⅲ级损伤者中2例恢复到Ⅱ级、1例恢复到Ⅰ级;7例Ⅱ级损伤中6例恢复到Ⅰ级;23例Ⅰ级损伤中10例恢复至正常;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左、右冠状动脉平均内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及时发现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并估计预后,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评价和长期随访心脏损害的重要方法.

  • 双加热式湿化管道系统在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温红辉;霍燕微;许焕胜

    目的 探讨3种不同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人工呼吸道机械通气患儿的湿化效果.方法 收集建立人工呼吸道机械通气48 h以上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A组使用MR410型(吸气与呼气管路均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B组使用MR730型(吸气管路带加热丝而呼气管路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C组采用MR850型(密闭式一次性、双加热式自动加水、加湿)湿化管道系统.3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对3组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及呼吸道痉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呼吸道痉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C组无管道痰痂形成,亦无呼吸道痉挛发生.结论 机械通气患儿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呼吸机管道湿化系统的管道是否有加热丝有关,加热湿化系统管道有利于改善呼吸道湿化效果.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2例

    作者:陈明;周丽娟;郭蕴琦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12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2组患儿均给予吸氧、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8%)明显高于对照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明显缩短(Pa<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1例出现白细胞减少,但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

  • 脂多糖联合低剂量海人藻酸诱导建立幼鼠热性惊厥脑损伤模型

    作者:施晓容;邵巧燕;刘俊红;陈余鹏;陈林莺

    目的 探讨应用脂多糖(LPS)联合低剂量海人藻酸(KA)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热性惊厥(FS)脑损伤模型的方法.方法 取64只14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4组:LPS+KA组(A1B1组,n=16),9g·L-1盐水(NS)+ NS组(A2B2组,n=16),NS+KA组(A2B1组,n=16),LPS +NS组(A1B2组,n=16),采用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的方法诱导大鼠高热惊厥.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显微结构的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的变化.结果 A1B1组16只大鼠均出现惊厥,而其他3组大鼠不出现惊厥,惊厥发作时肛温为(39.3±0.4)℃,与人类相似.HE染色发现A1B1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变性及丢失,惊厥后24h病理改变明显.A1B1组在惊厥后24h、48 h时间点海马CAl区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与A1B2组、A2B1组、A2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诱导大鼠FS与人类FS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鼠长时间FS发作可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数增加,该模型是进一步研究高热惊厥脑损伤及其机制的理想模型.

  • 颅内出血早产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张茜;程欣茹;徐淑玲;罗成汉;时赞扬;盛光耀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PAF-AH)活性与颅内出血(ICH)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8例ICH早产儿为出血组,48例非ICH早产儿为非出血组(根据头颅彩超结果进行诊断).采集2组脐血、出生3d及7d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PAF水平及PAF-AH活性,并动态观察其变化,不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出血程度与PAF水平及PAF-AH活性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出血组血浆PAF水平均高于同期非出血组(F=219.358,P<0.01),2组脐血及出生3 d PA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7 d PA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0.135,P<0.01),颅内出血活动期(出生3d)水平高、出血稳定期(7 d)水平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出血组PAF-AH活性均低于非出血组(F=279.376,P<0.01),2组脐血及出生3d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7d时PAF-A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368,P<0.01),ICH活动期PAF-AH活性较低、稳定期PAF-AH活性升高.结论 PAF-AH活性降低及PAF水平升高为早产儿ICH的重要因素之一,而ICH的发生及转归与PAF水平、PAF-AH活性的变化有密切相关性.

  • 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及其相关综合征

    作者:陈嘉蕾;蒋莉

    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脑电图表现,可以出现于多种癫(癎)综合征,伴随(癎)性发作、神经心理损伤及运动倒退等,早期改善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该病诊治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大田原综合征的疗效

    作者:林素芳;廖建湘;陈彦;赵霞;胡雁;陈黎;杨慧

    目的 了解左乙拉西坦(LEV)添加治疗大田原综合征(OS)的疗效.方法 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对确诊OS且当抗癫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给予添加LEV口服治疗.共入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9~87 d.治疗剂量从10 mg· kg-1·d-1开始,每1~2周日剂量增加10 mg·kg-1,至维持剂量40~50 mg·kg-1·d-1,分2次口服.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1个月及每3个月分别评价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治疗期间检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密切随访不良反应.结果 1例(9.1%)因出现明显的烦躁症状,在服药2周停药,停药2d后烦躁症状完全缓解;其余10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7~28个月).1例(9.1%)发作完全控制,7例(63.6%)发作减少>50%,2例(18.1%)无效,总有效率为72.7%.6例患儿(54.5%)精神运动发育滞后有不同程度减轻.坚持服药的10例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未见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有异常改变.结论 LEV添加治疗OS具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但尚需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进一步支持.

  • 普通肝素防治胎盘早剥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果

    作者:许靖;李秋平;孔祥永;韩栋;孔令凯;陈冲;封志纯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早产儿使用普通肝素防治凝血功能异常的合理剂量.方法 纳入60例胎盘早剥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普通肝素.A组用0.1 mg·kg-1普通肝素、B组用0.2 mg· kg-1普通肝素、C组用0.3 mg·kg-1普通肝素.给药方法:入院24h,每6h1次;入院24~48 h,每8h1次;入院48~72 h,每12h1次;72 h后每日1次至停用,或直接停用普通肝素.检测入院未使用普通肝素时及使用普通肝素24h、72 h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记录临床体征.结果 3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黄疸、住院天数、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A组、B组、C组使用普通肝素24h凝血功能检测值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A组、B组、C组使用普通肝素72 h凝血功能检测值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各项指标在各组使用普通肝素前、使用24h、72 h之间比较,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凝血酶原时间在A组、B组用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A组用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血小板计数在C组用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普通肝素0.1 mg·kg -1是胎盘早剥早产新生儿防治凝血功能异常的合理剂量,0.1~0.3 mg·kg-1剂量均安全、有效.

  •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儿童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作者:高恒淼;钱素云

    2010年10月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表了新的儿童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指南,与2005版指南对照,新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涉及儿童复苏的2个方面:促进自主循环恢复和复苏后稳定,包括简化评估程序,心肺复苏操作顺序由A-B-C变为C-A-B,高质量的胸外按压,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和除颤,自主循环恢复后调节吸入氧体积分数,以达到适当的氧饱和度,复苏过程中钙剂和依托咪酯的使用,复苏后治疗性低体温的应用等.现简要介绍主要更新内容及其依据.

  • 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曾健生;钱素云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时由尹氏肺孢子菌引起的肺部机会感染,在HIV感染者和非HIV感染的免疫抑制宿主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诊断PCP的金标准是在肺实质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证实肺孢子菌的存在,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是首选治疗药物,采用合适的预防用药方案可明显降低PCP的发病率.

  • 住院死亡病例直接死因分析

    作者:周莛;卢仲毅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死亡原发疾病谱,探讨如何寻求患儿直接死亡原因及如何规范死亡病例讨论.方法 对本院227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死亡病例的原始病历资料及死亡病例讨论,分析推断直接死因.结果 227例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总数的70%;PICU 157例(69.2%);原发疾病中前3位是神经系统疾病(颅内感染、肿瘤、出血、外伤)55例(24.2%),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53例(23.3%)及呼吸系统疾病(感染、吸入等)47例(20.7%);推断分析出直接死因的病例67例(占29.5%),其中前3位分别是窒息21例、脑疝17例、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8例.结论 神经系统疾病是危及危重症患儿生命的主要疾病,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死亡病例讨论作为医院核心制度,其核心是寻求直接死因,这需要相关科室参与诊治及抢救医师共同参与,掌握正确并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而寻求直接死因关键在于抓住病情恶化的时间点.

  • 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对早产鼠高体积分数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卢美燕;董文斌;康兰;李清平;何娜;罗鹏;翟雪松;雷小平

    目的 探讨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在早产鼠高体积分数氧(高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早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和二氮嗪组.二氮嗪组在高氧暴露前30 min,按10mg·kg-1腹腔注射二氮嗪,其余2组在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等量9g·L-1盐水,高氧组和二氮嗪组置于950 mL·L-1氧气中,对照组置于同一条件常压空气中.分别于空气或高氧暴露1d、3d、7d时收集肺组织,HE染色观察其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其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肺组织Caspase-9和Omi/HtrA2的表达,激光共聚集显微镜下观察间接免疫荧光双染色Omi/HtrA2的胞内转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氧组肺组织受损明显,形态改变,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Caspase-9、Omi/HtrA2表达增多(P<0.01),Omi/HtrA2胞内转位率明显增高(P<0.01).与高氧组比较,二氮嗪组肺组织受损得到改善,细胞凋亡率减少(P<0.01),Caspase-9、Omi/HtrA2表达显著减少(Pa<0.01),Omi/HtrA2胞内转位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 二氮嗪可能通过开放mitoKATP减少Caspase-9和Omi/HtrA2的表达,减少Omi/HtrA2在细胞内的转位,从而减轻早产鼠高氧肺损伤.

  • 儿科医护人员对儿童疼痛认知和管理现状的调查

    作者:钱丽冰;陈梦莹;陈银花;程锐;李晓南

    目的 了解儿科医护人员对儿童疼痛认知及临床疼痛管理的现状.方法 对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118名儿科医师和158名儿科护士进行儿童疼痛认知及临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调查表参考McCaffery M“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和RenneManworren“儿科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表”制定.应用SPSS 17.0和Epicalc 20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师和护士有关儿童疼痛知识正确率分别为(57.00±2.95)%和(56.19±3.01)%,对新生儿能否用吗啡止痛及止痛剂能否真正控制疼痛等问题,医护人员的正确率均<36.00%,低达14.56%.接受疼痛相关知识培训的医师对儿童疼痛认识得分显著高于未接受培训者(P<0.05).儿童专科医院医师对儿童疼痛认识的得分显著高于综合性医院儿科医师(P<0.05).认为新生儿较年长儿生理反应不明显的医师较多认为新生儿不能用吗啡止痛(P<0.05).结论 医护人员对儿童疼痛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儿童疼痛治疗的认识.亟需加强对医护人员有关儿童疼痛知识的专项培训,这将有助于积极推进临床儿童疼痛管理.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变化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倩;张少丹;高艳霞;商爱江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在重症手足口病(HFMD)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重症HFMD患儿病情进展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 以304例重症HFMD患儿及19例因HFMD死亡患儿(共32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分为3组:重症组、危重症组及死亡组,所有患儿入院后在其病程急性期测定血清NE水平,同时行血常规、血糖、心肌酶及病原学等常规检查.应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HFMD≤3岁患儿288例,占89.2%.318例(98.5%)患儿有发热症状,322例(99.7%)患儿有不同部位的皮疹,1例无皮疹者为死亡病例.3组血清N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且随病情进展NE有增高趋势;随病情进展呼吸、心率逐渐增快,血压逐渐增高,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血糖、白细胞、脑脊液蛋白、CK-MB随病情进展亦有增高趋势,死亡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0.05);107例患儿实验室病原学检查阳性,其中EV71感染患儿75例(70.1%).结论 血清NE水平增高、EV71病原学阳性、脑脊液蛋白及血中CK-MB增高,均是重症HFMD病例的早期识别指标.

  • 双水平正压通气和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比较

    作者:孔令凯;李丽华;孔祥永;董建英;池婧涵;黄仁兴;郑杨;商明霞;陈晓春;王钰;蔡娜;封志纯

    目的 比较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早期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是否可以降低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率.方法 本试验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30~34+6周出生6h内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使用DuoPAP组和早期使用NCPAP组,若这2种方式不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则使用气管内插管,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选择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和辅助/控制模式.主要观察指标为出生24 h、48 h、72 h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及BPD发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使用无创呼吸机支持总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总用氧时间、气胸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脑室内出血发病率(Ⅲ级以上)、全肠道喂养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 入组的67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DuoPAP组(34例)和早期NCPAP组(33例),2组早产儿出生24h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4),DuoPAP组48 h、72 h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明显低于NCPAP组(P =0.030、0.033),但2组BPD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79).2组间次要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DuoPAP可明显降低RDS患儿出生24h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但不能降低BPD发病率.

  • 危重病患儿中心静脉置管65例

    作者:陈俊;赵劭懂;葛许华;喻文亮

    目的 对3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临床救治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 对本科2011年3-7月65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危重症患儿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应用情况,并对不同置管途径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股静脉置管术构成比高,颈内静脉置管多用于透析治疗,构成比其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应用较少.股静脉置管途径中,左右两侧股静脉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1岁组和<1岁组置管一针成功率和成功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中,休克组和无休克组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1).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救治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因顾虑并发症的发生,本着救治需求和医疗安全角度,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常规应用受到限制,股静脉置管操作简便,风险较低,重大并发症发生少,具有首选应用价值.休克患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对较难,并发症较多.

  • 严重脓毒症患儿血小板减少原因及处理对策

    作者:李敏;陈娜;于永慧;王玉娟;孙正芸

    目的 结合血常规、凝血功能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探讨严重脓毒症患儿PLT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 选取严重脓毒症患儿72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2组患儿的PLT计数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分析PLT减少患儿入院时脏器累及情况;结合凝血功能监测与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PLT减少的原因及其处理对策.结果 死亡组入院当天及入院后7dPLT计数与存活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LT< 80×109 L-1 29例患儿入院时受累器官数目≥3个19例(65.5%),死亡8例(27.6%);而PLT< 50×109 L-1 13例中受累器官数目≥3个10例(76.9%),死亡6例(46.2%).14例死亡患儿中因PLT重度减低/DIC致重要脏器出血死亡6例(42.9%).29例PLT减少患儿中,20例(69.0%)伴有凝血功能异常,9例(31.0%)伴骨髓巨核系成熟障碍.13例PLT <50×109 L-1患儿中给予积极处理11例(84.6%),死亡4例(36.4%);未能积极处理2例(15.4%),全部死亡.结论 PLT持续进行性下降提示预后差;针对PLT减少病因积极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 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缪红军;葛许华;张琴;赵劭懂;陈俊;李灼;喻文亮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6月- 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 h),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乳酸水平(<2.0mmol· L-1、2.0~3.9 mmol·L-1、≥4.0 mmol·L-1)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病死率、PCIS.结果 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x2 =41.01,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9.23,Pa<0.0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死率和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996,P<0.01;F =58.660,P<0.01).结论 早期检测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判断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 重症手足口病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特征

    作者:黄娇甜;祝益民;卢秀兰;曾德斌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并心肌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0年4-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ICU住院治疗的HFMD重症及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了解HFMD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对其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心肌酶学异常组和心肌酶学正常组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明确HFMD并心肌损伤患儿的预后.结果 共369例患儿纳入分析,血清CK-MB和(或)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升高者247例(66.9%).心肌酶学异常组(包括cTnⅠ升高组、CK-MB升高组及cTnⅠ、CK-MB均升高组)平均热程,抽搐、肢体瘫痪、意识改变和脑神经受累的发生率,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异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 >3 s、心力衰竭、呼吸节律改变的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CRP及血乳酸升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心肌酶学正常组.心肌酶学异常组危重症、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肺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心肌酶学正常组.结论 HFMD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心肌酶谱、cTnⅠ、CRP及血清乳酸水平的升高提示心肌损伤的发生;心肌酶学异常的HFMD患儿更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

  • PC1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自噬与凋亡现象

    作者:董琳;童煜;毛萌

    目的 观察氧糖剥夺/再灌注(OGD/OGD-R)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发生及进展.方法 PC12细胞经氧糖剥夺及再灌注处理建立OGD/OGD-R模型,在处理不同时间点,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OGD组及OGD-R组细胞活性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 1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自噬小体;分别使用自噬上下游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E64 d+pepstatin A)进行调控,观察自噬的波动.结果 随着氧糖剥夺时间的延长,OGD组细胞形态损伤逐步加重,凋亡率显著增高,呈时间依赖性;OGD-R组早期细胞活性略有恢复,随着再灌注时程的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在OGD短暂处理后其表达即有上升,3h左右达到峰值,6~8h恢复到基础水平;Beclin 1蛋白呈先上升后平稳下降趋势.OGD 3h时间点诱导自噬合并3-甲基腺嘌呤处理后自噬体减少明显;而E64d+pepstatin A可导致LC3Ⅱ的积聚.OGD-R阶段LC3Ⅱ进一步升高至再灌注12 h后开始下降,Beclin 1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并持续至再灌注24h.结论 OGD/OGD-R均能激活PC12细胞自噬与凋亡,可为探索自噬与凋亡间潜在的串流奠定基础.

  • 江西地区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患儿22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刘洪;陈强;朱友荣;晏长红;段炤;徐汉云

    目的 探讨江西地区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患儿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患儿22例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转归进行记录,并总结分析.结果 1.危重症13例,重症9例;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3岁9个月,其中≤5岁18例.22例中有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接触者5例(22.73%).9例存在基础疾病.其中8例为反复喘息史,1例为结核感染.2.临床首发症状主要为咳嗽、发热、气急,气急发生在病程第1-3天,危重症组气急发生率显著高于重症组(P<0.01).危重症组肺部哕音出现时间、入院时病程早于重症组,肺部哕音持续时间、住院天数长于重症组(Pa<0.05).3.危重症组入院时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IgE水平明显高于重症组(Pa<0.05).入院时血清CRP水平在重症及危重症组均高于正常值.病程1~2周危重症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4.开始用奥司他韦治疗中位数时间为病程第4天,危重症患儿中10例使用短程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11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开始机械通气时间为病程第2-5天,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为1~5d,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635,P=0.036).结论 有反复喘息病史的学龄前儿童为本地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重点人群,呼吸道高反应性可能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导致肺部严重病理损伤的重要基础.气急是危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的重要特征.积极地抗病毒治疗、早期机械通气、早期短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危重症病例预后.

  • 第5届全国儿童康复、第12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纪要

    作者:吴卫红;姜志梅

    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承办,李晓捷教授任大会主席的“第5届全国儿童康复、第12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于2012年5月30日-6月2日在重庆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医疗系统、残联系统、民政系统及教育系统从事儿童康复的医师、治疗师、护士、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约500名代表围绕“转换康复理念、规范康复治疗”的会议主题和组织编写中国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指南及研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应用于我国儿童康复领域的重点,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大会共收到论文368篇,采取专题讲座、大会报告、分会交流、学组活动、卫星会议以及workshop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重庆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重庆市卫生局、医学会、科委、重庆市儿童医院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