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粪菌移植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

    作者:黄瑛;王玉环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粪菌移植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治疗微生态失衡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已显现疗效,现主要阐述粪菌移植在儿童IBD中的应用.

  • 儿童粪菌移植现状及前景

    作者:刘艳;黄志华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及粪菌移植(FMT)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研究表明FMT对成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安全、有效.FMT对儿童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及安全性也备受关注.现就FMT在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探讨.

  • 儿童粪菌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万盛华;江晓丽

    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是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但这一治疗方法并未成为常规治疗手段.随着对FMT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在难治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及一些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肠道外疾病中得到使用.近几年FMT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也有一些报道.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FMT在儿童中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作一阐述,旨在为FMT更好地应用于儿科临床提供借鉴.

  • 聚焦儿童粪菌移植

    作者:舒赛男;黄志华

    粪菌移植(FMT)是指将来源于健康供体的粪菌液移植到患者消化道内,以恢复肠道微生态、治疗特定的肠内外疾病.目前有关儿童的FMT资料有限,需要建立专业团队,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化、精准化地开展临床实践工作.

  • 粪菌移植治疗儿童艰难梭菌感染

    作者:游洁玉;张文婷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艰难梭菌感染日益增多,且难治性及复发性病例发生率增高.对甲硝唑和/或万古霉素传统治疗的耐药性增高,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亟待寻求新的治疗手段.粪菌移植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但在儿童中的应用较少.现就粪菌移植用于儿童艰难梭菌感染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61例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艳林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病历资料,以Kaplan-Meier对患儿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肿瘤类型:Burkitt′s淋巴瘤23例(37.7%),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患儿7例(11.5%),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儿5例(8.2%),B细胞淋巴瘤2例(3.3%),渐变大T细胞淋巴瘤患儿14例(23.0%),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儿8例(13.1%),皮肤T细胞淋巴瘤2例(3.3%).分期:Ⅰ期3例(4.9%),Ⅱ期8例(13.1%),Ⅲ期32例(52.4%),Ⅳ期18例(29.5%).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75.4%(46/61例),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8.9%(42/6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x2=5.158,P<0.05)、肿块大小(x2=9.173,P<0.05)、骨髓浸润(x2=4.565,P<0.05)、脾浸润(x2=5.306,P<0.05)、中枢神经系统浸润(x2=5.220,P<0.05)影响患儿的预后.结论 不同病理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预后不同,肿瘤分期、肿块大小、骨髓浸润、脾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明显.临床应依据患儿病理、分期、预后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进行治疗.

  • 严重脓毒症患儿血脂联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俊;赵劭懂;李军;王晓榕;肖岳;喻文亮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患儿血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39例及脓毒症患儿47例,并以同期30例非脓毒症危重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PICU 24 h内外周静脉血脂联素水平,并测定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于入院24 h内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体温、心率、体质量指数、PCIS、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pH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脓毒症组血脂联素水平[(0.102±0.041)mg/L]显著低于脓毒症组[(0.125±0.046)mg/L] 和对照组[(0.147±0.04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56,P=0.000).严重脓毒症组CRP水平[(60.68±59.43)mg/L]显著高于脓毒症组[(52.76±26.67)mg/L]和对照组[(33.89±6.8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16,P=0.000).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69,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发现,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9,P=0.000);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44,P=0.000);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0,P=0.733).脂联素水平与CRP和PCT均呈负相关(r=-0.219,P=0.042;r=-0.303,P=0.005),与PCIS呈正相关(r=0.332,P=0.002).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儿存在低脂联素水平,其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联.脓毒症患儿外周血脂联素水平检测对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血脂联素水平和CRP和PCT呈负相关,对感染有一定诊断意义.

  • 肠道菌群与"肠-肺"轴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伟然;汪志凌;万朝敏

    肠道菌群是指定植在人体肠道内数量惊人且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其参与机体如营养代谢、免疫调节及抗菌等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在机体内形成"肠-肺"轴,现对肠道菌群与 "肠-肺"轴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儿童慢性假性肠梗阻研究进展

    作者:赵茜茜;李中跃

    慢性假性肠梗阻是由于肠道肌病或神经元病变或间充质病变等引起的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与机械性肠梗阻极为相似,但无机械性梗阻的证据.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根据胃肠道神经肌肉紊乱特点,分为肌病型、神经病变型及间质病变型,其发生机制各异.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并除外机械性梗阻,可诊断此病.目前治疗主要为促进肠蠕动,保证患儿的营养供应等.现就近年关于儿童慢性假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等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研究现状

    作者:白铂亮;曲书强

    儿童功能性便秘(FC)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重视.由于其发病率高,且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精神的不良影响,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难以控制,容易复发,近年来针对于儿童FC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现就儿童FC的诊断、病因、治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

  • 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肝内胆汁淤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朱梦姝;刘志峰

    ABCB11基因编码胆盐输出泵(BSEP)蛋白,BSEP蛋白主要位于肝细胞胆管膜上,是胆汁分泌的重要转运蛋白之一,当ABCB11基因发生突变时,BSEP蛋白功能、定位以及降解等发生异常,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形成肝内胆汁淤积症.近年来,ABCB11基因突变的膜定位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现就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肝内胆汁淤积机制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详细介绍BSEP膜定位机制及4-苯丁酸治疗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牛乳铁蛋白对脂多糖体外诱导大鼠空肠上皮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作者:孔祥永;郭婧;杨梅;王瑞娟;封志纯

    目的 探讨牛乳铁蛋白(bLF)在体外对大鼠空肠上皮细胞株(IEC-6)细胞增殖和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IEC-6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LF时IEC-6细胞的活性,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检测bLF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LF对LPS诱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bLF在体外可促进IEC-6细胞活性和增生能力,并呈浓度依赖效应(F=3.825、5.861,均P<0.05),当处理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IEC-6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逐渐增强(q=5.240、3.765,均P<0.05).应用100 mg/L质量浓度的bLF预处理IEC-6细胞可明显降低IL-1β、IL-6及 TNF-α 的mRNA表达水平(q=14.28、10.12、16.45,均P<0.001),并降低IL-6和TNF-α蛋白的表达(q=15.06、6.74,均P<0.001).与单独LPS组相比,应用100 mg/L质量浓度的bLF预处理IEC-6细胞可使MAPK/NF-κB通路的激活水平下降(q=12.96、18.54,均P<0.001).结论 bLF在体外可促进大鼠IEC-6细胞活性及增殖能力,并通过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起到抑制LPS诱导的炎性反应的作用.

  • 姜黄素通过SOCS3调节调节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平衡在幼鼠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燕燕;孙梅

    目的 探讨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姜黄素的疗效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由30 g/L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幼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24只幼鼠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100 mg/kg组(姜黄素100组)、姜黄素300 mg/kg组(姜黄素300组),姜黄素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7 d.观察幼鼠的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病理组织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幼鼠脾脏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CD4+ IL-17+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占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OCS3表达水平.结果 在给药第5天时,与模型组[(7.50±0.32)分]相比,姜黄素100组[(4.00±1.10)分]、姜黄素300组[(5.00±0.89)分]DA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69,P<0.05);在给药第7天后,姜黄素100组[(1.94±0.68)分]、姜黄素300组[(2.00±0.63)分]、正常组[(0.50±0.05)分]组织学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2.69±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82,P<0.05).姜黄素100组[(0.002 0±0.000 5)D]、姜黄素300组[(0.002 6±0.006 0)D]、正常组[(0.002 2±0.001 0)D]SOCS3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0.015 1±0.000 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270,P<0.05),但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8,P>0.05).在CD4+ CD25+ Foxp3+ Treg的比例上,姜黄素100组[(9.9±1.0)%]、姜黄素300组[(9.3±0.7)%]、正常组[(9.6±1.1)%]较模型组[(6.5±1.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35,P<0.05),但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4,P>0.05).在CD4+ IL-17+ Th17的比例上,姜黄素100组[(2.0±0.9)%]、姜黄素300组[(1.2±0.6)%]、正常组[(2.0±0.9)%]较模型组[(3.5±1.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55,P<0.05),但是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73,P>0.05).上述指标在姜黄素100组、姜黄素30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减少SOCS3的表达来调节Treg/Th17的平衡,从而缓解实验性IBD的严重程度和减轻炎性反应.

  • 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志华;王玉水

    目的 分析比较儿童胆源性胰腺炎和非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儿科住院的88例急性胰腺炎(AP)患儿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淀粉酶、脂肪酶、血糖、血钙、肝肾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胰腺B超、胰腺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结果.分析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比较儿童胆源性胰腺炎与非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筛选后再进行成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与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相关的因素.结果 88例AP患儿中,非胆源性胰腺炎68例,年龄(9.5±4.2)岁;胆源性胰腺炎20例(22.7%),年龄(6.7±4.5)岁,其中解剖结构异常9例,其余11例由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或胆汁淤积构成.胆源性胰腺炎患儿的病情较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相对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313,P=0.000).胆源性胰腺炎患儿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性别、病程、住院天数、体质量指数(BMI)百分比及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源性胰腺炎组患儿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尿淀粉酶水平均高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Z=-3.535、-3.980、-2.952,P=0.000、0.000、0.003).胆源性胰腺炎组患儿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Z=-5.625、-2.341,P=0.000、0.019),而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3,P=0.650),此外2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钙、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88例AP患儿住院后均予禁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奥美拉唑抑酸、奥曲肽抑制胰酶分泌等内科综合治疗,早期使用覆盖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控制感染.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预后好于胆源性胰腺炎患儿(P=0.000).此外,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复发率低于胆源性胰腺炎患儿(x2=4.778,P=0.044).儿童胆源性胰腺炎胰腺B超阳性率(45.0%)、胰腺CT阳性率(81.2%)均高于非胆源性胰腺炎组(17.9%、35.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82、10.554,P=0.029、0.002).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组胰腺MRCP阳性率(83.3%)与非胆源性胰腺炎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ALT是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独立预测因子(OR=0.896,P=0.001).结论 血ALT是预测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胰腺炎患儿血ALT水平明显升高,临床应高度怀疑胆源性因素,并积极检查寻找病因.

  • 胆道闭锁婴儿嗜肝病毒和非嗜肝病毒感染情况

    作者:黄莲芬;刘海英;陈翊;黄钰君;庞舒尹;林涛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BA)婴儿嗜肝病毒和非嗜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各种病毒感染与BA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84例BA婴儿的病历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3类嗜肝病毒即甲肝病毒(HAV)、乙肝病毒(HBV)、戊肝病毒(HEV)和5类非嗜肝病毒即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Cox)感染情况;选用同期门诊和住院非BA的无免疫缺陷患儿结果作对照.结果 BA患儿3种嗜肝病毒(HAV、HBV、HEV)和5种非嗜肝病毒(CMV、EBV、HSV、EV、Cox)中,以CMV检出率高(40.21%,39/97例),HBV、HEV、EBV、HSV、EV、Cox检出率均较低,9例存在病毒混合感染;BA患儿检出的主要感染病原体CMV IgM 阳性率[34.94%(29/83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15.69%(8/5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6,P<0.05);CMV DNA定量检出率[28.57%(20/7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3.70%(1/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P<0.05);≤60 d组与>60 d组BA患儿CMV DNA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5%(15/33例)比25.48%(5/37例),x2=8.72,P<0.01],但CMV IgM阳性率在≤60 d组、60~90 d组及≥90 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22%(17/36例)比20.00%(6/30 例)比35.29%(6/17 例),x2=5.62,P>0.05];CMV DNA检出组与未检出组BA患儿检测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 DNA和CMV IgM 2种方法检测一致性较差(Kappa值<0.4).结论 BA患儿CMV感染率高,≤60 d的小婴儿CMV DNA检出率高,各年龄段患儿CMV IgM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不支持CMV是BA的继发感染,CMV可能参与BA的发生发展.

  • 凝血功能指标对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岳玉林;张淑平;李松涛;金玉;郭红梅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血小板(PLT)诊断指标的临床价值,探寻评估UC患儿病情及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方法 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UC患儿资料,选择25例缓解期、36例活动期UC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同期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结合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UC患儿PT、APTT、FIB、DD、ATⅢ和PL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9、0.840、0.744、0.776、0.599和0.792,活动期UC患儿AUC分别为0.849、0.889、0.836、0.912、0.964和0.966.活动期组UC患儿PT、APTT、FIB、DD和PLT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Ⅲ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缓解期UC患儿各凝血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儿不同病情程度间PT和APT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52、1.755,均P>0.05),而FIB、DD、ATⅢ和PL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6.495、32.817、88.284、22.892,均P<0.05),FIB、DD和PLT与病情严重程度呈中度正相关(r=0.857、0.648、0.654,均P<0.05),而ATⅢ与病情严重程度呈中度负相关(r=-0.789,P<0.05);回归分析显示UC患儿病情程度与FIB、DD和ATⅢ相关(R2=0.830,F=39.962,P<0.05).结论 FIB、DD和ATⅢ可作为评估UC患儿病情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对临床评价UC患儿病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芳;罗丹;彭涛;耿岚岚;徐翼;龚四堂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所致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患儿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2-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IHS患儿79例,其中胆道闭锁组15例,感染组29例,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组5例,不明病因组30例.同期体检健康婴儿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GP73水平,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液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胆汁酸(TBA)和清蛋白(ALB)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胆道闭锁组、感染组、NICCD组、不明病因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GP73水平分别为(296.6±67.5)μg/L、(185.1±66.4)μg/L、(199.2±87.1)μg/L、(181.7±74.2)μg/L和(65.3±17.0)μg/L,γ-GT水平分别为(764.7±775.8)U/L、(448.2±352.7)U/L、(239.4±88.7)U/L、(283.3±377.2)U/L和(54.0±72.6)U/L.IHS患儿血清GP73及γ-G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胆道闭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75、9.238,均P<0.05).IHS患儿血清GP73水平与γ-GT呈正相关(r=0.280,P<0.05),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ALP、TBA、ALB无相关性(r=-0.061、-0.071、0.164、0.123、0.137、0.008、-0.047,均P>0.05).根据GP73及γ-GT血清水平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采用血清GP73诊断胆道闭锁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2.8%,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而γ-GT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71.9%,AUC为0.731.结论 IHS患儿血清GP73水平均有升高,胆道闭锁患儿血清GP73水平升高更为显著;血清GP73在胆道闭锁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γ-GT.可能对胆道闭锁与其他病因IHS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49例临床及内窥镜特点

    作者:计晓兰;练敏;孙琦;李玫;郭红梅

    目的 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及内窥镜下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EG的49例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窥镜(胃镜和/或肠镜)下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 儿童EG常见消化道症状分别是便血(23例)、腹泻(20例)、呕吐(18例)和腹痛(15例);初次入院时年龄为1个月7 d~13岁7个月,平均年龄为59.4个月,其中以<1岁的患儿为主(19例,38.77%);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儿20例(占40.82%),血清IgE水平增高患儿6/18例(占33.33%);内窥镜检查病变累及食管(4例)、胃(14例)、十二指肠(20例)、小肠(15例)、结肠(28例)、直肠(6例),常见的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27例次)和糜烂(9例次),常见的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25例次)和结节样增生(24例次).所有患儿首先采用饮食回避治疗,8例患儿予糖皮质激素治疗,9例口服顺尔宁,9例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患儿症状均有缓解,5例停药后复发.结论 儿童EG临床表现以便血、腹泻、呕吐和腹痛常见,部分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升高,常见的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和糜烂,常见的结肠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和结节样增生.

  •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娅;虎崇康;张薇;曾令超;杨洁;郝丽军;田姣;陈鹏德;王宝西;江逊

    目的 研究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以及对GERD并CMPA治疗的预后.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的0~6月龄GERD 患儿50例(男24例,女26例),患儿均采用血清牛奶蛋白可溶性IgE(sIgE)检查及牛奶蛋白回避试验,对牛奶蛋白回避试验结果阳性、血清牛奶蛋白sIgE阴性的患儿进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根据CMPA诊断标准确诊为CMPA患儿,对GERD并CMPA患儿采用饮食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24 h食管pH监测.结果 50例GERD患儿中有23例(46%)确诊为CMPA,GERD患儿与GERD并CMPA患儿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8,P<0.05),但患儿个体间症状存在交叉,临床难以准确鉴别.GERD患儿与GERD并CMPA患儿家族过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9,P>0.05).对于GERD并CMPA的患儿给予饮食治疗1个月后,呕吐、流涕/喘息/咳嗽及腹泻症状较前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湿疹治疗需疗程较长且易反复,治疗1个月后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治疗前为(8.2±2.7)%,治疗后为(2.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6,P<0.01);5例患儿复查24 h食管pH监测,结果示反酸指数与反流周期数较前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婴儿GERD的发生部分与CMPA有关,且针对CMPA的治疗可减轻GERD患儿的临床症状.

  • 磁共振小肠造影及放射性核素异位胃黏膜显像检查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高群;潘祝彬;赵金都;胡俊;黄河;卢贤映;张振强

    目的 评价磁共振小肠造影(MRE)及放射性核素异位胃黏膜显像(EGMI)检查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因下消化道出血行手术探查的54例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量、术前低血红蛋白(Hb)水平.根据手术探查结果分为病变组和非病变组.病变组为手术和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梅克尔憩室(MD)或小肠重复畸形患儿,共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2.86±1.59)岁.非病变组为手术探查结果为阴性或虽存在病变但非MD或小肠重复畸形,共18例,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87±1.62)岁.待患儿出血基本停止后行MRE和EGMI检查,检查前禁食、禁水4~6 h.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EGMI、MRE及二者联合检查对MD或小肠重复畸形的诊断意义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依据Youden指数大原则获得佳诊断界值,并计算此时的灵敏度与特异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组患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5,P>0.05),而年龄、出血量和术前低H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9、2.027、2.222,均P<0.05).2组患儿EGMI和MRE结果判定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226、29.121,均P<0.01).EGMI和MRE对肠道发育畸形诊断的佳界值均>3级,即将可能阳性和肯定阳性归为阳性结果.依据上述界值,EGMI单独、MRE单独、二者串联、二者并联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依次为0.809、0.917、0.750、0.847,敏感度依次为61.1%、75.0%、55.6%、80.6%,特异度依次为90.4%、94.4%、94.4%、88.9%,Youden指数依次为0.515、0.694、0.500、0.695.年龄和术前低Hb值诊断的佳界值分别为2.92岁和80 g/L,二者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761和0.672,Youden指数分别为0.515和0.333.EGMI、MRE与年龄的AUC值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E联合EGMI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MRE作为单独诊断手段同样值得临床应用.

  • 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生长发育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高琦;张亚娟;田秀英;郑军;慕兴波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时间添加母乳强化剂对生长发育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9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排除出生时重度窒息、中途放弃治疗和死亡患儿,以及母乳喂养总量低于80%及单纯配方奶喂养的患儿,共纳入93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93例患儿分为2组:经口入量达50 mL/(kg·d)添加母乳强化剂的患儿为早强化组,共48例;经口入量达100 mL/(kg·d)添加母乳强化剂的患儿为晚强化组,共45例.比较2组患儿住院期间生长发育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强化组和晚强化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体质量增长速度分别为(15.4±2.4)g/(kg·d)和(13.6±2.3)g/(kg·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3,P=0.004).身长、头围的增长速度,矫正胎龄达34周时的体质量,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差异以及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口入量达50 mL/(kg·d)时添加母乳强化剂,可提高住院期间的体质量增长率,且不增加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 儿童贲门失弛缓症36例临床特征及随访

    作者:王国丽;赵春娜;周锦;于飞鸿;沈惠青;张晶;徐樨巍

    目的 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5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36例AC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情况.采用AC临床症状评分(Eckardt评分)对患儿症状进行分级,治疗有效的标准为治疗后Eckardt评分≤3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6例AC患儿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0.0±3.4)岁(1.4~15.5岁);病程0.5(0.2,3.0)年(1个月~9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33例(91.7%)、吞咽困难23例(63.9%)、体质量减轻16例(44.4%)、胸痛9例(25.0%).手术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患儿比较,3个月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13/13例)、71.4%(5/7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6个月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13/13例)、50.0%(3/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12个月内,手术治疗组患儿均无复发,治疗有效率为100.0%;药物治疗组患儿除1例自行停药,余均因治疗效果欠佳于外院行手术治疗.结论 药物及手术治疗AC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但手术治疗的患儿中、长期疗效均高于药物治疗的患儿,手术治疗症状缓解更加稳定,不易复发.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