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

    炎症性肠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肠道炎性反应,主要有2种类型: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体质量减轻、生长迟缓、肛周病变及各种肠外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或脓血黏液便,常有腹痛、里急后重及肠外表现.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内镜和组织学榆查综合分析判断.

  • 炎症性肠病的内窥镜检查

    作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冈尚不十分清楚的慢件非特异件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IB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结肠镜及黏膜病理学检查.结肠镜榆查可提供直观、形象而逼真的图像,并能进行直视下黏膜活检,目前已取代钡剂灌肠摄片成为一线检查方法.现着重阐述IBD的内镜下表现、内窥镜对IB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内窥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 川崎病患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变化的意义

    作者: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以及与CRP的关系,研究KD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和Fib改变与KD并冠状动脉病变(CAL)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02年6月-2009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62例KD患儿,根据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分为CAL组16例和无CAL组(NCAL组)46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D-二聚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血浆Fib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法,并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CRP.3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章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项目及方法同KD组.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KD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5);CAL组患儿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高于NCAL组,有显著性差异(Pa<0.05);CAL组患儿CRP高于NCAL组,D-二聚体和Fib与CRP呈正相关(r=2.58,2.95 Pa<0.05).结论 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KD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CRP呈正相关;D-二聚体和Fib同时升高反映了KD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对评价KD预后有重要意义.

  • 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对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

    目的 研究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NCPAP)对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急救室诊断为肺炎并心力衰竭的患儿22例,年龄1个月15天~1岁8个月,符合NCPAP应用指征,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采用便携式超声心功能监护仪(USCOM)分别测定NCPAP治疗前及NCPAP 0.04~0.05 kPa治疗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应用NCPAP治疗30 min后,患儿心率由(173±10)次/min降至(151±13)次/min(P<0.05);呼吸频率由(69±10)次/min降至(49±12)次/min(P<0.05);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由(31.818±4.521)mL/m2升至(35.909±7.177)mL/m2(P<0.05);心指数无明显变化[(5.486±0.976)L/(min·m2) vs (5.386±1.134)L/(min·m2)](P>0.05).结论 NCPAP可提高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但对心指数无明显影响.NCPAP可改善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的心功能.

  • HCN4基因在大鼠心脏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作者:

    目的 探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CN4)基因在大鼠心脏发育过程中心房、心室中的表达及其在心脏发育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取妊娠15、19 d(E15、E19)胎鼠和出生2、10、35、90 d(P2、P10、P35、P90)幼鼠心脏,于体视显微镜下分离其心房和心室.抽提总RNA,应用RT-PCR法对HCN基因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抽提膜蛋白,应用Westem blot方法对HCN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N4基因mRNA和HCN4基因蛋白在大鼠各时间点心房和心室中均有表达.心房或心室内HCN4基因mRNA在P10、P35、P90时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E15、E19、P2、P10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心房HCN4基因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HCN4/β-actin)均较同日龄心室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心房或心室内HCN4基因mRNA在E15时均表达高,在E19、P2、P10时表达逐渐降低,与E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发育后期(P35、P90)表达量趋于平衡.Western blot与RT-PCR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随着大鼠心脏的发育成熟,HCN4基因在心房和心室的表达呈逐渐下调趋势,可能与大鼠心脏的发育成熟密切相关.

  • 过敏性紫癜并发症83例

    作者: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1年3月-2009年1月收治的HSP患儿83例.男49例,女34例;年龄(7.5±5.4)岁.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结果 并心血管系统受损23例,严重消化道症状22例,神经系统受累17例,肝脏损害13例,无菌性胰腺炎6例,肺部受累及皮下游走性包块各3例.经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雷公藤总苷、抗过敏等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HSP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除常见的皮肤、关节、胃肠道及肾脏外,亦要考虑到其他系统病变的可能,以免误诊.

  • 改良Pe(n)a术治疗女童肛门闭锁并巨结肠

    作者:

    目的 总结后矢状入路保留内括约肌直肠肛门成形术(即改良Pe(n)a术)并结合直肠内拖出式巨结肠切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5年8月-2007年9月本院收治的10例并直肠阴道瘘或直肠舟状窝瘘的女性患儿应用后矢状人路拖出式巨结肠切除并保留远端直肠肌鞘的方法治疗,术后严格随访,内容包括排便习惯、有无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等,并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测排便反射恢复情况,对随访结果行评价和总结.结果 本组患儿均随访0.5 a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无肛门狭窄及明显大便失禁表现.经直肠肛管测压检查,4例患儿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阳性,余6例阴性.结论 改良Pe(n)a术大程度保留了直肠内括约肌功能,该术式治疗并中低位瘘管女性肛门闭锁并巨结肠临床效果良好.

  • 母鼠孕哺期铅暴露对仔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反射的影响

    作者:

    目的 探讨母体铅暴露对仔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反射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3组,从妊娠期第1天至仔鼠出生第20天断乳分别饮用双蒸水(正常对照组)、1 g/L醋酸铅溶液(低剂量组)、10 g/L醋酸铅溶液(高剂量组),建立铅中毒动物模型.定期称其体质量,进行水迷官实验测试20日龄仔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悬崖回避和平面翻正实验测试5日龄仔鼠的神经反射功能.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测定21日龄仔鼠血铅水平.结果 仔鼠在水迷宫实验中,连续4 d平均逃避潜伏期低、高剂量组间比较及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仔鼠在悬崖回避实验中,所需时间随母鼠铅暴露剂量增加而增加,低、高剂量组间比较及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在平面翻正实验中,低剂量组所需时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所需时间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铅水平低、高剂量组比较及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母体铅暴露不仅影响仔鼠生长发育及学习记忆能力,而且损伤其神经反射功能.

  • 椭圆周长公式在房问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术后心脏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

    目的 探讨椭圆周长公式在儿童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Amplatzer封堵器对长程随访中心脏几何形态学和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ASD患儿120例,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各60例,2组年龄及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引用椭圆周长公式计算缺损直径,以此选用Amplatzer封堵器型号;B组按超声测量直径选择封堵器.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分别测量ASD患儿经导管ASD封堵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a的左房收缩末期横径(LALD)、右房收缩末期横径(RALD)、RALD/LAL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RVDD/LVDD比率、肺动脉内径(PD)及左右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A组缺损内径为(18.95±4.13)mm,B组为(19.12±5.38)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封堵器直径为(20.98±5.59)mm,B组为(23.67±6.36)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9例封堵术成功,A组1例失败,成功率98.3%,无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二组ASD封堵术后随访1 a,RALD、RVDD、RALD/LALD和RVDD/LVDD显著下降,PD逐渐缩小,LVAD、LVDD于术后逐渐增大,左、右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a<0.05),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5,0.01);A组心脏重构逆转及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大于B组(Pa<0.05).结论 椭圆周长公式在患儿ASD封堵器选择中具有应用价值,Amplatzer封堵器大小对患儿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改善有影响.

  • 不同灌注方法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10的变化

    作者: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不同灌注方法体外循环(CPB)下术后外周血IL-6、10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随机分为晶体停搏液灌注组(A组)和含血停搏液灌注组(B组),每组各20例.采用ELISA测定二组患儿麻醉诱导前、CPB结束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血清IL-6、10水平.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前外周血IL-6、10水平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二组患儿血清IL-6、10水平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0.05),术后各时间点B组IL-6、10水平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患儿外周血IL-6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10.32 P<0.05).结论 CPB心脏术后IL-6、10显著升高,灌注含血停搏液可明显降低IL-6、10水平,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心肌损伤,与灌注晶体停搏液比较,含血停搏液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 恶性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

    作者:

    目的 探讨小儿恶性脑肿瘤的年龄分布特点、肿瘤部位分布、肿瘤件质排序、手术切除程度、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1例恶性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恶性脑肿瘤的年龄分布及诊断,依据肿瘤部位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局部加全脑照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γ-刀及X-刀等放疗措施.卡氮介(BCNU)、替尼泊苷(VM-26)、替莫畔胺进行化疗方案.结果 恶件肿瘤61例.男37例,女24例;平均年龄11.3岁.其中幕上24例,幕下37例.肿瘤行显微镜下全切除、次全切除45例,大部分切除10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放射治疗39例,占63.9%.化疗29例,占47.5%.随访49例,其中存活27例.死亡22例.结论 小儿恶性脑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丰,根据各个病例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手术切除方案,术后依据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选择不同的放疗方法,但应有别于成人脑肿瘤.选择适合的病例进行化疗,对于延长小儿的生存期是有效的.

    关键词: 脑肿瘤 诊断 治疗 儿童
  • ABCB11基因变异与淤胆性疾病

    作者:

    人类ABCB11基因编码产生胆盐输出泵(BSEP),BSEP是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面上的重要转运体,将胆盐从肝细胞内转运到毛细胆管中,是形成胆汁流的主要动力.由于ABCB11基因的变异会使BSEP的表达或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2型或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2型等疾病.ABCB11基因变异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药物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等疾病的关系近年来倍受关注.现就ABCB11基因变异与上述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MDR3、FXR基因在肝内胆汁淤积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

    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遗传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已证实由基因突变引起,胆汁的分泌过程由多个胆汁相关性基因调控.而法尼醇受体基因(FXR)对胆汁分泌的间接调控及其所形成的复杂网络,使其成为近几年胆汁淤积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

  •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肥胖

    作者:

    流行病学与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摄入增加、n-3 PUFAs摄入减少或二者比例失调均与肥胖的发生相关,其作用机制涉及脂肪合成与氧化、脂肪细胞分化增殖、瘦素表达等多个方面.PUFAs对过氧化物酶增长因子活化受体、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等转录因子的调控是其发挥作用的分子基础.

  • 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作者:

    当今急性腹泻病仍为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腹泻病的治疗有2项荤要进展:低渗口服补液盐(ORS)和补锌.为此,2005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病治疗指南>,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的重要性,推荐使用低渗ORS配方取代标准ORS配方,并强调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锌.指出预防和治疗脱水、继续喂养、选择性应用抗生素和补锌10~14 d是治疗腹泻病的关键.

    关键词: 腹泻病 治疗 指南 诊断
  •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意义

    作者: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ALT和AST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对60例CMV肝炎患儿(病例组)及30名健康婴儿(健康对照组)血清HA、LN、Ⅳ-C、PCⅢ、ACT和AST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二组婴儿血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按临床特点及肝功能将病例组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组(A组)和无黄疸型肝炎组(B组),并对A、B二组患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CMV肝炎患儿血清中HA、Ⅳ-C、PcⅢ、ACT和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但二组LN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儿血清HA、Ⅳ-C、PCⅢ、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A、B二组患儿LN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水平与CMV肝炎密切相关;在小同临床类型CMV肝炎中,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联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婴儿CMV肝炎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99m Tc-依替菲宁注射液肝胆平面和断层显像在胆道闭锁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

    目的 评价99m Tc-依替菲宁注射液(EHIDA)肝胆6 h平面显像、6 h断层显像及24 h平面显像对诊断胆道闭锁(BA)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共接受99m Tc-EHIDA肝胆显像患儿70例.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8.7 d(29 d~4个月).根据后诊断分为BA组45例,非BA组25例.肝胆动态平面显像检查前至少禁食4 h,仪器为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三探头IRIX3,低能高分辨平行孔准直器,显像剂为99m Tc-EHIDA,放化纯度≥95%,使用剂量为7.4 MBq/kg.分别在注射显像剂5、10、15、20、30 min和1、6 h进行肝胆平面显像,显像过程中如胆囊或肠道内出现放射性,则检奁结束;如胆囊或肠道内未见放射性出现,则行6 h断层显像,同时24 h行肝月日平面显像.图像结果均由2位以上核医学医师阅片分析,并作出诊断.结果 27例患儿肝胆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示胆囊和肠道未出现放射性显影,提示为BA.30例患儿肝胆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示胆囊和肠道内出现放射性,提示为非BA.肝胆6 h断层显像诊断B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6 h平面显像,且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h断层显像诊断B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24 h平面显像.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9m Tc-EHIDA肝胆显像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BA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6 h断层显像诊断BA的价值明显高于6 h平面显像和24 h平面显像.

  • 人芽囊原虫病37例

    作者:

    目的 了解儿童人芽囊原虫(BH)病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患儿250例,询问病史,收集患儿新鲜大便,用9 g/L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BH,对疑似阳性标本再用碘染色法及三色法镜检鉴别并计数.对于感染BH的患儿予甲硝唑治疗1个疗程(7~10 d)后,复查粪便BH感染度.结果 250例住院患儿共检出BH 37例,检出率14.80%.男26例,女11例,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5.12%和14.10%,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现消化道症状者34例(91.89%),腹痛是常见症状(19例,51.35%),多表现为慢性腹痛,部位多位于脐周,其次为腹泻(15例,40.54%),粪便性状以水样便为多,多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较少.甲硝唑治疗1个疗程,32例(86.49%)治愈,4例治疗2个疗程治愈,1例治疗3个疗程后好转.结论 BH感染是儿童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可引起以腹痛、腹泻为主的消化道症状,甲硝唑为治疗BH病的首选药物.

  • 白细胞介素-12B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儿童及青少年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

    目的 探讨IL-12B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儿童及青少年Hp相关性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易感性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具有上消化道不适主诉症状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132例(病例组,包括慢性胃炎100例及十二指肠溃疡32例),均行上消化内镜检查获取其胃黏膜活检标本.根据Sydney胃炎标准对HE染色活检组织的炎性反应及炎性反应活动度等指标进行评价.血清Hp-IgG抗体检测、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检查作为确定其Hp感染状态的依据.提取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10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或胃黏膜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测序方法检测研究对象IL-12B基因+1188 A/C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析该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及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胃黏膜IL-12B mRNA的表达.结果 IL-12B基因+1188A/C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亦与Hp易感性无关.IL-12B基因+1188A/C多态性不影响IL-12B mRNA在胃黏膜中的表达水平,且与胃窦黏膜慢性炎性反应程度无相关性.结论 IL-12B基因+1188A/C多态性与儿童及青少年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易感性无关.

  • 肠系膜及网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5例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

    目的 探讨儿童肠系膜及网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5例肠系膜及网膜IMT儿童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结果 5例儿章肠系膜及网膜IMT临床均表现为腹腔内包块,其中2例腹痛,1例腹胀,1例呕吐,5例均有贫血及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球蛋白增多.病理学检查:4例为黏液型IMT,1例为梭形细胞密集型IMT.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呈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表达,间变型淋巴瘤激酶和细胞角蛋白部分阳性表达,S-100蛋白、CD34均为阴性.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临床随访5个月~3 a,无复发.结论 儿童肠系膜及刚膜IM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大多为良性,完整的手术切除可有效预防局部复发.

  • 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模型的建立及电生理学评价

    作者:

    目的 探索建立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模型的适宜条件和幼鼠内脏痛觉的电生理学评价方法,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在出生第8天开始予CI,1次/d,连续7 d;对照组不予CI.随后2组大鼠常规饲养至6周龄时进行内脏敏感性测定.采用腹外斜肌放电法测量其结直肠在不同扩张压力下的腹外斜肌放电幅度,评估幼鼠的内脏痛觉敏感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随着结直肠扩张(CRD)压力的增加,2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逐渐增加.在4、6 kPa的CRD压力下,实验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当CRD为2 kPa低扩张压刺激和8、10 kPa高扩张压刺激时,2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2组幼鼠降结肠未见明显病理组织损伤.结论 新生期进行持续的CI可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同时无明显组织学改变,为研究儿童腹痛相关性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较理想动物模型;与行为学评价方法相比,电生理评价方法可定量检测,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动物内脏痛觉的致敏效应.

  • 生长抑素、培菲康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

    目的 比较生长抑素、培菲康(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剂)干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大鼠后外周血IL-8和TNF-α的变化.方法 40只4~5周雄性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AEP模型组(B组)、AEP生长抑素干预组(C组)、AEP培菲康干预组(D组)及AEP联合生长抑素、培菲康干预组(E组),每组8只.采用皮下注射蛙皮素诱发大鼠AEP模型,A组予等量无菌9 g/L盐水注射.模型建立后分别予生长抑素和(或)培菲康干预.8 h后采用Schmidt评分方法评估其胰腺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采用酶耦联法检测其血浆淀粉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8和TNF-α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及模型组胰腺病理评分均显著升高(Pa<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胰腺病理评分均显著下降(Pa<0.05).各干预组血浆淀粉酶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但各干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干预组血清IL-8和TNF-α均显著下降(Pa<0.05),但各干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培菲康和生长抑素组合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抑素和培菲康通过降低胰腺炎大鼠外周血IL-8和TNF-α水平减轻胰腺炎性反应,生长抑素和培菲康具有交互作用.

  • 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

    作者: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疗效.方法 85例IH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2.35个月)与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05个月).二组病例均予保肝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UDCA 15~25 mg/(kg·d),分2、3次服用,连续应用10~15 d为1个疗程,部分用2、3疗程.监测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与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以及肝脏大小.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采用UDCA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血清及胆汁中TB、DB、ALT、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a<0.01),肝脏明显缩小(P<0.01);十二指肠引流液中TB、DB、TBA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a<0.01),二组治疗后十二指肠引流液中ALT无显著性差异.二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UDCA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及内源性胆汁酸水平,可促进胆红素、TBA排泄,具有明显的利胆、退黄的疗效.

  • 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Caspase-9表达的影响

    作者:

    目的 分析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鼠肠黏膜组织Caspase-9表达的影响,探讨ITF对NEC的保护机制.方法 新生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EC组及ITF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NEC组建立NEC模型后予腹腔注射9 g/L盐水0.2 mL;ITF组建立NEC模型后予腹腔注射ITF 0.2 mg(即0.2 mL).取其近回盲段肠道组织1~2 cm,立即固定于40 g/L甲醛中,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他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9水平.结果 NEC组新生鼠组织匀浆Caspase-9水平为(23.37±2.36) U,较正常对照组[(9.77±2.21)U]及ITF组[(10.99±2.05)U]均显著增高(q=13.60,12.37 Pa<0.05),正常对照组与ITF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q=1.22 P>0.05).病理切片HE染色示NEC组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中位积分为3分;ITF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评分中位积分为1分.结论 腹腔注射ITF可减轻NEC后新生鼠的肠道损伤,ITF可能通过降低Caspase-9水平保护NEC新生鼠肠道.

  •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88例

    作者: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2005年10月-2008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88例婴儿CMV肝炎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归纳总结CMV肝炎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CMV肝炎患儿男女之比为1.93:1,年龄(2.40±0.93)个月.84例(95.45%)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且黄疸均在出生2个月内出现.肝大56例(63.64%),脾大45例(51.14%).ALT增高80例(90.91%),总胆红素(TB)增高84例(95.45%),结合胆红素(DB)增高83例(94.31%),DB/TB≥50% 53例(60.23%).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75例,血清总胆汁酸(TBA)增高79例.随访70例,住院期间疑似并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随访18例,2例治愈,3例好转,无效13例;另52例中治愈31例,平均治愈时间7.3个月,好转18例,无效3例.结论 婴儿CMV肝炎临床以淤胆型肝炎常见,可出现多脏器及多系统损害,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病程较长,DB进行性升高、大便持续白色的患儿多预后不良.

  • 小儿消化功能紊舌乙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

    消化功能紊乱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治疗不当,会影响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因而是当前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消化功能紊乱的治疗有一套西医方法,也有一套中医方法.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体会,中医疗效较西医疗法好,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加以讨论.

  • 抗STEAP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和鉴定

    作者:

    目的 制备兔抗人STEAP4多克隆抗体及其特性鉴定.方法 应用DNAStar软件对STEAP4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选择STEAP4基因编码蛋白的近N端序列合成多肽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交联.以纯化的STEAP4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STEAP4蛋白多抗,间接ELISA检测兔血清效价,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多抗的特异性.结果 得到兔抗人STEAP4多肽抗体,效价达1:6 000.ELISA及蛋白印迹证实兔抗人STEAP4抗体町特异性识别STEAP4多肽.Westem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识别的相应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2 000.以一抗采用STEAP4多克隆抗体的脂肪组织石蜡切片为检测标本,进行STEAP4组织定位研究,发现STEAP4蛋白表达于脂肪细胞膜;以上结果皆与STEAP4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致.结论 成功制备了抗STEAP4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兔抗人STEAP4合成肽抗体可应用于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为后续深入研究STEAP4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游离脂肪酸、白细胞介素-6对人成熟脂肪细胞中NYGGF4基因表达的调控

    作者:

    目的 观察游离脂肪酸(FFA)、IL-6对人成熟脂肪细胞中NYGGF4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前体脂肪细胞,采用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MIX)、胰岛素、地塞米松、罗格列酮方案诱导人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以1 mmol/L混合FFA(油酸、亚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和花牛四烯酸)、30 μg//L人重组IL-6干预成熟脂肪细胞6、24 h,均设未干预细胞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干预后成熟脂肪细胞中的NYGGF4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1 mmol/L混合FFA干预人成熟脂肪细胞6 h,NYGGF4基凼mRNA相对表达量为0.001 51±0.000 24,与对照组(0.001 14±0.000 2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时间延长至24 h,NYGGF4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0.001 91±0.000 19,显著高于对照组(0.001 42±0.000 19)(P<0.01);30 μg/L IL-6干预人成熟脂肪细胞6 h NYGGF4皋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0.000 58±0.000 31,显著低于对照组(0.001 14±0.000 28)(P<0.05),干预24 h,NYGGF4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0.001 23±0.000 19,与对照组(0.001 42±0.000 1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FFA可显著上调入成熟脂肪细胞中NYGGF4基因的表达,IL-6对人成熟脂肪细胞中NYGGF4基因表达具有一过性下调作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1477-1479

  • Visfatin对SW872脂肪细胞炎性因子分泌和表达的影响

    作者:

    目的 观察visfatin对SW872成熟脂肪细胞炎性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脂联素蛋白分泌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W872细胞,诱导细胞分化,不同浓度visfatin作用于SW872成熟脂肪细胞,孵育24 h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和RNA,分别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榆测上清中TNF-α、MCP-1和脂联素的蛋白分泌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50 μg/L visfatin即显著促进SW872脂肪细胞TNF-α、ICP-1分泌和mRNA表达及抑制脂联素分泌和mRNA表达;TNF-α、MCP-1和脂联素的蛋白分泌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69.77±13.69) vs (149.30±17.40) ng/g,(1.36±0.14)w(1.21±1.09) μg/g,(258.53±58.59) vs (330.59±65.00) μg P.<0.05],TNF-α和MCP-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50±0.02) vs (0.45±0.02),(0.55±0.03) vs (0.48±0.01)P.<0.05],而脂联索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0.90±0.02) vs (0.94±0.04)P<0.05].当visfatin水平增加至250 μg/L时,脂肪细胞TNF-α[(303.20±17.50) ng/g]和NCP-1[(2.00±1.27) μg/g]的蛋白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a<0.01),而脂联素的蛋白分泌水平[(151.59±36.38) μg/g]则显著减少(P<0.01);同时,TNF-α和I~ICP-1的mRNA表达水平[(0.82±0.06) ng/g,(0.87±0.06) μg/g]较对照组亦显著增加(Pa<0.01),而脂联素的mRNA表达水平(0.58±0.04) μg/g则显著减少(P<0.01).结论 visfatin通过调节促炎性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表达参与了SW872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

  • 人类肥胖相关新基因LYRM1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

    目的 克隆人类肥胖相关新基因LYRM1,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牛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以人网膜脂肪组织为模板,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人网膜脂肪组织中分离LYRM1基因的完整编码框,并将其克隆到TA克隆载体,RT-PCR法鉴定并测序.利用一系列牛物信息学软件或数据库初步分析预测LYRM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蛋白质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可溶性、结构域及亚细胞定位等.结果 扩增出包含LYRMI基因开放阅读框的cDNA片段,采用RT-PCR及测序方法证实成功克隆出目的 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YRM1基因cDNA全长1 589 bp,开放阅读框长369 bp,编码12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13 270;定位于染色体16p11.2区域,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蛋白序列分析显示LYRM1基因编码蛋白无跨膜螺旋结构,为一非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提示其定位于胞核的可能性较大,蛋白结构域分析提示N端存在-LYR结构域,可能参与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蛋白序列比对提示LYRM1基因编码蛋白相对保守.结论 LYRM1基因的成功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凶奠定了基础.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1470-1473

  • 1,25二羟维生素D3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的影响,探讨VDR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在成骨细胞株MC3T3E1培养液中加人不同浓度的1,25(OH)2D3(10-8、10-9、10-10 mol/L),培养48 h后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上清中骨钙素(OC)水平分析方法检测1,25(OH)2D3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VDR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VDR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1.小鼠成骨细胞在1,25(OH)2D3处理48 h后,各实验组(10-8、10-9、10-10 mol/L组)吸光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1,25(OH)2D3处理后,10-8、10-9 mol/L组细胞上清中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0.05),而10-10 mol/L组OC水平及VDR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3.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0-8、10-9 mol/L处理组细胞VDR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10-10 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25(OH)2D3可显著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且可促进成骨细胞VDR表达,提示VDR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