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中微卫星不稳定的发生机制及研究意义
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是由1~6个核苷酸组成单元串联重复排列而成的DNA序列,故又称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简单重复顺序(simple sequences repeats,SSRs).MS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在人类基因组DNA序列中,平均约隔6kb便含有一个MS,约占人基因组的10%,多位于基因之间的间隔区域及内含子、启动子中,也有一些基因的外显子中含有MS.由于MS呈高度多态且按孟德尔共显性方式稳定遗传,自发性突变率很低(10-5~10-4),序列一般较短,易于扩增,所以在连锁分析、人类进化研究、个体识别、亲子鉴定、基因定位作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热性惊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s,FC或febrile seizu res,FS)是小儿时期因体温升高诱发的一种特殊的癫痫综合征,约5 %~6 %的小儿发生过热性惊厥.尽管多数患儿呈良性经过,但约3 %的患儿可在以后转变成无热惊厥(癫痫)[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免疫炎症过程、细胞因子反应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在热性惊厥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热性惊厥及很多癫痫综合征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多年来对FC的遗传方式研究结论不一,近年来国内外对FC进行了大量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和相关的基因定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适宜于连锁分析文献的Meta分析方法
近年来,随着基因定位研究的普遍开展,许多研究者都对相同的复杂性状做过类似的连锁分析研究,但结果常有很多出入.如何正确的分析和解释这些众多的互不一致的研究结果,正是目前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者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Meta分析可以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独立研究的结果.但由于连锁分析研究之间常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不同的研究中家系的确认方式可能不同、疾病的定义可能不同、所使用的连锁分析统计方法可能不同、检测的遗传标记可能不同等,这使得很难从不同研究文献中提取共同的效应尺度,常规的Meta分析方法也不易直接应用.这里以实例介绍一些有关的方法及技巧.
-
中医理论在拇外翻家系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对家族性拇外翻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中医治疗拇外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该病遗传因素群体的诊断指标,收集目前已知样本量大的一个足拇趾外翻家系样本,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并对这些区域包含的基因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找到6个相关的染色体区域,多是与骨骼和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会受到益肾填精、补钙壮骨中药复方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足拇趾外翻分子遗传机理提供直观的依据,也为中医诊治拇外翻提供基因分子水平的佐证.
-
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
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基因分型和定位
目的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家系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及基因定位. 方法采用分布于1~22号染色体及X染色体上的358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进行多重PCR,PCR扩增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然后进行电泳图谱及信息收集.应用GenescanTM3.0软件和GenotypeTM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定位. 结果在35个家系中共有193个微卫星标志能准确进行基因分型.共得41 495个基因型.经过多点连锁分析和患病同胞对分析,初步确定在1,10,12,18,20号染色体上存在NIDDM相关基因位点. 结论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可以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定位.
-
MDA-7/IL-24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mda-7/IL-24基因初被命名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是1995年Jiang等[1]利用减数杂交技术从β干扰素和蛋白激酶C活化剂mezerin诱导的人黑色素瘤细胞HO-1中鉴定并克隆出来的.基于结构、序列同源性、基因定位等方面的考虑,MDA-7蛋白被归为IL-10家族,并被命名为MDA-7/IL-24蛋白.mda-7/IL-2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在酵母、猴子、牛、狗和猫的基因组DNA中都发现了mda-7/IL-24基因的同源基因[2].人mda-7/IL-24基因是单拷贝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1q32.2-q41),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其mRNA长约2 kb,编码由20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3 800的蛋白质.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状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有了明确的认识.然而,对威胁肿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的分子基础却了解较少.目前已知,肿瘤转移与肿瘤发生一样,不仅有促进基因的激活,还伴有抑制基因的失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存在是在细胞融合实验中证实的.鼠前列腺癌细胞系AT3.1具有高转移特性,AT2.1则是非转移的,两种细胞融合后,得到的细胞仍然保持肿瘤细胞的特点,却不具备高转移特性.将人的第11号染色体转移到鼠高转移的前列腺癌细胞系AT6.1中,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提示有转移抑制基因定位于该染色体.1995年,Dong等[1]自转移到AT6.1细胞系中的人第11号染色体中分离到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命名为Kai1(取自中文抗癌kang ai)基因.
-
胃癌HER2检测的标准化研究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胃癌的首要治疗方式,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可以治愈[1]。但多数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达中晚期,即使采用围手术期化疗或辅助化疗,这些患者的生存率仍然较低[2-3]。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如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HER2/neu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21,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185 000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4],即HER2蛋白。
-
HFRS患者BLCL的建立及HTNV S基因片段在其内获得长期稳定的表达
虽然对汉坦病毒核蛋白(HV NP)氨基端蛋白的原核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已用于出血热的诊断,但该抗原表位的精确一级结构及其基因定位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而研究T细胞表位的前提是首先要构造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质粒.要实现CTL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有效杀伤,前提条件之一是效靶细胞必须具有相同的HLA型别.通常选用与效应细胞同源即同一供者的PBMC建立靶细胞,本研究采用与HV特异性CTL同源的患者自身的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EBV-transformed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BLCL)建立靶细胞系,将含有不同汉滩病毒(HTNV)S基因片段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BLCL,获得长期稳定表达,为下一步进行CTL杀伤试验提供靶细胞系.
-
CCR7在恶性肿瘤细胞侵袭及淋巴定向转移中的作用
CCR7 属于CC 类趋化因子受体,曾用名EBI-1、BLR-2 和CMKBR2,含378 个氨基酸残基,基因定位于17q12 ~q21.2.与其结合的CC 类趋化因子配体为CCL21(也称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tissue chemokine,SCL)和CCL19 (也称为EBI1 配体趋化因子,EBI1-ligand chemokine,ELC),均特异性高表达于淋巴结、扁桃体、非淋巴组织的内皮淋巴导管、脾T 细胞富集区及淋巴内皮中.
-
生长分化因子-1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2·13.1,由两个外显子组成,被一个长约1800个碱基对的内含子分隔开来….外显子I由309个碱基对组成,其5'一端非翻译区有71个碱基对.外显子Ⅱ由647个碱基对组成,其3'-端的非翻译区有244个碱基对.GDF-15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两个p53和Egrl的结合位点,这是两种在GDF·15诱导表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转录蛋白ⅢJ,也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转录调节蛋白"".GDF.15基凶的5'端有转录因子AP.1的潜在结合位点….因此推测p53、Egrl和AP.1可能是诱导GDF-15表达的上游分子,各种细胞损伤因素通过激活p53、EKrl或AP-l来诱导细胞高表达GDF·15.GDF.15基因很可能是一个在应激条件下被诱导表达的可调控基冈,在体内发挥抗炎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生长的作用,执行广泛的保护功能.
-
膜联蛋白A2异常表达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联蛋白(annexin,ANX)是一类受Ca2+调节、能够结合带负电荷膜磷脂的蛋白超家族,家族有12个成员(A1-A11,A13),它们的基因定位及相互作用蛋白见表1[1],蛋白分子包含数个长重复序列的同源性区域,每个长重复序列由7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凸面和凹面.凸面面向胞膜,包含钙离子和磷脂结合位点,凹面包含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广泛存在于细胞质膜下、储Ca2+细胞器附近、核内及细胞基质中并参与一系列细胞活动,如胞吐、胞吞、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细胞骨架活动、信号转导等.其中ANX A2具有RNA结合的特性,与DNA合成、复制有关,其表达异常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如介导凋亡、诱导分化等.
-
江西籍肝豆状核变性第八外显子突变的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基因定位于13q14.3,它含有21个外显子及20个内含子,其基因表达产物为参与铜转运的三磷酸腺苷酶(ATP)7B,故该基因又称为ATP7B基因,ATP7B酶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金属离子结合区,第二区为磷酸化区,第三区为跨膜区.基因突变方式多种,但以点突变为主.因基因突变导致ATP7B酶发生改变,从而不能有效地运输铜而形成铜蓝蛋白,因此使铜在组织器官存积,发生脑、肝、肾等多脏器受损.经国内外学者长期研究表明[1,2],在众多的点突变中,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以2273位点G→T突变为高发突变热点[3],上海二医大对60例WD患者进行了Arg778Leu突变的检测,突变频率达45.6%,因此我们对1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rg778Leu基因突变,结果这12例江西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10例存在该突变,他们均为杂合子.而5例正常体检者均正常.说明Arg778Leu突变为肝豆状核变性的高发突变位点,可作为肝豆状核变性众多突变中的首选.
-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方法研究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X-ALD)是过氧化物酶体病的一种,由ABCD1基因突变所致,该疾病基因定位于Xq28,其成熟mRNA长约3 700bp,编码1个含74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称为ABCD1蛋白.自ALD的致病基因被定位克隆以来[1],至今国际上已报告了900余种ABCD1基因突变(www.X-ald.nl),其中错义突变占60%[2].笔者于2006年7月至11月分别对6个X-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现报告如下.
-
云南省三民族人FⅧ基因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
血友病甲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缺陷所致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1],FⅧ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2区8带(Xq28)全长约186 kb,包括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目前多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2]和可变数目串联重复顺序(VNTR)[3,4]作为遗传标志进行有缺陷基因的连锁分析和产前诊断.但多态性位点在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各异,为获得不同民族FⅧ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信息量,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特异性扩增了云南省傣、彝、汉族人群FⅧ基因22内含子XbaⅠ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位点的DNA序列,以确定该位点在上述三个民族中的诊断价值.
-
什么是Fas/FasL系统?
问:什么是Fas/FasL系统?答:Fasrymndri t Fas配体(FasL)是细胞表面的两种跨膜蛋白.目前研究认为FasL是死亡因子,Fas则是它的受体.当一个细胞的FasL与另一个细胞的Fas结合时,可以导致表达Fas的细胞凋亡.Fas又称Apo-1,即CD95分子.人Fas基因定位于10号染色体q23,基因长度约25 Kb,人Fas cDNA长度为2 534 bp.人FasL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q23,基因长度约8 Kb.Fas/FasL系统与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发生、移植物耐受等均有密切关系.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13 .2,由3597个核苷酸组成,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呈多态性改变,有三种常见异构体E2, E3, 和E4, 分别由等位基因ε2, ε3, 和ε4编码,这些等位基因决定了apo E的六种表型: 三种纯合子 (E2/ 2, E3/3, E4/4)和三种杂合子(E2/3, E2/4, E4/3).其蛋白产物为含有299个氨基酸的磷脂糖蛋白,apoE是组成脂蛋白的重要成分,为乳糜颗粒、VLDL、IDL和部分HDL的结构蛋白, 作为配体与LDL受体和apoE受体结合,是胆固醇和脂蛋白代谢的关键调节蛋白之一, 在血脂代谢中具有重要意义[1,2].而且还参与神经细胞修复与免疫调节,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
Wilson病的诊断和治疗
Wilson病是一种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定位于13 q14.3,蛋白产物是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已发现多种基因突变类型,突变结果是铜转运障碍.患者胆道排铜障碍及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过量的铜沉积在肝细胞、豆状核、角膜等全身各处,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涉及消化、神经、眼睛、血液等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极易误诊.治疗主要是低铜饮食、减少铜的吸收、增加铜的排泄和肝移植.首选药物是D-青霉胺.本文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系统阐述Wilson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
遗传统计学及其在糖尿病研究中需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遗传学创始于Mendel (1866年)提出的三定律,直到1900年才由Correns等人重新发现并证明了Mendel定律的正确性.以后的4年内科学家们建立了染色体遗传理论.1911年Morgan通过果蝇交配产生的重组现象,应用统计学计算了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的交换率,并开创了遗传作图、基因定位,以M或cM为图距的遗传统计学.现代遗传学包括了两个方面:遗传统计学和经典实验遗传学.人们常说遗传学是一门科学,是因为遗传学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所得结果经得起数学论证和实验的重复证明.而且一般来说,遗传统计学要比实验遗传学先进20年,这是因为许多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受现代技术方法所限,无法复制或深入,而遗传统计学可以通过建立多种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分析预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