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21例
1985年以来,我科收治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78例,其中肢体骨折合并血管损伤 21例,占27%.
-
45例重度创伤病人ICU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ICU 1995年2月~1998年10月共收治重度创伤病人45例 , 抢救成功率为75.5%.现就其治疗过程和疗效分析如下.
-
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24例
笔者自1988~1998年收治重型脑外伤病人1 596例,发生脑积水24例,占同期1.5%,其中23 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时序空间分布. 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凋亡调节蛋白(Bcl-2、Fa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轻、重度脑损伤不同脑域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结果 伤后 6 h出现凋亡神经细胞,高峰时间为伤后 2 ~ 3 d,持续时间可达 14 d. TUNEL阳性染色细胞按电镜检测分为表现为坏死细胞特点的Ⅰ型细胞和表现为典型凋亡细胞特点的Ⅱ型细胞.TUNEL Ⅱ型细胞主要集中于海马和齿状回区域.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创伤脑组织 DNA出现特异凋亡电泳带.流式细胞检测呈现典型亚二倍体核型峰(Ap峰).重型脑伤后海马、齿状回Fas蛋白表达强度明显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强度呈下降趋势. 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存在神经细胞凋亡现象.海马、齿状回区域神经细胞死亡以细胞凋亡为主.创伤性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凋亡调节基因的非平衡表达有关.
-
急诊电视内窥镜治疗外伤性胸腹腔内出血51例
目的 改变胸腹腔内出血病人需要剖胸或剖腹止血与修补的治疗现状. 方法 在电视内窥镜系统监视和引导下,采用腔镜下缝合修补技术、电凝止血和(或)钛夹钳闭等方式进行处理,临床应用51例. 结果 除3例中转为开放性手术外,余全部在腔镜下完成手术,均在2~7 d内出院. 结论 电视内窥镜手术系统同样适用于急性胸、腹腔内出血的病人,能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剖胸或剖腹治疗.
-
骶前纵韧带拉力及静脉注水试验对治疗骶前静脉丛破裂的临床意义
目的 经尸体骶前纵韧带拉力及骶前静脉丛(PSVP)注水试验及临床实践,探讨PSVP大出血的治疗. 方法 测量34具成人尸体骶前纵韧带厚度,并行拉力试验.对20具成人尸体PSVP采用与血管走行方向垂直缝扎PSVP断裂各端,网膜填塞压迫骶椎体前穿通支静脉开口或人为骨性通道,将网膜缝扎在骶前纵韧带上,再向破裂处注水,观察水从缝扎处流出情况.上述方法在临床实践4例. 结果 骶前纵韧带可承受拉力2~5 kg.注水后压力超过1 000 mm H2O (1 mm H2O=0.0098 kPa)),均无水自缝扎、填塞处漏出.4例临床应用未发现再出血. 结论 上述措施在尸体上堵水有效;临床应用止血效果肯定.
-
白介素-1及地塞米松对人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代谢及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介素-1(IL-1)及地塞米松对人下颌骨髁状突软骨(MCC)细胞增殖、代谢及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同位素掺入及狭缝杂交方法. 结果 IL-1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地塞米松一方面可促进细胞增殖,但同时却抑制了其胶原合成.二者在对前胶原基因表达影响方面作用相似,均可显著抑制软骨特征性的Ⅱ型胶原基因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48.6%和57.9%),而提高非软骨的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 结论 IL-1对MCC细胞分化、增殖及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它在骨关节病发病中重要的致病途径之一.地塞米松具有一定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但鉴于其对软骨细胞胶原合成及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抑制,提示临床上应用不当可能会诱发或加重骨关节病及软骨损害.
-
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内皮素-1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35 g负荷压迫大鼠胸段脊髓(T8~9) 5 min,造成大鼠胸段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借助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定位、定量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ET-1 mRNA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脊髓压迫伤后30 min ET-1 mRNA表达明显增多,4 h达高峰,一直持续至72 h恢复至正常水平.ET-1 mRNA表达阳性细胞主要是神经元细胞,高表达区在脊髓前角(Ⅸ区). 结论 伤后脊髓组织中ET-1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其转录水平的异常表达,ET-1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损害因子.
-
分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新的分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撞击装置,以撞击峰压(PP)和形变(DF)作外力参数,并保持较恒定的撞压时间,观察40只猫在不同撞击水平下的脑生理、病理变化和脑含水量. 结果 在低撞击水平(PP 0.45 kg/cm2,DF 2.5 mm),动物出现轻微脑损伤生理反应, 病理改变仅局限于撞压处的脑浅层,脑含水量不增加;在中度撞击水平(PP 0.65 kg/cm2,DF 3.5 mm), 则出现明显脑损伤生理反应,脑病理改变达脑深部的基底节、海马和胼胝体,伤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增加;在高撞击水平(PP 0.85 kg/cm2,DF 4.5 mm),脑损伤生理反应更明显,伤后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颅内压增高,脑病理改变广泛且深达脑干,双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增加. 结论 该模型与临床加速型脑损伤机制相似,以峰压和形变作外力参数成功建立了分级机械脑损伤模型,该模型可重复性好,有助于分析不同程度脑损伤后继发病理生理变化的机制和进行相应的治疗研究.
-
反义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逆转录病毒对胶质瘢痕增生的影响
目的 研究抑制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表达对在体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 方法 构建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经过病毒包装后,将获得的病毒上清液浓缩并通过微量注射的方法,引入大鼠脑穿刺损伤灶内,采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观察的方法,研究重组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对脑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 结果 重组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使脑穿刺损伤灶周围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反应性胶质化的典型特征消失,胶质瘢痕形成明显减少. 结论 重组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延缓或抑制胶质瘢痕形成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
爆炸性减压对兔肺的损伤作用
目的 研究爆炸减压对兔肺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42只家兔和10只大鼠分组进行慢升压慢减压实验和爆炸减压实验. 结果 慢升压慢减压对肺不造成明显的损伤;爆炸减压引起不同程度的肺损伤,减压幅度越大,减压时间越短,伤情就越重. 结论 爆炸减压能引起类似冲击波和快速减压(对大动物)所造成的肺损伤;肺损伤的重要力学因素可能是肺泡壁的拉伸应力或应变和肺表面的碰撞.
-
经椎间动脉栓塞法建立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目的 应用经椎间动脉栓塞法,建立一种新型的急性脊髓缺血损伤(SCII)动物模型. 方法 在数字减影技术(DSA)监视下,15只成年家犬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后,选用4种不同粒径的固体栓塞剂,经椎间动脉栓塞脊髓供血动脉,采用神经学、病理学和影像学方法评价. 结果 以小颗粒聚乙烯醇(PVA,直径118~154 μm)为栓塞剂所致脊髓缺血梗塞程度严重,表现为双后肢肌力减至0~1级,二便失禁;栓塞段脊髓中、重度坏死;MRI示T1加权像脊髓增粗,T2 加权像出现明显高信号. 结论 经椎间动脉法可有效制备急性SCII动物模型,是一种在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可供选择的较实用方法.
-
吻合血管超长腓骨移植治疗胫骨严重粉碎性骨折
目的 报告26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经验. 方法 26例均为开放性骨折,属Hansen Ⅲ型骨折,其中多发伤14例.合并胫前和(或)胫后动脉损伤15例,合并胫后神经损伤6例,腓总神经损伤5例.26例中,16例Ⅰ期行吻合血管的超长腓骨或复合组织瓣移植,同时分别修复损伤的神经、血管及软组织,10例延期修复.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26例胫骨骨折均骨性愈合,修复的血管、神经及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 结论 吻合血管的超长腓骨移植Ⅰ期或延期治疗严重的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可促进骨愈合,降低感染及截肢率.
-
脊髓损伤与基因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不少学者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寻找到新的途径.
-
创伤骨科基础研究展望
回顾二十世纪的创伤医学,创伤救治带共性的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创伤骨科的早期救治取得很大的成功.我国的创伤骨科在组织瓣移植、断肢再植、断指再植等方面,已取得很高的成活率.但是,成活后功能的恢复尚不理想.为此,加强创伤骨科基础研究,将是提高功能恢复率,减少伤残率的关键.现就各领域的有关研究要点展望如下.
-
高速公路内与行人有关的交通事故分析
目的 分析高速公路内行人活动在交通事故中的危险性. 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沈大高速公路1990~1996年间609起交通事故的基本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 结果 1 161 人次伤亡人员中各类行人为151人,其中受伤60人,死亡91人,死亡率60.3%(91/151),明显高于机动车内人员27.4%(265/966)的死亡率.行人包括维修车辆人员及在停驶车辆周围观望的下车人员(45人)、停车后下车到车外步行、活动的车内人员(34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行人(58人)及在高速公路内执行公务的人员(14人).99起车-人事故导致106人次伤亡,此类型交通事故有较明显的时间分布差异,51.5%(51/99)发生于14:00~22:00之间. 结论 高速公路上行人活动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重要高危因素,应严格控制和减少高速公路内的各类行人活动.
-
肝外伤治疗的现状
近1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肝外伤特别是严重肝外伤处理方法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伤处理新概念的确立和治疗方法的改进已使Ⅲ、Ⅳ级肝损伤的死亡率降至10%以下.
-
颈内动脉闭塞试验在处理外伤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意义
笔者回顾性分析39例根据球囊闭塞实验(BOT)行颈内动脉(ICA)治疗性闭塞的外伤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ICCF)的长期随访结果.
-
细胞凋亡在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发生及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1. 主要材料和试剂:健康成年雄性家兔(1.6~2.2 kg)24只,由本校动物中心提供;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kit购自美国Oncor公司.
-
陈旧性下颈椎损伤并颈椎不稳21例
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 63岁,平均47.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3例,运动伤4例.全部病例的初期治疗包括:颅骨牵引14例,枕颌带牵引7例.牵引时间30~ 62 d,平均38.4 d.牵引期间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包括激素、脱水剂、抗生素等的应用.
-
微静脉白细胞流动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失血性休克时的变化
一、材料与方法20只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失血性休克组,每组10只.用质量分数为13.3%的乌拉坦(urethane)加质量分数为1%的氯醛糖(chloralose)麻醉动物(6 ml/kg, 肌肉注射),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并记录肠系膜微循环变化[1,2].
-
成人创伤性桡骨头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
成人孤立的创伤性桡骨头脱位在临床上罕见[1].笔者通过冲击和扭转试验,观察桡骨头脱位发生的情况,并对其损伤机制进行分析.
-
推按手法整复半个肱骨小头骨折11例
半个肱骨小头骨折也称Hahn-steinthal骨折,骨折块本身即为肱骨小头前半和相当部分滑车,分离的骨折块向上移位或伴有旋转移位,闭合手法整复较困难.笔者于1988年开始采用双拇指推挤按压手法整复该型损伤11例,9例获得成功.现总结介绍如下.
-
单次皮下注射手指阻滞麻醉36例
临床资料1. 麻醉方法:用质量浓度为10 g/L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经皮1次注入滑车浅面(掌指关节平面)皮下组织.剂量以手指粗细而定,约3~4 ml.
-
耳廓弥漫性脓肿17例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6例;年龄19~71岁,平均30岁.左耳9例,右耳8例.病因:耳廓外伤后感染11例,耳廓假性囊肿切开引流感染3例,耳穴位治疗感染2例,烧伤1例.
-
薄层硬膜下血肿伴脑肿胀的预后与手术病例选择
笔者从1993年1月~1997年11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急性脑肿胀患者105例,其中对70例一侧脑肿胀伴有薄层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了开颅、血肿清除、大骨瓣减压手术,术后死亡34例,死亡率高达48.6%.报告如下.
-
规则肝切除治疗严重肝外伤37例
目的 探讨规则肝切除在肝创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昆士兰肝胆中心13年间(1983~1996年)287例肝外伤中行规则肝切除的3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37例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3例(8.1%),主要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本组无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因血管、胆管损伤或并发症发生而需再手术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8 d. 结论 肝外伤的处理不仅强调止血,更重要的是防治其并发症.规则肝切除治疗一些严重肝外伤是适宜的.
-
成人钝性肝损伤的非手术治疗现状
在腹部钝性创伤中肝常常受累,传统上肝钝性损伤(blunt hepatic injuries , BHI)均用手术处理.近20年来,随着腹部影像技术(特别是CT)的发展和应用、处理肝损伤的临床经验广泛积累,BHI的处理原则已发生重大改变.目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成人BHI中50%以上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1-5].
-
创伤性肝破裂91例
目的 分析创伤性肝破裂外科多种干预治疗的效果. 方法 总结1986~1997年本院收治创伤性肝破裂91例.其中Ⅲ级以上严重肝破裂55例(60.4%).手术治疗78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修补、清创性肝切除、肝周填塞止血;非手术治疗13例. 结果 手术组中41例发生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死亡7例,其中术中死亡1例.非手术组5例治愈,4例好转,4例失访. 结论 手术是治疗创伤性肝破裂的主要措施,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轻型单纯肝破裂.
-
实验性肝脏撞击伤的伤情特点及应用99mTcO-4标记红细胞ECT进行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99m锝O-4(99mTcO-4)标记红细胞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ECT)对实验性肝脏创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钢球自由落体复制家兔肝脏撞击伤模型,按氯化亚锡20 μg/kg体重的量从兔耳缘静脉注入亚锡焦磷酸盐溶液,30 min后再注入37 MBq99mTcO-4,使其在体内与红细胞结合,10 min后ECT开始静态采集观察核素显像. 结果 肝脏破裂伤的发生率达100%,肝损伤的主要类型有肝包膜下血肿、肝实质裂伤、肝中心型破裂及肝实质广泛破裂.影像变化主要表现为:(1)肝膈面出现局限性增强区;(2)肝影中部放射性浓聚明显增强,且范围较大或肝影向下扩大;(3)腹腔内片状或大片状异常放射性分布出现.同时,合并心肺损伤的影像与正常影像比较均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增强. 结论 ECT对肝创伤合并心肺损伤有较好的诊断参考价值.放射性核素分布变化与肝损伤类型有较好的相关性.
-
39例严重肝损伤的院内救治
目的 探讨严重肝损伤院内救治的佳措施. 方法 对39例严重肝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损伤程度、血压情况、合并伤、术前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治愈32例,死亡7例,死亡率17.9%.主要死因为大失血和胸部合并伤. 结论 快速有效复苏、缩短术前时间、正确选择手术方式、积极处理合并伤,可提高救治成功率.以间歇性阻断肝蒂后行指捏法肝脏清创止血或清创性肝切除、大网膜或明胶海绵填塞缝合、创口或肝周纱布填塞加肝动脉结扎可作为救治严重肝损伤的主要方法.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4 | 06 |
1990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