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중화검험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2/R
- 国内刊号: 韩锟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NJ001特异性抗原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N J001特异性抗原在肺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3份肺腺癌和46份肺部良性肿瘤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N J001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并用半定量评分法判定结果,比较该抗原的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3份肺腺癌组织NJ001特异性抗原的阳性表达率为84.07%,高于肺部良性肿瘤组的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050,P<0.01).中、低分化肺腺癌的N J001特异性抗原的阳性表达率89.41%,高于高分化者的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09);同时,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J001特异性抗原阳性表达率为91.5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75.51%,(x2 =5.177,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J001特异性抗原表达程度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NJ001特异性抗原高表达是影响肺腺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腺癌细胞NJ001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肺腺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
-
33株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目的 了解我国石家庄地区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石家庄市两家医院成人腹泻患者分离的33株艰难梭菌,并对其进行PCR毒素基因检测、PCR核糖体分型和MLST.采用START2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分离的33株艰难梭菌中共检出10种ST型别(ST2/3/4/35/37/53/54/55/102/172)和12种核糖体型别,其中ST37/S Ⅰ(9/33,占27.3%)和ST54/SⅢ(8/33,占24.2%)是该地区流行的主要型别.ST172是新发现的ST型,已被MLST数据库收录.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中6个ST型(ST2、ST3、ST4、ST53、ST54、ST102)位于一个较大组别,而ST35、ST37、ST55、ST172为零散型别.结论 在石家庄地区医院内成人腹泻患者分离的33株艰难梭菌以ST37和ST54型为主,并且医院间无明显的同源性.
-
原发性高血压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多代谢异常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多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调查.对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诊断为EH的1109例患者住院期间采集病史和经腹部超声检查筛查NAFLD,观察其NAFLD患病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的比例及其与血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多代谢异常的关系,平均(61±11)岁;男567例,女542例.相同时期住院的471例非EH者作为对照组,平均(62±10)岁;男255例,女216例.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EH伴发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 EH患者伴发NAFLD患者发生率为37.3% (414/1109).EH患者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NAFLD组糖尿病(21.0%∶10.8%),BMI(26.90±3.66∶26.35 ±3.56),超重率(71.3%∶62.9%),代谢综合征发生率(59.4%∶44.7%),血清总胆固醇(5.30±1.17∶5.12±1.09),三酰甘油(2.11±1.43∶1.85±1.33),ALT (45.18±37.62∶39.22±32.27)高于非NAFLD组,HDL-C(1.53±0.53∶1.62±0.54)低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NAFLD组的EH患者BMI,超重率,UA,TG,ALT均高于非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糖尿病、总胆固醇、血尿酸水平、BMI是EH患者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H伴NAFLD患者与血脂、血尿酸等多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
串联质谱两种前标本处理法检测新生儿氨基酸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串联质谱两种前标本处理方法(衍生化法和非衍生化法)检测新生儿滤纸干血片上丙氨酸(Ala),精氨酸(Arg),瓜氨酸(Cit),甘氨酸(Gly),亮氨酸(Leu),甲硫氨酸(Met),鸟氨酸(Orn),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缬氨酸(Val) 10种氨基酸水平分布和差异,为实验室开展新生儿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筛查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 方法比较研究.选择2012年1至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滤纸干血片标本,共计4135份.采用衍生化法和非衍生化法及相应试剂盒:(1)同时检测100份新生儿滤纸干血片标本,以配对方式比较10种氨基酸水平之间差异;(2)分别各自检测2000份正常新生儿滤纸干血片标本,了解正常新生儿10种氨基酸水平分布;(3)同时检测经临床确诊的7种氨基酸代谢异常标本35份,验证两种方法临床判断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正常新生儿的10种氨基酸水平经K-S单标本正态分布检验,Z值在1.997 ~6.229之间,呈偏态分布(P<0.01);除Leu和Tyr外,其余8种氨基酸非衍法比衍生法检测浓度低,两种方法检测均值差异,除Met高达47.8%外,其他9种氨基酸水平差异均<10%,平均为7.8%;除Met、Phe和Tyr,两种方法测得的7种氨基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0.5~99.5百分位数建立的10种氨基酸正常参考值范围,衍生法均比非衍法高,平均高25.3%,正常参考值范围有重叠;经临床验证,对于确诊患儿异常指标的检测,两种方法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均能检测出疾病患儿,检出率均为100%.结论 衍生法和非衍法检测多种氨基酸水平有差异,但对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的异常指标的检测结果无差异,对疾病的临床判断无影响;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新生儿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的筛查.
-
自动化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实验的研究
目的 探讨自动化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实验的特异性并进行流程改进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患者血清标本4690份.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4690份血清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初筛,阳性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复检并同时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CMIA初筛与TPPA复检不符的标本进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验证.结果 4690份血清标本经CMIA初筛96份阳性(2.04%).在96份标本中,TPPA复检阳性仅67份(69.79%),RPR检测41份阳性(42.71%).29份标本CMIA阳性而TPPA阴性的标本,FTA-ABS验证结果IgM全部阴性,3份标本IgG抗体可疑阳性、26份IgG抗体阴性.结论 CMIA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时存在假阳性问题,需要改进筛查流程.
-
革兰阴性杆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筛查
目的 从耐亚胺培南革兰阴性杆菌中筛查金属β内酰胺酶(MBL)及1型新德里金属蛋白酶(NDM)-1,为NDM-1携带菌感染的治疗及防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回顾性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0年从7例患者分离的7株耐亚胺培南革兰阴性杆菌进行NDM-1基因筛查,使用亚胺培南-EDTA双协同试验筛查MBL阳性菌株,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NDM-1基因,并将其克隆入pMD-T载体,转化Dh5a,提取重组质粒进行EcoR Ⅰ和Xho Ⅰ双酶切鉴定,并将重组质粒菌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从7株亚胺培南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筛出2株MBL阳性株,分别为1株鲍曼不动杆菌和1株琼氏不动杆菌,其中MBL阳性琼氏不动杆菌PCR扩增出NDM-1目的产物,将NDM-1成功克隆入pMD-T,双酶切鉴定见目的条带,重组质粒测序验证了其为NDM-1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与已知NDM-1基因序列高度一致(99.9%),813碱基中仅第468核苷酸G-A突变,其演绎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NDM-1完全一致,其序列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HQ603057.药敏试验显示此琼氏不动杆菌对除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外的其他所测试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但对替加环素、氟喹诺酮、氨基糖苷类敏感.结论 在住院儿童血液中筛查出携带NDM-1琼氏不动杆菌,提示临床试验室应加强亚胺培南耐药革兰阴性杆菌NDM-1基因的筛查,为NDM-1携带菌感染的治疗及防控提供试验依据.
-
常见食物过敏原sIgE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怀疑食物过敏患者常见食物过敏原sIgE阳性分布特征及过敏原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怀疑食物过敏的854例患者,使用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血清进行7种食物过敏原(牛奶、蛋清、蛋黄、虾、蟹、花生和大豆)sIgE抗体检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各过敏原sIgE组问阳性率差异.结果 7种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分别是39.3%(283/720)、36.3%(216/595)、9.8%(28/285)、21.2%(36/170)、24.3% (17/70)、14.8% (9/61)和10.0% (5/50).在同时检测蛋清和蛋黄sIgE的282例患者中,蛋清sIgE阳性率[59.6%(168/282)]远高于蛋黄阳性率[9.2% (26/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1,P<0.01).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不同(牛奶x2 =792.88,蛋清x2=658.21,P均<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牛奶和蛋清sIgE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而且牛奶和蛋清sIgE 4级及以上患者只占阳性患者的1.08% (2/186)和1.12%(2/178).在同时检测528例患者牛奶和蛋清两种sIgE中,两者同时阳性为26.9%(142/528),两者血清sIgE水平中度相关(rs=0.758,P<0.01).同时检测64例患者虾和蟹的sIgE,两者同时阳性16例,两者血清sIgE水平高度相关(rs=0.973,P<0.01);同时检测34例患者花生和大豆sIgE,两者同时阳性2例,两者血清sIgE水平高度相关(rs=0.879,P<0.01).结论 蛋清是鸡蛋过敏的主要过敏原.虾和蟹,花生和大豆的sIgE相关性极高,可能因为具有同源性的缘故;蛋清和牛奶虽然不是同源食物,但两者血清sIgE水平呈中度相关,提示患者常常会对牛奶和蛋清存在共同致敏.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以及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确诊的180例急性IS患者,按梗死灶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组(57例)、中梗死灶组(63例)、小梗死灶组(60例);同时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FFA、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水平,利用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载脂蛋白A1 (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对FFA水平与IR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FFA与HOMA-IR的关系分析.同时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S患者血清FFA、FINS、FBG、FIB、TG、TC、LDL、APOB及HOMA-IR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DL、APOA1水平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IS患者血清FFA、FINS、HOMA-IR、FBG、TG、TC、HDL、LDL、APOA1、APOB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有关,大梗死灶组FFA、FINS、HOMA-IR、FBG、TG、TC、LDL、APOB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HDL、APOA1水平低于中、小梗死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IS组内,血清FFA水平与FINS、FBG、HOMA-IR呈正相关(r=0.870、0.497、0.792,P<0.001);与年龄不相关(r=0.008,P>0.05).在IS组内,以HOMA-IR为因变量,FFA、FINS、FBG、TG、TC、HDL、APOA1、APOB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除FINS、FBG、TC、LDL、APOB外,FFA也是HOMA-I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S患者FFA升高,FFA水平与IR存在相关性,FFA是IS患者IR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三种不同技术原理的第4代HIV诊断试剂的临床检测性能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3种HIV第4代抗原/抗体联合诊断试剂针对HIV早期感染者标本、国际血清盘标本及临床常规标本的检测性能.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09至2011年沈阳市男男同性恋人群随访中发现的HIV早期感染者标本37份、4套美国BBI公司、NABI公司和英国NIBSC的不同类型国际血清盘标本66份以及703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0月间常规就诊患者的HIV筛查标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试验(CLIA)、电化学发光试验(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种HIV第4代血清学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比较3种试剂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通过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份早期HIV-1感染者标本及22份HIV-1阳转血清盘标本中,ECLIA和CLIA试剂的敏感性均为96.61% (95% CI 91.5% ~ 100.0%),高于ELISA试剂的敏感性83.93%(95% CI 75.0% ~92.9%)(x2=5.341,P<0.05);3种试剂对12份不同亚型的抗体血清盘标本的敏感性:ECLIA试剂>ELISA试剂>CLIA试剂;3种试剂对25份不同亚型的病毒裂解物血清盘标本的敏感性:CLIA试剂>ECLIA试剂>ELISA试剂;3种试剂对7份P24抗原定量血清盘标本的检出下限分别为:CLIA试剂0.705 IU/ml,ECLIA试剂0.843 IU/ml,ELISA试剂6.691 IU/ml;703份临床常规筛查标本中,3种试剂的特异性分别为100% (CLIA)、99.86% (ECLIA)和99.71% (ELI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结论 HIV第4代CLIA和ECLIA血清学诊断试剂的检测敏感性优于ELISA试剂,其检测特异性未受到临床常见干扰因素的影响,两者更适用于临床常规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的HIV早期感染的筛查.
-
从ISO 15189∶2012与ISO 15189∶2007的比较看国际对医学实验室要求的新变化
ISO 15189: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于2012年11月1日发布,替代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研究新旧标准的变化,有利于医学实验室、监管机构、认可机构各方了解和理解新的国际要求,不断改进实验室的管理,以持续符合国际标准要求.本文深入分析新标准内容的重要变化,以帮助各方正确理解并更加有效地应用新标准,从而满足实验室建设、管理、认可等的新要求.
-
利用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实现床旁血糖仪和血气分析仪的标准化管理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床旁检验(POCT)项目已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大多数医院的POCT仍以血糖仪和血气分析仪为主.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解决因人员素质差异、仪器维护缺乏、试剂管理不当、质量控制缺失、结果报告方式不规范等原因引起的检测质量下降,提升POCT的品质,达到规范化管理和同质化服务的目的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对POCT进行基线调查,找出POCT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6项改善重点,并针对这些要素导入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理论,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归纳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
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建设
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是实现临床实验室全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应用、普及和升级提高,尽快建立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建设规范非常重要.本文根据现代化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结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建设做一探讨.
-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结直肠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质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含量变化,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研究中.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败血症伴肝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类鼻疽的病原菌,该菌于1912年在缅甸仰光发现,归为假单胞菌属,又称类鼻疽假单胞菌,主要存在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土壤中,人类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带菌的土壤或水源引起感染,也可通过吸入或食入污染物而导致感染.感染后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现报道1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败血症伴肝脓肿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关键词: -
PCR在临床分枝杆菌菌型初筛中的应用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的统称,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系由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肆虐,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在这些人群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更进一步引起医学界对非结核分枝杆菌问题的关注[1-2].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具有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似的临床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损害,在无菌种鉴定结果的情况下,与结核病难以鉴别[3].许多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天然耐药,不同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对药物敏感性亦不相同,治疗方案应根据菌种而定.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定分枝杆菌菌种对于疾病诊断、治疗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两种中国人罕见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分析
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所致的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世界上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也是我国南方各省常见、危害大的遗传病,其遗传基础主要为β-珠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此外亦有碱基的插入和缺失.目前常规的试剂盒只能检测17种常见的β-地贫基因突变,由于β-地贫存在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对于少见或者新发突变存在漏诊的风险.本研究在我院进行产前地中海贫血筛查的人群中,发现了2种在中国人中罕见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明确了基因突变位点,结果有助于地贫的筛查、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
关键词: -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KI多瘤病毒的检出和鉴定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科常见的一类疾病,大部分由病毒引起[1],虽然近些年不断有新的呼吸道病毒被发现,但仍有部分呼吸道疾病不能明确病因.2007年瑞典科学家Allander等[2]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胃肠炎患者的粪便中发现了KI多瘤病毒(KI polyomavirus,KIPyV).自此以后,世界上其他不少国家和学者都先后开展了KIPyV的检测工作,我国已有报道从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标本中检测到该病毒[3-6].但天津地区关于KIPyV的检测还未见报道,故我们收集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标本进行KIPyV检测,以了解KIPyV在天津地区的检出和遗传变异情况.
关键词: -
血红蛋白分析的方法学评价
血红蛋白病是由于正常血红蛋白比例失衡或异常血红蛋白出现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血液病.血红蛋白分析对该病的筛查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从20世纪初开始,新的血红蛋白分析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琼脂糖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质谱法也逐渐开始被应用.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合理的联合使用能够使得血红蛋白分析更加科学可靠.
-
病原体特异性IgM定性检测试剂的技术要求
以国家药监部门的法规要求为依据,综合病原体特异性M型免疫球蛋白(IgM)抗体检测试剂的产品特征、预期用途等技术要求,并结合近年来在体外诊断类(IVD)产品技术审评工作中的经验,探讨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定性检测试剂注册申报的技术要求,为此类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申报提供建议.
-
标本质量控制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证明,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中,正确采集标本在整个质控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患者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已成为抢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临床监测指标,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有很重要的意义[4].危重患者因病情危重,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常需要多次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因此,做好患者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是血气分析结果的有力保证,也为临床指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过程中,气泡、采血位置、肝素浓度以及标本的送检时间等均为影响血气标本分析结果的因素.
关键词: -
血清唾液酸临床应用价值和临床研究中应重视的问题
本文论述了血清唾液酸的生理机制、临床研究、应用价值及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现状,讨论了血清唾液酸检测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变等重大疾病筛查、普查、人群健康体检等领域应用的特性.通过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为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监测提供更好的辅助诊断措施.
-
POCT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建议
近年,随着床旁检验(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检验医学应用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如何制订适应POCT特点的,严格而规范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POCT结果的准确性,是POCT模式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对POCT的质量控制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多误区和认识上的不足.POCT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质量管理不同于以往常规的实验室检测的质量管理,它是检验医学领域一个新兴的,缺乏成熟经验,需要各方共同探讨和摸索的特殊形式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 -
品质精进的检验科管理
笔者受清华大学医院建设指挥部派遣到我国台湾的林口长庚医院(简称林长医院)检验医学科接受为期2个月的管理培训.林长医院检验医学科在大陆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共有240名工作人员,科室早在2003年10月就通过了美国病理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的认证.经过十年的实践,通过不断诠释CAP评审标准的内涵,并结合台塑企业的管理经验,逐渐形成优秀的管理品质.笔者在培训期间,通过近距离观察,体会到该科对检验质量的不懈追求,围绕病患优先的服务理念,综合利用资讯手段与其他新技术、新理论,持续改进服务.特做如下介绍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 -
梅毒检测方法的现状
梅毒是一种全球分布的系统性性传播疾病.梅毒的病原体是苍白螺旋体(Treponemia pallidum,TP).人是梅毒的惟一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3种.梅毒可侵犯人体全身器官,临床表现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既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又可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1].据WT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的梅毒新发病例,近年在我国梅毒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1993年每100万人的梅毒总发病数不到2例,而到2005年每100万人中仅一期和二期梅毒发病率就可达57例[2].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中国不到1h就增加1例先天性梅毒[3].这些研究报道已清楚地表明,梅毒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关键词: -
胱抑素C国家标准物质的研制
目的 研制胱抑素C标准物质.方法 前瞻性研究.以重组人胱抑素C抗原为原料进行稀释、无菌分装制得;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均匀性和稳定性测试;由6家实验室在严格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采用经广泛认可的免疫比浊分析法,与国际标物ERM-DA471进行比较,得到所研制标物的量值;按照文件EP14《基质效应的评价》测试该候选标物及其生理盐水稀释液的互换性.采用Excel 2007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候选标物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2~8℃密封保存可稳定6个月,常温和37℃密封保存可稳定30 d,开瓶后2~8℃冷藏可稳定30 d,终定值结果为(4.47 ±0.25) mg/L(包含因子k=2),该候选标物或其生理盐水稀释液在所评估的10个常规测试系统上具有互换性.结论 该标准物质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要求,可用于该项目的质量评价和控制.
年 | 期数 |
2019 |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