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d@vip.163.com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五联检试剂盒用于阴道炎诊断的研究

    作者:付光宇;杨红云;刘志磊;王则宇;姜鹏;王中全

    目的 观察五联检试剂盒在阴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同时应用五联检试剂盒及常规镜检法对31 7例育龄期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检测,并以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五联检试剂盒对乳酸杆菌的检出率为77.92%,常规镜检法为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念珠菌、阴道毛滴虫、白细胞及厌氧菌的检出率与镜检法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联检试剂盒用于阴道炎的诊断效果与常规镜检法相当,但具有简便、快速的优势.

  • HBsAg、HSV-2gD双抗原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郑绮菡;王玉;焦凤萍;于爱莲;于广福

    目的 利用简并引物PCR法及重叠PCR法构建HBsAg(S),HSV-2gD模拟抗原表位P6及天然抗原表位NP6,IL-18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表达能力进行鉴定,为后期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简并引物PCR法扩增IL-18-P6(包括P6-IL-18)片段及IL-18-NP6(包括NP6-IL-18);根据GenBank(FJ589066.1)公布的S基因设计引物,扩增获得含有重叠区的S片段(包括S1,S2,S3,S4);采用重叠PCR法扩增三基因融合片段IL-18-P6-S,IL-18-NP6 S,S-P6-IL-18和S-NP6-IL-18,经纯化回收后将其克隆到原核载体pMD 18-T simple vector中,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IL-18-P6-S,pcDNA3.1-IL-18-NP6-S,pcDNA3.1-S-P6-IL-18和pcD-NA3.1-S-NP6-IL-18,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有双抗原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18-P6-S,pcDNA3.1-IL-18-NP6-S,pcDNA3.1-S-P6-IL-18和pcDNA3.1-S-NP6-IL-18.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HO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浆中有黄绿色荧光.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18-P6-S,pcDNA3.1-IL-18-NP6-S,pcDNA3.1-S-P6-IL-18和pcDNA3.1-S-NP6-IL-18能在CHO细胞中有效表达.

    关键词: 重叠 PCR HBsAg HSV-2gD IL-18
  • 新孢子虫NcSAG4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作者:李赫;丁鹤;李建华;刘畅;宫鹏涛;王伟利;杨举;张国才;张西臣

    目的 构建新孢子虫NcSAG4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 (DE3)中表达.方法 根据新孢子虫NcSAG4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新孢子虫总核酸为模板PCR扩增目的片段,与pMD-18-T连接,构建克隆载体pMD-NcSAG4,经双酶切后回收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GEX-T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NcSAG4,用IPTG诱导,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新孢子虫NcSAG4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GEX-Nc-SAG4;SDS-PAGE电泳显示,在IPTG诱导下阳性菌高效表达了分子质量单位为18.79 ku的蛋白质;Western blot显示表达产物可被抗新孢子虫的多克隆血清识别.结论 成功构建了NcSAG4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为建立经济、实用的诊断新孢子虫病的ELISA方法奠定了基础.

  • 辽宁省普马拉病毒检测及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耿英芝;姚文清;刘芸;孙英伟;王博;韩仰欢;李鑫;陈静乙;赵卓

    目的 研究辽宁省境内棕背(鼠平)体内普马拉病毒(PUUV)的基因特征及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辽宁省抚顺和本溪地区棕背(鼠平)的肺组织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PUUV抗原,RT-PCR方法扩增标本中PUUV S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采集38份棕背(鼠平)肺组织标本,IFA检测PUUV抗原阳性2份,RT-PCR扩增PUUV S基因阳性4份,测序表明均为PUUV特异性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本次检出的抚顺和本溪病毒株与吉林省的抚松株属于同一亚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5.2%~96.9%,在进化树上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在亲缘关系上与日本PUUV株较近.结论 辽宁省可能存在PUUV的一个新亚型.

  • 青海省果洛州儿童感染棘球蚴血清学调查

    作者:李俊;伍卫平;王虎;韩秀敏;马霄;蔡辉霞;张静宵;刘玉芳;苏国明;赵延梅;王永顺;刘海青;周晓农;曹建平

    目的 了解和分析青海省果洛州5个县儿童棘球蚴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青海省果洛州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5个县37个乡(镇)的43所学校全部6~12岁学生7 445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结果 果洛州儿童抗棘球蚴血清总阳性率为21.24%(1581/7445),其中阳性高的乡(镇)是玛沁县下大武乡,为45.04%(59/131),低的是斑玛县江日堂乡,为4.82%(8/166);阳性率高的县是玛沁县,为24.25%(381/1571),斑玛县低,为15.13%(149/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163,P<0.01);男生和女生的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95%(779/3719)和21.52%(802/3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2,P=0.542);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91,P=0.046).人均羊饲养数与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351,P<0.05),户均养犬数与儿童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 青海省果洛州儿童棘球蚴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并存在地区差异;羊饲养量及养犬数与儿童棘球蚴抗体阳性率相关.

  • 登革2型病毒贵州分离株NS1部分基因原核表达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作者:朱海东;左丽;任丽娟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DENV-2贵州分离株NS1部分序列表达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以研究其功能.方法 合成DENV-2 M株NS1部分基因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 (DE3);用IPTG诱导表达,Ni柱亲和层析纯化、回收融合蛋白;用纯化融合蛋白免疫BALB/c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 原核表达了NS1部分序列融合蛋白,并获得了其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为1∶800.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能被His标签抗体识别.结论 DENV-2M株NS1部分序列表达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效价和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DENV-2M株NS1部分序列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 汉坦病毒群CODEHOP 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胡群;马思杰;王静;倪红霞

    目的 建立一种能对汉坦病毒群进行快速检测的CODEHOP引物RT-PCR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发表的不同汉坦病毒L基因组氨基酸序列,利用CODEHOP方法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快速检测汉坦病毒群所有病毒的方法,并通过对标准毒株的检测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对汉坦病毒进行特异性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和序列与预期结果相符,对汉坦病毒核酸的小检出量为10 pg.结论 建立的CODEHOP RT-PCR方法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汉坦病毒群的检测.

  • 弓形虫P30基因—乳酸乳球菌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

    作者:易艳军;许丽芳;周支香;杨秋林

    目的 构建表达弓形虫昆山分离株P30基因的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L2-Ps-P30-T,并在乳酸乳球菌中表达P30蛋白.方法 用BamH Ⅰ/Xho Ⅰ将P30从质粒pSK-P30中切出并克隆至质粒pSK-PsT,构建pSK-Ps-P30-T质粒;用PvuⅡ将表达元件-Ps-P30-T-从pSK-Ps-P30-T质粒中切出,以相同的酶切位点导入大肠埃希菌与乳酸乳球菌穿梭质粒pTRKL2,构建L2-Ps-P30-T质粒;通过电转化将L2-Ps-P30-T导入乳酸乳球菌中,以Western blot鉴定P30蛋白的表达.结果 酶切及PCR鉴定质粒L2-Ps-P30-T构建正确,并在乳酸乳球菌中表达能被弓形虫病患者血清识别的分子质量单位为30 ku的蛋白.结论 重组载体L2-Ps-P30-T构建正确,电转化入乳酸乳球菌后能表达具有反应原性的P30蛋白.

  • 蓝氏贾第鞭毛虫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重组蛋白复性方法比较

    作者:张霞;巨红妹;王云华;李雅杰

    目的 采用3种不同复性方法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Gl)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GlSir2),并比较3种方法的复性效率,为研究其活性和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表达并纯化GlSir2的包涵体,分别采用稀释复性、透析复性和柱上复性等3种方法对GlSir2包涵体进行复性,并通过检测复性蛋白的活性,比较3种复性方法的特点.结果 蛋白活性回收以柱上复性较高,为1 712 Flu,透析复性和稀释复性法分别为758 Flu和206 Flu.结论 3种复性方法均能获得有活性的融合蛋白GlSir2,其中以柱上复性方法处理的蛋白活性回收值高.

  • 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系

    作者:朱冬林;吴雪琼;席云;钟逾;张俊仙;安慧茹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肝损害组),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60例(无肝损害组),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NAT2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筛选出的10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位点中,NAT2启动子区域rs4646243的T等位基因和rs4646246的A等位基因构成的突变纯合及杂合基因型均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保护性有关联,rs1115784、rs1041983和rs1799930的纯合突变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风险相关联,其中rs1041983和rs1799930的突变纯合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高度关联.在10个标签SNP位点中发现2个单体域,位于单体域1的单体型‘TGAA’和位于单体域2的单体型‘TAG'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联.在NAT2基因上还发现2个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保护性的单体型:位于单体域1的单体型‘CGGG’及位于单体域2的‘CGG’.结论 汉族人群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检测NAT2基因及单体型,可以在抗结核治疗前筛选出肝损害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

  • 湖北地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NA和M基因特性分析

    作者:李静;方斌;刘琳琳;叶国军;邓渠;霍细香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00年以来甲型流感病毒株神经氨酸酶(NA)和M基因特性,以及耐药性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 从2000~2008年临床样品中分离毒株,运用RT PCR扩增NA和M基因,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利用DNAStar软件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流感疫苗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对NA和M基因重要功能性位点和耐药性位点进行分析,利用Mega软件进化分析.结果 2000~2008年临床样品流感病毒分离株的NA和M基因与同年疫苗株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6%~99.7%和96.6%~99.6%,分离株NA基因中潜在的抗原性位点和糖基化位点与2000~2008年疫苗株基本相同,与2009年疫苗株有一定差异.NA基因未发生耐药性突变,但M基因在2005年以后的分离株中发生了S→N突变.NA和M基因进化分析表明不同年份分离株呈现出不同的亲缘关系.结论 湖北省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与2000~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疫苗毒株有高度同源性,但与2009年疫苗株有所不同,未出现达菲类药物抗药性位点的核苷酸突变,但2005年后的分离株在M基因上均发生金刚烷胺类耐药性突变.NA和M基因进化树中可以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化关系在时间(年)上具有聚集性.

  • 黄藤素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陈熙;杨立军;周本江

    目的 体外测试黄藤素的抗阴道毛滴虫活性.方法 设计实验组、已知疗效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溴甲酚紫比色法及酶标仪体外测定药物作用于阴道毛滴虫后不同时间、不同药物浓度的培养基A490值,经线性回归分析,绘制IC50曲线图,进行药效学比较分析.结果 体外培养2h,甲硝唑阴道毛滴虫药效较黄藤素快;第4 h~12 h,两种药物的IC50值较接近,此时段内两种药物的抗滴虫药效相当;第24 h,黄藤素的IC50值为6.64 μg/ml,低于甲硝唑的IC50值(9.53 μg/ml);第48 h,甲硝唑的IC50值下降至5.38 μg/ml,黄藤素的IC50值为6.95 μg/ml.结论 黄藤素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活性与甲硝唑相当,是一类理想的抗阴道毛滴虫候选药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 Der f1血清特异性IgE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王运刚;周鹰;马桂芳;杨李;崔玉宝

    目的 利用粉尘螨变应原第1组分重组蛋白rDer f 1建立特异性IgE ELISA检测方法,并对哮喘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方法 以rDer f 1为包被抗原,分别建立间接ELISA法和亲和素(一)生物素复合ELISA (ABC-ELISA)法,检测Der f 1特异性IgE阳性标准血清和39例哮喘患者血清中的Der f 1特异性IgE,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间接ELISA法和ABC-ELISA法检测Der f 1特异性IgE的适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倍数均为15 μg/ml和1:2,间接ELISA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人IgE抗体适宜稀释倍数为1∶1 000,ABC-ELISA法生物素标记抗人IgE抗体和HRP标记亲和素的稀释倍数分别为1:1 000和1:2 000.用间接ELISA和ABC-ELISA检测IgE的灵敏度分别为0.68 U/ml和0.73 U/ml,检测患者血清中Der f 1特异性IgE的阳性率分别为92.3%和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重组变应原rDer f 1的ELISA法检测粉尘螨特异性IgE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用于螨过敏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 并殖吸虫性胸腔积液181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敬如;张锡林;陈琳

    对181例有胸腔积液的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胸水均为渗出性,双侧胸腔积渡35例,右侧胸腔积液89例,左侧胸腔积液57例,胸水呈草黄色117例,血性41例,胸膜改变109例,肺纹理增粗或紊乱97例.87.3%(158例)患者有食溪蟹、饮溪水史.病例均采用吡喹酮治疗,25 mg/kg体重,3次/d,口服,5d为一疗程.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加抽胸水,配合抗炎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1~2月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胸腔积液消退.

  • HIV/AIDS初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新进展

    作者:代丽丽

    1996年以来,HIV/AIDS的治疗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近年来,一些ART新药上市,且在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新的指南,就这些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HLA、细胞因子与丙型肝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芳;张跃新;鲁小擘;丁剑冰

    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丙型肝炎作为慢性肝炎之一其危害不亚于乙型肝炎,其主要原因是感染早期临床症状较轻,患者一般不会引起注意,一旦感染后极易慢性化且易转化成肝硬化和肝癌,预后较差.研究影响丙型肝炎转归的相关因素,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和细胞因子对疾病的影响,有助于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情的控制.

  • 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孙晓东;邓艳;王剑;杨捷;张军;赵晓涛;梁桂亮;魏春;Lasi Ja-hkawn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在中缅边境(西段)整群随机抽样中国盈江县那邦镇2个自然村和缅甸拉咱市4个自然村,对调查村内的居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收集粪便标本用ELISA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E.h),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中缅居民903人,E.h总感染率为15.2%;其中,中方居民286人,E.h感染率为11.9%;缅方居民617人,E.h感染率为16.7%,中缅居民E.h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x2=3.51,P=0.06).单因素分析表明民族、用手抓饭、喝生水和使用厕所类型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抓饭和使用厕所类型(公厕)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流行严重,中方居民使用公厕和缅方居民用手抓饭是阿米巴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 医院就诊患者华支睾吸虫感染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胡缨;黎学铭;卢作超

    目的 了解医院就诊患者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1年17 584例就诊患者进行粪检,并分析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者的感染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受检者中华支睾吸虫感染2 043例,感染率11.62%,其中男性感染率为18.74%,女性为2.99%,男性显著高于女性(x2=1052.15,P<0.01),30~岁组感染率高,为22.15%;民族分布以壮族感染率高,为29.98%;职业分布以农民感染率高,为20.06%;有明显症状者1 735例(84.92%);实验室辅助检查中,74.94%感染者(1531例)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83.95%(1 715例)感染者有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中62.41%有明确的食鱼生史,29.86%食过半生鱼虾.结论 医院就诊者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感染人群分布有明显差异性,应针对易感人群加强宣教等防治工作;对有食鱼生史且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谷氨酰转移酶增高患者,应粪检虫卵,以免漏诊.

  • 呼吸科住院患者痰液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作者:李章生;沈璐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医院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 分离送检痰液病原菌,采用API系统鉴定菌种,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对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变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1年呼吸科送检痰标本1 560份,检出病原菌501株,检出率32.12%,其中革兰阳性菌184株,占36.72%,革兰阴性菌296株,占59.08%,真菌21株,占4.19%.分离菌株数居前4位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98株)、肺炎克雷伯菌(81株)、金黄葡萄球菌(78株)和大肠埃希菌(61株).革兰阴性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苯唑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较低,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呈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病原菌的耐药率2011年高于2010年.结论 呼吸科痰液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离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明显,且呈逐年升高趋势.

  • 2007~2010年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杨山虹;刘琪;梁培松;彭祖旺;胡文波;卢兰芬;孙各琴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 163株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MIC值.结果 1 16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自尿液402株(占34.57%),血液228株(占19.60%),痰液197株(占16.94%).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8.6%、90.9%和95.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为70%~90%;对氨曲南的敏感率为54.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50%以下.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治疗时应根据耐药特点及菌种间的耐药性差异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方案.

  • 3种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桔红;张凌玲;祖英秋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3种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12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3种血清心肌标志物的浓度,比较其对AMI诊断的性能价值.结果 120例心肌梗死患者在胸痛发作6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81.4%、60.5%和97.7%,以MYO浓度升高快,出现早;发病6 h~24 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99.0%、79.4%和79.0%,以cTnT浓度稳定;在发病8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性分别为91.0%、70.0%和99.0%,特异性分别为100%、91.0%和79.0%;漏诊率分别是9.0%、30.0%和1.0%;误诊率分别是0、9.0%和21.0%.结论 cTnT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是早期诊断AMI的“金指标”,MYO可作为AMI的过筛,三者结合可提高早期AMI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病情的分析.

  • 新时期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作者:崔晶;姜鹏;王中全

    由于生源不足,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病原生物学研究生招生困难,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不能完全满足寄生虫病防治的要求.在近年来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讨,重点讨论了如何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希望能为新时期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提供依据.

  • 寄生虫学实验课程中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作者:杨青;郭淑玲;袁方曙;何深一

    在山东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开展PBL教学,围绕寄生虫病案例展开讨论.PBL教学结束后,设计调查问卷,从学习形式、学习内容、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PBL教学的效果并广泛征求改进意见.结果表明,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双师制”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杨李;王运刚;霍江华;崔玉宝

    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双师制教学方法效果评价.双师制教学组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微生物学检验》实行双师制教学有助于提高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 山东省2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报告

    作者:肖婷;魏艳彬;刘凡;李瑾;黄炳成;王用斌;张本光;尹昆;孔庆安;于振华;李继民;李登俊;马巧荣;付婷霞;魏庆宽

    本文报告了2例国外输入卵形疟病例.两患者均为非洲几内亚务工返乡人员,回国后数月因发热、乏力而就医.入院血膜镜检见多期卵形疟疟原虫,环状体较粗大,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颗粒较粗;受染红细胞明显变形,呈多种不规则形状,具备卵形疟原虫特点.PCR基因产物约800 bp,与卵形疟相符.对两患者应用蒿甲醚肌注和伯氨喹口服规范治疗,分别于7d、10 d痊愈出院.

  • 白天挤粘法检测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效果分析

    作者:张军;王伟;傅皓;宋辉;王耀辉;王国英

    目的 分析白天挤粘法检出蠕形螨感染的情况.方法 采用挤粘法对4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蠕形螨检查,在显微成像系统下观察并记录拍照,同时调查受检者个人卫生习惯.结果 434名学生中158人感染蠕形螨,感染率为36.41%,男生感染率为26.79%,女生感染率为42.48%,女生显著高于男生(x2=9.64,P<0.01);毛囊蠕形螨面部感染率(69.62%)高于皮脂蠕形螨(17.09%)(x2=44.38,P<0.01);卵检出率19.60%,高于常规检查方法的卵检出率.检出的螨虫在透明胶纸上保存时间较长,20 d左右蠕形螨的形态依然清晰可辨.结论 白天挤粘法取材方便快速,操作简单,观察标本时间足够,适合临床检验和大样本人群普查.

  • 3种复苏方法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存活的影响

    作者:陈华;杨恒林

    目的 观察3种复苏方法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存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恶性疟原虫FCCSM/YN株作为虫源,使用3种复苏液,参照体外培养方法并作改进进行复苏试验,计算红细胞原虫感染率和存活率.结果 3种复苏方法中,方法I、Ⅱ和Ⅲ24 h疟原虫存活率分别为11.32%、29.17%和40.00%;48 h疟原虫存活率分别为16.39%、30.36%和46.70%;72 h疟原虫存活率分别为20.59%、37.75%和57.09%;复苏方法Ⅲ恶性疟原虫存活率较高.结论 复苏方法Ⅲ的复苏效果较好,适于恶性疟原虫的复苏.

中国病原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