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83
  • 曾用名: 创伤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1枚与2枚骶髂螺钉固定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稳定性比较

    作者:苏柯;刘颖;彭阿钦;张英泽

    Tile C1型骨盆骨折是指半侧骨盆前后环均受损,患侧在垂直和旋转方向均不稳定[1].据文献报道,对该型骨折,单一使用外固定很难维持其稳定性.在内固定的治疗方法中,骶髂螺钉具有固定可靠、可经皮微创操作等优点[2-6].但在固定骶髂关节时,使用1枚还是2枚螺钉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2].笔者旨在通过力学试验,测试模拟人体站立位时,骶髂关节1枚或2枚螺钉固定对骨盆稳定性的影响,为治疗骨盆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 关节镜下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远期临床比较

    作者:孙磊;吴波;田敏;张磊

    目的 评估比较关节镜下保留与切除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的技术方法 与远期临床效果. 方法 自1999年10月至2005年5月采用经典的经胫骨技术,常规切除ACL残迹,4股胭绳肌腱移植物重建ACL术87例.自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采用由外向内建立骨隧道,保留ACL残迹,4股胭绳肌腱移植物重建ACL术221例.仅选择两种手术处理中单纯ACL重建,并有完整3年以上随访记录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保留残迹组66例,切除残迹组39例.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为36~ 60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资料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损伤至手术时间、关节不稳定程度、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资料比较,两组双侧股部周径差值、两组Lachman试验稳定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残迹组的关节活动度优于切除残迹组(P<0.05),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切除残迹组(P<0.05),前抽屉试验稳定性显著优于切除残迹组(P<0.05),轴移试验稳定性显著优于切除残迹组(P<0.05),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 IKDC)评级显著优于切除残迹组(P<0.05). 结论 关节镜下由外向内建立骨隧道、保留残迹ACL重建术的远期临床效果,包括关节稳定性和关节功能,优于经典的经胫骨技术、切除残迹ACL重建术.

  • 股骨滑车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旋转截骨轴线的可靠性评估

    作者:孙荣彬;王禹基;徐南伟

    目的 研究股骨滑车轴( trochleare line,TL)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标志的可靠性. 方法 对89例正常成人膝关节CT扫描,在横断面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和TL.测量T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TSA)、TL相对于PCL旋转的角度(TPA)、PC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PCA),比较它们相对STEA的可靠性. 结果 TSA为(6.77±3.12)°、TPA为(4.22±2.64)°、PCA为(2.95±1.77)°,三种角度2×2析因分析性别、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 HC=66.837,P<0.01)结果 提示三组角度总体分布不同.TSA的变异系数较小,但标准差较大(3.12°).结论 TL仅可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对位的辅助性标志.

  • 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下丘脑NMDA受体NR1和NR2B亚基的表达

    作者:周济;顾晓红;李兵;王昊;杨华江;张云东

    目的 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下丘脑N-甲基-D-天冬氨酸(N- methyl -D -aspartic acid,NMDA)受体NR1及NR2B亚基表达的变化,探讨严重烧伤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hypothalamus - pituitary - adrenal,HPA)轴活化状态发生变化的机制.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烧伤组(包括伤后6,24,48 h组),并建立30%体表面积背部皮肤Ⅲ度烧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下丘脑组织中NMDA受体NR1、NR2B亚基表达的变化. 结果 大鼠在严重烧伤后HPA轴活性显著增强,血清皮质醇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在伤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血清皮质醇在伤后6h达到高峰,伤后48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SP)、舒张压(DP)、左心室收缩压(LVSP)均在伤后6h显著下降,其中SP、DP在伤后48 h时仍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显示,烧伤各组NR1亚基表达增加,伤后24h达到高峰(1.12±0.27),与对照组(0.45±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R2B亚基的表达明显减少,6h为明显(0.65±0.21),与对照组(1.38 ±0.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恢复到伤前水平(1.25±0.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室旁核(hypothalamus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获得与Western blot相一致的结果 . 结论 下丘脑NR1及NR2B亚基长时间的可塑性变化可能是严重烧伤后早期HPA轴活化状态发生变化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烧伤 下丘脑 应激
  • 高选择性神经损伤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赵学凯;梁自乾;张宪发;丁华荣;韦俊;黄新稿

    目的 建立大鼠高选择性神经损伤联合皮肤缺损模型,研究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只.包括A组:后根感觉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B组:前根运动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C组:假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伤后2,7,14,21 d测定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伤后1,3,7,14 d取创面皮肤组织采用RT -PCR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mRNA的表达情况;3,7,14,21 d取创面皮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cl -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伤后2dA、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B组(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d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A、B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dB、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A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组均可见CGRP mRNA的表达,并逐渐增强,伤后1,3dB、C组表达均较A组高(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7dC组>B组>A组(P<0.05);14 d B组>A组>C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伤后3d各组Bcl -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dC组表达较A、B组强(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dC组>B组>A组(P<0.05);21 dB组表达高于A、C组(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感觉神经纤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较运动神经纤维显著,神经损伤(尤其是感觉神经)不利于创面愈合,完整的神经支配是创面正常愈合的必需条件.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综合救治策略进展

    作者:赵小纲

    骨盆骨折是交通伤与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损伤之一,伤后24 h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失血[1,2].随着损伤程度的增高,死亡率不断升高,可达18%~40%[3,4].钝性伤导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为低血压≤90 mm Hg(1 mmHg=0.133 kPa),并伴有需要大量输血(伤后6h内需要输注4~6U或以上浓缩红细胞)、显著的碱缺失(≤-6 mmol/L)或两者兼有[5].其处理充满挑战,也存在争议.处理的关键在于要明确出血部位并控制出血.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急诊综合救治策略包括救命性手术、损伤控制复苏、早期骨盆稳定等关键性决定等内容.笔者根据临床开展的工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四肢脱套伤的治疗进展

    作者:芮晶;劳杰

    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及工厂机械事故中.近年来,随着交通业的发展,由汽车碾挫伤而致的四肢皮肤片状、脱套状及潜在性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的病例日渐增多.该类损伤伤情严重、合并伤多及创面污染严重,如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外露,或合并骨、肌腱等深部组织的损伤.进而并发感染、畸形愈合甚至肢体功能障碍,Ⅱ期修复困难,甚至后期需要截肢,是临床上处理较棘手的问题.现将近五年国内外关于四肢脱套伤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治疗的新进展.

  •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早期干预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国一;包映晖;梁玉敏;潘耀华;丁圣豪;江基尧

    目的 观察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早期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5 - 2011年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昏迷时间>2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常规治疗(治疗组),治疗时间>2周.观察患者对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的治疗依从性以及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情况. 结果 共纳入465例患者,完成治疗疗程437例,其中治疗组221例,对照组216例,治疗期间无电刺激相关并发症出现.脑血流灌注及脑干诱发电位检测提示治疗组出现明显改善.386例患者获得伤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患者(204例)意识清醒122例,微意识状态46例,植物状态36例;对照组(182例)意识清醒84例,微意识状态40例,植物状态58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意识恢复清醒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植物状态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微意识状态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是适宜在颅脑损伤早期昏迷阶段应用的昏迷促醒手段.

  • 经颅多普勒结合CT血管造影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

    作者:李敏;王玉海;蔡桑;杨理坤;朱军;王剑超;陈磊;张春雷;蔡学见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管形态及血流变化,探讨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 Dopple,TCD)超声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作用. 方法 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TCD动态监测,并使用128层螺旋CT行头颅CTA动态检查.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TCD、CTA显示脑血流及血管形态均发生改变.CTA显示以血管移位或狭窄为主者,TCD波谱多呈高阻力型改变,手术疗效良好;血管痉挛者,频谱呈高阻力型(手术疗效相对较好)或“钉子波”(手术疗效多不良);血管闭塞者TCD多呈“钉子波”,手术疗效差. 结论 TCD反映脑血流速度,CTA表现脑血管形态改变,二者结合能有效判断脑灌注情况,是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判定的良好方法 .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估

    作者:盛汉松;许尚虞;周辉;林坚;尹波;张弩

    目的 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并分析其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 2010年收治17例儿童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采用King's outcome scale for childhood head injury (KOSCHI)评分评价生存者术后生存质量. 结果 17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前GCS评分平均为5.27分.5例(29%)死亡,其中3例术后出现脑梗死.对12例生存者进行平均4.6年随访,其KOSCHI平均评分4.75分.术后出现外伤后脑积水5例(42%),手术侧和(或)对侧硬膜下积液4例(33%).结论 虽然儿童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死亡率较高,但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生存者的预后较好.而外伤后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是儿童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后两种常见的并发症.

  • 临床征象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作者:程崇杰;尧瑶;孙晓川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临床征象与预后的关系,寻找能准确判断预后的指标,建立预测DAI患者预后的模型. 方法 对98例DA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SAS 8.1进行Cochran - Mantel - Haenszel x2检验或Student - Newman -Keuls单向方差检验,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分级的关系.再将筛选出的与预后相关的指标与预后行多元累积逐步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1)入院时GCS、合并其他类型脑损伤、生命体征紊乱、瞳孔异常、去脑强直、影像学有DAI特征性征象、肢体瘫痪情况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患者预后有关;而性别、年龄、致伤机制、病理征和去皮质强直与患者的预后无关.(2)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入院时的GCS、肢体瘫痪程度、瞳孔异常和合并脑损伤是预测DAI患者预后的好指标. 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GCS越高的患者预后更好,肢体瘫痪程度越轻、无瞳孔变化、未合并其他类型脑损伤的患者预后良好.

  •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作者:祁磊;王茂德;李奇;王伟;王拓;李扩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模型. 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联合静脉损伤法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模型,并记录相关生理学参数.神经功能量表测量神经损伤评分,干湿重法测量脑水肿程度,伊文思蓝(EB)染色法测量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程度,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该模型造成大鼠血压在3 min内从95 mm Hg(1 mm Hg =0.133 kPa)降至25 mm Hg左右,1h后仍维持于60 mm Hg左右.神经损伤评分明显升高.脑组织含水量从77%左右上升至81%左右.脑组织残留伊文思蓝升高了1倍多.HE染色可见脑组织神经元皱缩、嗜酸性深染、细胞周围空泡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神经元β -淀粉样前体蛋白(β-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 -APP)含量明显升高. 结论 成功模拟创伤性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大鼠模型,并复制出脑水肿、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受损、β - APP表达等主要病理变化.

  • 我国颅脑创伤救治现状与应对策略

    作者:胡锦;周良辅

    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上个世纪肆虐我国的传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创伤这种“发达社会疾病”又开始在我国蔓延开来,2007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2亿人次受到各种伤害,死亡70多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9%左右,成为第5位死亡原因.特别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发生率逐年上升,且种类更为复杂,伤情更加严重,治疗更加困难[1].

  • 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交通伤特点及事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钒;朱烈烈;郝赤子;陶洁茹;闻浩;张光泽;卢中秋;周继红;刘国栋;邱俊;陈大庆

    目的 调查分析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交通伤的特点,并分析事故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伤害救治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发生于宁波-台州-温州(简称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交通事故的原始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交通伤特点,分析调查指标,筛选交通事故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05年1月1日- 2009年12月31日(5年间普通程序处理的事故)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发生交通事故308起,累计伤亡603例,其中死亡157例.高速公路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但总死亡率仍然较高(26.04%),且男性交通伤风险高于女性.头部和四肢是高速公路交通伤中常见的损伤部位,且头部损伤及骨盆损伤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事故高发时段为0:00 ~ 8:00,事故形态特征以尾随相撞为多见(39.29%).危险因素包括路段的照明条件差、车辆超载、男性驾驶员、无证驾驶、疲劳驾车及超速行驶. 结论 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交通伤发生率及伤亡率高,而危险因素中以车辆超载及疲劳驾驶常见.可针对性地对男性、低驾龄驾驶员进行行车安全培训及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杜绝超载行驶、.疲劳驾驶和超速行驶.

  • 早期复苏阶段全身CT检查对严重交通伤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作者:冒山林;徐信发;熊玉宝;王洪飞;刘励军

    严重交通伤是造成青壮年死亡的常见原因,而早期不准确的伤情评估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1,2].目前临床上对严重交通伤患者的救治,基本遵循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的处置原则[3].但是该指南并没有肯定影像学,尤其是全身CT检查(whole - body computed tomography,WBCT)在损伤评估中的价值.近年来,国外研究已发现,多发伤患者在早期复苏阶段行WBCT可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清晰、全面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显著降低漏诊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4-7].

  • 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高中国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

    作者:江基尧

    2010年世界范围内大宗病例统计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仍然维持在30%左右,致残率也很高[1].2011年中国颅脑创伤资料库显示,47所医院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率为21.83%.加强重型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效果仍然十分迫切.当前,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胰腺外伤后介入治疗三例

    作者:吕涛;张啸

    近期我科连续收治3例胰腺外伤患者,分别表现为急性胰腺炎、胰管断裂、腹腔感染和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笔者改变以往对此类患者直接手术的做法,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放置胰管支架、超声引导下穿刺腹腔脓肿和胰腺囊肿引流,并放置小肠营养管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3例患者均病愈出院.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钝性暴力致腹壁疝及肠系膜裂孔疝一例

    作者:张利;汪飚;张永川

    2010年5月我院收治1例钝性暴力致腹壁疝及肠系膜裂孔疝患者,临床少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患者女,45岁,腹部挤压伤致骨盆骨折、T12椎体骨折、腹壁严重挫伤后6个月入院.

  • 胸部钝挫伤致胸主动脉迟发性破裂死亡三例

    作者:王立岩;柴秀莲;吴鹏涛

    2008年3月- 2010年3月我院收治因胸部钝挫伤导致胸主动脉迟发性破裂而死亡的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1,男,53岁,因汽车轮胎爆裂,伤及左胸及左肩部,左上肢活动受限,左胸部疼痛,轻度胸憋3h,无明显呼吸困难.左侧胸部及面颈部皮肤可见散在点状瘀斑,左侧锁骨畸形有触痛,左胸部有触痛,无明显畸形,无骨擦音及骨擦感,无握雪感,双肺呼吸音清晰,无明显哕音.X线片检查发现左侧锁骨骨折,左侧第2,3肋骨骨折.

  • 高热和亚低温对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江淦;龚如;江基尧

    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是导致患者脑水肿和颅高压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热可能会进一步破坏BBB结构和功能,加重继发性脑损害.亚低温则具有BBB保护作用.笔者概述高热和亚低温对颅脑创伤后BBB的影响及其主要机制,为临床提高颅脑创伤救治成功率提供客观依据.

  •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玉强;王利民;张玮;刘屹林;王卫东;谭洪宇;陈豪

    目的 评估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对15例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利用椎弓根螺钉技术行枕颈融合术或寰枢椎固定术,其中2例难复型脱位者先行经口入路寰枢关节松解术、1例行后弓切除加枕颈融合术;2例寰椎畸形及1例幼儿行枕颈融合术;其余患者均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随访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7~47个月,平均26个月.15例患者中,症状明显改善13例,好转2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27分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15分.根据Hirabayashi方法 计算术后改善率,平均改善率为77%,其中优1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颈髓延髓角由术前平均130.3°增加到术后151.7°;术后X线片及CT提示寰枢椎序列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脱落、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利用椎弓根螺钉技术行枕颈融合术或寰枢椎固定术是治疗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

  • 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量对相邻椎体终板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徐晖;赵敬凯;陈鸥;徐华梓

    目的 通过分析后凸成形术中不同容积的骨水泥填充量对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影响,探讨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建立胸腰段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椎体进行部分复位(80%),分别在骨折椎体内植入两种剂量(4.0 ml填充15%椎体容积,8.0 ml填充30%椎体容积)骨水泥进行填充,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三种情况下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比较PKP术中两种填充剂量下相邻椎体终板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力差别,发现T11椎体下位终板与L1椎体上位终板总体应力均较术前增加,并与骨水泥充填量呈正相关,且应力主要集中在终板前部和中部. 结论 PKP术后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增加与骨水泥充填量呈正相关,且以终板前中部为应力集中部位.随着骨水泥填充量的增加,PK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概率呈增高趋势.

  •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腘动脉钝挫伤一例

    作者:张晔青;李晓强

    1 病历资料患者男,54岁,因左下肢外伤13 h伴左小腿皮温发凉4h入院.患者13 h前由于重物砸伤左侧膝关节,外院诊断为左膝关节开放性脱位,行左膝关节牵引复位及左胭窝清创探查术.术中未见血管破裂,予左膝关节石膏固定.术后出现左小腿皮温低,皮色苍白,动脉造影示胭动脉显影中断,后转入我科.体检:左小腿皮色苍白,皮温低,左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左侧肢体无肿胀.急诊行动脉造影检查示左膝关节水平腘动脉显影中断,通过侧支血管至远端细小血管显影.

  • 颅外段颈动脉损伤九例

    作者:陆京伯;刘爱华;万恒;符方勇;叶玲;黄显莹;刘正军;林智琪

    颈动脉损伤(carotid artery injury,CAI)病程凶险,死亡率高.按受伤部位可分为颅内段及颅外段.按伤情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后者也被称为钝性颈动脉损伤(blunt carotid artery injuries,BCAI).笔者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9例颅外段CAI患者的诊治过程,现报告如下.

  • V区屈指肌腱修复后的功能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谭军;汤锦波;陈靖;祝斌

    目的 评价V区屈指肌腱修复后的功能并分析影响功能的有关因素. 方法 对2003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52例(163指)腕前区涉及V区屈指肌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平均32个月,采用三种不同束数的腱缝合法缝合肌腱.测量患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握力、捏力,检查患指指浅屈肌腱(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FDS)独立运动功能,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对V区屈肌腱损伤平面、 缝合方法 、手术者的经验和肌腱损伤复合程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随访163指中,146指(89.6%)获得优或良的关节活动度,147指涉及FDS损伤中,103指(70.1%)获得独立的FDS运动功能;握力、捏力平均恢复到健侧的2/3,DASH平均11.9分.采用2束Kessler法缝合组、手术者经验级别低组以及复合损伤严重组的术后功能要明显差于各自对应的其他组(P<0.05),损伤不同平面对功能结果 影响不大(P>0.05). 结论 V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后功能恢复良好,缝合方法 、手术者的经验和复合损伤的严重程度对功能有明显影响;提高手术者的经验可有效改善术后功能.

    关键词: 指损伤 屈肌腱
  • 开放性喉外伤32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建松;熊世珍

    开放性喉外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急症.由于颈部有很多重要的器官,创伤常累及咽喉、食管、气管、大血管、神经,往往伴有合并伤,若不能及时准确诊断和正确处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笔者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32例开放性喉外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中华创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6
1990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