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杂志
Journal of Toxicology 독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卫生毒理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影响因子: 0.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263/R
- 国内刊号: 赵超英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低砷染毒对小鼠的一般作用研究
目的 动态观察低剂量砷染毒小鼠后其一般情况的变化.方法 96只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组,设0、50、500和5 000μg/L 4个染毒组,再将每个剂量组分4、6和8周3个染毒时间点,经饮水染毒,测定饮水量、饲料消耗量及主要的脏器系数,用原子荧光吸收光谱法测血、肝和肾的总砷含量.结果 体重在低和中剂量染毒4周明显增高,高剂量组8周则显著降低.肝脏和肾脏系数均是随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的增加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脾脏和心脏系数均随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肺脏系数在中剂量有明显增高(P<0.05).血砷、肝砷、肾砷含量随着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间低剂量砷可以诱导小鼠代偿性反应,随着染毒时间和剂量的增加,主要脏器出现损伤.
-
朱砂和万氏牛黄清心丸致大鼠亚慢性肝毒性作用研究
目的 比较朱砂和万氏牛黄清心丸(含朱砂中成药)致大鼠的亚慢性肝毒性作用.方法 将24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对照组、朱砂组、万氏牛黄清心丸(全方)组和去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减方)组,每组6只.分别以等体积的溶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 g/kg朱砂、9.83 g/kg全方(含朱砂1.0 g/kg)、8.83 g/kg(不含朱砂)减方进行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周后,取血液和肝脏,检测血汞、肝汞、肝功能指标,计算肝脏系数,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朱砂组血汞、肝汞明显高于对照组、全方组和减方组(P<0.05);全方组血汞、肝汞高于对照组和减方组(P<0.05);朱砂组总蛋白(TP)高于对照组、全方组和减方组(P<0.05);全方组、减方组肝脏系数大于朱砂组与对照组(P<0.05);光学显微镜下,朱砂组可见肝索紊乱,部分肝细胞肿胀、伴有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全方组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并有轻微脂肪变性和少量炎细胞浸润;减方组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并偶见脂肪空泡.结论 长期过量服用朱砂可造成肝汞蓄积,引起肝损伤;万氏牛黄清心丸所致的肝汞蓄积量低于单味朱砂,其亚慢性肝损伤比单味朱砂轻.
-
枸杞汁对DEHP致大鼠氧化损伤和血脂异常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枸杞汁对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染毒所致氧化损伤和血脂异常的干预作用及差异.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DEHP组(1 500 mg/kg)、GSH干预组(500 mg/kg GSH+1 500 mg/kg DEHP)和枸杞汁干预组(枸杞原汁+1 500 mg/kg DEHP),连续灌胃7d,测定大鼠血清及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血脂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EHP染毒会导致血清中GSH-Px活性、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H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中GSH-Px、SOD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与DEHP组比较,枸杞汁和GSH均能使血清中GSH-Px活性升高,TG/HDL-C降低(P<0.05或P<0.01),枸杞汁组non-HDL-C、GSH组LDL-C浓度降低(P<0.05),2个干预组大鼠肝中SOD活性均低于DEHP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EHP染毒会导致大鼠肝氧化损伤及血脂水平异常,枸杞汁与GSH的作用相似,即对DEHP诱导的氧化损伤和血脂异常具有良好的调节保护作用.
-
蛇毒血凝酶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干预肝纤维化
目的 探讨蛇毒血凝酶如何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从而干预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方法 选取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蛇毒血凝酶实验组各20只.模型组和实验组用皮下注射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为评价载体,正常组皮下注射花生油作为对照,检测血清中ALT、AST、ALB含量和Col-Ⅳ、LN参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定肝纤维化程度表达,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1及Smad3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TGF-β1及Smad3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组的HE染色显示肝纤维化程度好转.正常组和实验组的血清ALT、AST和ALB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ALT、AST和AL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Col-Ⅳ、LN参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实验组(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肝脏组织TGF-β1和Smad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TGF-β1和Smad3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和实验组TGF-β1及Smad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TGF-β1及Smad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蛇毒血凝酶干预能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组织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
血清胆碱酯酶和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180例AOPP患者,根据中毒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组,并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AOPP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 ml检测ChE、淀粉酶(AMS)、空腹血糖(FBS)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中毒指数和APACHE-Ⅱ评分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ChE与各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中毒组AMS、FBS和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AOPP患者中毒程度的加剧,AMS、FBS和CK-MB水平呈现递升,而ChE水平呈现递减(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E与AMS、FBS和CK-MB水平呈现负相关,并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检测AOPP患者的ChE水平对于判断患者的中毒程度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
银杏内酯B注射液的大鼠致畸试验研究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B注射液对SD大鼠母体、胚胎的毒性和致畸性.方法 将交配成功的SD雌鼠随机分成4组.设银杏内酯B注射液30、60和120 mg/kg·d 3个剂量组及溶媒对照组,于妊娠第6~15天(致畸敏感期)经尾静脉注射给药,1次/d.实验期间记录母鼠一般状况、妊娠期体重,于妊娠第20天剖检母鼠,检查窝仔参数、胎仔参数及胎仔形态的变化.结果 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银杏内酯B注射液各剂量组孕鼠的生殖能力、胚胎形成、胎鼠外观、生长发育、骨骼及内脏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在30 ~ 120 mg/kg·d剂量时,银杏内酯B注射液无明显母体和胚胎毒性,无致畸作用.
-
铅中毒儿童学习障碍、血清IgE、IGF-1表达与血铅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铅中毒儿童学习障碍、血清免疫球蛋白IgE、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表达与血铅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91例铅中毒儿童资料,根据入院后静脉血检血铅水平分为低血铅(血铅100~200μg/L)组30例、中血铅(血铅200 ~450μg/L)组30例和高血铅(血铅450 ~700 μg/L)组31例,选取同年龄段、体检和智测均正常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比较4组儿童大脑P300潜伏期和波幅、学习技能量表(LAS)测试评分、血清IgE和IGF-1表达.对铅中毒儿童学习障碍、血清IgE、IGF-1表达与血铅分析相关性.结果 前额区、中央区、左中央区、右中央区和顶区P300潜伏期呈现正常组<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P<0.05),P300波幅呈现正常组>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P<0.05).各组学习技能评分和IGF-1表达呈现正常组>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P<0.01),血清IgE和血铅表达呈现正常组<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P<0.01).铅中毒儿童P300潜伏期、血清IgE与血铅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铅中毒儿童P300波幅、学习技能评分、血清IGF-1与血铅水平呈负相关性(P<0.01).结论 铅中毒患儿血铅表达与学习障碍越明显、血清I班表达呈正相关,与IGF-1表达呈负相关.
-
受试物中组氨酸含量对Ames试验自发回变菌落数的影响
目的 探索试验样品组氨酸含量对Ames试验中测试菌株TA97 a、TA98、TA100、TA102和TA1535自发回变菌落数的影响.方法 使用0.8、0.4、0.2、0.1和0.05 mg/ml 5个浓度的组氨酸水溶液作为受试物按平板掺入法进行Ames试验.结果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组氨酸剂量的增高,5个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逐渐增多.TA98和TA1535的回变菌落数分别在0.8和0.2 mg/ml时超过阴性对照组的2倍.所有测试菌株在0.2 mg/ml时均出现了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进行Ames试验前,对于受试物中游离组氨酸含量的判定十分必要;当受试物中组氨酸含量高于0.2 mg/ml时,有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的产生,建议采用以基因突变为检测终点的其他试验进行替代.
-
膳食钙对饮水型氟暴露致子代肝脏损伤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膳食钙对氟暴露致子代肝脏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初断乳SD大鼠雌鼠100只,雄鼠50只.雌鼠随机分成对照、染氟、低钙、低钙染氟、高钙染氟5组.3个月后合笼,取14和28日龄仔鼠进行相关实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仔鼠肝细胞的凋亡数量明显增多,28日龄仔鼠低钙染氟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染氟组和低钙染氟组14日龄雄性、28日龄雌雄仔鼠肝组织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染氟组相比,低钙染氟组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高钙染氟组的细胞凋亡数量有所下降,各日龄仔鼠低钙染氟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28日龄雄性仔鼠高钙染氟组Caspase12蛋白表达降低(P<0.05),低钙组降低(P<0.01).结论 氟中毒致子代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氟暴露导致子代肝组织上调内质网途径凋亡通路中Caspase12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低钙与染氟表现出协同作用,高钙则能缓解氟中毒症状.
-
不同给药途径对灯盏花素注射液主动全身过敏性的试验研究
目的 采用腹腔致敏静脉激发、口鼻雾化致敏激发两种不同给药途径观察动物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后,是否产生竖毛、咳嗽、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等全身过敏反应.方法 将豚鼠分为阴性吸入组、阴性注射组、阳性吸入组、阳性注射组,灯盏花素注射液0.32和1 mg/kg吸入组、注射组.致敏阶段,灯盏花素注射液吸入组动物分别吸入不同浓度等体积的药液,隔日给药,共3次;同时注射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与上述浓度、体积相同的药液.激发阶段,吸入组动物于末次致敏后第14、21天吸入不同浓度的灯盏花素注射液,注射组动物经静脉注射上述浓度、体积相同的溶液,观察并记录主动全身过敏性反应情况.阳性对照组分别采用2.0和4.0 mg/ml卵蛋白(OVA)溶液致敏和激发.阴性对照组均采用氯化钠注射液.激发后各组动物眼眶取血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组胺(HIS)含量.结果 阳性对照组动物阳性反应发生率为100%,阴性对照组和灯盏花素注射液0.32和1 mg/kg组动物均未见明显过敏反应.阳性组所有动物血清HIS含量较阴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灯盏花素注射液1 mg/kg吸入组动物血清HIS含量较阴性吸入组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阳性吸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鼻吸入灯盏花素注射液l mg/kg可能存在潜在过敏反应.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速发型哮喘小鼠模型IL-4、IL-5及IgE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速发型哮喘小鼠模型IL-4、IL-5及IgE的变化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相关机制影响.方法 选择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9只.哮喘模型组,EPO高、中、低浓度组和地塞米松组,每间隔7d腹腔注射20 μg卵清蛋白(ovalbumin,OVA)+2 mg氢氧化铝共0.2 ml致敏3次.第22天引喘小鼠,用3% OVA溶液(生理盐水配制)雾化吸入,吸入30 min/d,持续7d.EPO低、中、高浓度组和地塞米松组分别于雾化吸入前30 min腹腔注射低浓度EPO(500 IU/kg)、中浓度EPO(1 000 IU/kg)、高浓度EPO(2 000 IU/kg)和地塞米松(1 mg/kg).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的时间和方法相同只是使用生理盐水替代药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5、IL-4和IgE水平;小鼠肺组织行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EPO高、中、低浓度组,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组IL-4、IL-5及IgE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高、中浓度组和地塞米松组IL-4、IL-5及IgE浓度均低于哮喘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中小鼠支气管的上皮无损伤,炎症反应表现不明显,且肺组织形态无异常;而哮喘模型组中小鼠存在很多的炎性细胞,其中大部分存在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血管,终致使管腔狭窄;EPO低浓度组结果显示存在的炎性细胞及管腔狭窄程度较哮喘组减轻,随EPO浓度的增加,病理损伤程度减轻;EPO高、中和低浓度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管腔及平滑肌厚度相似,但地塞米松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EPO可抑制哮喘小鼠IL-4、IL-5、IgE的分泌及减轻肺组织病理改变,提示EPO对哮喘小鼠模型的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调节作用.
-
1-溴丙烷对大鼠大脑线粒体损伤及依达拉奉保护作用的观察
目的 观察1-溴丙烷(1-BP)对大脑线粒体损伤和依达拉奉(EDA)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BP(800 mg/kg.bw)组、1-BP+1 mg/kg.bw EDA组、1-BP+3 mg/kg.bw EDA组、1-BP+5 mg/kg.bw EDA组、5 mg/kg.bw EDA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经灌胃和腹腔注射给予1-BP和EDA,1次/d,连续12 d.动物处死后,迅速剥离大脑,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大脑前额叶皮层线粒体,检测细胞线粒体复合体I、Ⅱ、Ⅲ和Ⅳ活性;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并计算GSH/GSSG比值;采用抗Neu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神经元.结果 1-BP明显降低大脑前额叶皮层细胞线粒体复合体Ⅰ、Ⅱ、Ⅲ、Ⅳ活性(P <0.05,P<0.01);1-BP组动物大脑皮层GSH含量也较对照组降低(P<0.01),GSSG含量升高(P<0.01),GSH/GSSG比值明显降低(P<0.01);给予1-BP染毒后,大脑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明显减少(P<0.01).1-BP染毒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EDA,大鼠大脑前额叶皮层线粒体复合体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GSH含量降低也被明显逆转,GSH/GSSG比值相应升高(P<0.05,P<0.01);神经元丢失明显改善(P <0.05,P<0.01);EDA对1-BP诱导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P<0.05).结论 1-BP导致大脑皮层线粒体损伤,脑内氧化应激及神经元丢失,EDA可有效减轻1-BP神经毒性.
-
脂多糖通过调节iNOS表达影响人卵巢癌SKOV3/DDP细胞顺铂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脂多糖诱导的SKOV3/DDP细胞内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变化对人卵巢癌SKOV3/DDP细胞株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SKOV3/DDP细胞,分为对照组、顺铂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组和联合用药组共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不加血清培养基,顺铂组给予10 μg/ml顺铂,LPS组给予浓度为1 μg/ml的LPS,联合用药组给予10 μg/ml顺铂和1μg/ml LPS,均作用24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iNOS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激活型Caspase-3表达.结果 联合用药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顺铂组(P<0.05);顺铂组与对照组iNO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和联合用药组iN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用药组高于LPS组(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顺铂组(P<0.05),且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联合用药组细胞激活型Caspase-3表达高于顺铂组(P<0.05).结论 LPS能够降低人卵巢癌SKOV3/DDP细胞顺铂耐药性,这可能与其提高SKOV3/DDP细胞内iNOS表达水平有关.
-
纳米氧化铜对豚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观察
目的 观察40和200 nm 2种粒径纳米氧化铜颗粒(CuONPs)对豚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造成的影响.方法 制备粒径为40和200 nm的近球型CuONPs用于测试.以0.5% HPMC作为分散剂配制CuONPs染毒分散悬液.选取250~ 300 9的豚鼠用于试验.试验设40和200 nm CuONPs组、CuSO4组、0.5% HPMC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动物.以一次性舌下静脉注射方式染毒.CuONPs组、CuSO4组、HPMC组和生理盐水组染毒剂量分别按照1.5、65、4和4 ml/kg· bw进行.分别于染毒后24和48 h从每组取5只动物,先经舌下静脉给动物注射2%伊文氏蓝(EB)生理盐水溶液(4 ml/kg),1h后实施心脏灌注,切取大脑顶叶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织,以脑组织中EB渗入量(以吸光度A值计)表示动物血脑屏障的开放程度.结果 40 nm CuONP作用24和48 h时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组织A值明显高于相应200 nmCuONP组和生理盐水组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粒径CuONPs组作用48 h的A值较各自作用24 h的A值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00 nm CuONPs组48 h皮质A值(0.383 ±0.017 A/mg)与生理盐水组A值(0.103±0.021 A/m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CuSO4组24和48 h皮质下结构A值分别为0.087±0.026和0.071±0.031 A/mg高于对应生理盐水组,分别为0.041±0.013和0.069±0.022 A/mg外,其余各组的A值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 nm CuONP具有显著的致豚鼠血脑屏障开放效应,且这种效应在作用24 ~ 48 h具有增强特点.
-
不同粒径SiO2颗粒诱导BEAS-2B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粒径二氧化硅(silica particles,SiO2)颗粒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进一步阐明SiO2颗粒粒径相关的毒作用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BEAS-2B)为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iO2(Nano-Si40、Nano-Si60和Si200)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为6.25、12.5和25 μg/ml.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3种SiO2颗粒粒径、形貌特征及分散稳定性.细胞处理24 h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法测定细胞膜的完整性;TEM观察SiO2颗粒摄取;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后细胞核的形态;Annexin V/PI双染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3种SiO2颗粒分布均匀,大小均一,颗粒呈圆形或椭球形,分散性良好,未发生明显聚集.Image J软件计算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41.26±3.78、61.51±7.93和206.31±18.70 nm.与对照组相比,SiO2颗粒作用BEAS-2B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明显升高(P<0.05);3种SiO2颗粒均能够被BEAS-2B细胞摄取,大量的粒子以单个粒子或以膜包裹的聚集状态分布在胞质中,呈核周分布的现象;DAPI染色细胞核出现核固缩、核碎裂和染色质凝聚边缘化等典型的凋亡细胞核形态;3种SiO2颗粒均能诱导细胞凋亡发生,且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减小,凋亡率逐渐升高.结论 SiO2颗粒可被BEAS-2B细胞摄取,降低细胞存活率,进而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终诱导细胞凋亡发生,且具有明显的剂量和粒径依赖趋势.
-
人肝微粒-小鼠3T3细胞联合模型评价氟咯草酮代谢后的体外细胞毒性
目的 建立人肝微粒-小鼠3T3细胞联合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评价氟咯草酮代谢后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 以环磷酰胺和他莫西芬分别作为代谢增毒和代谢减毒的模型药物,建立人肝微粒体-小鼠3T3细胞联合模型.首先将环磷酰胺和他莫西芬分别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的工作溶液,加入人肝微粒体系孵育180 min后离心,将上清液与培养基1∶1混合获得孵育液.将孵育液与未经代谢的细胞供试液同时给予小鼠3T3细胞,给药48 h后,开展CCK-8试验,利用测得的吸光度(A)值,计算细胞供试液及孵育液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IC50比值,并以IC50比值为指标评价模型药物的代谢毒性.待测化合物氟咯草酮采用与模型药物相同的方法.结果 环磷酰胺IC50比值大于535.31%,经人肝微粒体代谢后对3T3细胞毒性显著增加.他莫西芬IC50比值小于5.58%,经代谢后对3T3细胞毒性显著降低.符合二者作为代谢增毒和代谢减毒代表性药物的特征.氟咯草酮IC50比值大于391.38%,表明经代谢后对3T3细胞毒性增加.结论 成功建立人肝微粒-小鼠3T3细胞联合模型.待测化合物氟咯草酮经代谢后毒性增加,为进一步的毒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蓝莓花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探
目的 观察蓝莓花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蓝莓花色苷给药低、中、高3个剂量组(50、100和200 mg/kg·d).假手术组只分离右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但不阻断血流.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蓝莓花色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取大鼠右侧脑组织,检测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匀浆中核因子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 (HSP70)、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蓝莓花色苷各剂量组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 <0.01),减少脑组织含水量(P<0.05),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降低NF-KB、TNF-α、IL-1和IL-6水平(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蓝莓花色苷各剂量组均可增强p-Akt蛋白表达,其中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增强HSP-70蛋白表达.结论 蓝莓花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上调p-Akt和HSP-70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吴茱萸毒理学研究进展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Huang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浙江、湖南和陕西等地.吴茱萸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和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行经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的治疗[1].本文针对吴茱萸及其成分的系统毒性、靶器官毒性、毒性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
-
灵芝孢子胶囊大鼠重复给药26周长期毒性试验
本灵芝孢子胶囊主要由原木灵芝孢子加提取的全株灵芝精华混合而成,含有80%原木灵芝孢子和20%灵芝提取物.灵芝孢子胶囊中含有多种高分子多糖体、多肽、三萜类、腺苷、多种氨基酸及有机锗等微量元素,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和清肝健脾的作用,对改善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都有良好功效[1].为了解灵芝孢子胶囊长期服用的安全性,进行该制剂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
白枇杷花的安全性评价
白枇杷花含有丰富的类黄酮、三萜类、胡萝卜素、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等生物活性成分,可用于治疗包括支气管炎、咳嗽、护肝、抗炎、抗肿瘤和糖尿病等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可用于开发新型药物、花蜜、花茶饮品及其他保健食品[1-2].目前,国内外对于白枇杷花功能成分提取纯化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受到了食品研究及开发领域的广泛关注.因此,对白枇杷花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此次研究根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 15193-2003)的要求,对白枇杷花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遗传毒性以及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其安全性做出了初步评价.
-
海滨锦葵根粉食用安全毒理学评价
海滨锦葵Kosteletzkya virginica是锦葵科锦葵属多年生盐生植物,原天然分布于美国东部沿海含盐沼泽地带,1992 ~ 1993年作为滩涂绿化物种引种至我国[1].研究表明,海滨锦葵块根含有多糖、总黄酮、皂苷、海滨锦葵素和木脂素类等,具有抗肿瘤、保肝、抑菌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2-8].美国东部印第安土著曾经利用其块根治疗上呼吸道炎症[9].本研究按照现行国标GB1519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对海滨锦葵根粉进行了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90 d喂养试验,为充分开发利用海滨锦葵提供毒理学依据.
-
蜈蚣水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蜈蚣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 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1].活体蜈蚣的毒液毒性较高,可以对人和其它脊椎动物造成剧烈的疼痛和水肿,导致瘫痪甚至死亡[2].蜈蚣干体作为药材,记载为有毒,有服用蜈蚣粉致过敏、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和神经毒性等的报道,但也有文献指出蜈蚣的毒性较低[3-6].蜈蚣水煎液为常规服用方法,但其毒性大小尚无定论[7-8],且没有半数致死量的报道.本文对蜈蚣水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