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천진중의약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9043
- 国内刊号: 12-139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据1980年的抽样调查,我国的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9%。[1]近几年来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日益深入,现将自199 4年以来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1 辨证治疗 寇氏[2]采用调经止痛汤(丹参、元胡、川芎、白芍、红花、甘草)治疗92例,分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血热挟瘀、气血亏虚、肾虚等5型随证加减,总有效率93.4%,认为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法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胥氏[3]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150例,瘀滞加郁金、三棱、莪术,寒邪凝滞加肉桂、小茴香、细辛,冲任虚寒加吴茱萸、鹿角霜、杜仲,治愈率79.4%,总有效率94.7%。李氏[4]运用补肾法治疗191例,其中肾虚肝郁型治以补肾疏肝,方以益肾调经汤(杜仲、川断、巴戟、当归、白芍、焦艾、台乌) 加丹皮、栀子、柴胡,肾虚血瘀型以益肾调经汤加山楂肉,总有效率81.2%。金氏[5]用(当归、白芍、醋炒三棱、乌药、山萸肉、炙甘草)治疗150例,气滞血瘀加香附、丹参、益母草、蒲黄,阴虚血滞去乌药加生地、丹皮、北沙参,阳虚寒凝加肉桂、巴戟天、红花,肝肾亏损加狗脊、枸杞、女贞子、旱莲草,总有效率96.66%。金氏等[6]自拟参脂痛经汤(人参、五灵脂、延胡索、当归、白芍、川芎、制香附、甘草),气血亏虚加黄芪、熟地、鸡血藤,气血瘀滞加玫瑰花、泽兰、桃仁,血热挟瘀加红藤、生地、丹皮,寒凝气滞加加乌药、鸡血藤、小茴香,治疗110例,总有效率96.5%。王亚校[7]自拟痛经饮( 党参、当归、炒白芍、川断、桂枝、川芎、丹皮、王不留行、吴萸、香附、乌药、良姜、甘草、阿胶)辨证治疗90例,有热者去桂枝、吴萸,加川楝子、山栀子;有寒者去丹皮,加小茴香,肉桂;有瘀者加鸡冠花、红花、益母草;气滞者加青皮、元胡;肾虚者加菟丝子、仙灵脾、杜仲,总有效率100%。陈氏等[8]应用痛经方治疗216例,分为气滞血瘀型和寒湿凝滞型,分别予痛经Ⅰ号方(柴胡、当归、红花、白芍、生蒲黄、枳壳、甘草)和痛经Ⅱ号方(即Ⅰ号方加艾叶、肉桂),总有效率分别为96.22%、92.98%。陈氏[9]自拟痛经要方(当归、白芍、川芎、制乳香、没药、香附、延胡索、肉桂、益母草、甘草)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胞宫、气滞血瘀型78例,随证加减,总有效率为96.15%,复发率仅为41% ,远期有效率为93.59%。
-
中医药阻抑肺癌增殖和转移的机理研究概况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总的五年生存率为13%,而肺癌的死亡率则在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这其中的原因既是因为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复杂,恶性程度高[1,2],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大多数肺癌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已发生了局部或广泛的转移,尤其是微小转移[3,4]。因此,控制肺癌的增殖和转移是治疗肺癌的关键。近年来许多研究对中医药阻抑肺癌增殖和转移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有关的研究作一综述。1 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肺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宿主通过细胞免疫,特别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以及体液免疫影响肿瘤细胞的形成和成生长;而在肺癌进行性生长时,肿瘤细胞不断释放免疫抑制因子,以及激活抑制性巨噬细胞或T淋巴细胞,而使患者免疫功能发生较为广泛的改变,这种改变大多是免疫功能的调节方向呈负性的,并伴有多种免疫活性的抑制[5~7]。如果增加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使瘤细胞可以诱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或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及时杀伤肿瘤细胞可以抑制肺癌生长,防止肺癌转移。
-
中医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近况
非淋菌性尿道炎国内外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复发率较高。单纯西药治疗常出现过敏、耐药、双重感染等副作用,疗效不理想,且费用昂贵。中医药治疗毒副作用低,并有较好的疗效,但疗程较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多途经给药,标本兼治,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对合并感染者,疗效满意。1 内服中药 王氏[1]以双草饮(鱼腥草、茯苓、蒲公英、丹参、益母草、山药各30 g,车前草 15 g,黄柏、黄精各20 g,元胡10 g),治疗80例,痊愈率70%,总有效率91.25%。李氏[2]以清热利湿方(金钱草、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益母草、滑石各30 g,生甘草、乌药、荆芥各15 g),治愈42例,显效62例,无效16例。王氏[3]用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生甘草、山栀各10 g,大黄3 g)随证加减治疗,痊愈34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6%。王氏[4]用尿路康冲剂治疗436例,痊愈348例,有效52例,无效36例,有效率90. 8%。廖氏[5]以复方六草汤(金钱草、车前草、旱莲草、益母草、黄精、淮山药各30 g,灯芯草、甘草10 g),共治疗287例患者,治愈率达88.71%。瘳氏[6]以六草汤与单纯用西药治疗比较显示:复方六草汤疗效明显优于四环素、氟哌酸。廖氏[7]将其制成颗粒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40 g),治愈率为79.5%,总有效率为90 .73%。
-
桂枝汤临床运用近况
桂枝汤乃仲景《伤寒论》群方之冠,被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第一方,兹仅就其临床运用分述如下。1.内科疾病1.1 虚人外感 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虚体外感缠绵不愈。王氏[1]报道,临证凡遇外感病,只要病机为营卫失调或卫阳偏虚、营不内守者恒用之,效如桴鼓。陈氏[2]报道,桂枝汤治虚人感冒是首选方,加入祛风的防风、秦艽、威灵仙,既可疏风胜湿,又可达表祛邪,每多获效。黄氏[3]则提出,太阳中风表虚证,常挟杂气虚,应用时可与玉屏风散合用更佳。陈氏[4]体会,夏日小儿易发感冒,属桂枝证者并非少见,每用此方而屡收效验。江氏[5]报道,桂枝汤加羌活、川芎治疗神经性头痛。适用于风寒湿邪客于太阳经,经气郁滞不利者。1.2 自汗、盗汗和汗出异常证 曹氏[6]报道,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卫阳失固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之盗汗不止证。若证属肺肾亏虚,营卫不和者,治宜补肺益肾,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补骨脂、熟地黄、牡蛎、黄芪等。周氏[7]以桂枝汤加白术、当归、黄芪治疗术后多汗证,疗效显著。李氏[8]和余氏[9]均报道,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半身汗出证。李氏以桂枝汤加牡蛎而获疗效,余氏则用桂枝汤加附子治疗,每获显效。樊氏[10]报道,桂枝汤治疗颈外伤后高热无汗症1例。据现代药理研究,桂枝汤对体温、汗腺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
-
活血化瘀注射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率的影响
观察活血化瘀注射液(HHI-I)对细胞因子诱发的体外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含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培养基共同孵育后,可显著增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粘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培养基中加入HHI-I或HHI-I含药血清后,则粘附率明显降低(P<0.01)。提示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的过度粘附,是活血化瘀重要的作用机理之一。
-
犊鼻穴灌流异搏定对针刺大鼠足三里穴镇痛效应的影响
我们以前实验发现,当在内关穴及心包经其它穴位注射Ca2+通道阻断剂,或在足三里及胃经上穴位注射Ca2+通道阻断剂,均可使针刺效应丧失。提示我们,在针效的产生过程中,Ca2+参与经络活动与Ca2+通道有关。由于穴位注射的方法不能连续给药,很难保证整个针刺过程中都能阻断Ca2+通道,因此,我们又使用蠕动灌流的方法,连续给药,观察当灌流胃经犊鼻穴时,对针刺足三里效应有何影响,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1 犊鼻穴灌流异搏定对针刺足三里穴效应的影响1.1 材料与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200~250 g。将大鼠放在特制的布袋中,将三通管中终端带有塑料小囊的一端经口腔送至胃中,一端连接注射器注入空气,一端连接水银检压计。当注入空气时塑料小囊膨胀引起胃扩张,胃扩张引起大鼠胃胀痛,当其不能耐受时则挣扎嘶叫,以此时水银检压计的读数作为痛阈值。用此法重复两次挑选出确有镇痛效应的大鼠(即针刺时大鼠痛阈提高值在20 mm Hg以上者为针刺镇痛效果显著者)。实验时将挑选的大鼠每分钟测痛阈1次,以连测3次的平均值为基础痛阈。随后在犊鼻穴刺入特制的灌流探头(外径约为0.5 mm),连接微量蠕动灌流泵(MASTER FLEX美国产),从一端灌入浓度为 1 0 mM的异搏定溶液,从另一端流出,灌流速度为0.23 ml/分,连续灌流30分钟。从灌流开始即针刺“足三里”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至15分钟时留针至30分钟。其间每5分钟测痛阈1次,以基础痛阈与针层痛阈变化的百分数的均数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
-
成年大鼠体外培养肝细胞方法的研究
肝细胞培养作为观察药物是否对肝有损害作用的体外实验工具,多年来一直被广泛采用,它比整体运动用药量少,易排除体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是一种较好的体外研究方法,以它完整的实验体系而便于作专项机理研究。我们通过多次实验探索,现察比较后选择佳方法来获得高活率、高产率及良好生长代谢活力的肝细胞。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00~150 g,饥饿24 h。1.2 试剂1.2.1 肝灌注用药 D-Hanks溶液。 胶原酶溶液:10 mg IV型胶原酶(sigma分装)溶333 mL含10%胎牛血清(EBS)的DMEM-F12培养液中,4℃冰箱保存,次日滤菌,新鲜使用。1.2.2 培养用药 DMEM-F12培养液(购自Gibco公司):用100 mL3蒸水溶解滤菌使用。 胎牛血清:购自天津市血液研究所。
-
张景岳在妇产科方面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初探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医学理论和临证实践上均达到较高的造诣。其代表著作《类经》、《景岳全书》中涉及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内容颇多。兹仅就张氏在妇产科方面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初探如下。1 妇女的一般心理生理特征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首引谚语“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并指出“此谓妇人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妇人之病,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盖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尤,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本段指出妇科病之难治缘在一个“情”——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女性多偏重于情感,对感情的体验较男子为细腻,性格偏于内向(属阴),故每因情志变化而致病。当今的临床病例统计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即在相同的环境和相同的刺激下,不同的性别和性格所产生的反应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临证因情志因素而致病者,女性远远高于男性。与男子相较,女子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中医认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女子以血为本,其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中,无一不损耗有形之血,且气与血,一阳一阴,阴血匮乏势必导致相对的阳亢气盛。正如《灵枢*五音五味》所谓的“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是妇女的一般生理特点。
-
久病入络与中风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创立了“久病入络”学说。叶天士是名重一时的大医家,因此,得以诊察大量久病案例,并开拓新的治疗思想。 “久病入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属阳,充斥周身,血属阴,行于脉中,密切相关,互为影响。人体发生疾病时,必然会影响到气血的功能,病之初期多伤在气分,病势比较轻浅;若迁延日久则往往累及血分,渐进入络,病势比较深重,即“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邪迁延日久,从而由浅入深地发展,由气入血,由血入“络”。络脉不通,血行瘀滞,与客邪相搏,渐成沉痼之疾,形成“络病”。1 “久病入络,病邪深痼”是中风的特点 中风是由于各种病理因素的长期作用,在脑络中与瘀血相搏结,伏藏深痼,形成络病,是一个“久病入络”的过程。唐宋以后的医家多认为中风的病因并非“风邪入中”,而是由于内伤积损、五志过极、饮食不节、湿痰生热等因素经年累月,形成“内风”,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血液粘稠度高、精神抑郁紧张等。
-
浅谈龚廷贤脾胃观点初探
1 益寿养元重在调理脾胃 龚氏论述衰老机理时,非常重视后天脾胃的作用,指出:“凡年老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并认为饮食得当可以养生,但若饮食不当,则对养生不利。“人知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在此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调整脾胃及饮食卫生的方法,“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暖食尤宜;不欲苦饱,大饮则气乃暴逆;不欲食便卧及终日稳坐;食后以手摩腹数百遍,缓行数百步谓之消化;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不欲夜食,不欲极饮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盖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不能调理脾胃,则可能造成“筋脉横解,气乃暴逆,荣卫不行,气血凝滞”的情况发生,以致于“气血失常,卒然不救”,因而不能“以臻遐龄”。
-
仲景“调和营卫法”的研究初探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1 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 调和营卫法治肺卫表证是仲景指导临床较为普遍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葛根二越婢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均为调和营卫之品。再如大青龙汤方证亦包含有调和营卫的法则。“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方药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其中桂枝、炙甘草加姜枣予调和营卫之意。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均论述了桂枝汤的方证,提示出调和营卫在肺卫表证中的应用。
-
浅论中医对痰证的认识及发展
对于痰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自呼吸道产生而排出的涎液谓之痰,这是常说的狭义之痰、有形之痰,而中医理论又不仅限于肉眼可见之痰,更多地是指概念意义上的痰——无形的、无处不在的、盅惑为病的痰,这是指广义的痰。自古以来,很多医家都着笔墨描述这无形之痰,创立了很多施治有效的方药,使临床很多顽疾怪病得以治愈,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地创立了痰证学说。 但是对于广义之痰,不论是从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角度论述对于现代医学发展来讲都是不甚详尽和完善的。加上现在临床上以痰论病增多,疗效显著,都急需对痰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中医对痰证的认识,经历了从有形之痰到无形之痰的认识过程。在《内经》阶段记载有“饮发于中”、“积饮心痛”等,虽没提到痰字,但对其证型已有明确记载。《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这段文字记载为后世医家对痰饮的研究思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论述多详于饮而疏于痰。因为从《诗经*庸阝风》里“彳步彼阿丘,言采其(亡)/(虫虫)。”([ HT7,5〗亡)/(虫虫)是化痰药贝母;另外甘肃武威出土的汉墓医简中记载用虻(贝母)和漏芦等治疗痰瘀病证的方药,可见那时的人们已会采集和运用化痰药了。
-
从“精气学说”略论肾之精气阴阳
肾之精气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难点,各版各类教材说法不一,尚有含混不清之嫌。故本文就此试从古代“精气学说”谈起,对其内涵略作剖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雅正。1 精与气的含义1.1 精气学说中的精与气 精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它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影响较大,以管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精气学说,于是精与气的概念便由此而生。《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即精属气的范畴,且为气中的精华部分,这是精的一个含义。同时,《管子*心术下》又说:“一气能变曰精。”说明气是能够运动变化的精,精与气乃同一种物质,这是精的另一含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精即气,气即精,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如《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王充在《论衡*言毒》中也指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既然世界是由气构成的,那么作为世界万物之一的人,无疑也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充在《论衡*论死》中也云:“气之生人,尤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而《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此处之“精气”与“烦气”相对,精气无疑是指气之精华部分,与精的第一个含义相同,这也正是人从本质上有别于其它物类之处,成为万物之精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精气”一词,除此含义外,还指“气”和“精”,有《易传*系辞上》为证:“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总之,精气学说中的精即精气,含义有二,一是指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二是专指气之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
《伤寒论》第319条之病变趋势辨析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诠释,虽不乏历代名家阐述,然颇感未尽其义。至于今人普遍将本条的“下利六七日”判定为阴虚液泄之证,更令人费解,既然阴虚,缘何“下利六七日” ?还是由于“下利六七日”而导致阴虚呢?笔者细细推敲,觉得若从“下利六七日”入手加以剖析,似为理解本条原文旨义的关键。兹仅略述如下,敬祈明达斧正。1 关于诸家注解本条的质疑 金代成无己认为:“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成氏之说回避了“下利六七日”的问题,也未能阐明病机,仅以“知非里寒”、“知协热也”解释病机,恐难自圆。更以“当利其小便”释猪苓汤之用,也恐失仲景本意。 清代柯琴认为:“……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矣,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非芩连芍药所宜。……故用猪苓汤主之。以滋阴利水而升津液。”何氏之论虽能探究病机,但对于“下利六七日”这个关键问题也未能正面做答,而且,对证候的病机解释,似有偏颇之嫌。
-
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赘疣35例
皮肤赘疣是一种顽固难愈的皮肤病,目前治疗多以CO2激光、冷冻、药物涂抹腐蚀等以局部去除疣体为主,但效果不佳,且有许多副作用,本人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35例,取得了理想效果。1 临床资料 35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病程3个月至3年;全部为长于双手的疣体;其中15人曾接受过其它中西内外化学物理治疗。2 治疗方法 以水1000毫升~2000毫升煎煮本方40分钟,放置至温度适宜,手置于盆中,以能完全浸没双手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温度,早晚各1次,每次浸泡双手约1小时。病程较长,疣体较大或融合成簇的,局部消毒后用无菌钝器剥去疣体表面再浸泡;连续应用7~10天为1疗程;每日更换药液1次。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为病灶全部消失,显效为病灶减少60%,有效为病灶减少20~60%,无效为病灶减少小于20%。 治疗结果:35例患者中痊愈30例,占85.71%;显效2例,占5.72%;有效2例,占5.72%;无效 1例,占2.08%。总有效率为97.14%。治愈时间短为4天,长为20天。且治愈的病例中,6 个月内未发现有复发者。
-
六味地黄丸化裁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糖尿病中的发生率相当高,但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多与脾、肺、肾有关,并兼有血瘀表现,属“消渴”、“水肿”范畴。笔者从补脾益肾、活血化瘀入手,以六味地黄丸化裁治疗,通过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7年2月~199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年龄大71岁,小33岁,平均52岁;病程长28年,短1年半,均为Ⅱ型糖尿病患者。本组病例中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38例,高血压者23例,冠心病者20例、肾功能不全者13例。1.2 诊断标准 1)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符合1980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尿蛋白阳性,24 小时尿蛋白定量>250 mg。
-
中药为主治疗红斑狼疮31例观察
1 临床资料 31例均选自1992年至今服药半年以上的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对 SLE修订的11项标准中4项以上者。其中男4例,女27例;年龄大63岁,小12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长11年,短40天,平均病程1.8年;其中服用激素者22例,未服用激素者9 例;盘状红斑狼疮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9例;有发热症状者9例,关节疼痛者15例,皮肤红斑者18例,肝脏损害者12例,肺脏损害者2例,肾脏损害者19例,心脏损害者5例。2 治疗方法 31例患者均以滋阴清热为主治疗。方药:生地30 g,元参30 g,白花蛇舌草20 g,半枝莲20 g,生石膏30 g,知母20 g,山药30 g,地骨皮 20 g,甘草 10 g。其中发热者加羚羊粉、大黄、大青叶等;关节疼痛者加防己、木瓜、透骨草、乌梢蛇;皮肤红斑者加紫草、青蒿、双花、山豆根;肝脏损害者加柴胡、枳壳、香附、郁金;肾脏损害者加山萸肉、白术、泽泻、龟版;肺脏损害者加百合、大贝、沙参、葶苈子;心脏损害者加党参、白术、云苓、桂枝。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
温胃散寒、通阳散结治疗痰湿痹阻型心绞痛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心绞痛患者多伴有胃脘症状,据此制定温胃散寒、通阳散结法则之方剂,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极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 自1994年3月至1998年3月在门诊就诊的冠心病病人中,选择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心绞痛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小者42岁,大者73岁。2 治疗方法2.1 辨证要点: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心前区痛(或胸痛彻背),胃脘胀满,甚或胃脘冷痛,喜热恶冷。噫气频频。脉沉弦或滑。舌苔白润或厚腻。2.2 基本药物组成:荜拨、檀香、降香各10 g,瓜蒌、薤白、半夏各10 g,丹参、茯苓各3 0 g,麦冬15 g。2.3 观察方法:患者每日服上方1付,1个疗程15天。于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行心电图检查,服药期间每日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
-
辨证治疗急性盆腔炎50例
急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临床病症,相近于祖国医学的“崩漏”、“带下”、“月经失调”等症,其病因多涉感染,遂使气血阻滞胞络,湿热下注于带脉,热毒郁结冲任而致。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清热祛湿、化瘀解毒为法,拟予“灵效清解汤”为主方,治疗急性盆腔炎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所治50例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7岁~30岁15例,31岁~40岁28例,41岁~47岁7例。月经先期者16例,月经后期者5例,痛经者25例,经期基本正常者4例;50例患者,带下俱见增多,黄稠秽臭者35例;黄赤相兼、气味秽臭者12例;质稀色泽淡黄无秽味者3例;由于产后感染导致者7例,流产后导致者14例,宫外孕术后感染者2例,子宫颈瘤术后感染者1例;绝育手术后感染者3例,阑尾脓肿穿孔术后导致者1例,长期不注意经期卫生导致者16 例,不明原因者6例。所治病例均经妇科检查确诊,其中附件炎患者28例,子宫体炎症患者16例,盆腔蜂窝组织炎患者6例;其病程短者为50天,长者为3年,病期半年以内的23例,半年至1年的13例,1年以上至2年的11例,2年以上的3例。
-
清咽汤合止咳Ⅰ号治疗喉源性咳嗽80例
喉源性咳嗽为临床常见病,以咽喉部作痒,阵发性干咳为特点。属中医久咳范围,临床常久治不愈。笔者用清咽汤合止咳Ⅰ号治疗该病,临床颇为应手。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治疗组80例,男45人,女35人,年龄14~74岁,以30~45岁为多;对照组60例,男32人,女 28人,年龄30~42岁为多。两组病例基本条件相当,有可比性。患者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主要症状为:咽喉干痒如蚁行,或如有异物阻塞,咽痒必咳,甚则呛咳连续不断,或咳出少量痰液,受风冷后加重。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止咳Ⅰ号(止嗽散加减,制成瓶装剂型)50 ml,日2次。治疗组在服止咳Ⅰ号基础上加服清咽汤(组成: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栀子、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生大黄、薄荷、瓜蒌、大贝、僵蚕、竹叶、枳壳、板兰根、大青叶。由我院制剂室制成袋装剂型,每袋100 ml),每次1袋,日2次。1周后观察疗效。
-
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38例体会
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笔者用温胆汤加减治疗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证之眩晕38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18~17岁,其中30岁以下4例,31~40岁8例,41~ 50岁14例,51~60岁6例,61~70岁6例;诊为内耳眩晕症者8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眩晕者10 例,药物副作用所致眩晕者3例,高血压所致眩晕2例,不明原因所致眩晕者5例。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的中医诊断标准:1)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2)有反复发作史。3)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证:除眩晕外,尚有头重如蒙,胸闷身困,食少神疲,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舌苔白腻,脉儒滑或弦滑。3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半夏16 g,陈皮18 g,茯苓20 g,枳实15 g,竹茹10 g,甘草6 g,生姜6 g,天麻12 g,石葛蒲18 g,大枣1 枚。伴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伴气血亏虚加黄芪、当归;伴肾精亏虚加黄精、枸杞子;伴失眠者加酸枣仁;伴心悸者加远志。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1周为1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
-
探讨开创行为性教学法在实验针灸教学中的应用
在6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S. Bloom)提出一整套的掌握学习的教育理论“目标体系分类”,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6年9月曾来华讲学。中国卫生部科教司将其教育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修改、简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性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中等医学教育领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行为性教学体系有三项主要内容(表1),其中把技能目标分为4个层次,即模仿—形成—熟练—自动。实验针灸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中医学理论及与其他新兴学科交叉渗透形成开放性研究格局的学科。“继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作为当今中医的总体战略,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中医人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议题。实验针灸学的创立为中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
试论医古文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医古文学习有助于医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助于医学生医学道德素质的提高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德作为调节医生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了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代医家的倡导,使中国医学的医德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医古文本身有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论述和记叙名医风范的事例很多,它是揉和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于医学的结晶,这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且也是向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其内容不仅体现在许多杰出医学家的行动上(如春秋战国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等既是神奇医术的化身,也作为医德高尚的典范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反映在许多的著述中,如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后世也多称为“仁术”,充分说明了学医者应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再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大医精诚》既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德专论名篇,也是后世医家的医德教育范文。书中把“精”(专业要精)和“诚”(品德要高尚)作为医生修养的两个标准,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文中对医生的治学态度、诊疗作风、思想修养、学术道德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论述的观点对当今的医学生仍然起着十分积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内容远离空洞的说教,用大量感性的事实说话,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于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起到提高医学生医学道德的作用。
-
浅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中针灸推拿专业的药物治疗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医学职业教育的层次则由中专教育上移至高等职业教育。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普通医学本科教育,其特点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灵活性、人才规格的复合性、教学内容的实际针对性、服务对象的社会性以及就业岗位的综合性等方面。为适应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药物治疗学的教学改革中,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深化学科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大大扩展,在有限的学时内,保留原有的学科完整性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在人体由健康到疾病再到康复的过程中,药物治疗仍然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针推专业的药物治疗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深化原有学科的界限,大胆地删减所用教材中不适合本专业的内容,有机地将原本不属于同一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组成本专业所需的教学内容。新组合的教学内容不能是零乱无序的,而应当遵循以“人”这一整体为中心的原则,保持某一知识点的连惯性和完整性。例如,疼痛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的症状。在讲授治疗疼痛药物时,可以先把疼痛产生的原因、体内抗痛系统的作用以及人体对疼痛的反应等生理、病理知识简单介绍给学生,并以箭头图的版书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再介绍人在疼痛状态下的情绪反应及对疼痛的治疗措施。这样很快深入到药物在治疗疼痛中的作用、地位及如何合理使用镇痛药等问题上。这种按照健康——疾病——健康的顺序来组织教学,其优势在于:弥补了由于专业所限,有些医学基础知识缺乏的状态;围绕“人”这一整体,探讨如何减轻病人痛苦,保持了某一知识点的完整性;中西医对某一病症的治疗方法不同,但不同学科的知识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
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技巧——构词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好外国语,尤其是医学英语,是进行中医国际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有很多人认为医学英语很难学,花费的时间不少,而收效甚微,尤其是单词量少,成为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其实,只要掌握好英语特别是医学英语的主要构词法,就能在英语学习中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英语有四种主要的构词法:1)转化法,2)派生法,3)合成法,(4)缩略法。1 转化法 英语中有些单词不须改变词的外形就能由一种词类转化成另一种词类。单词转化后的意义往往与未转化前的意义有密切的联系。医学英语中名词与动词的转化较为常见。1.1 动词转化成名词 例如:to discharge pus(流脓),nasal discharge(流鼻涕)等。 例句:He coughs badly. He has a bad cough(他咳得很厉害)。1.2 名词转化成动词 例如:three-edged needle(三棱针),to needle a blister(刺破水泡)等。 例句:The doctor advised the patient to take an X-ray examination(医生建议病人进行X光检查)。 She should be X-rayed(她必须做X光检查)。
-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60例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冠脉血流减少,心肌供血不足。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笔者于2000年 2月至2000年9月采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6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均有心绞痛反复发作史和缺血性ST-T段的改变。6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大年龄77岁,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61岁。心电图检查:ST-T段减低者32例,T波低平倒置28例。病程长18年,短2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7例。2 治疗方法 用云南制药厂生产的灯盏花注射液20 mg,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未愈者隔10天再进行第2疗程,血压过高者配合降压药。3 疗效标准 根据1979年全国冠心病防治会议制定的内容进行评定。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心绞痛发作每周不多于2次。好转;心电图检查部分恢复正常,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检查结果无改变。
-
生脉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32例临床观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1997年~2000年我科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患者32例,与强心利尿治疗组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67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62.3岁。以上病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疾病史10~45年不等。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住院治疗。入院后采用(抽签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消炎、止咳、平喘、祛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再给予生脉注射液8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1疗程,所有病例为1~2个疗程,而对照组则加用强心利尿剂治疗。
-
黄芪注射液合脉络宁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观察96例患者全部符合以下要求:依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并合并有DPN 。采用简易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小32岁,大72岁,平均年龄44.6岁;糖尿病病程2~24年,平均7.8年;DPN病程2个月~8年,平均3年。对照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小29岁,大73岁平均46岁;糖尿病病程2~26年,平均8年;DPN病程5个月~8年,平均3.2年。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糖尿病饮食并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口服瑞易宁5~15 mg,每日1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维生素B1100 mg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2500 mg肌注,每日2次,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30 ml合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3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疗程结束判断疗效结果。
-
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98例临床观察
双黄连粉针剂(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是由连翘、金银花、黄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作用。较之传统的中医药,疗效迅速,作用快,应用范围广。集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功能为一体。笔者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98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部为急诊留观病例。 冶疗组98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扁桃腺炎20例,急性支气管炎1 2例,肺部感染15例;对照组4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0例,急性扁桃脉炎10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肺感染7例。符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
-
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原性休克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原性休克临床死亡率较高。近两年来,我们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AMI合并心原性休克21例,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1例患者均为急症门诊收治的病人,AMI诊断均符合WHO 1979年公布的标准。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8.27岁。原有高血压者7例,收缩压较发病前平均下降至80~ 110 mmHg;其余14例患者收缩压均低于80 mmHg。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厥冷,多汗,少尿(平均每小时尿量≤30 ml)等外周循环衰竭的表现。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对溶栓病例选择条件,予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 u,同时常规给予镇静止痛,抗感染抗凝等治疗。在此基础上以参麦注射液100 ml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天之后观察疗效。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1997年11月~1999年10月,我院内科门诊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25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材料 25例中,男17例,女8例,年龄为38~59岁,病程2年以内者13例,2~5年者7例,5年以上者 5例,入选病例均符合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所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其中心绞痛发作轻度18例,中度6例,重度1例。治疗前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2 治疗方法 本组25例均采用口服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生产),0.38 g/粒,每次4粒,每日3次,4 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必要时允许含服硝酸甘油片,并记录用量。
-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及辨治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而肠氵辟又是对痢疾的统称。1 病因病机1.1 外感六淫《诸病源候论》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条指出脾虚虽为本,但风邪侵袭是本病的病因,久而不愈则为“久痢”,是本病的病机。1.2 饮食不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氵辟”。肠氵辟之主症是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飧泄、身热,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甚相吻合。1.3 湿热滞肠《血证论》中总结出“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著者。有为肺经遗热,传入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入肠者”。其所论虽中气虚为本,但湿热下注、肺经遗热、肝经血热渗入肠则为客邪。1.4 肝气乘脾《内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餮泄、少腹痛”。即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为病因,肝木克脾土为病机。
-
“因时制宜”之临床体会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如《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人类适应自然界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气候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因时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和分析外在环境与内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1 暑邪为病耗气伤津 《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性升散耗气伤津且多兼湿,故暑天治病要注意祛暑化湿。 张某某,女性,63岁,于99年8月5日就诊,主因头晕半月余伴倦怠乏力,纳呆气短,汗出口渴,精神不振,二便如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此间曾服扩冠、降压之药物未效。故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查体:T:36.7℃,BP:140/90 mmHg,心率86次/分,律齐有力,双肺无阳性特征,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患者正值暑热天气、暑邪伤人故汗出较多、伤津耗气、而口干、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拟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太子参12 g,石斛9 g,麦冬9 g,竹叶3 g,荷梗10 g,知母6 g,黄芪15 g,玄参6 g,生地12 g,西瓜翠衣30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付,共服3剂。服药后觉周身清爽,诸症减轻,偶有乏力汗出,嘱继服2剂,诸症痊愈。
-
小儿肺炎的临床治验三则
小儿肺炎是肺部疾患中的常见病证,多发于感冒之后,或并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二季为常见。年龄愈小,其发病率愈高,而病情愈重。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抵抗力差,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闭阻,郁生痰热,壅塞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多年来,通过对临床大量病例的观察分析,根据小儿肺炎的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法,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典型病例如下: 例1 赵某,男,3岁。症见发热,咳嗽喘促,肺部X线拍片,见有炎性改变,用青霉素治疗3日无效。现症:体温38.5℃,咳嗽有痰,肺部听诊可闻中小水泡音,舌苔白厚,脉数有力。治以泻肺定喘,解毒化痰。方药:苏子10 g,黄芩10 g ,葶苈子10 g,瓜蒌10 g,射干10 g,柴胡10 g,僵蚕10 g,大青叶5 g,地龙10 g,服药2 日,热降喘减,连服4剂,肺炎缓解,仅有阴伤咳嗽症状,改养阴清肺汤3剂痊愈。
-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所载和解少阳之方,本人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治疗肾盂肾炎 刘某某,女,42岁,初诊:高热4天,往来寒热,恶心呕吐,呕出胃内容物,食欲不振,周身酸痛,小便短赤而灼痛,苔白滑,脉弦数,查:体温39℃,表情淡漠,左胁脊角压痛,双侧肾区叩击痛,尿常规:WBC(++)、RBC(+)、蛋白(+),中医辨证为:湿热郁结少阳。治以和解少阳,清热利水通淋,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5 g,黄芩10 g,半夏10 g,生姜10 g,大枣4枚,炙草6 g,瞿麦10 g,滑石15 g,蒲公英10 g,车前草20 g,茯苓 12 g。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3剂后,体温正常,不呕,效不更方,6剂续服,复查尿常规正常,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急性肾盂肾炎属中医淋病范畴,治宜清热利水通淋,临床多用八正散治疗。本例患者,以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小便不利为主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此例患者为湿热郁结少阳,三焦阻滞,故令水道不利,以和解少阳,清热利水。方用小柴胡汤去人参以和解少阳,去人参是因湿势留恋,茯苓、瞿麦、滑石、蒲公英、车前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药中于病,乃获良效。
-
调护脾胃延续衰老
调护脾胃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要延年益寿,就要从脾胃着手,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人必定走向衰老,特别是中老年,调护脾胃非常重要,笔者就此观点,浅谈认识。 脾胃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缠绵难愈,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病,临床表现以中虚为主,多与免疫功能不全、烟酒、药物刺激、饮食不当、慢性肝炎及胆汁返流等因素有关。一般责之于脾、胃、肝三脏。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及营养人体的作用,胃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脏腑的功能活动和人体的健康,故有“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调护脾胃有诸多方面,常见有脾胃虚寒型,表现阳虚,致胃失温养,虚寒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胃痛隐隐,寒凝气滞,受纳运化失常,影响脾胃升降,致饮入痞满,泛味清水,嘈杂,病属正虚,感到单一纯补之法,则有壅塞致闭,故健脾以助气,佐以疏利气机之品,促进脾胃虚弱缓解,又可补助增进食欲。脾胃是生命之根本,生化之源泉,脾化生营气,统摄血液,主肌肉,若脾气虚损,则化生血液功能衰弱,治疗上宜补脾,甘温益中,补土培元,使精气充足,气血旺盛,常用法则有补中益气,温养健脾,健脾消食导滞等,佐以行气活血,习用四君子汤、四磨饮、保和散等以加减调护脾胃。
-
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脑出血探讨
中医药对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疗效优势已得到医学界的公认,相比之下,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尚不如人意,中药直肠滴注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国内几家医院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采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改善意识障碍、失语等症状,有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死亡率[1][2]。1 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脑出血的合理性:1.1 脑出血急性期口服给药困难 中、大量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多起病急骤,出现神昏、头痛、恶心、呕吐甚则呕血、鼻鼾、痰鸣、吞咽困难、牙关紧闭等症状。此时给药困难,即使鼻饲给药,因昏迷或咽喉肌麻痹,插管时患者不能配合,易损伤食管,而中药直肠滴注操作简便、无痛苦,掌握适当滴速药液可不漏出(优于中药灌肠法),不受患者昏迷、吞咽困难等影响。
-
浅谈非弥漫性脂肪肝弱回声团块型的超声特点
目前,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弥漫性脂肪肝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容易作出诊断,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0%,准确率可以达85%~93%。然而,对非弥漫型脂肪肝,由于认识不足和酷似占位病变,常导致误诊,以致给病人及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精神痛苦,行不必要的治疗而加重经济负担。下面就几例典型的非弥漫性脂肪肝误诊病例,谈一谈非弥漫型脂肪肝低回声团块型的特点,以引起临床医师和超声诊断医师的重视。1 典型病例 例1:男,12岁,体胖,体重75 Kg,于当地医院查体时B超提示肝脏占位病变,父母为此焦急万分,急去上级医院复查B超为肝右叶、胆囊旁见1个3.4 cm×2.6 cm低回声暗区,无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彩色多谱乐超声扫描无异常血流信号,询问患者无肝区不适及其它症状,考虑肝内脂肪浸润不均,嘱随诊,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2周及1 个月后复查B超无大改变,1年后,患者体重减至52 Kg,再次B超检查,肝内回声均匀。 例2:女,48岁,患席汉氏综合症16年,常服激素治疗。B超检查肝左叶见两个大小分别为4.5 cm×3.2 cm,4.8 cm×4.0 cm的低回声暗区,与周围肝脏界线不清,内部回声均匀,周围肝脏颗粒回声细、密、强,管道结构部分欠清,考虑长期服用激素,肝内脂肪浸润不均,动态观察,每2~3周查1次B超,现已1年,影象无改变,患者无肝区不适。
-
情志病症与心身调节
情志是中医对情绪变化的一种描述和划分,包括情绪反映和行为表现,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都能产生重要影响。中医学所讲的“七情”即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如清*费伯雄《医醇胜义》所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忧则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然而,当某种情志活动超越了限度,七情活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即可导致情志引发的心身病症。1 暴发性情志变化的致病与调节 暴发性情志变化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的、突发的、暂短的情绪状态,如暴怒、大怒、卒惊、大恐、暴喜、极悲等。在这种情志状态下,人的其它心理活动随之受到强烈影响,如认知范围缩小,评价估计失常,人格约束力降低,形成高度的情绪起伏,并可伴随生理功能的剧烈改变,脏腑功能严重失调,气机升降出入卒然逆乱,可使某些病或症突然发作。《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灵枢*贼风》说:“卒然喜怒不节……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论述的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症。临床上,暴发性情志变化常常会导致多种严重疾病,常见的如心悸、真心痛、晕厥、中风等。
-
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愈神经性厌食症一列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7岁,高一学生。因减肥节食,渐至厌食,消瘦,体重明显下降伴闭经半年余。于2000年5月以“神经性厌食症”收住院治疗。主诉开始少吃,不吃主食,渐至少吃副食,仅吃些水果、蔬菜、喝水,体重下降,渐渐地越来越消瘦,并出现闭经。近两月来情绪波动明显,时心烦急躁,时抑郁,少语,面色白光白,疲乏无力,头晕,食后恶呕不适,体质虚弱,夜眠欠佳,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学习。患者身高1.62 mm,无既住病史,病前体重60 kg。 心理测评:1)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为:内向不稳定型。2)抑郁自评量表[1](SDS) 总分53分。3)焦虑自评量表[2](SAS)总分55分。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2 治疗方法 支持治疗:给予能量合剂,复方氨基酸静脉点滴;饮食治疗:禁零食,规律进食,并保证进食后不呕吐。制定目标体重,定期测量,如每周增加0.5~1.0 kg体重;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传授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矫正患者在热量摄入,体型、体重等方面的认知偏差,引导患者正确认识体型美、健康美。患者表示有所感悟,配合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转向正常的进食模式:不对呕吐和体重给予特别的关注。并采用正性强化,给予表扬鼓励,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巩固疗效。
-
超声医学在中医妇科常见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超声显像技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在妇科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为中医妇科常见病提供了客观诊断依据。1 痛经证型本质的超声显像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或痛引腰骶,近年来我科对痛经辨证进行客观的分析,应用超声显像探索了200例痛经证患者虚实辨证与内部疾病的联系,发现在痛经中实证有128例,其中子宫肌腺症58例占45%;卵巢巧克力囊肿45例占35%;肌腺症合并巧克力囊肿20例占15.6%;子宫增大3例占2.34%;子宫附件未见异常2例占1.56%。也就是说在痛经实证范畴中有96%的患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且大多属现代医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是无论内因或外因所造成的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这与现代医学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相一致,痛经虚证72例中,子宫发育不良19例占26.5%,盆腔炎15例占20.8%,子宫附件未见异常38例占52.7%。从以上可以说明,超声显像可为中西医结合的辨病与辨证之间寻找相应的结合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为全社会所提倡,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样事在必行,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随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增加,都希望得到高级的保健,而护士是必不可少的。护士在健康服务体系中不仅仅是一个照护者、治疗者,而且是健康的维护者和教育者。培养护士学生的优秀素质,向临床输送高水平护理人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课题。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护校学生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思想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给予正确的导向,帮助她们建立良好的心态,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应变能力、交流技巧、创新意识等等,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
浅谈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
中风后遗症病程长,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慢,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对中风后遗症的护理研究应为康复医学的首要任务。必须结合临床症状,针对不同病情,采用心理、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方法实施有计划的护理。1 心理护理 中风后遗症的病程长,病人易产生悲观情绪,加上脑组织损伤后产生的精神障碍,使很多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因此心理护理应放在首位。首先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指导病人调整生活节奏和习惯,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其次,制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生活环境,适当参加一些轻松的社交活动,从客观上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2 运动护理2.1 上肢的运动锻炼:1)肩关节的运动。方法是以健侧手握住偏瘫的手不断做上举运动;或者在房屋顶固定1个滑轮,以绳子一头拴住瘫痪之手,另一头用健侧手握住,不断牵拉,使患侧上肢不断地做被动上举,每天至少活动400次以上。2)肘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可以带动肘关节的功能恢复。3)由于偏瘫肢体的腕关节常呈下垂状态,所以每天坚持推墙动作数小时,可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4)指关节运动形式较多,如解扭扣,或让患者用患侧手指分别拣出各种混在一起的豆类。
-
高金亮教授对气机升降学说的研究思路探讨
中医气机升降学说,首创先秦,运用于汉唐,争鸣于金元,丰富于明清,今时医家,挖掘继承,发挥创新,其意更彰。不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临床实践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高金亮教授法尊仲景,博览历代各家,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诊治疾病,注重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认为升降出入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提出了伤寒外感,温热之病,内伤五系疾病运用升降出入理论的具体治法,以及谴方用药,寓升中有降,于降中有升,灵活运用之方法。1 气机升降与脏腑 高氏指出,中医气机升降与脏腑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运用这一运动形式,从动的角度出发,用整体的、运动的观点,阐述脏腑与脏腑间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
麝香的真伪鉴定
名贵中药材麝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来源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但由于供不应求,来源稀少,价值珍贵,经常发现掺有植物、动物、矿物等杂质的伪品流入市场,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简述其真伪鉴定方法如下:1 性状鉴别1.1 毛壳麝香(又称整麝香原窝麝香)为偏园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厘米,厚2 ~4厘米,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有白色或灰棕色毛密生。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 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1.2 麝香仁(又称散香)野生者质柔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人工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成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褐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商品的以当门子多,质柔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
菟丝子的鉴别
菟丝子为常用中药。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其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止泻的功效。各地尚有南方菟丝子、欧洲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作菟丝子入药。随着用量的增大,伪品时有发现。现将近年来出现的伪品及地方习用品进行比较鉴别,供同行参考。1 菟丝子 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种子近球形,卵圆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腹部两侧左右对称。种子一端有淡色圆点,圆点中央有微凹的线状种脐。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加热煮至种皮破裂,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气微,味淡。
-
书山有路此为径针海无涯乘是舟——读《中国针灸临床与应用》丛书有感
近日喜读由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廉玉麟先生主编的《中国针灸临床与应用》丛书(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感觉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切合实际,能够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好书。 众所周知,中国针灸医学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历代针灸医家的针灸专著汗牛充栋,近年来出版的针灸书籍从数量上讲可称蔚为大观,其中虽不乏上乘之作,但也有一些针灸专著临床实用性差,谈理论者常与临床实践脱节,而临床专著又不能切实以传统理论为指导。与之相反,《中国针灸临床与应用》丛书则是一部实用性强、不泛空谈的针灸专著。 该丛书以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特点。大量屏弃不切实用的空洞理论,使读者能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掌握中国针灸学术之精华,并能够迅速将书本知识过渡到临床中去,以指导临床实践。譬如该丛书之一的《中国针灸100要穴临床妙用》一改传统的腧穴专著的写作方法,突出腧穴的临床意义,对每个穴位的取穴方法、主治概要等内容的介绍不厌其详,对各穴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角度、施术手法及其所对应的不同的临床病证进行了详尽地介绍,为使读者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这些穴位,作者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并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详述该穴的配穴方法及现代研究成果。兹仅举一例,其他各分册亦皆如此,特别是该丛书内科、外科、妇产科、临床治疗学分册,载述各科常见疾病共132种,对每一种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病理、辨证要点、治则方义、取穴手法、预后调养、疗效评定等内容的铺陈不厌其详,并皆从临床实际出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诚不可多得的针灸医师临床参考用书。
-
针药并用治疗单纯性肥胖症60例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本院门诊部减肥门诊患者,门诊检查除外继发性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本组病例60例,男性7例,女性53例;大年龄54岁,小16岁,平均年龄30.8岁;病程长37年,短1年,平均为11.5年;胃火炽盛36例,脾肾阳虚18例,气阴两虚7例。1.2 观察方法1.2.1 肥胖指标:针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体重、体围、皮脂厚度,按Pauline等人报道的方法计算出患者的肥胖度(A)、体重指数(W)、体脂百分率等。1.2.2 生化指标:让病人进食低蛋白饮食,限食肉食,针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BS、TG、TC 等指标,计算出前后变化。1.3 治疗方法1.3.1 中药治疗:基本处方为制首乌20 g,黄芪10 g,芒硝10 g,桃红各10 g,三七3 g,香附6 g,大黄20 g,泻叶20 g,决明子10 g,荷叶20 g,莲子芯10 g。胃火炽盛型加生石膏15 g,栀子10 g;心脾气虚加苡仁10 g,石菖蒲10 g,茯苓皮10 g;肝肾阴虚加菟丝子10 g,当归10 g,青黛10 g。共研细,冲服代茶饮,每日15 g~30 g,服用1个月。1.3.2 针刺治疗:主穴取中脘、天枢、水分、大横、水道、归来、中极、日月、期门、梁丘、阴陵泉。胃火炽盛加至阳、胃俞、大肠俞、曲池;心脾气虚加心俞、脾俞、气海、丰隆;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复溜、三阴交。 用2~3寸毫针,隔日1次,实证以泻法为主,虚证多用补法,针刺1个月。1.3.3 耳穴压豆:主穴为神门、外鼻、肺、脾、肝、大肠、小肠、内分泌、肾上腺。胃火炽盛型加胃、热点;心脾气虚型加心;肝肾阴虚型加肾。
-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笔者近年来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性眩晕30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02例;年龄大58岁,小27岁;病程长12年,短1 个月。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150例)和针刺对照组 (150)例。2 治疗方法2.1 穴位注射组 选穴:风池、天柱、风府。以上诸穴均取双侧。 药物: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5 %利多卡因,VitB12注射液。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于床边,双侧手臂置于床上,对上述穴位行常规消毒后,选用10 ml 1 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5 %利多卡因1 ml,当归注射液2 ml,复方丹参液2 ml,血塞通注射液2 ml,VitB12注射液1 ml,采用快速无痛进针法,回抽无血后,缓慢推入药液,每穴注入1 ml左右。每3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