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腹腔镜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横膈下肝血管瘤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CT和腹腔镜路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横膈下方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RFA治疗43例患者的43个膈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19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CT组),24例接受腹腔镜路径RFA治疗(腹腔镜组).结果 43例肝血管瘤的直径为6.0~11.8cm,平均(9.4±1.7 cm).2组患者血管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RFA治疗,无技术失败.两组消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05).CT组和腹腔镜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4.7%(18/19)和91.7%(22/24)(Fisher,P>0.05).RFA治疗后,15例患者发生21例次胸部并发症,其中CT组13例患者(68.4%,13/19),腹腔镜组2例患者(8.3%,2/24)(Fisher,P<0.05).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胸腔积液和膈肌破裂,Ⅲ级),均发生在CT组,其余为轻微并发症(Ⅰ级).所有轻微并发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严重并发症分别通过胸腔引流和胸腔镜手术治愈.结论 腹腔镜路径下RFA治疗膈下肝血管瘤可明显降低胸部并发症发生率,是膈下肝血管瘤首选的治疗方案.
-
肝脏囊型包虫病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和比较经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脏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1月收住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肝脏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41例行经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12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腹腔镜组5例患者行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率为12.2%(5/41).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P>0.05).腹腔镜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8 d,而开腹组为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16.0%(1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结论 腹腔镜肝包虫根治性手术治疗较传统开腹肝脏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具有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条件下是安全和可行的.
-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明确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β(phosphoinositide-3 kinase,catalytic subunit beta,PIK3C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IK3CB蛋白在138例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对PIK3 CB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PIK3CB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8%,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5.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39,P=0.003);PIK3CB高表达与胃癌大小(x2 =8.677,P =0.003)、胃癌浸润深度(x2=9.306,P=0.025)和临床分期(x2=8.242,P=0.041)相关;高表达和低表达PIK3 CB的胃癌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5.9%和70.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2个月和6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44,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PIK3 CB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评估因素(HR=15.785,95%CI:1.943~7.805,P=0.000).结论 PIK3CB表达上调与胃癌的浸润程度和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可看成是评估胃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
-
复杂急腹症的腹腔镜手术经验
目的 分析在腹腔镜下完成复杂急腹症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之间共实施199例急腹症急诊手术.结果 实施开放手术51例,腹腔镜手术148例.腹腔镜下完成确定性手术145例,中转开腹3例.按病因分类,开放、腹腔镜手术各包括:急性胆囊炎0、31例,急性胆管炎1、17例,嵌顿膈疝0、3例,腹壁疝7、4例,阑尾炎5、67例,消化道穿孔7、11例,小肠梗阻8、7例,结肠梗阻10、3例;按手术级别分类,开放、腹腔镜的Ⅳ、Ⅲ、Ⅱ、Ⅰ级手术分别为3、0例,22、55例,21、26例,5、67例.腹腔镜Ⅰ~Ⅲ级手术均多于开放手术,包括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切除、胆总管探查、膈疝修补、斜疝修补等.依时间划分,腹腔镜总手术比例、Ⅲ级手术比例均在2013年度显著增加,分别达到82%和84%.另外,开放、腹腔镜手术因并发症2次手术率、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腹腔镜手术.结论 腹腔镜能完成大多数包括Ⅲ级急腹症手术,中转开腹率低,不增加并发症死亡率,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下降.急腹症中对胆道疾病、膈疝、消化道穿孔、阑尾炎应优先选择腹腔镜;对结肠梗阻、小肠梗阻、嵌顿疝腹腔镜手术可行,而对实质脏器外伤、消化道出血、肠系膜动脉栓塞则应优先选择开放手术.
-
不同术式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对比分析一项大型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后常见并发症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华东地区6家县市级医院所有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LA和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OA)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所有阑尾切除术后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9 340例患者中行LA阑尾切除术1 831例(19.6%),开腹阑尾切除术7 509例(80.4%);3年间LA手术开展的比例分别为9.2%、15.0%及32.9%.所有阑尾切除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1%,其中LA为2.1%,OA为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22,P<0.01);3年间LA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4.4%及3.5%,呈逐年下降趋势(x2=31.5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不同手术方式是导致阑尾切除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一项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7,95%可信区间1.12 ~1.63,P =0.02).结论 LA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下降,LA手术是阑尾切除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
雌激素受体β在不同分期及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表达与不同分期及分型浸润性乳腺癌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44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与雌激素受体β的相关性.结果 在44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328例ERβ表达阳性(73.5%).在ERα+组及ERα-组,ER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 (240/308)和63.8% (88/138).ERβ的表达与ERα(P <0.01)表达呈正相关;与PR、组织学分级、HER-2及Ki-67表达无明确相关性(均P>0.05).ERβ表达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18例乳腺癌进入分期及NPI评分分析,不同分期及NPI评分在ERβ+及ERβ-两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期:P=0.743;NPI:P=0.644).Luminal A亚型、Luminal B1亚型、Luminal B2亚型、HER-2亚型及TN亚型中ERβ阳性率分别为75.6% (88/118)、75.9%(110/145)、85.2% (46/54)、68.4%(39/57)及62.5%(45/72).在不同分型乳腺癌中,Luminal型(LA、LB1及LB2)与非Luminal型(HER-2及TN)之间,ER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结论 ERβ表达与肿瘤分期、NPI评分不相关,而与肿瘤Luminal分型相关.
-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4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1年1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并有完整资料的49例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1例男性,48例女性,高发年龄在35 ~ 55岁之间;无痛性肿物多为首诊症状,右侧乳腺多发,且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占61.11%.术前乳腺B超及X检查易与良性肿物混淆,粗针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率亦不高;后病理诊断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4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均为B细胞来源;全组46例患者接受手术和化疗治疗,其中16例同时接受放疗治疗,化疗以CHOP方案为主.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和28%,骨髓为常见转移部位.结论 PBL预后差,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后石蜡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是主要确诊手段,外科治疗不推荐根治性手术,应采取以化疗为主的全身综合性治疗方案.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误诊两例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在乳腺恶性肿瘤中非常少见,如果病理诊断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当.1995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共收治两例PBL,皆误诊为乳腺癌.现探讨分析误诊原因,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
开腹胆囊术后残留胆囊腹腔镜再切除18例分析
近年来胆囊结石在我国发病率日趋增高,胆囊手术得以广泛开展[1].对于严重胆囊炎症病例,腹腔镜手术难度、风险增大,开腹手术仍为治疗常用术式[2],由此引起开腹胆囊切除术后以及胆囊切开引流术后残留胆囊病例亦渐趋增多[3].由于腹腔粘连存在,开腹胆囊术后残留胆囊处理多采用再次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再处理研究较少.我们对收治的开腹胆囊术后残留胆囊1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残留胆囊腹腔镜再处理经验.
关键词: -
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肝转移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随访资料,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丁二磺腺苷蛋氨酸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drainage,PTCD)和丁二磺腺苷蛋氨酸已广泛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的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近5年本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前的治疗及用药情况,旨在探讨PTCD及丁二磺腺苷蛋氨酸的术前应用价值.
关键词: -
胆囊管开放法直接置管引流在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针对复杂性胆囊因胆囊三角粘连、水肿严重而行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cholecystectomy,LPC),胆囊管不能常规施夹、结扎或缝合,而如何处理胆囊管成为一大难题.我们针对复杂性胆囊实施LPC,胆囊管采用开放法直接置管引流治疗急慢性胆囊炎5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肺栓塞一例
患者男,42岁,因腰椎手术后左下肢肿痛5d,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于2014年2月23日入院,行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术后给予抗凝、溶栓5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次,2次/d,静脉泵入尿激酶20万单位/次,4次/d)并桥接华法林钠片抗凝(INR 2.0~ 3.0或PT 20 ~ 30 s)治疗,左下肢肿胀消退,转骨科继续治疗时(IVCF置入6d后)突发胸闷、气短、心跳呼吸骤停,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71%),经心肺复苏约60 min后心跳恢复,转入ICU进一步呼吸机维持治疗,恢复自主呼吸.经CTPA检查证实双肺动脉及分支多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图1),下腔静脉彩超证实IVCF无异常,滤器近端下腔静脉无血栓.患者在我院ICU经抗凝、呼吸机辅助呼吸、扩张支气管、改善心肌血供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电话随访7个月,患者生活自理,活动后左下肢肿胀,无胸闷气短,可胜任办公室工作.
关键词: -
骨外骨肉瘤一例
患者男,31岁,左臀部无痛性肿物6个月,渐增大,局部无外伤史及放射线接触史.体检:肿物呈球形,位于皮下,直径约2 cm,质地硬,活动度欠佳,皮温不高,无触痛,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下肢无异常,碱性磷酸酶72 U/L.行肿物单纯性切除术.病理检查:肉眼观察见肿物呈球形直径1.8cm,覆一梭形皮肤,无包膜,未侵犯皮肤,切面灰白色,质地脆,中央钙化及骨化,质地硬.镜下见肿物呈分带结构,外周带瘤细胞丰富,多形性明显,见大量瘤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图1A),核异型性显著.中央带为钙化、骨化组织,分化成熟.移行带由大量肿瘤性软骨组织及少量类骨组织构成,软骨细胞异型性明显(图1B),可见核分裂象,类骨组织呈花边状,周围见异型瘤细胞围绕.病理诊断:骨外骨肉瘤.未予放、化疗,随访至今24个月,一般情况良好,未见复发及转移.
关键词: -
经股静脉-副肝静脉-肝静脉通路治疗布加综合征两例
例1患者女,46岁,因胸腹壁静脉曲张15年,于2013年1月10日入院.腹部超声提示肝脏增大,下腔静脉肝后段长段闭塞.术前诊断:布加综合征.穿刺右股静脉,造影见肝段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副肝静脉代偿性扩张,肝内交通静脉开放,选入副肝静脉造影:肝静脉血流瘀滞,第二肝门部下腔静脉几近闭塞(图1A),肝静脉测压为25 cmH2O.建立股静脉-副肝静脉-肝内交通静脉-肝静脉路径,导丝通过后球囊分次扩张下腔静脉狭窄段(图1B).再次造影显示肝静脉血流顺畅,下腔静脉狭窄消失,肝静脉测压为14 cmH2O.术后患者腹壁静脉塌陷,腹部超声提示肝脏缩小.
关键词: -
中主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一、概念中主动脉综合征(middle aortic syndrome,MAS)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性疾病,由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因素导致的降主动脉下段及腹主动脉上段(即中段主动脉)的节段性狭窄,常累及内脏动脉及肾动脉,导致内脏及下肢缺血,出现严重肾血管性高血压、间歇性跛行及腹部绞痛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963年由Sen等[1]首次报道,他总结了主动脉狭窄性病变一般发生的四个部位:即主动脉弓部、末段分叉部、膈上降主动脉及膈下腹主动脉部位,相对于前两种来讲,后两种病变位于主动脉的中段,于是统称为MAS.本病在部分文献中又称为峡下主动脉缩窄(subisthmic coarctation)、非典型性主动脉缩窄(atypical coarctation)、腹主动脉缩窄(abdominal coarctation)、中主动脉发育异常性综合征(midaortic dysplastic syndrome)等[2].国内文献在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胸腹主动脉型(Ⅱ型)及腹主动脉缩窄等疾病里面有相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的描述[3-5],但尚未见MAS提法或专门论述MAS的文献报道.
关键词: -
应用ProGrip补片修补腹股沟疝150例体会
以Lichtenstein为代表的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其低复发率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被认为是无张力疝手术中理想的术式[1-3].而ProGrip自固定补片的问世则是材料学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它的应用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也是对Lichtenstein技术的一种更好发展.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乐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roGrip补片进行手术1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利用钙化的桡动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经验
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并发症少、通畅率高、透析充分.自体AVF的优势高于移植血管搭桥和长期中心静脉插管[1-2].一些患者因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合并糖尿病,引起钙盐沉积于动脉管壁,钙化累及四肢动脉[3-4].实践中我们发现AVF阻塞后实施同侧前臂AVF重建术,利用钙化的桡动脉与同侧动脉化的头静脉吻合,提高患者自身血管的利用率,术后无需等待AVF发育即可透析,并发症少,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
自体动静脉瘘管失功能的腔内治疗
目的 评估3种不同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失功能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并分析PTA引起瘘管痉挛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AVF失功能患者112次腔内手术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数据.临床结果包括: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及瘘管痉挛情况,患者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瘘管种类、使用时间、瘘管狭窄长度、PTA后残余狭窄率.结果 瘘管平均长度(2.0±1.4) cm,单纯经肱动脉途径技术成功率80.4%,临床成功率92.8%,2.1%发生瘘管Ⅰ~Ⅱ度痉挛;顺瘘管静脉途径技术成功率85.7%,临床成功率100%,28.6%发生瘘管Ⅱ度痉挛;经肱动脉途径及逆瘘管静脉途径吻合口开通技术成功率25%,临床成功率50%,37.5%发生瘘管Ⅲ~Ⅳ度痉挛.两种途径比较,技术、临床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19;P=0.000、0.029),痉挛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腔内治疗在开通AVF失功能方面疗效肯定,尤其选用冠状动脉球囊治疗不伴明显迂曲及静脉瘤的AVF,疗效及安全性更好,不良反应更少.
-
内窥镜血管取材系统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窥镜血管取材系统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4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内窥镜血管取材系统(endoscopic vessel harvesting,EVH)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传统手术组)21例.比较2组术后48 h和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PS),术后1周皮下淤血、血肿、皮肤麻木等症状,术后第3个月CEAP临床分级(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CEAP),手术效果及手术满意度评分情况. 结果 术后48 h和术后1周VAPS评分,EVH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皮下瘀血发生率对照组高于EVH治疗组,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下肢麻木发生率对照组均明显高于EVH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肢CEAP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CEAP分级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3个月手术效果评分,EV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整体满意度评分,EVH组高于对照组,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H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治疗静脉曲张时有同样的手术疗效,EVH是一种微创治疗静脉曲张的方法.
-
D二聚体测定及肠壁厚度测量筛查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
目的 探讨急诊血液化验及肠壁厚度测量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3年6月19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肠坏死组10例,肠淤血组9例.比较2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测量2组CT横断面肠壁厚处的厚度.结果 肠坏死组血浆D二聚体(3.27 ~ 20.00) μg/ml,中位值(19.85) μg/ml,肠淤血组血浆D二聚体(0.49~ 13.90) μg/ml,中位值(5.55) μ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二聚体> 10 μg/ml为截点,对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89%,87.5%,73%.肠坏死组肠壁厚度为(8.35~15.45) mm,中位值(10.48) mm,肠淤血组肠壁厚度为(1.29~8.70) mm,中位值(1.43)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小肠壁厚度>8 mm为截点,对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9%,90.9%,100%.结论 D二聚体浓度及肠壁厚度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
糖尿病足腔内治疗后动脉再闭塞的处理
目的 总结糖尿病足患者腔内治疗后动脉再闭塞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1日收治的371例糖尿病足腔内治疗后动脉再闭塞患者的病因、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 首次腔内治疗时按照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分级:A级37例、B级85例、C级143例、D级106例.再次闭塞时间为1d至36个月,平均(21±8)个月.再闭塞的原因:内膜增生263例(70.9%)、血栓形成65例(17.5%)、夹层形成19例(5.1%)、支架断裂17例(4.6%)、血管破裂7例(1.9%).再闭塞后给予再次腔内治疗327例(88.1%),动脉旁路手术23例(6.2%),保守治疗13例(3.5%),直接截肢(截趾)4例(1.1%),围手术期死亡4例(1.1%).共随访275例患者,随访时间1~ 36个月,平均(13±8)个月.6、12、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2.9%、71.3%、63.0%,截肢率分别为1.1%、1.8%、2.5%.结论 内膜增生是造成糖尿病足腔内治疗后动脉再闭塞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可再次腔内治疗,近期通畅率较高.
-
左髂静脉受压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左髂静脉(LCIV)短径和狭窄率,并探讨其与左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右下肢DVT、60例左下肢DVT病例和218例正常人的CT影像结果,测量和计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短径和狭窄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CIV短径和狭窄率与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51.8%人群LCIV受压率>50%,24.3%LCIV受压率>70%;女性LCIV短径[(4.7±2.7)mm]明显小于男性[(6.6±3.3)mm,P<0.01)].左下肢DVT组LCIV短径[(2.4±1.0)mm]明显小于对照组[(5.4±3.1) mm,P<0.01)]和右下肢DVT组[(6.2±1.8)mm,P<0.01],其LCIV狭窄率[(78±8)%]明显高于对照组[(49±25)%,P<0.01)]和右下肢DVT组[(38±21)%,P<0.01)].LCIV短径每减少1 mm,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对危险度OR值为2.69(P<0.001,95% CI为1.91 ~3.77);LCIV狭窄率每增加10%,左下肢DVT发生的OR值为2.78(P<0.001,95% CI为1.95~3.96).当LCIV狭窄率>75%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0.12倍;当LCIV短径<2.5 mm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3.57倍.结论 LCIV受压是左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CIV明显受压患者,是左下肢DVT高危人群.
-
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混合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62例混合型BCS血管病变特征和治疗方法,观察开通后肝静脉(hepatic veins,HV)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压力以及患者症状的变化,评估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结果 本组162例中,53例患者合并3支主HV阻塞且无2支以上粗大副肝静脉代偿,行HV和IVC联合开通治疗,其中51例治疗成功;其余109例患者仅行IVC开通治疗,其中106例治疗成功;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6.9% (157/162).本组患者开通治疗前后HV和IVC压力分别为:[(40±9) cmH2O和(28±7)cmH2O]比[(22±7) cmH2O和(19±6) 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42和8.75,P<0.001).157例治疗成功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时间为15个月.出院后146例症状完全缓解,其余11例症状改善,随访截止时,首次开通治疗和修正治疗后的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82.4%和94.2%.结论 根据HV病变特征选择混合型BCS患者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好,复发率低,短中期无症状生存率高.
-
Ⅱ型布加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下腔静脉压力变化及其和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关系
目的 探讨腔房转流术(atrial caval shunting,ACS)治疗Ⅱ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手术前后下腔静脉压力(inferior vena cava pressure,IVC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术后血管通畅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1992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的209例Ⅱ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术中开放人工血管前后IVCP、右心房压力(rightatrial pressure,RAP)及自由门静脉压力(portal free pressure,PFP)变化,采用t检验比较人工血管开放前后IVCP、RAP、PFP的压力变化;定期彩超检查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IVCP和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开放人工血管后IVCP、PFP显著下降(P<0.05),开放人工血管后RAP显著升高(t=0.52,P<0.05);人工血管开放后IVCP下降幅度较低者(<1 kPa)的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显著低于IVCP下降幅度较高者(≥1 kPa) (P <0.05).结论 ACS术中人工血管循环开放后,IVCP下降幅度较大者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较高.
-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肺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56例经验
目的 总结肺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以减轻肺栓塞症状、降低死亡率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6月至2013年6月内蒙古赤峰市立医院经CT确诊的56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56±11)岁,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与肺动脉造影,导管碎栓、溶栓治疗,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调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率在2~3.结果 56例患者中,随访45例,随访率80.4%.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平均肺动脉压(mPAP)从(43±7)mmHg降到(22 ±6) mmHg(P <0.05),动脉血氧分压(PO2)从(49±8)mmHg升到(83±9)mmHg (P<0.05),即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显效51例,显效率91% (51/56)有效率100%,56例患者45例获得随访,平均(15 ±4)个月,1例复发,无滤器移位、腔静脉血栓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肺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是安全有效的.
-
RhoA/SRF信号通路介导Nelin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
目的 探讨Nelin基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转化的调控机制.方法 应用过表达慢病毒载体[Nelin-VSMC]及干扰慢病毒载体[LV-Nelin-SiRNA-VSMC]制备稳定转染的VSMC细胞模型,通过荧光定量PCR以及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analysis,WB)等技术手段,观察Nelin蛋白过表达及表达抑制对人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 Nelin-VSMC组细胞呈收缩表型,细胞细长,成“谷-峰”样生长,Nelin mRNA、Nelin蛋白和平滑肌分化标志蛋白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oα-actin)表达显著增加,同时SMα-actin相关调控因子-血清反应因子(SRF)入核转位,RhoA总蛋白表达上调,经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作用后,SRF在细胞核中表达显著减少,同时SMα-actin表达下调;LV-Nelin-SiRNA-VSMC组细胞呈合成表型,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极性消失,生长状态无序,Nelin mRNA、Nelin蛋白和SMα-ac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同时伴有SRF出核转位及RhoA总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在体外培养的人VSMC中,Nelin依次激活SMα-actin蛋白相关调控因子RhoA和SRF引起SMα-actin表达增加,促进VSMC向收缩表型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