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杂志
Journal of Toxicology 독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卫生毒理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影响因子: 0.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263/R
- 国内刊号: 赵超英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铝和苯并[a]芘联合染毒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铝和苯并[a]芘联合染毒对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两种毒物共同作用下致神经细胞凋亡的联合类型.方法 采用新生的SD大鼠进行原代神经元细胞培养,培养5d后,选取生长良好的同批次细胞,分为对照组(DMSO+S9+maltol)、染苯并[a]芘组(10 μmol/L B[a]P)、染铝组(50 μmol/L Al(mal)3)和联合作用组(50μmol/L Al(mal)3+10μmol/L B[a]P)4组,继续培养72 h后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实验组神经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AO-EB荧光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定量检测神经元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染苯并[a]芘组、染铝组神经元细胞出现核膜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等细胞凋亡的经典形态学变化;联合作用组出现了细胞核裂解甚至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染苯并[a]芘组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总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铝组,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作用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铝和苯并[a]芘联合染毒对神经细胞凋亡具有联合作用,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
-
氟染毒雄性大鼠睾丸组织对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氟中毒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某些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为氟的生殖毒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150 ~ 18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中和高氟组[100、200和300 mg/(kg·d)NaF],灌胃染毒90 d,每天称体重.染毒结束后处死大鼠,摘取睾丸组织,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分光光度法检测睾丸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和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及一氧化氮(N0)的含量.结果 染氟第30天大鼠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中氟组高于高氟组(P<0.05);第0、60和90天大鼠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睾丸组织的SOD和CAT活性无显著性改变(P>0.05),低氟组MDA、中氟组H202含量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低氟组NOS活性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 慢性氟中毒可增强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效应,损害大鼠生殖系统.
-
苏丹红致小鼠氧化损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苏丹红(SD)对小鼠肝脏和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连续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D Ⅰ、Ⅱ、Ⅲ、Ⅳ(0、40、80和160 mg/kg)12d,然后采用TBA和ELISA法分别检测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低剂量SDⅡ和SDⅢ组肝脏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D Ⅰ及SDⅣ组,高和中剂量4种SD组MDA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中剂量S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SD Ⅰ和高剂量4种SD组肾脏MDA值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其中高剂量SDⅡ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除SDⅡ组其他3种SD组MDA值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4种SD组和中剂量SD Ⅰ组肝脏SOD明显增加,但高剂量4种SD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剂量SDⅡ和SDⅢ组肾脏SOD明显提高,而SDⅣ组肾脏SOD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结果表明SD Ⅰ、Ⅱ、Ⅲ、Ⅳ致小鼠肝脏和肾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
-
硫酸镍对原代培养大鼠睾丸间质细胞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硫酸镍(NiSO4)致原代培养大鼠睾丸间质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胶原酶消化以及Percoll分离液梯度密度离心法,经贴壁培养获得高纯度大鼠睾丸间质细胞,采用3β-HSD法鉴定细胞纯度.取对数生长期的间质细胞,分别用浓度为0、250、500和1000μmol/L硫酸镍处理6、12和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间质细胞抑制羟自由基能力(Anti-O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结果 经3β-HSD法鉴定,睾丸间质细胞纯度达95%以上.与对照组比较,250 μmol/L硫酸镍处理12h组和500、1000μmol/L硫酸镍各处理组,ROS水平均增高(P<0.05);250μmol/L硫酸镍处理12和24 h组,以及500、1000 μmol/L硫酸镍各处理组,Anti-OH·均降低(P <0.05);500、1000μmol/L硫酸镍处理12和24 h组,8-OHdG含量均增加(P<0.05).结论 硫酸镍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DNA氧化损伤可能与其导致间质细胞Anti-OH·降低和ROS水平增加有关.
-
氟化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毒性作用
目的 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细胞系RPMI8226暴露于不同浓度氟化钠时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变化.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的氟化钠对RPMI822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凋亡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 氟化钠浓度为5、10、20、40、80和160 μmol/L时细胞存活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氟化钠浓度在320、640、1280和2560 μmol/L时细胞存活率低于空白对照组,氟化钠浓度为10、20、40、80、160、320、640、1280和2560 μmol/L时所测反映细胞增殖的吸光度(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剂量(5、40、320和2560 μmol/L)时,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增加,G2期细胞相对数量减少,G1期细胞相对数量增多,就整个细胞周期而言,S期细胞相对数量比G1期、G2期均高,其中对照组与染毒组的相对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实验显示氟化钠浓度为320和2560μmol/L时均诱导细胞凋亡,其中细胞凋亡率在对照组与染毒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化钠浓度为5、10、20、40、80和160 μmol/L时促进RPMI8226细胞的增殖.氟化钠浓度在320、640、1280和2560 μmol/L时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实验显示DNA损伤程度与S期细胞相对数量一致,氟化钠对RPMI8226细胞造成的DNA损伤可能是细胞滞留在S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口服活性炭对急性阿维菌素中毒家兔的疗效评价研究
目的 探讨口服活性炭对急性阿维菌素(Abamectin,ABM)中毒家兔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为6组:A组,低剂量染毒未干预组;B组,低剂量染毒20 min干预组;C组,低剂量染毒2h干预组;D组,高剂量染毒未干预组;E组,高剂量染毒干预组;F组,溶媒对照组.低剂量为中毒剂量,是不引起受试对象(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高剂量,即大可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染毒剂量为5 mg/kg;高剂量为致死剂量,在该剂量下,动物多在6h内死亡,染毒剂量为10 mg/kg.低剂量组各组家兔于染毒后不同时相采集血液并获取全脑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血浆及脑中阿维菌素浓度,绘制并计算毒代动力学曲线和相关参数;观察高剂量组家兔中毒体征和死亡情况并做出相关评分.结果 低剂量组家兔间阿维菌素血浆浓度变化趋势和主要代谢动力学参数均有明显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两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只有A组的69%和58.8%,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较A组提高了将近一倍,在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方面,B、C两组数值也比A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高剂量染毒组中,D组家兔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体征严重,步态评分、肌束颤动评分、抽搐首发时间、抽搐分级以及死亡时间、死亡率等均明显高于E组.结论 口服活性炭可以明显减少阿维菌素在家兔体内的吸收,并加快阿维菌素在家兔体内的代谢,从而减轻家兔中毒体征,降低死亡率.
-
应用胚胎干细胞试验对多菌灵胚胎毒性的初步评价
目的 应用胚胎干细胞(ESC)和胚胎干细胞试验(EST),初步评价多菌灵的胚胎毒性,并探讨可能的毒性机制.方法 应用Alarma Blue法检测多菌灵对ESC和3T3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未分化的ESC体外经悬滴、悬浮培养后用10-4 mol/L抗坏血酸诱导分化为具搏动能力的心肌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多菌灵(0、1、2.5、5、10和20 nmol/L),在分化终点即第10天时获取分化细胞的RNA,并检测细胞多能性基因Oct4和心肌特异性基因α-MHC的相对表达量,计算多菌灵对ESC分化的半数抑制剂量.根据EST的评价标准,对多菌灵的胚胎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多菌灵对3T3细胞和ESC细胞的存活率随着多菌灵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ESC对多菌灵毒性更敏感;1 nmol/L多菌灵使Oct4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2.5、5、10和20 nmol/L多菌灵使Oct4的表达量显著降低;随着多菌灵浓度的增加,α-MHC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关系.多菌灵经EST评价为强胚胎毒性化合物.结论 多菌灵具强胚胎毒性,其对ESC细胞活性及多能性基因影响显著可能是其作用的机制之一.
-
烟草烟雾染毒小鼠精子形态和睾丸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目的 观察烟草烟雾染毒对小鼠精子畸形率及睾丸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每只雄鼠计数500条完整的精子,计算出精子畸形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中SOD、MDA、ACP、LDH和NOS的活性.结果 小鼠精子畸形率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烟草烟雾染毒可引起小鼠睾丸组织匀浆中SOD、MDA和NOS活性显著升高,ACP和LDH活性显著下降.结论 烟草烟雾染毒可致小鼠精子形态和睾丸某些生化指标发生变化.
-
雷公藤提取物重复剂量给药对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损伤
目的 观察雷公藤对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损伤.方法 参照长期毒性实验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0.04 g/kg组、0.16 g/kg组和0.64 g/kg组.连续灌胃(ig)不同剂量雷公藤95%乙醇提取物3个月,取胰腺;0.64 g/kg组分别于用药30和90 d后及停药30 d后取胰腺组织,采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技术动态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结构变化,采用连续检测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含量.结果 0.04 g/kg组用药90 d后大鼠胰腺散在淋巴细胞增多,个别细胞胞浆空亮;0.16 g/kg组用药90 d后胰岛体积大,纤维增生;0.64 g/kg组用药90 d后,细胞胞浆空亮,间质纤维增生;0.64 g/kg组用药30 d后细胞水肿,小灶炎细胞浸润,线粒体肿胀;0.64 g/kg组停药30 d后胰腺内有红色分泌物潴留,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0.64 g/kg组给药30和90 d和停药30 d后的血液淀粉酶水平无显著的上升或下降.结论 雷公藤可引起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损伤,并随给药剂量加大和时间延长损伤加重且呈不可逆性.
-
市售染发剂的体外微核实验
目的 检测市售的3件染发剂的遗传毒性.方法 使用以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为细胞系的体外微核实验方法检测3件市售染发剂作用于细胞后的产生的微核率.经过细胞制片、染色、显微镜计算双核细胞的微核率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3件染发剂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确定体外微核试验为阳性.结论 此次检测的3件市售染发剂体外微核实验结果均为阳性.
-
亚慢性染毒纳米碳酸钙大鼠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亚慢性染毒纳米碳酸钙大鼠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初步探讨纳米碳酸钙的毒性和可能靶器官.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微米碳酸钙组(200 mg/kg)、纳米碳酸钙组(12.5、50和200 mg/kg).滴鼻染毒,每周5次,连续12周.染毒结束24 h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取大鼠心、肝、脾、肺、肾、脑海马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对照组大鼠各器官均未见异常.微米碳酸钙组大鼠肺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侵润.纳米碳酸钙组大鼠肺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肺不张,部分小血管出现玻璃样变;支气管黏膜萎缩、剥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高剂量纳米碳酸钙组大鼠肾小球肿胀,肝细胞脂肪样变.纳米碳酸钙各组大鼠血清ALT活性和BU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血清BUN含量显著高于微米碳酸钙组(P<0.05).结论 亚慢性染毒纳米碳酸钙可导致大鼠肺、肝、肾组织病理学损伤.
-
三丁基锡对人羊膜细胞ERK通路和G2/M期调控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正常人羊膜FL细胞ERK通路及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FL细胞分别以剂量1、2、3、4和6μmol/L TBT染毒,免疫印迹法检测ERK通路和周期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TBT下调Raf表达,促使下游激酶MEK1/2,ERK1/2以及转录因子c-Myc脱磷酸后失活,抑制ERK通路;同时细胞周期磷酸酶Cdc25C表达下调,激酶Cdc2 Tyr-15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 ERK通路的抑制可能是TBT发挥细胞毒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Cdc25C,致使G2/M关键激酶Cdc2活性下调,细胞发生G2/M期阻滞,终诱导凋亡.
-
氯化镧对大鼠海马线粒体和死亡受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氯化镧(lanthanum chloride,LaCl3)对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线粒体依赖的caspase-9、死亡受体依赖的caspase-8凋亡途径的影响,探讨LaCl3对海马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方法 40只Wistar雌性成年大鼠随机分成对照和低、中、高剂量LaCl3染毒组.对照孕鼠产仔后饮用蒸馏水,低、中、高剂量LaCl3染毒组孕鼠产仔后分别饮用0.25%、0.50%和1.00% LaCl3溶液.LaCl3染毒组子代大鼠断乳前吸吮母乳染镧,断乳后则通过自行饮用0.25%、0.50%和1.00% LaCl3蒸馏水溶液染镧,至断乳后1个月结束.取子代大鼠海马,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比色法测定线粒体和胞浆内Cyt c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as、FasL、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LaCl3染毒组子代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低剂量LaCl3染毒组子代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内Cyt 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胞浆中Cyt c含量和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剂量LaCl3染毒组子代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内Cyt 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LaCl3染毒组,而胞浆中Cyt c含量和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LaCl3染毒组;高剂量LaCl3染毒组子代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内Cyt 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中剂量LaCl3染毒组,而胞浆中Cyt c含量和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中剂量LaCl3染毒组.各LaCl3染毒组子代大鼠海马Fas、FasL和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aCl3染毒造成大鼠海马细胞凋亡过度的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caspase-9凋亡途径表达增强,而与死亡受体Fas依赖的caspase-8凋亡途径无关.
-
双酚S在T47D乳腺癌细胞中雌激素活性的研究
目的 评价双酚S(Bisphenol S,BPS)在T47D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活性,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在BPS诱导的雌激素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BPS刺激T47D乳腺癌细胞,通过新型四唑盐WST-8方法检测BPS诱导的细胞增殖,观察其增殖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检测BPS对ERα下游基因(CTSD、GREB1、TFF1)mRNA表达的影响;利用ER抑制剂ICI182780研究ER在BPS诱导雌激素活性中的作用.结果 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当BPS达到1 μmol/L时能显著刺激细胞增殖(P<0.05),并且随着剂量的升高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1~ 10 μmol/L BPS能够显著诱导ERα下游基因mRNA的表达(P<0.01).然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能够显著抑制BPS诱导的细胞增殖和基因表达(P<0.01).结论 在1~10 μmol/L剂量下,双酚S能够在T47D细胞中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活性,并且该活性与ER的激活有关.
-
长春新碱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
目的 以斑马鱼胚胎/幼鱼为实验对象,探索长春新碱对斑马鱼神经发育毒性和行为的影响及其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表型观察、触及逃避、幼鱼的自主运动、强光刺激惊恐反射能力等实验及RT-PCR,整体免疫荧光等手段.结果 (1)长春新碱具有斑马鱼胚胎神经和心脏发育毒性;(2)长春新碱具有幼体神经毒性,幼鱼呈浓度依赖性的侧卧体位;自主运动显示幼鱼呈长春新碱浓度依赖性的常规转弯能力下降,运动轨迹紊乱,平均运动速度降低,不活跃运动持续时间增加等神经抑制行为;(3)光刺激实验显示高剂量(30和40 μg/ml)长春新碱处理组幼鱼被刺激后应激反应能力变弱,学习记忆能力下降;(4)长春新碱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基因th、dat的转录水平下调,诱导幼鱼间脑及下丘脑多巴胺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结论 长春新碱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导致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丢失.
-
GMA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研究
目的 分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时点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改变,探讨GMA诱导16HBE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 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确定8μg/ml浓度GMA诱导16HBE细胞,收集GMA转化前期(第10代)、转化中期(第20代)、转化后期(第30代)细胞和同步溶剂对照(DMSO)细胞,以及去甲基化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的各时点转化细胞,应用DNA甲基化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转化时期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结果 DNA甲基化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时点GMA转化组较同代龄DMSO组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转化前期GMA组、DMSO组、5-aza-cdr组细胞甲基化水平较转化中期及转化后期相对应各组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低.结论 GMA诱导16HBE细胞在转化前期已出现全基因组低甲基化现象,故可将其视为细胞恶性转化前期生物标志.
-
2,4-二氯苯氧乙酸的毒理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是一种对人类具有潜在毒性的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能杀死多种阔叶杂草,在欧洲和北美的地下水中经常发现其残留[1],在我国因其成本较低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其残留与毒性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就2,4-D在毒理学和流行病学方面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甲苯二异氰酸酯遗传损伤及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 diisocyanate,TDI)是一种重要的低分子量工业生产原料.它包括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2,6-甲苯二异氰酸酯80∶20的混合物(简称TDI 80)及65∶35的混合物(TDI 65)两种工业产品,常用的是TDI 80.其主要用于聚氨酯泡沫的生产,也用于油漆、涂料和胶黏剂等[1].TDI其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是它的刺激性和致敏潜能,能够降低肺功能,引起职业性哮喘[2].TDI还会引起遗传损伤,遗传物质的损伤也是介导TDI各种毒性的机制之一.
-
Hormesis现象及其同工G-蛋白耦合受体机制
1 Hormesis现象的定义“剂量决定毒物”是16世纪著名的炼金术士及内科医生Paracelsus的名言[1],他首次将化学物质与矿物成分应用于医药治疗,并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有剂量才能区别毒物的论点,成为毒物兴奋效应的雏形.19世纪德国微生物学家Schulz[2]观察到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可以促进酵母生长,进而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普遍存在于各种化学物和生命体中,从而提出Amat-Schulz定律,即弱刺激加速生命力,中等强度刺激促进生命力,强刺激抑制生命力,但很强刺激却能致死.
-
双草醚对大鼠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研究
双草醚(Bispyribac-sodium)原药是一种近年新开发的嘧啶羧基化合物.又称农美利(Nominee),化学名称:2,6-双[(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氧]苯甲酸钠.研究显示双草醚是一种较优秀的直播稻田苗后除草剂[1],作用原理主要是抑制三种支链氨基酸(亮氨酸、颉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过程中所需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干扰细胞分裂,引起敏感植物生长停止、黄化失绿,出现顶端组织坏死和根茎叶完全坏死,终导致植物死亡[2].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