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解剖型支持接骨板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踝关节骨折的发亡频数在不断增加,且骨折复杂程度也有提高.笔者将踝关节骨折分为伴踝穴增宽型和不伴踝穴增宽型两类,对伴有踝穴增宽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目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为探索一种简单方便且切实有效的手术模式,笔者2002年9月-2007年9月对131例伴有踝穴增宽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纯钛解剖型接骨支持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注重外踝的解剖复位,结合围术期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改良Gamma钉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改良Gamma钉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0月,采用改良Gamma钉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67~98岁,平均75.7岁.按AO分型:A1型6例,A2型24例,A3型9例,其中明确有骨质疏松症患者36例,占92.3%.手术方式的改良:(1)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体位,患肢屈髋、屈膝60°,健肢尽屈膝屈髋.(2)采用麻醉后一次性间接牵引复位,无需持续机械牵引.(3)术中通过旋转C形臂直接获取正、侧位照片. 结果 35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5年2个月,平均3年2个月.手术资料显示:手术切L1(4.3 4-1.2)cm,手术时间(46±10)min,手术失血量(65±26)ml,术中透视(3.0±2.1)次.术后康复资料显示:术后随访1年内无死亡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10.5±3.6)d,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9±2.1)周,术后6个月Parker评分为(6.9±3.2)分. 结论 改良Gamma钉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和失血、降低X线暴露,从而提高手术效率,有利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并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死亡率.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期疗效. 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8月,采用PFNA和Gamma钉内固定治疗31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45~89岁,平均75.6岁.骨折按AO分类标准:A1型8例,A2型16例,A3型7例;按Evans-Jensen分型:Ⅱ18例,Ⅲ1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有6例合并内科疾病.12例PFNA固定患者均经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钉. 结果 31例中,6例行急诊手术,19例在3 d内手术,6例待内科疾病控制后行择期手术(5~7 d).,PFNA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较Gamma钉短或少(P<0.05).所有患者均无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PFNA优良率83%,Gamma钉优良率74%. 结论 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好,具有内固定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及出血少、骨量丢失少、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骨质疏松件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髓内固定系统.
-
手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的B型和C型)的方法. 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78例(83侧)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男5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6岁.按AO分型:B1型12侧,B2、B3型22侧,C1型21侧,C2型16侧,C3型12侧.手术采用切开直视下关节面复位、撬拨复位植骨支撑矫止桡骨远端掌倾角和尺偏角、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等方法. 结果 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术后关节面塌陷、移位均<2 mm,掌倾角平均10.6°,尺偏角学均20.3°全部骨性愈合,以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腕关节功能:优33侧,良41侧,可7侧,差2侧,优良率89%. 结论 手术治疗可使关节而复位、可矫止掌倾角和尺偏角,应用外固定支架消除了前臂的轴向短缩应力,足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有效疗法.
-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在寰楸椎固定或枢椎与中、下颈椎的节段固定中,枢椎椎弓根螺钉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为终取得满意的融合提供保障[1,2].然而,在某些患者由于楸椎横突孔过大、枢椎峡部细小、短颈后凸畸形、头枕部遮挡等解剖因素,使得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楸椎侧块螺钉无法在枢椎提供螺钉固定点[3,4].
-
细胞病性缺氧在重症休克发病中的作用
休克是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威胁生命的严重状态,阐明重症休克的发病机制和探讨新的防治途径是当前休克的研究目标之一.在休克发病机制研究中,有一些难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首先,在脓毒症休克早期常为高动力型休克,此时心排血量正常或增高,微循环血流亦正常,但患者出现血乳酸增高、酸中毒、低血压等现象,它很难用微循环灌流不足和氧供障碍来解释.
-
颅脑损伤后甲状腺功能的改变与免疫
近十年来,重症颅脯损伤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是机体中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三大凋节系统,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的失调参与疾病发牛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直接影响垂体功能,导致垂体功能低下、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1].
-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治
1997年1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脑脊液鼻漏患者18例,6例经保守治疗,11例行鼻内镜于术联合鼻外入路,1例行神经外科颅内入路而治愈,现报告如下.
-
颅脑损伤急性期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枢性低钠血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 方法 对68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采用电极法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和露点法测定血中心钠肽(ANP)、脑钠肽(BNP)、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抗利尿激素(ADH),以及血、尿钠浓度,血、尿渗透压. 结果 68例TBI患者中有27例出现低钠血症,且多集中出现在重型或特重型TBI患者中.其中7例表现为ADH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20例表现为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结论 TBI患者中枢性低钠血症与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受损致EDKS、ADH分泌增加相关,血ANP、BNP浓度降低末直接影响到血钠浓度.静脉给予外源性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可以对抗TBI患者ADH分泌增加所引起的稀释性低钠血症.
-
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建立颅脑枕部与地面接触碰撞的虚拟模型,探讨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方法 利用临床病历资料分析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的常见致伤方式和伤情特点,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模拟常见致伤方式的有限元模型,用Ls-Dyna软件计算、分析颅内压力变化特点,并与伤情特点作对比分析. 结果 行人中、重度颅脑交通伤以枕部接触碰撞致伤为常见,特点是以撞击点对应的额、颞叶部位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和脑组织挫裂伤为主的"对冲伤".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以右枕部为撞击点时,从右枕部到左额部.压缩力峰值逐渐减小,拉伸力峰值逐渐增大并在对冲部位的左额叶表面达到大. 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时,枕部接触碰撞常见,额、颞叶组织拉伸变形和灰白质血管分布特点可能是发生"对冲伤"的主要生物力学机制.
-
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再程序化——控制脓毒症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是脓毒症发病率以及脓毒症休克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30%~70%).全世界每年死于各种疾病的人口总数约5 000万,其中1 700万人死于感染性疾病1,每年脓毒症患者的治疗费用在欧洲和美国分别为76亿欧元和174亿美元2.对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住院危重患者的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1996年至2004 年脓毒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3.而且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对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深入研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有效干预途径是目前控制脓毒症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当务之急.
-
脊柱脊髓损伤研究的现状
1 脊柱脊髓损伤概况无论是平时或战时,脊柱脊髓损伤始终是创伤骨科、神经外科和急救医学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早于公元前2500年,脊柱脊髓损伤即引起古埃及医学的关注,但至今仍未获得实质性进展[1].由于此种创伤不仅危及个人、累及家庭和单位,而且在群体发生时,也会殃及大众而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
-
不规则肝切除术联合静脉修补治疗近肝静脉损伤11例
目的 探讨肝外伤伴近肝静脉损伤的救治方法和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 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救治该类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22-65岁,平均33.7岁.敛伤原因:交通伤7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1例.其中9例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损伤,7例合并1处以上骨折.所有患者入院均有休克表现, 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出J血6例,严重感染2例.肝功能衰竭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胆漏4例,腹腔脓肿4例,切口感染6例.术后随访6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 3~79个月,1例患者术后21个月死于消化道出血,其余均生存. 结论 术中低血压是导致肝外伤伴近肝静脉损伤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不规则肝切除术联合血管修补可应用于抢救肝外伤伴近肝静脉损伤.
-
外伤致主动脉瓣交界撕脱二例
外伤致主动脉瓣交界撕脱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报道罕见.现就我院收治的2例外伤致丰动脉瓣交界撕脱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探讨主动脉瓣交界撕脱的特点.
-
十二指肠损伤双管引流法的探讨
十二指肠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文献报道约占腹部外伤的3.7%[1],但因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常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损伤常被漏诊或在手术探杏过程中遗漏.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处理十分困难,术后并发症较高,死亡率高.本院1995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十二指肠损伤39例,为了防止术后十二指肠瘘,笔者均采用改良双管引流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带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前臂筋膜蒂皮瓣临床应用
2003年4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带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前臂筋膜蒂皮瓣急诊修复手、肘部皮肤缺损3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一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 结果 轻伤与重伤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DIC组F1+2、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并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在伤后1、3、7 d均呈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F1+2、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
地震所致下肢毁损伤截肢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下肢截肢手术适应证选择、并发症的发生及终的结局. 方法 追踪5.12汶川大地震中现场截肢和在后方医院急诊F肢截肢手术的15例地震伤员的病例资料,分析下肢损伤的严重程度、截肢地点、截肢后是否开放及切口完全愈合拆线时间. 结果 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11~51岁[(32±12)岁].截肢部位16处,GustiloⅢb 2例,GustiloⅢc 9例,Tschernen Ⅲ 5例.4例现场或帐篷截肢伤员术后均发生感染,行二次、高位、开放截肢手术.10例后方截肢伤员行一次性、高位、开放截肢,其中2例发生感染.1例后方截肢伤员进行的是高位截肢I期闭合切口,结果术后感染、切口流脓,出现菌血症. 结论 地震伤中现场和战地帐篷截肢术后发生感染概率非常高,后送后应尽早安排二次、开放截肢.地震伤员在后方医院采用一次性、高位、开放截肢对下肢毁损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92例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救治体会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中转送至我院的伤员的伤情特点,总结地震伤后送伤员的救治经验. 方法 间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汶川地震伤员的一般资料、伤情、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 结果 全部伤员无院内感染,无再次截肢,无骨折相关并发症. 结论 地震后送伤员在短期内集中大量到达,后方医院有效的组织工作、接诊医师全而评估病情、制定详尽有效的救治计划、注意内科合并疾病的处理,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汶川地震937名伤员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伤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对937名汶川地震伤员的性别和年龄构成、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并发症及漏诊率等进行分析. 结果 地震伤员男女性别比为1:1.12.致伤原因以砸伤和摔伤为主,损伤部位以颅脑、胸部、足踝、胫腓骨、脊柱和髋部多见.地震直接导致的损伤漏诊率达15.5%,以头、胸部损伤漏诊为主. 结论 地震伤员以砸伤和摔伤为卡要致伤因素,以下肢骨折为多,容易确诊头、胸部闭合伤.
-
肢体挤压伤严重度评分系统在汶川大地震伤员保肢与截肢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肢体挤压伤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系统对地震中下肢压砸伤保肢与截肢的参考价值. 方法 汶川地震中下肢压砸伤122例,MESS≥8分的34例,5~7分的19例,<5分的69例.≥8分I期截肢;5~7分先保肢治疗(后改为截肢的2例),I期截肢后因感染骨外露再次截肢7例;<5分给予保肢治疗,保肢方法为清创后合用外同定架、石膏和创面负压引流技术. 结果 按MESS法救治122例伤员无一例死亡,截肢率29.5%.结论 MESS系统在严重地震压砸伤的保肢与截肢评估中起重要的参考作用.
-
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早期救治. 方法 收集四川省德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08年5月12-30日收治的1 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和早期救治.结果 1 420例伤员中,共有1 821处损伤.其中单个部位伤1 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2 d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 h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多(P<0.01). 结论 在灾难救援中,救治速度是关键,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2 d;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瓦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诊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灾情极为严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诊了大批地震伤员,现就其伤情特点报告如下.
-
颈内动脉蝶窦内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无创性诊断
颈内动脉(ICA)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ic pseudoaneurysm,TPA)少见,而发生于蝶窦则更罕见[1,2].ICA蝶窦内TPA是颌面、颅脑外伤、蝶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它是创伤性鼻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过去一直是诊断TPA的金标准.随着对MRI及CT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在诊断TPA方面,它有无创、早期、相对安全的特点,并且可做随访检查.笔者报告3例TPA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MRI的流出效应及CT增强的泪滴状阴影对ICA蝶窦内TPA的诊断价值.
-
国际休克大会发布"休克科隆宣言"
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2008年6月28日-7月2日在德国科隆市召开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有31个国家700多位学者参加大会.会上由IFSS及各成员国的休克学会共同发表一份"休克科隆宣言".宣言希望各国政府、卫生组织及公众认识到休克是整个世界引起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带来生命损失、长期致残、家庭精神和经济负担、社会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宣言中各成员国组织承诺共同开展一项行动,力争5年内使休克的病死率下降25%.宣言起草后曾5次修改.后由各成员国休克学会主席和IFSS主席签字定稿,在会议后1天向到会的学者和国际媒体发布了这一宣言.
-
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并发骨水泥渗漏的防治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发展较快的脊柱微创手术,已广泛应用于由骨质疏松症、脊柱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椎体血管瘤所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由于其创伤小、疗效好,目前已得到广泛开展.然而,PVP也存在一定并发症,常见的是骨水泥渗漏[1,2].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27例.现就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
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关节镜检查和手术治疗
目的 利用关节镜观察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探讨改良Bristow术式和镜下Bankart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7月~2007年10月,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62例,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21~67岁.平均39.8岁.术前脱位痫程平均87个月.手术中先行肩关节镜检查,根据镜下观察关节脱位的病理类型、病变程度如:有无肩盂、肱骨头骨性缺损、Bankart 损伤程度和关节囊盂肱切带松弛等病变分别行政良Bristow手术或关节镜下缝合锚Bankart 重建术.疗效评估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功能评分. 结果 行改良Bristow手术45例,关节镜下缝合锚Bankaa重建术17例.,术后平均随访64.2个月,术前与术后平均UCLA评分分别为22.6±4.4和29.8±4.2(P<0.01),肩关节前屈上举分别为(136.8±14.2).和(156.6±17.8).(P<0.01),外展90°位外旋(52,5±16.4)°和(72.4±11.3)°(P<0.01).终末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再次脱位,术后恐惧试验阳性6例(9.6%),其中60例(97%)患并恢复术前工作.所有患者被问及若健侧肩关节出现相同疾病时.都愿意接受相同手术治疗. 结论 利用关节镜观察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病理改变及病因,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清晰处理肩关节不稳定病变原因、重建肩关节解削结构,恢复关节的稳定性,掌握好不同手术方法的指征,无论是改良Bristow手术方法还是镜下缝合锚Bankart 重建术都应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
-
改良小切口Bristow手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前下脱位的临床随访观察
目的 介绍改良小切口Bristow手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前下脱位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 肩关节复发性前下脱位11例.取肩关节前方约3~5 mm切口,采用"移动窗"技术,暴露喙突并予以截骨,通过肩袖间隙将喙突连带肱二头肌短头固定于肩胛颈前下方.11例术后采用Rowe肩关节修正评分进行临床随访,平均随访15.8个月(6~48个月).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45 min(40~65 min).术后Rowe肩关节修正评分80~95分,结果伞为优,成功率100%.随访期间无复发与并发症. 结论 改良小切口Bristow手术较传统Bristow手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好.
-
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自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介绍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白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 本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9~92岁,平均53.5岁.所有骨折均按Neer分型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二部分骨折19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1例.手术采用胸人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均采用PHILOS自锁钢板进行固定.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平均18.9个月(6~46个月)的临床随访,主要包括X线片和Constant功能评分. 结果 X线片证实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均得到良好的复位并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近一次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平均89.5分(82~94分).随访期间未发生钢板松动、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需肱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结论 PHILOS自锁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好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及并发症少的优势.
-
肱骨假体置换Cable-needle内置式环扎"T"形加压固定大小结节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假体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中大小结节的复位与固定方式对提高肩关节功能恢复及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8月,高龄肱骨近端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脱位患者42例,平均年龄78.5岁,均采用肱骨近端假体置换治疗,其中14例针对该手术中肩袖附带骨(大小结节)的复位并应用Cable-needle内置式环扎"T"形加压固定,13例采用经典Dacron缝线固定,15例应用经典Dacron缝线固定加外置金属带环扎固定.术后依Neer等的康复原则行功能锻炼. 结果 4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术后8个月.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s form,ASES)系统进行评价,术后患侧肩关节功能与术前患侧及健侧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X-P出现大小结节并发症11例,其中5例大小结节吸收,4例大小结节侧方移位(后侧方2例、前侧方2例);2例单纯大结节上脱位. 结论 假体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大小结节的复位并应用Cable-needle内置式环扎"T"形加压固定法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术后功能康复时间表的提前,能够早期有效恢复伤侧肩关节的功能,可有效避免大小结节并发症和提高肩关节功能康复水平.
-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 选择自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收治并得到随访的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6~36个月),患者平均年龄47.7岁(17~83岁).其中新鲜骨折78例,陈旧骨折14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终随访时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以及简单肩关节功能问卷评分(SST)评估治疗结果,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恢复情况,记录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包括不同年龄、性别、伤侧、手术时间、受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类型等出现并发症的差异性,对比出现并发症与否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前屈上举(148.9.4±17.3)°(90°~170°),外旋(29.3±15.0)°(0°~70°),内旋达到T9水平(T4-L5).疼痛的视觉评分(VAS)为0.9.±1.1(0~5);ASES评分为86.4±13.0(52~100);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5±10.6(55~100);UCLA评分为30.2±4.0(18~35);SST 12个问题中回答"是"的问题平均为9.6个(4~12个).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不同性别、伤侧、手术时间、受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类型,以及内固定钢板类型之间并发症的发,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轻患者发生率较高,为26%,>5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8.1%.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包括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外旋范围与无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定钢板是治疗存在明显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由于出现并发症后功能活动会有所下降,临床应尽可能规范操作,妥善保护局部血运,争取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锁定型髓内针和锁定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针或肱骨近端锁定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并探究两种内固定物各自的特点. 方法 54例新鲜肱骨近端二部分外科颈骨折患者,分为髓内针同定组(26例)和锁定犁钢板同定组(28例),两组在平均年龄比例、性别比例、优势侧受累比例方面差异尤统计学意义.终随访时进行洋细肩关节体检,拍摄肩关节X线片以评价愈合的情况,并应用疼痛的视觉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简单肩关节功能问卷(SST)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对比两组的结果. 结果 所有骨折均在术后8周内初步愈合.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感染、肱骨头坏死.钢板组患者并发症率较髓内针组高.两组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比较令人满意.两组间在术后患肢平均主动前屈上举、主动体侧外旋、主动内旋体侧内旋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SST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钢板组在终患者的肩关节ASES评分、VAS评分和平均冈上肌肌力等方而优于髓内针组. 结论 两种内固定物均可较满意地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外科颈骨折.锁定型髓内针创伤较小,而锁定型钢板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
转移会阴部皮瓣治疗阴茎阴囊皮肤完全撕脱伤三例
2000-2006年,笔者共收治阴茎阴囊皮肤完全撕脱伤患者3例,经转移会阴部皮瓣修复阴茎、双侧睾丸埋藏在股前内侧皮下,1期手术修复创伤,取得满意效果.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4 | 06 |
1990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