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림상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781
  • 国内刊号: 42-1764/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8-146
  • 曾用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孔维佳 黄选兆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基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程庆;魏晶晶;黄翔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咽癌(NPC)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基因表达,分析其与主要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鼻咽活检组织中PCNA、p53蛋白表达,并比较与分析两者和NPC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部慢性炎性组织中p53阳性率为9.5%,明显低于NPC组织中的阳性率(76.3%)(P<0.01).NPC伴颈淋巴结转移组p53阳性率(90.9%)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57.7%)(P<0.01),临床Ⅱ、Ⅲ和Ⅳ期p53阳性率(分别为93.3%、80.0%和100.0%)均明显高于临床Ⅰ期(40.0%)(均P<0.01),且表达强度有增加的趋势.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PCNA增殖指数(PI)分级有增高的趋势,NPC伴颈淋巴结转移组中PCNA PI之Ⅰ级所占比例较无颈淋巴结转移组下降,而Ⅱ、Ⅲ、Ⅳ级所占比例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 NPC组织中PCNA表达与p53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p53蛋白可作为NPC较好的肿瘤标记物,p53阳性的NPC患者较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随着NPC病程的发展,p53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增加,PCNA PI可反映NPC的增殖状况,可能与预后相关.

  • 鼻咽癌HSP70和HSP90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涛;梁传余;田聆;魏于全;赵菊梅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HSP70和HSP90β的表达及其与组织分级、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50例鼻咽癌组织中HSP70和HSP90β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与鼻咽癌临床与预后的关系.另取10例鼻咽部正常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鼻咽癌中HSP70和HSP90β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而且鼻咽癌分化程度越低,HSP70和HSP90β的表达越强;HSP90β和HSP70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者(P<0.05).结论:HSP90β和HSP70的过度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关.

  • 鼻中隔恶性肿瘤的手术径路探讨

    作者:王进;王荣光;杨伟炎

    目的:探讨鼻中隔恶性肿瘤的手术径路.方法:16例中,鼻侧切开术8例、鼻内镜下手术5例、面中部揭翻术2例、经腭入路1例.并对其病理学特征、手术径路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鼻中隔鳞状细胞癌7例、腺样囊性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腺癌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术后随访1~10年,其中失访1例,死亡2例,带瘤生存3例,无瘤生存10例.病死率为12.5%,带瘤生存率为18.8%,无瘤生存率为62.5%.结论:鼻中隔恶性肿瘤手术径路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术式.如病变局限于鼻中隔前下部或后部,则鼻内镜下切除;如病变涉及鼻中隔全部或累及鼻腔其他部位,则以鼻侧切开为宜;若患者年龄较小,则以面中部揭翻或经腭入路为宜.

  •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在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

    作者:陆翔;刘争;崔永华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基质金属蛋白酶1、7、9 ( MMP-1、7、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以及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中表达程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2例慢性鼻窦炎筛窦黏膜、21例鼻息肉和15例下鼻甲黏膜组织中TGF-β1,MMP-1、7、9以及TIMP-1的蛋白表达量,并比较他们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程度的差异.结果:①TGF-β1、MMP-7、MMP-9及TIMP-1在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均比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慢性鼻窦炎组织中TGF-β1和TIMP-1相比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③鼻息肉组织中MMP-7的表达比慢性鼻窦炎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组织显示出不同的TGF-β1、 MMP-7、TIMP-1蛋白表达水平.

  • 鼻息肉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袁英;栾信庸;张立强;许风雷;刘大昱;雷大鹏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鼻息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全身和局部治疗前、后血清中sICAM-1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的治疗效果.结果:①鼻息肉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鼻息肉患者血清中sICAM-1含量显著下降,显效组sICAM-1下降的程度大于有效组;③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 患者鼻息肉大小计分减少程度与血清中sICAM-1下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鼻息肉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对抗炎性细胞间黏附而对鼻息肉起治疗作用,血清中sICAM-1的水平变化可作为鼻息肉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判断指标.

  • 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鼻内镜术后术腔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穆俊晌;张勋;成军;袁永一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后术腔局部应用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术腔上皮化的影响.方法:选择Ⅰ型3期慢性鼻窦炎患者10例,均于鼻内镜术后1周清理术腔后应用bFGF喷鼻,分别于术后1、1.5、2、3个月取中鼻道上皮作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电镜下见术后1个月细胞肿胀、排序紊乱、纤毛脱落;术后1.5~2个月,细胞较前排列整齐,纤毛密度明显增加,但排列紊乱;术后3个月,细胞肿胀完全消退,纤毛密布且朝同一方向摆动.结论:bFGF能够促进鼻内镜术后术腔上皮化,提高术腔上皮的质量.

  •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鼻内镜术鼻腔黏膜转归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施祝良;张学渊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鼻内镜鼻腔黏膜转归过程中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酶免疫荧光分析技术检测ECP在10例Ⅰ型、Ⅱ型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窦开放术后术腔黏膜恢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ECP蛋白在正常鼻黏膜中少量表达,而在慢性鼻窦炎黏膜或息肉中明显升高,且随时间呈现如下变化规律:①术后1~2周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②术后4~6周达高峰,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③术后10~12周回落,接近于术后1~2周水平.结论:ECP在术后4~6周表达明显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延迟内镜鼻窦鼻腔黏膜上皮化的进程.

  • 鼻NK/T细胞淋巴瘤11例临床分析

    作者:简敦炳;吴双红;陈栋良;应民政;杨柏球;游舟;刘理;丁志雄

    目的: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收治的11例鼻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行放疗2例,化疗3例,放疗加化疗6例.结果:11例中,有6例曾误诊为其他疾病,经1次病理活检确诊者仅3例;随访8例,均在3~20个月内死亡.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易被误诊,根据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检查,可确立鼻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

  • 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道和筛窦的细菌学表现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德嘉;邱建华;陈福权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道和筛窦的细菌分布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慢性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下从中鼻道及筛窦取棉拭子标本,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结果: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道和筛窦棉拭子标本中,18例2个部位的标本培养出同样的细菌;9例2个部位培养出不同的细菌;24例只有中鼻道标本有细菌生长;12例只有筛窦标本有细菌生长.细菌的阳性培养率:中鼻道为42.5%,筛窦为32.5%;需氧菌检出率:中鼻道为39.2%,筛窦为22.5%;厌氧菌检出率:中鼻道为12.5%,筛窦为11.7%.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道及筛窦棉拭子标本中的细菌培养率不高;筛窦与中鼻道细菌的相关性较小.

  • 6种基因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吴先光;何淑华;吴名耀;周梁

    目的:探讨p15、p16、Rb、p27、p53及PCNA基因蛋白在不同分期、不同部位和不同分级的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5例LSCC进行染色,30例正常黏膜为对照组,检测p15、p16、Rb、p27、p53及PCNA基因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在正常黏膜和LSCC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p15和p27表达不仅和LSCC生长部位相关,而且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16蛋白表达与LSCC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CNA蛋白的表达与LSCC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两者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和肿瘤生长部位无关.而LSCC生长越晚期,Rb、p53蛋白的表达,前者呈下降,后者呈上升状态,且p53蛋白的表达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p15和p27基因表达的缺失是LSCC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两者的检测在LSCC的治疗和预后方面有一定意义.p16和PCNA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与肿瘤的发展过程无关.而Rb、p53基因表达多与肿瘤的发展过程相关.

  •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造袋术

    作者:张伟;刘明;马玲国;王荣光;柯朝阳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经鼻前庭进路行鼻前庭囊肿造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在鼻内镜下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吸切鼻前庭囊肿顶壁上部并扩大其开口,使囊腔与鼻腔合二为一,完整保留剩余的底部囊壁.术后鼻腔填塞碘仿纱条.结果:鼻内镜下经鼻前庭进路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吸切暴露于鼻腔的囊肿顶壁,使剩余囊壁与鼻前庭正常皮肤或黏膜创缘相对爬行生长,加快创缘愈合,术后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吸切鼻前庭囊肿上壁,施行囊肿造袋术,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伤口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

  • 鼻内镜下射频热凝鼻后下神经和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世强;司勇锋;陆秋天;梁建平;何宁;陈慧;袁弘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新方法.方法: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应用鼻内镜下射频热凝鼻后下神经、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鼻内镜下射频热凝蝶腭神经治疗.将两组远期疗效进行对比.结果:随访1年,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其中显效33例),对照组为47.5%(其中显效6例).两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中出血3例.结论:经鼻内镜下射频热凝鼻后下神经、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PAR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 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接触性头痛

    作者:姚良忠;杨湘宁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由于鼻内接触点引发头痛的方法.方法:对24例存在鼻内接触点的偏头痛或丛集性头痛的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根据患者的解剖变异不同,实行相应的手术方式,以解除鼻内接触点.结果:24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痊愈8例,好转13例,无效3例.结论:鼻内接触性头痛由于病因隐匿,容易被忽视,必须加强对该病的认识,鼻内镜下手术解除鼻内的接触点是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 7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

    作者:吴建;范静平;廖建春;王海青;孙爱华;郎军添;彭玉成;赵舒薇;林顺涨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 Storz 鼻内镜对7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病例行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充分开放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使其直径达1.0 cm以上,术后应用大扶康冲洗术腔3次.结果: 随访6个月~6年,全部病例均治愈,无复发.术前症状如鼻塞、流脓涕、血涕、鼻腔异味及头痛症状消失,经鼻内镜检查:全部病例中鼻道、上颌窦口通畅,鼻腔及窦腔内黏膜正常,腔内无真菌团块及异常分泌物.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手段,辅以大扶康液冲洗术腔,疗效更好.

  • 核因子-κB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关系

    作者:刘杰;廖辉;刘立思

    核因子KappaB(uclear factor-kappaB,F-κB)是一种具有多项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通过调节免疫和炎症相关因子及炎症递质的表达,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枢纽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κB可能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发生的复杂"网络结构"的中心环节,通过对NF-κB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今后变应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 人下鼻甲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作者:钱进;孙建军;江平;黄友章

    目的:研究人下鼻甲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鼻腔、鼻窦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手术中获得的人下鼻甲边缘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机械分离和酶解消化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和培养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得到人下鼻甲微血管内皮细胞,经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及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本研究获得的体外培养人下鼻甲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为鼻腔过敏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微血管病理改变及药物对鼻腔下鼻甲微血管功能影响等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鼻内镜下开放筛漏斗中鼻道泪囊开窗术

    作者:郭庆生;赵芹芳

    近年来,鼻内镜技术的成熟促进了鼻眼相关外科学的发展.自Orcutt等[1]首次报道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开放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以来,鼻内镜下利用电钻、激光、微波等先进设备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有文献报道[2~4].1996年以来我院耳鼻咽喉科与眼科合作,应用鼻内镜下开放筛漏斗中鼻道泪囊开窗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27例

    作者:沈康;孔勇刚

    鼻窦黏液囊肿的传统手术多采用鼻外径路、上颌窦根治术径路,且尽可能完整切除囊壁.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现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手术尽可能保证足够开放引流为原则.笔者介绍27例鼻窦黏液囊肿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加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沈志森;杨驱云;沈毅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往往有多个阻塞平面同时存在,目前治疗有CPAP、UPPP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RFA)等多种方法,以往我们对不能接受CPAP治疗的患者仅采用改良UPPP手术,虽获得了无食物鼻反流、开放性鼻音等并发症的效果,但术后远期疗效仍不理想.近几年,我科采用改良UPPP加RFA等综合治疗方法,明显提高了疗效,现报告如下.

  • 孤立性蝶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丽庭;王俊明

    过去一直认为孤立性蝶窦疾病发病率低,约占鼻窦病变的1.0%~2.7%[1],因蝶窦位置深在,与重要的组织结构相邻,解剖关系复杂,病变早期局限于蝶窦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随着CT和MRI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鼻内镜的广泛应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笔者通过对我院1996~2003年收治的22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诊治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蝶窦疾病 内镜术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