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림상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781
- 国内刊号: 42-176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外耳道胆脂瘤18例
目的:提高临床对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EACC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外耳道病变范围小,骨质破坏轻者6例,EACC侵入上鼓室和乳突腔的8例.经手术治疗,随访10~40个月,无复发迹象.结论:EACC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及颞骨CT检查在该病诊断中十分重要.EACC可能发展成广泛性的乳突破坏,治疗原则是根据病变程度决定手术方式尽早彻底清除胆脂瘤和死骨,促进创面愈合.
-
新型HA-BMP复合人工听小骨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对一种新型HA-BMP复合人工听小骨临床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00~2005年进行鼓室成形术的59例(61耳)患者进行随访.使用HA-BMP复合人工听小骨行鼓室成形术的26耳,其中全听骨赝复物7耳,部分听骨赝复物19耳;使用自体残余听骨重建者18耳;单纯大鼓室Ⅲ型手术17耳.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1.2个月;使用新型HA-BMP复合人工听小骨者的听力提高明显优于使用自体组织重建听骨链和单纯大鼓室Ⅲ型手术患者(均P<0.01),结果按照术后平均语频气骨导差小于20 dB为成功标准,HA-BMP复合人工听小骨组成功率为92.3%,随访均未见听骨脱出.结论:新型HA-BMP复合人工听小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传音性能,明显优于自体组织,临床应用效果稳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内镜下迷路后进路桥小脑角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迷路后进路桥小脑角的应用解剖.方法:在19例成人尸颅上模拟迷路后进路桥小脑角区的手术,对内镜置入范围进行评估;在内镜辅助下观察此区域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测量数组脑神经至乙状窦内侧前缘中点的距离.结果:岩嵴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界的距离为(9.93±1.52)mm;岩嵴上缘至总骨脚下缘的距离为(4.64±0.91)mm;后半规管至乙状窦内侧前缘的距离左侧为(7.85±1.47)mm,右侧为(5.69±1.68)mm;总骨脚下缘至乙状窦内侧前缘的距离左侧为(13.90±1.71)mm,右侧为(11.31±2.03)mm;内镜下可观察到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面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可以较好地辨认;内耳门、颈静脉孔区能很好地观察;乙状窦内侧前缘中点至三叉神经根、面神经根、听神经根、舌咽神经根及内耳门后缘的距离分别为(29.88±2.77)mm、(32.04±2.04)mm、(29.17±1.65)mm、(35.49±1.53)mm、(21.85±1.46)mm.结论:迷路后进路术式的范围可满足内镜下对桥小脑角区的操作;内镜辅助下迷路后进路处理桥小脑角区域视野较单纯显微镜下视野更开阔,各组脑神经、血管、内耳门及颈静脉孔区的结构清晰,可进行某些微创手术操作.
-
以头痛或眼部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孤立性蝶窦疾病
目的:提高对孤立性蝶窦疾病的认识,以降低其误诊、漏诊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2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鼻内镜治疗的优势.结果:12例行鼻内镜蝶窦开放术,7例行鼻外筛窦进路手术,3例行抗感染、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头痛症状全部消失,视力不同程度恢复.眼球运动障碍改善,随访3~6个月,1例症状复发,再次行鼻内镜手术后症状缓解.1例腺样囊性癌术后放疗,随访3年无复发.结论:以头痛和(或)眼部症状为主的孤立性蝶窦疾病,容易造成误诊、漏诊;CT、MRI和鼻内镜的应用,提高了对该病的诊疗水平;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疾病的首选.
-
足月正常新生儿多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正常值测定
目的:探讨正常新生儿多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图的图型、声导纳值、声纳值和声导值的正常范围.方法:使用GSI-33中耳分析仪,对足月顺产并通过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筛查的新生儿55例(110耳)进行226、678、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对比分析各种探测音鼓室声导抗的图形,声导纳值、声纳值和声导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和声导图以双峰型为主,分别占90.0%、99.1%和85.5%,少数为单峰型,无多峰型出现;678 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和声导图以单峰型为主,分别占62.7%、77.3%和62.7%,双峰型分别占34.6%、20.9%和31.8%,少数出现三峰型;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和声导图以单峰型为主,分别占96.4%、99.1%和97.3%,极少数为双峰型,无三峰型出现.226 Hz与678 Hz探测音测试,鼓室声导纳值与声纳值、声纳值与声导值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声导纳值与声导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0 Hz探测音测试,鼓室声导纳值、声纳值与声导值的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获得正常新生儿多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图的图形、声导纳值、声纳值和声导值的正常范围,结果提示,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可以较好反映正常新生儿的中耳功能.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OTOF基因突变筛查
目的:了解OTOF基因在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的突变情况.方法:选择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神经病家系中现存9名成员、3例散发听神经病患者和3名听力正常者为研究对象,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对1例家系患者DNA进行OTOF基因全部编码区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对照进行突变筛查;针对发现有突变的外显子,对其余受试者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在OTOF基因相同部位上检测到10个新的碱基变异,但均未引起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结论:该家系成员OTOF基因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提示新基因参与家系耳聋的发生.
-
WHO关于耳疾与听觉障碍调查方案在贵州省的实施报告
目的:在贵州省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耳疾和听力减退患病率、病因和需求的调查.方法: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方法对贵州省30个调查点6626人进行听力和耳疾调查(WHO方案).结果:听力减退患病率为17.1%,全国标准化患病率为17.6%,其中轻度11.0%,中度4.2%,重度1.4%,极重度0.5%;男性患病663人(20.2%),女性患病468人(14.0%).听力残疾患病率为6.1%,全国标化率6.5%;引起听力减退的可能原因:耳疾31.4%,非感染因素42.5%,遗传因素6.7%,传染病0.4%,病因不明29.3%.13.8%的调查对象需要耳科和听力学干预,助听器需求占首位(9.1%).结论:听力减退和听力残疾患病率较过去20年明显升高,为政府制定预防和控制耳聋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
外耳道胆脂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表现特征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7例(21耳)入院手术治疗的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这些特点对临床处理方法的影响.结果:8耳行外耳道成形和EACC切除;1耳术中仅行外耳道成形和EACC切除,待二期行鼓室成形手术;3耳清理鼓室内病变后将颞肌筋膜内植,行鼓膜修补.9耳采用耳后切口,行开放式乳突根治.结论:EACC的病因学特点和病变的范围决定其处理方式,颞骨CT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制定手术计划.
-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目的:通过2组病例分析,探讨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的鉴别诊断.方法:选取眩晕门诊MV患者60例和PCIV患者64例,分析其临床的特征性表现.检查方法包括: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结果:64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9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14例;血管超声异常37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14例;高刺激ABR异常22例;4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60例MV患者,运动病45例,运动敏感20例,畏光或(和)畏声32例,偏头痛45例,眼动异常16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40例.高刺激ABR在PCIV和MV的阳性率分别为34%(22/64),67%(40/60).结论:MV平均年龄小于PCIV患者.MV患者女性发病多于男性(2.75:1.00),PCIV性别比例差异减小(1.46:1.00).MV的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是与PCIV的重要鉴别点;PCIV的主要特点包括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前庭功能检查不能作为鉴别的依据;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前庭功能检查无助于PCIV与MV的鉴别诊断.
-
内淋巴囊引流术18例报告
自1927年Portman报道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梅尼埃病以来,学术界对其疗效认识不一,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疗效较好.我科1985~2002年行内淋巴囊引流术18例,6例置入银夹,12例置入了夹形硅胶,手术有效率达90%左右,现报告如下.
-
咽鼓管鼓口黏膜下半堵塞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国内外报道较少,但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正逐渐上升[1].我们自2000年以来在咽鼓管鼓口半堵塞术[2]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改良的鼓口黏膜下半堵塞术[3]治疗该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脂肪移植鼓膜成形术31例临床分析
我科对31例鼓膜穿孔患者进行脂肪移植鼓膜成形术,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1例(34耳)鼓膜穿孔患者,年龄9~52岁;病程2 d~15年.外伤性穿孔17耳(左15耳,右2耳),分泌性中耳炎置管不愈8耳(双耳2例,单耳4例),慢性中耳炎9耳(双耳1例,单耳7例).其中,慢性中耳炎均为干耳达4个月以上患者,病史6个月~15年.鼓膜穿孔部位均在紧张部中央型,耳镜及内镜下目测穿孔大小,穿孔直径为2~4 mm的小穿孔.
-
曲安奈德封闭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分季节性和常年性,季节性鼻炎可在季节发作前行预防性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而常年性因多对螨、室尘、皮毛等多种致敏物质过敏,可随时发作难以避免,治疗也较棘手,患者需长期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来缓解症状.我科2004年3月~2005年7月,应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加2%利多卡因行蝶腭神经节封闭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联合造口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上颌窦炎
我科2001年9月~2005年10月收治17例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患者,按普通鼻窦炎的鼻内镜基本术式结合经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中学生外耳道蠕形螨感染情况的调查
有关蠕形螨寄生在外耳道的情况,不同人群调查报道差异较大.为了解中学生中蠕形螨感染及分布情况,我们对该人群进行了对比调查,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
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正常阈值的研究
随着听觉稳态诱发电位(ASSR)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临床工作者急需了解其对于临床听力学的价值.每一个临床听力学实验室应该建立本实验室的正常值数据库以指导临床应用.本试验的目的即通过测试听力正常的青年男女的ASSR,建立自己的正常值范围,分析ASSR 0.5~4.0 kHz分布的相位以及噪声相位有无统计学规律.
-
喉咽返流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对喉咽疾病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疾病都与胃内容物返流至咽喉部有密切关系,2002年喉咽返流疾病(LPRD)这个名词正式被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采用.本文就此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与胃食管返流疾病的区别、相关疾病及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
重组腺病毒构建及介导报告基因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
目的: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为利用重组腺病毒介导外源基因转导内耳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携带有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将重组腺病毒经耳蜗底回途径导入豚鼠耳蜗鼓阶外淋巴后,观察手术后不同时间GFP基因在豚鼠耳蜗内的表达、分布情况;检测手术前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观察手术和病毒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结果:构建的重组腺病毒经酶切电泳鉴定正确;豚鼠耳蜗底回途径导入腺病毒24 h后即有报告基因表达,3 d后高,表达时间可持续2周以上;报告基因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血管纹、鼓阶外淋巴面的间皮细胞和耳蜗Corti器等部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在各组动物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通过该方法构建的腺病毒可以介导报告基因在豚鼠耳蜗中表达,并且对豚鼠听觉功能无明显影响,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纯化内耳P0蛋白诱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
目的:用从内耳组织中纯化的P0蛋白免疫豚鼠,建立P0蛋白诱发的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研究其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制备性SDS-PAGE从内耳组织中分离、纯化P0蛋白.以纯化的豚鼠内耳P0蛋白作为抗原免疫豚鼠,观察其听性脑干反应阈,血清中抗体水平和内耳形态学的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确定P0蛋白在耳蜗的分布情况.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的蛋白质只在分子量为30000的位置上出现单一的蛋白染色带,Western blot结果示该蛋白即为P0蛋白.免疫后有22%豚鼠的听性脑干反应阈升高,对照组动物无变化.实验组血清IgG显著升高(F=6.48,P<0.01),反应阈提高豚鼠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数目减少,蜗轴小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P0蛋白在耳蜗仅分布于螺旋神经节、蜗轴神经纤维的髓鞘上.结论:用制备性SDS-PAGE能够成功地从内耳纯化P0蛋白,用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研究.P0蛋白在部分豚鼠能够诱发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自身抗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