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림상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781
- 国内刊号: 42-176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T-淋巴细胞成熟相关性蛋白基因在正常喉黏膜和喉良性病变及喉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研究MAL在正常喉黏膜组织、声带息肉、喉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喉癌中表达进而分析其不同分布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MAL在正常喉黏膜组织、声带息肉、喉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喉癌中分布情况.结果:MAL在正常喉黏膜组织中存在表达.比较正常喉黏膜组织和声带息肉组织,MAL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比较正常喉黏膜组织、喉不典型增生及喉癌,MAL在喉不典型增生和喉癌中均表达下调,MAL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较喉不典型增生中明显下调.结论:MAL存在正常喉黏膜组织中,在癌变早期时因细胞功能变化而发生表达改变.可作为喉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
桥小脑角段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测量观察
目的:通过对桥小脑角段Ⅴ、Ⅶ、Ⅷ、Ⅸ、Ⅹ和Ⅺ脑神经进行测量,为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提供脑神经解剖学数据.方法:52具(104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头标本作为研究材料,模拟乙状窦后手术路径,于横窦下、乙状窦后切除枕部脑膜、小脑,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结果:Ⅴ、Ⅶ、Ⅷ、Ⅸ脑神经的左侧外径和长度分别为(2.54±0.84)mm和(6.79±2.51)mm、(1.18±0.31)mm和(9.89±2.66)mm、(2.17±0.52)mm和(9.92±2.61)mm、(0.77±0.24)mm和(10.34±3.12)mm,右侧外径和长度分别为(2.52±0.86)mm和(6.91±2.66)mm、(1.14±0.31)mm和(10.00±2.96)mm、(2.13±0.63)mm和(10.09±2.93)mm、(0.79±0.29)mm和(10.17±3.06)mm;中间神经位于面神经与位听神经之间,左侧外径(0.47±0.91)mm,右侧为(0.37±0.07)mm;第Ⅹ脑神经长度左侧为(10.44±2.57)mm,右侧为(9.91±2.91)mm;左侧神经根支数为(6.37±2.26)支,右侧为(6.33±2.38)支.第Ⅺ脑神经左侧神经外径为(0.76±0.16)mm,右侧为(0.81±0.19)mm. 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参考价值.
-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和52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初始T细胞、功能T细胞、激活T细胞及凋亡T细胞亚群百分比,并结合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 C)、ASO和ESR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CD3+ T细胞、CD3+CD8+ T细胞、CD4+CD28+ T细胞、CD8+CD28+ T细胞、CD4+HLA-DR+T细胞、CD8+HLA-DR+T细胞、CD8+CD95+ T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相应细胞亚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 T细胞、CD4+CD45RA+ T细胞和CD4+CD25+ T细胞减少,CD4+CD45RO+ T细胞、CD8+CD38+ T细胞和CD4+CD95+ T细胞增加,CD4+/CD8+和CD4+CD45RA+/CD4+CD45RO+比值下降,与健康对照组相应细胞亚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外周血CD4+CD45RA+ T细胞百分比与其血清Cystatin C浓度负相关.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外周血各T细胞亚群变化特点的系统研究,证实了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机体存在T细胞免疫平衡紊乱.CD4+CD45RA+ T细胞的变化可以作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肾损害的相关参考指标.
-
中耳手术后并发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中耳手术后并发颈性眩晕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例中耳手术后并发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清醒后出现与头位转动密切相关的眩晕,并伴颈枕及颈侧肿痛,颈部旋转诱发试验阳性,4例患者经口服地芬尼多片及静滴丹参、能量合剂等治疗,眩晕均在5~7 d内治愈.结论:眩晕发作与头位转动密切相关并伴颈痛是诊断颈性眩晕的关键,术中头位过度偏曲是造成中耳术后颈性眩晕的原因,抗眩晕及扩管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预后好,与迷路损伤所致眩晕相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双温试验的分析
目的:探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双温试验以及双温试验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2005-2008年诊断明确的96例特发性BPPV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52例,在诊断明确后复位治疗前进行双温试验;第2组44例,在复位治疗后变位试验阴性后进行双温试验.以半规管轻瘫指数作为比较参数,χ2检验比较2组半规管轻瘫异常的比例.结果:2组患者比较,除第1组年龄较第2组低,性别比例、受累半规管比例、侧别、病程、是否反复发作各个因素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双温试验的比较以半规管轻瘫作为比较参数,2组患者温度试验半规管轻瘫异常的比例进行χ2检验(t=0.654,P<0.05),2组半规管轻瘫出现的比例相似,管石复位前后温度试验异常出现的比例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温试验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前庭系统存在广泛病变,飘动的耳石对内淋巴液的流动影响不大.
-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初探
目的:探索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初步了解听力损失在此类人群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2阶段筛查方案,即NICU新生儿在出院或转入普通病房前以AABR进行听力初筛,未通过者出院1个月后门诊接受AABR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3个月内转诊到我院儿童听力中心,进行全面的听力学诊断评估.结果:对2007-09-2008-08从NICU出院的824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70例(8.5%)未通过出院前的AABR初筛,其中55例(78.6%)1个月后接受了AABR复筛,9例未通过.后者经全面的听力学诊断评估,3例确诊患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例患听神经病.听力损失总患病率0.48%.结论:AABR两步法可能是NICU新生儿合适的听力筛查模式;本组新生儿听力损失患病率低于已往文献报道.
-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59例分析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致病原因、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01-2006-12的5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5年,无一例并发症,57例一次性治愈,复发2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手术中应尽量扩大鼻窦的自然开口,手术后定期冲洗窦腔及定期复查可防止疾病的复发.
-
侧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
目的:探讨侧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回顾性总结132例侧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及愈后情况.病种包括听神经瘤(92例),颈静脉孔肿瘤(21例),颞下窝肿瘤(6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癌(4例),中耳癌(3例),桥小脑角的脑膜瘤(2例),蛛网膜囊肿(2例),颞骨鳞状细胞癌2例.修复部位包括硬脑膜、颅底骨、颧弓、颅底颞下窝的缺损.采用的材料有腹壁脂肪(113例)、颞肌及颞肌筋膜瓣(29例)、胸锁乳突肌肌瓣(19例)、胸大肌皮瓣(2例)、人工脑膜(1例)、钛板(1例).结果:采用的带血管颞肌及颞肌筋膜瓣、胸大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瓣全部存活,用脂肪修复成功率为98.2%(111/113),脑脊液漏2例,无颅内感染发生.结论:根据侧颅底脑肿瘤的部位和不同类型的缺损,采用不同的修复材料和方法,肿瘤切除后颅底缺损的修复重建对术后功能的保留和恢复,避免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侧颅底肿瘤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
穴位注射治疗耳鸣80例
耳鸣是常见症状,严重时会给患者的休息、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目前耳鸣的治疗方法虽多,但效果均不十分理想.2005-2007年我科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和后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80例,均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第一腮裂囊肿和瘘管9例诊疗分析
第一腮裂囊肿和瘘管是由于胚胎时期第一腮弓和第二腮弓未能正常融合,在第一腮裂腹侧的残余细胞随着胚胎发育形成含外胚层上皮组织的异常结构.因其位于颌颈部,位置深且与颈动脉鞘、面神经、外耳道等关系密切,术中未能充分暴露术腔,导致损伤面神经或病变残留术后复发.我科近10年来收治9例第一腮裂囊肿和瘘管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从胚胎发生、临床表现、病理及与面神经关系、分型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
普通病房环境中TEOAE与DPOAE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对比研究
自2002年08月卫生部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司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以来,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作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目前各地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环境不一,主要在病房筛查,少数地方有电声屏蔽室.临床常用的耳声发射筛查方式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但两者在普通病房环境下应用差别国内很少报道.本文主要对TEOAE和DPOAE筛查中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
婴幼儿三次听力检查的结果统计及分析
婴幼儿听力检查对于婴幼儿听功能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起关键作用,且日益受到重视,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婴幼儿时期是听力形成和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听功能障碍将会严重地影响语言功能和智力的发育,导致将来社会交流的缺陷,因而婴幼儿听力检查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本研究统计听力障碍患儿3次听力检查的结果,通过分析检查结果的变化及原因,评价这种检查方法作为早期诊断手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听觉系统干细胞与前体细胞
感音神经性聋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及生存质量的致残疾病.目前关于感音神经性聋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国际听力学和耳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由于但听感觉上皮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再生能力有限,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人们寄希望于细胞移植技术以取代退化和受损的感觉神经细胞,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
-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研究进展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PHA),又称帕罗综合征(Parry-Romberg syndrome),由Parry在1825年首次报道,1846年Romberg对此病进行详细描述,故以两人的名字命名.该病是一种少见的机能紊乱综合征,以一侧无痛性进行性面部萎缩为特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肌肉及骨骼.该病多呈散发性,但也有报道有家族病史,好发于10~20岁之间,女性多发.
-
前庭康复过程中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在前庭内侧核中的变化
目的:观察单侧迷路破坏术后前庭内侧核(MVN)内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迷路破坏组(24只)和对照组(6只),前者破坏单侧迷路,对照组手术方式相同但保持迷路完好.单侧迷路破坏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存活时间(术后12 h、36 h、7 d)2组动物MVN内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单侧迷路破坏术后可诱导同侧MVN区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增高,术后12 h高,术后36 h开始降低,至术后7 d后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侧和术侧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单侧迷路破坏术后可诱导MVN区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增高.初级前庭传入或中枢前庭神经元的静息放电降低可能与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增高有关,但其在前庭代偿中的作用尚有待研究.
-
螺旋水刀在腮腺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面神经损伤是腮腺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术后面神经暂时性功能不全和麻痹的发生率约为7%~22%,其程度取决于手术技巧、手术难度、病变的位置和恶性程度等.螺旋水刀是一种新型的手术器械,已经应用在肝胆外科和泌尿外科的临床手术中[1-2].我科于2005年11月使用螺旋水刀完成腮腺浅叶切除手术3例,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