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医学分子生物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의학분자생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3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8009
  • 国内刊号: 42-172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5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医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邓耀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宫颈癌发生与SCARA5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希尔扎提江?苏来曼;阿丽叶古丽?艾皮热;热孜宛古丽?约麦尔;吾尼且木?吐拉克;刘开江;Abulizi Abudula

    目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宫颈鳞癌组织中清道夫受体A类5型(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 member 5 putative, SCARA5)基因表达下调。本研究利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对SCARA5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宫颈癌发生与该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CSCC )、宫颈内上皮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Ⅱ~Ⅲ)及宫颈炎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72例及石蜡包埋组织切片82例,采用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CARA5基因转录(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鉴定。结果随着宫颈炎发展到CIN和CSCC, SCARA5基因的转录( mRNA)表达水平梯度性下调, CSCC与CIN或宫颈炎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是CIN与宫颈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炎组织内SCARA5蛋白表达呈强阳性,在CINⅡ~Ⅲ中的缺失率增加,在宫颈癌阶段,其部分或完全缺失率高,与宫颈炎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宫颈癌发生与SCARA5转录表达下调或蛋白质表达缺失存在密切关系,可能成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 人星状病毒非结构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构建及酵母转化子特性鉴定

    作者:李攀;崔成成;杨思达;黄芬;曾韦锟;井申荣

    目的:构建人星状病毒非结构蛋白3( non-structure protein 1a/3, nsP1a/3)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重组质粒,电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后鉴定酵母转化子特性。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星状病毒nsP1a/3编码的基因序列,定向插入到穿梭表达载体pGBKT7改造后的pGBST7中,测序确定无误后将其电转化到Y2HGold酵母感受态细胞中,对细胞特性即nsP1a/3-pGBST7诱饵质粒表达产物的毒性和报告基因自激活作用进行鉴定。结果测序结果表明诱饵重组质粒构建正确,阅读框无误。电转化酵母后,其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作用,对报告基因亦无激活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用于酵母双杂交的酵母转化子,为研究nsP1a/3蛋白与宿主细胞具体作用的靶蛋白和HAstV在细胞内的复制机制奠定了基础。

  • 壳聚糖纳米细胞介导基因转染的研究

    作者:冯翠娟;陆炜洪;欧金来;李沙

    目的:构建核壳型壳聚糖(chitosan, CTS)纳米细胞(nanocell, NC),探讨其作为基因转染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 pEGFP-N1为模型质粒,制备质粒复合物pEGFP-N1/CTS-NP。以pEGFP-N1/CTS-NP为核心,用复乳法外包含十八胺(stearylamine, SA)的脂质体膜制备纳米细胞pEG-FP-N1/CTS-SANC,用CTS对其进行包覆制成CTS-( pEGFP-N1/CTS-SANC),测定其形态、粒径与电位。用MTT法测定NC的细胞毒性,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定性、定量地评价其在HeLa细胞中的转染率。结果所制备的样品多呈类球形,粒径与电位分别分布在120~220 nm与40~65 mV之间。 pEGFP-N1/CTS-SANC与CTS-( pEGFP-N1/CTS-SANC)均可将质粒转染到HeLa细胞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CTS-( pEGFP-N1/CTS-SANC)可降低pEGFP-N1/CTS-SANC的毒性,在相同质粒用量下,使HeLa细胞存活率从81.8%增至100.9%,转染率从3.90%增至8.13%,达市售脂质体转染试剂的76%。结论壳聚糖纳米细胞有望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

  • 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膜组织工程皮肤的制备与表征

    作者:刘格莎;杨飒;李娜梅;陈思敏;王丹霞;贺冬秀;唐国涛;雷小勇;喻翠云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合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膜支架材料,采用不同来源的纤维素(木、棉、竹),与壳聚糖以及海藻酸钠等多糖为原料制备了多种复合膜,并表征了其理化性能。方法分别配制木、棉、竹纤维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和壳聚糖溶液,分别采用木、棉、竹3种纤维素溶液作为基底膜,然后依次流延一层壳聚糖膜和一层海藻酸钠膜,从而制得3种不同来源的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膜。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3种复合膜的微观形态结构。将复合膜浸泡在生理盐水中,观察复合膜的形态变化来判定复合膜的盐水耐受性。运用接触角分析仪观察并测定不同复合膜与水的接触角的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木纤维素复合膜中的纤维粗而短,棉纤维素复合膜中的纤维粗而长,竹纤维素复合膜中的纤维细而长且交错排列形成网状膜结构。通过将复合膜浸泡在生理盐水中观察到木纤维素复合膜和棉纤维素复合膜在第15天时出现了裂痕,而竹纤维素复合膜则没有。不同复合膜与水的接触角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竹纤维素复合膜的亲水性较好。结论本研究制备了一种以壳聚糖、海藻酸钠、纤维素为原材料的复合膜组织工程皮肤。通过比较3种复合膜的理化性能,结果表明竹纤维基复合膜中的纤维之间容易形成互穿网状结构,所以结合较紧密,盐水耐受性好。

  • C/EBPβ在星型胶质细胞中对TGF-β/Smad3通路的调控及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陈一鸣;黄承光

    目的:探讨C/EBPβ在星型胶质细胞中对TGF-β/Smad3通路的调控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分别测定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C/EBPβ和Smad3的表达对TGF-β及Smad3的影响。并通过上调和沉默细胞中C/EBPβ的表达测定其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C/EBPβ的表达显著增强了TGF-β及Smad3的表达水平,而上调Smad3的表达则降低了TGF-β的表达;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C/EBPβ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提高[(73.26±4.57)% VS (138.29±3.36)%],凋亡率降低[(24.69±2.06)%VS (6.32±1.63)%];沉默细胞中C/EBPβ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降低[(73.26±4.57)%VS (97.54±3.72)%],凋亡率升高[(24.69±2.06)%VS (14.76±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BPβ可通过诱导TGF-β的表达而激活星型胶质细胞中的TGF-β/Smad3信号转导通路,并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增殖。

  • LEF1增强Trop2启动子转录活性

    作者:漆彦斌;刘叙翔;杨丽霞;黄朝峰

    目的:探究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LEF1、 TCF1、野生型β-catenin和激活型β-catenin对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因子Trop2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找出调控Trop2转录活性的转录因子并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Trop2启动子上潜在的转录因子,构建小鼠Trop2启动子报告质粒,在293 T细胞中,采用荧光素酶双报告系统分析LEF1、 TCF1、野生型β-catenin和激活型β-catenin对Trop2启动子的调控作用。找出Trop2启动子上的TCF/LEF结合位点,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Trop2启动子TCF/LEF结合位点突变体,探究Trop2启动子转录活性调控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经预测, Trop2启动子上存在LEF1、 TCF1等众多的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荧光素酶双报告实验证明,在293 T细胞中,与空载体相比, LEF1、 TCF1都不同程度地增强Trop2启动子转录活性。其中LEF1对Trop2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增强作用为明显,达108倍。突变Trop2启动子上的TCF/LEF结合位点可以明显降低LEF1对Trop2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论在293 T细胞中, LEF1可以极大地增强Trop2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LEF1上调Trop2启动子转录活性是通过结合到Trop2启动子上的两个TCF/LEF结合位点而发挥作用的。

  • CCND基因家族成员分子进化分析

    作者:赵文文;朱婧颖;韩颖颖

    目的:对细胞周期素(cyclin D)家族成员进行分子生物学进化及功能预测,为临床上检测骨质疏松提供更多分子生物学信息。方法对CCND基因家族成员包括CCND1、 CCND2和CCND3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并在所有科属范围和人型总科范围内,计算了同源CCNDs之间的同义和非同义突变频率。结果 CCND1和CCND2具有较高的序列相同性,而CCND3的非同义突变率较高,尤其在人型总科各属形成以后,平均每年的同义和非同义突变频率都高于CCND1和CCND2。结论 CCND2与CCND1序列相同程度高,而CCND3在序列和进化速率上都显著不同,所以CCND2可以作为骨密度关联研究的候选基因。

  • miR-1273 g-3 p通过靶向CNR1调节A549细胞迁移能力

    作者:侯绿滨;苏雪婷;秦性良;丁红梅;黄皑雪;李慧;葛兴枫;赵强;李洁;邵宁生

    目的:寻找 hsa-miR-1273g-3p 在人肺腺癌细胞 A549中的特异性靶标并探索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定量PCR ( qPCR)检测miR-1273g-3p在人肺癌细胞A549、 H460和H1299中表达情况,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273g-3p靶基因, 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荧光素酶实验确证靶标,划痕实验和MTS实验验证miR-1273g-3p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miR-1273g-3p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 H460和H1299中高表达; qPCR、 Western印迹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1273g-3p能够靶向CNR1,可以在mRNA与蛋白水平上调控CNR1的表达; miR-1273g-3p能够通过改变CNR1的表达水平影响A549的细胞迁移能力,对细胞增殖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证明CNR1是miR-1273g-3p的靶基因,揭示miR-1273g-3p通过靶向CNR1影响A549细胞迁移的新功能。

  • 树鼩(Tupaia belangeri)ISG15分子全长克隆及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

    作者:夏幼辰;吴珺;高珊;赵西平;杨东亮

    目的:对丙型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C virus , HCV )小动物模型树鼩的干扰素刺激基因15( 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 ISG15)分子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克隆及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为树鼩模型在HCV感染天然免疫中的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灵长类及其他哺乳类动物ISG15分子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使用Smarter Race方法扩增树鼩ISG15全长序列。在序列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引入酶切位点,进行全长片段扩增。全长 PCR 产物纯化回收后连接至 pMD18-T 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MD18-T-tbISG15。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测序。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及种系进化,同时使用 SWISS MODEL同源建模方法进行蛋白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及功能分析。结果获得树鼩ISG15全长序列共687 bp,编码157个氨基酸。树鼩ISG15与其他哺乳动物ISG15高度同源,与人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72.99%及71.34%,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分析均显示树鼩种系为接近灵长类动物。结构域分析提示:树鼩ISG15主要由两个类泛素样结构域构成。软件预测所得树鼩ISG15三维结构与人ISG15三维结构高度相似,且具有类泛素样三维结构,动力学检测提示本试验预测的树鼩ISG15三维结构稳定,可信度高。结论对树鼩ISG15的克隆进一步完善了对树鼩模型的认识。为进一步在体内研究HCV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 BTF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研究

    作者:马云;王昌博;杨满君;秦凌雪;李斌元;何淑雅

    目的:构建Bcl-2相关转录因子1(BTF)与红色荧光蛋白(RFP)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大鼠血管平滑肌VSMC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BTF的相互作用蛋白及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以人体外周血白细胞cDNA为模板, PCR扩增Btf基因,插入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DsRed-N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DsRed-N1-Btf,转染大鼠血管平滑肌VSMC细胞,通过激光共聚胶显微镜观察其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DNA测序、酶切鉴定的结果显示,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DsRed-N1-Btf构建成功,且序列正确。转染后经激光共聚胶显微镜观察到VSMC细胞中有红色荧光,且BTF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结论成功构建了pDsRed-N1-Btf表达载体,并主要定位于VSMC的胞质中,为后期研究BTF的相互作用蛋白及其与相互作用蛋白之间的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体外循环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艾芬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术( cardiopulmonary bypass , CPB)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 vasoplegic syn-drome, V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CPB下行心脏手术后发生VS患者和未发生VS患者各32例和64例,分别记为VS组和非VS组。收集所有患者相关资料,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获得 CPB 后并发VS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检验危险因素对CPB后并发VS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发现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LVEF)、术前ACEI类药物使用人数、心功能分级、术前利尿剂使用人数、 CPB后2 h血浆血管加压素水平、心脏直视手术人数及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7项指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 ( OR=0.82,95%CI:0.77~0.89, P<0.01)、 CPB后2 h血浆血管加压素水平(OR=0.84,95%CI:0.77~0.91, P<0.01)、心功能分级(OR=1.21,95%CI:1.07~1.38, P<0.01)以及术前使用ACEI类药物(OR=1.18,95%CI:1.12~1.25, P<0.01)等4个因素与CPB后并发VS有显著相关性。通过ROC曲线检验上述4个危险因素联合预测CPB后并发VS的预测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 P<0.01,95% CI:0.725~0.821)。结论 LVEF减少、 CPB后2 h血浆血管加压素水平降低、心功能分级较高及术前使用ACEI类药物是CPB后并发VS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这4个危险因素可对CPB后并发VS进行预测。

  •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探讨

    作者:贾一平;赵仙先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4例,根据昼夜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杓型组51例、非杓型组64例、反杓型组32例和深杓型组7例。观察比较各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情况,并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血尿酸(UA)进行检测。结果4组患者日间血压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非杓型、反杓型和深杓型组患者夜间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高于杓型组,反杓型组患者的24 h脉压差也明显高于杓型组( P<0.05)。4组患者在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上有显著差异( P<0.05),而在血尿酸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有关,非杓型、反杓型和深杓型高血压患者有发生早期肾损害的倾向。

医学分子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