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近远期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8例. 结果 38例均成功实施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近期疗效显示,结石清除率84.2%,平均取石次数(2.6±0.9)次,经皮肝扩张瘘道直径平均(18.4±0.6)F,从经皮肝穿刺造瘘到取石平均需(7.2±0.7)d.平均手术时间为(68±20) min,术中出血量(20±13)ml,住院时间(4±2)d.结石完全清除的32例患者1.5年随访复发率为37.5% (12/32),1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有结石残留的患者复发率为83.8%(5/6),1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在治疗首次肝内胆管结石、多次胆道术后复发肝内胆管结石或残留肝内胆管结石方面均是安全、有效、易重复的方法.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倒喇叭支架技术治疗合并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17例
目的 总结倒喇叭支架技术(bell-bottom technique,BBT)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合并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髂总动脉瘤16例,单侧髂总动脉瘤l例.对于直径< 25 mm、髂内动脉无瘤样扩张、髂动脉瘤未累及髂外动脉的髂总动脉瘤采用BBT保留同侧髂内动脉.结果 17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70~260 min,平均(156 ±53)min,出血量10 ~ 400 ml,平均(99±126) ml.双侧BBT 3例,单侧BBT 14例.术中发现即刻Ⅰ型内漏3例,均为主体覆膜支架近端内漏,采用大球囊扩张后2例内漏消失,1例内漏明显减少.17例患者随访时间4 ~ 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无直径增大或破裂,无内漏,所有BBT处理侧髂支支架通畅无血栓形成、无臀部跛行症状,所有患者无臀部、骶尾部坏死表现.结论 对于合并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采用BBT处理髂总动脉瘤可保留同侧髂内动脉并避免相关后遗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MRI评估直肠壁外静脉浸润对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敏感性的价值
目的 研究术前放化疗(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therapy,pre-CRT)前,MRI评估直肠壁外静脉浸润(MRI-detected extramural venous invasion,mrEMVI)对预测pre-CRT敏感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并进行pre-CRT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pre-CRT前mrEMVI情况按浸润程度分为0~4分,其中3~4分记为mrEMVI阳性;将mrEMVI阳性者再按浸润静脉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后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浸润程度及不同类型的mrEMVI患者对pre-CRT敏感性. 结果 mrEMVI阳性共26例,阳性率为55%;其中浸润程度3分和4分者分别为18例、8例;小、中和大静脉浸润者分别为16、6和4例.mrEMVI阳性组中,pre-CRT后获得肿瘤消退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0~1级比率明显低于mrEMVI阴性组(P=0.019).浸润程度4分和大静脉浸润组其TRG 0 ~1率均低于mrEMVI阴性组(P=0.038和0.017).结论 mrEMVI浸润程度为4分或有大静脉浸润者提示直肠癌对术前放化疗(pre-CRT)的敏感性较差.
-
超声造影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细胞黏附分子1检测确定胃癌术前分期
目的 探讨口服超声助显剂超声检查(oral ultrasonic contrast agent ultrasonography,OUCAUS)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细胞黏附分子1(cell adhesion molecule-1,CAM-1)检测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胃镜和OUCAUS检查并进行术前分期,同时用ELISA法检测其术前血清MCP-1和CAM-1水平,并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结果 OUCAUS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9.9%、82.9%和88.6%,血清MCP-1和CAM-1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期关系密切(均P <0.05),OUCAUS联合血清MCP-1和CAM-1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3.0%、93.9%和98.6%,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仅依赖OUCAUS分期的准确率.结论 胃癌的病理分期与血清MCP-1和CAM-1表达密切相关,OUCAUS联合术前检测血清MCP-1和CAM-1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胃癌浸润及转移判断的准确性.
-
急性肺栓塞的早期介入治疗
目的 总结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衢州医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MPE)和次大面积肺栓塞(sub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SPE)患者53例,其中MPE 16例,SPE37例,2组患者均在确诊后12h内接受导管碎栓+接触溶栓治疗.观察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心肌标志物、三尖瓣返流、有心室扩张度变化以及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平均随访(6±3.6)个月观察患者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2h内平均肺动脉压明显下降,MPE组术前(47±6) mmHg术后下降到(34±4) mmHg;SPE组由术前(44.2±1.5) mmHg下降到术后(31.4 ±6.2)mmHg,各组手术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有心室功能不全缓解率达78.4%,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1.9%,MPE组:0,SPE组:2.7%;随访6个月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0.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能快速降低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缓解右心室功能不全,同时降低大出血发生率,并减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
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腹腔镜治疗
目的 探讨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54例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此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既往手术包括胃切除术后16例,胆囊切除或保胆取石术后19例,胆管切开取石术后19例.与既往手术间隔时间为3d至37年,中位时间为9年.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0例,腹腔镜经胆囊管取石24例,胆总管结石直径为(10-8)mm.手术时间(154 ±41)min,出血量(37±29) ml,术后住院时间(6±2)d.术后胆漏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中转开腹l例.因结石嵌顿于Odii括约肌结石残留1例.结论 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资深的腹腔镜胆道专业医师安全可行.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肺栓塞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发生肺栓塞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201例腹腔镜胆道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项临床因素与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肺栓塞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1例中23例术后出现肺栓塞并发症,术后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为1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梗死病史,术前休克状态,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 d是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发生肺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梗死病史,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 d是发生术后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梗死病史,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 d是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肺栓塞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脂肪变性供肝对成人肝移植早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影响脂肪变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的脂肪肝供肝成人肝移植125例,根据术后早期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18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供肝脂肪变程度(x2=10.088,P=0.004)、受体年龄(t=-3.917,P=0.002)、术前肌酐值(Z=-2.623,P=0.009)、供肝热缺血时间(Z=-2.305,P=0.021)、冷缺血时间(Z=-3.394,P=0.001)5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供肝冷缺血时间(x2=10.141,P=0.001,OR=1.003)、供肝脂肪变程度(x2=8.360,P=0.004,OR=4.619)为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得出回归方程:Y=0.003×冷缺血时间+ 1.530×脂肪变程度-4.243. 结论 供肝冷缺血时间、脂肪变程度是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不同及侧支形成情况分别采取肿瘤切除+下腔静脉血管重建术,肿瘤切除+右肾切除术.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的方式检测肿瘤切除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完整切除.术后12 d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随访,7例24个月无复发,1例切除术后12个月复发而再次手术,再次切除后随访12个月未复发.结论 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根据术前增强CT及下腔静脉造影,可判断肿瘤侵犯的范围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提高肿瘤切除率,保护肾功能.
-
心脏死亡供肝肝移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实施23例心脏死亡捐献肝移植,对该组23例供者受者和此前连续完成23例不可控心脏死亡供肝肝移植供者受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CD供者和对照组供者年龄分别为21 ~ 73岁和22 ~ 4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86,P=0.000).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的年龄、性别、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癌、供受者血型相符、术前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肝移植术后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峰值分别为(1 360±1 165) U/ml和(613±366) U/ml(t=7.914,P=0.007),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峰值分别为(4 241±3 705) U/ml和(1 235±1 049) U/ml(t=12.86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者的术中失血量、ICU停留时间和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69.6%和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5,P=0.268).结论DCD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较重,但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率与不可控心脏死亡捐献肝移植相似.
-
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营养风险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为针对性应用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60例,根据既往是否因腹膜后肿瘤行手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初发组(27例)和复发组(33例),入院后24 h内完成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并查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术前NRS2002评分显示,复发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下降,复发组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9.174,4.720,10.950,8.772,10.960,均P<0.05).复发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86±15)h]长于初发组[(61±6)h](=7.903,P<0.05);复发组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15.5±5.6)d]长于初发组[(7.3±0.7)d](t=7.55,P<0.05);复发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5±6.0)d]长于初发组[(14.1 ±1.7)d](=9.571,P<0.05);复发组住院费用[(13.2 ±5.6)万元]多于初发组[(6.8±0.9)万元](X2=5.871,P<0.05).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初发组1例次,复发组6例次,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25,P>0.05).结论 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围手术期存在营养风险,复发组患者较初发组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NRS2002评分系统简单易行,可以预测营养风险.
-
乳腺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目的 研究乳腺黏液腺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手术治疗并有完整病例资料的MBC 112例,纯型(pure MBC,PMBC) 71例,混合型(mixed MBC,MMBC)41例,两者相互比较,并分别与同期1 157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对比.结果 PMBC较IDC肿块小、激素受体表达率高(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7.0%比40.6%,X2=32.663,P<0.001);PMBC 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高于IDC(DFS:94.6%±3.0%比81.3%±1.1%,x2=7.265,P =0.007;OS:92.4%±5.3%比88.5%±1.0%,X2=4.059,P=0.044).MMBC较IDC肿块大、激素受体表达率高,但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8%比40.6%,x2=3.417,P=0.332);MMBC 5年DFS及OS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S:79.1%±7.1%比81.3%±1.1%,X2=0.167,P =0.683;OS:84.5%±7.2%比88.5%±1.0%,x2 =0.123,P=0.726).PMBC较MMBC肿块小、淋巴结转移率低,激素受体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BC 5年DFS及OS高于MMBC(DFS:94.6% ±3.0%比79.1%±7.1%,X2=6.772,P=0.009;OS:92.4%±5.3%比84.5%±7.2%,X2=6.401,P=0.036).多因素分析得出淋巴结状态是MBC唯一的预后因素.结论 PMBC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优于MMBC及IDC;MMBC淋巴结转移率高于PMBC,预后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5-羟色胺2B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5-羟色胺2B受体(5-hydroxytryptamine,5-HT2BR)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血液及胃液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取胃癌组织石蜡标本30份,胃溃疡石蜡标本10份,胃癌患者的胃液、血液及新鲜瘤组织标本各15份,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5例血液和胃液样本,胃黏膜组织样本5例,分别用ELISA法及PV-9000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5-HT2BR的表达量.结果 5-HT2BR在胃良性病变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5-HT2BR在胃癌组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T2BR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积分光密度值、阳性面积与高、中分化胃癌组织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5-HT2BR表达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胃癌患者胃液及血液中5-HT2BR表达量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5-HT2BR在胃癌患者血液、胃液及瘤体中表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并且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胃癌组织.
-
多排螺旋CT对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术前分期的研究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对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进行术前分期,分析不同分期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ⅡA(T3N0M0)期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多排螺旋CT的评估,比较评估结果与预后的差异.结果 多排螺旋CTT分期情况:T2期1例、T3期33例和T4期63例,其中T3期和T4期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174,P=0.002);在Cox风险回归评估中,T分期为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3年DFS的独立的危险因素(RR=5.919,95% CI:1.301~26.933,P=0.021).多排螺旋CT对肿瘤浸润深度(extramural tumor depth,EMD)进行测量:EMD<1 mm者13例、EMD在1~5 mm者31例、EMD在5~15 mm者39例、EMD> 15 mm者14例,其中EMD 1 ~5 mm与5~ 15 mm比较,3年DFS x2=4.549,P=0.033)及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X2=10.3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Cox风险回归评估中,EMD为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5年OS的独立因素(RR=8.001,95% CI:1.657 ~ 38.664,P=0.010).结论 多排螺旋CT能够进行结肠癌的术前分期,其T分期及EMD可作为影响结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s,FN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有明显临床症状者以及虽明确诊断FNH但病灶进行性增大者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确诊为FNH无明显临床症状者随诊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29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3例患者肝功能正常,HBsAg阳性1例.所有患者肿瘤标志物均正常.术前B超检查均未明确诊断.术前CT检查10例,诊断FNH 4例.术前MRI检查12例,诊断FNH 7例.CT联合MRI检查14例,诊断FNH 10例.手术切除30例,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2例,术后随访14 ~ 72个月无复发.4例患者保守治疗,定期影像学观察,随访3 ~ 22个月,病灶无明显增大. 结论 FN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联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诊断不明确、有明显临床症状者需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是一种疗效肯定的微创治疗方法.FNH预后良好.
-
甲状腺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与血钙、血磷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血清甲状旁腺素(PTH)、血钙、血磷水平变化,并探讨其预测低钙血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普外科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2例双侧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PTH、血钙和血磷情况,观察术后血PTH、血钙、血磷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本研究32例患者中,术后1h血PTH值≥4 pg/ml患者组术后血PTH值都能恢复至正常范围(>15 pg/ml);而术后1h血PTH值<4 pg/ml患者组术后血PTH值在72 h内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15 pg/ml),虽经口服补钙血钙仍难以维持在正常水平,且血磷升高,提示患者持续处于甲状旁腺激素不足状态.结论 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1h血PTH值4 pg/ml可能是判断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情况的临界点.1h血PTH<4 pg/ml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应尽早(12h内)给予钙剂的补充,以防止低钙血症的发生.血磷值能间接反映甲状旁腺功能的恢复情况.
-
3D与2D腹腔镜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道探查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术中优势和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腹腔镜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道探查病例,3D腹腔镜手术31例为研究组,2D腹腔镜手术37例为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total procedure time,TPT)、修正后手术时间(modified procedure time,MPT)、缝合时间(suturing time,ST)和每百次钳夹失误(the wrong grasping per 100 grasps,WG).对8位有3D腹腔镜经验的医师进行主观问卷调查.结果 对照组TPT(148 ±47) min,MPT(108±42) min、ST(20±3)min、WG(19±4)次.研究组TPT(148±46) min、MPT(91±25) min、ST (18±3)min、WG(8±2)次.研究组MPT(t=-2.026,P<0.05)、ST明显缩短(t=-2.239,P<0.05),WG明显减少(Z=-7.06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问卷提示3D腹腔镜在立体视觉感受和操作感受等方面优于2D.但3D腹腔镜眼睛更容易疲劳、容易造成眩晕感.3D腹腔镜在术中旋转镜头获得佳视野方面不及2D.结论 3D腹腔镜提供高清3D立体术野,缩短了手术时间及缝合时间,提高了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
-
44个家系76例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微小癌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家族性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5%,其中家族性髓样癌约占20% ~25%[1].我们回顾性分析我科同一术者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诊断为微小癌的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amilial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NMTC)病例,就临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关键词: -
腹、盆腔动脉出血的介入治疗
腹盆腔动脉出血发病突然,死亡率高,部分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止血迫于患者本身疾病、出血部位不确切等原因,难度大,风险高,病死率高.介入栓塞治疗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在对出血部位进行精确定位的同时可以进行即刻的局部血管栓塞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腹、盆腔动脉出血急诊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式探讨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被认为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22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通过分析HT与多灶癌、对侧意外癌的关系探讨其手术方式的选择.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5年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手术及病理确诊为PTC 222例,其中女162例,男60例.患者年龄16 ~ 78岁,中位年龄43.5岁.甲状腺超声提示95例为单发甲状腺结节,另127例患者为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临床及甲状腺常规发现26例患者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70例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考虑为PTC者144例,5例不排除甲状腺恶性肿瘤可能,21例考虑良性病变.
关键词: -
腹腔镜治疗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八例
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由于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在临床诊断及外科处理上均较为困难,是一种虽不多见但很值得关注的疾病.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创伤小,安全可靠.本组回顾性分析、总结近年来我院收治的8例腹腔镜治疗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8例的经验,探讨本病的诊断、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及预后.临床资料
关键词: -
膝下流出道数目对股腘动脉TASC C、D级病变腔内治疗后通畅率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C、D级病变可首选腔内治疗[1].然而支架再狭窄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有研究提出,流出道不佳是影响股动脉支架通畅率的重要因素[2].本文收集采用腔内治疗的股腘动脉TASC C、D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膝下血管通畅条数对腔内治疗后支架通畅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关键词: -
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术手术路径的探讨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广泛运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有望成为结肠癌新的手术规范[1].本研究通过对3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手术路径的总结,探索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的路径.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38例均为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排除Ⅳ期、急性肠梗阻、肠穿孔或严重腹腔粘连等情况,经充分术前准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CME.
关键词: -
粪便特异性蛋白芯片对结直肠癌诊断的价值
结直肠癌检测方法多样,如粪便隐血实验、钡剂灌肠及结肠镜等,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敏感度不高,某些并发症限制了检测的临床应用.本研究拟通过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从蛋白芯片库中筛选差异性蛋白,联合多个蛋白分子靶点,综合评价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果.材料与方法
关键词: -
磁铁压迫吻合术治疗肠梗阻一例
临床常遇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如腹腔肿瘤复发、转移或伴有腹水的肠梗阻患者等,现行的治疗方法难以对这些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我院于2015年7月9日采用磁铁压迫吻合术成功治愈1例肠梗阻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患者男,75岁.患升结肠癌2年,1d来腹痛、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1d于2015年6月7日入院.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静脉支持等治疗.2d后患者肠梗阻不缓解,放置肠梗阻减压管于空肠内,逐渐深入,终到达回肠内.经肠梗阻减压管造影提示:升结肠梗阻、占位(图1).腹部CT:升结肠癌并致肠梗阻.患者有严重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临床有心慌、憋气、下肢浮肿等心力衰竭症状;不能耐受麻醉及开腹手术,在患者及家属要求下行磁铁压迫吻合术.
关键词: -
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和预防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
作者近年来应用自己研制的肠内固定管,在原有手术经验基础上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9例,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医院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12 ~81岁,平均(45±5)岁;其中为首次手术的5例,第二次手术的18例,三次手术以上的15例,克罗恩病1例.术前患者均具有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腹部立位X线片或腹部CT证实存在大量气液平面,部分肠管积气、扩张明显,术中证实为小肠粘连性肠梗阻.
关键词: -
原发性肝脏多形性肉瘤一例
患者男,57岁.于2015年8月16日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0d,加剧1d”入院,查体:腹平,腹肌紧张,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上腹部CT提示:肝脏右叶实质性占位伴出血.遂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约500 ml血性液体,肝周明显,盆腔少量积血,网膜、结肠、小肠未见转移结节,肿瘤位于右肝后下段(Ⅵ),呈外生性,与周围网膜、横结肠系膜及十二指肠粘连,肿瘤外侧见一破口伴出血,同时累及侧腹壁肌肉及部分膈肌(图1).
关键词: -
原发性肝腺鳞癌一例
患者女,农民,73岁,因“厌食1年”于2014年7月4号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厌食,伴全身乏力,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生命体征无异常,体温37℃,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 不均匀强化痛,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59×1012/L,血小板148×109/L,白细胞16.74×109/L,血红蛋白102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871.
关键词: -
先天性完全内脏转位合并脾破裂一例
患者男,24岁,于2014年12月9日入院.入院2h前从1 m高处摔下,撞击右上腹,并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无腰背部放射痛,无面色苍白.入院后查血红蛋白111 g/L.查CT示胸腹腔全脏器反位,脾挫裂伤,脾脏包膜下血肿(位于右侧),腹、盆腔中等量积液(血),左肺中叶挫伤(图1).予以保守治疗,血色素平稳,腹痛好转,1周后出院.于2014年12月18日晨起活动后,突觉右上腹痛,并伴有冷汗、头晕,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查B超提示腹腔积液,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21.0 g/L,行腹穿检查可抽出不凝血,遂立即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脾脏位于右上腹腔内,上极有一纵形裂伤,深1 cm,长6 cm,周围大量血块积聚,约2000 ml.予以切除脾脏,手术顺利.于2014年12月20日查淀粉酶正常.于2014年12月22日查血小板700×109/L,D-二聚体9.65 mg/L,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关键词: -
肝总动脉门静脉双变异合并胆囊癌一例
患者男,53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占位1周”入院,既往有左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0年;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未及腹部肿块,Murphy's征阴性.外院CT: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区软组织密度影,考虑间质瘤可能,建议行MRI.我院MRI显示:十二指肠前外侧肿块(约50 mm×32 mm×25 mm),性质待定;胆囊体积增大.腹部彩超:肝门区实性肿物,腹腔、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门静脉内经约12 mm,血流通畅.实验室检查:生化:总胆红素:39.2 μmol/L,直接胆红素:12.7 μmol/L,间接胆红素:26.5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 U/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0.81 ng/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21.30 ng/ml,糖蛋白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16.33 U/ml,糖蛋白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1.14 U/ml均在正常范围.
关键词: -
肝囊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一例
患者男,65岁,因“慢性脂肪泻1年,发现左肝占位8个月”入院.患者自2014年6月起无明显原因经常性腹泻,每天3~5次不等,带油滴,无黏液脓血便,无腹痛、呕吐、发热.腹部B超及MR提示:(1)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2)肝左叶囊实性占位.临床诊断:(1)慢性胰腺炎;(2)左肝占位:肝囊腺瘤可能,拟行手术治疗.术前准备期间出现发热、咳嗽,胸部CT检查考虑肺结核,转至结核病专科医院诊断为肺结核,予以抗痨治疗7个月,CT复查:肺结核病灶吸收,肝囊实性病灶增大,再次以(1)左肝占位:肝囊腺瘤?(2)慢性胰腺炎收住我科.
关键词: -
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合并癌变一例
患者男,47岁,因“胃大部切除术后8年,查体发现肝占位1个月”入院,8年前因“胃溃疡”于当地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1个月前患者查体时行上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患者无腹部不适症状,既往有小三阳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坦,上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查血甲胎蛋白8.98 ng/ml,癌胚抗原4.53 ng/ml,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肝左内叶和右后叶占位(图1~4).
关键词: -
弥漫性小肠节细胞神经瘤病一例
患儿男,2岁,9 kg.因腹痛伴呕吐、腹胀8d入院.近期有吃龙眼的病史.腹部立位X线片检查提示:小肠梗阻、空腔脏器穿孔.查体:精神差,急性病容,腹部隆起,未见胃肠型,患儿反应差,腹部压痛、反跳痛触诊不理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急诊行剖腹探查+肠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开腹探查见腹膜严重充血、水肿增厚、脓苔附着,腹腔渗液为淡黄色脓性,约150 ml.探查全部小肠,全长约260 cm,小肠肠壁严重水肿,表面见较多弥漫性不规则的结节样组织,伴节段性的狭窄.距回盲部30 cm回肠可见肠管梗阻处,其内为龙眼核.距回盲部约70 cm处可见针眼样大小小肠穿孔,周围附着脓苔.将穿孔周围肠管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从切口取出龙眼核,双层横向吻合肠管壁封闭穿孔肠管.之后患儿反复因肠穿孔连续行5次手术,每次手术与上次手术间隔时间少9d,多181 d,中位数时间94 d.该患儿共行6次手术,病理报告均提示弥漫性小肠节细胞神经瘤病(图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神经纤维S-100阳性(图2)、NSE阳性(图3)、Syn阳性(图4)、GFAP阳性、NeuN阴性、SMA阴性.患儿第6次手术后随访半年余,喂养良好,生长发育可,无不适症状,排气、排便正常.
关键词: -
胆石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女,67岁,反复右上腹痛7d,伴恶心呕吐、全腹痛2d入院.自述在脐周可触及鸡蛋大小肿块,活动度大.入院查:腹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有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脐下可触及4 cm ×3.5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大,可从左中下腹推至右下腹.腹部彩超示胆囊结石,腹部CT提示,小肠套叠(图1).既往有30年胆囊结石病史.诊断:(1)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肠梗阻;(3)腹部肿物性质待定.全麻下行腹部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150 cm小肠内有一质硬肿块,近端小肠明显扩张.纵行切开肠管,见一大小约4cm×3.5cm大结石(图2).取出结石横行缝合肠管.探查胆囊见其周大网膜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包囊粘连,分离粘连后,见胆囊底体部与十二指肠相互交通形成内漏.术中明确致小肠梗阻结石为胆囊结石经胆囊十二指肠内漏入肠道所致.切除胆囊.因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明显,再行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图3).术后7d,患者痊愈出院.
关键词: -
脾脏多发性炎性假瘤一例
患者女,68岁,既往体健,因“左上腹不适3年”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静脉曲张及蜘蛛痣,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无压痛,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6.43×109/L,N 0.758,LY1.03×109/L,Hb 108 g/L,血清白蛋白36.8g/L;肿瘤标志物:AFP 2.16 ng/ml,CEA 0.6 ng/ml,CA19-9 2.9 ng/ml.CT提示:脾脏实质内见多发性混杂低密度灶,内伴散在钙化灶,脾脏占位,血管瘤?盆腔内见微量积液(图1).
关键词: -
局限型腹膜间皮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一例
患者男,59岁,因“间断中上腹痛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间断出现中上腹钝痛,与进食无关,无放射痛.1周前患者于外院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脏占位,后行腹部CT检查提示肝脏有叶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患者无石棉接触史,吸烟40年,20支/d.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查体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初步诊断考虑为原发性肝癌.入院后查肿瘤常规示CEA 1.66 ng/ml,甲胎蛋白AFP3.89 ng/ml,CA-199 18.84 ng/ml.
关键词: -
原发性脾囊肿二例
患者1 女,22岁.主因左侧季肋部并腰背部疼痛3d入院.既往体健,无疫区生活史.查体:全腹触诊软,于左肋下可触及脾下极,质中,无异常包块,无压痛,肝脏未触及,余未触及异常包块,左季肋区叩痛.辅助检查:①腹部彩超:脾上极实质内可见大小约7.4 cm×7.1 cm囊性结构,壁不厚,内透声欠佳,未见异常血流信号.②上腹部CT平扫+强化扫描:脾脏内可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8.4 cm ×7.6 cm,边界尚清,增强后未见确切强化,CT值接近水,考虑囊肿可能性大,肝脏、胰腺、肾脏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1).
关键词: -
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的进展
外科手术切除被视为治疗肝功能无异常肝癌患者的重要手段[1].然而许多肝癌往往合并各种基础性肝脏损伤,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因此,术后足够的肝实质余留就变得十分关键[2-3].部分患者由于术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而错过了手术机会.对于术前表现为肿瘤可切除但估计术后期望剩余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不足的肝癌行分阶段肝切除术的临床结果[4],被述评命名为“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ALPPS)"[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