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중국소아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4/R
- 国内刊号: 王晓茵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不少见,国内外都有不少报道.国外Southal等观察3 000例在医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出院前做常规10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Jones等报道1 028例早期新生儿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4.28%.国内张凤薇等做3 892例新生儿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0.46%.以上心电图异常的统计皆未将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律不齐计算在内,因为二者在多数情况下无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由于心电监护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的应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现率明显增加,有人报道可达13%.
-
心律失常心内电生理研究进展
心内电生理检查是指心腔内插入带电极的心导管,记录心脏各部位包括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处、希氏束、心室的兴奋和传导过程以发现是否异常,并通过程序刺激等方法发现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部位及发病机理,为药物治疗、介入疗法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心律失常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下就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作一讨论.
-
起搏器在儿科的应用
自1966年Thompson等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成功地治疗一例儿童腮腺炎合并房室阻滞及阿-斯氏综合征以来,随着经验积累,操作进步,起搏器功能改进,体积减小及寿命延长,越来越多例患儿采用了起搏治疗,见表1.
-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为小儿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有报道其发生率为1/25 000,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SVT预后良好,但慢性频繁发作者预后不良.为此,对提高本症疗效,改善预后的有关措施应加以讨论.
-
小儿心律失常的电复律治疗
电复律是利用高能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使心脏各部位心肌在瞬间同时除极,从而中断折返,由窦房结重新控制心律,使异位心律立即中断转为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根据电脉冲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分为同步和非同步复律二种.同步电复律是依靠患儿心电图上自身R波触发,即放电与心搏同步;非同步电复律无需R波触发,可在任何时期放电.1956年Joll应用电击成功地治疗心室颤动.60年代以来,国外、国内相继使用电复律治疗各种严重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成功.临床证明电复律具有简便、疗效迅速、相对安全、即时转复及成功率高等优点.
-
小儿肺炎患者血清IL-6水平的检测
近年来,有关白细胞介素6(IL-6)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已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但检测血清中IL-6水平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国内报告甚少,为此,我们对80例小儿肺炎患者血清中IL-6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合并脑栓塞一例
病例摘要男,1岁,以"哭闹、呻吟、喘2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口角右斜1天"入院,患儿既往已诊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内弹)9月余.曾以"肺炎"、"心衰"、"心律紊乱"住院5次.
-
儿童慢性肾炎合并高血压脑病抢救成功一例
病例摘要男,13岁,因头痛、呕吐、惊厥1天,昏迷4小时入院,入院时间1999年1月8日.患儿既往有4年"肾炎"史,有半年"肾性高血压脑病"史.入院时查体:T 38.5℃,P 110次/分,R 30次/分,BP 31.9/19.95 kPa(240/150 mmHg),Wt33 Kg,浅昏迷,呼吸增快,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口周发绀.心肺无明显异常.
-
静脉推注心律平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附20例报告)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儿科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对药物反应良好,现将我院ICU病房用心律平静脉推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报告如下.
-
膜性喉支气管炎并心跳骤停抢救成功一例
病例摘要女,1.5岁,以发热3天伴音哑呼吸困难1天入院.患儿曾于入院前在门诊抗炎治疗3天,不见好转收入院.胸透见"纵隔摆动",以"支气管异物"入五官科病房,患儿病来否认有异物吞入史,无呛咳,无窒息史,无脓痰,饮食稍差,二便正常,查体:T 39.0℃,P 108次/分,R 30次/分,BP 10/8 kPa,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充血,音哑,吸气性困难(Ⅱ°)伴轻度吸气性喉鸣,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08次/分,心音有力,未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四肢活动良.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误诊分析(附一例报告)
病例摘要男,12岁.因反复头痛伴发热半年入院.半年前突然头痛、喷射状呕吐、发热、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在外院做腰穿诊断"病毒性脑炎",住院6天意识转清,13天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痊愈出院.20天后再次因头痛、发热入院,腰穿脑脊液细胞数增高、蛋白高、糖略低、氯化物正常,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用无环鸟苷治疗一周症状消失.
-
暴发性心肌炎抢救成功一例
病例摘要女,11岁,因发热2天,抽搐2次于1995年5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呼吸平稳,双肺清,心律80次/分,心界不大,心音略低,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抽搐原因待查:中枢感染?癫痫?"
-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治进展
本文就目前对小儿消化性溃疡(PU)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指出随着小儿纤维胃镜技术的开展和普及,认为此病小儿并非少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是PU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强调对有五种可疑症状的患儿应及早进行X线、纤维胃镜和有关血液学检查,以求及早确诊.药物治疗应从三方面着手:即抑制胃酸、应用粘膜保护剂及抗Hp治疗.并对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JTc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JTc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JTc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JTc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按Lown分级,单纯性室性早搏组JTc离散度较复杂性室性早搏组明显缩短,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室速室颤组JTc离散度较非室速室颤组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JTc离散度越大,室性早搏Lown级别越高,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结论JTc离散度是一个较好的反映心室肌复极状态的指标,可作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之一.
-
小儿临终心电图22例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临终时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方法对22例危重患儿在心脏停跳时进行心电图监护.结果小儿临终心电图可分为三类:极缓慢心律占54.5%,心脏停搏占36.4%,心室颤动占9.1%.讨论小儿临终心电图改变以心动过缓-停搏型为主.极缓慢心律属严重临终心电图,一旦发现,应立即进行抢救.
-
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1引起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方法4周龄雄性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各50只,通过尾静脉和颅内分别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结果颅内接种病毒组可导致Ballb/c小鼠和昆明小鼠体重不增、抽搐、死亡.脑组病理切片经HE染色可发现有出血、坏死、软化等改变.脑组织匀浆用PCR方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均阳性.尾静脉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后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体重均有增加,没有抽搐等症状,小鼠存活时间均超过7天.结论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均可感染单纯疱疹病毒-1,造成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模型,颅内接种病毒可短期内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病,PCR检测方法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有效手段.
-
小儿胃镜检查时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
目的了解纤维胃镜检查对小儿生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对59例行胃镜检查术的患儿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同步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进镜前及拨镜后1分钟与进镜达食道、胃窦、球部各部位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相比P均<0.05.进镜达食道时与进镜达胃窦和球部时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比较P<0.01.结论纤维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直观、敏感、可大力推广应用的诊断手段.
-
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在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心肌炎或疑似心肌炎患儿3天内做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两项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①常规心电图显示正常或窦性心律不齐的26例患儿中,动态监测检出各种心律失常22例;②常规心电图显示单源早搏,动态监测显示多源多型早搏或早搏白天多于夜间的现象;③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儿有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等一过性心电图改变.结论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评价早搏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可捕捉到一过性心电图改变,为心肌炎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脏肌钙蛋白Ⅰ测定的评估
目的通过对柯萨奇B组病毒性心肌炎(COXBVM)病人血清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抗COXB病毒抗体(CBV-Ig)检测,对cTnⅠ在诊断病毒性心肌炎(VM)作出评估.方法分别以固相免疫层析法、ELISA法及免疫抑制法来作cTnI、CBV-Ig、CK-MB测定.结果cTnI阳性率63.24%(43/68例),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较CK-MB阳性率35.29%(24/68例)明显升高(P<0.05),急性期cTnI阳性者于3个月内转阴80.95%,在CBV-IgM阳性组中cTnI阳性率75.51%明显高于CBV-IgG组的43.75%(P<0.01),cTnI持续不退者CBV-IgM均阳性.结论在诊断心肌损伤时,测定cTnI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若同时测定CBV-Ig则对VM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
小儿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中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及防治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512例小儿先心病,常规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对术中489例不同程度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严重心律失常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7.3%,其中严重心律失常占6.2%.导管位于右室流出道及三尖瓣口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分别为30.7%,26.1%.严重心律失常31例,其中紫绀型复杂先心病占64.5%,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占35.5%.结论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心脏本身畸形的程度、肺动脉高压的轻重、心功能状态以及造影剂用量、种类、速度等.术中一旦出现严重心律失常,需立即消除诱因,积极采取药物治疗等急救措施.
-
小儿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0例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右室流出道室早,为临床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心电图特征,选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早10例,分析其病因、临床特征、QT离散度和晚电位结果.结果本型室早多表现为频发、连发或短阵室速,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运动后室早常增多,但不转为持续性室速.结论右室流出道室早为一顽固性室早,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长期随诊观察.
-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儿治疗中发生反跳现象分析
有机磷急性中毒是城乡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中毒患儿经过合理的抢救治疗,多数可迅速缓解,但部分患儿可在症状明显缓解后的恢复期,病情突然急剧恶化,重新出现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甚至较治疗前明显加重,临床上将该现象称为"反跳".它为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今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有机磷中毒患儿中,出现反跳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
去甲肾上腺素在洗胃中的应用
目的减少经消化道中毒病人对毒物的吸收.方法56名经消化道中毒的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在洗胃前将去甲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配成洗胃液经胃管注入消化道,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对照组给予常规洗胃.结果28名治疗组病人的中毒症状缓解较快,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3113,P=0.003.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注入消化道后,使消化道粘膜下血管收缩,减少了毒物的吸收,为催吐、导泻、洗胃治疗争取了时间,减少了毒物对机体的损害.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云南白药鼻饲治疗新生儿急性胃粘膜出血2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鼻饲治疗新生儿急性胃粘膜出血的疗效.方法对诊断为急性胃粘膜出血的20例新生儿经鼻饲管注入1/3胶囊(每胶囊0.25克云南白药),一日三次.结果治疗组90%患儿于3天内止血,对照组55.56%于3天内止血,P<0.01.结论云南白药鼻饲治疗新生儿急性胃粘膜出血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心肌肌钙蛋白T在川崎氏病早期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索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川崎氏病早期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25例川崎氏病早期的病人血清中cTnT、CPK、CK-MB进行监测,观察其对心肌缺氧的敏感性,并选择cTnT与心脏扇扫提示的冠状动脉改变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5例中14例cTnT,1例CPK,1例CK-MB升高,21例冠状动脉有改变,冠状动脉无改变4例中2例cTnT升高且同时伴有心电图改变.结论①在川崎氏病早期cTnT的敏感性高于CPK和CK-MB;②CTnT可以提示一些扇扫中无法发现的冠状动脉异常所致的心肌缺血.
-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对小儿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
脑脊液(CSF)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及其对小儿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国内报道罕见,1994年1月~1998年10月我院应用CSF细胞学方法,即侯氏CSF玻片离心沉淀法及侯氏CSF细胞分类法对18例小儿脑囊虫病检查结果表明,CSF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小儿脑囊虫病的诊断有较肯定的价值,现报告分析如下.
-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探讨(附44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心血管系统的常见急症-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处理.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五年来急诊入院的4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进行病案回顾性总结,对三磷酸腺苷(ATP)和西地兰两种常用的药物疗法进行作用、速度、维持时间、副反应等的比较,分析两者各自的优劣.结果ATP的转复率为77.87%,转复时间18.19±9.56sec,均明显优于西地兰组.本组资料未发现ATP的严重副反应.结论ATP作为代谢速度快、起效快、转复率高、副作用相对较小的药物,在心电监护、准备好急救药物的情况下可以安全地使用,可作为急诊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ATP -
喘乐宁溶液气雾吸入治疗中、重度哮喘发作
哮喘发作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专家们推荐气雾吸入疗法作为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治疗[1].近,我们以微型气泵产生的压缩空气为动力,气雾吸入喘乐宁溶液(沙丁胺醇溶液)治疗儿童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11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儿童46例植物神经性癫痫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分析.方法对46例发作性头痛、腹痛、肢痛及再发性呕吐疑似植物神经性癫痫的病人,行多次脑电图检查.结果46例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痫性放电改变.其中散在棘波、尖慢波41%,棘慢综合波32.6%,棘慢波15.2%,颞枕局灶性异常1%.结论临床对有发作性头痛、腹痛、肢痛及再发性呕吐的儿童行反复多次脑电图检查对诊断本病具有特殊的价值.
-
动态心电图对青春期及青春前期心源性症状的评价
目的观察临床具有某些类心源性症状的患儿其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利用惠普新世纪(HP 43420 AK)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对以胸闷、心悸、眩晕或晕厥为主诉,临床检查未见器质性心脏病,多次普通心电图正常,心肌酶正常或轻度增高的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78例患儿检出各种心律失常54例,占69.23%.青春期初期(14~10岁)明显多于其它年龄段,占76.92%.监测期间出现预期症状和未出现预期症状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65.51%和80%,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χ2=3.814,P>0.05).结论(1)DCG对判断是否为心源性因素所致胸闷、心悸、晕厥和眩晕具有决定性作用;(2)青春期初期以上述症状就诊者需与机体内分泌变化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鉴别,不可盲目诊断心肌炎.
-
75例有短阵发作症状儿童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儿童短阵发作症状的诊断价值.方法75例有短阵发作症状儿童分为病毒性心肌炎组(n=40)和对照组(n=35),分别监测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动态心电图阳性率92.5%,对照组22.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37.7,P<0.05),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阳性率(92.5%)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57.5%)(χ2=13.1,P<0.01).结论症状发作时动态心电图改变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诊断意义,对有短阵发作症状患儿应作动态心电图监测.
-
小儿急性中毒洗胃的护理体会
随着儿科疾病谱的变化,小儿急性中毒在危重症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据我院PICU统计,小儿急性中毒占PICU住院患儿总数的第三位,并且是致死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PICU1993年~1997年共收治150例急性中毒患儿,其中男80例,女70例,≤4岁106例(70.7%),5~14岁44例(29.3%).城市儿童52例(34.7%),乡村儿童98例(65.3%).药物中毒多,占62%,鼠药中毒占11.3%,农药中毒占13.3,其他占13.4%.其中口服吸收者占141例(94%).本组患者中,痊愈138例(92%)、死亡5例(3.5%),自动退院7例.通过清除毒物、促进排泄、解毒剂的使用等,大多数患儿得到挽救,从中我们体会到对口服吸收中毒患儿及时正确的洗胃是关系到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以下就如何正确洗胃来谈谈我们的体会.
-
小儿血浆置换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血浆置换,是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病人血液中含有致病物质,包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毒素、异常蛋白的血浆分离去除,同时补充一定容量的晶体(葡萄糖、生理盐水、平衡液)和胶体(新鲜血浆、白蛋白)溶液,以达到治疗目的.我院对安眠药中毒、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疾病配合药物治疗,成功地进行了血浆置换,现将我院1996年~1999年12例此类患儿的护理技术,报告如下.
-
小儿大网膜囊肿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外伤引起大网膜囊肿破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①大多数患儿年龄在5岁以下(89%);②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外伤史;③术前确诊率低;④急腹症出现早晚与所受外伤程度及囊肿本身解剖特点有关.结论外伤是小儿大网膜囊肿破裂的原因之一,详细追问病史,仔细检查,彻底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成功的关键.
-
小儿脑外伤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体会(附56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非手术疗法的疗效.方法临床观察及回顾分析.结果意识状态、血肿量、脑组织受压程度是决定非手术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掌握好手术及非手术适证,非手术治疗同样取得满意疗效.
-
新生儿胃破裂的病因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破裂病因.方法对12例手术、尸解证实的病例分析.结果成活3例,5例术前死亡,4例术后死亡.结论本病可能与窒息有关.
-
有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几个问题(二)
问:心脏同位素扫描对小儿心肌炎有何诊断价值?
-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小儿科见闻
1998年10月~1999年10月笔者在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研修期间,对小儿科神经专业组所见所闻,对其完善的医疗设施,先进的诊疗技术、科学严谨的病房管理制度和科研作风择印象深的几点作一简要介绍.
-
心电图的阅读分析及测量方法
心电图检测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每个临床医生都应熟悉掌握.现将阅读及测量方法简介如下,以供基层医生参考.
-
热性惊厥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病例摘要男,5岁.因反复热性惊厥三年来诊.2岁时患儿突然高热,T 39℃,伴惊厥,全身阵挛、吐沫、面青、不省人事,历时20分,当即抱当地医院急救.3岁时曾发作5次,4岁整年未发作,5岁来诊前半年及前两周分别发作1次.抽搐性质同首次发作,历时5分、15分.每次发作体温均>38.5℃,但近两次发作时不热,抽后分别为38℃及37.8℃.发热同时伴有流涕、轻咳、偶吐,曾多次在抽后当日或翌日于当地医院作EEG,未见癫痫波,有二次呈中度异常,慢波增多.曾作CT及磁共振(MRI)未见异常.5岁一度诊为癫痫,已用抗癫痫中药4个月,因近日再次发作而自行停药.既往无窒息,新生儿期良,无脑疾患及脑外伤史.其父6岁前曾有二次热性惊厥,否认癫痫史.智力正常.查体:状良,神清,活泼好动,检查合作.颅神经检查正常、痛觉存在;四肢活动自如,张力不高,共济运动及步态正常;深反射(BCR、TCR、PSR、ASR)左右对称、均为(++),未引出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
Holter心电图在儿科临床的应用评价
Holter心电图亦称Holter监测(Holter monitoring)、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是现代临床心电图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和分支.是美国理学博士Norman J Holter于1957年首创,1961年由Gilson等用于临床.国内1981年浙江医院首先报告了健康成人的Holter心电图表现,我院儿科于1986年开展此项工作并于1988年报道80例小儿监测结果.三十多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仪器也不断更新,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创伤的检查手段,使心律失常的检出和诊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临床上Holter技术已不仅应用于记录动态心电图;而且用于记录动态脑电图、动态血压、动态呼吸、动态收缩间期测定(STI)等多种生理指标的监测,通称为Holter现象.现将Holter心电图在儿科临床的应用评价简述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7 | 01 02 04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2 03 04 |
1994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