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现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也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由于诊疗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对该病可以获得明确诊断,其诊疗研究也更加深入.为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的现状作一分析,对近10年来有关非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综述如下,冀其有裨于同道.
-
骨保护素的研究进展
骨保护素是一种新发现的分泌型糖蛋白和缺乏跨膜结构域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通过与骨保护素配体结合而起作用.骨保护素不仅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还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骨保护素转基因(骨保护素+/+)致过量表达骨保护素的小鼠呈现骨硬化症表型;而骨保护素基因敲除(骨保护素-/-)致骨保护素缺乏小鼠在成熟前即显示严重骨质疏松及主动脉和肾动脉钙化.用重组骨保护素治疗可预防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及逆转骨质疏松,骨保护素与代谢骨病和血管钙化之间的关系正日益引起重视.
-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er和Vacanti提出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的再生医学的新概念,现正在形成组织工程学这门新学科.该学科利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具有修复或改善人体组织功能的新一代临床应用结构物,用于替代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组织工程提高了组织缺损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工程研究主要有4个方面: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器官构建、临床使用.其中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人工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聚丁酸、聚偶磷氮、聚酸酐、聚磷腈、聚酯尿烷等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胶原、纤维蛋白、甲壳素以及透明质酸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概况,包括各自的优缺点和一些改进措施.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马尾神经损伤早期手术改善预后62例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常造成马尾神经损伤,引起下肢瘫痪和尿便功能障碍.对62例此病患者行急症手术并进行疗效观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早期介入功能训练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通过进行有计划的非手术康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例,,经6个月~1年随访,按Kolmert评定标准本组优良者为15例,无并发症发生.
-
颈脊髓损伤的康复训练和疗效评价
目的寻求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康复训练方法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46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同步进行疗效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临床疗效优38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达到93.5%.结论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将有助于患者早期的临床康复.
-
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改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30例,以rHuEPO150 U/kg,皮下注射,3次/周,连用8周,同时服铁剂,总结和评估疗效.结果30例中,1例未完成8周的治疗,29例患者在治疗的4,8周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6%.生活质量评分提高26例,无效3例.结论rHuEPO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可靠、安全.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
使用健康调查简易量表评估了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79例正常人比较.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躯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心理健康情况、角色心理状况、活力/精力、身体疼痛等项目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124~3.258,P<0.04~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低下.
-
创伤性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
通过对9例13~1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及功能恢复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示本病有以下特点:明显腰部创伤后发病;临床症状体征较明显;间盘突出多为破裂游离型.
-
以手法松解为主序贯四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0例
对60例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采用手法为主的序贯四法治疗,与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观察组优47例,良9例,一般4例,对照组优9例,良12例,一般7例,差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手法松解为主序贯四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较好.
-
喉癌术后患者吞咽及发音功能训练25例
喉癌术后患者吞咽及发音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25例喉癌患者术后状况分析表明,康复训练对发音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
硬膜外腔侧隐窝置管注射胶原酶溶盘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3例
应用硬膜外腔侧隐窝置管注射胶原酶溶盘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3例,并与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25例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1.3%,68%,为非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疗法.
-
卧位与功能锻炼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部疼痛的预防
为探讨不同卧位与功能锻炼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部疼痛的预防作用,对97例患者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术式采用针对性的术后卧位和功能锻练方式.结果表明这些患者术后常见的腰痛、腿痛及腰部活动受限等后遗症明显减少.针对术式的不同采用不同卧位和功能锻炼方式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
-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加磨削术治疗小凹陷瘢痕
对21例面部小凹陷瘢痕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充填凹陷的同时用磨削术磨平凹陷边缘阶梯状不平处的治疗方法.其中2例颗粒脂肪注射,因注射面积大,凹陷深,一次注射量较多,注射后皮下形成硬结.其他均获得满意效果.自体颗粒脂肪作为一种自体充填材料在修复小凹陷畸形方面是一种较理想的材料,但单独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纠正小凹陷瘢痕后,凹陷周围皮肤处隆起呈阶梯状不平.术后外形不够理想.加以磨削术处理后,此种现象得以避免.
-
超激光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征67例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作为新引进的理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的治疗,并用其对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JDS).探讨超激光对TMJDS的治疗效果显示其对首发、病程短者效果更好.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例紧张情绪的护理疏导体会
对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疏导,住院后经视、触、听、闻,观察患者情绪、言语、思维及行为变化,并根据患者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有针对性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去影响患者,使患者情绪明显好转.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程序性护理
介绍对8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体会.
-
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患者自我护理造口的情况,为提高造口患者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92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造口周围皮肤炎症是发生率高的造口并发症,59例患者曾出现过造口周围皮肤炎;78%的患者排便无规律;29%的患者存在排便不适;70%的患者经常出现排便异常;仅22%的患者在出院前能够达到完全自理;患者希望了解的知识是如何训练定时排便.结论造口患者造口局部护理状况不佳,应加强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
手部创面的修复与术后康复
目的探讨手外伤创面修复及康复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感觉神经端侧吻合术急诊一期修复手外伤引起的软组织缺损结合康复治疗.36例患者,组织缺损面积平均为2.4 cm×3.9 cm.其中拇指、示指占63.4%.皮瓣可供面积3.0 cm×5.0 cm.将神经断端与受区指神经作端侧吻合.结果皮瓣一期愈合32例,术后第1天出现静脉危象3例,经蒂部松解减压后愈合,手术失败1例,随访6个月,感觉恢复S2~S3级,运动良好.结论采用此治疗方法解决多种原因引起的手部软组织缺损并能较好恢复功能和感觉,满足现代创伤治疗理念,操作简单.
-
射频汽化技术对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影响
应用射频汽化技术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术,术野清晰,定位准确,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关节内渗出少,可早期功能锻炼和有利于功能恢复.
-
曲安奈德腕管内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33例
6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曲安奈德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理疗31例.治疗组取曲安奈德混悬液40 mg与10 g/L利多卡因6 mL混合,行腕管内注入.结果表明腕管内注射疗效优于传统的理疗方法;复发率也明显低于理疗方法.曲安奈德腕管内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有良效,复发率低.
-
恶性肿瘤患者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为了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进行针对、可行、实用性的健康教育,采用自编的调查表对120例恶性肿瘤的患者在入院时、放、化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以探索肿瘤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不同需求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
康复治疗中股骨骨折内固定失败1例分析
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是国内、外医院治疗股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随着内固定物的应用增多,内固定术后继发膝关节僵硬、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多,内固定失效者也比较常见.股骨骨折因手术的第2次损伤可能会延迟骨折愈合时间,股中间肌与股骨的纤维性粘连、术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炎性渗出、术后膝关节固定等均能导致膝关节强直,临床医生应掌握好固定与活动时机,过早下地负重,极易造成内固定失效,而过分的固定、过迟下地负重亦易加重膝关节功能障碍及骨折难于愈合.通过康复治疗1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者的分析,总结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早、中、晚期的综合康复治疗.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2例围手术期康复干预体会
对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术中松解软组织保护,术后薰洗、按摩,术后持续被动运动(CPM)机使用综合方法治疗.结果表明:屈膝>100°18例,屈膝80°~100°3例,屈膝50°~79° 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泵下CPM机早期活动,并积极配合功能训练,取得满意疗效.
-
误诊为冠心病的颈胸椎综合征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8岁,因心前区闷痛不适1年就诊.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闷胀、隐痛不适,偶伴有紧缩感.活动过久时可出现不适症状,休息后可缓解,每次发作时间可持续10 min左右,发作时无左上肢放射痛.曾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予硝酸甘油、鲁南欣康、通心络胶囊等扩冠、活血化瘀治疗1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故到本院心内科就诊.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肌力恢复训练
对3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带锁髓内钉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伸膝180.,肌力5级,能进行日常工作和学习.带锁髓内钉治疗具有限制骨折诸多移位,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2例,根据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的情况,术后加强护理,早期开始膝关节活动训练及延迟负重训练.21例患者平均随访1.7年.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0.5%.表明术后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的维持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
脊髓损伤致尿潴留患者留置尿管与腹部按摩排尿法的疗效比较
将胸段脊髓受累尿潴留患者分为尿管组和按摩组,分别给予留置尿管和定期下腹部按摩后按压方法排尿,并根据血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及肌力恢复情况进行疗效比较.
-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后营养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后"P"型Roux-en-Y空肠代胃对术后营养恢复的影响.方法对经病理证实为胃癌并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为半年.获访病例数64例,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Roux-en-Y和"P"型Roux-en-Y空肠代胃两组,观察总结患者术后并发症、进食量和体质量变化的情况.结果获得病例数64例,Roux-en-Y术式24例,"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40例.两组在术后进食量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时,"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是一种较好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
尺神经损伤后的分阶段康复治疗体会
对19例尺神经损伤伤患者进行营养神经和神经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作业训练,随访1~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者17例.表明上述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是尺神经恢复功能的有效措施.
-
依托度酸缓释片配合玻璃酸钠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症状的疗效报告
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罗丁配合玻璃酸钠组和单用玻璃酸钠组,各25例;玻璃酸钠组:玻璃酸钠(施沛特注射液,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2 mL膝关节腔注射,1次/周,共4次;依托度酸缓释片(罗丁,惠氏-百宫制药有限公司),配合玻璃酸钠组加用依托度酸缓释片400mg,1次/d,共4周.结果表明玻璃酸钠组总有效率72%,依托度酸缓释片配合玻璃酸钠组总有效率92%.依托度酸缓释片配合玻璃酸钠组较单用玻璃酸钠组可取得更好短期疗效.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78例半年疗效随访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措施.方法对7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疗效进行分析,采用膝关节恢复评分标准(HSS)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改善,患者术前有无并发症、术前关节疼痛和功能评分值是影响术后疗效的要因素(P<0.05),手术疗效与年龄、性别、病因诊断等无关.结论康复治疗会使高危患者近、远期疗效有进一步的提高.
-
阿霉素胸椎旁介入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非常顽固和难治的痛症之一.应用胸椎旁介入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取得良好效果.
-
一次性双侧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关节强直12例
强直性脊柱炎因其反复发作病程长而又无特效药物治疗,晚期脊柱、骶髂关节和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而致残.应用双侧人工全髋关节一次置换术,治效果满意.
-
小儿手背深度烧伤整形时间对功能预后的影响
小儿手背深度烧伤切、削痂植皮后整形时间直接影响手预后功能的恢复.通过对小儿手背深度烧伤者切、削痂植皮后整形时间与手预后功能的恢复分析,探讨小儿手背深度烧伤者切、削痂植皮后的佳整形时间.结果表明整形时间应在烧伤创面愈合后30~40 d、瘢痕未全形成固定前进行.
-
断指断腕再植术后手的功能恢复:术后康复治疗的地位
通过对断指断腕再植术方法与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关系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的回顾,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从手功能恢复角度看,断指断腕再植术后康复治疗虽处于辅助地位,但术后康复治疗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作用
对47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应用小切口下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方法及术后对患肢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小切口微创、有限内固定减少骨折处血运破坏,增加骨愈合机会,术后可早期康复训练,改善患肢功能恢复.
-
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患者肌力训练方法指导
对3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均达到70.以上.康复训练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
分阶段护理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为探讨分阶段护理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对62例患者进行分阶段护理,并在患病3个月、6个月时随访患者,评定其运动功能.结果表明采用分阶段护理有助于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
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和风池穴治疗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及腰椎穿刺后头痛
对蛛网膜下腔麻醉、腰椎穿刺后头痛患者采用日本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行星状神经节、风池穴照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运用生物钟知识实施时间护理
生物钟支配人体血压、脉搏等100多种生理活动,从人体节律的规律性变化(生物钟),探讨了实施时间护理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心理指导时间、病情观察、临床用药与实施时间护理的密切关系.
-
弹性织物压迫伤口预防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观察
将创伤、手术后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各50例,伤口愈合后对照组不予处理,预防组则弹性织物24 h压迫伤口,持续6个月以上.两组均每月随访1次,随访6个月.结果表明预防组与对照组相比,局部痒痛不适、局部充血、皮肤色素沉着、增生瘢痕和挛缩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而伤口局部平软的发生率则显著增高(r=42.67,P<0.001),总有效率也由对照组的42%增高到88%.提示弹性织物加压伤口是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好方法.
-
听神经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训练
对95例听神经瘤术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均不同程度地恢复吞咽功能.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听神经瘤术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是行之有效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
综合物理疗法与单纯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物理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对病情复杂、年龄较大、有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接受手术患者,物理治疗即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物理治疗多为腰椎牵引,虽然也能部分缓解临床症状,但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经采用腰椎牵引、电脑中频、超短波等物理治疗114例,综合物理治疗组痊愈64例,显效37例,好转8例,无效5例;对照组痊愈24例,显效32例,好转39例,无效10例.疼痛消失或好转时间:综合物理治疗组(7.8±4.9)d,对照组(10.2±7.6)d;体征消失或好转时间:综合物理治疗组(11.5±6.4)d,对照组(17.8±9.7)d,显示综合物理治疗不但痊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单纯腰椎牵引,且病情缓解也快于单纯腰椎牵引,疗程缩短,大大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效果.
-
颈部深度烧伤患者的功能活动训练
针对颈部深度烧伤患者的特点,对196例颈部深度烧伤患者行主动、被动功能活动训练,结果优146例,良50例.早期康复治疗可避免瘢痕增生、挛缩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上述术式治疗股骨颈骨折病例67例,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1年及3年期疗效不良率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各具利弊,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伤情、经济承受能力、现有医疗设备条件及术者熟练程度而异.如果没有合并髋臼的骨折或病变,应首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语音训练录音带训练法促进腭裂修补术后语音功能恢复70例
目的观察语音矫正操录音带,语音跟读录音带训练法对先天性腭裂修补术后患者语音康复的作用.方法4~29岁腭裂修补术后患者132例分为实验组(70例)和对照组(62例).实验组又依患者年龄段及腭裂程度分为4~14岁组,15~29岁组,Ⅰ,Ⅱ,Ⅲ度腭裂组.实验组应用语音训练录音带训练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语音康复训练法,两组训练均于术后4周开始,训练时间为20周,对患者语音功能进行等级评定.结果实验组良好率和平均康复时间为81.4%和(65±10)d,对照组良好率和平均康复时间为59.7%和(101±18)d.实验组中4~14岁组良好率为89.8%,15~29岁组为61.9%;Ⅰ,Ⅱ,Ⅲ度腭裂组良好率分别为66.7%,73.7%,89.7%.结论语音训练录音带训练法能促进腭裂患者语音功能恢复,且年龄越小,腭裂类型越重,语音恢复越快.
-
恶性骨肿瘤微波原位灭活保肢术后的功能训练
对468例实施微波原位灭活保肢手术的恶性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正确的功能训练,结果显示总的肢体功能评分6~30分,平均20.1分,术后早期感染3例,经清创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术后6个月内局部复发2例,均为ⅡB期骨肉瘤,所有病例无皮肤坏死、病理性骨折发生.
-
四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体会
探讨四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效果.采用按压旋转、弹拔点穴、背伸斜扳、屈髋抬腿自创四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组80例中,基本治愈40例,临床症状减轻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72/80).四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效果.
-
针灸、推拿及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0例的对照观察
采用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综合疗法与单纯针灸或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0例.结果表明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6.0%,针灸组为80.0%,推拿组为83.3%.针灸、推拿及穴位注射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提高治疗效果。
-
单刺曲池穴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68例
在针刺曲池穴的同时活动患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68例,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分别为29.4%(20/68),61.4%(42/68),7.4%(5/68),总有效率为98.2%(67/6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程短、见效快、花费低等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推广性.
-
中药陈醋离子导入治疗慢性咽炎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00例慢性咽炎患者分为两组各20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陈醋离子导入,对照组运用碘离子导入,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组痊愈106例,显效90例,好转4例,痊愈显效率98.0%,总有效率100.O%;对照组痊愈48例,显效67例,好转59例,无效26例,痊愈显效率57.5%,总有效率87.0%.中药陈醋离子导入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明显.
-
运动疗法与中频电透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将6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用中频电透入200 g/L陈醋威灵仙.观察组32例在中频电透药后加用运动疗法.观察时限30次.结果表明两组全部有效.治愈显效率:观察组81.25%,对照组58.8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93,P<0.05).治疗起效次数观察组(2.34±1.03)次,对照组(3.03±1.03)次,(t=2.88,P<0.01),治愈次数观察组(17.03±3.41)次,对照组(24.45±4.71)次,(t=3.31,P<0.01).两组起效、治愈次数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运动疗法与中频电透药综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可提高疗效.
-
电针疗法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电针疗法与西医物理治疗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配合中频电疗治疗.采用视觉类比测试法(VAS)评分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定表"进行评测,评定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膝痛程度积分、膝关节功能评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疗效.
-
不同波形电针对颈椎病所致疼痛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电针疏密波和连续波对缓解颈椎病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将颈椎病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电针疏密波组64例,电针连续波组58例,接受治疗,连续波组电针频率2 Hz,疏密波组电针频率4/20 Hz,10 d 1个疗程,1~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连续波组与疏密波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6018,P=0.0319<0.05).结论疏密波组疗效优于电针连续波组.疏密波组较连续波组疗程短.疏密波是电针治疗颈椎病疼痛的首选波形.
-
三步八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分析
采用三步八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0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痛阈,松解颈椎小关节粘连.总有效率达94.4%.
-
三种手法治疗劳损性肩胛背部软组织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分析三种手法治疗劳损性肩胛背部软组织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探寻佳治疗方法.方法对劳损性肩胛背部软组织疼痛综合征的患者在行常规手法的基础上,另加用龙氏颈椎复位手法进行推拿治疗,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对比观察,颈椎复位手法组23例、常规推拿按摩组29例、联合治疗组(颈椎复位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按摩)38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机制.结果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颈椎复位手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1~1.54,P<0.05,);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推拿按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9~3.57,P<0.01).结论联合治疗对上位颈椎位置失衡引起的劳损性肩胛背部软组织疼痛综合征有明显疗效,无副作用.
-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阐述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病因、症候、治疗、发病机制、预防等方面的观点,认识到颈椎病发病机制与痹证、气血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在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致病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过程中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和人血管形成素的协同效应
目的:观察肌肉转染腺病毒(adenovirus,Ad-)携带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factor,Ad-VEGF165)和人血管形成素-1(angiopoietin-1,Ad-Ang-1)基因对大鼠缺血下肢的生血管效应.方法:用SD雄性大鼠84只,分为7个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结扎组、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GFP)组(作为病毒对照组)、Ang1组、VEGF165组、Ang1+vEGF165组.制作大鼠下肢血管闭塞模型,肌肉内注射Ad-VEGF165或/和Ad-Ang-1,以Western法检测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基因导入后在缺血肌肉引起的效应.结果:①肌肉经注射Ad-VEGF 165和Ad-Ang1后高表达人VEGF165蛋白和人Ang1蛋白.②术后7 d处理组与对照组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无明显差别.但术后14 d和21 d Ang1和VEGFi65组的毛细血管/骨骼肌纤维数目比明显高于对照组(F=24.53,P<0.01),VEGF165+Ang1两因子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F=12.22,P<0.01).③VEGF165组及VEGF165+Ang1合用组出现大量包围着一厚层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的血管,其数量与肌肉数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F=9.73,P<0.01).④因子单用组和合用组肌肉内出现大量BrdU阳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表面呈现C-Kit阳性,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C-Kit阳性标记(F=9.73~35.10,P<0.01).结论:①Ad-VEGF165和Ad-Ang1能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两者合用的生血管效应更为显著.②VEGF165能促进包被平滑肌细胞的形似微小动脉的血管数量增多.③肌肉血管新生增加除了血管生成作用外,可能还有血管发生的参与.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构人工骨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
目的:研究转染血管生成紊-1(angiopoietin-1,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兔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介导pCDNA3-Ang-1质粒转染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与磷酸三钙(TCP)陶瓷复合,修复兔液氮冷冻股骨头坏死模型.48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未转染细胞组作对照,实验组植入修复材料,分别于第2,4,8,12周取材,进行X射线片、电镜、组织学及图像处理、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与TCP材料复合生长良好.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股骨头病变进展延缓,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活跃,电镜显示实验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多于对照组,细胞器成熟,图像分析显示术后8,12周骨小梁体积(TBV%)由对照组34.31±8.25和34.55±9.69升至实验组38.65±9.32和39.36±8.24(t=2.29~3.18,P<0.05).实验组截面血管密度(MVD%)在术后4,8,12周达到23.68±5.76,25.16±5.46,28.47±6.63,与对照组21.54±4.98,22.36±7.25,24.25±7.3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3~2.64,P<0.05).结论:实验组较对照组血供改善,股骨头修复加强.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促进血管形成及骨代谢有关.Ang-1修饰的BMSCs预构人工骨有助于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
转基因技术在组织工程体外软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Ad-BMP-2)转基因对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与纤维蛋白凝胶构成的复合物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Ad-BMP-2转染原代培养的MSC,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转基因MSC的BMP-2和CoHagenⅡ及蛋白多糖表达.结果:转基因MSC经纤维蛋白体外三维培养后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电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有基质合成.结论:Ad-BMP-2能够通过促进MSC分泌BMP-2诱导CollagenⅡ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在纤维蛋白三维支架中形成软骨基质.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对人胚腱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体外条件下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HHKAT)对人胚腱细胞(HETC)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浸提液分为3组(100%,50%,10%),阳性对照用6.4 g/L苯酚,阴性对照用F12培养液.在体外培养的HET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HKAT浸出液(100%,50%,10%),培养1,3,5,7 d,通过倒置显微镜、MTT比色法、LDH滤出法、细胞微量蛋白测定等方法,了解HHKAT浸提液对人胚腱细胞形态、代谢、细胞膜、增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HHKAT浸出液对HETC的形态、代谢、细胞膜、细胞增殖均无不良影响.各浓度组HHKAT浸提液的细胞毒性级均在1级以下,符合ISO对生物材料的要求.结论:HHKAT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医用生物材料.
-
血管内皮细胞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体外复合的可能性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与自固化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 cenen t,CPC)人工骨体外复合可能.方法:将制备好的CPC人工骨材料用鼠尾胶原悬液进行预湿包埋.将ECs悬液与人工骨材料进行复合.1周后对人工骨材料表面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内皮细胞在人工骨材料表面呈片状生长,细胞形状呈梭形.结论:内皮细胞可以在胶原包埋处理的CPC人工骨表面形成血管内皮样结构.
-
组织工程用大段负重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用大节段负重骨缺损的大动物标准模型.方法:统计分析山羊胫骨和股骨解剖数据,试制出适用于大动物长骨缺损内固定的交锁髓内钉器械;山羊10只随机分2组制备单侧胫骨或股骨中段30 mm长的骨与骨膜缺损,胫骨用钢板内固定,股骨用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放射学检查、大体标本和组织学方法评价骨缺损自行修复情况.结果:X射线片示骨缺损处保持良好的对线、对位,为增生性骨不连表现,组织学显示无骨组织长入.结论:山羊胫骨或股骨30 mm缺损模型不能自主成骨修复,符合骨组织工程动物模型的要求,内固定以交锁髓内钉更可靠,更值得在大动物的长骨骨缺损实验研究中推广运用.
-
注射型骨修复材料诱导成骨活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b(FS+bBMP)、对照组b(bBMP)、实验组r(FS+rhBMP-2)、对照组r(rhBMP)、对照组FS(FS)及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入小鼠肌袋内,采用用放射学、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等方法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以bBMP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b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0.01);在以rhBMP-2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r同样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r、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
-
碳酸化磷灰石与骨界面结合强度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碳酸化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与骨界面的结合强度,为临床使用该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70只,分别在股骨远端制备分离和拔出动物实验模型,实验组植入碳酸化磷灰石,对照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erylate,PMMA),术后分批处死动物,进行分离和拔出实验及组织学观察.结果:CHA组与骨界面结合力1周时仅为(56.0±2.6)N,螺钉拔出力仅为(250.0±7.4)N,16周时界面结合力达到(281.0±13.1)N,螺钉拔出力上升至(512.5±7.8)N,表明CHA-骨界面结合强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PMMA组与骨界面结合力1周达到(288.5±2.3)N,螺钉拔出力高达(753.0±26.1)N,16周时界面结合力降为(228.0±9.2)N,拔出力则降为(603.0±14.1)N,表明PMMA初始强度高,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组织学观察CHA与宿主骨界面在8周出现CHA降解,新骨长入,16周时更加明显;而PMMA组8~16周标本显示骨界面间形成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结论:CHA是生物相容性非常好的生物活性材料,但应用初期与骨界面结合强度较低,因其在骨界面间可以降解,并伴有新骨形成和长入,因此结合强度增加,而PMMA则无此性能.界面分离实验和螺钉拔出实验结果相符,支持CHA-骨界面结合强度在体内稳定增强的趋势.CHA的原位固化性能、固化强度以及界面结合强度对于填充低负重部位的包容性骨缺损具有独特的优点.
-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人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修复重建人软骨示踪方法的研究
目的:检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EGFP)基因在原代培养的人鼻中隔软骨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瞬时表达,建立原代培养的人鼻中隔软骨细胞的示踪方法,为用组织工程法修复重建人软骨寻求示踪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通过Amaxa细胞核转染仪将pEGFP-N1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转染过程及瞬时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结果: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基因转染24 h后得到了明显表达,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化率为35.37%,且未影响软骨细胞的贴壁过程.结论:经pEGFP-N1质粒转染的原代培养的人软骨细胞仍能在体外存活,pEGFP-N1是转染原代培养的人软骨细胞较为理想的瞬时表达载体,也是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成过程的良好示踪剂.
-
肌腱愈合及粘连形成机制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探讨真核表达载体介导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转染肌腱细胞的可能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原代肌腱细胞,体外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GF-1,并以脂多胺DOGS为介导转染培养的肌腱细胞,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GF-1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IGF-1活性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GF-1;RT-PCR检测显示转染后的肌腱细胞成功表达IGF-1 mRNA;ELISA结果显示转染组IGF-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2.873,P<0.05).结论: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GF-1能够将IGF-1 cDNA成功导入肌腱细胞并表达.
-
冻存复苏培养的人鼻中隔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
目的:观察冻存复苏过程对人鼻中隔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对冻存1周组、1个月组、3个月组和新鲜制备组的软骨细胞进行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甲苯胺蓝异?染和Ⅱ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35S-Na2SO4掺入量以观察对软骨细胞蛋白多糖合成量的影响,在细胞表型和功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软骨细胞的生长过程、特殊染色无明显差别,蛋白多糖合成量(35S-Na2SO4掺入量)测定值为(3.2±0.24)×103dpm/μgDNA,统计分析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6,P>0.05).各组间细胞存活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2.1,P>0.05).结论:冻存复苏的人鼻中隔软骨细胞保持了其生物特性,且冻存时间长短对冻存的软骨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
自体骨膜包绕肌腱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替代月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用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植人物替代月骨治疗Kienbock's病的可行性.方法:选新西兰白兔45只,按每组15只随机分为骨膜组、rhBMP-2复合体组和对照组.将3种植入物分别植入兔膝关节腔内,术后1,3,6,12和16周时取材,组织学观察骨形成并测量骨密度值(BMD).结果:rHBMP-2组骨和软骨形成比骨膜组明显;对照组呈玻璃样变性,无骨形成.标本BMD值经统计学分析,骨膜组、rhBMP-2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骨膜和rhBMP-2诱导因子作用下rhBMP-2复合体组骨形成较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量骨和软骨,可用作月骨替代物.
-
不同条件下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中的影响因素
目的: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h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传代、扩增、冻存复苏并诱导分化,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用酶消化-细胞单层培养法行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采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分化,碱性磷酸酶和钙化结节检测.结果:hMSCs可在体外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并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可在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并钙化,可作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构建可靠的细胞来源.
-
外源性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在兔骨髓基质细胞中的稳定表达及其诱导成骨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携带外源性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uaan bone morphorgenetic protein-2,hBMP-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生物学性状变化和检测MSC分泌hBMP-2的含量,探讨hBMP-2基因在MSC中的稳定表达.方法:应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携带hBMP-2基因的重组载体PcDNA3-hBMP2导入体外培养的兔MSC中,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应用ELISA检测MSC表达并分泌hBMP-2水平,并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从细胞的培养基中可检测到hBMP-2蛋白质.转染后阳性细胞的倍增时间和生长时间没有因为目的基因的导入而改变,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hBMP-2基因在MSC中可获得较高水平的稳定表达并能分泌hBMP-2蛋白质,为骨缺损修复中内源性hBMP-2作用的发挥提供可能.
-
羟基磷灰石涂层钛板固定修复兔股骨缺损的随机对照实验
背景:普通金属接骨板对固定骨段具有强大的应力遮挡作用,且对骨组织生长无诱导及引导作用.而羟基磷灰石(HA)涂层钛板对固定骨段既有固定作用,HA涂层又可以引导骨组织再生,使早期内、外骨痂迅速增生.目的:观察普通金属接骨板、HA涂层钛板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对象为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5只,体质量2.52kg,雌雄不限,由该实验室提供.干预:动物在无菌操作下显露右股骨干,造成一长约10 mm的骨缺损模型,实验组用HA块状人工骨植骨+HA涂层钛板固定,对照组用或不用HA块状人工骨植骨+普通钛板或不锈钢骨板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周取出标本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新骨生成情况.结果:术后4周,取出的HA涂层钛板表面即有新生骨形成附着,至术后12周涂层钛板周围完全被片块状新生骨包裹,板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牢固,而对照组骨板表面未见新骨形成、附着.术后2,4,8,12,16周,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各时期新骨生成的速度、质量与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HA涂层钛板具有引导成骨作用,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牢固,固定可靠,有利于骨缺损的修复.
-
内固定对异体骨段移植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背量: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逐渐应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缺损,由于影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因素较多,内固定因素对异体骨移植愈合影响目前研究较少.目的:研究内固定对异体骨段移植愈合影响的实验观察.设计:随机分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对象为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质量2.2~3.4 kg,年龄5~8月,雌雄不分,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 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36只兔随机分成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于术后第1,2,3月行ECT检查、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组织学观察异体骨愈合过程.主要观察指标:移植骨段本身及周围组织病理变化和骨代谢情况.结果: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异体骨移植愈合组织学过程相似,但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在第1,2月时骨代谢活跃(t值均为2.286,P<0.05).结论:稳固的髓内固定有利于异体骨愈合.
-
上颌骨缺损修复中采用附着体和套筒冠方式增加赝复体稳定性的作用
目的:观察上颌骨缺损修复中采用附着体或套筒冠方式增加赝复体固位和稳定的作用.方法:对4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可利用的残根、残冠或因不能耐受拔牙而保留的残根、残冠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制作附着体和套筒冠,利用此作为固位装置进行上颌骨缺损的赝复体修复.结果:残根、残冠的利用和附着体及套筒冠修复可增加赝复体的固位和稳定,赝复体在行使功能时无松动.结论:采用附着体和套筒冠修复方式,充分利用残根、残冠固位,可提高赝复体的固位和稳定.
-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入编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兔50%Ⅲ度烫伤后脑实质CT值及其影像学改变
目的:动态监测兔颈、背部皮肤Ⅲ度烫伤达50%体表面积后,兔脑实质CT值及影像学变化,观察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情况.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螺旋CT,测量不同时相点平扫、增强时感兴趣区域脑实质平均CT值的差异.并观察不同时相点兔脑增强前后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烫伤后三四小时,脑实质CT值在增强后较烫伤前、及平扫时有显著增加.烫伤后五六小时,增强后兔脑出现为不同程度脑实质强化.结论:烫伤后三四小时,有少量造影剂分子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引起增强后脑实质平均CT值的显著性增加.烫伤后五六小时,大量造影剂分子进入脑实质CT,增强扫描出现CT形态学改变.
-
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中应用新型可降解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新型的人工合成的可降解材料Poly(DL-lactide-co-e-caprolactone)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Poly(DL-lactide-co-ε-caprolactone)用特殊方法制成长10 mm,内径1.3mm,壁厚0.5mm的神经套管.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实验组用Poly(DL-lactide-co-ε-caprolactone)神经套管,对照Ⅰ组用自体神经移植,对照Ⅱ组用硅胶管桥接.3组均修复5 nun长坐骨神经缺损,术后3个月分别观察3组大鼠的足跟溃疡时间、步态、关节活动,计算坐骨神经指数(sciatic nervefunctionindex,SFI),测量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并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ABC法),以及运动终板的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术后3个月各组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和传导速度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E染色显示神经套管桥接处神经结构连续性良好,移植段可见神经纤维通过,同时可见新生的血管.S-100免疫反应阳性的雪旺氏细胞沿神经纤维分布成条带状.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加深,于腓肠肌的中上部形成终板带,经结合镀银染色可见再生神经束及发出的分支与运动终板相连.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接近正常的运动终板.结论:Poly(DL-lactide-co-ε-caprolactone)导管可以修复神经缺损,可进一步研究其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的可能性.
-
神经肌电图对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定量评估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
再造阴茎感觉重建过程中背根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兔再造阴茎感觉重建过程中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成年新西兰雄兔再造阴茎感觉重建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周,1,3个月灌注取材S2节段背根节,用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内GDN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GDNF mRNA在正常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内存在少量表达;感觉重建早期背根节内GDNF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1个月时轻度下调,至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水平.结论:GDNF是再造阴茎感觉重建过程中参与"胞体-轴突-靶器官"途径恢复重建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
脊神经阻滞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鼠24 h尿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脊神经阻滞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大鼠的蛋白尿具有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雌性Wister怀孕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在孕13 d实验组给予甲基左旋精胺酸甲酯(50 mg/d),治疗组手术行硬膜外置管,每日给1.25 g/L布比卡因25 μL,同时给予甲基左旋精胺酸甲酯(50 mg/d).采用磺柳酸法测定各组13,20 d 24 h尿蛋白总量.实验结果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孕13 d对照组24 h尿蛋白总量(7.47±1.74)mg,实验组(7.48±4.45)mg,治疗组(97.65±1.81)mg,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孕20 d对照组24 h尿蛋白总量(10.05±3.16)mg,实验组(94.05±20.10)mg,治疗组(32.06±8.18)mg,实验组、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较实验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连续脊神经阻滞对妊高征大鼠的蛋白尿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在Ⅲ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拷贝数定量分析在提高Ⅲ型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基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SMN拷贝数定量分析,对8例Ⅲ型SMA患者及5例正常人的SMN基因7号外显子的拷贝数定量.结果:8例Ⅲ型SMA患者中发现1例患者的SMN-T拷贝数为0,为纯合缺失,3例患者SMN-T拷贝数为1,为杂合缺失,总缺失诊断率为50%(4/8);所有正常人SMN-T拷贝数均为2.结论:SMN拷贝数定量分析可提高Ⅲ型SMA患者的基因诊断率.
-
兔脊髓损伤不同时期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的不同效果,探讨脊髓损伤移植治疗的佳时机.方法:体外培养、诱导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为NSC并行5-溴-2-脱氧尿苷(bromodeoxy uridine/5-bromo-2-deoxy uridine,BrdU)标记.手术造成兔脊髓全横断模型,在术后即时,7,14,21,28 d分别行NSC局部移植,同时设立脊髓全横断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于移植后3个月观察动物脊髓损伤局部病理变化.结果:术后即时移植组局部仅有少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少;7,14 d移植组局部有大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21,28 d移植组局部有大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但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少,且再生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空白对照组未发现Brdu标记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未发现再生通过的神经纤维.结论:实验证明了脊髓损伤后7~14 d为NSC佳移植时期,同时提示NSC移植对动物脊髓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脊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的变化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relatedpeptide,CGRP)在脊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的变化,以探讨CGRP与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以切断坐骨神经的大鼠为模型,以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CGRP在脊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的变化,并以镀银法作同期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观察.结果:神经损伤1周后CGRP即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升至高,并持续4周,8周后恢复正常.在正常胫前肌中可见神经末梢及运动终板均被CGRP抗体清晰标记.神经损伤1周后,CGRP在神经末梢和运动终板中即完全消失.神经切断后镀银法显示运动终板在前2周无明显变化,3周运动终板开始部分染色模糊、浅淡,8周运动终板完全消失.结论:在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机制中,CGRP的缺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脊髓损伤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与意义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被认为具有神经营养作用,但有关其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索脊髓损伤时的内在自我保护修复机制,为脊髓有效治疗寻求可行性方案.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雌性SD标准化大鼠55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0~230 g.干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7只,术后1,4,7,14,21及28 d组,8只/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D大鼠Ts段脊髓损伤模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术后不同时期Ts伤段及其远、近脊髓内的bFGF及GFAP蛋白表达分布与变化情况,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处理与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bFGF阳性表达细胞,在术后Ts段及远、近段明显增多,图像分析表明,大鼠SCI后4,7,14,及21 d时Ts区bFGF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术后14 d时阳性表达高;GFAP结果示,大量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出现于创伤后脊髓灰质中,相邻切片表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bFGF的主要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诱导了内源性bFGF蛋白表达短暂增高,提示神经营养因子bFGF可能参与SCI后的神经元营养及自我"保护"过程.
-
蛛网膜下腔连续注入环磷酸腺苷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
目的:观察环磷酸腺苷(cAMP)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cAMP组(n=10),采用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通过在体内埋入微泵和椎管内置管连续给入db-cAMP,作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区局部皮质脊髓束(CST)纤维及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结果:cAMP治疗组损伤区可见极少量可疑皮质脊髓束再生纤维,呈现出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变化;后肢运动在四五周均恢复正常行走,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结论:cAMP导致脊髓损伤区极少量皮质脊髓束纤维存在,可能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
-
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肌组织中神经型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研究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清楚,目前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论.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旁肌肉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定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与对象: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14岁.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做对照.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椎旁肌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凸侧椎旁肌组织与凹侧椎旁肌组织和正常对照相比,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总量较低.Western印迹检测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不均衡,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中不发挥作用.
-
尼莫地平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A组,n=5);坐骨神经切断未干预组(B组,n=15);生理盐水组(C组,n=15);尼莫地平组(D组,n=15).B,C及D 3组又按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后4,9及16 d取材时间分为3个时间组,每组5只大鼠,各时间组取大鼠的脊髓L5段,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ax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计算脊髓内神经元的数目.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4,9及16 d,C组凋亡细胞数目为(8.4±1.8),(13.1±2.1),(15.4±1.8)个/前角视野,明显多于D组(2.3±1.3),(8.2±1.7),(10.1±2.2)个/前角视野(P<0.01);D组神经元存活率为(94.3±3.1)%,(85.4±3.1)%,(76.3±3.2)%,明显高于C组(84.1±4.5)%,(77.5±2.9)%,(67.0±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D组Bax表达(-~+,+~ ,+~H)低于C组(+,+~ , );B与C组凋亡细胞数目、神经元存活率及Bax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以减少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及Bax的表达,因此,对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置入脊髓缺损局部对脊髓神经再生的作用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脊髓缺损局部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胶质细胞增殖和轴突再生,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狗L1-2,L3-4脊髓节段,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包裹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采用行为学和形态学方法进行测试和观察.结果:膜内外结缔组织增生有明显差异.肌桥段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双下肢运动功能有所恢复,tarlov Motor scotol分级为2~4级.结论:bFGF复合降解膜抑制脊髓损伤局部结缔组织增生,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
兔腰动脉阻断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兔腰动脉解剖学特点及存在的变异情况;为腰动脉阻断法脊髓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经胸主动脉乳胶灌注方法对7只兔的腰动脉间距、外径及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观察其发出、走行及变异情况.结果:兔腰动脉共有7支,均为单支;肾动脉上方2支,下方5支,呈节段性地从腹主动脉后侧向后发出.腰动脉间距平均(1.72±0.58)cm;外径(1.191±0.161)mm;长度(0.71±0.12)cm;肾动脉下方第5支(下5支)腰动脉比较特殊;腰动脉还存在一些变异情况.结论:兔腰动脉呈单支便于动物模型的制作,但其下5支存在吻合支及一些变异情况应值得注意.
-
三维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维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的影响,分析治疗机制.方法:123例患者按随机数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三维牵引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疗法,20 d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分析其椎间盘影像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2.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83.05%,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131,P<O.05),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01,P<0.05).结论: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性间隙变化有关.
-
单纯胶原酶与联合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和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90例.组Ⅰ采用单纯胶原酶溶盘术治疗,组Ⅱ采用经皮椎间盘切吸联合胶原酶溶盘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治疗前的症状与体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周组Ⅰ、组Ⅱ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7%,91%,术后随访3个月~1年,于3,6,12个月时的优良率组Ⅰ分别为69%,68%和68%,组Ⅱ为90%,94%和94%,两组疗效于治疗后1周和3个月时的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盘切吸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胶原酶溶盘术,且可降低单纯胶原酶盘内注射溶盘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早期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远期残余腰腿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远期残余腰腿痛的影响.方法:183例术后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103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训练组),80例术后卧床休息三四周(对照组).结果:随访4周~12年,早期康复训练组远期疗效满意率为94.17%;对照组远期满意率为81.25%.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康复训练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
正常人腰椎间盘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开展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6例正常人腰椎间盘(男44例,女12例)MRI T2加权像中髓核矢状径、横径,椎间隙前、中、后高度进行测量.结果:髓核矢状径、横径及椎间隙高度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意义(t=0.84,P>0.05).PDN假体前后径为12mm,本组髓核矢状径均>12mm,但>24 mm者L2~3 23.2%,L3~4 21.4%,L4~5 21.4%,L5~S116.1%.PDN假体高度分别为5,7和9 mm.椎间隙后高>5 mm并且<9 mm者L2~3 85.7%,L3~4 82.1%,L4~5 82.1%,L5~S1 58.9%,>9mm者L2~3 0%,L3~41.8%,L4~5 1.8%,L5~St 3.6%,可选择相应的PDN高度型号.结论:大多数人腰椎间盘内仅可容纳单枚PDN假体,且适合高度为5 mm或7 mm PDN假体.
-
锁孔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与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锁孔微创内窥镜手术(MED)与常规传统保守方法治疗颈椎病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14例,平均分成两组,1组行MED手术,1组行保守治疗,记录每1例手术的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等,并随访手术效果.部分患者复查了CT,MRI.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都有缓解,但手术组治疗效果明显,而且MED手术创伤小,失血少,切口仅长3.5 em,行皮内缝合,不需拆线,10 d出院.结论:MED治疗颈椎病,疗效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同,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并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3种疗法比较
目的:探索灯盏细辛结合物理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CSA)的治疗效果.方法:对A,B,C 3组CSA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灯盏细辛治疗、单纯物理治疗、灯盏细辛结合物理疗法的综合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综合组疗效好,与单纯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灯盏细辛与物理疗法结合治疗CSA能显著提高疗效.
-
改进的椎弓根钉固定并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评估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同时经椎弓根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及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31例新鲜胸腰段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经椎弓根人工骨椎体成形术,用X线及CT检查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随访全部病例X射线片提示椎体序列恢复正常,无医源性神经根受损及器械失败,获得骨性愈合.受伤后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18°(6°~22°),手术后复位为3°(0°~5°),取出内固定后为3.5°(0°~6°).神经功能均有1~3级的恢复.大部分患者重返工作.患者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为25例,满意为5例,不满意1例.结论:改进的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与其他内固定方法相比较,近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
腰骶脊神经后根部分交叉吻合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功能状态的观察
目的:探讨对脑性瘫痪患者实施腰骶脊神经后根交叉吻合后,该脊神经后根支配肌群的肌张力和牵张反射的变化和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双侧L3~5和S1脊神经后根兴奋性高的1/3部分切断,并将L3远断端与L5远断端吻合,L4远断端与S1远断端吻合.术后1周、3个月、半年和1年测定下肢肌张力以及牵张反射.结果:术后双下肢肌张力均下降1或2级,Gerard运动功能评级67%(22/33)上升1级,术后1年双下肢不用外力支持可行走>90m者23例,行走能力较术前明显提高12例,高肌张力和牵张反射亢进则有轻度复发.结论:腰骶脊神经后根在腰骶部可行交叉吻合,吻合后脑性瘫痪患者双下肢高肌张力和牵张反射可减弱,双下肢活动功能可得到改善.
-
沙袋垫枕锻炼法治疗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
目的:沙袋垫枕加背伸肌锻炼法治疗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方法: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100例,外伤后二三天开始,每隔3~5 d,分别应用由低到高4种规格的沙袋垫于胸腰段,维持过伸位至8~10周,每垫枕3 h,用整体滚动法可左右侧卧半小时.锻炼应从垫枕后一两天开始,仰卧锻炼法分为5点支撑法和3点支撑法,前者原则为3次/d,30min~1 h/次,不少于100次/d,渐过渡到逐日增加2min,次数5~10次/d;后者在前者应用3周后开始.俯卧位锻炼法要求在骨折后4周开始.结果:以Dennis评定方法:74例获随访的患者中,4例腰背部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持续疼痛伴下肢麻木、轻度尿失禁,余均治愈;复查X射线片,原压缩椎体的Cobb角减少5~35°,平均17°.结论:此法治疗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
镫骨手术后迟发性面瘫及机制探讨
背景:常规镫骨手术后仍偶有迟发性面瘫发生,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镫骨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非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喉科完成,对象为该院镫骨手术后迟发性面瘫患者3例,均为女性,年龄34~48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332例镫骨手术后发生迟发性面瘫的3例患者.主要观察指标:House-Brackmann分度.结果:3例镫骨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病时间在术后5,6 d,为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瘫,检测1例迟发性面瘫患者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呈阳性.以大剂量激素、抗病毒药、维生素治疗为主,并配合针灸治疗,3例患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常规镫骨手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除面神经骨管裂隙外,还可能与隐匿的单纯疱疹病毒激活有关.
-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修复腋神经瘫的临床应用
背景:腋神经损伤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不尽一致,效果也各不相同,多要牺牲相邻一条神经功能来进行神经修复.目的:介绍用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设计:以神经干走行方向纵向观察研究.地点和对象:资料收集于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及本院收治的6例患者.方法: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常规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支,主要观察腋神经和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分支数量、毗邻关系以及测量各神经支的口径.根据解剖学特点,前瞻性地应用于临床6例,术后进行随访,定期检查腋神经肌力.主要观察指标:解剖观察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肱三头肌长头支与腋神经相隔于长头本身,转位方便,其横径与腋神经前、后支横径相近,便于吻合.临床应用6例,术后经随访6~16个月,4级以上肌力5例,3级肌力1例,伸肘无影响.结论: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术式简便,容易操作,适用于臂丛部分损伤、肱三头肌正常的腋神经瘫的修复.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下肢严重缺血致运动功能障碍:15例报告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下肢严重缺血.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350 mL,在体外机经过离心等处理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 mL.然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下肢肌肉局部注射.结果:总的小腿疼痛缓解率为100%,总的足部疼痛改善率为80%.总保肢率为82%.缓解患者下肢冷、凉感觉总有效率为100%.1例间歇性跛行的患者的行走距离由术前的50 m延长到120 m.6例患者7条下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12例患者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14条下肢高于目前临床上截肢的低临界值2.66 kPa.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搭桥的患者.
-
不同治疗方法改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效果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3种方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慢性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提供选择佳方案依据.方法:90例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Ⅰ,Ⅱ,Ⅲ组,每组30例.Ⅰ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Ⅱ组行肩胛上神经阻滞(suprascapularis nerve block,SNB);Ⅲ组行臂丛神经阻滞加肩周局部神经阻滞(bfachial plexus blocks and local nerve block,BPB+LNB).3种治疗之后对患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主观疼痛改善评估.结果:治愈率Ⅰ组为66%(20/30),Ⅱ组为70%(21/30),Ⅲ组为90%(27/30).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751,x2=6.043,P<0.05).疼痛改善评分Ⅰ组为1.97±2.40,Ⅱ组为1.83±2.42,Ⅲ组为0.63±1.10,Ⅲ组为佳.结论:BPB+LNB是临床治疗肩周炎较好的方法,SGB,NSB可根据临床症状选择性应用.
-
APA-BCCs微胶囊移植对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分4个剂量组:微胶囊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例).采用腰椎穿刺术,将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微胶囊注入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L3~4或L4~5蛛网膜下腔内.结果:移植后第1~5天开始起效,移植前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为7.8±1.5,移植后降至2.5±2.3(P<0.05).镇痛总有效率在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例)剂量组分别为:66%,100%,80%,66%.镇痛持续中位时间24 d,长持续时间>120 d.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移植前升高10分(P>0.05).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中、重度癌痛具有起效较快、长效镇痛的特点.
-
外科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外科手术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选择更利于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术方式.方法:59例患者分为乳腺癌仿根治术组(29例)和乳腺癌根治术组(30例),分别根据患者自身基本条件和病理情况做乳腺癌仿根治术和乳腺癌根治术,并使用乳腺癌生活质量测评量表(FACT-B)对两组患者手术后进行随访和生活质量评估,在术后1~22 d进行上肢运动训练.结果:乳腺癌仿根治术组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比较生活质量评分(≥41分)和上肢功能恢复(满意)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x2=0.296,x2=1.012,P>0.05),乳腺癌仿根治术组较乳腺癌根治术组两项评估均稍高.结论:乳腺癌仿根治术和乳腺癌根治术均对乳腺癌患者有良好疗效,配合上肢功能运动康复能得到满意效果.乳腺癌仿根治术组较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生活质量、上肢功能满意程度稍高,可能与患者手术前发现时机有利于提早诊治有关.
-
枕神经痛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机制分析
目的:总结165例枕神经痛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预先制订的诊断标准及观察表,对成都5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神经科门诊枕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及记录,病情判定采用患者自评101点数字评分法(NRS),医生评估采用六点行为疼痛测定法(BRS).自评和医评在治疗前进行1次,以后每周进行1次,观察治疗3周.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65例,其中以枕大神经痛占绝大多数(92.7%),男女比为0.6:1,年龄发病高峰40~70岁(58.8%),职业以工、农及文职人员占多数为72.1%,冬春发病为高峰,分别为60.9%和22.4%,无明显诱因者为73.3%,病情1周内缓解者为54.7%,2周内缓解79.5%,其余在三四周内缓解.结论:枕神经特殊的解剖特点与包裹它的结缔组织悬浮网结构是其发病的基础,颈椎病、颈部肌肉慢性劳损及创伤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天气寒冷,劳累及职业等因素.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特征:59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u-Barre aynelrem,GBS)疼痛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GB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有73%(43/59)伴有疼痛,28%(12/43)于发病前3~6 d出现,发病同时和发病后出现疼痛分别占40%(17/43)和33%(14/43);近一半患者疼痛剧烈;部位以肌肉疼痛多,神经痛次之,其中腰腿痛多见,其次为颈肩臂痛和胸背痛,关节痛占第3位;多数疼痛随着肌无力的改善而逐渐减轻,93%(14/43)于4~6周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疼痛是GBS的常见症状,且发生率较高,结合其他临床征象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骨肉瘤肺转移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大鼠骨肉瘤细胞系接种细胞的数量与肿瘤形成及肺转移发生的关系.方法:3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分别以1×105,1×106,1×107个数量注射入大鼠股外侧皮下.接种后,每周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直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连续5周.第6周取肿瘤及双侧肺,病理取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1×105及1×106组肿瘤生长情况不佳,未出现肺转移;1×107组肿瘤发生率达到100%,肺转移率达70%.结论: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具有较强的致瘤性及较高的肺转移率,应用该细胞系建立的动物模型为骨肉瘤综合治疗奠定动物实验基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及转移预后的影响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血管再生的重要刺激因子,肿瘤血管再生与众多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骨肉瘤血管生成与预后的关系如何?目的:研究VEGF对骨肉瘤血管生成、生长、转移及预后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对象:69例骨肉瘤标本.干预:对69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D34,VEGF单克隆抗体对其组织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地高辛标记的VEGF探针对27例原发性骨肉瘤进行原位杂交染色.分析研究VEGF表达和CD34染色阳性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阳性表达率为56.5%(39/69),VEGF阳性组肿瘤微血管计数(MVC)(35.7±9.8)及微血管周径(MVP)(2.76±0.18)μm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MVC(7.2±2.4)及MVP(0.62±0.04)μm].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密度增高及VEGF表达阳性与骨肉瘤患者的远隔转移发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临床病理资料中,外科手术边界微小病灶阳性情况、Enneking外科分期、肿瘤大小和患者年龄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患者性别、手术方法分类以及病理亚型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VEGF在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VEGF是骨肉瘤血管生成的决定性刺激因子,骨肉瘤MVD和骨肉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是骨肉瘤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因素.
-
莨菪类生物碱对吗啡依赖小鼠痛阈影响的比较
目的:观察莨菪类生物碱对吗啡依赖小鼠痛阈的影响.方法:连续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1次/d,共7 d)建立小鼠依赖模型,并腹腔注射莨菪类生物碱(4 mg/kg,1次/d,共7 d).结果:吗啡组小鼠痛阈明显下降.东莨菪碱能显著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同剂量山莨菪碱和阿托品均有对抗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下降的现象.结论:莨菪类生物碱中,东莨菪碱在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痛阈的作用强.
-
骨肉瘤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P选择素(CD62P)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4例石蜡包埋的骨肉瘤组织CD62P表达进行了检测分析,以10例骨软骨瘤作为对照,分析其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并进行回顾性随访.结果:在骨肉瘤组织中,CD62P在骨肉瘤中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骨软骨瘤(P<0.05),CD62P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肿瘤发生部位无关;在Enneking外科分期≥Ⅱb(ⅡB,Ⅲ期)、伴有肺转移的骨肉瘤中,其CD62P表达值明显高于<ⅡB期(ⅡA期)、肺无转移的骨肉瘤.结论:CD62P可作为骨肿瘤恶性表型的标志和诊断的辅助指标.CD62P阳性可能预示骨肉瘤浸润或转移的倾向,CD62P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还有待深入探讨.
-
成都地区中老年体检者1081名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患病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发病部位及其分布.方法:来源于成都地区年龄50岁以上来院体检的1 081名研究对象,进行胸、腰椎正侧位片检查,若楔形指数(椎体前缘/后缘)≤0.8即诊断为脊椎压缩性骨折,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被检人群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总患病率为16.2%.50~59岁组的患病率为8.7%,60~69岁组为15.2%,70~79岁为25.9%,80岁以上组为36%.脊椎压缩性骨折主要发生的椎体:T6为2.78%,T7为3.42%,T11为4.26%,T12为5.64%,L1为5.46%,L2为2.68%.女性患病率为17.3%,高于男性15.0%.城市13.3%低于农村19.0%(P<0.05).结论:来源于成都地区中老年被检者中,脊椎压缩性骨折总患病率为16.11%,主要发生于中胸段及胸腰段的椎体,随着年龄增加,脊椎压缩性骨折患病率逐渐增加,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
-
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康复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期临床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快捷风险评估,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根据分值高低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年龄构成、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康复效果.结果:高分组50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49例在住院期间恢复助步器帮助下的行走能力;低分组13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恢复行走能力.结论: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早期临床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
冷融切技术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目的:观察冷融切技术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2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其中8例盘状半月板并有1例为盘状半月板弹响膝,在膝关节镜下采用冷融切技术对其中12例进行半月板部分切除,2例次全切除和8例半月板成形手术.结果:20例患者22个膝关节,术毕松止血带后未见半月板切除部位出血,术后膝关节未见明显肿胀,手术时间缩短.1例弹响膝术后当时检查膝关节弹响消失.术后3周患者下床负重行走良好,随访6个月,有2例患者下床负重行走时有膝关节轻微疼痛,在功能锻炼下消失.患者无术前半月板损伤的表现.结论:冷融切技术对半月板组织可直接气化、不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使关节镜下进行半月板损伤病变部位的切除和半月板成形手术变得简单易行,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
不同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分析3种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髌骨分离骨折手术患者分为钢丝环扎组、钢丝张力带组及可吸收线张力带组.每组各30例,进行术后早期规范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并对术后2,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做出对比评定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术后两三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比较,钢丝张力带组、可吸收线张力带组明显优于钢丝环扎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远期评定可吸收线张力带组优于钢丝张力带组及钢丝环扎组.结论:钢丝张力带、吸收线张力带组由于内固定稳固,术后可早期的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更符合现代骨科功能康复的治疗理念,吸收线张力带组在术后被动运动训练时无膝关节皮肤异物刺激感,故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更佳.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肢体功能恢复的观察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提高康复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和康复组2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Harris积分、Barthel指数评价肢体功能恢复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Harris积分、Barthel指数,康复组分别为(91.58±9.20)分,79.32±18.25,对照组(72.19±11.24)分,68.08±12.25,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患肢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弓齿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模型构建及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介绍弓齿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5.6,通过对接骨器结构拆分,分别将各部分建模后,生成体积从而建立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三维模型,逼真反映弓齿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可以进行相应的力学运算.结论:弓齿形状记忆接骨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治疗复杂性骨盆髋臼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
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titis,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关节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5例RA患者(RA组)和10例接受来氟米特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RA患者(治疗组)的外周血,对CD4+,CD8+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的情况进行检测.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单个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结果: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中,分泌(干扰素的细胞群均比分泌IL-4的细胞群多(t=3.534,P<0.01),同健康对照组[(7.61±3.27)%]比较,RA组患者外周血中Th1型细胞[(4.57±2.70)%]明显减少(t=-2.233,P<0.05).接受来氟米特治疗后产生γ干扰素的Th1型、Tc1型细胞和产IL-4的Th2型细胞明显减少(分别t=3.709,3.419,3.211,均P<0.01),而Tc2型细胞则无明显增加或减少(t=1.022,P<0.05),各项关节功能指标包括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显著下降(t=3.466,3.325,3.207,均P<0.01).结论:氟米特可能通过抑制Th1型和Tc1型的分化、减少Th1/Tc1型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的分泌而发挥抗炎和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
踝部骨折治疗效果与距骨生物力学的关系
背景:距小腿(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并不复杂,但其生物力学关系十分重要.距骨参与组成3个关节,对距小腿关节功能起极其重要作用.因此恢复踝穴的解剖关系,稳定距骨在其中的位置甚为重要.目的:探讨踝部骨折的治疗与距骨生物力学的关系.设计:非随机非对照的研究.地点和对象:1985-01/2000-1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距小腿关节骨折患者95例.收集患者因恶性肿瘤截肢后小腿标本3只.干预:通过离体小腿标本,对距骨在踝部骨折中生物力学关系做简要观察,并对95例距小腿关节骨折治疗后的临床及X射线加以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不同骨折类型受力情况.②观察距小腿关节恢复的临床疗效与距骨生物力学变化的关系.结果:随访65例,优41例,良12例,尚可7例,差5例.生物力学结果:双踝骨折时,头颈压缩0.48 cm;外踝骨折,垂直压力时外踝面受力大于内踝面,腓骨下1/3骨折,内翻位时距骨外踝面受力轻于内踝面.结论:距小腿关节骨折不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均应注意距骨在踝穴内解剖关系,并注意下胫腓关节间隙距离.恢复踝穴和距骨的生物力学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标准.
-
白细胞介素1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阻滞剂1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人的关节透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随机分为1,10,100 μg/L浓度IL-1β作用组(分别加相应剂量作用12 h)及空白对照组.采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的方法,观察透明软骨细胞TIMP-1 mRNA的表达状况,比较不同剂量IL-1β作用下传代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TIMP-1基因表达与正常软骨细胞相应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正常人的软骨细胞均有TIMP-1的表达,但表达量极低.相同的作用条件,随着IL-1β浓度的增高,1,10,100μg/L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IMP-1的含量分别为正常组的12%,33%,40%,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L-1β对人的软骨细胞TIMP-1表达的调控作用随其浓度的变化而不同.
-
糖尿病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骨膜移植的修复
目的:评价自体骨膜移植修复糖尿病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物特性和效果,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将36只兔随机分为糖尿病兔骨膜移植组,健康家兔骨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前两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对照组单纯制造缺损不作任何修复.于术后4,8,12周处死取材,分别进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并对观察指标进行量化,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观察糖尿病兔和健康兔骨膜移植组在第12周时均能以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缺损,而对照组为纤维肉芽组织.光镜观察指标显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以软骨的方式修复缺损.甲苯胺蓝染色提示软骨细胞有活性,可分泌正常软骨基质,同源软骨细胞在软骨陷窝中存活,但糖尿病兔组基质染色较健康兔组浅.电镜观察表明,修复两组均有软骨细胞生成,有正常软骨陷窝,细胞器发达并能行使正常功能.对照组修复组织符合纤维肉芽组织的特征.结论:骨膜移植也能以类透明软骨修复糖尿病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类似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
-
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一氧化氮及小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研究同种大鼠小肠移植后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变化及一氧化氮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以大鼠小肠移植为研究对象,16只SD大鼠进行同系移植作为对照组,8只SD大鼠和8只Wistar大鼠进行同种移植作为实验组,两组移植后分别于第3,5,7天同时取血液及小肠组织,病理为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血清一氧化氮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S和iNOS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实验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9.7900,9.0073,6.3159,P<0.01),小肠组织NOS及iNOS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NOS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5.9318,9.1237,3.0457,iNOS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3.2008,5.4930,4.8170,P<0.01).结论:大鼠小肠移植后NOS及iNOS变化与排斥反应相关,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干预移植措施始动的指标之一.
-
冲击波致伤及其建立防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冲击波致伤及爆炸性武器破片防护作用中战壕的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山羊26只,其中战壕组12只,开阔地组14只,分别布放于距爆心10 m和15 m的战壕及开阔地,某型炸弹置于地面,用电雷管引爆,先后共进行3次,观察伤后18 h动物的活存情况,体表和内脏损伤情况.结果:战壕组距爆心10 m的活存率为1/5,距爆心15 m的活存率为7/7,而开阔地组距爆心10 m的活存率为0/5,距爆心15 m的活存率为1/9;战壕组均未被破片击中,而开阔地组均被破片击中;战壕组距爆心10 m的动物可见严重的冲击伤,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而距爆心15 m的战壕仅个别动物有轻、中度肺出血,开阔地组动物可因破片和冲击波的作用,引起严重的体表和内脏损伤,表现为肢体毁损、胸腹腔开放伤、肢体离断骨折、内脏器官破裂缺损等.结论:战壕可有效防止爆炸性武器破片引起的损伤,对距爆心一定距离的冲击波致伤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
骨多肽在颅骨缺损修复中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
背景:对颅骨缺损修复目前常采用人工材料、新鲜自体骨、自体颅骨瓣进行修复,应用骨多肽在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探讨骨多肽生长素在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中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1996-06/2002-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颅脑损伤需手术去骨瓣减压病例,共45例,实验组24例,对照组21例,颅骨缺损48处,实验组26处,对照组22处,年龄5~63岁.干预措施:采用离体颅骨瓣二期原位修复颅骨缺损45例,共48处,其中实验组应用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修复,对照组应用多孔离体颅骨瓣修复.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并发症,骨瓣骨质吸收及骨再生情况.结果:骨瓣部位无松动感,外观完美,影像学检查示接合处对合良好,缝隙渐消失,可见骨痂形成,实验组骨瓣密度均正常,对照组5处骨瓣可见中央部密度降低,有部分骨质吸收现象,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骨多肽生长素局部应用能防止骨瓣吸收,促进新骨形成.
-
休克及复苏后不同组织能量代谢与组织损伤的差异性
背景:休克后不同的组织器官循环和代谢存在一定的差异,损伤后反映也不一致,但其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肠组织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在休克及复苏后组织损伤的差异性.设计: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和第三军医大学完成,研究对象为健康Wistar大鼠4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98±32)g,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大鼠休克复苏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和一磷酸腺苷(AMP)含量;生化及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水平.主要观察指标:休克及复苏后ATP,ADP,AMP,XO,MDA和SOD水平.结果:休克后肠组织、心肌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的26.3%,30.7%和62.8%;复苏后,心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高于休克组,肠组织ATP含量则略高于休克组.休克及复苏后,肠组织XO活化及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OD活力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脂质过氧化程度较心肌和骨骼肌严重.结论:休克及复苏后不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及组织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性,肠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及损伤程度重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
-
放射性核素对断肢再植术后患肢远端血液供应及其功能恢复的评估作用
目的:评价核素显像检测对断肢再植术后远端血液供应(简称血供)及其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作兔大腿中段处环行切口,切开皮肤及浅层肌肉后缝合伤口;不全离断组,作兔大腿中段环行切断软组织,仅不离断股骨,修复组织、吻合血管后缝合伤口;离断组,于兔大腿中段完全离断后行再植.后两组分别在术后1,48 h,7 d行核素显像.结果:3组经术后45 d饲养、观察,对照组及不全离断组伤口愈合均佳,无坏死及生长缓慢现象,功能恢复良好.离断组仅运动恢复稍迟缓.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断肢再植术后检测应用中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方式.
-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2F1 mRNA的表达及其在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E2F1 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次声对大鼠视网膜Occludin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次声对大鼠视网膜Occludi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次声作用致大鼠血-视网膜屏通透性改变的机制.方法:每组6只大鼠,8 Hz,130dB次声暴露1,7,14,21 d,对照组亦每日置于次声舱中2 h,但不接受次声暴露.于各时间点次声暴露后2 h内取视网膜组织标本,用于Western-blot分析,并对蛋白表达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次声暴露后导致大鼠视网膜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与暴露时间无线形关联.结论:次声导致大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改变,至少部分是由于使视网膜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
-
吲哚美辛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背量:一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凋亡相关的疾病均与炎症刺激有关.目的:探讨用吲哚美辛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设计:随机对照、单盲法的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实验中心进行,胎儿标本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妇产科.干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0,200,400,600 μmol/L的吲哚美辛作用24 h;600 μmol/L作用6,12,24后用透射电镜定性观察凋亡细胞,并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凋亡RPE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经200,400,600μmol/L吲哚美辛作用24 h后RPE细胞凋亡数为(2.7000±1.3375),(5.100 0±1.370 3),(6.800 0±1.686 5),与对照组(0.200 0±0.421 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4.624,9.062,12.206,P<0.01),随着吲哚美辛浓度的增加,RPE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多;600 μmol/L吲哚美辛作用12,24 h后RPE细胞凋亡数为(4.400 0±0.8433),(6.400 0±1.2649),与对照组(0.200 0±0.421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8.617,13.274,P<0.01).结论:吲哚美辛能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胚胎RPE细胞的凋亡,并且RPE细胞的凋亡呈现出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
-
糖尿病大鼠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
背景:糖尿病患者椎间盘突出手术后效果较差,有研究表明与椎间盘组织中有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及其水平的变化有关,但真正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测定糖尿病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探讨其术后效果不佳的可能原因.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九院实验动物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研究所完成.对象为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4月龄,平均体质量244 g.干预措施: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糖尿病组: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40 mg/kg,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液.72 h后测定大鼠的血糖.血糖在16.0 mmol/L以上者确定为糖尿病.分别在1,3,4个月时处死大鼠(每组中取6只),取其腰椎间盘组织采用ELISA法(免疫酶联反应)进行测定.主要观察指标:椎间盘组织中IL-1α和TNF-α的含量.结果:在干预1,3,4个月时,糖尿病组中IL-1α的含量分别为(1.22±0.28),(1.21±0.21),(1.36±0.28)ng/g,对照组分别为(0.20±0.07),(0.15±0.04),(0.18±0.06)ng/g.糖尿病组TNF-α的含量分别为(0.99±0.20),(1.05±0.19),(1.08±0.19)ng/g,对照组分别为(0.31±0.08),(0.27±0.07),(0.28±0.05)ng/g,糖尿病组IL-1α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中IL-1α和TNF-α的含量在3个不同时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的椎间盘组织中IL-1α和TNF-α的含量明显增加,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高水平.这些变化可能与造成糖尿病患者椎间盘突出术后效果相对差有关.
-
经皮穿刺髓核元素代谢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目的:探讨异常元素代谢与椎间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3~4椎间盘髓核52份和正常L3~4椎间盘髓核43份,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髓核干组织中元素含量的变化;取相应患者血液和健康志愿者血液测定元素含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存在显著的Ca,Na,Mg,K元素代谢异常(P<0.01).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存在显著的局部元素代谢异常与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
刘灿祥编委介绍
关键词: -
佘守章常务编委介绍
关键词: -
刘明编委介绍
关键词: -
王伟常务编委介绍
关键词: -
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