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T2NOM0期结直肠癌339例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T2N0M0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T2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3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行生存率比较,用Cox模型做多因素分析,找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的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0%、68.9%,与预后相关的单因素为性别、年龄、脉管浸润、神经侵犯、分化不良和含有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成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脉管浸润、分化不良和微小浸润乳头状癌成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性别、年龄、脉管浸润、分化不良和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成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
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
目的 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的优越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腹股沟嵌顿疝松解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86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为初发嵌顿疝,男59例,女27例,平均年龄(63±18)岁;股疝11例,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8例,糖尿病患者21例;全麻手术56例,术中行小肠切除吻合术38例,局麻手术30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54±16) min;术后住院时间(8.0±1.3)d;术后阴囊皮肤瘀斑7例,无迟发性肠穿孔,肠吻合口瘘,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早期24例患者中术后伤口感染3例,脂肪液化10例,远端疝囊积液10例及阴囊血清肿6例,后期术中放置创腔引流管负压引流患者,术后未见伤口感染,远端疝囊积液和阴囊血清肿;全部患者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12 ~48个月,平均(27±12)个月.均无复发,无慢性疼痛,缺血性睾丸炎及2年内死亡患者.结论 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成人腹股沟嵌顿疝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 LH组)36例,开腹左半肝切除术(open left hemihepatectomy OH组)39例.手术首先控制左半肝入肝血流,从肝实质途径显露并切断左肝静脉.经左肝管断端行胆道镜探查,必要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并放置T管.统计两组出血量、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 LH组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需镇痛治疗比例均低于OH组(分别t=3.75,x2=4.11,x2=22.12,均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结石残留、结石复发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0.66,x2=0.70,x2 =0.01,x2 =0.52,x2 =0.01,x2 =0.28,r=0.01,均P>0.05).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
胃癌新辅助化疗前血小板水平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血小板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122例.患者行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之后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手术加D2淋巴结清扫.依据1.1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综合评价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分析新辅助化疗前不同血小板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122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完全缓解20例(16.4%),部分缓解59例(48.4%),疾病稳定40例(32.8%),疾病进展3例(2.5%),总体有效率为64.8%,疾病控制率为97.5%.新辅助化疗前血小板> 300×109/L(19例)和血小板≤300×109/L(103例)患者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36.8%、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2,P=0.008).结论 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血小板水平与疗效有关,新辅助化疗前血小板水平越低则有效率越高.
-
人血清S100A12水平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早期血清S100A12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酶联吸附法测定64例不同严重程度的AP患者发病24 h时血清S100A12水平,分析其预测AP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 AP患者早期血清S100A1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P<0.05).不同MCTSI评分AP患者的血清S100A12水平为:MCTSI 7 ~8分组>4 ~6分组>低于4分组(均P<0.01).单器官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血清S100A12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无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均P<0.01).以发病24 h血清S100A12水平筛选中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AUC为0.80,诊断界值为61.83 ng/ml,敏感度为70.01%,特异度为73.52%.SAP患者血清S100A12水平高于MSAP患者(P=0.01),其区分重症急性胰腺炎和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AUC为0.84,诊断界值为285.32 ng/ml,敏感度为76.94%,特异度为94.12%,Youden指数为71.00%,诊断性能优于APACHE-Ⅱ、Ranson 、Marshall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 AP发病早期,人血清S100A12水平升高与胰腺坏死、器官功能衰竭程度相关.当发病24 h血清S100A12 >285.32 ng/ml时,提示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较高,其诊断价值优于APACHE-Ⅱ和Marshall评分.
-
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9月至2014年10月间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行胃癌根治术420例患者中21例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对可能导致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组胃癌患者术前并存糖尿病和肝硬化、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消化道重建方式、十二指肠残端是否包埋均与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胃癌患者术前并存肝硬化(OR为5.369,P=0.016)、术前血红蛋白水平(OR为5.66,P=0.011)和消化道重建方法(OR为3.82,P=0.015)是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并存肝硬化、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和消化道重建方式是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主要危险因素.
-
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475例完成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开放组241例,乳晕入路腔镜组234例.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气管损伤、纵隔气肿、术中大出血及心肺脑系统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喉返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乳糜漏、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皮下瘀斑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相比,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不增加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且美容优势突出.
-
一种特殊的肝动脉变异类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特点,避免手术误伤.方法 选择行64排增强CT检查的70例患者,观察其肝动脉变异情况,进一步研究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病例中变异肝右动脉与十二指肠、胆总管、门静脉的关系.结果 正常型肝动脉病例为40例(57.1%),非经典分型的有8例(11.4%),其中6例(8.6%)为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5例为替代肝右动脉,1例为副肝右动脉).肝右动脉发白胃十二指肠动脉这一变异类型的解剖特点主要为:随着肝右动脉从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发出点由近及远,其行程由接近正常逐渐向接近于肝右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行程转变.结论 肝右动脉发白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肝动脉变异类型并不少见.该变异类型与胆道血供密切相关;术前准确评估这一变异可避免意外血管损伤及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
多次胆道手术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探讨
目的 总结多次胆道手术后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相关外科技术和经验.方法 4例曾行多次胆道相关手术的患者行PD术,其中男女性患者各2例,年龄在17 ~ 73岁.在4例患者中:2例是因先天性胆管囊肿多次手术后因残余囊肿癌变行PD术;1例是因肝内外胆管结石行多次取石及左肝外叶切除、T管引流术后,行胆道镜检查发现胆管下段肿瘤梗阻行PD术;1例是因急性胆囊炎及胆囊癌曾行多次手术,术后3年胰头区发现肿瘤局部复发致十二指肠及胆管梗阻行PD术.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D术,其中1例合并肝动脉局段切除再吻合.术后各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胆瘘、胃瘫及腹腔积液感染.所有4例患者均接受术后化疗、放疗等综合辅助治疗.在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在术后15个月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另3例患者均存活并随访中.结论 经多次胆道手术后的患者仍可安全实施PD术.术中,采取Cattell and Braasch手法由外至内、由下至上.先解剖胰头十二指肠再解剖肝门及肝十二指肠韧带视为手术的关键步骤.保留原本通畅的胆肠吻合口可使手术简单且减少并发症.术后的综合辅助治疗有益于患者的预后.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3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行根治性切除的5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组5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67(6~129)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40(2 ~ 129)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4%和67%.多因素分析显示,区域淋巴结阳性(P =0.032)和术前血清CA199水平>37 U/ml(P=0.03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区域淋巴结阳性和术前血清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 laparoscopic cholecystostomy,PTGD+ LC)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stomy,LC)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6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性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中转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收治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97例,38例治疗采取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9例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者相比,PTGD+ LC组手术时间(67±14) min、中转例数(5例)高于LC组(51±13) min、1例(分别t5.741、x2=5.057,均P<0.05),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5±6.4)h、术后住院时间(4.2±1.8)d、术后并发症(3例)少于急诊腹腔镜组(27 ±5.2)h、(6.2±1.9)d、17例(分别t=2.11、t=5.165、x2 =6.180,均P<0.05).结论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
-
可转换型与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可转换型与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 将81例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患者分成2组,分别放置可回收型和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81例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预定部位.50例可回收滤器,拦截血栓13例(26%),倾斜9例(18%);成功回收47例(94%),回收平均耗时(5.2±2.2) min.31例可转换滤器,拦截血栓8例(25.8%),倾斜1例(3.2%);成功转换30例(96.8%),转换平均耗时(4.2±1.6)min.在滤器倾斜发生率和滤器操控平均耗时上,可转换组均优于可回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0,P=0.049;t =2.313,P=0.023).围手术期内2组均未发生滤器折断、移位、穿透血管壁等严重并发症.共7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8%,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两种腔静脉滤器均能安全、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但可转换型滤器具有操作简便、转换耗时少、滤器倾斜率低、不需要取出等优势,因而更能减少因滤器置入所导致的近远期并发症.
-
应用自粘式补片修补腰疝七例
腰疝(lumbar hernias)治疗以手术修补为主,腰疝在进行无张力修补时需要游离的空间大,在使用材料修补时固定也是一项难题.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0月应用自粘式补片(self-adhesive patch)行Sublay法修补腰疝7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EGFR、PI3Kp110α和PI3Kp110β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GFR、PI3Kp110α和PI3Kp110β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EGFR与PI3Kp110α、PI3Kp110β表达的相关性,评价EGFR、PI3Kp110α和PI3Kp110β的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关键词: -
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的临床应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及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主要术式,而胰瘘是PD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以来我科87例接受P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讨论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1]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
白细胞介素-2对严重腹腔感染术后真菌二重感染的影响
严重腹腔感染是外科常见危重病,术后容易并发真菌二重感染.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对收治ICU的88例严重腹腔感染术后患者辅助免疫治疗,减少真菌二重感染发生率及提高治愈率.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88例严重腹腔感染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用药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47±4)岁;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48±5)岁,2组病例在感染部位、、病原霉菌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具有可比性.
关键词: -
基于AIR评分的风险分层对疑似阑尾炎诊断的临床价值
Andersson等[1]根据阑尾炎症反应(appendicitis inflammatory response,AIR)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来评估疑似阑尾炎.回顾性分析我科接诊的疑似阑尾炎患者,基于AIR评分的风险分层评估是否可安全用于疑似阑尾炎的临床决策、优化影像学诊断和降低阴性探查率.
关键词: -
肠系膜脂膜炎二例分析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一种少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性病变[1],其症状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故该病极易被误诊漏诊.本研究拟对我院确诊的2例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关键词: -
继发性肝血色病合并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63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2d”于2015年6月5日入住我院肝胆外科.既往无肝炎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贫血及任何铁剂服用史.有吸烟嗜好(20支/d),有饮酒嗜好(250~300 ml/d,20余年).查体腹部未及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示轻度贫血;生化:AST 41.5 U/L,GGT300.9 U/L,总胆红素26.0 μmol/L,直接胆红素9.0μmol/L,总胆汁酸28.3 μmol/L,余皆正常;肝炎标志物均阴性;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皆正常.
关键词: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
患者女,46岁,在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期间行胸上腹部CT提示脾占位,肝内多发囊肿,肝右后叶小血管瘤,左肾囊肿、错构瘤.结合患者甲状腺恶性肿瘤病史考虑脾脏占位,完善检查后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下脾脏切除,术后病理:脾脏下极见一大小约9.5 cm ×6.5 cm×5.5 cm的灰黄灰红结节(图1).切面灰黄灰红质中,肿瘤中央可见灰白色条索穿插分隔.病理镜下见包绕各血管瘤样结节的显著增生纤维组织.结节大小不等,部分结节界清(图2).结节由位于中央区的裂隙样或不规则扩张窦隙状血管腔隙及周围的靶环状紧密排列着的梭形及卵圆形细胞构成(图3).病理诊断为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无出血、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9个月未见异常.
关键词: -
误食鱼刺致继发性肝脓肿一例
患者女,42岁,上腹疼痛3年余,加重2个月伴发热入院.查体:T:39.5℃;P:104次/min;R:19次/min;BP:129/75 mmHg,神志清楚,消耗体质,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腹稍膨隆,脐周及上腹部压痛明显,腹肌紧张,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HB:102 g/L;RBC:3.78×1012/L;WBC:17.53×109/L;N:88.0%;L:8.9%;PLT:123×109/L.白蛋白20 g/L;AFP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肝左叶体积增大,于肝右前叶分别探及4.8 cm×4.3cm、3.0 cm ×2.9 cm的低回声区.急诊全腹部CT:肝S4、S8段见大片状低密度影,大层面大小约11.9 cm×6.0cm,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条状钙化.入院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腹部疼痛及高热未见明显好转,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于肝左内叶及右前叶间探及一脓腔,注射器穿刺抽出脓液,于穿刺点切开脓肿,吸出脓液约150ml,脓腔内触及一条约5.0cm的鱼刺(图1),放置引流管,关腹术闭.术后复查CT同术前比较,脓肿明显吸收,缩小(图2).患者恢复良好,于第12天出院.
关键词: -
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64岁,主因“黑便2个月”入院.查体:上腹部深压痛,全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足第1、2足趾间背侧指蹼处有1个大小约2cm×2cm质硬包块,肿块表面及周围皮肤有不均匀黑色素沉着,局部皮温不高,肿块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活动度差,触之无压痛.追问病史,患者诉白幼左足背部即有1个直径约0.5cm黑痣,表面皮肤无隆起,近2年黑痣逐渐增大并于皮肤表面隆起,未经治疗,见图1.腹部增强CT检查:胃大弯侧壁增厚(局部呈结节状),见图2.胃镜检查:胃体、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隆起,大约3.0cm ×3.5 cm,无蒂,隆起中央可见黑色坏死样物附着,见图3.内镜诊断:胃、十二指肠多发隆起病变.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胃体及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见图4.免疫组化检查:S-100、HMB45及Melan-A均(+).结合患者足背部病史,诊断为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因自身原因放弃治疗.
关键词: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热点与争议
我国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全球HCC的一半以上.排第3位[1].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HCC,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成为首选辅助治疗.欧洲地区TACE甚至已成为无血管侵犯及肝外转移的多发性肝癌标准治疗方案[2].我们就TACE在目前临床应用中的热点进行综述,并对治疗中的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
肝脏困难部位腹腔镜切除的探索与发展
自1991年Reich首次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以来,腹腔镜肝脏切除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范围从局部切除到扩大的半肝切除,甚至活体肝移植供肝的获取,病变涉及肝脏各种良恶性肿瘤以及肝内胆管结石.虽然LH手术例数呈爆发式增长,但目前大多数的文献报道LH主要还是局限于肝脏的外周简单部位,2008年美国Louisville和2014年日本盛冈两届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国际共识也将单发、肿瘤直径≤5 cm、位于肝脏外周肝段(Ⅱ、Ⅲ、Ⅳb、V、Ⅵ段)的良恶性肿瘤作为LH的推荐手术指征,腹腔镜左肝外叶及左半肝切除甚至已成为LH的标准术式,而肝脏右后上肝段(Ⅶ、Ⅷ、Ⅳa段)及肝尾状叶(Ⅰ段)的病变,因其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腔镜下手术视野差以及操作困难,一直被认为并不适合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1].
关键词: -
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分型与外科治疗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简称肝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发生脉管侵犯,其中以门静脉系统常见[1-2],而侵犯到肝静脉、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的比较少见.目前关于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1,3-6].由于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已属晚期,且肿瘤易出现远处转移,手术疗效差,加之术中分离肿瘤时挤压下腔静脉极易导致癌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心脏填塞等致死性并发症,术中存在风险且技术上亦有一定的难度.既往学者们认为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治疗不宜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7-8.随着影像学技术及手术技巧的发展,近来的资料表明癌栓和肝肿瘤完全切除后亦可获得长期存活2 Yamanaka等9报道一组肝癌伴有肝静脉癌栓行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中,4例是肝静脉癌栓进入下腔静脉内,l例是癌栓进入右心房,其中1例伴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已存活15年.201 3年Wang等[10]通过对比25例肝癌伴有下腔静脉及有心房癌栓行手术治疗与31例肝癌伴有下腔静脉及有心房癌栓行非手术治疗的研究中得出,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远远超过非手术患者.依据目前临床检查手段,术前诊断下腔静脉内癌栓的大小、部位、长度、梗阻程度并无困难.除多普勒超声、CT、MRI等检查外,磁共振的血管成像(MRA)、腔静脉造影能非常直观显示癌栓的情况,这对选择术式、手术难易度的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对策的准备等是十分有益的.近年认为如未发现局部或远处转移,肝癌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再切除肝静脉癌栓和取出下腔静脉癌栓,预后良好,相反如不积极手术治疗患者会很快死亡或发生肿瘤全身转移[11-12].
关键词: -
降糖药物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肠癌发病风险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检索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 web of science中关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SU)与T2DM的大肠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发病率,主要效应量为优势比(odds ratio,OR),以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8项队列研究(cohort study,RC),4项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C),共1 967 4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如下:C-C合并结果显示,与其他降糖药相比,二甲双胍治疗可降低T2DM的大肠癌发生比值约16%(n=2,OR=0.84,95% CI:0.77 ~0.93),胰岛素治疗增加了T2DM的大肠癌发生比值约44% (n =2,OR=1.44,95% CI:1.27 ~ 1.64),SU治疗增加了T2DM的大肠癌发生比值约18%(n=2,OR=1.18,95% CI:1.09 ~1.28).队列研究合并结果显示,与其他降糖药相比,二甲双胍治疗降低了T2DM的大肠癌发生比值约38%(n=5,OR=0.62,95% CI:0.53 ~0.73),胰岛素治疗增加了T2DM的大肠癌发生比值约27%(n=5,OR=1.27,95% CI:1.04~1.54),SU治疗增加了T2DM的大肠癌发生比值约29%(n=4,OR=1.29,95% CI:1.04 ~ 1.59).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肠癌的发病风险;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
三维重建系统评估肝癌切除体积和切缘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三维重建系统(IQQA-Liver)评估肝癌切除体积和切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切除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B超、CT和(或)MRI检查,应用三维重建系统(IQQA-Liver)进行术前评估,分别重建肿瘤形态和位置、肿瘤与血管及胆管的毗邻关系,计算肝脏总体积、模拟切肝体积、剩余肝脏体积和手术切缘,并与实际术中切除肝脏体积和实际手术切缘比较.结果 术前运用三维重建系统(IQQA-Liver)所重建的图像准确,清晰,直观.在肝脏切除体积和切缘方面,模拟结果和实际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肝体积:(412.93±471.26) cm3比(487.02±529.01)cm3,£=0.75,P=0.46];手术切缘[(13.72±4.58)mm比(13.92±4.21)mm,f =0.23,P=0.82],模拟切除肝脏体积与实际肝脏切除体积具有相关性(r=0.91,P<0.01),模拟手术切缘和实际手术切缘也具有相关性(r=0.89,P<0.01).结论 三维重建系统(IQQA-Liver)可以准确评估肝癌切除体积及手术切缘.
-
肝移植受体补体C7基因多态性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关联
目的 探讨供受体补体C7基因多态性rs3792642和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关联.方法 收集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原位肝移植术61例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标本检测供受体C7 rs379264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肝移植术后复发及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受体C7 rs3792642基因多态性和肝移植术后复发显著相关,供体未发现明显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微血管浸润(P=0.015)、受体C7 rs3792642基因型(CC比CT/TT P=0.032),以及超出米兰标准(P=0.013)为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体C7 rs3792642 CT/TT型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显著高于CC型(P=0.008和P=0.011).Cox风险模型中,TNM分期、受体C7 rs3792642基因型和微血管浸润为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 受体C7 rs3792642基因型与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生存显著相关,对肝癌肝移植预后有潜在的临床预测价值.
-
应用三维重建及虚拟肝切除系统的腹腔镜下精准切除右肝肿瘤
目的 评价三维重建及虚拟肝切除系统用于右肝肿瘤腹腔镜精准肝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右肝肿瘤腹腔镜肝切除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2组,三维重建组15例,对照组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三维重建组均成功行完全腹腔镜下右肝肿瘤切除,对照组1例手辅助完成肝切除,1例中转开腹,其余14例行完全腹腔镜下右肝肿瘤切除.2组患者手术时间[三维重建组(141±36) min,对照组(207±66) min]、术中出血量[三维重建组(274±88) ml,对照组(418±189) ml]、术后住院时间[三维重建组(9±3)d,对照组(1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三维重建及虚拟肝切除系统应用有助于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右叶实质内肿瘤定位,可明确肿瘤切除面与瘤周脉管关系,通过对脉管预处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副损伤,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达到精准肝切除的要求.
-
ALPPS技术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例实施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收治巨块型肝癌合并肝硬化行ALPPS手术病例共6例,术后通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进行随诊. 结果 全部6例病例第一步手术后1~4周残肝体积显著增大[(0.36±0.07)L比(0.58 ±0.14)L,P<0.05],均完成两步手术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步手术平均间隔20.7d;第一步手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与同期右半肝切除术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ALPPS技术对于残肝体积不足的巨块型肝癌合并肝硬化的病例安全、可行,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Vγ9Vδ2T细胞亚型及免疫功能分析
目的 检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Vγ9Vδ2T细胞比例,亚型以及免疫杀伤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集25例HCC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δ2T细胞比例、分化成熟亚型、表达IFN-γ和CD107a比例;加入唑来膦酸和IL-2体外培养,12 ~ 14 d后收集细胞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HCC患者外周血δ2T细胞占总T细胞比例培养前比健康人低(t =4.505,P<0.001),经体外扩增后明显升高(t=8.782,P<0.001),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4,P=0.109).患者和健康人体内δ2T细胞分化亚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n、Tcm、Temra比例在培养后较培养前下降[£(Tn) =2.081,t(Tcm)=2.478,t(Temra)=2.953,均P<0.05],而Tem、Tem+ Temra较培养前明显升高[t(Tem)=12.6,t(Tem+ Temra)=9.843,均P<0.001].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分泌IFN-γ和CD107a的δ2T细胞比例在培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δ2T细胞比例低于健康人,成熟亚型、表达CD107a和IFN-γ比例与健康人无差异,唑来膦酸加IL-2可以扩增肝癌患者与健康人δ2T细胞.